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之文学思想

点赞:14728 浏览:67817 近期更新时间:2024-01-29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荀子是战国末期儒家最后一位大师.他博采众长,批判性地吸收和总结包括黄老之学在内的诸子百家思想.其代表作是《荀子》三十二篇,有论及社会思想、人性观念、治国之道与修身为学之法,会通了先秦诸子的思想学说.隋唐以后尊孟抑荀的倾向抬头,荀子在很长时期内被人冷落.进入二十世纪,思想学术史领域里展开了激烈的古今中西之争,荀学和其他先秦诸子学一道开始了复兴,进而受到学者的重视.

关 键 词 :荀子;文学;思想

[中图分类号]:I2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2)-02-0028-01

一、先秦时期的文学观念

先秦没有明确的文学概念,虽然出现了“文学”这一词,但是其含义和今天所指的文学相去甚远.《论语先进》中有四科之分,“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李路;文学.子游、子夏.”这里的“文学”,汉代的邢注云:“文章博学则有子游子夏二人”,因此可以推知,先秦的所谓“文学”,其实是学习古代的典籍,实质其实对书本知识的掌握而已.但是通过研究《荀子》,我们仍然可以从中间发现许多今天的文学观念开始独立的思想渊源.

二、荀子文学阐述思想:

1.“文以明道”――文学的表现对象应是“道”.

荀子虽称儒家,实则战国末期集大成的思想家,他的文学思想与孔子和孟子对文学的理解和阐发很不相同.荀子从他的天命观、性恶论和礼论出发,所关注的中心问题是“治”,即如何按照圣人制订的礼乐制度和道德标准行事,达到天下大治.而天下大治的前提是“道”的普遍实行,因此,文学的表现对象,正是为了“治”而产生的.

《荀子儒效》:“圣人也者,道之管也.天下之道管是矣,百王之道一是矣.故《诗》、《书》、《礼》、《乐》之归是矣.《诗》言是,其志也;《书》言是,其事也;《礼》言是,其行也;《乐》言是,其和也;《春秋》言是,其微也.”

荀子在这里把《诗》、《书》、《礼》、《乐》、《春秋》都解释为圣人之“道”怎么写作,所谓“诗言其志”,就是说“诗”是言圣人之道的.先秦诸子各自那“道”的内涵,荀子所言之“道”的具体内容,就是儒家的仁、义、礼等.

荀子处在诸侯割据称雄局面即将由统一的封建国家所取代的战国后期,他所强调“道”,目的是要为封建统治者提供一个一统天下、治理国家的根本原则和思想路线.荀子的“道论”包含着天道、人道、化道.其天道观体现为“天人相分”、“制天命而用之”的主张,荀子更为重视人道,他说:“道者,非天之道,非地之道,人之所以道也,君子之所以道也.”《荀子儒效》

道是如此重要的、天下万事万物皆应遵守的准则,所以荀子主张文学也应是“道”的表现,文学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是物质世界作用于主体感官而使“心有征知”的结果.他所说的“故书者,政事之纪也”(《荀子劝学》),“诗言是,其志也”(《荀子儒效》),都是围绕这一基本点而阐发的.

文道合一,从荀子之后,一直是封建士大夫经常提倡的口号.

2.文以征圣――文学是达致理想人格的重要途径.


在《劝学》和《儒效》篇中,荀子认为,理想人格需要后天锲而不舍地学习和积累,而文学正是达致理想人格的重要途径.他说:“积土而为山,积水而为海,日暮积谓之岁,至高谓之天,至下谓之地,宇中六指谓之极,涂之人百姓,积善而全尽谓之圣人.彼求之而后得,为之而后成,积之而后高,尽之而后圣,故圣人也者,人之所积也.”(《荀子儒效》)又说:“君子知夫不全不粹不足以为美也,故诵数以贯之,思索以通之,为其人以处之,除其害者以持养之.使目非是无欲见也,使耳非是无欲闻也.使口非是无欲言也,使心非是无欲虑也.等是故权利不能倾也,群众不能移也,天下不能荡也.生乎由是,死乎由是,夫是之谓德操.德操然后能定,能定然后能应.能定能应,夫是之谓成人.”(《荀子劝学》)“圣人”作为荀子的人格理想,必须通过“化性起伪”、“隆师”、“强学”,即通过“习”与“积”来造就理想人格.荀子把文学作为“化性起伪”的主要手段,作为“习”与“积”的基本内容,这样,“文学”在荀子的思想中便具有了与人的本性相对立的特殊地位,具有了改造人的本性、完善人的人格的特殊作用.

荀子之文学思想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文学的论文范文素材 大学生适用: 硕士毕业论文、学士学位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78 写作解决问题: 如何怎么撰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模板、论文题目 职称论文适用: 杂志投稿、职称评中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如何怎么撰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最新题目

他把文学作为圣人创造的一种外在于人并符合人文理想的文化典籍和社会意识形态.从而使文学成了独立于人而存在的人文知识.所谓“圣王之治,礼义之化”,正是荀子所理解的文学的范畴.

3.尚质尚用――文学的根本目的.

荀子在《儒效》篇中,有几句很精辟的话:“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基于这种学而知,知而行的正确观点,荀子论“言”时,就很注重言论切于实用,他说圣人之辩,“说行则天下正,说不行则白道而冥穷.”小人之辩,“用其身则多诈而无功,上不足以顺明王,下不足以和齐百姓.”对于言不及义多诈无用的小人之辩的不满,要求言辞应当有作用于政治,从侧面反映了他“尚用”的文学主张.因为在荀子的著作中,言辞与辩说他常常是从义学的写作与表现的角度来阐述的.

与“尚用”的文学思想主张相联系,荀子很自然地反对过分的文采,不崇尚之辞华丽,他在《乐论》篇里非常直接说:“乱世之征,其服组,其容妇,其俗淫,其志利,其行杂,其声乐险,其文章匿而采.”荀子把文采看作为乱世之征,显然说明他是提倡为文要质朴的.

综上所述,荀子虽称儒家,实则战国末期集大成的思想家,他从天命观、性恶论和礼论出发,把文学作为圣人创造的一种外在于人,并符合人文理想的文化典籍和社会意识形态,以文学为其政治思想怎么写作.但是,我们清晰地看到,在这个过程中,文学不仅仅为政治怎么写作,成为一种到达独立人格的途径,从而使文学成了独立于人而存在的人文知识.这种客观的效果,在学术批评史上产生了重要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