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化的想象

点赞:14402 浏览:66554 近期更新时间:2024-04-07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作者简介:马薇,女,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2009级研究生,研究专业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方向为东方文学

摘 要:电影艺术自产生之初就是一门博采众长的综合艺术,他不仅继承了文学的思想性,同时还兼具了建筑艺术的空间性,绘画艺术的画面感,以及音乐艺术的特点,因此它也被称为“第七艺术”.但是,随着电影艺术的成熟和发展,它对人们的生活和思维方式都开始产生影响,并且开始影响到其他的艺术领域,受到人们的关注.因此,本文就试图通过梳理文学与电影之间的相互影响的转变来把握电影对文学影响的现状.同时得出启示:文学在当今市场经济和大众消费文化时代要想继续繁荣发展,就必须兼容并蓄,在保持自身独特本质的同时,吸收新兴的电影元素,走出自己的康庄大道.

关 键 词 :电影;文学;吸收

中图分类号:I0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1)05-0000-01

一、 “电影化想象”的界定

“电影化的想象”这一表达最初见于美国学者爱德华•,茂莱的著作《电影化的想象――作家与电影》中,该书中作者详细的分析了戏剧与电影、文学与电影的关系,并且通过实例证明了作家在创作中借鉴电影化的思维进行创作的经历,并把这种用于小说创作中的电影元素称为“电影化的想象”.按照通常的理解,我们很容易接受电影受惠于文学这一定论,毕竟作为“第七种艺术”的电影产生之初就是博采众长的一门综合艺术,它不仅受到文学的影响,更是结合了绘画、建筑、音乐等等艺术元素.但是随着电影艺术的发展和成熟,它越来越成为文化主流,并且发挥出强大的影响力,开始影响到文学,因此,有必要理清文学与电影这种相互间的影响转变的轨迹.

二、改编――从文学到电影

电影在产生之初其艺术性等问题曾遭到很多质疑,但是这丝毫没有影响到它的迅猛发展.从1895年法国人鲁米埃尔兄弟在巴黎放映了他们制作的第一支影片,到如今成为最有影响力的现代艺术,仅仅一百多年的时间,电影就已经成为与我们的生存密切相关的丰富而繁荣的文化现象了.电影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它像拥有魔力一般的影响我们的思维方式、情感方式甚至生活方式,它所表现的生活有时甚至比生活本身更加真实,更具有诱惑力.电影因其表现手段的特殊而担任了所谓“梦的延续”的任务,无怪乎他常被隐喻为梦、镜子、窗户等等,他可以通过镜头的剪辑拼贴而实现将过去、现实和未来随意调配、同时展现的艺术效果,还能够超越人的现实视角和“看到”一般人看不到的空间.这种灵活的表现手段和思维方式不仅让电影制作者所得意挥洒,同时还影响了文学作家的创作习惯.

文学和电影,一直以来就有千丝万缕的联系.美国电影理论家乔治•,普鲁斯东曾指出:“小说与电影像两条相交叉的直线,在某一点上重合,然后向不同方向延伸.在交叉的那个点上,小说与电影几乎无区别,可当线分开以后,它们就不仅不能彼此转换,而且失去了一切相似之点.”1但是,人们大多认为是电影更多的受惠于文学,因为立足于文学的影视剧本总被称为“一剧之本”,似乎没有文学提供的文本支持,电影就无法清楚的表达主题和发展情节.而且,大多数由文学经典所改编的电影的大获成功也证明了有着厚实的文学经典来打基础的电影更具有成功的保障.

因此,我们所能看到的文学对电影最直接的“恩惠”就是他为电影提供了可供改编的母本.但是这个改编的具体方式在不同时代由于不同的追求而呈现不同的特点.在早期的文学改编活动中,大家的美学标准似乎都只局限在考察电影是否在最大程度上忠实了原作,也就是追求最大程度上的雷同.此时的文学是凌驾于电影之上的.因此改编变得很“神圣”.这多半是因为早期的电影改编的文本多数都是已经家喻户晓的文学经典,经典之所以广为流传是因为其中所蕴含的的普范性的精神追求或情感共鸣或者是其揭露的现实本身具有代表性和深刻性,而这种广为流传所导致的结果有利有弊,一方面,它拥有众多的读者群,为之后的电影观影人数提供了一定的保障,毕竟电影从产生之初就是商业化的产物,再加上它巨大的经济投入和保存的时效性,导致它无法不追求经济上的回馈.这也是这么多年来影视剧不断翻拍改编的原因所在.比如一部热门的金庸武侠剧《射雕英雄传》在两岸三地就曾经先后有过六个不同的版本,《倚天屠龙记》更是有过七个版本.另一方面,经典文学作品总在传播的过程中就已经引起读者的深深的认同,人们已经拥有了自己对经典的理解和认识,也同样由于大家对经典的这种信赖和偏爱,使得影视改编对其意旨的稍微偏差都会引起巨大争议.比如去年热播的新版《红楼梦》在播映之初就引来骂声一片,其中鬼魅的氛围,演员失败的造型,画蛇添足的旁白再加上之前选秀炒作的恶俗风气把观众的忍耐力逼到了极限.其实它犯的最大的错还是在于它破坏了《红楼梦》的文本想象空间给读者留下的“美好回忆”.

不过随着文化的多元化发展,观众的包容度和接受能力都有了很大的提高,而且西方现代主义思想的影响使得电影改编中越来越多的出现了对经典文学的“戏仿”现象,它给观众带来了新的前所未有的体验,同时也给了他们从一个全新的角度来解读文学文本的机会,因此取得了非凡的效果.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当属香港导演周星驰根据《西游记》改编的系列电影《大话西游》和《月光宝盒》了.这两部电影的大获成功向我们预示着电影改编的新时代的到来.

三、吸收――文学中的电影化想象

当电影在20世纪成为最热门的艺术并且开始影响人们的生活时,同期的小说也开始越来越明显地显示出视觉化的倾向,这并非出于偶然的巧合.当蒙太奇、平行剪辑、快速剪接、快速场景变化、声音过渡、特写、化、叠印――这一切都开始被小说家在纸面上进行模仿时,我们已经不能忽视电影化的想象对作家创作的影响了.但是,当时的文学评论家却为电影对文学的这种影响而感到悲哀.

电影化的想象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电影的文章 大学生适用: 在职论文、学院学士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71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参考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任务书、论文结论 职称论文适用: 技师论文、高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参考 论文题目推荐度: 免费选题

事实上,这种争议的根源还是在于文学和电影的关键区别上:文学偏向于用语言符号刺激读者大脑,给读者想象的空间;而电影则擅长用直接的画面来诉诸观众的视觉,实现观众的想象.这两种艺术形式由于媒介性质上的区别而在表现作者思想和人物内心上各有所短,也各有所长.意识流小说家可以把人物内心世界的瞬息万变表现的淋漓尽致,营造出使电影根本无法进入的角落.但是电影却可以灵活的再现表象,通过蒙太奇、镜头剪辑等电影语言来跳出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甚至通过演员的表演,哪怕是单纯的面部表情来表现某些语言艺术大师即使长篇描述也无法道尽的丰富内容.基于这种情况如果我们还要一味的追究文学和电影究竟哪个更加高明,显然已经没有太大的意义了.

在西方电影史上,电影和文学的相互影响从很早就开始,而且现在已经发展的很充分了.爱德华•,茂莱也曾说过“1922年而后的小说史,即《尤里西斯》问世后的小说史,在很大程度上是电影化的想象在小说家头脑里发展的历史,是小说家常常怀着既恨又爱的心情努力掌握20世纪的“最生动的艺术”的历史.”2不论是后来作为好莱坞编剧的菲兹杰拉德和福克纳,还是意识流大师乔伊斯的作品中都运用了电影化的手法.

如今,纵观国内的文学现状,在市场经济和大众消费文化的冲击之下,文学作品的精神性正面临着物质化和商品化的危机,如何在当今的多元文化语境和大众消费文化中克服这种危机找到出路,就必须要求文学把握好自己隐喻性、多义性、间接性、想象性等等的本质,取长补短,兼容并包,积极接受电影语言等新兴艺术的创作技巧,同时又不会完全被它同化.只有这样才不失为应对市场经济和大众文化的一种可行的对策.


注解

① 转引自【法】马塞尔•,马尔丹《电影作为语言》吴岳添 赵家鹤译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8 第103页

② 《电影化的想象:作家和电影》爱德华•,茂莱 邵牧君 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 1901 第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