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教育:一壶烧不开的水

点赞:5278 浏览:18749 近期更新时间:2024-03-07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人们常说英语教育是一壶烧不开的水.经过初中、高中、大学整整十年的系统学习之后,大多数人仍然只能勉强读读,不敢妄想听、说、写的能力.实际上,不仅仅是英语教育如此狼狈,文学教育也是一壶烧不开的水.

面对一个文本,即便是专业的从业人员也怀疑自己的文学鉴赏能力,而常常借助百度、新浪共享资料、中国知网等等大大小小专业或非专业的信息平台,去提取自己大体满意的答案.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丢失了关于文学最宝贵东西,那就是在日常生活中对于真、善、美最真挚的发现和最深切的思考.简而言之即丢掉了最宝贵的生命体验.在这个物质化的社会中,我们更愿意停留在浅表化的层面享受物质上的安逸,而不愿意再去追问我们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生活的意义与目的?这些在当下看上去似乎很“2”的问题.我们不仅仅是失落了而是主动放弃了五四以来关于大写“人”的正面而积极的发现,重回到奴隶的时代.只是奴役我们的不仅仅是强权,还有跟随历史裹挟而来的滚滚物欲.

“文学乃人学”.在我们或寻找或建立或完善有关文学的抽象理论和鉴赏文学的具体方法之前,我们必须回应当下“人”的生存和精神境遇.陆游有个很在理的说法“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如果真想获得诗的真味,还必须找回本真的生命体验,在对生命敬畏的体验的基础上进而生发出与文学有关的种种.在这个基础上,即便“娱乐至死”、即便“颓废”,也是一朵别致的波德莱尔式的“恶之花“.在这个基础上,再读沈浩波的大作《玛丽的爱情》,在惊讶、在唏嘘感叹的同时,自然也会在心灵的深湖里萌生出另一种不可的深意.文学给予人的养分,诗意之于人的生存,永如血液在身体里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当下,文学的确处于人们的政治生活、经济生活里的边缘地带,但是她对一个丰富心灵的给养却是必不可少的.同样,对于每一个追求丰富精神生活的人来说,文学艺术总会成为人们朝圣途中必经的栖息地.

因此,对于每一个严肃的文学教育者而言,在清楚地认识文学对于人精神生活的重要性之后,最为苦恼的是莫过于在有限的课时里、在资讯超级发达但又良莠不齐的情况下,不得不思考如何培养学生纯正的文学口味.

一天课后,一学生读了沈浩波的诗歌《玛丽的爱情》,心中颇有些困惑,找我讨论.其诗如下:“朋友公司的女总监,英文名字叫玛丽\有一张精致迷人的脸庞,淡淡的香水\散发得体的幽香.名校毕业,气质高雅\四英寸的高跟鞋,将她的职场人生\挺拔得卓尔不群.干活拼命,酒桌上\千杯不醉,或者醉了,到厕所呕出\面不改色,接着喝.直到对手\露出破绽.一笔笔生意,就此达成\我承认,我有些倾慕她\有一次酒后,借着醉意,我对她的老板\我的朋友说:你真有福气,这么好的员工\一个大,帮你赚钱\朋友哈哈大笑:“岂止是我的员工\还背着她老公,当了我的秘密情人\任何时候,我想睡她,就可以睡\你想一想,一个大,驴一样给我干活\母狗一样让我睡,还不用多加工资\这事是不是牛逼大了?”\我听得目瞪口呆,问他怎么做到的\朋友莞尔一笑:“很简单,我一遍遍告诉她\我爱她,然后她信了!”当然,对于读过《一把好乳》以及了解“下半身”写作的读者来说,且按下关于诗与非诗的讨论,且按下这个群体其实是以粗俗作检测作为伪装、以粗俗为先锋的策略等等这些谁是谁非的评论.目前的问题是,对于一个还没有更多阅历的学生而言,如何解释清楚这个所谓的后现代的杰作.


或许有人要说,你为啥不举例一本小说,偏偏是诗歌.小说中也有不乏少儿不宜的段落.实际上这是文体的差别,在某种意义上,小说有足够的空间和长度让一个严肃的作家去阐释去让读者弄清楚并不的愿意.而诗歌由于其天生的暗示朦胧晦涩等特质,人们往往在一知半解中囫囵吞枣.因此也成了文学教育中的重灾区.我们是否也应该仿照国外的电影,对文学作品进行分级.对于判断力尚处于形成阶段的学生来说实施善意的屏蔽.

因此,在文学教育中,要培养学生纯正的文学口味,重视经典的引荐和解读就显得格外的重要.什么是文学的经典呢?黄曼君在《回到经典重释经典 》中谈道:“文学以审美的方式表达人生,它的审美作用、它带给人们的美的享受等文学经典代表了我们民族文学的成就,是经过历代读者长期反复阅读鉴赏而筛选出来的文学精华 ”;北京大学谢冕教授也认为:“ 文学从来都是庄严的、崇高的 ”;陶东风在《经典的解构与重建》中更是指出“经典是指那种能够穿越具体时代的价值观念、美学观念,在价值与美学维度上呈现出一定的普适性的文学文本.它体现了文学文本作为历史事件对当下生存主体在美学维度上产生的重大影响,体现了作为个体的文学文本对历史的穿越.表现在具体的历史语境与文化语境中就是那些在该语境中处于中心地位,具有权威性、神圣性、根本性、典范性的文学文本.”无独有偶,西方著名文学理论家伊格尔顿也告诉我们:“其实,不管是哪个时代,所谓的‘文学经典’以及‘民族文学’的无可怀疑的伟大传统,都不得不被认为是一个由特定人群出于特定理由而在某一时代形成的构造物.”

在当下这个视听盛宴时代,如何引导学生培养纯正而又健康的文学口味,又能到哪里去寻找精神的皈依?因此,我们更需要屡屡提及经典的意义,文学经典是作为文学创作与批评的范本,不仅仅大学生能在耳濡目染中恢复被逐渐扼杀掉的人文精神和养成纯正而又健康文学品味,还能给人类带来灵性、热情和希望,拒绝并批判人类生存中的堕落、腐朽和异化,促进人类精神结构、深层心理和积极人性的发展与完善.特别是提升当代青年、青年大学生的人文素养有着重要的作用,提倡文学经典,回归文学经典,在文学大众化商业化的今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面对经典文本,在具体的教育过程中如何找到提高文学鉴赏能力的路径,把文学教育这壶水烧开呢?一方面找到进入文本的恰当的途径,也就是我们常常说的方法论.另一方面,也要常常提笔,体会和理解作者由感受到构思到行文的过程.

文学教育:一壶烧不开的水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文学教育类论文范文 大学生适用: 自考论文、高校大学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39 写作解决问题: 本科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提纲、论文前言 职称论文适用: 论文发表、职称评初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本科论文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经典题目

刘勰的《文心雕龙》在这方面有一个著名的论断,“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就是说,奏上千首乐曲,然后才能懂得音乐,看过上千把的利剑、然后才能识得宝剑.通过“操曲”“观剑”这两个生动的比喻,说明了广泛的学习、浏览对提高鉴赏能力的重要意义.这就是著名的“博观”论,只有通过大量阅读古今中外各类文学作品,拓宽艺术视野,比较、鉴别,掌握各类作品的艺术规律,这样才能提高自己分析、鉴赏能力.使自己成为一个见闻广博、器识卓越的鉴赏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