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导学生“破译”文学作品的审美“”

点赞:4255 浏览:10932 近期更新时间:2023-12-19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审美教育是语文课标规定的教育任务.《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要求:阅读教学应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文学艺术的鉴赏和创作是重要的审美活动”,“语文具有重要的审美教育功能,高中语文课程应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

一、文学的美总是深藏在语言的“”中,“不直接显露”是文学之美的普遍规律

文学是用文字符号反映生活的艺术,优秀的作者通过语言的巧妙组合,唤起读者丰富的想象,塑造出更美的形象、意象、意境,因而所蕴含的思想往往比其他艺术(如雕塑、舞蹈、音乐等)更丰富、深刻.作家在表达时,总是在追求“激活词语的全部潜能”,打破语言的恒常模式,既设置“”,又对普通语言进行“疏离”和“陌生化”处理,以引起读者注意.读者读解文本,必须如剥笋般地突破语言的三个层面:一是作为外层的语音语调层,二是作为第二层的字词句普通含义层,三是作为内涵核心的意象意境层.而最重要的第三层正是“”之所在.许多时候,语言表达的不是视觉听觉形象而是想象中的形象,是心理图式.黑格尔指出:“语言在唤起一种具体图景时,并非用感官去感知一种眼前外在事物,而永远是在心领神会.”作家往往把自己的意思潜藏在典型化的司空见惯的生活现象背后.当人们发现这些现象背后原来是极具震撼力的事物本质时,才感到作者故意使词语表面和背后呈现出不尽义、象征义、相反义、相似义、连带义等等.“不直接显露”是文学作品反映生活之美的普遍法则.


据此,我们概括出以下规律:1.一切优秀的文学作品都蕴藏着丰富、独特、具有特殊审美价值的信息.2.作者都不会将寓于作品内的独特信息一下子袒露出来.3.作者创作时会突破普通语言的逻辑规则,设置语言“”,把自己的意思掩藏在景物、事件、人物形象、矛盾冲突等中,使读者在阅读中经历一个从迷惑到思考、顿悟然后“破译”的过程.4.既设置“”,不让读者毫不费力地获取信息,但也使多数读者能通过运用语言智慧破译“”获得信息.5.隐蔽性和陌生化,迷惑与暗示是优秀文学作品对立统一的言语策略.作者使作品重要之处的言语与寻常惯例不同,暗示读者可由此下手“破译”.

因此,读者要读懂优秀文学作品必须具备:1.发现能力.发现作者“陌生化”的语言表述.2.“破译”能力.能将“陌生化”表述中隐藏的审美“”“破译”出来,把潜藏在文学作品背后的审美信息挖掘出来.语文阅读教学的目的就是培养具有发现与“破译”能力的智慧型学生.我们可以指导学生从文本内涵、社会价值、语言技巧、文体要素四个视角对文学作品进行发现与“破译”的审美解读.

二、指导学生从理解文本内涵的视角进行解读

文本是作者发出信息的载体,读者要接受、吸收作者发出的信息,就要读懂作品的内涵,必须与文本进行准确、全面的对话.理解文本内涵的方法论知识主要是策略性知识.

1.“进入角色”策略:读者忘记自己原来的社会角色,全身心投入,忘我地充当作品中的角色,把作品中的事件、人物遭际、环境氛围等等,化作自己的亲身经历,设身处地去解读.

2.“提高敏感度”策略:反思作品中的语言与普通惯例是否完全相同,即使稍有不同,都要考究并找出答案.学生只有发现作品呈现出的审美心理图式与储存在自己头脑中的惯例图式的差异,才会顿时产生陌生感和敏锐感.

3.“回应召唤”策略:作者用“空白”与“不确定点”对读者进行“召唤”,要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思想修养、文化水平、生活经历、兴趣爱好于“虚”处去生发和补充作家所创造的形象和意境.

4.“换位思考”策略:读者要做到善于“入出”作品,还原作者创作时所处的语境,理解作者使用异常表达方式的意图.“入”,身心、情感进入作品,和作者(或作品主人公)进行换位;“出”,跳出作品,回味进入作品时的感受,保持独立意识,冷静观照作品.

5.“系统思考”策略:指导学生不能孤立读一个局部,要将局部放到系统里,进行前后联系,对照、比较,周密举证,理解某些词句、段落的寓意.

6.“符号图式解读”策略:通过作品语言文字符号意义的挖掘,破译潜藏在作品背后的深邃思想.引导学生关注似乎平常的文字符号,在文学作品中往往突破平常状态下承载的意义,有了新的内涵.广泛阅读,加快文学符号在自己心理内化和泛化的过程,促进审美心理图式的重新构建.此外,以类型化、组块式、单元化阅读促进图式的积累,使文学审美心理图式组成有机的知识系统,推动阅读的深化和升华.

7.“由表及里”策略:突破作品的语言外壳,在理解作品表层意义的基础上,由表层(一个字,一个形象等)进入深层(作品形象世界背后的情感世界、时代精神、社会生活、民族心理、文化状况等),把握作品的深层启示义,完成一次由表及里、由低层次升华为形而上的高层次的审美历程.

8.“期待――预设――回味”策略:通过审美期待,全面激发学生的阅读;通过种种猜想预测,依照学生自己固有的内心图式、审美定势对文本作出解释;通过反思回味,调整审美结论,对作品作出更为深刻的理解,让文学审美由浅层走向深层,由低级走向高级,由一般到特殊,由此及彼地加深和拓展.

三、指导学生从语言技巧的视角进行解读

我们要“破译”文学作品的,必须从语言文字入手,这要求我们在从语言技巧的视角进行解读时,着重引导学生借助文句的阶梯跃入审美的时空,注意发现三个方面的“陌生化”语言现象:

1.发现对语言常规有意违背和突破惯例之处.例如:文本语言中的悖论表达,同语现象,违反矛盾律和排中律的现象,突破一般词语、句子搭配习惯,进行反常组合的语言现象,变异使用字词的语言现象等,进而破译文学意蕴解读的.

2.发现使用变异修辞方式形成的独特审美意象.引导学生注意:(1)词语的感彩变异――褒词贬用与贬词褒用.(2)以辞格使用的创新营造新颖的审美意象.比如使用读者较少见的列锦、通感等辞格,创新使用对比、比喻、比拟、借代等较常见辞格. 3.发现以模糊修辞方式表达更丰富、深刻内涵的现象.模糊修辞是利用语言的模糊性去获得最佳的表达效果的修辞方式.中小学生接触机会较多的模糊修辞方式有:(1)推测型――用推测的模糊性表达深层的言外之意.(2)矛盾型――用反常的词语矛盾组合引起读者深思.如《为了忘却的记念》中的“忘却”.(3)辞格超常使用型――用超乎寻常、甚至似乎错误的搭配,产生模糊的扑朔迷离的然而更独特更强烈的审美意象.(4)缺省型――因不肯说尽戛然而止而使言语显得含蓄、精炼、深沉.

指导学生“破译”文学作品的审美“”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作品的论文范文检索 大学生适用: 专升本论文、本科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88 写作解决问题: 学术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标准论文格式、论文目录 职称论文适用: 期刊发表、中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学术论文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秀选题

四、指导学生从社会的视角进行解读

文学是社会生活的反映.阅读“破译“时应当思考作品反映得是否真实、正确,从社会的角度,包括思想、、道德、政治等角度去理解、评价作品.主要有三个方面:

1.从作品的内容反思其社会背景、社会意义.通过作品中描绘的生活原貌去、理解它所反映的社会时代、历史背景、民族文化,同时又用这种背景最终地、尽量准确合理地解释作品本身.《项链》“说明了当时社会的虚荣文化使一个正常的人变得很不正常”就属于这类解读.

2.借助其他社会科学来解读作品.评价作品以及人物,有时要用到文学以外其他领域的社会科学理论作为工具性知识,例如读《七根火柴》等反映革命战争和抗日战争年代的作品要运用到历史知识,读《红楼梦》可以从管理学的角度赞美王熙凤的管理才华、从社交知识的角度赞美薛宝钗,读《大堰河――我的保姆》《雷雨》除了要了解历史背景外还要涉及学知识.

3.引入社会上的事实性知识来解读作品.在有些情况下,语文课的阅读要求助于历史中和社会上的事实,理解和证明作品的价值.如《致橡树》阅读课上,一位女生提出“两强相遇,必有一伤,诗中的‘我’这样好胜,会同伴侣经常冲突,是不会家庭幸福的”.同学们讨论后认为:历史上和现实里有很多实例说明,只有利益、价值观根本对立的“两强相遇”才会“必有一伤”,有更多有共同理想信念的伴侣双方都是强人,都是互相激励,一起前进的.

五、指导学生从文体特点的视角进行解读

这种解读不同于灌输文体知识,也不同于给作品贴上文体标签,而是从文体特点的视角了解创作规律,读懂作品的美.

1.反思诗歌的意象美和语言美.意象是诗歌抒情言志的基本元素,是能够传达丰富意义的艺术形象,是融入创作主体独特情感的客观物象.因此,诗歌的“破译”阅读必须重视寻找作品中构建的意象.建议学生在朗诵中“以意逆志”――用自己的内心体会去努力推测、理解作者的本意.如在《蒹葭》的教学中,指导学生欣赏诗中复沓音韵的旋律之美,体会尽了努力无法实现、既无奈又不愿放弃的复杂情思.

2.反思散文形散神聚和文情并茂的特点.形散神聚是散文在内容和形式上的鲜明特点.在写景状物上,散文对自然景物和社会环境取材之广,是小说、诗歌都无法企及的;在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上,散文,尤其是现代散文,作者可以大量地直接描绘自己的心理,抒发感情,小说、戏剧只能通过人物和情节间接表达;在抒情方面,诗歌凝练含蓄,散文可以更具体、充分,更淋漓尽致.

3.反思小说、戏剧的情节设计和人物性格塑造的合理性.其一,关注小说情节的突转和戏剧中的冲突.小说中有些部分,似乎只是日常生活、平淡的行为或对话,其中却隐藏着深度的矛盾,预示着情节将发生突转.其二,要重视从两方面考察人物性格塑造的合理性:一是人物性格的真实性和典型性,二是人物性格的丰富性.阅读时避免简单思维,只看一两处人物的语言、行为、心理等表现就下判断.只有将主要和次要方面的性格表现都考虑到,才能做出正确判断.

文学的美总是深藏在语言的“”中,指导学生从文本内涵、社会价值、语言技巧、文体要素四个视角对文学作品进行发现与“破译”的审美解读,无疑是帮助学生进入优秀文学作品美好境界最合适的钥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