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本古代文学课程教学的与实践

点赞:18713 浏览:83345 近期更新时间:2024-02-29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中国古代文学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专业基础主干课程,教学内容极为丰富,课时量较短.而三本学生的基础普遍较差,现行就业压力又大,造成教学难度增大,因此有必要对三本古代文学课程的教学进行改革.通过课前预习的指导与探索、课堂教学的探索与实践以及课外学习的拓展与延伸,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古代文学的热情,夯实了学生的专业素养,提高了学习能力,使古代文学课程教学质量明显提升.

关 键 词 :古代文学;教学;三本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3)03-0265-02

中国古代文学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专业基础主干课程,“在培养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专业素养、专业品味、专业特色、专业方法、专业能力等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1].该课程的重要性,不仅仅表现在其总课时以及总学分数量居于各门专业课程之首,更为重要的是,它还要为现当代文学、文学概论、美学等课程提供文学资源与思想资源,为古代汉语课程提供语言材料,并且成为世界文学课程教学的重要参照系.此外,它还是新闻学、文秘、播音与主持、传播学等相关专业的文化基础课.而中国古代文学又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民族传统、历史文化、文学艺术等成果的积淀结晶,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教学难度非常之大,这是每位从事古代文学教学的老师共同的体会.就目前而言,在现行高校扩招的情况下,出现了越来越多的三本院校.三本学生的基础普遍较差,三本学校的教学质量也令人堪忧.三本院校如何提高古代文学课程教学的质量?本文就此进行研究.

一、面临的问题与困境

1.内容丰富与课时缩短的矛盾

中国古代文学课程具有自身鲜明的特点,就是内容丰富.整个中国古代文学从先秦到近代,上下纵贯3000年,经典作品浩如烟海,内容庞杂,头绪繁多.课堂上的讲解内容不仅包括对文学史的诠释,作品的分析,还涉及古典文献学、历史、文艺理论、文化学、哲学、美学等多种学科的综合运用.而随着我国大学课程的教学改革,各门课程的教学课时量一再压缩,新的古代文学教学大纲由原来六个学期每周6学时的教学时间,压缩为现在的四个学期每周3学时,实际教学时数仅为240课时左右.仅就教材而言,就有四大本文学史和六本历代文学作品选.要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完成教学计划所规定的全部内容,全面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既要让学生系统地掌握中国文学史的基础知识、基本观点、发展脉络,各种文体的产生、发展、流变等情况,各种流派产生的背景、成就以及地位影响等,又要让学生对经典作家、作品有个全面的解读,实在不易.其结果往往造成教师为完成教学任务,在讲授文学史时只能走马观花,蜻蜓点水,对于作品的解读更是流于形式,很难深入.


2.难度大与基础差的矛盾

中国古代文学课程的教学难度大,对于三本的学生来说学习的难度更大.一方面其文本距离我们现代很遥远,留存的作品是千百年前就存在的,其中涉及到古代的一些人物、事件、历史故实、民俗地理等与现代人相差甚远,这些都给学习这门课程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另一方面,三本学生相对于二本和其他重点、名牌高校的学生来说,入校成绩普遍较低,学生的传统文学文化修养总体偏底,自制力相对来说也较差.与一本、二本的学生相比,学生容易产生自卑心理,学习兴趣难以提高.再加上很多三本院校的老师基本都是二本的,很少有自己独立的教师队伍,教学大纲、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二本几乎完全一样,这样就很难根据三本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取得预期的目标和效果.按照专业目标,通过古代文学和古代汉语等课程的学习,中文专业的学生应能够熟读、背诵一定数量的经典作品,能够借助工具书和注释基本读懂一般的古籍,并能对比较浅易的古籍进行校点,能够运用文艺理论独立地对历代文学现象、文学流派等进行正确的批评,对难度适中的古代文学作品进行分析鉴赏.“然而实际情况却是:为数不少的学生虽然如期拿到了,但他们甚至对常用文言词汇和句式、常用的典故、一般的文学常识、古代文学的基本发展脉络以及最起码的文化典章制度等都不能很好掌握,至于阅读、校点、分析和鉴赏古籍的能力等,则更是不敢恭维”[2].

因此,学生在上课前如果不预习,不去读一些代表作家的作品,仅凭上课时教师的讲解,虽然也能对文学史的脉络有个大体的把握,但大多是一知半解.因为教师在课堂上不可能有时间对很多经典的作家、作品一一进行解读,有的只能简单地提一下,学生如果没有读作品的话,基本没有什么印象.其结果往往造成学生对这门课程产生疏离与隔膜,无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就业压力与学习无用的困境

随着高校的一再扩招,高校学生的就业普遍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与难点.即便是重点、名牌大学毕业的学生就业都很困难,何况是三本的学生,他们在择业时往往受到歧视.而很多三本的学生在进校时之所以选择汉语言文学专业,大多数是被调剂过来的,他们为了能读一个本科,很无奈地被迫选择了这个专业.因此他们多数对此专业并不感兴趣,语文功底也比较差.很多学生认为:“学习古代文学远不如学习法律、经济管理、财务会计、公关营销等课程实在而更能顺应人才市场的需求导向,多背几首唐诗或宋词也远远不如多熟悉掌握几条计算机命令更能获取就业择业机会.”[3]因此他们更愿意把时间和精力放在各种考证与社团、社会实践活动上,这样可以增加他们在就业中的筹码.因此,对很多学生来说,学习古代文学就是钻故纸堆,坐冷板凳,对以后的就业没有任何作用.所以,在市场经济社会下,在就业形势日趋严峻的压力下,学生心浮气躁,学习日趋功利化,许多传统学科面临尴尬的处境,而古代文学更甚.当然,要改变这种思想观念,并不能仅仅靠从事古代文学教学的教师一朝一夕所能改变的,需要引起全社会的关注与重视.

二、进行的探索与实践

针对上述情况,笔者在讲授《中国古代文学》这门课程时,对课堂教学实践进行积极有益的探索和实践,并初步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绩.针对本门课程的特殊性,指导学生如何预习教材,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课堂上激励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参与,提高其兴趣.课后要求学生主动进行延伸学习,加深对课程的理解. 1.课前预习的指导与探索

针对当前古代文学课时量缩短,课程教学内容丰富,三本学生专业基础相对较差等,积极指导学生进行课前有效预习,这是保证课堂教学效率的前提.在每一次课后都布置学生预习下次课的相关内容,包括文学史的通读、作品选的阅读背诵、资料的查找等等.为了克服三本学生的自制力差、不能按时完成预习任务等,积极督促学生的预习,并进行定期的监督检查.如每次课前抽查个别学生背诵经典作品的情况,上课时通过提问、讨论等进行检查预习情况,并把这些作为平时成绩纳入期末综合考核中.实践证明,这样能有效地督促学生进行课前预习,背诵经典作品,为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打好了基础.

2.课堂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课堂教学最主要、最常见的教学方法就是讲授法,如何讲授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值得探讨,笔者近年来主要采用多媒体教学与文献资料辅助法相结合的方式来提高堂教学效率.随着现代信息科技的推广,课堂教学采取多媒体辅助已经很平常.它有许多显而易见的优点,可以借助直观形象的画面、声音、视觉艺术来生动地展现教学内容,还可以创设一定的情境来增强学生的理解能力.比如古典诗词中的意境比较抽象,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展示出来,更好地促进学生去体悟理解.古典文学牵涉的内容广泛,涉及到史书的记载、前人对于作家作品的评价以及一些代表性的作品,这些可以通过PPT展示出来.为了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免去学生忙于记笔记而忽略听课,教师可以把每次上课前所需的文献资料、作品补充、每一章的精读与阅读篇目、思考练习、推荐阅读书目等,提前给学生打印复印,人手一份,这样在课堂上需要引用到某一文献资料或补充作品时就非常方便,也为学生课后预习、复习提供了资料.另外,在课堂教学中要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如研讨式[4]、启发式教学法、情境教学法、演讲辩论法、参与表演法、研究性教学法、分类教学法[5]等,通过互动,让学生积极参与其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古代文学的热情.

3.课外学习的指导与探索

古代文学博大精深,光凭课堂教学,很难覆盖重点作家、作品,这就需要通过开展多种多样丰富多彩的课外辅助活动指导学生学会自学,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首先可以通过建设网络教学平台,把教学中的多媒体课件、名作导读与欣赏、推荐书目、经典作品放在上面,让学生随时可以进行延伸拓展学习,以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教师还可以通过群、MSN、、博客、微博等交流手段与学生在课外互动交流,教师可以在上面与学生分享自己的读书心得,了解课堂教学的反馈意见,及时调整教学方法与进度,还可以在其中组织学生就某一文学现象或问题展开讨论.这些与时俱进的交流方式不仅让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联系更密切,还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古代文学的兴趣.此外,教师还应该根据教学进度鼓励学生在课外开展一些经典作品的研讨会、读书会、经典作品的诵读会、交流读书心得等,也可以鼓励学生就某一问题开设自己的专题讲座.通过课外学习的指导与探索,大大拓展了学生学习的方式与范围,增强了他们学习的兴趣与愿望,大大提升了学生的古代文学素养.

因此,在对三本学生进行中国古代文学教学时,我们不仅重视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同时也应该重视对学生进行课前预习、课后的拓展延伸学习的指导,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拓宽他们的知识面,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从而提升教学质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