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阅读的组织化引导

点赞:8273 浏览:33299 近期更新时间:2024-01-09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内容摘 要 :文学作品教学,关键是读.当前,要做好文学作品阅读工作,必须要进行组织化引导.作者认为,这一工作可从组织建立、内容规划、课堂指导内容建构和评价管理四方面着手.

关 键 词 :文学作品 阅读 组织

关于文学作品阅读,卑之无甚高论,只有一些常识的看法.一九七八年吕叔湘先生在江苏师院谈到这个问题时说,“学习文学作品主要是读,听人读,自己读,那么文学作品的作用就更容易发挥.”[1]但这一认识在教学中没有得到完全落实,而且,随着电视电脑等非平面媒体的日益普及与丰富,随着阅读活动的日益快餐化与娱乐化,学生文学作品的阅读面、阅读时间以及加工程度都呈萎缩趋势.我们所做的一份学生阅读状况调查表明,县城区文化环境条件下,有近半学生到初三毕业前夕只读过二十本左右文学著作,还以教育部规定的有考试要求的书为主.所以,现在文学作品的阅读已到了必须要进行组织化引导与管理的时代.如果没有组织化的引导和管理,更多学生会掉进题海的深渊或加入到网络游戏的大军.如何进行组织化引导?笔者近年来所作的探索表明,要想成功地组织文学作品阅读,至少要做好四个方面的工作,一是要建立完善的阅读管理组织,二是要进行阅读内容的系统规划,三是要进行阅读指导内容的系统建构与随机落实,四是要进行阅读评价的组织化管理.

组织化引领的首要事务就是建立阅读管理组织,这其实是常识,谁都会这样做,从学校到年级到班级.但这样做并不能保证管理网络的有效运行,阿里巴巴的马云告诉我们,决定一个战役胜利的往往是连长、排长等基层指挥员.[2]实践证明,阅读活动组织的成败也往往决定于班主任和班级阅读科代表,他们就是阅读战场那个最基层的指挥员.近几个月,我们在深入推进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阅读活动就是小组建设的内容之一.为了促进阅读活动的开展,我们在每个小组设立了阅读组长,负责督促检查小组成员和文学作品阅读的所有相关活动.这时我们发现,真正基层的指挥员其实是每个小组的阅读小组长,他们为阅读活动的深入开展做了大量的工作.所以,现在我们对阅读组织的最新理解是,只有落实到最基层,组织才能产生最大的的效益.

阅读当然要解决读什么的问题,这是决定文学作品阅读的核心问题,很自然地,这一问题也引起了诸多学者与专门机构的注意,新教育实验、商务印书馆等都先后推出了自己的阅读书单.在我看来,许多书单过于关注文学的经典性,这样的书单在生活中的成活率很低,学生根本不写帐,于是就出现了学者认真研究学生根本不读的怪现象.我认为,推荐给学生阅读的文学作品不仅要关注其文学的经典性,还要关注其可读性,还要关注其对学生素养形成与灵魂净化的影响力,更要注意到学生阅读的自由度.只有全面考虑文学作品对学生的影响和可接受性,书目的成活率才可能高一些.因而,经过反复权衡,我们推荐给学生的是一个自“基础阅读”到“拓展阅读”到“个性化阅读”的文学作品课外阅读清单.

基础阅读书目就是教育部规定的初中生必读书,我们按其内容、份量理出阅读顺序,要求学生必须在初中前五个学期完成.为了配合这项工作,我们编写了《名著导读》以加强指导,并利用阅读管理网络加以落实.

拓展阅读主要包括两块内容,一是自教材衍生出的拓展阅读,比如,苏版语文教材选了一篇季羡林的《幽径悲剧》,我就据此选几篇季先生的其他散文,印发给学生阅读.二是我根据自己对文学教育的观察和理解而搞出来的系列主题阅读.到目前为止,我开发出来的主题还只有三个,一是人物传记系列,二是文化散文系列,三是期刊小说系列.

班杜拉说,“他人即榜样”.当今是一个缺乏英雄而又特别需要英雄的时代,对孩子的健康成长和灵魂的涤荡与净化来说尤其如此.许多老师感慨,现在的孩子越来越怕吃苦,越来越不吃苦,越来越缺乏道德责任感.可是,我们民族并不缺乏英雄,现在我们缺乏的是对英雄的发现和让孩子直面英雄的机会.本于这种理解,拓展阅读的第一个主题就是传记阅读.入选的传主几乎都是中国民族脊梁式的人物,第一批就是如钱学森、钱伟长、王淦昌、邓稼先等两弹一星元勋,第二批就是北大出版的中国学术大师系列,包括金岳霖、朱光潜、王力、王选等,他们都满怀一腔爱国热忱,为国家和民族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们的身上充满了正能量.作为一个中国人,学生还需要了解我们的历史、地理与文化,而文学作品中能把这些内容讲得回肠荡气的,莫过于近年来兴起的大散文系列,因此,我们购写了《文明的碎片》《历史的多维》《写在历史的拐弯处》《历史是明天的心跳》等历史散文系列和《名校名文》《名城名文》《名山名文》等文化散文系列.近年来的学校与社会的距离越来越远,鸿沟也越来越深,为了帮助学生把握文学的时代脉搏,我们还把期刊小说引入教室,供学生阅读.这些期刊主要是学校阅览室订阅的过往期刊和学生自己订阅的时新期刊.

文学作品阅读的组织化引导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文学作品的论文范文文献 大学生适用: 专升本毕业论文、学年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85 写作解决问题: 如何怎么撰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标准论文格式、论文选题 职称论文适用: 期刊发表、职称评副高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如何怎么撰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秀选题

个性化阅读是学生阅读的最高境界,强调的是学生的自由阅读,但如何实现学生的自由阅读却是个难题.在这方面我们也做了一个尝试.我们在班级成立了一个读书会,人数不多,十个左右.我在开学之初要求学生自行拟定一个一学期的读书计划,计划中要考虑到书目,还要考虑阅读过程要求、阅读成果及其呈现方式,由合作小组的阅读组长进行日常检查,每个月搞一次读书会成员读书成果展.同时,我还与本地的报社联系,帮助他们发稿.这样就把他们的阅读积极性给调动起来了.

组织有了,内容有了,这还只是表明阅读的架子已经搭起来了,要想使阅读收到更多的效果,还要做好阅读指导工作.这就遇到两个问题,一是指导时间,二是指导内容.七十年前,叶圣陶先生在《〈略读指导举隅〉前言》中就说过,“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就效果而言,略读是应用”,[3]这就清楚地表明,指导的工作宜于在课内进行,因而时间问题基本解决.关于指导内容,我以为要解决这一问题,首先要弄清文学作品阅读指导的任务所在.对此,王尚文先生指出,“文学作品教学是学生文学素养生成和发展的必然途径”,也即,文学作品阅读指导肩负着生成与发展学生文学素养的重任.并且,王尚文先生特地强调,“和一般的语言习得不同,文学素养的生成和提高,往往需要‘教’”.[4]阅读指导工作在王先生心中的地位可见一斑.但问题在于,现在诟病教师阅读指导效益不高的并不是一个两个.其根源在哪?我以为关键在两方面,一是指导方向与内容不清晰,二是指导内容的教学化研究工作做得不够. 许多年前,宗白华先生就曾经指出,没有接受过艺术教育的常人“在欣赏时不了解不注意一件艺术品之为艺术的特殊性.他偏向于艺术所表现的内容,境界与故事,生命的事迹,而不甚了解那创造的表现的‘形式’”,“‘生命的表现’是如何地经过艺术家的匠心而完成的,借着如何微妙的形式而表现出来,这不是他所注意,也不是他所能了解的”.[5]这些话具有独特的价值,他清楚地说明了艺术表现形式的区分意义,而这也正是语文教师踏破铁鞋而欲觅得的文学教育的基本价值,并因此而成为文学作品指导的基本方向和主要内容.

不可否认,艺术表现形式早就引起了教材编者的注意,上个世纪三十年代编就的《国文百八课》更是标榜“唯运用上注意于形式,对于文章体制、文句格式、写作技术、鉴赏方法等,讨究不厌其详”.[6]然而,同样不可否认的是,语文教学效益至今仍广受诟病.为什么?我认为,张志公先生是慧眼独具,他指出,“基础知识、基础理论与运用挂不上钩”,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7]同时,经过近三十年摸索,他终于较为自信地给出了答案.他认为,“在语言学的各种基础知识、基础理论这一端,同培养提高听、说、读、写能力这实际运用的一端”,需要建立一个桥梁性学科,以“把两方面挂起钓来”.为此他创建了《汉语辞章学》这一学科.[8]顺着张先生的这一思路,郑颐寿先生花了很多功夫撰著了《辞章学概论》,并开创性地提出了语文运用的常格和变格这一语言解析思路,这给我们的阅读指导以很大的启发.在阅读指导过程中,我们以郑先生的研究成果为基础,结合初中语文教学的实际,梳理出了语文表达形式的常规要求体系,如叙述的“交代明白,线索清楚”,描写的“形象,得体”等等.以此为基础,我们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对一篇篇文学作品进行解析,分析其与表达形式之常规要求的合辙,以求得学生的入范,更分析其对常规要求的突破,借以析出作者的匠心.限于篇幅,这里不能一一列出我们所建构的阅读指导体系的全部内容,但其依据、来源与使用方法已经尽数呈现.

不过还有一个问题,就是教材选文并不全是文学作品,而且,即便是文学作品,在编进教材时编者也已经赋予其独特的教学承担.因而,在落实文学作品的阅读指导任务时就应该做到相准文篇,随文落实.怎么做到这一点?下面试举例说明.苏版七(上)语文教材中有一篇毕淑敏的《母狼的智慧》,这篇选文很特殊,是专题——狼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专题又是苏版教材为了落实新课标精神而特地增设的内容,“是苏教版语文教材的又一创新之处,也是该教材最大的亮点.”[9]它试图让学生通过探究式学习方式,使学生“从不同角度认识狼,培养他们从多个角度正确看待事物的科学精神,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提升他们的欣赏品味和价值观念”.[10]为此,教参还附录一则教学实录以为示范.稍加阅读就会发现,这一实录中探究有了,多角度有了,环保有了,但对文本的欣赏不多,文学的因素基本不在考虑范围.但显然这是一篇从主题到技法都不错的文章,于是我在引导学生充分感受和理解了文本的母爱主题后,借助原文本的讲故事方式,另外编制了一个梗概式故事,以与原文本的生动故事作对比,要求学生评价其优劣,从而帮助学生理解叙述与描写的区别、特长、各自的使用场合以及它们的巧妙配合所能收到的表达效果,并进而理解作家的匠心与智慧.这一教法,以文本为基,充分凸显作品的文学要素,同时兼顾了探究、多角度认知与环保主题,听课老师与专家一致给出好评.所以,我认为相准文篇其实是个意识的问题,就是要对文学作品的教育功能有高度的认识和敏感.有了这一意识,在教学中自然就会随时随地随文加以落实.当然,这一落实也需要技巧,因为毕竟教材选文有着多重承担.

系统的指导、点拨固然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但要学生自己形成文学素养,非得他们自己亲自阅读亲身体验亲力感悟才行.要达到这一目的,还必须要对学生的阅读评价进行组织化管理.

这一组织化管理工作我们主要采用两种方式,一是评比,二是专题沙龙.王尚文先生认为,“从文学素养的生成和发展的目的和要求来看,文学作品教学的内容的核心应当也只能是体验,以及体验之后的反思”,[11]因而我们对感悟撰写的核心要求就是写出自己的阅读体验,尤其欢迎学生结合自己亲身经历的写作.但人很难做到令行禁止,这时就需要“组织”发挥作用.我们要求全班每个学习小组每周必须上交两篇阅读感悟,参与班级最佳学习小组评选,以评选的力量来推动感悟的落实.这一评比着眼于组,我们搞的另一种评比着眼于个体,名目则为阅读能手.我们设定了几个阅读能手级别,以试卷的形式来决定学生能否升级,升级者发给证书.这自然是很荣耀的事,因而也能激发学生的热情.第二种方式则是沙龙,目的则是检查学生的自由阅读.文学的阅读本是自由的,灵动的,组织得多了就会因充满功利而变得索然无味,因而学生的许多阅读都是自由的,为了适当加以管束,我们设定了沙龙的检查方式,根据需要,随机搞个某书阅读的沙龙,在沙龙上学生随意说说自己的阅读体验以表征自己确实读过就行.自然,在沙龙上能说得有板有眼有深度也很荣耀,也会引来攀比,而这一效果,正是我们所欢迎的.


上述就是我们的粗浅做法,效果自然有一些,精致则未必.

注释:

[1]吕叔湘:《吕叔湘语文论集》[M].商务印书馆,1983.345.

[2]马云:《马云内部讲话》[M].红旗出版社,2010.200.

[3]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19.

[4][11]王尚文:《走进语文教学之门》[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295、305.

[5]宗白华:《常人欣赏文艺的形式》[J].《中华活页文选》.2008.10.

[6]叶圣陶、夏丏尊:《国文百八课》之《编辑大意》[M].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

[7][8]张志公:《汉语辞章学论集》[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47、51-53.

[9][10]洪宗礼:《洪宗礼文集》·3[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173.

梁杰,江苏省灌南县初级中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