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令人质疑的命题

点赞:12284 浏览:54751 近期更新时间:2024-01-21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文学自由谈》是一份多年来我一直自费订阅的文学刊物.每期收读常常获得阅读的惬意.它确如每期扉页所昭示,使我了解到“一个相对真实的文坛”.听到许多名人、非名人“持之有故,言之成理,自圆其说”的各种文学观点,文学宏论.自然,我“爱乌及屋”,对近年来几乎每期都在开卷“特约”栏目做首席自由谈的李国文先生的一系列妙文,如《因{锦瑟)而想起的》、《我的阅读主张》、《诗人何以秦中吟》、《天鹅之歌》等,颇为赞赏.然而,也许正如再好的写作教程也有打偏靶的时候,李国文先生在近期《文学自由谈》(2005年第2期)上发表的题为《文学年龄的长与短》的文章,笔者拜读后,就难以像多米诺牌那样一味地倾倒下去,反而涌生出诸多质疑,觉得有刺在喉,不吐不快.

一个令人质疑的命题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文学的论文范文文献 大学生适用: 在职论文、专升本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98 写作解决问题: 毕业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任务书、论文选题 职称论文适用: 期刊目录、职称评中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毕业论文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质选题

质疑之一,李先生何以对老人、特别是文坛老人如此地看不起眼,看不顺眼,甚至讨嫌,厌恶.与李先生在往期《自由谈》中的开卷文章比起来不算很长的该文里,几乎用了三分之一的篇幅,对老人、特别是文坛老人,使用调侃、揶揄甚至尖酸刻薄的言语进行挖苦、嘲讽.如:

“那些故去的,那些健在的,曾经驰骋当代文坛的老先生,老女士,老领导,老前辈,当然也包括我的那些老朋友,老兄弟之类,一张张苦瓜胎所为何来了活到老,也许不难,但活得清醒而又理智,而不是越活越糊涂,越活越癫狂,那就不容易了.尤其时下那些尚能手之舞之,足之蹈之的名人,闻人,要人,贵人;那些基本上已接近木乃伊状态的大师,泰斗,权威,圣人,际此桑榆夕照,苦日无多之时,则更是不能宁耐,不肯安生地要出现一些老文人的心理症候.”

“每当看到文坛上的什么盛会,某位文学老人,被尊坐着,被抬爱着,被吹捧着,被赞颂着,什么著作等身,功勋卓著啦!什么名篇佳构,青史不朽啦!那一番表面文章,好比腊月二十三,送灶王爷上天,不过应景而已.”

“尤其,老年性别扭,演变成老年‘性别扭’时,总是情不自禁地想与作家,或虽甚不美,但也聊胜于无的亚作家,保持着零距离的接触,那种掉毛老公鸡式的肉麻多情,老实说,这世界上最难看的脸,莫过于那些老先生见到女士时的一对七老八十的眼睛,于晦然木然中进出的一股邪光了.”

也许,李先生所厌恶的,所要针砭的,主要是一些热衷高权显名、声势排场,“写官捐班、滥竽充数、无一技之长的官员”,或是腑内缺乏深厚实力、只能昙花一现、很快江郎才尽,于是习惯于“堤内损失堤外补”的文坛官人或官场文人.他们一旦“老之将至”,从原来大大小小、形形色色的官位上退下来,自然会有“官场失落症”、“社会冷落感”,“百无聊赖,惶惶然不可终日”.从而衍生出许多诸如李先生所总结的“五怕”、“五喜”等症候来.但是,怎能够以偏概全,把所有的老人、特别是文坛老人一勺全烩了呢

质疑之二,李先生在这篇文章中提出了一个“文学年龄”的概念.这是贯穿全篇的核心概念,也是全篇立论的基础.联系李先生在文中的前后论述,可以推导出他对于“文学年龄”的基本理解是:

“文学年龄”=“文学创造能力”=“勃勃生命力”=“写出文学巨著的能力”=“这个人的生育能力”.

用公式来概括李先生的思路,或许过于简单.下面引录一段原话,就有了十分“准确”而生动的表述:

“一般来讲,文学年龄要大大短于一个人的心理年龄和生理年龄.某种意义上说,人的精神产品的创造力,大致是和这个人的生育能力相匹配的.一个作家,写到老,写到死,是绝对可能的.但这个作家的最好作品,应该是在他生命最旺盛的时期写出来的,几乎是文学史上铁的规律.除了极罕见的天才外,谁也无法逃避年事愈高,体能愈弱,精气愈衰,创造力也随之递减的法则.‘庾信文章老更成’,那是用来哄一些文学老爷子,文学老太太开心的.环顾宇内,那些捧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几乎没有一位还能写出超过自己成名作的作品.我想,不是丰厚的奖金害的,也不是暴得的虚名害的,而是他的文学年龄,基本上画了句号而使之然也.想让一个进入绝经期的妇女,正在为更年期闹心的时候,要她勉为其难地再生一个大胖小子,这不是开天大的玩笑吗”

记得近年某期《文学自由谈》上,也有一位在该刊物上经常露脸的写家曾提出一个很有刺激性的命题,说什么“在我看来,保证作家写出好文章的最重要的因素是:青春,,,幻想,焦虑,郁闷,甚至精子的生产量.女作家我不敢妄言,上述因素在一个七老八十的人的身上还有多少呢可他们还要顽强地写文章,真是谁拿他们也没办法”.当时笔者曾颇为讶然,现在看来是曲高并不和寡,反而是自己少见多怪了.

文学的创造力或者最佳创造力是否等于生育能力,等于精子或者卵子的生产量,见仁见智,自可举出许多各自为是的理论根据或实践的例证.本文就不再展开.但对于“文学年龄”作出如此理解,笔者却认为是完全有悖于语言逻辑的.

“文学年龄”其实应并不费解.顾名思义,当是指一个人从事文学活动(应包括文学欣赏、文学评鉴、文学创作或文学写作)的生命过程.因此,把明明是从事文学活动的“文学年龄”,偏演绎成创作出文学名作甚至是文学巨著的年龄,这当是逻辑上典型的“偷换概念”的做法.试问,难道只有“像壮年写出《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的托尔斯泰,晚年写出一部《哈泽――穆拉特》来,像壮年写出《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的雨果,晚年写出一部《九三年》来”,才能够称为有较长文学年龄,而晚年坚持进行文学阅读,文学欣赏,进行散文、随笔、杂文、回忆录等的写作,就偏偏不能够算作文学活动,从而就是文学年龄的终结了吗这一说法不仅于情于理不通,偏偏就连在李先生自己的文章中也出现了自相矛盾、难以自圆其说之处.

在该文中,李先生首先以清人梁章钜晚年随笔中一篇题为《十反》的短文“开门见山”,引出本文的话题.行文中,更是浓墨重彩,把梁章钜作为老文人遵循老年之道的正面典范,高度赞美:“他因病辞官以后,无论退居家园,还是浪迹天涯,‘无日不与铅椠相亲’,专心从事著述.等他活得很从容,很宽松,不但勤于笔耕,敏于观察,而且手不释卷,注疏解证,先后著有《归田琐记》、《枢垣纪略》、《浪迹丛谈》及其它《文选》、《三国志》、《论语》旁证等书.这篇关于老年人的《十反》,收于《浪迹三谈》卷三.当系梁章钜晚年之笔.一个文人,到了垂暮之年,不讳言其老,记下了这个老,承认了这个老,也就很值得尊敬的了.”在这里,除了应该对梁章钜在我国对联事业上所做出的巨大贡献,写出《楹联丛话》、《楹联续话》、《楹联三话》、《楹联剩话》、《巧对录》等一系列对联学专著,奠定了他在对联史上理论研究的开山地位,不应忽略外,其他对梁的评价还是全面客观的,充分到位的.然而如果我们要问,梁章钜先生晚年辞官退隐以后这一系列的“文字著述活动”(因有李先生对“文学活动”的最新界定,不敢再滥用这一词汇,只好换用一个更加稳妥的词语),是否是文学活动这一活动,是文学年龄的继续,甚至光耀,还是文学年龄的衰退与终结笔者试想,以李文的观点,在“是”与“不是”的两难之间,怕也是难以做出抉择的.

质疑之三,老年人,不仅是文学老年人,是否只能有一种像李先生在文中所倡导的“寒来暑往,秋收冬藏”这个“藏”字的生活方式在该文中,李先生对“藏”字并未展开.但在他的另一篇文章《关于文人之死》(载《文学自由谈》2003年第4期)却有具体的论述:“人到老年,一切就应该看得淡了.正如一年有四季的分别,人的一生,也是有着季节的变化的.对我来讲,春天已是遥远的记忆,夏天和秋天也成为过客,到了冬天的人,就要好好理解《千字文》中,那‘秋收冬藏’的‘藏’字涵义所在了.这就意味着:退出闹市,离开喧哗,回避镜头,减少接触.于是,一杯清茶,半盏浊酒,闭门读书,信笔涂鸦,便是我这几年来的基本生活状态.”自然,这是作者自己一种令人敬佩的晚年生活方式.也正因为有了他“闭门读书,信笔涂鸦”(基于以上同样原因,笔者依然暂不敢贸然称之为文学活动),我们热心的读者才能经常看到李先生博学、睿智、机警、风趣、从容的好文章来.然而,这“冬藏”就是老年人、包括老年文化人唯一的生活方式吗笔者无论在工作生活的所在地,或是进修访学、参加过学术会议的北京、上海、成都等大中城市,感到目前生活的最舒心、最浪漫的人,就是一小一老两大群体.如在上海,各种各样的店庆、物庆活动非常之多,往往都是“商贸搭台,文化唱戏”.而登台表演最多的,一是天真无邪的孩子们诸如“花蕾”、“春芽”等艺术团体,再就是“夕阳红”、“桑榆晚”等老年人的艺术团体.而鼓励老年人多从事人际交往、多参加社会活动的强身健心议案,更是不绝于耳.而风靡神州的老年大学、老年活动中心等,就更是给老年人提供一个扩大交往、参与文化活动的机会与环境.至于“老夫聊发少年狂”的事例,就更是不胜枚举.电视台曾播出过全国老年人广场舞大赛的实况.那些健康潇洒甚至风流癫狂的老年舞星,让人看了,更感到生命的震撼,人生的璀灿,社会的进步.


古罗马时代的著名诗人、文艺理论家贺拉斯在谈到人物典型时说:“人到了老年,更多的痛苦从四面袭击他:或者因为他贪得,得来的钱又舍不得用,死死地守住;或者因为他无论做什么事情,左右顾虑,缺乏热情,拖延失望,迟钝无能,贪图长生不老,执拗埋怨,感叹今不如昔,批评并责骂青年.随着年岁的增长,它给人们带来很多好处;随着年岁的衰退,它也带走了许多好处.所以,我们不要把青年写成个老人的性格,也不要把儿童写成个成年人的性格,我们必须永远坚定不移地把年龄和特点恰当配合起来.”贺拉斯的这一典型理论被后人称为“类型说”,既对它的合理性给予肯定,又对于它不可避免的时代局限性予以批评.在今天更加多元多彩的世界里,在更加提倡个性化、人文关怀的社会氛围中,偏偏老年人的生活还要倒退到“类型化”的过去吗

热门大全

猜你想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