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高校中“文学理”课程教学如何转型

点赞:27177 浏览:122261 近期更新时间:2024-04-16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文学理论”作为中文系中很重要的一门主干课程,在部分地方高校与民办独立学院面临应用型大学转型的大背景下,有许多问题值得探讨.把“文学理论”课程的教学向批评实践转型,以具体的文本批评带动文学理论的教学,改变传统的以理论解释理论的困境,这是“文学理论”相关课程教学要做出的教学转型.“文学理论”课程自身的学科发展需要不断延续、永葆青春,同时也需在不断变化的社会背景下适应时代的需求.

关 键 词 :文学理论;应用;教学;转型

中文系是高校中常见的主干院系之一,而对以师范类专业作为主要方向的高校而言,中文系更是传统且主干的院系之一.“文学理论”作为中文系中很重要的一门主干课程,在部分地方高校与民办独立学院面临应用型大学的转型的大背景下,有许多问题值得探讨.

按照目前通行的说法,我国的高等教育大致将高校划分为三大类:学术型大学、应用型大学和职业技术院校.

2014年教育部年度工作要点中提出:“研究制订关于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指导意见,启动实施国家和省级改革试点,引导一批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转型.” 600所地方本科院校将转向应用型高校的信息在教育界与社会中广泛传开.在应用型高校的转型背景下,作为传统学科的汉语言文学也必将面临自身的转型问题,而作为汉语言文学本科教育中的主干课程之一的“文学概论”更是将在此背景下面临教学的转型问题.


文学理论是指研究有关文学的本质、特征、发展规律和社会作用的原理、原则的一门学科,是文艺学的一个门类.传统的习惯把文艺学分成三个门类:文学理论、文学史和文学批评[1].文学理论自身的学科特点决定了它在汉语言文学的课程培养体系中的重要地位,是专业基础课不可缺少的一环.由于“文学理论”的基础性特征,不可避免地就会带上理论阐释多于实践操作的倾向.因此目前的“文学理论”教学由于自身的学科性质、培养体系中的地位与定位等原因影响,更侧重于理论的梳理与阐释,一方面造成学生接受的困难,另一方面由于理论与实践的脱节,很难使学生在实际运用中产生积极作用.

为缓解这一问题,许多高校在设置“文学概论”课程时一般会把该课程安排在大学二年级进行,其目的也是为了使学生能在大一学年学习了一定的文学史课程之后,掌握相应的文学知识后,学习文学理论不会感觉太空洞、太艰涩.理论本身就是对于实践的总结与思考,不管是对于教师和学生,在面对这一以理论为主体的学科时,需要很好的抽象思维进行把握,才能很好的展开文学理论的教学.在这样的背景下,许多教师也顾及到学科本身的属性,很自然地形成了以理论的阐释和推导为主干的满堂灌式地理论讲解传统.

那么,在“应用”的背景下,文学理论的课程实施应该怎么进行呢?笔者认为应该把目光转向理论的来源,把重心放在文学理论的来源与使用上,即把过去理论化的教授方法转型批评式的文本体验教学,在文本体验中得出文学理论,再把相关理论运用到具体的批评实践中.这是应用型高校的大背景,汉语言文学本科培养体系中,“文学理论”相关课程教学要做出的教学转型.在教授文学理论的相关课程时,不能期待着把所有理论所有问题都非常具有体系性地传授给学生,而应结合具体的实际情况,以文本的具体解读带出理论的阐释与梳理,从具体的文本批评实践中发现理论、解释理论.这样做的好处就在于使文学理论的具体知识能结合具体的操作实践,做到有迹可循,学生接受起来也有更多的着力点.有了相关的理论发现与总结之后,再把这些理论运用与再一次的批评实践,真正地使文学理论回到文学的具体实践活动中,从而也增长了学生的应用能力.

应用型大学的转型是时代赋予大学教育的使命与要求,是大势所趋.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文学理论的教学也应乘着转型之风,客观实际地面对自身的学科特点以及社会对于中文学科的需求,探讨出一条既能满足教学要求,也能适应社会发展的转型之路.文学理论自身的学科发展需要不断延续,永葆青春,同时也需在不断变化的社会背景下适应时代的需求.这些都是我们这些站在教学与研究一线的教师不得不面对的问题.批评实践型的教学模式也许是可以不断摸索的希望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