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刘心武文学受宠的年代

点赞:17805 浏览:80509 近期更新时间:2024-02-02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1978年,小说《班主任》获得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文章直指“”后遗留下来的青少年一代的教育问题,发出“救救孩子”的呼声.作者刘心武借小说之口表达政治理念,“揭露‘’中的蒙昧主义和策”,开创“伤痕文学”的先河,从而一举成名.

当时,刘心武35岁,家住什刹海附近的柳荫街一间十多平方米的小平房.据作者回忆,将投稿信投入邮筒的一瞬间,他因为文中激烈的反思和质疑,有过犹豫.这部特定历史时期的小说,在特定年代让他成名的同时,也成为他此生“撕扯不去的符码”,他更愿意把它“定位在一段逝去的时间里”.

上世纪70年代末期的“伤痕文学”,尖锐地反思历史,作者往往通过个体的声音、个人的遭遇表达来自心灵的伤痛,对“”采取了强烈的否定态度.

《班主任》描写了一位班主任在下课后到学生家去家访,“像一架永不生锈的播种机,不断在学生们的心田上播下革命思想和知识的种子”.小说的结尾写道:“这时,春风送来沁鼻的花香,漫天的星星都在眨眼欢笑,仿佛对张老师的想法给予着肯定与鼓励等”如中学生作文一般浅白的文字,并没有完全逃脱“”时期遗留下来的话语方式,有读者认为小说很像一篇适应时势的“急就文章”.而《班主任》的创作表明一代人由绝望走向希望,由对时代的不可挽回的伤痛的控诉,转为对时代的理性分析.它所体现的,正是当时所需要的宣传口径.

1978刘心武文学受宠的年代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班主任的文章 大学生适用: 学院学士论文、硕士学位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96 写作解决问题: 如何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提纲、论文目录 职称论文适用: 核心期刊、高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如何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秀选题

刘心武退休后,自称 “早已习惯边缘生存、边缘写作”,不再是“文坛”各种会议活动中的活跃人物.“我的性格一直都是好静的,像妙玉一样有些孤僻.”他每天都上网浏览,也有频繁的私人聚会,“只见自己想见的人,只做自己喜欢做的事”.

一年里有很多时间住在乡间,“和这些村友还有城里的市井朋友在一起时,心情总是特别欢畅”.透过书房温榆斋的窗子,能望到潮白河和温榆河之间的一片河沟田野.除了写作,天气好时他也去田野写生,并开始为自己的书画插图.习书法、学建筑,玩票之余,还有解读红楼,这时候,他充分显示了一位小说家的想象力.

刘心武在央视《百家讲坛》大谈红楼秘史,“从养生堂抱回来的秦可卿实则是废太子家族的公主.”他自创以研究秦可卿为解码的“秦学”一派,因此成为 “2005年度中国文化圈”中的焦点人物.

红学家们质疑刘心武的学术观点,认为他追寻的原型根本不存在,而文化界也打了一场热闹的口水战,“我可以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刘心武则委屈道:看我来了,就拿我来当靶子.

胡文辉在《南方周末》发表评论说,“在红学事件中,刘心武明明一开始就占据了央视这一传媒制高点,拥有了远大于红学家群体的表达权,他何曾需要我们来捍卫他的话语权利呢?相反,真正需要维护表达权的恰恰倒是红学家群体.在网络舆论的多数声讨中,在文化界几乎一面倒的指责中,在媒体推波助澜的造势中,红学家的声音事实上被弱化,甚至被负面化了.刘心武当然有他的,但红学家更有批判他的,否则,以捍卫刘心武表达权的名义,打压红学家的表达权,那就成了学术自由的反讽了.”

语不惊人死不休,用这句话来形容“名士”、作家刘心武似乎不为过.他认为自己的《红楼梦揭秘》至少有一个优点,那就是“有趣”.确实是,作为红学票友,能把《红楼梦》的“秦学”解读得像一部绘声绘色的“清宫秘史”,姑且不论学术上是否站得住脚,却也悬念迭出,“自圆其说”,确实不得不让人佩服的.在2000 年第3 期《文学自由谈》上,刘心武发表的《给侄孙女的七条忠告》,其中一条是“不要相信广告”,就有人撰写一文揶揄道:不要相信广告,更不要相信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