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批评的现代性转型

点赞:17729 浏览:81113 近期更新时间:2024-03-05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 :从对当代文学创作多种迹象的分析中可以看出,当代中国作家的写作确实较20世纪的任何时期都更加本土化和非传统化.这种本土化和非传统化使当代文学成为一种外在于现成的文学理论指导的文学行为,成为一种难以归入历史上有过的任何文论中的主义的全新的文学写作方式.当下这种在多元并存掩盖下的文学紊乱与骚动,同样也透露出文学批评的现代性转型.


关 键 词 :文学批评;文学理论;当代文学;现代性

一、拒绝“平庸”:审美现代性的一个重要层面

要进行当代文学批评的现代性探讨,就必须先追溯到西方对两种现代性的深刻而具有现实意义的表述,然后结合我们自身的文学理论及批评的现代性经验和特征,来做具体语境下的具体对待和分析.

波德莱尔是最早将美学现代性同传统对立起来的艺术家之一,他解除了艺术现代性和历史现代性之间的统一关系,将现代性这个概念一分为二:一是“波德莱尔的”现代性,它属于审美定义的范畴,涉及美学思考的范围:二是普遍意义上的现代性,包括历史的、社会学的、哲学的等等Ⅲ.在波德莱尔看来,审美的现代性就是在短暂与永恒的辩证互动中超越了陈腐平凡的世界,进入一个普遍的美的世界.随着对现代性问题思考的深入,一些西方学者在此之后也提出了两种现代性的看法.他们认为,一种是启蒙的现代性,另一种是文化的现代性,或审美的现代性,它是从启蒙现代性中萌生出来的,受到启蒙精神的恩惠却又不可避免地反诘启蒙现代性.

无论是从波德莱尔始,还是其后对两种现代性持不同看法的西方学者,还是作为西方重要文艺理论思潮出现的浪漫主义、唯美主义.在他们关于艺术的功能表述中,无论是对自然的否定、或是对日常生活的摒弃.都在强调一个思想:审美具有超越陈旧平庸生活方式和价值观的潜在力量.

我们近些年在借助西方的“现代性”视角观照中国的文学理论方面的论述中,最富有启发性的是关于两种现代性在中国一体化的见解:在中国,基本上找不到“两种现代性”的区别,大多数中国作家,“确实将艺术不仅看作目的本身,而且经常同时(或主要)将它看作一种将中国(中国文化、中国文学、中国诗歌)从黑暗的过去导致光明的未来的集体工程的一部分”.这样的见解开始将中国现代文化与文学的追求与现代西方区别开来.中国现代文学批评的建设发端于一种推动古老中国向现代中国转型的迫切愿望和理想,一些具有先进思想的知识分子,在言文合一的大旗下,理论先行,用“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和“人的文学”的理论主张,让文学担负着文化革命和社会革命的先锋,直接置身于新旧文化交替与东西文明撞击的漩流中,直接想象和塑造现代中国的形象.文学批评极富生气,形成对整个社会的震荡,文学批评建设着眼于功能、关系,强调时代与社会价值,倡导激励民气,带动文学创作而承担起社会转型的重任,成为社会救亡和启蒙的一个主要工具和手段.

那么当我们把视野放到当代文学批评的发展中,就会发现,情况又发生了很大变化.80年代后期,自从理论界开展文学主体性问题讨论以来,文学观念层面发生了变革.整个文学批评的变革也往纵深发展.当然,文学批评的变革并不是孤立进行的,它与文学创作的探索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8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文学追求自主性的自觉意识的提高,创作界也极富探索精神,尤其是作为有着鲜明现代主义精神的先锋派文学的出现,它鲜明的文体试验的指向,使其呈现出与以往现实主义文学迥然不同的文学形态.面对这样的文学现实,再用现实主义批评的观念和方法来观照评析显然是不适用了,这就必然引发从文学观念到批评方法的新变.比如关于文学本质观,已由现实主义批评的强调“文学是现实的真实反映”.逐渐演变为“审美反映”、“审美创造”;关于文学的艺术性探讨,也由现实主义批评的“文学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形象”,逐渐演变为对于叙事手法、虚构性技巧、主题的不确定性等结构、形式上变革的关注.先锋文学是以对现实生活与传统写作的反抗与叛逆姿态出现的,它主要借助西方20所提供的经验,寻求创作题材和艺术方法上的各种可能性及“永恒意味”的生存命题.它具前卫性、创新性、重视语言的表达、形式实验有极端化倾向,它在创作探索上的“贵族化”倾向,使它更接近于我们这里所说的审美现代性的一个重要层面――拒绝“平庸”.可以说,先锋文学从一出现,就表现出其不与“平庸”合流的姿态,中国文学从先锋文学开始.才真正开启了文学创作实践对于现代性审美层面的重视和探索.这自然也促进了文学批评关于“审美现代性”在创作中的实际意义和价值的探讨,推动了文学批评对于从现代以来关于“审美现代性”这一层面的理论建构缺失的弥补,并丰富了文学理论与批评的样态.从先锋文学开始,文学批评界对于现代性的审美规范的探讨、以及深化现代性的美学表现力等问题都作出了富有建设性的思考.

二、“深度”消解:彼岸的逃遁与此岸的凸现

90年代中国文学界的文学理想与80年代的文学理想明显不同.在中国社会经济和文化急剧转型的90年代,物质、金钱在社会和大众生活中的作用和影响日益突显,那种高度理想主义的、超越性的文学理想开始被放逐,包括先锋文学在内的纯文学边缘化的趋势日益明显.世俗化使90年代中国文学理想发展至“私人生活”与“身体写作”等.批评界这样来形容90年代:“80年代过于关注人的上半身,而且对人的理解也太狭隘.等那么到了90年代.风气大变.人们竟相把那些东西排除在具体生活的想象之外,心目中的偶像也随之换成了老板、有车有钱、豪宅.似乎又注重下半身了等”所有这些表现在文学理想上就是,一大批人的写作不再具有形而上关怀,不再有终极价值追求,不能继续给人以神秘、神圣的感受与体验.一切都是此岸性的、当下的.文学理想往往流于关于当下欲求的想象,对彼岸精神性的向往与超越已从大批人关于文学当下性的想象中逃遁.

因此,90年代后的文学已经褪去了80年代的意识形态诉求,甚至它一度渴求的现代主义的那种强烈的反抗和自以为是的超越性也荡然无存.在某种意义上,他们的这种拒绝深度的表意策略.既是在寻找一种新的适应性,也是自身能动性的表现.陈晓明把90年代后文学的这种前卫性看作是“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了后现代主义倾向,在思想观念上更趋向于一种更为平静乃至保守的价值立场,宁可把激进的社会革命转变为语言游戏和知识构型的分析”,它“对终极真理和绝对价值的回避等是历史转型时期的多元分化现实给予写作者的感受”.90年代后新写实主义的出现,可以看作是一个典型.新写实对传统现实主义的理想、崇高和爱情这三大美学原则的消解,还不是其最终目的,其最终目的是为了浮现生活的本色本相,即生活本平庸.新写实主义是蔑视深度的,它对传统审美理念的消解意味着要把包裹当下生活的精神饰物彻底粉碎,它只是要寻求一种不要思考、不要 追究、不要深刻的所谓“平铺直叙”式的最佳叙述方式.其后涌现的私人化写作、身体写作等,更显示出对现实尤其是主流的漠视和疏远.还有写作与市场原则合谋的“市场化”文学,以“快乐原则”为主导的削平深度的文学,以及“网络文学”的兴起.等等.这种对“深刻”和“深度”的拒斥态度,恰恰使追求“深度”、拒绝“平庸”的现代性审美理想在90年代后中国的文学创作实践中遭遇尴尬,呈现困境.

文学批评的现代性转型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文学批评的论文范本 大学生适用: 研究生毕业论文、大学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11 写作解决问题: 毕业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模板、论文总结 职称论文适用: 刊物发表、职称评初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毕业论文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秀选题

三、批评的现代性转型:文学理论检测设与现实历史语境的错位

从以上关于文学创作多种迹象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90年代后中国作家的写作确实较20世纪的任何时期都更加本土化和非传统化.这使当代文学成为一种外在于现成的文学理论指导的文学行为,成为一种难以归入历史上有过的任何文论中的主义(如浪漫主义、古典主义、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等)的全新的文学写作方式.这种在多元并存掩盖下的文学紊乱与骚动,同样也透露出文学批评的现代性紧张,在某种意义上讲.当下文学写作本身就是对传统文学理论及既定文学常规的漠视与挑战.当然,文学批评的这种现代性转型,不在于强烈的文学现代渴求,而在于文学理论检测设与现实历史语境的错位.

90年代后的中国文学受到西方文化更强有力更多重的刺激与推动,西方几百年的文化史以浓缩、简化的方式进入开放的中国,前现代、现代和后现代各种话语都占据着一个正当的立场发生作用.这样,自五四以来渴求的文学现代性在它刚刚与中国现实有某种内在平衡且得以正常建设时,就又遇到了后现代的狂轰乱炸,后现代对现代性的解构,后现代文学对人类致命危机的袒露,后现代用耗散消解无端的意识死亡,都对中国的文学批评建设提出了强烈的挑战.实际上,90年代后文学批评更多谈论的是与90年代之前的文学现象一致或相关的东西.90年代后文学的种种特异之处在很多批评家那里得不到应有的关注.而这种文学鲜明的时代特征及其与现存的文学批评之间的不一致的情况,使文学批评在相当程度上面对新的文学样态时呈现出一种理论构建的紧张和语言表述的苍白.也许正是基于这种状况,90年代后才成为作家站出来为自己的写作说话、解释和辩护的时代.正是作家绕过文论家与批评家所阐述的文学主张与观念成为90年代后文学批评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比如在诗歌领域,诗人们先后提出过“个人化写作”、“民间写作”、“知识分子写作”、“后朦胧诗”、“第三种写作”:在小说界.又出现过“新状态”、“私人化写作”、“身体写作”等主张.在所有这些主张的背后都有较为系统的理论阐释,甚至有以持该主张的作家的文学实践为依据的理论论证.这种现象的出现,不仅说明文论与写作在90年代后的脱节,也表明作家对流行文学理论及其现有批评准则的不满和某种程度的蔑视与疏远.这种局面表明,要全面理解90年代后的文学批评全貌,单纯着眼于专家和文学批评队伍的理论写作是不行的,还应该着重注意那些来自文学实践者的理论及批评言述,

当然,上述情况的出现自然与大的社会和时代背景密切相关.百年来以现代性为坐标的中国文学,正要在一个现实的情境中思辩西方现代文化的精神实质时,便不得不又要面对和迎拒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冲击,这自然使当代中国文学的发展样态呈现出复杂的局面.文学理论所面对的某些问题与历史现实语境再度出现落差,紧张再度落入社会的转型之中.

在今天,与国际接轨的中国现实和全球化的历史趋势,让我们看到了文学生产的特定条件与文学自律性的多重复杂的关系,百年文学经验的积累给了中国文学理论与批评界更多更深的反思.当代文学外在于现成文学规范与文学理想的现实表明,当代作家的文学观念如欲获得表达,则必须另行建立一套不同于以往现成理论的文学批评话语.这就要求文坛能及时调整文学批评的取向与言述方式,从而建立起与文学实践相一致的文学批评,逐渐消除与超越文学批评的现代性紧张.这在如今这个创新的时代已经成为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