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文学批评与文化诗学

点赞:10649 浏览:44310 近期更新时间:2024-01-29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文学与文化有着难以割舍的联系,文学不仅有着社会的、政治的、心理的内蕴,更有着文化的背景与内涵.文化诗学的提出重要的是不仅关注文学的文化内涵,更关注作为文学本身的特性,从文化人文与文艺诗学结合的角度,更为深入深刻地探究文学的本质特性,使文学研究更为全面和深入.当代文学批评是文艺理论的实验场、风向标,文艺理论、研究方法往往通过当代文学批评得到运用和呈现,从而也更深化与充实了理论、展示与丰富了方法.

一、

长期以来在政治标准第一、艺术标准第二的观念左右下,在政治批评、社会分析为主的研究方法制约下,中国的文学批评在总体上是一种历史社会批评,忽略甚至忽视文学形式的批评,忽略甚至忽视文学的诗学观照,只关注写什么,而忽视怎么写,成为一个历史时期文学批评的共性,构成了崇尚现实主义为主时代的创作与批评的单调与单一.

改革开放后,尤其1985年前后,西方的各种文艺理论、文学思潮、研究方法被先后引入:

西方现代主义流派的诸多代表作家先后被介绍进来:意识流小说家伍尔夫、乔伊斯、普鲁斯特、福克纳;象征主义文学家里克尔、勃洛克、艾略特、瓦雷里;荒诞派大师卡夫卡、贝克特、尤奈库斯;存在主义作家萨特、加缪、梅尔勒;魔幻现实主义文学家马尔克斯、博尔赫斯、鲁尔弗,他们成为中国作家仰慕借鉴的对象.西方当代的各种文学理论与批评方法也被大量介绍进来:语义学与新批评派,人类学与原型批评,符号学与结构主义批评,接受美学与阐释学批评,后结构主义理论与解构主义批评,女权主义理论与女权主义批评,新历史主义理论与文化诗学批评,后殖义理论文化政治批评等,构成了文学研究的“新方法热”[1].

文学理论的丰富和研究方法的多样构成了中国文坛的别样的热闹,虽然“新方法热”的新名词、新术语的囫囵吞枣,为学界所诟病,但是让中国的文学批评真正靠拢了文学走进了文学.

在我们逐渐了解了引进的理论、把握了引进的方法后,我们的文学批评更为深入更为细致,新批评派对于文本的条分缕析,结构主义批评对于文学作品的内在秩序和结构模式的研究,阐释学对于文本之意义的理解和解释,都使文学批评摆脱了以往历史社会批评的脱离文学形式、诗意追求,文学批评变得更为丰富和生动,但是在此同时文学批评又形成了越来越细化而脱离文学的、文化的、社会的、历史的背景与内涵,又是使文学批评成为了一种技术性的操练.

20世纪90年代,在中国社会大众文化流行的背景中,文化批评被引入文学批评的领域,形成了文学的文化批评的热潮.文化批评热潮形成的原因大约为:

1.文化研究与文化批评是对国内文学研究过于关注文学的内部研究而忽略文学外部研究的扩展与弥补.2.中国20世纪90年代大众文化的盛行使文化批评有了用武之地.文化批评理论的基点在于对大众文化的关注,这就使文学批评的理论与方法在90年代的中国有了用武之地.3.知识分子社会批判意识的回归,引起文学创作与批评更加关注当下社会.[2]

在文化批评越来越受到重视的过程中,人们逐渐意识到新批评等使文学研究从外部研究转入内部探究,而文化批评又使文学研究从内部探究转为外部研究,“‘文化研究’是有价值的;但是,随着研究对象日益偏离文学文本,它成了一种无诗意或反诗意的社会学批评.这种‘文化研究’不过是‘文化社会学’研究,而非文学理论研究.”[3]

文化诗学的提出从某种角度说,弥补了文化批评的这种缺憾,使文学外部研究与内部研究融为一体.

“文化诗学”的基本诉求是通过对文学文本和文学现象的解析,提倡深度的精神文化,提倡人文关怀,提倡诗意的追求,批判社会文化中一切浅薄的、俗气的、丑恶的和反文化的东西.“文化诗学”的基本追求是:关心现实的文化存在状况;对于现实中存在的负面文化及其表现进行诗意的批评;重视文化发展中的人文维度;将文学艺术问题、诗学问题纳入文化范围.[4]

将文化的关注与诗意的分析结合起来,将对于人文关怀与诗意追求结合起来,形成了文化诗学的基本诉求,也构成了注重文学特性与文学内涵融汇的理论倾向与批评方式.

二、

新中国建立以来,在文学政治标准第一、艺术标准第二的批评理念制约下,我们的当代文学批评长期以来几乎关注的是“写什么”,而忽略了“怎么写”,崇尚文学表现工农兵的生活,追求文学作品对于阶级斗争的反映与描写.“十七年”的红色经典作品以表现新主义期间的革命斗争为主,工人作家的创作以表现个人阶级在旧社会受到的压迫欺凌、新社会的翻身做主为主,形成了文学颂歌时代的文学主旋律,而这些军队作家、工人作家在创作技巧上的粗糙、语言表达的粗俗,在诸多文学编辑的帮助下,虽然有所改进和提高,但是在整体上却呈现出对于文学诗意的忽视、对于艺术技巧的忽略,形成了一个文学的粗糙时代.

新时期以来,我们的文学创作仍然特别关注“写什么”,从伤痕文学关注“”伤痕的描写、改革文学关注改革的趋向,到反思文学反思历史教训、寻根文学对于文化之根的寻觅,都见出中国当代文学对于文学内涵的执著关注,只是寻根文学将文学创作的视野拓展至民族文化,让文学从政治的、阶级的、社会的、历史的视阈,延展至民族文化的传统与弊端的角度.

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中国社会加快了市场经济商品经济的步伐后,文学走向市场成为一种难以阻止的趋势,大众文化的流行又使文学创作走向了世俗化甚至低俗化,文坛形成了精英文学、大众文学共生的现象.在小说创作领域的新写实、新体验、新市民、新生代、新现实主义等对于庸常生态的关注,成为当代文学走向世俗化的倾向,在“新”字号的旗帜下,作家们对于的关注与书写又呈现出对于大众文化消费文化的俯首.

在文学日益关注市场关注消费的背景下,一部分文学创作成为文学市场的快餐读物,无论是对于多角恋的描写,还是对于官场腐败的揭露,无论对于女性生活的袒现,还是对于警匪争斗的描写,关注,注重刺激,揭露黑幕,展现丑陋,成为这些快餐读物低俗化的共性,迎合读者关注市场成为这些创作的基本追求.李复威先生在谈到此时期的文学思潮时认为:“趋时之中有芜杂,多元之中兼存混沌,发展之中显示无序,创新之中蕴含浮躁——不成熟是其特征.”他分析过渡时期浅薄的根由是:“社会全面走向市场,价值取向急速变化”,“求生成了第一,描眉画眼当然退后”[5]. 新世纪的文学延续了20世纪90年代文学的步伐,“80后文学”、官场文学、戏仿文学、网络文学等形成了文学创作的新景观,文学创作的娱乐化、低俗化成为新的基本趋向.新“在过于强调个人的满足中,往往忽略某些社会的责任;在注重文学娱乐性时,又常常以过于随意的恶搞、戏谑展开戏说,使文学有时简单化地变异为一种笑料;在注重创作的个人化时,有时却极端突出个人的物欲追求,而忽略自我的修养;在注重文学的平民性时,往往又降格以求,缺乏对于平民社会的批评与针砭;在关注文学的平易性、世俗化时,有时将文学等同于生活的录写,甚至将世俗化等同于庸俗化,文学变得粗疏粗糙,缺乏对于文学精致化、经典化的追求”[6].


在当代文学批评中,虽然也有学者对于文学大众化提出批评,但是在整体上这种声音是十分微弱的,文学批评缺乏人文关怀,文学批评缺乏对于文学创作中浅薄的、俗气的、丑恶的和反文化因素的批判,在大众文化恣意横行,在娱乐化时代的狂潮中,文学批评已变得无足轻重了,当代文学批评在某时期或成为某些文学读物的宣传广告,或成为书斋课堂里的自娱自乐,文学批评家的集体失语也就成为文学界的一种现象.

三、

美国新批评学者韦勒克、沃伦在《文学理论》一著中指出:“文学是创造性的,是一种艺术;而文学研究,如果称为科学不大确切的话,也应该说是一门知识或学问.”[7]他们从审美的角度界定文学:“看来只好把那些美感作用占主导地位的作品视为文学,同时也承认那些不以审美为目标的作品,如科学论文、哲学论文、政治性小册子、布道文等也可以具有诸如风格和章法等美学因素.”[8]创造性的艺术是文学的特性,美感占主导地位是文学的特性,作为对于文学作品进行研究的文学批评就应该对于这些特性进行分析研究,在揭示文学作品的文学特性中,分析梳理作家和作品“怎么写”的特点,从而把握作家与作品的个性.

在当代文学批评中,长期以来的政治历史批评,忽视作为文学特性的文学形式、艺术技巧、艺术审美等方面的研究,将文学研究异化为政治学、社会学、历史学的研究.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新方法热”,将文学研究的外部研究,转为文学的内部研究,尤其新批评对文学作品内部的细致分析、揭示作品内部各因素之间的协调呼应、对作品的语言进行分析,都呈现出文学批评的审美分析和技巧研究.

在当代文学的批评中,根据不同文体文学形式的研究,小说研究其叙事方式、结构技巧、审美风格等,戏剧研究其戏剧冲突、角色塑造、艺术结构等,散文研究其构思方式、抒写技巧、语言风格等,诗歌研究其意象构成、意境创造、诗性语言等,在不同文体的文学形式艺术技巧的研究中,观照作家创作的独特个性与创造,从而使文学研究真正走进文学内部,将诗性作为文学研究的重要标杆,在探究文学创作“怎样写”的过程中,为文学的经典化作梳理与探究,促进新的文学经典的产生.

在新时期的小说创作中,在评说新写实小说冷静地展示下层社会的庸常生态,展示芸芸众生窘困的生存状态、生命状态、精神状态的同时,我们关注其艺术方面的特征:庸常人生的平实叙写,生活流式的叙事结构,世俗化的平易语言,自然悲婉的审美风格.在关注朱文、韩东为代表的新生代小说创作时,评说他们在对的张扬中突出青年人的生活形态与人生观念,描绘现代社会中人们的种种心理心态,描述现代人在现代社会中的奋斗与挣扎,也评说他们小说创作的艺术追求:面对当下人生碎片的写实,书写个人的自我感受与体验,关注世俗生活的本色叙事方式,对于文学形式的关注与探索[9].在评说新现实主义小说揭示经济的困境、改革的艰难、官场的争斗、社会不良风气时,还分析新现实主义小说的叙事方式:大多采取全聚焦客观型的叙事模式,大多以叙事的情节模式谋篇布局,大多采取枝丫式的叙事结构.新现实主义小说在总体上呈现出一种沉郁而不乏温馨的审美风格,这种风格主要表现在人物难堪的处境、故事无奈的结局、分享艰难的努力[10].在梳理分析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的文学观念与文学潮流时,既认为“摆脱了文学作为政治工具后,使文学创作成为反映生活、记录人生、抒发情感的语言艺术”,也指出“在借鉴各种艺术技巧手法中,使文学创作更加丰富、更加生动、更加鲜活”.又分析“在注重文学的消遣性娱乐性中,使文学创作更加贴近读者、贴近生活、贴近市场”.同时认为:“在文学市场化的语境中,中国作家往往过多关注文学的消遣性、娱乐性,而忽略了文学的寓教于乐的功能,以降低文学的品格迎合市场,使文学创作呈现出量多质次的现象.”[11]

中国当代文学批评与文化诗学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文学批评的论文范文数据库 大学生适用: 专科毕业论文、学术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51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参考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标准论文格式、论文前言 职称论文适用: 杂志投稿、中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参考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秀选题

在当代文学批评中,我们提出:“在当下的文学批评中,我们更赞成文学批评的审美视角的批评,注重从文学本身的特性出发展开批评,注重突破世俗化的视野以较高的视阈观照与研究,从而使文学创作注重文学的本性,在越来越世俗化的社会中保持文学本身的某些崇高性.”[12]

在当代文学批评中,运用文化诗学的理念与方法,并非将文化与诗学割裂的,而应该努力将二者融合,在关注文学创作对于精神世界人文内涵的关注时,也注重文学的诗性特质,在文学诗学的理念与方法运用中,推出精品佳作,批评粗俗劣作,形成文学创作与繁荣的氛围,不断提高作家和作品的品位,也促进读者艺术品位欣赏眼光的提高,在精益求精中造就文学发展的良好生态.

(作者单位:上海师范大学)

[1]王铁仙、杨剑龙等《新时期文学二十年》,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4月版,第267—268页.

[2]杨剑龙等:《文化热中的思考与研究》,《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第1期.

[3]童庆炳:《提出“文化诗学”理论与社会发展变化有关》,《文艺报》2012年9月26日.

[4]童庆炳:《走向文化诗学》,《已读经典》2002年11月7日.

[5]见苏敏:《文学挥挥手告别90年代》,《中国青年报》1999年12月17日.

[6]杨剑龙:《论新世纪初的文化语境与文学现象》,《天津师范大学学报》2009年第6期.

[7][8]韦勒克、沃伦:《文学理论》,刘象愚、邢培明等译,三联书店1984年7月版,第1、13页.

[9]杨剑龙:《关注芸芸众生的庸常生态──新写实小说论》,《理论与创作》1998年第6期;杨剑龙《论新写实小说的审美风格》,《华东师范大学学报》1999年第5期.

[10]杨剑龙:《论新现实主义小说的审美风格》,《复旦学报》1999年第3期.

[11]杨剑龙:《论新时期至新世纪的文学观念与文学潮流》,《江汉论坛》2010年第6期.

[12]杨剑龙:《中国当代文艺学与当代文学批评的原创》,《文艺报》2011年7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