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德伯家的苔丝》看哈代作品中的?现代主义文学特征

点赞:22885 浏览:98577 近期更新时间:2024-01-25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著名现实主义作家哈代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国文坛上一位“在历史与未来交叉点上的文学家”[1].哈代的小说创作虽然与传统的现实主义创作有许多相同之处,但又有着自己鲜明而独特的风格.哈代的许多作品,如《德伯家的苔丝》《无名的裘德》《卡斯特桥市长》等,都体现出现代主义文学的某些质素,也是英国文学从传统向现代转变的表征.

1890~1950年是现代主义文学思潮出现、盛行的时期.这一时期,欧美国家大工业的发展及其催生的以物质文化为标识的城市发展改变了人的生活方式,动摇了传统的宗法道德观念.人们在社会的急速转变中看到田园牧歌的自然美景被钢筋水泥的丛林所取代,体会着传统观念逐渐瓦解中精神的迷惘与困惑.个体与环境之间的疏离感、陌生感,个体精神世界的孤独感、幻灭感纷至沓来.现代主义正是这一时期社会与精神危机在文学领域的反映,也是传统文化的分崩离析与现代文化建构的开端的反映.从哈代的文学创作上看,他既是19 世纪优秀的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传统的继承者,同时也积极地探索与接受现代文学观念与艺术方法.[2]本文通过分析其作品《德伯家的苔丝》(以下简称《苔丝》)中所反映出的人与社会关系的扭曲、人与自然的背离以及个体自身的迷失与孤独三方面,来探讨哈代作品中展现出的现代主义文学主题.

一、

托马斯哈代的代表作《苔丝》出版于1891年,正值现代主义文学思潮的萌芽期.在《苔丝》中,哈代成功地塑造了在宗教礼法与传统道德观念倾轧、迫害下一个善良、隐忍、坚强的“自然之女”――苔丝.苔丝被亚雷奸污,却并未遵从社会传统的婚姻观,拒绝了没有爱情的婚姻.这一行为遭到了社会的排斥和他人的讥讽.苔丝在追求爱情与幸福的路途上,无私的付出换来的却是无尽的坎坷与折磨.她在精神上孤苦无依,一切的希望被残酷的现实毁灭殆尽.小说结尾,苔丝杀死亚雷,向这个不公的世界作了最后的抗争,坦然地走向等待着自己的绞刑架.哈代在《苔丝》中所反映出的个体与社会关系的扭曲、个体与自然的背离以及精神上的迷失、孤独与理想的幻灭,正是现代主义文学中所出现的一贯主题.

首先,与社会关系的扭曲集中体现在个体与社会宗法道德观的对抗与冲突.不谙世事的苔丝迫于家庭的困窘去认“本家”,希望找到一份能糊口的工作,却被亚雷.维多利亚时期的婚姻观中,女子只有被选择的权利.苔丝于亚雷,就“应该”顺理成章地与其结合,但她却拒绝接受这场没有爱情的婚姻.这是对传统观念的公然对抗.因此,苔丝这个身心受创的受害者反而成了令家人蒙羞的、被他人嘲笑的“不洁”之人.就连苔丝过早夭折的孩子都无法得到一个基督教的葬礼,而是与那些“所有没有受洗的婴儿、臭名昭著的酒鬼、的懦夫和一些其他要下地狱的人,被胡乱地埋在一起”.由此可见,社会的宗法道德是如此的虚伪、不公与非人性.哈代借着女主人公苔丝的那句质问――“难道女人的一旦失去就永远失去了”鲜明地表达出他对压抑人性的传统宗法道德观的批判与反抗.身处资本主义社会资本吞噬一切人类善良、美好特质的环境中,哈代已敏锐地觉察到人与伪善社会道德准则间激烈的冲突与分裂,哈代是用他独特的文学创作中的“非理性”表达着对这个病态社会的理性思索.[3]

由《德伯家的苔丝》看哈代作品中的?现代主义文学特征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现代主义的论文范文集 大学生适用: 学年论文、函授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12 写作解决问题: 如何怎么撰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标准论文格式、论文选题 职称论文适用: 职称评定、职称评初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如何怎么撰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秀选题

其次,个体与社会关系的异化还体现在人与人之间的疏离、隔膜与对抗,这是现代主义文学所揭示的主要社会状态之一.同样,在《苔丝》这部作品中也可以发现,哈代几乎未向读者呈现任何人与人的和谐状态.《苔丝》的父母沾沾自喜于一个没落贵族的姓氏.母亲一心希望女儿能嫁给有钱的亚雷.“母女之间,存在着普通意义上的两百年的隔阂”.当伤心的苔丝被克莱尔遗弃后,“在她自己父母的家里,她的话也引起怀疑了等她就比任何其他地方更加憎恨她自己的家了”.苔丝对家人无度的牺牲却换不来理解与温情.在与克莱尔的关系上,苔丝毫无保留地爱着克莱尔,但后者却并未真正走进她纯洁的灵魂之中,而仅仅是爱着她充满自然气息的迷人的外表.一旦知道苔丝的过往后,看似思想开明公正的克莱尔却倒向了传统宗法道德的一边,残酷地宣称“社会不同,规矩就不同”,“ 我以前一直爱的那个女人不是你”,“是和你一模一样的另外一个女人”.此外,亚雷与苔丝之间的关系则更加极端,即占有、征服与相互毁灭.人与人之间关系冷漠、隔阂与对抗,构筑了漫无边际的爱的荒漠,是导致苔丝悲剧命运的关键因素.可见,现代主义文学所表现的人与社会的扭曲关系,在哈代的《苔丝》中有着鲜明的体现.

二、

哈代认为,大自然具有内在的生命律动,具有宽广的胸怀,是人类诗意栖居的环境.他主张尊重自然,实现与自然的和谐共生.[4]作家所处的时代,在工业革命的推动下,从前淳朴安宁的乡村正在慢慢消失.无数文人笔下的静美田园中充斥着震耳欲聋的机器轰鸣声.纯净的空气不复存在,象征着工业文明的黑色的烟雾带来的是浓重的死亡阴霾.哈代亲眼目睹了故乡19世纪中叶前还安在的田园美景的逐渐消逝,内心充满感伤与愤怒.作家的这种情感在《苔丝》中有着鲜明的表达与诠释.人与自然的背离与对立也是现代主义文学极为关注的主题.

首先,女主人公苔丝本身是自然的象征,被哈代称之为“自然之女”.苔丝生命中的几次死亡与新生都与四季的交替相契合,体现了她的生命与自然的息息相通.苔丝第一次离家务工是在春夏之交,此时的她还是一个美丽、天真的女孩子,对一切懵懂而又充满幻想.然而,几个月后的秋天,她却遭遇了生命里最残酷的一夜.在那个凄冷的夜晚,林中弥漫着雾气,“猎苑笼罩在一片深沉的黑暗里”,苔丝坐在“一堆枯叶上面,隐没在黑暗里”.此后,她同“原来的自己的联系,就被一条深不可测的社会鸿沟完全割断了”.

又是一年的春季,生机勃勃的大自然使苔丝逐渐从伤痛中恢复过来.她第二次离开了家门,去奶牛场做雇工.她“迎着温柔的南风,希望同阳光融合在一起”.正是在这里,苔丝遇见了克莱尔并与之相爱.在那个美丽的夏天,爱情使苔丝重获新生,度过了生命里短暂而幸福的时光.然而好景不长,冬季的新婚之夜,苔丝不想欺瞒爱人,向克莱尔坦白了自己“有罪”的过去,没想到却换来被抛弃的结局.又是一个冬季,为了维持生计,苔丝承受着精神的极度孤独与痛苦,来到冰天雪地的燧石山开始了艰苦的劳作.这时的她“已经阅尽了世间的沧桑,深知肉欲的残酷,懂得了爱情的脆弱”.苔丝的命运变化与自然季节交替相应和,体现出其与大自然之间的气息相通.此外,哈代在小说中还经常运用自然的植物与动物来形容苔丝的样貌,也体现出其“自然之女”的淳朴形象和不屈的生命力. 苔丝这个纯洁的“自然之女”在社会的重重排挤与倾轧之下走向了生命的终结.而亚雷和她的共同毁灭,则向人们揭示了人与自然相背离的必然结局.同样,克莱尔也永远失去了真爱,任凭再多的怀念也无法换回那纯洁的生命.

其次,哈代用出现在田间的红色收割机这一钢铁机器隐喻了工业文明对自然的入侵与破坏.这架出现在大自然中的血红色巨大机器,使得田间那些可爱的动物们“都一起向麦田的内地退去”,“没有意识到它们毁灭的命运正在后面等着它们,当今天它们躲避的地方越缩越小等等到收割机把地上最后剩下的几百码麦子割倒后,收庄稼的人就会拿起棍子和石头,把它们一个个打死”.哈代的这一描写,犹如预言一般,深刻地揭示出不远的20世纪人类对自然的无度索取与野蛮征服,人类与自然的背离和分裂状态.

三、

社会作为人的创造物却反而成为压抑人性的外在力量,人类孕育于自然,却反而将其视为可以无偿索取与被征服的对象.这些关系的异化直接导致了人的自我迷失、精神上的孤独与幻灭感.现代主义作家们对人类这一病态生存状况无不给予极大的关注与深刻的揭示.哈代的《苔丝》中也深刻地表达出个体所面临的这一困境.

当苔丝后回到家中时,便深深体会到自己已经为社会所排斥,“多少有点变了――是那同一个人,可又不是同一个人,在目前的状况下,她生活在这儿好像是异国他乡的陌生人”.而面对爱情,苔丝内心更是纠结万分.她也许可以承受社会的排挤,却难以接受爱人对她的离弃.在苔丝的思想意识中,总有两种完全相反的力量同时并存,追求幸福的渴望与无法摆脱的犯罪感,承认自我与否定自我.这使得她迷失、惶惑、备受煎熬.克莱尔对苔丝的武断与偏见,更使她对幸福的憧憬和热情一点点冷却.苔丝家乡的那条路总是出现在哈代的笔下,它既象征着苔丝一生的颠沛流离,也暗示了其灵魂的孤独与流浪状态.

小说中的克莱尔深爱着苔丝,但却不能接受她的过去.然而在其内心深处,他的爱却始终顽强地存在着.如哈代对克莱尔梦游的那段描述中,他抱着苔丝,趟过河流,把她放在一个石棺里.可见,克莱尔仍然深爱着苔丝,但他那顽固的“理性”却极力压抑和克制着自己的真实情感.这种行为正表明了克莱尔精神的痛苦、幻灭感与主体的自我分裂.现代主义文学家主张将非理性的梦境与文学想象相结合,表现主体的潜意识状态,进而揭示出一种“心理现实”.哈代对人物梦境与潜意识领域的涉及也体现了其创作手法上的现代主义文学特征.

综上,由《苔丝》可见,哈代的文学创作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他所处的文学时代,而具有了某些现代主义质素.他在传统文学向现代主义方向的转变过程中起着不可忽视的承接与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 聂珍钊.悲戚而刚毅的艺术家――托马斯哈代小说研究[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


[2] 许涵.哈代――现代主义的探索者[J].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06).

[3] 何亚敏.从《苔丝》与《无名的裘德》审视哈代的现代主义文学精神[D].杭州:浙江大学,2011.

[4] 丁世忠.哈代小说思想研究[M].成都:巴蜀书社,2008.

[作者简介]

韩占东(1979― ),男,河北衡水人,河北联合大学讲师,研究方向为翻译学、英语语言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