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性改造探析

点赞:8742 浏览:34354 近期更新时间:2024-01-10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 :汉语言文学专业在当今社会新的人才需求架构下进行应用性改造是必然、明智的选择.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新的知识观为专业应用性改造提供了本体论、认识论的基础,为高校知识教育向能力培养转变以增强学生就业能力的实践摸索提供了理论依据,指明了专业改革的方向,有效地指导了具体专业的实践教改活动.

关 键 词 :汉语言文学; 应用型;教改

[中图分类号]:H19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1)-23-0235-01

一、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性”改造提出的背景.

作为兴办时间较长的中文专业,在很长一段时间被定位为作家、文艺理论家和语言学家等专家学者的摇篮.然而,社会对专家、学者的需要毕竟是有限的.当高等教育大众化以后,当中文专业由少数综合性大学和师范院校举办变为更多其他类型学校的新专业以后,就必须面对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问题.也正因如此,许多高校在上个世纪末本世纪初都不同程度地尝试了对传统中文专业的改造,中文专业招生时树起了“新闻传播”、“涉外文秘”等旗号以吸引考生即是证明.

中文专业越来越无法忽视其当今就业的严峻性和大众质疑的尴尬.在如此情形下,专业应用性改造被普遍地提出来.探索最多的是兴办中文专业较晚的普通理工院校,因为在夹缝中求生存,既不能完全以传统的专业办学模式为依据,也不能照搬理工科办学模式,因此提出根据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结合学校的办学条件,立足市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思路.强调人才培养上,不仅注重基本知识、基本理论的传授,更要注重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特别是独立工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性改造的理论依据.

对一个传统专业进行改造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并不是增减几门课程就可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专业改造牵涉到观念的转变、教法的改良、课程的改设、实践体系的建构、教师角色的改变和能力的提升等.笔者认为首先必须改变传统观念,在教育理论指导下实现自觉,否则只能是小打小闹的局部改良而已.

1.马克思实践观为应用性改造提供了本体论基础.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导致神秘主义方面去的神秘东西, 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学生需要通过实践,不断积累个人经验,扩大自己的认知范围,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在全部教学活动过程中,学生以内在体验的方式参与教学过程,在过程中理解自己,理解人生,理解社会,使人的精神世界受到启迪,人的生活方式得到建构,有效地促进人的发展,从而实现人的价值.马克思指出,人的劳动实践使“生产者也改变着,炼出新的品质,通过生产而发展和改造着自身,造成新的力量和新的观念,造成新的交往方式,新的需要和新的语言”

2.新知识观为教学实践活动提供了认识论基础.

传统的学科理论学习的指导思想是学科知识论,其隐含的检测设是:所有的知识都是有用的;职业能力即知识的运用,所以知识的传授要先行,知识要有系统性、完整性,实践课是理论课的演绎和附庸.人才培养方案一般按文化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含实习)分别安排在前期、中期和后期讲授.在学习过程中,先学枯燥、抽象的理论,然后开展具体的实践,对实践的理论思考在前,作为思考对象的实践在后,这脱离了职业活动的过程.

三、在先进理念指导下的专业应用性改造.

一个专业的改造不能仅仅是修修补补,如果这个专业还有存在的价值和必要,那就应该根据社会对该专业的需求,在先进理念的指导下进行重新定位,在新定位的指导下对人才培养方案以及教育教学的各个要素作全面的调整.

1.结合专业、学校、社会三方,明确专业定位,重造人才培养方案.

根据社会需求重新进行应用性中文专业的定位,在专业定位的基础上重造人才培养方案,是应用性中文专业改造的首要任务.在原来专业学习的基础上,拓展专业方向,寻求专业教学与市场需求的契合点,是中文专业实现应用性的基本导向,更是其在竞争中谋生存、求发展,适应社会需要的途径.

中文专业的应用性定位应该在处于学科理论与职业技能之间的专业修养层次.在遵循专业教学规律的基础上,科学建构课程体系:围绕核心能力培养设置类型课程,并使各类型课程科学组合.形成“基础+ 方向应用模块、非独立实践环节课程+ 独立实践课程”的新课程体系.即保留基本的专业基础课程体系,但适当压缩学时,增加应用性的方向课程;强化实践教学,除了在一些课程内安排实践教学环节,还设置相对集中的培养能力的独立实践课程.

2.培养双师型人才,打造适应专业改革的师资队伍.

教师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关键,也是专业改革的关键.要能够按照新形势下的课程设置来开课,对于教师无疑是一大挑战.从现职教师情况看,大多具有博士、硕士学位和教授、副教授职称,但缺乏与所授课程相应的社会实践经历,对社会于中文专业人才的素质能力要求知之不详,不能充分胜任教学实践活动.教师的这一局限将成为中文专业应用性改造的短板和瓶颈.培养双师型教师是应用性中文专业改造的关键所在,而这首先需要转变教师的观念.教师必须认识到专业改造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自觉、主动地适应改革的需要.

3.围绕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进行教学方法的改良.

汉语言文学专业核心能力表述为:合旨得体的言说和写作能力、自如灵动的沟通与策划能力、持续发展的学习能力等.教学的重点围绕专业核心能力培养来展开:提炼汉语言文学核心课程的理论精髓,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突出专业方向课程、选修课程的实践内涵,增强学生的就业能力.如前所述,课程体系分别调整为:专业基础课、专业方向课、专业选修课,且包含不同的实践教学内容与要求,因此要求教学方式方法相应的进行调整.


如不包含实践环节的课程,鼓励老师进行课程应用性探索,在教学方法的运用上处理好传统与创新的关系.改变传统的“一言堂”讲课方式,增加师生互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通过自读、自讲、撰写小论文、专题讨论等形式多样的方式,使学生在探究性学习中充分展现自身,增强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手段上,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成果,并引导学生适当参与教师的课题研究,使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得到锻炼,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给学生开列专业和非专业的参考阅读篇目,引导、指导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第二课堂”活动,成立各种以兴趣爱好为导向、紧密联系专业的社团,如文学社、话剧社、影评社等,创办自己的刊物、论坛和活动阵地,使学生通过社团活动延伸专业学习.

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性改造探析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专业的论文范本 大学生适用: 学院学士论文、高校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43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参考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任务书、论文小结 职称论文适用: 技师论文、职称评副高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参考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秀选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