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下的文学

点赞:1998 浏览:5836 近期更新时间:2024-02-25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 :2012年2月6日于台北国际书展举行的这场对谈中,哈金畅谈自己甫出版的历史小说《南京安魂曲》(Nanjing Requiem),谈文学与历史的关系,此书写作的艰辛过程,叙述的责任,历史与遗忘,以及用英文创作的困难与挑战.

关 键 词 :哈金;《南京安魂曲》;南京大屠杀;历史小说;魏特林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677(2012)4-0016-08

时间:2012年2月6日

地点:台北世贸展览一馆102蓝沙龙

单德兴(以下简称“单”):谢谢现场来宾的光临,更谢谢哈金先生在很忙碌、紧凑的学期中,拨冗专程赶来台湾参加2012年第二十届台北国际书展.他于2月3日抵达台北,今天(6日)晚上就要搭机返回美国,在短短几天之中,除了参加书展的多项活动之外,并接受多家平面与立体媒体的采访,时差还没完全适应,就又得匆匆赶回美国,实在非常辛苦.这是哈金先生第三次访问台湾,很可能也是行程最紧凑的一次,但他还是全力配合各方面的活动,坦诚真挚地回答各项提问,令人感佩.

前几天本地媒体报导,马英九先生在出席书展开幕典礼后,旋风式地采购了十几本书,其中之一就是哈金先生最新的长篇小说《南京安魂曲》(Nanjing Requiem).而昨天(5日)美国在台协会为了今年十月的美国卓越华人群像录制影片,特地邀我访谈哈金先生.因此,哈金先生此次来访,除了台北的民间组织——包括台北书展基金会——非常期待之外,台、美都很重视.这种期待与重视其来有自,因为哈金先生的作品众多,英文出版品的数目高达十四本,涵盖了不同的文类:长篇小说六部,短篇小说四部,诗集三册,评论集一册.这些作品都已翻译成中文在台湾出版(中译诗集一册系选自三册英文诗集).在所有作家中,如此高比例的作品翻译成中文的其实非常非常的少.

我的开场白就到这里,由于时间宝贵,我们现在就来讨论今天的主题——战争下的文学,尤其集中于哈金先生晚近的力作《南京安魂曲》.

请问你是什么时候动念要写这么一部有关战争的历史小说?

哈金(以下简称“哈”):大概是2006年底动念,2007年初开始阅读、组织材料,2008年动笔.

单:哈金先生著作等身,其中跟历史有关的主要是这两本:《战废品》(War Trash)和《南京安魂曲》.一般说来,从事文学创作多少要做一些相关的研究,写历史小说尤其如此,因为一方面要看相当多的史料,以便忠实呈现历史,或者说,至少不要扭曲或错误呈现,另一方面要把史料消化之后,再以创作的方式呈现出来——前者涉及历史,后者涉及文学与艺术.哈金先生的两部历史小说中,《战废品》写的是韩战,《南京安魂曲》则回到中国近代的重大历史事件南京大屠杀,在创作之前都参考了许多史料.请问:在看了那么多史料之后,再用文学的方式呈现出来,你觉得其中转化的过程如何?有些什么困难和挑战?而你又是如何克服这些困难和挑战的?

哈:其实一个很大的困难就是:历史是昨天的新闻,但文学就是要把这段新闻重新拿出来讲,把它变成今天的新闻;要是非常吸引人的话,甚至可能成为明天的新闻.我就是抱持着这个最基本的动机:如何跨过这道门坎,使历史具有文学价值.但这只是一种野心而已,毕竟实际操作起来需要很多具体的细节,才可能达成.

就《战废品》来说,其实我是非常幸运的,因为我当时动笔时只想写个很小的东西.在它之前,我有一部作品《新郎》(The Bridegroom)还没写完就被一家出版社拿去了,他们要用五、六个故事出一本小书,我怎么要求他们停下来也不听.于是我就想写个小长篇把它换下来,可是一动笔就愈写愈大、愈写愈长,第一稿就将近四百页.这让我意识到这会是一本有份量的书,需要认真做好.

我当初的构想是以回忆录的形式来写,写出来初稿之后又开始重新做研究.非常幸运的就是,回忆录是一种“开放的形式”(open form),所以我在做研究的过程中,遇到所有新鲜的史料,特别是一些照片、新鲜的细节时,都可以融进去.这其中当然也得做很多的工作,但整本书的写作过程是先写出个大框,之后再做细部研究,这么一来就省了很多工夫.

战争下的文学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文学创作的论文范文文献 大学生适用: 本科毕业论文、学年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79 写作解决问题: 如何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文献综述、论文题目 职称论文适用: 刊物发表、职称评初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如何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秀选题

《南京安魂曲》就难了很多.因为我虽然当时没看到很完整、很有份量的文学作品,但我明白很多人可能曾经努力过,所以就得做完基本的研究之后才能动笔.当然,我在研究的过程中尽量做一些笔记,像魏特林(Minnie Vautrin)的日记和她的传记,我读到一些比较重要的细节时都记下来.因此,在阅读的同时,我心里一方面要构想一个故事,另一方面要想到如何把这些重要的细节融入故事里,成为有机的部分.总之,就是要让整个故事显得是建立在史实的基础上.也就是说,写《南京安魂曲》时该做的功课都先做了,所以写作的过程比较缓慢.


单:哈金先生的作品几乎都翻译成中文出版,对于中英双语读者来说,其实中译本有些地方比英文本更有意思.首先,哈金先生以往的文学创作,除了长篇小说《自由生活》(A Free Life)和短篇小说集《落地》(A Good Fall)之外,其它都跟中国有关,所以在翻成中文之后,中文读者读起来觉得比其它外国文学作品的中文翻译更亲切——虽说因而也没办法领会到他的英文风格以及他在英文上所下的工夫,因为他每部作品都花了非常多的时间反复修改.

除了题材和文字的熟悉感之外,中译本另一个特色就是作者特别为中文读者所写的序,这是英文原版所没有的.各位如果去看《南京安魂曲》的繁体字版就知道,虽然只是短短三页的序,但就可从中了解写作过程的艰辛.比方说,哈金在序言中透露,他原先集中于美国女传教士、教育家魏特林这个主角,前后改了三十二遍,但依然无法解决结构上的问题,一直到选择以中国女士高安玲为叙事者,在叙事观点上才有所突破,解决了原先的瓶颈.之后又改了八、九遍才完成,全书总计修订超过了四十遍.

有关这些内幕,英文读者只能透过出书之后的访谈才能知道,但是中译本的读者却从序言就知道,即使像哈金这么一位著作等身、得奖连连的知名作家,在写这本书时依然遭遇到这么大的困难,而一个作家的养成又是多么的不容易,私底下不知道花了多少工夫.我们往往只看到最后的成果,觉得作品念起来很顺,把它视为理所当然,却不晓得创作过程的艰辛.因此,作家的自白可能会给读者很大的鼓舞和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