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细读――文学性的回归

点赞:20663 浏览:94193 近期更新时间:2024-03-01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面对中国学术研究中存在的模式化、政治化弊病,唯有重拾作为文学批评基础的文本细读的方法,才可能恢复文学研究的真正意义,才能做到对作品的多层面、深刻性的阐释.通过对赵树理《小二黑结婚》的文本细读,阐释出三仙姑“被虐---自虐---虐人”悲剧模式之新意义,有力证明了在现代文学研究中,文本细读法的可行性和重要性.

文本细读――文学性的回归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文本的论文范本 大学生适用: 在职研究生论文、学年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91 写作解决问题: 学术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模板、论文选题 职称论文适用: 杂志投稿、职称评初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学术论文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质选题

回顾中国学术研究,自上世纪十年代以来,在文化热和文化研究兴盛的背景下, 我们的文学研究和批评中存在着诸多有失偏颇的问题,如:几乎照搬西方文化研究的的学术概念、方法甚至阐释;热衷对“宏大阐释”和“宏观把握”批评模式的建构等.这种先行的、脱离文本分析的空洞模式,缺少对文本鲜活的审美感受和基本的语言细读分析,使我们的文学批评陷入了模式化、政治化和浮泛化的虚壳.就像童庆炳教授指出的:“在当前的文学研究和批评有这样一种现象,有些批评家只聚焦于文学事件或文化事件,很少阅读和研究批评的对象:现当代文学作品.有些批评家甚至公开声明,他不读某个作品也照样可以批评.可见,这些批评家所关注的不是作品的自身性质或价值,而是围绕在作品周围的事件.这种做法完全无视作品真正的思想与艺术性.” ①对于文学作品本身的分析与解读的不屑一提和文学的纯思想研究与泛文化批评使我们与真正意义上的文学性研究越走越远.面对这种脱离文学研究的倾向,我们不禁要质疑:当下我们做的研究到底是文学史还是思想史、政治史?!因此,我们必须重新拾起作为文学研究中最基本的方法――文本细读.找回文学研究的真正意义!

文本细读,是指研究者把作品文本视为一个有独立生命的对象,通过文本的详细读解,通过对文本结构、意象、语义等细致精到的剖析,实现虽文本意义的解读.但是在这里,我们不在赞成像新批评派那样,把文本细读看作是与作家主体个社会客体都无关的纯技术形态,因为作家主体的所有信息都会从文本中反映出来,包括他对社会的态度和立场,但文本并不是一个思想或意识形态的简单图解.文本细读不应该有标准答案,它只是一个待启发、待补充与交流的开放性文学平台,有时候需要热烈的争辩来充实其留白空间,有时候需要静静地玄想才能感受其丰富的内涵.对此,陈思和先生一段极其生动的比喻:“我常常想,所谓文学作品和文学史的关系,大约类似于天上的星星和天空之间的关系.构成文学史的最基本元素就是文学作品,是文学的审美,就像夜幕降临,繁星闪烁,其实每个星球彼此都隔得很远很远,但是它们之间相互吸引,互相关照,构成天幕下一幅极为壮丽的星空图.这既是我们所要面对的文学史.我们穿行在各类星球之间,呼吸着神秘的气息,欣赏那壮丽而清奇的大自然.等如果没有星月的灿烂,我们很难设想天空会是什么样子的,它的魅力又何在呢?”②是啊!如果没有星月的灿烂,天空会是怎样一幅不堪的落魄?细读文学作品的过程是一种心灵与心灵相互碰撞和交流的过程.我们阅读文学作品,是一种以自己的心灵为触角去探索另一个或为熟悉或为陌生的心灵世界.当庸俗的社会学的研究方法逐渐取代了文学性的批评与研究的时候,文学的文本意义就会发生质的变化,------文学性被放逐、被忽视甚至遭受耻辱的野蛮世道离我们也就不遥远了.


从接受美学的角度分析,阅读过程可以分为三个要素环节:作者---作品---读者,在这三个要素环节中,作家,在创作作品的时候,在其的意识中有一个完整的理想境界,这即是作家对作品应达到的境界的期待,另一个要素环节-----读者,在其进行阅读活动之前,对作品也有所期待的一种理想境界的猜想和设想.但最关键的一个要素环节,即文学作品,它本身是一个自在的客体,它既不可能完全等同与作家的主体期待,也不可能完全重合读者的主体期待.因此,在作家创作背后的、或许连他自己也没有意识到的艺术真实,也就无法被完整的呈现出来,这样,作品中便有了很多的缝隙和空白,读者这时若能直面文本,用心感受、体会文本本身,便可以完成一个弥补这种缝隙和空白的再创作,从而阐释出更多面更深层次的意义,也更易接近作品本身所承载的艺术真实.

陈思和先生对文本细读的方法有过非常详细的论述,他认为, 文本细读的方法可以分为四个步骤:一,直面作品;二,寻找经典;三,寻找缝隙;四,寻找原型 .他认为,文学作品的阅读,最直接最感性的层次就是直感,就是你直面文本时的那种感觉,再深入下去是对技巧的分析,寻找经典,发现错误,发现缝隙.②

钱理群指出,文体是一定的话语秩序所形成的文本体式,它折射出作家、批评家独特的精神结构、体验方式、思维方式和其他社会历史、文化精神.所以,“阿Q和一切不朽的文学典型一样,是说不尽的.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层次的读者从不同的角度、侧面去接近它,有着自己的发现和发挥,从而构成了一部阿Q接受史,这个历史过程没有、也不会终结.”经典的阐说不尽,也就意味着文本细读的工作永远没有终结,意味着对经典的再阐释和再发现总是具有某种意义.③文本细读是否可以完成对作品的在发现和再阐释?我们将以对赵树理经典小说《小二黑结婚》的文本细读做以验证.

赵树理被称为我国现代文学史上具有新颖独创的大众风格的人民艺术家.他的作品曾因高度符合《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对文学创作的要求而形成了“赵树理方向”.④其小说《小二黑结婚》以农村青年恋爱故事为题材,歌颂农村进步力量,反对农村中的封建思想和封建势力的作品.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赵树理完全跟着社会、政治步伐走的步调似乎显得与新的文学创作局面格格不入,甚至大多数人对赵树理的创作和文学史意义与贡做了盖棺定论式的总结,无非都是些类似“政治化作家”、“新文体、新农村人物形象、新主题”等老套的评价.似乎赵树理的作品离开了当时特殊的历史、时代语境便毫无新意毫无继续研究的价值了.事实恰恰相反,通过文本细读的批评方法,我们完全可以突破这些陈词滥调,感悟到新的、令人震撼的深刻意义.

通过文本细读,我们会发现,《小二黑结婚》中的三仙姑其实并不是一个陈腐滑稽的扁平人物,她的遭遇与所做作为其实可以阐释出“被虐---自虐---虐人”这样一个悲剧模式.通过细读文本,我们首先会注意到三仙姑的婚姻其实是非常不幸的.文中描述三仙姑嫁给于福的时候“是前后庄上第一个俊俏媳妇”,这样一个出色的女人自然是骄傲的,但是她嫁的男人却并不能维持她优越的心态,因为通过对作品的细读我们发现,于福是一个“只会在地里受死”的懦弱、无能的男人.在村子里的年轻人们都去找三仙姑嬉闹的时候,竟是于福的爹出口将这些人骂走;在三仙姑设计威胁小芹不要嫁给小二黑的时候,于福的反应竟是“跪在地上哀求”;在小芹被逮到区上的时候,于福没了主意,一个大男人竟只是默默做好了饭,在被三仙姑没好气地呵斥之后不敢再说什么,继续唯唯诺诺.这些都说明于福并不能让三仙姑满意,也就是说三仙姑自己的婚姻其实并不幸福,她的感情是处于“被虐”的状态.在嫁给这样一个自己并不中意的人之后,三仙姑的反抗是哭了一整天,不吃不喝、之后去装神弄鬼的“自虐”方式.于是,在面对自己的女儿小芹的婚事时,这个母亲并没有为小芹的幸福着想,反而很势力很冷漠的将她嫁给了一个因亡妻要续娶的军官.最让人惊讶的是在得知小芹要和小二黑结婚时三仙姑的心理,原文是这样描述的:“三仙姑却着了急,她跟小芹虽是母女,近几年来却不对劲.三仙姑爱的是青年们,青年们爱的是小芹,小二黑这个孩子,在三仙姑看来好像鲜果,可惜多了一个小芹,就没了自己的份儿等⑤”如此的心理不禁让人震惊,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张爱玲《金锁记》中曹七巧从被虐到对长安、长白的一样,是一种变态心理的他泄和健康人性的逐渐泯灭.

这样的解读和感触按当下流行的先行的、脱离文本分析的政治性、思想性的空洞批评模式是绝对做不到的.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看到文本细读对文本的复杂多义性的微妙、深入并且成功的解析.

童庆炳先生在他名为《文化诗学作为当前文学理论新构想》的论文中再一次强调:只有真正细读、感悟文本,我们才能从以往过于强调政治标准和庸俗社会学分析的框框中挣脱出来,真正回到文学研究本身,真正将我们的文学研究和批评推向更深刻的意义层面.

让我们捧起那些经典,将它们贴到胸膛,用心跳感受、抓寻那复杂却美妙的和弦,用最真挚的感情细细品味其中的百种滋味,鄙弃浮躁和空泛,呼唤文学性研究的回归!

猜你想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