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吴兆骞的边塞诗看民族融合对文学的影响

点赞:16820 浏览:71383 近期更新时间:2024-01-31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 清代流人文学是十分值得重视的文学现象,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家当属吴兆骞.流放期间他创作了大量的东北边塞诗,从而成为杰出的边塞诗人.而流人文学的发生、发展和繁荣是以民族融合为时代背景的.清代高度的民族融合为南北文学的交流提供了便利条件,而流放文人则充当了沟通南北的桥梁.

关 键 词 : 吴兆骞 流放经历 边塞诗 民族融合 文学发展

中国漫长的文学史中,文人遭遇贬谪流放是十分普遍的,如屈原、白居易、苏轼等都有过被流放的经历.虽然这对于他们来说是十分不幸的事情,但或许正因为流放的不幸遭遇,使他们拥有了与众不同的生活和情感体验,激发出了别样的创作灵感,从而使他们的文学作品体现出与众不同的风貌.清初诗人吴兆骞便是其中一员.

一、二十余年悲惨的流放经历

清代,许多戴罪文人被流放至东北荒凉之地.从此,荒凉苦寒的东北便进入了被流放文人的视野,成为他们笔下的描写对象,进入文学作品之中.清初著名诗人吴兆骞便有着被流放东北的人生经历.吴兆骞(1631—1684年),字汉槎,吴江人,出生于汉族仕宦之家.顺治十四年,江南科场案发,身为当届举子的吴兆骞亦被治罪,发配到宁古塔(今黑龙江省海林县杨林乡旧街村,后迁至今黑龙江省宁安县县城)长达二十三年之久.顺治十六年(1659年),吴兆骞到达流戍地宁古塔,开始了他近半生的流放生活.多年艰苦的流放生涯让吴兆骞饱尝背井离乡之苦、亲友分离之痛.但正是这个自然环境极其恶劣、生活条件十分简陋的流戍之所,成就了他在文学上的功业.东北壮丽的山川江河,东北军民抗击沙皇俄国侵略的英勇斗争,给了吴兆骞极大的鼓舞,在极其艰难困苦的环境中,他仍然坚持诗歌创作.二十余年间,他的足迹遍布辽河、松花江、长白山、牡丹江、乌苏里江、张广才岭、小兴安玲、黑龙江、兴凯湖、锡霍特山脉(在今苏联滨海区),切身的体会为诗人提供了大量宝贵的创作源泉.因此,吴兆骞写作了大量描写东北雄伟壮丽的自然风光,北方民族的风俗人情,以及讴歌清初东北军民奋起抗击沙俄侵略者的诗篇,即东北边塞诗.

二、吴兆骞东北边塞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征

吴兆骞一生创作颇丰,但因他屡遭颠沛,散佚颇多,有《秋笳集》存世,其中作于流戍期间的诗作奠定了他清代杰出边塞诗人的文学史地位.他的边塞诗内容丰富、特色鲜明,具体可分为以下几类.

第一,描绘东北自然风光和风土人情的诗作.吴兆骞本是南方人士,他所生长的江南气候宜人、山明水秀,风土人情也偏向于婉约柔和.然被流放东北后,所见则是截然不同的另一幅景象:寒冷、荒凉,却有着南方少有的雄壮山河.流放期间,诗人饱览了东北壮丽雄伟的自然风光,并将自己对它们的赞赏之情投诸笔端,写下了许多优美的诗篇.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数《长白山》:“长白雄东北,嵯峨俯塞州.迥临沧海曙,独峙大荒秋.白雪横千嶂,青天泻二流.登封如可作,应待翠华游.”生动地展示了长白山的雄伟气势.“百转青林幡粟末,双流黑水接松花”(《奉送副都统安公之乌龙江》),“地入乌龙云接海,人过元菟雪为天”(《将发沈中过子长饮怆然有作》),“白雪长寒瓯脱里,青山不到挹娄东”(《沙岭作》)等,勾勒出了松花江、黑龙江及东北平原的北国风光.诗人笔下的东北大地不仅有着独特的自然风光,而且有着别具一格的人文风光.例如,“虎迹平林畔,牛声草舍旁.渡河儿跋马,绕隰妇驱羊.等逢人惟戍客,问土是岩疆.瓦缶参为饵,芦婴酪作浆.留宾登土锉,廷叟坐绳床.韲切青丝菜,盘行赤颖粱.未秋闻割蜜,入夜见然糠.”(《瓜儿伽屯值雨晚过村叟家宿即事书寄孙赤崖陈子长五十韵》)描画的是塞外人民平日的生活画面,充满着浓厚的生活气息.“金茄马上北风哀,猎罢争传鹦鹉杯.爱射黄羊重插羽,欲呼苍隼却登台.边云压地霜旌卷,营火连山雪帐开.明日沙林还逐兔,酒酣更起刷龙媒.”(《猎后再赠昭令》)描写的是猎后举杯欢庆丰收的喜悦心情和准备继续射猎的场面.诗人通过这些诗作向人们展现了东北人民的社会生活风貌.

第二,反映东北广大军民抗俄斗争的爱国诗篇.当时的黑龙江流域正遭受沙俄侵略者的侵扰,为了保卫家园,北疆人民和清军士兵一直进行着顽强的抗俄斗争.诗人的流放之地宁古塔正是抗俄的前线总部所在地,因此诗人目睹了许多真实的情景,也耳闻了不少前线的战争情况.于是,他将这些耳闻目睹的战争情形写入了诗中,借助这些诗篇热情歌颂了清朝广大将士的抗俄斗争精神,充分肯定了北疆人民的抗俄斗争业绩.如《奉送巴大将军东征逻察》:“乌孙种人侵盗边,临潢通夜惊烽烟.安东都护按剑怒,麾兵直度龙庭前.等苍茫大硕旌旗行,属国壶浆夹马迎.料知寇兵鸟兽散,何须转斗摧连营.”开篇“乌孙种人(俄罗斯人)侵盗边”严正地指出了沙俄侵盗我国边境的事实,说明了巴海将军进行的是自卫反击的正义斗争.“苍茫大碛旌旗行,属国壶浆夹马迎.”颂扬了广大将士的抗俄热情及各族人民箪食壶浆以迎王师的情景.“破羌流尽征人血,好进温貂报国恩.”(《送阿佐领奉使黑斤》)“上将铭功处,残碑待尔题.”(《送巴参领》)都表现了诗人对抗俄斗争的积极态度和爱国精神.这些反映抗击沙俄侵略斗争的诗作蕴含深刻的思想和动人的情感,运用了凝练精准的语言,在思想上和艺术上都是极为优秀的作品.

第三,凭吊历史遗迹,寄托个人感慨的怀古咏史诗.吴兆骞出生仕宦之家,少时生活优渥,且有才名,却因江南科场案被无辜定罪,且要忍受与父母妻子分离的痛苦流放塞北,起初连最基本的物质生活都难以保障,遑论经历过如此巨大变故之后精神上饱受的折磨?唯有借诗解愁,将内心的悲苦和愤懑诉诸笔端,倾注出一篇篇抒怀的诗作.怀古咏史诗通常都有着悲切、沉重的基调,借对往昔的凭吊,感叹人事的沧桑.例如《抚顺寺前晚眺》:“乱山残照戍城东,立马萧萧古寺空.接塞烟岚天半雨,背人雕鹗晚来风.辽金宫阙寒芜里,刘杜旌旗野哭中.俯仰不堪今昔恨,欲将空法问支公.”表面上是凭吊爆发在抚顺地区的“萨尔浒之战”,但“俯仰不堪今昔恨”一语却道破了诗人心中的隐痛.吴兆骞出身于明王朝士大夫之家,亲身经历了明王朝的灭亡,自己又仕途幻灭,流戍绝塞,“身婴木索入圜门,白日阴沉欲断魂”,可谓满腹哀伤、满腔悲痛.但在清王朝高压政策压迫下,亦无可奈何,只得寄情词赋,以抒悲愤.又如《山海关》一诗中写道:“回合千峰路塞垣,汉家曾此限中原.城临辽海雄南部,地枕燕山控北门.寂寞鸡鸣今锁钥,凄凉龙战昔乾坤.高台谁忆中山业,远目苍苍白草昏”.在《上京》一诗中,诗人咏怀金朝开国历史时感叹:“完颜昔日开基处,零落荒城对碧流.褚马久迷征战地,黄龙曾作帝王州.荒碑台殿边阴暮,残碣河山海气秋.寂寞霸图谁更问,哀茄处处起人愁.”①这些诗篇中,诗人运用了“寂寞”、“凄凉”、“零落荒城”、“荒碑”、“残碣”等词,读来悲凉之感油然而生.细细品味不难发觉,诗人在咏史怀古的同时也抒发了对自身不幸遭遇的感慨. 流放宁古塔固然是吴兆骞人生中极大的不幸,但不可否认正是这一不幸的经历促使他成为一名伟大的边塞诗人.诚如沈德潜所言:“汉槎极人世之苦,然不如此,无秋笳一集,其人恐不传.天之厄之,正所以传之也.”②因他长期过着被遣戍的生活,所见所闻皆极具北方特色,内心思想也因苦难的磨砺而变得更加深邃.故其诗歌中的意象皆来自于北方,作品的思想感情也更加深沉,褪去了早期作品婉丽幽艳的南方文学风格,取而代之的是质朴浑厚的北方文学风格.总体而言,吴兆骞边塞诗的风格是质朴遒劲、气骨浑厚和高亢悲壮的.

清吴兆骞的边塞诗看民族融合对文学的影响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诗人的论文范文数据库 大学生适用: 专科毕业论文、在职研究生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33 写作解决问题: 本科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文献综述、论文前言 职称论文适用: 期刊目录、职称评副高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本科论文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质选题

三、民族融合对文学发展的影响

翻开文学史,可以发现像吴兆骞这般有着南北两地生活体验的文人不在少数.从汉代的苏武到南北朝的庾信,从宋代的洪皓到清代和吴兆骞一样被流放塞北的大批南方文人.他们的遭遇并非是个人的人生命运,究其原因则是历史的发展所造成的.在中国这片土地上,自古就有着许多不同的民族,而这些民族之间的关系是不断斗争也不断融合的.在中国五千年历史中,汉族从总体上来看占据主导地位.但时而也会出现少数民族征服汉族,建立统一全国的政权,或者是建立自己的民族政权,与汉族王朝形成对峙的情况,而这些民族大多居于北方,例如两汉的匈奴、南北朝的北朝、辽金元、清朝等.当这些强势的北方民族入主中原或占据主动权的时候,民族融合的脚步就会加快,产生的结果也会更加明显.体现在文学上则是北方刚健质朴的文风对南方清绮柔婉的文风的逆袭,两种文风在不断较量的同时也在逐渐融合.唐代南北文风的融合就是最好的例证.然归根结底,文学的融合还是需要人作为载体,故此往来与南北之间的文人便成为了南北文学融合的重要条件.由此可见,民族融合、文人、文学融合三者之间的关系是十分紧密的,文学的南北融合需要民族融合作为背景和前提,而文人则扮演着实践者和推动者的角色.

在文学南北融合的大趋势下,吴兆骞只是其中的一个参与者.但正是像吴兆骞一样惨遭流放的文人们在逆境中仍坚持文学创作,才使得不同地域不同的文学风格有了相互交流和碰撞的机会,而历史发展中的民族融合则恰好为这样的文学交流提供了便利条件,最终促使文学朝着南北融合的正确方向健康发展.

注释:

①以上所引诗文均见秋笳集.

②沈德潜.清诗别裁集卷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