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拉东诺夫创作中的民间文学元素

点赞:13546 浏览:57623 近期更新时间:2023-12-25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民间文学被认为是民族文化的摇篮,为作家创作提供养料.俄罗斯作家有意无意地对民间文学元素进行借用,本文通过对所掌握的学术成果的考察以及对普氏具体作品的阅读发现,普拉东诺夫是一个典型的俄国传统作家,在其作品与民间文学之间架起了一道道桥梁.本文将从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去关注普氏创作与民间文学的亲缘关系,深入挖掘普氏创作中的民间文学元素,从而为更好地理解普氏的作品提供帮助.

关 键 词 :普拉东诺夫 民间文学 母题

民间文学即民间口头创作,包括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等.英文“folklore”一词是由1846年英国学者W. J. Thoms开始使用,原意是民间智慧、民间知识.有的国家folklore是广义的,包括民间文学、民间风俗、民间知识、信仰等,如英国;有的借用为民间口头创作,如俄国.民间文学具有以下特征:口头创作,口耳相传;变异性,有各种异文;集体性;多阶段性等.

普拉东诺夫创作中所体现的民间文学元素,既有形式上的,也有内容上的.

一、形式方面

1.叙事模式的相近性

“离家――暂死――新生”的历时行为模式,是许多童话故事的叙事模式.普氏的许多作品的叙事结构,是对这一模式的模仿或者变异,通常具备普罗普所指出的民间文学中的某些常见功能项及其变体:家庭成员离家外出、对主人公下一道禁令、打破禁令、给主人公做标记、最初的灾难或缺失被消除、主人公归来、主人公以让人认不出的面貌回到家中或到达另一个国度、主人公成婚并加冕为王等.

“离家”是普氏的许多作品展开故事的主要冲突的形式.《回归》《电的祖国》《江族人》和《波图丹河》等都是以主人公离开家乡或者家庭上路开头.而《地槽》,开始部分描述的是沃谢夫离开工厂的场景,则是“离家外出”的变体.

暂死在普氏作品中主要表现为失去知觉、呓语、失忆症、疾病、梦等形式,这些形式有许多共同和相似之处,有着同样的神话学根源,都是民间文学中暂死的表现形式.

以《波图丹河》为例,在小说中,我们可以看到战场、疾病、市场、梦境、河、、特殊的食物、特殊的住处、乞丐引路人形象等跟暂死相关的民间文学元素.其中,战场、市场是彼岸世界的象征,与水相关的地方通常是到达彼岸世界的入口,是死亡之地.疾病、梦境是暂死的两种典型状态.在葬礼和婚礼的送别曲、童话、传说、歌曲和其他体裁的民间文学作品中,梦境通常是对死亡的隐喻.在送葬哀歌中,妻子诉说着希望丈夫复活的愿望,孩子哭泣着想要父母亲获得重生.这里既体现了多神教信仰的残余,相信借助强大的自然力量能够将死者从梦境或死亡中唤醒,也体现基督教中相信能够借助神圣的力量实现复活.按照斯拉夫神话学说,梦境被看作是接近死亡的一种状态,而死亡则被看作是永恒的梦.在民间传说中,梦使得人们有机会完成到彼岸世界的旅行,在梦中,人的灵魂可以暂时离开肉体,可以有机会知道生之外的世界.

普拉东诺夫创作中的民间文学元素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民间文学的论文范文数据库 大学生适用: 自考论文、专科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55 写作解决问题: 毕业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模板、论文选题 职称论文适用: 期刊发表、高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毕业论文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秀选题

新生在《波图丹河》中的表现形式是尼基塔哑掉的嗓子重又开始说话,而有的作品则没有新生这个阶段,而是以死亡结束,比如《切文古尔》,但是我们可以认为德瓦诺夫追寻父亲的道路走进湖里,在那个世界继续他的生命,这样的死亡可被视为新生的一种变体.

2.各种民间节庆场景的描写

东正教的许多重大节日起源于多神教时代的民间节日,比如与生殖和丰产相关的各种节日.民众游行、广场庆祝等节日狂欢庆祝活动,除了具有娱乐性,还有更为重要的民间特质:民众寻求庇护和安慰、祈求神灵祛病免灾、保佑丰产以及庆祝丰收和胜利等.比如《切文古尔》《电的祖国》中都有干旱时节祈雨的十字架游行的场景;《切文古尔》中,虽然作品的叙事时间是革命年代,但是怪诞的主人公和戏谑的情节制造了可笑的效果,使得革命的政治问题,在保存自身的尖锐性和各种冲突的紧张性的同时,严肃性得以削弱;再比如《七月的雷雨》,作品名字正是对作品叙事时间的暗示,故事围绕伊利亚节孩子们路遇闪电和大雨情节展开.伊利亚神在俄罗斯备受尊敬,人们习惯认为他总管雨、雹、雷、电.

3.命名方式

普氏作品中的人名和地名,甚至是作品的名字,通常承载着独特的象征意义.

独特的命名方式体现着深刻的民间文学.以人名为例,普氏作品大约十八部作品的二十一个人物形象的命名方式与圣乔治有关.找到这种联系,表面上只是帮助我们找到名字的来源,其实作品中到处充斥着对屠龙者神话故事的变形和补充.《追寻逝者》中女主人公玛利亚瓦西里耶夫娜的名字,首先带有自传色彩,与笃信上帝的普拉东诺夫的母亲同名.名字与圣母玛利亚同名,而父称则借用救世主大教堂的名称.这些独特的名字可以帮助构建人物形象、扩展情节,从而为作家思想观点的表达怎么写作.

二、内容方面

我们借用“母题”(motif)这一民间文学研究中常用的术语进行阐述.俄国文学理论家A维谢洛夫斯基(1839 ―1906)认为“母题”是最小的情节单元.美国民间文艺学家汤姆森则认为母题是民间文学作品中反复出现的最小叙事单元.普拉东诺夫作品中的母题来自神话、民间故事等.

1.生与死的二元对立母题

普氏的每部作品几乎都涉及这对永恒的母题.《切文古尔》中的德瓦诺夫、《地槽》中的沃谢夫等真理寻找者作为普氏作品的典型形象,不断思考的正是关于生

死意义的永恒问题.在普氏作品中,神话基原的选择大多跟生和死有关,当希望和绝望相互交替的时候,这些基原也在诉说对永生思想的怀疑.

2.回归母题

短篇《回归》以男主人公伊万诺夫结束了多年战场的经历,回家途中以及回家以后所发生的一系列事情展开故事情节;《江族人》整部作品都在写回归;《叶皮凡水闸》围绕未能实现的回归展开情节;《波图丹河》围绕三次回归展开情节,分别是回到父亲、未婚妻和妻子身边;《追寻逝者》开头多次提到跟“回归”有关的词语,由此展开了回归新生的主题. 3.时间母题

在普拉东诺夫作品中,时间的存在形式包括过去―现在―未来,白天―黑夜、春夏秋冬等.这些时间形式在民间文学中都有独特的象征意义.

过去―现在―未来.在普氏作品中,过去是悲哀的,现在是混乱的,只有未来是美好的.而实际上,这样美好的未来只可能存在于人们的想象中.

白天―黑夜.《地槽》一开始描述了沃谢夫是如何从工厂辞职,在城外他看到了“黑暗的来临”.沃谢夫的整个行动都是跟随时间的流逝而变化的,从白天的晴好的天气到夜晚的黑暗,普拉东诺夫用他自己的方式完成着从白天到夜晚的,也就是从光明到黑暗的更迭.沃谢夫寻找美好未来的道路正是从白天到夜晚,从光明到黑暗的变换.普氏还通过春夏秋冬四季的更迭来表现农事活动的进展情况等.

4.空间母题

单从普拉东诺夫许多以地名命名的作品,如《切文古尔》《地槽》《初生海》《波图丹河》等,就可以看出其作品中空间母题的重要性.在空间上,他喜欢描写上与下、水平与垂直等二元空间的对立.比如,沃谢夫在水平方向的运动,他有一系列出来、进去等表示方向的动作是水平方向的.他也有一系列表示垂直方向的动作,比如下去、肚子朝下趴着、把袋子枕在头下面等等.

此外,水是普氏许多作品中反复出现的空间形式.

5.乌托邦母题

乌托邦在民间故事中表现为遥远的理想王国.不同于民间故事中的皆大欢喜的结局,普氏作品中的理想王国却是遥不可及的.《切文古尔》《地槽》和《初生海》中都有典型的乌托邦主题,但是他所设想的乌托邦都以失败告终.

6.大地母亲母题

作为万物的滋养者,大地母亲被奉为一切有生命之物的母亲,她养育了一切生物,为他们提供生存条件.俄罗斯民间的圣母形象很大程度上继承了大地母亲神的诸多功能,因此与教会中高高在上的圣母相比,俄罗斯民间的圣母更为生活化.在《死者的复活》这部小说中,出现了两幅圣母像,显然圣母像在故事情节中起到了穿针引线的作用,而大自然和世界对母亲的痛苦感同身受,体现了东正教圣母像所继承的多神教中大母神的特征.文章结尾,母亲在死亡的痛苦中仍然不丧失爱和信仰,永远地拥抱着埋葬着自己孩子的这片土.路过这里的红军战士在这位死去的母亲旁边停了下来,他说:“和这个世界一同安息吧,无论你是谁的母亲,如果没有你,我将沦落为孤儿.”显然,战士把这位死去的母亲当成了自己的母亲,甚至是大家的母亲.

7.圣乔治屠龙神话母题

普氏许多作品中人物名字都跟圣乔治有关,这不能说是偶然的.通过屠龙者神话,普氏的作品与俄罗斯民间文学产生联系.圣乔治崇拜跟农事活动有关,他被认为是农事活动的庇护者,承担屠龙者的角色,有时也集伊利亚神和屠龙者于一身.在普氏作品中是从1926年开始使用圣乔治主题的.这样的作品包括《格拉多夫城》《切文古尔》《地槽》《内向的人》《叶皮凡水闸》《贫农记事》《七月的雷雨》等等.有些作品对这一题材的使用跟屠龙神话是一致的,有些则是相反或是其变体.作品中的屠龙者角色往往跟拯救题材是分不开的.以短篇《七月的雷雨》为例,作品中的无名老人拯救了小男孩和小女孩,表面上他没有名字,其实他是叶戈尔的同貌人,所承担的角色正是圣乔治的功能之一――牲畜庇护神.

综上,普拉东诺夫作品无论在形式上还是内容上,无论是显性的,还是隐性的方面,都跟民间文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民间文学深深地滋养着这位苏联时代传统作家的创作.因此,深刻剖析渗透在作品中的俄国传统民间文学元素,寻找普氏作品与俄国传统民间文学之间的互文关系,对把握作家的总体创作大有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