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精神世界趋于“矮化”

点赞:15973 浏览:70638 近期更新时间:2024-03-25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著名作家梁晓声在《人民日报》和人民网文化频道共同推出的“文化讲坛”,做了“当代文化生态”的演讲,其中说道:今天的文化,空前的繁荣,但是文化本身的功能、品质欠缺.我们好像从来没有过我们的卓别林,考察卓别林那个年代,恰恰是处在美国各阶层矛盾非常复杂的情况下,他也经历了美国的几次经济萧条,但是卓别林是温暖的.我们也没有我们的秀兰邓波儿,我们也没有我们的寅次郎.日本的寅次郎拍了300集,但是它同时是温暖的.我们没有我们的格林、培根、瓦尔德.瓦尔德是世界级的文化名人,在整个欧洲的地位非常高,那么一个大思想者,一个大哲学家,但是人家不惜写《快乐王子》这样的童话等
我看了梁晓声这次文化演讲的内容,印象尤深的就是他谈到的这些目前我们的文化、文艺中的问题.的确,一个时代的文化也好,一个时代的文艺也好,说到底都是时代精神的反映,是我们的精神的反映.正如梁晓声所说,我们现在的时代,文艺上没有卓别林,文学上没有格林,也没有培根和瓦尔德这样的思想家.我们文艺上没有“高峰”,思想上也没有一个代表时代精神信仰、价值体系的“高度”,这不由得让我们感慨我们是平庸的,精神世界是正趋于“矮化”的,而更令人尴尬、沮丧的是,我们更多的文化现象、文艺现象,却是在折射着这种文化精神的平庸、“矮化”.
上半年“小沈阳”火爆,刮起了时尚二人转的娱乐旋风,但对于其中二人转中的低俗内容,有批评家严肃地指出:一个迷恋二人转的民族不会是一个有较高文化品位的民族.许多国家和民族的人们为什么喜欢交响乐,喜欢“美声”而较少流行歌曲,我们应该从中得到启发和觉悟等然而,这些文化批评家的话语,却被淹没于二人转的娱乐狂欢中,没有人警醒,没有人深思一番.
文学,应该是担负着使人思考、深刻、追求完美的崇高任务,但这种文学担当精神,现在在相当一些文学作品中却被削弱到了极点等著名作家王蒙负责主编《中国新文学大系》第五辑(1976~2000)30卷,他纵览这个时期的文学作品之后说,我们缺少如上世纪60年代的《红岩》那种人人先睹为快、发行数百万册的主流文学作品,“甚至,你也可以说,文学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堕落与无耻过”.什么是“堕落与无耻”是文学躲避崇高、彻底放弃了崇高是文学的内容,很难看到一种宽大、温暖并带着希望的写作,只看到生活的阴暗,只挖掘精神的阴私,暴露人性的粗俗、丑恶因此,贾平凹疾呼我们的文学不能失去“大道”,王蒙说文学不能缺失提高心灵、充实灵魂的职责等
最近文化媒体上对人民教育出版社新版的中学语文教材,鲁迅作品减少争议很大.有一种观点,对鲁迅作品的文字、语言语法吹毛求疵,认为文学上不太成熟,更说什么“鲁迅作品与民族脊梁无关”等众所周知,鲁迅作品的影响和意义深远超越了文学范畴,他是一个巨大的存在,是我们民族的精神高度,鲁迅的思想和鲁迅的人格凝结成的“鲁迅精神”,已成为我们民族的心灵和伟大精神的写照,是我们民族思想的、精神的、文化的光荣旗帜.而在今天这样一个时代,出现“鲁迅作品与民族脊梁无关”这样的观点并不奇怪,那种被娱乐、消费和时尚文化填充的灵魂,靠着那种流行的、浅薄的思想趣味,以偏狭、轻慢的态度看待事物的眼光,怎能理解鲁迅的伟大心灵和人格、“鲁迅精神”的伟大之处,怎能看得到民族精神史上鲁迅这座高峰呢
歌德曾经感叹他那个时代精神力量的失去,席勒每每回顾人类神话的、神的或英雄的时代,宛如回顾失去了的伊甸园等今天,我们在文化上、精神上的平庸、“矮化”,也常常让我们激起这样的文化感受.记得苏格拉底说过:和精神作对,就是否定和背叛我们内心的神性.人或者把自己看作较高尚的存在,或者由于不够高尚而放弃要求.今天,我们在文化上和精神上,再不能放弃对崇高、优美、高雅、深刻、完善的要求了.
选自《中国质量报》

我们的精神世界趋于“矮化”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文化的论文范文检索 大学生适用: 专升本毕业论文、大学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33 写作解决问题: 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标准论文格式、论文设计 职称论文适用: 期刊发表、中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最新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