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世纪锡克教文学概

点赞:12382 浏览:55075 近期更新时间:2024-02-09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内容提要】本文简要介绍了印度中世纪锡克教的主要经典《阿迪格兰特》的成书过程及作者情况,举例分析了锡克教祖师那纳克等人的诗歌,并指出其特点,评估其文学价值.

锡克教有自己的文学传统.从祖师那纳克(Guru Nanak)开始传教,就创作了大量诗歌.此后,十任祖师中也有多位富于才华的诗人.他们的主要作品都收集在锡克教圣典《阿迪格兰特》中.

一、关于《阿迪格兰特》

《阿迪格兰特》,原文Adi Grant,意思是“最初的典籍”或“原典”,又被通俗地称为《室利古鲁格兰特萨希卜》,原文Shri Guru Grant Sahib,意思是“吉祥的祖师圣典”.

(一)成书过程

早在第三任祖师阿马尔达斯(Amar Das)和第四任祖师拉姆达斯(Ram Das)的时候,他们就十分重视对前几任祖师作品的保存和推广,这为后来编定《阿迪格兰特》打下了基础.

一般认为,《阿迪格兰特》的最初编辑是在第五任祖师阿尔琼(Arjun)的主持下进行的,时间在1601年到1604年间,地点在阿姆利则城.在编纂的过程中,阿尔琼显然拥有相当多的资料,充分利用了前人的成果.他首先对前四位祖师的作品进行审校,使之保存了原貌和准确性、纯洁性.至于他自己的作品,其准确性当是毋庸怀疑的.此外,书中还收有许多当时流传的印度教和伊斯兰教圣徒们的作品,而这项工作则可以追溯到祖师那纳克时期.那纳克当年在周游各地时就已经收集整理了许多圣徒的作品.这一次,将这些作品收入书中,也都是经过阿尔琼重新审订的.据说,阿尔琼除了将已有的虔诚派和苏非派圣徒的作品经过筛选收入书中外,还曾向有关人士发出信息,收集与他同时代重要人物的诗歌.

到了第十任祖师格宾德辛格(Gobind Singh)时期,《阿迪格兰特》已经有多种字体的写本存在.1705年,格宾德辛格利用了几乎整整一年的时间,重新编辑、整理和补充了《阿迪格兰特》的内容.这一次,他把他父亲――第九任祖师德格巴哈杜尔(Teg Bahadur)在教徒中广为传诵的诗歌也收了进去.他的这次编辑使《阿迪格兰特》成为最后的定稿,即今天人们所见到的样子.

(二)作者情况

《阿迪格兰特》所收的诗歌共5871首.涉及到的作者共36人.这36位作者可以分为四类.第一类是六位锡克教祖师,见下表:祖师姓名诗歌数量(首)1.那纳克9742.安格德(Angad)623.阿马尔达斯9074.拉姆达斯6795.阿尔琼22186.德格巴哈杜尔115除此之外,还收有15位印度教虔诚派和伊斯兰教苏非派圣徒的诗歌778首.这些诗人中,格比尔达斯(Kabir Das)、谢赫法利德(Sheikh Farid)、纳姆德瓦(Namdeva)、苏尔达斯(Sur Das)和勒维达斯(Ri Das)等都是印度文学史上著名的诗人.

《阿迪格兰特》的作者名单中还有第三类人物,他们都是前几任古鲁身边的人,都曾为锡克教做过宣传鼓动,或者对锡克教祖师的功德进行过歌颂.共4人,诗17首.

第四类人被称为“婆特”(Bhatt).“婆特”本指那种四处游荡进行宗教考察的修士,也是婆罗门的一个称号,但此处的“婆特”专指在祖师身边怎么写作、为祖师歌功颂德的锡克教圣徒.共11人,诗121首.

(三)主要特点

《阿迪格兰特》的主要特点可以归纳为以下三点:

(1)从作者的队伍看,除了有六位祖师的作品外,还有其他人的作品.这些人来自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信仰.而其他人的作品中最重要的是虔诚派和苏非派的作品.这就说明了三个问题:第一,锡克教的经典中包含有印度教虔诚派和伊斯兰教苏非派观点,表现了对这两派观点的吸收和继承.第二,锡克教不是一个封闭的、狭隘的宗教,而是一个面向各个宗教,尤其是面向印度教和伊斯兰教开放的宗教.而且,这并不影响锡克教本身的独立性.第三,锡克教虽然面向各个教派,但也不是无原则的,而是像虔诚派和苏非派那样,使自己与教派主义和旧的传统势力划清界限,以推进社会改革与进步.所以,这对于印度社会,尤其是对中世纪的印度社会具有积极意义.

此外,《阿迪格兰特》收入那么多诗人的作品,使它具有了特殊的文献学价值.因为有许多作品在这里得到保存,得以流传.而且,这些作品经过严格的审订,保存了原貌,是很可靠的版本.

(2)从内容看,《阿迪格兰特》中收入六位祖师的诗歌共4953首,约占全部诗歌的84%.这就保证了《阿迪格兰特》的内容以祖师们的宗教训诫为主.但是,《阿迪格兰特》里的诗歌并不都是枯燥乏味的宗教信条,事实上,其中也不乏文学性较强、艺术成就较高的作品,这就使这部书成为具有文学价值的文献,尤其对中世纪旁遮普语文学来说,更加重要.

在宗教训诫的作品中,既有哲学思想的阐述,也有修行原则的阐述.在哲学思想方面,有些内容与印度教虔诚派和伊斯兰教苏非派是一致的,如在本体论上的一神论观点,以及无形论观点.在修行方面,突出了信仰的虔诚性,反对偶像崇拜,主张个人道德的完善,这也是与印度教虔诚派和伊斯兰教苏非派相同的地方.但同时也强调了修行的世俗性,这是与虔诚派和苏非派不同的地方.这不同的地方很重要,它体现了一种对社会、对家庭的责任感,也符合大多数信徒的意愿和生活理念.

(3)从编排形式和编排次序看,《阿迪格兰特》有自己的特色.

《阿迪格兰特》现在的通行版本共1430页,已经成为固定的版式,不管到哪里,也不管什么文字的版本,都是1430页,而且不同版本同一页码的内容都是一样的.所以,在引用时只标明页码就可以.

《阿迪格兰特》的编排很有意思,既照顾到祖师们的权威性,又照顾到全部诗歌的调式和韵律.《阿迪格兰特》的全部诗歌分别属于31个主要调式和6种体式.全书共分33章.第一章主要是祖师那纳克的诗歌(1~13页).这一章又为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那纳克完整的诗,第二部分有他一些零散的诗,还少量摘录有其他祖师的诗.第三十三章(1354~1430页)有祖师德格巴哈杜尔的诗,其余为一些杂诗.从第二章到第三十二章(14~1353页)则是按31个调式编排的.在同一个调式里,那纳克的诗排在最前面,然后是其他祖师的,再后是虔诚派诗人们的诗以及其他人的诗.

六位祖师的作品中,第二任祖师安德格的诗最少,其余五位祖师的诗都比较多.一般认为,这五位祖师诗歌中的主要部分构成了书中最重要的部分,代表着锡克教的根本精神和基本教义.

二、那纳克的文学创作

从上一节末尾的列表中可以看出,在《阿迪格兰特》中,祖师那纳克的作品无疑是最重要的.他的作品不仅在锡克教中被奉为至宝,在中世纪旁遮普文学中也占有最重要的位置.下面,我们选译他的几首诗.

(一)那纳克诗歌的哲理性

关于那纳克的哲学思想,将另文论述.这里,我们要谈的是,他通过现实生活中的例子来说明一个道理的艺术手法.

他有这样三首诗:

身体之屋沙建造,世俗之浪会冲掉,

在生活的大雨中,它不过是个水泡.

生物啊,仔细瞧,伟力来自主名号.

这首诗告诫人们,人的身体是脆弱的,个人是渺小的,只有主是一切力量的源泉,是宇宙生灭的法则.因此,要时时不忘念诵主的名号.诗人在这里把身体比喻为沙子堆起的房屋,雨水中的气泡,讲的是一种人生乃至宇宙变化的道理,有点像佛教所说的“无常”和“刹那生灭”的理论.


女人想永享青春美丽,花蜜、甜汁使用成癖,

花开欢乐有时,忧愁悲哀随至,

皈依我主才能欢欣如意.

这里,那纳克讲了苦与乐的关系,劝导人们皈依主,在主那里得到最大而且永恒的欢乐.

心思陷入,堕落贪婪幻境,

若不坚守神爱,如鱼吞钩送命.

在那纳克看来,生活中充满了魔幻,无明的心很容易被这些东西迷惑而走向贪婪,就像水中有许多诱饵一样,鱼儿一不小心就会上当吞钩.这就生动地告诉人们,不要被那些魔幻迷惑,不要走进陷阱,而要克制心思,勿生贪欲.怎样才能做到呢,那就要走虔诚之路,走“神爱”之路.

中世纪锡克教文学概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文学创作的论文范例 大学生适用: 自考论文、在职研究生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16 写作解决问题: 如何怎么撰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文献综述、论文前言 职称论文适用: 核心期刊、职称评副高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如何怎么撰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免费选题

(二)那纳克诗歌的审美价值

从上面三个例子可以看出,那纳克在诗中善于运用比喻,使人读来并不觉得教诲的枯燥.同时,他的诗歌都是符合印度传统或地方调式的,可以配上乐器演唱.这样,就使他的诗歌具有了一定的审美价值.

他还有这样两首诗:

心不洁思贪欲,舌不洁说谎言,

眼不洁窥财色,耳不洁听流言.

那纳克啊,不洁者被绑赴阎王殿.

所有不洁尽,世间能传染,

来去由主定,生死自在天.

明白这一切,污浊不沾边.

这两首诗歌讲的是控制感官不做不洁净的事情.道理是简单的,但用诗歌把这道理讲述出来,除了要求具有合适的音韵和节奏外,还要求运用其他的修辞手法,这样才能让人读起来上口,留下记忆,才能达到宣传自己主张的目的.

(三)那纳克诗歌的通俗性特征

在语言方面,那纳克所使用的语言基本属于旁遮普语,但其中也混合有北方各地的方言,因此,他的诗歌语言是很灵活的,通俗的,当时印度北方地区的民众大多是可以听懂的.另外,从前面举的例子也可以看到,那纳克的诗歌是通过现实生活中的事例来讲述道理的,由近及远,由浅入深,由具体而抽象,由平凡而高尚.下面再举个例子.

旃檀精华是香气,人体活动靠气息;

气息不存躯干倒,没有灵魂如行尸.

灵魂洁净体如金,主名自然常在心;

病痛苦恼都解除,主名便是解脱门.

那纳克用檀香比喻人,意思是,如果人没有了灵魂,不把主放在心中,就如同旃檀没有香气.相反,如果一个人的灵魂洁净,他的身体就会像金子一样,百病不侵;怎样才算是灵魂洁净呢?就是要把主的名字放在心里.这两个比喻很通俗,印度人都明白,也很容易接受.

(四)那纳克诗歌的继承性

那纳克在诗歌创作方面借鉴了前人的许多东西,尤其是对虔诚派大师们的作品,继承很多.这里只举两个小例子.那纳克说过这样的话:

主把信息给我,我拿什么给他?

割下我的头颅,献到他的座下.

用割下头颅来表示完全把自我献给主,这样的写法我们并不陌生,我们曾看到格比尔达斯也曾经说过类似的话.

另外,那纳克也曾以第一人称阴性写诗,以表达对主的爱.例如:

我是主人的女奴,在这世界上生活,

匍匐在主的脚下,完全打碎了自我.

见不到至爱之主,我的心饥渴难耐;

一见到主就快乐,如莲花水中盛开.

印度中世纪有不少虔诚派诗人都是这样,在诗歌中以女性的口吻表达对宇宙之主的爱.这在当时是一种风气,那纳克显然受到这种风气的熏染,也写出了一些类似的诗歌.

(五)那纳克诗歌对其他锡克教祖师的影响

那纳克作为锡克教的“初祖”(Adi Guru),在后九位祖师中享有绝对的威望,他的诗歌也具有最崇高的地位,成为后继者的模仿对象;而且不仅是模仿,甚至在许多方面简直就是遵循.


那纳克诗歌对另外几位祖师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那纳克谈的哲理,他们也谈,内容和精神是一致的.第二,那纳克使用的调式,他们也用,形式上基本一致.这里不再举例,具体情况可见下文.

总之,从《阿迪格兰特》中所收那纳克的诗歌来看,内容重复的比重较大,即使在不同的调式中,相同或相似的内容也比较多.原因可能是那纳克在不同场合传教,对一个道理、一种观点要反复讲,所以才出现这种情况.从诗歌艺术的角度看,那纳克的诗歌虽然不少,但新颖而脍炙人口的诗句并不多.原因可能是那纳克的重点在于宣传教义主张,在于使广大听众听得懂,而不大在艺术雕琢上下功夫.

三、其他锡克教祖师的文学创作

这里重点介绍三位祖师的诗歌.

(一)阿马尔达斯的诗歌举例

《阿迪格兰特》中,收有第三任古鲁阿马尔达斯的诗歌907首.他遵循那纳克的教诲,所写的诗歌也都是宣扬那纳克的观点和主张.

例如,他有这样一首诗:

人啊,要笔墨有何用?要在心中书写主名.

人在主的颜色里浸染,就会得到主的爱怜.

纳克自称,

笔墨图写的都会毁坏,只有主的爱永远存在.

在这里,阿马尔达斯要强调的是念诵主名,把主名铭刻心中的重要性.从那纳克的诗歌也可以看到类似的话语,说明这和那纳克所强调的是一致的.

他还有这样一首诗:

有人解读吠陀只为财富,

见财富忘记主必受惩处.

这些愚蠢者从来记不住,

给生命躯体生计者是主.

脖子上已套牢阎王绳索,

他们一次次受轮回之苦.

从这首可以看出阿马尔达斯对财富的态度.他认为,整个世界都是上帝创造的,人和财富当然都是上帝的作品;财富只是上帝出于仁慈而给人的生活保障,如果不知道这一点,为了享乐去谋取和聚敛财富,那就是愚蠢的,是要受到惩罚的.问题的关键仍然在于要把主放在心里.

总之,阿马尔达斯的诗歌数量不少,绝大多数都是这一类说教和对宇宙之主的歌颂赞美.

(二)拉姆达斯的诗歌举例

第四任祖师拉姆达斯的诗歌被收入《阿迪格兰特》的有679首,数量也不算少.同第三任祖师一样,他的诗歌也是以初祖那纳克为榜样而写的.下面选译他的两首诗:

我们是师尊护佑的杜鹃杜鹃,

主名之水滴入我们心间.

上帝啊如大海之水,

我们如同水中之鱼,

鱼儿无水,必死无疑.

在这首诗里,拉姆达斯所使用的比喻具有一定的代表意义.用印度杜鹃渴望水的典故比喻自己对主的无限向往之情,这在印度的文学作品中是常见的手法.至于用大海比喻主的博大,用鱼比喻信徒对主的需要,这也是常见的手法.目的都在于表现宇宙之主与个体灵魂之间的关系.

他的另一首诗是这样写的:

上帝即我父母师尊,师尊之水将心莲滋润;

不见师尊夜不成眠,师尊导我觉悟身心.

仁慈之主啊,让我得到师尊,

因为师尊使那纳克开心.

在这首诗里,作者用水比喻师尊,用莲花比喻自身,旨在表现师尊在信徒修行中的重要作用.

从拉姆达斯的作品看,其内容主要是宣传教义,其手法也遵循了那纳克以来各位师尊的既定程式,无论调式还是修辞,都没有多少创新.其主要特点乃是以通俗为原则,不追求华丽新奇.

(三)阿尔琼的诗歌举例

一般认为,在中世纪的锡克教文学,乃至中世纪的旁遮普语文学中,阿尔琼的地位都仅次于那纳克而位居第二位.但在《阿迪格兰特》中,阿尔琼的诗最多,达2218首.这不仅因为阿尔琼主持了《阿迪格兰特》的编辑整理工作,更主要的是因为他的作品总量最大.据说他从小就会做诗,而且爱好音乐,长大后既是诗人又是音乐家.同前几位祖师一样,阿尔琼的诗歌也是以传教为主,绝大多数篇章都是描述和歌颂宇宙之主,反复讲信徒应该如何一心向主,如何皈依主,寻求唯一之主的庇护,如何默念主名,如何听从真师(Satya Guru)的教诲,如何通过虔诚和爱来摆脱轮回之苦,等等.

这里仅选五首,略作分析.

青春力量不常驻,没有主名如泥土;

首饰华服与牙床,莫以如此为幸福;

骑大象,张华盖,不尊我主入泥土;

身边多无数,不尊我主亦痛苦;

摩耶变幻如迷雾,惟有主能给庇护.

在这首诗里,作者强调皈依主乃是人生唯一的出路.他认为,人生的一切物质享受不过是摩耶(maya,虚幻)的陷阱;人生不长久,物质享受也是暂时的,只有主是永恒的;一个人要想得到真正的幸福,就必须把自己完全交给主.一座园林长满树,结有果实名甘露;

饮它可以得解脱,周围却都是毒素;

只有古鲁是园丁,枝枝叶叶全掌护;

所有树木他栽种,开花结果满园圃;

要想得到甘露果,全靠古鲁来引路.

这里,诗人强调的是古鲁(Gulu,师尊)在修行中的作用.他认为,这个社会如同一座园林,周围布满毒素,布满了有害的东西,而结有甘露之果的树木只有师尊能够辨认,因此,要想得到甘露之果而不受毒素的伤害,就必须听从师尊的教诲.

我一心与主会面,怎能与古鲁相见?

孩子有许多玩具,不吃奶不停哭泣;

我虽有各种饮食,却仍然饥渴不已;

我一心爱着我主,不见他不得安逸.

这首诗是以女性第一人称写的,如我们前面曾经提到过的那样,这是虔诚派诗人经常使用的手法,也为那纳克等锡克教祖师所采用.通过这首诗可以看出,阿尔琼的诗歌创作是与那纳克开创的锡克教文学传统一脉相承的,并且与印度教虔诚派的文学创作潮流有着血肉联系.

一时王侯一时丐,世间苦乐不分开;

心灵解脱非轻易,罪恶枷锁固常在.

朋友伙伴此处休,自种瓜豆自享受;

世间本来多变幻,刹那放弃不停留.

这两首诗是连在一起的,内容上也有逻辑关联.前四句首先指出人间社会的变迁规律,陵谷交替,世事无常,苦乐同在,罪恶常在,然后强调了获得解脱的艰难.后四句的意思是修行解脱主要依靠个人,朋友和伙伴都帮不上忙,人在世间的逗留本来短暂,要抓紧修炼.我们从这里既可以看到作者对人生的看法,也可以看到作者对社会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