残雪的现代主义文学思想

点赞:5445 浏览:19944 近期更新时间:2024-01-15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残雪是在西方文化和西方文学的基础上形成了她的现代主义文学思想和创作风格的.残雪的小说不是从人的性格来写作,而是从一个抽象的角度来表现人的精神世界,写的是灵魂的故事,追求的是人性的文学.对女性意识和女性自我的强调是残雪的现代主义文学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她的文学创作的一个重要特征.

关 键 词 :残雪,女性意识,女性自我,现代性与人性,潜意识

一、

残雪是在西方文化和西方文学的基础上形成了她的现代主义文学思想和创作风格的.

“我的思想感情像从西方传统中长出的植物,我将它掘出来栽到中国的土壤里,这株移栽的植物就是我的作品.”①她作品中的分裂、焦虑、迷惘、自审、痛苦等现代性的要素都来自于西方的文化和文学.她认为中国文化缺乏自我认识的力量,缺乏理性精神,中国文学缺乏自觉性,缺乏对精神的深层结构的探索,当务之急是将西方的文化和文学思想引进来帮助和推动中国文学的发展.“中国古典文学是平面化的文学.作为人的文学,作为有层次的精神产品,这个源头还是在欧洲.”②西方文学是内部的、向纵深开拓的,中国文学是外部的,以传统思维为框架的,西方文学是推崇理性的,是理想主义的,中国文学是不要理性的,从根源上是虚无主义的.“我的作品确实属于现代主义.”③她努力学习英语,就是为了阅读西方的经典文学著作,卡夫卡、博尔赫斯等作家对她的影响很大.“我一直不自觉地吸取西方的营养,直到这几年才恍然大悟,原来我在用异国的武器对抗我们传统对我个人的入侵.”④文学要创新要发展,就必须批判自己的落后的文学传统,具有现代性的文学思想,在批判自身的过程中促使自己的新生.“《突围表演》,就是一种突围的尝试.要把旧的语言摆脱,从语言的泥潭里突出来,或者说,从文化的泥潭里突出来.”⑤她认为中国文学要站起来,要与世界文学同步发展,就必须向西方文学学习,特别是向西方现代主义文学学习,“当代文学有没有希望,同我们接受西方文化,向西方经典学习的程度是同步的”⑥.要学习西方文学的现代主义文学观念,文学要有人类共有的精神内涵和人性的内核,不能仅仅停留在学习现代主义技巧的浅层次上面,不然就会导致写作的平面化,没有精神境界.中国当代文学落后于世界文学的原因,“主要是我们的传统文化里缺少精神这个内核,而绝大部分作家又寄生在这个文化上头,结果可想而知.”⑦因为中国文化是天人合一的,追求和谐统一,不喜欢独立和分裂,所以“我的传统就是在西方.我同意博尔赫斯,我看了那句话,觉得特别合我的意,人家问博尔赫斯他的传统,他说我的传统就是西方文化.但是,西方人也可能会反过来,有些人可能会说我的传统就在中国,那是可以的.但是我自己作为一个中国人,我在中国文化里面么,而它又限制我”⑧.残雪在《气流》中描写了一个美丽的死亡意境,但这个意境分裂了,分裂成白脸人和白鸟,在死亡的意境里面来表现鲜活的生命,就是这种矛盾对立形成了诗意.她在谈到自己的名字残雪时说:“觉得残雪这个意象比较美,有独立的个性,拒绝融化,也可以说是踩得很脏的雪.”⑨她认为她创作的文学作品,既不是东方的,也不是西方的,只是她文学创作的种子是西方的,土壤是中国的.“我的自信来自西方传统.越比较,越觉得中国自古以来没有独立的文学艺术,没有作为‘人’站立起来的作品.大都是些文人的小感慨,小哀愁,或悲观厌世,或虚无主义那一套.从来没有真正的冲动与,也没有认识这的努力,充其量也就是自然主义的描绘罢了.如果不同西方传统结合,我们永远没法生出自我意识来.”⑩

残雪认为中国文学缺乏理性和幻想的传统.理性和幻想是人性的基本结构,人性要冲破理性的钳制就会发挥幻想,理性也会反弹出幻想,理性是高贵的.“像‘’就是民族性里缺乏理性和自我的典型表现,而‘’之后,缺乏更深的反思和自我批判,将原因推到外部,更是没有理性的表现.有些文学作品非理性到了令人作呕的地步,要依靠肉体作为代用品,冒充精神的冲动,体现出普遍精神阳痿,以为肉体从一个阶段过渡到另一个阶段就是精神的升华.”B11作为人而言,理性钳制冲动并承担冲动的后果才是有精神的人.残雪的《双重的生活》中的坚仪是一个弱势的小女人,但她生活在一个既理性又幻想的精神世界里,顽强地与充满危机的现实进行对抗,坚持了人的尊严.“为什么作家只能‘描绘’表层外部世界所谓‘社会’、‘政治’、‘历史’,真的就是一切吗人的精神世界,那种最具有普世意义的,又最为独立的理性与幻想的世界难道不存在吗”B12残雪从现实中脱离出来是因为她无法在现实中满足与生俱来的本能的要求.于是,她在幻想中让她的愿望充分表现出来.同时她又找到了一种从幻想的世界中返回到现实世界的方式,借助于她的文学天赋把她的幻想塑造成一种新的现实.残雪的《弟弟》中的弟弟是一个应该存在却没有存在的人物,姐姐对他的寻找其实是想找回属于生命的东西,小说向世人昭示了一条灵魂救赎之道.她认为她的小说是潜意识和理性相融合的产物.理性可以通过艰苦的学习训练得到加强,但潜意识却是神秘的,只能用你自己的虔诚和素养去保护它,发展它.

她特别强调文学的文学性和独立性,认为不能将地域文化当做文学,文学是超越国界和民族的.“在海外,一些中国作家和汉学家喜欢卖土特产,认为越土,越是原汁原味,外国人越喜欢读.这种策略也许会有一点点效应,但终究是站不住脚的,而且同文学也没有很大的关系.一部作品,里头共性的、通约的东西越多,文学价值就越大,这是个常识.因为共性又由作品的深度决定.纯靠地域性传奇和奇风异俗撑起来的作品是不会长久拥有读者的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B13她认为文学不能封闭在一个狭小的天地里,文学要表现的是人类普遍的情感和人性.“我那个东西最适合用外语表达,因为是全人类共同的东西啊.我很少地域性在里面,就是小地方的东西少,基本上都是表达那个可以共通的、流通的那种情感.”B14作为作家的残雪没有世俗意义上的故乡,她只有精神的故乡,文学的故乡,这个故乡是她创作活动的源头和向往的理想.“我同外国同行站在同一起跑线上竞赛,有什么迎合的呢他们都承认我的写作是高难度的.我才不搞那套所谓文化的原汁原味呢,我只搞我个人的原汁原味,我的东西绝对模仿不了,这就够了.”B15

二、

残雪的小说不是从人的性格来写作,而是从一个抽象的角度来表现人的精神世界,写的是灵魂的故事,追求的是人性的文学.

“我通过努力学习西方文学,深深地感到,我所追求的自我同西方现代主义是一致的,并且我觉得我比大多数作家更自觉.我早就说过,西方现代主义思潮是从古怎么发表源的,你去读那些西方经典,里面都有这样的原型、这样的要素,只不过古人还不自觉而已.这就说明了,文学是可知、有标准、可以通约的,其标准就是在探索人性本身方面所取得的成绩.凡是用地域性、民族性、文化特殊性等等来抹杀这一点都是浅薄的.这个标准首先发源于西方,但并不为西方所独有,它是全人类的文学的标准.我们中国古代在这方面相对落后,因为中国文化轻视人性,不把人性看作一个矛盾的发展的东西,也就产生不了有人性深度的文学.哪怕《红楼梦》,在这个方面同西方的成熟作品相比也还是差距很大.”B16她的作品不是描写日常的、世俗的现实生活表层,而是对自我和人性进行深层的描写,记录的是一种底层的潜意识活动,是一种与表面的性格相对的属于生命的想象的东西,表现的是分裂的个性和灵魂.人是矛盾的,生命、人格、灵魂等等都是矛盾的.周作人指出:“兽性与神性,合起来便只是人性.”B17她认为人性的深度是体现一部作品成功还是失败的根本.中国文学的一个很大的缺憾就是没有将追求人性的完美当做一个理想,文学创作中没有人性的矛盾冲突,缺乏一种人性上的张力.中国当代作家写作上关键的问题是要突破传统的束缚,把握人性.作家的作品就是他的灵魂,他的心灵,其大小是由挖掘的深度来决定的.“我认为应该从文化上来反思.中国文化本来就不能搞纯文学,搞大众娱乐文学可以有点经济效益,搞纯文学是不行的,没有根基,它不是一种人性的文化.”B18残雪早期的《山上的小屋》、《黄泥街》等作品,对于政治和社会等外在因素的批判大于对人性的批判,主要表现这些外在因素对于人性的扭曲.“历来的中国文学在人性刻画上都是平面的,没有层次而幼稚的.”B19到了写《顶层》、《最后的情人》等作品的时候她开始执着于人的自我反省,小说描写人们对于日常生活的超常心态,表现社会最底层的人们向往形而上的“顶层”,体现了作者对于基本人性的关怀.在她的作品里同时存在着两个对称的现实,一个是表层的现实,比如《五香街》中的经历和事情是我们平时都能感受到的,但在这表面的经历和事情下面却隐藏着另一个现实,这个现实是作者内化的现实,写作的现实,文学的现实,潜意识的现实.

残雪认为一个作家要深入探讨人性就必须使自我对象化、陌生化.作家应从自我出发,通过自我的批判,努力从人物的潜意识中,从人物形象的生命冲动中体现一种自我的原动力.她在评价张洁的小说《无字》时指出:“觉得整部小说都只有一个视角,就是作者那种本色演员似的视角.她在写作时一点都拉不开距离,完全缺乏应有的对合理性的判断.这正是我们中国文化的症结形不成独立的、有层次的自我,更谈不上个性的内在分裂,所以小说也才会那么单一化、脸谱化.作者缺少的是审视自身、批判自身的方法和武器,所以只好将发生的一切归结到某种说不清的‘命’上面去.”B20在她看来寻找汉语言说自我的可能性是一个重要的问题,要让个体的人从集体中剥离出来,从文化传统中突围出来,文学应该切入的是人性的结构.残雪的《长发的遭遇》以下岗工人为题材,不是对社会问题的浅层次的揭示,而是以特定的社会遭遇事件来呈现人性的矛盾结构.小说向人性内部深入,将人性放在危机四伏的境地中不断地对其加以拷问.她认为语言是有层次的,语言的深层结构就是人性结构本身,卡夫卡、博尔赫斯等作家的作品都有一个核心:人性结构.只是这个人性结构有无数的版本,它会不断地变化,人的原始冲动和人的理性,不断地纠缠和斗争,向上升华,达到自由.面对人性与自我汉语是失语的,“所以中国人从来没有以人的身份开口说话的习惯,也可以说是沉默的民族”B21.残雪对汉语的革命,不是停留在表层的句法和词汇上面,而是深入到语言与人性关系的深层,用汉语来说出人性的深层结构,用汉语来关心现实生活中的个体的人的人性问题.这一观念在她的《突围表演》中获得了充分的体现.残雪的创作反映了当代作家对于我们民族自我的探求深度.创作是作家用自己最为独特的自我形式来追求人类的精神,自我越独特就越具有普遍的意义,只有不懈地探索下去,才会抵达人性之根,通过众多作家的长期努力,民族的自我才会浮现出来.“为什么我会有那么丰富的潜意识出来它们的母体就是我生活与其中的这个世俗世界啊.我是一个爱世俗到狂热的人,但世俗又令我憎恨自己,所以我必须通过升华到另一个世界来实现我的世俗之爱.”B22

残雪的现代主义文学思想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文学创作类论文范文 大学生适用: 学年论文、在职研究生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47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资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文献综述、论文小结 职称论文适用: 杂志投稿、职称评副高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资料 论文题目推荐度: 免费选题

残雪认为小说要表现的重点是人的灵魂和内在的精神世界.“中心就是灵魂的中心.是这个里面的王国.灵魂的世界一点都不比我们世俗的世界小,实际上要大,大得多.是比我们世俗的、大家共同理解的世界要大无数倍的世界.所以,它很大,很黑,写出来当然不是很黑,是透明的.”B23她的长篇小说《最后的情人》企图描写的是来自深渊的那些痛苦和人为了对抗它们所做出的努力,这是西方现代主义文学喜欢表现的主题:现代社会人类人性之嬗变.小说中的人物都是飘忽不定的,灵魂也是飘忽不定的,精神存在于渴望和冲动之中.她要追求的是对人精神世界的深层关怀.她一直在挖掘灵魂深处的东西,企图弄清它们的结构.《黄泥街》是她的第一篇作品,在这篇小说中一些内在的描写已经出现了,比如那种强力控制下的自发挣扎,不自觉地呈现了内在的精神原型.“我向读者提供一个美丽的心灵世界,这个世界比表面的所谓‘现实’重要得多.这个梦幻般的世界比我们的‘现实’更大、更深,人类永远在探索它,但永远不可能把握它.”B24她创作的目标是要写那种具有最大的普遍性的文学,她喜欢表现深层而抽象的东西,《黄泥街》中的王子光就是一个很抽象的人物.在和卡夫卡进行比较后她自己感到:“我跟他可能还是有一点点不同,在大的方面比较相似吧,共同的地方就是都是顺着那种直觉,就是一般人很少有的那种深层的东西,让它们冒出来,在那个时候去写.”B25残雪认为现在文艺界的保守思潮强调传统是最优秀的,最害怕对汉语的颠覆.一个优秀的传统用被动的方式是保存不了的,它会随时代的发展而逐渐流失,要保住传统中的那些优秀部分,只能通过颠覆来达到.“我是自发地将文学当信仰的.一开始是这样,现在还是这样,我希望这样来对待文学艺术的人越来越多,通过对语言的颠覆使汉语获得一种新的功能,使它达到真正的终极关怀.”B26残雪的写作开掘了汉语的潜意识功能.比如“自我”这个词,古汉语中没有,是外来词,我们在很长时间内将其为意识形态怎么写作,作为“集体”的对立词,形成长期的误解,并且带有贬义.她在潜意识这个层次上把握住了这个词的真实内涵,真正说出了汉语的自我来.她笔下的自我是个人的,是人性的,个体的存在意识是与肉体和世俗相对立的.


三、

对女性意识和女性自我的强调是残雪的现代主义文学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她的文学创作的一个重要特征.

“很多男作家到了四十多岁以后,就开始倒退.从我们那一代,我们那一代都差不多年纪,余华、苏童是最小的,像莫言我们都差不多年纪,他们写到四十岁以后就开始再也不搞什么创新那些东西了,就集体地倒退,然后就觉得只有回到中国传统文化才是唯一的出路,比来比去的,还是我自己家里的东西最好,我们中国的就是比你们外国的好,只要把老祖宗的东西挖出来,把他发扬光大,就可以征服世界上的文学.他们是这样看的啦.”B27残雪认为中国的文学创作是男性主宰的,是传统文学创作模式的延续,现在才发生了一些变化,出现了一些年轻的女性主义作家,她们面临的是作为女性写作的问题,如果她们能够突破传统的男权文化的束缚,将自己的个性坚持到底是会成为成功的女性主义作家的.她对于女性主义也要具有中国特色是坚决反对的:“也许在一些批评者看来,只要是个女的就一定是女性写作.检测如真是这样,事情就太好办了.什么是女性意识谁都知道这个意识是从西方来的,难道中国古时候就有女性意识吗这种事情上也要搞中国特色,就会变成一场时髦的闹剧,而且反映出女性无法独立、必须攀附的悲哀现状.”B28作为一名女作家要真正同男作家平起平坐是很难的,因为主流文化是男性的文化,一名女性主义作家要与之抗衡,需要极为独立的个性和顽强的反抗精神.残雪描写的女性人物是真正个人化的,这种描写是反传统的,是从潜意识出发来写作的.“在中国,从古到今没有一个女作家用我这种特殊方法创作.潜意识的力量是很大的,你想想看,这种东西支持了我近二十年不间断的创作!”B29女性主义文学创作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和女作家自己的经历体验有非常密切的关系.“我的所有的小说都是精神自传,评论则是自我精神分析.但它们同我的世俗生活没多大关系.我写的是深层的东西.大概真正的现代主义都是这样吧,现代人必须关心更有意思的东西.”B30她认为自己是潜入到人的潜意识的深处,结合自己的复杂性格,把女性共同的东西揭示出来,表现具有普遍性的女性自我.她认为《红楼梦》中的女性自我意识是比较表面的,还处于人类的儿童时代,虽然很美,但不像西方那样成熟,要创作人的文学就不能仅仅停留在儿童时代.“中国男作家批评家集体自恋,有的到了发狂的程度.本来自恋也没什么不好,你搞文化自恋,摒除了反省,就危害无穷了等中国文学里面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这个问题,他们不能突破这个儿童的境界,不能长大起来,尤其是男作家,在这方面是最差的.永远是那种美好的,所谓古典的浪漫主义那种,来看待人性,没有一个自我的反省.”B31

残雪是中国当代作家中较早意识到建立一种女性自我新型人格这一使命的作家.她认为自我是一个普遍的精神文化问题,但是表层的和世俗的解释,通常视自我为狭小的世界,经常在肤浅的层面定义自我,这样女性的经验也就归为狭小的、个人的经验,所以就有“女性的”就是“私人的”错误判断.“凭直觉我更愿意接受西方理论家和作家笔下的自我,他们把自我当成通向人类精神王国的通道.每一个人都以独特的自我通向精神世界.”B32在她看来,一个没有自我的女人是平面的人,是动物性的人.对女性自我挖掘越深,通道就越宽,世界就越大.一个作品的自我越强,越独特,其精神世界就越有深度.“有人说要女作家走出自我,走向大众,这种说法就好像女作家不是大众中的人,其实,女作家的所思所感越是自我的就越是大众的,表面上的大众认同什么也不是,而且恰恰是最没有自我也最没大众的做法.”B33中国传统文学思想中认为自我是一个世俗的表面的东西,没有将自我当做一个精神世界来看待,自我隐藏在看不见的灵魂世界中,隐藏在人的丰富的潜意识之中,隐藏在数量化的物质世界的另一边.中国传统文化认为“人之初性本善”,可是,人性并非善恶两极,人性是一个矛盾,每个人身上都有善有恶,追求自我就是化恶为善,将肉欲转化为精神. “不认为人性是矛盾构成的.哪怕在老庄那儿也看不到人.人变蝴蝶,蝴蝶变人,一片糊涂,不可知,里面没人,人和物没区别,简化了人的内心,也简化了贬低了物,这样当然可以化解内心的矛盾,可以游戏人生.从西方来的个体精神的价值,是无中生有,是从生命力的冲动生出有来,从人性、人的生命中生出天马行空的灵魂,生出不同于物的自我.”B34自我是通过对世俗的、肉身存在的反思来获得的,自我意识不仅是传统文化中上的人与人关系的思考,而且是人与自己关系的寻求意识.残雪认为,中国当代文学女性自我人格探求还比较肤浅,没有达到一个较深的层次.女性意识是自我意识的一部分,是作为个体的性别的人对于自我存在的体验,它植根于西方文化.一直处于边缘的女性最有突破自我困境的可能,这个困境也包括从中国贤妻良母式女性角色意识中突破出来,因为女性的个人意识要比男性更强,而男性则更具有集体的意识.“我认为女作家比男作家好一点,更为执着于直觉的东西,对抗文化的压迫和语言的僵化,她们有些东西很值得注意.”B35直觉是女作家共同的优势,她们可以通过发动潜意识,变革语言的功能,来探求女性自我与强大的男性文化抗衡.《新生活》就体现出了残雪女性直觉的特点.“《新生活》最深,层次最多,女性心理有很多层次,最能够代表我了.”B36《新生活》通过直觉表现了一种生命的冲动和灵魂的矛盾.“心理模式,我想,每个人大概都是一样的吧.艺术家迟早要跟灵魂遭遇.分裂,分裂成几个部分.那几个人是很精练的.里面有种歌颂生命的诗意,我觉得.尤其作为女性来说,有那种独特的诗意,反正,写得也是很成功的.”B37在她的《创造的福音》、《苍老的浮云》等作品中也可以明显地看到性格、人格的分裂和生命的冲动、死亡的意识的分裂.残雪认为女性一直被边缘化,在社会上不受重视,受传统文化的影响比男性小,思想包袱也较少,这些都是女作家比男作家更容易获得自我的有利条件.正如弗洛伊德所说的那样:“从认识的观点看,文学家不得不受制于某些条件.他们在影响读者情绪的同时,还必须挑起智性的与美学的快感.因此他们不能直言不讳,他们不得不分离真相的某些部分,割离一些与之有关的扰乱成分,再填补空隙,粉饰全局.”B38在作品中她排除表层的自我,以“她”的口吻来叙述,“她”就是陌生化了的深层的女性自我.

残雪在对男权文化及其男性文本批判的基础上,强调女性的身体、语言、心理同文学的内在联系,强调女性的潜意识,正是这种构成了女作家创作的内驱力,创作是女性被压抑的女性意识的爆发,是使女性超越自我结构的解放行为.她对于女性文学创作不可替代性的肯定,是对传统的以男权文化为中心的文学思想的有力冲击.“我本人的经验,是放弃表面的理性判断,让作品中那些触动自己的人生体验起飞,向陌生的领域突进,将判断、辨认留在以后,让其自然而然从感觉中升华,凝聚成新的理性.在这个过程中,作品中的语感是首要的,一定要紧紧跟上作者心灵的暗示,才不会被那的、不知要冲向何方的浪涛甩下.这是意志力的较量,也是生命力的测试.”B39

注释:

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B11B12B13B14B15B16B18B19B20B21B22B23B24B25B26B27B28B29B30B31B32B33B34B35B36B37B39残雪:《残雪文学观》,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0页,第7页,第19页,第19页,第36页,第3页,第6页,第43页,第56页,第63页,第24页,第59页,第5页,第73页,第7页,第92页,第12页,第3页,第29页,第27页,第61页,第37页,第20页,第69页,第26页,第81页,第18页,第18页,第20页,第81页,第22页,第22页,第24页,第28页,第33页,第34页,第109页.

B17周作人:《人的文学》,《新青年》,1918年第5卷第6号.

B38[奥]弗洛伊德:《爱情心理学》,林克明译,作家出版社1986年版,第121页.

(作者单位:叶向东,云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张越,云南大学经济学院)

责任编辑 鄢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