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学习期刊高中

点赞:22791 浏览:106179 近期更新时间:2024-01-18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新课程下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主题设计的思考和实践

海盐元济高级中学朱瑜

论文摘 要:新课程下历史教学应体现以思想感悟为主体的教学"主题"的使命,但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中却普遍缺乏明确的主题,即缺乏能够引领课堂教学思维的中心思想.本文试从新课程理念出发,在充分认识主题教学价值的基础上,结合课堂教学实践探讨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如何确立教学"主题",优化课堂教学.

关 键 词:教学主题教学设计教学立意主题设计

尼采曾经说过:教育乃是对创造物的爱,是超出自爱的厚爱.

教学不仅是一种智力活动,而且与德性习得紧密相连.因为在教学中除了传授给学生知识外,还要考虑到这些知识对其所要成为的"人"的影响.作为一名高中历史教师,我常常思考:通过一堂历史课,应该让学生得到些什么除了历史的基本知识外,是否应该考虑更加长远的目标.随着新课程的全面铺开,这样的机会也来了.

一、审视课程改革解析教学价值

作为基础教育历史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部于2003年4月颁布了《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以下简称《高中课标》).这是教育部国家历史课程标准研制组,在完成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的研制后,继续推进基础教育历史课程改革的阶段性成果.新颁布的《高中课标》反映了世界各国的基础教育发展趋势和本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精神,基本符合我国社会经济和教育的快速发展的实际.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①,也就是说课程要着眼于学生的发展,课程要面向每一位学生,课程要关注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高中课标》清晰地指出:"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是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阐释人类历史发展进程和规律,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门基础学科"②.

在课程目标上,《高中课标》继承了2000年颁布的《高中历史教学大纲》中关于教学目标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正确的"历史意识","国际意识","公民意识","道德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健全的"人格",提高"人文素养"等的优点,对历史课程价值与功能的表述做了更全面更科学的叙述.它把"课程目标"分为三部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强调了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要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尤其以"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取代"思想教育",更务实,适当淡化了历史课程的政治功能,突出体现了历史课程的教育功能和社会功能.

在课程内容上,《高中课标》提出要密切与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联系,这样就密切了历史与现实的联系,体现了强烈的时代性,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有利于探究性学习的开展,符合课程改革的精神.《高中课标》指导下推出的新教材打破了传统"以时间为主线"的简明通史和章节体体例,改变了长期使用的通史体例,将所要求的课程内容按古今贯通,中外关联的原则,分成政治文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三大模块学习内容,涵盖人类历史发展的主要领域,选取这些领域发展进程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史实,加深学生对历史发展的认识,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和历史思维能力.同时为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设计了历史重大改革回眸,近代社会的思想和实践,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中外历史人文评说,探索历史的奥秘,世界文化遗产荟萃六个选修模块.

新课改给我们带来的是新的核心理念,新的课程目标,新的课程内容,学习模块从体系,结构和内容上以新的形式呈现,对课堂教学设计提出了新的要求.在这样的新形势下,如何在课堂中让学生真正实现"三维目标"尤其是"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笔者认为,由于历史学科本身所蕴含的思想性和帮助学生构建思想,完善人格的职责,这赋予历史教学应该体现以思想感悟为主体的教学"主题"的使命.所以,在中学历史课堂中确立教学"主题"或教学"立意"对实现中学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有着重要意义.

那么,何谓教学"主题"呢

《现代汉语词典》指出:"主题"是指文学,艺术作品所表现的中心思想,是作品思想内容的核心.正如写一篇文章必须要具备中心思想来反映作者的写作意图一样,一节课也需要中心思想,即教学"主题",也可称为教学立意,主题立意.

教学"主题"是教师构思课堂教学设计的基本依据和根本意图,是教学目标最主要的体现,是历史课堂教学的"思想灵魂",是教师个人实现其教学价值的内核.它具有独特的个体性.合理的教学"主题"能够提高课堂教学思想内涵和增强历史教学育人功能.中学历史教学的学科特征和教学要求,都决定了构建以"主题"为中心的历史课堂教学的特殊意义.

课堂教学本身是一个艺术化的实体,是不同对象围绕适当的话题进行思想交流而实现育人共进目标的过程化载体,是一个艺术化的思想运作系统.通过确立教学"主题",教师根据"主题"重新规划教材结构,进行实效化的教学环节设计,使教学逻辑严密而紧凑,学生依据"主题"实现思想交流,思考学习有了明确的突破方向和延伸空间.

如朱能老师《发现·传递——探寻2500年前的孔子及其身后的百家争鸣》一课设计的教学"主题"是"面对多元价值,传递文化精神需要我们有度地对待经典".简单一点说,就是"有度地认识经典思想".围绕这个教学灵魂,朱老师选择了读(朗读诸子名言),思(结合历史和现实,社会与个人的思考),说(积极表达,与他人交流共享)三步走的教学方法,达到了师生双赢的效果.

二、审视课堂现状明确改进方向

构建以"主题"为中心的历史课堂教学对实现历史课堂的有效性有重要意义,但走进今天中学历史课堂,不难发现这样一些问题:

有的历史课堂没有"主题",仅仅是历史知识的简单堆砌和解释.教师照本宣科,学生则只知"书上是这么说的",却不了解史实之间的相互联系,更不理解史实背后所隐含的思想内涵,人文背景,整堂课结构松散,思想没有深度.教师不能正确区分教学主题与教学重点,教学目标等概念,认为只要讲清了重点,就能达成教学目标,也就实现了历史教学的价值.

有的历史课堂有"主题",但主题定位不合理.或者过深,或者过浅.主题定位必须要符合学情,主题定位"过深",学生没有相应的知识储存,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制约了学生思考空间,主题定位"过浅",答案得来不费吹灰之力,学生学习没有成就感,长此以往,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会被消磨殆尽.例如,《历史》必修Ⅲ专题七第二节《追寻生命的起源》一课,如果将主题设计为"进与退:科学与宗教的关系",选题虽好但超出了高一学生的认知能力,不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和参与课堂教学的热情.

有的历史课堂"主题"多重性,有几个教学重点就有几个主题.这样教学重点不但不突出,反而失去了重点.什么都是重点,结果都成了非重点.教师越是什么都想给学生,学生越是学不好,导致教学过程艰涩迟滞,效率低下.如《历史》必修Ⅰ专题三第三节《新主义革命》一节知识点多,如果每个知识点都定为主题,不仅会影响教学进度,而且对学生学习也不利.

为什么教学过程中会出现上述问题笔者认为一是教师对"主题"概念不清,二是教师"主题"意识不够,三是教师"主题"定位策略失当.

据海宁一中老师对该校高中部全体172位教师调查所知,有98位教师从来没有有意识地实践"主题下的课堂教学",占全校教师的57%,他们共同的原因都是不知该如何确定教学主题,其中又有43.8%的教师连"教学主题","主题立意"的名称都尚未听说过.③笔者对本校9位历史教师进行调查,有5位教师在教学中实践过"主题教学",占全体历史教师的55.6%.这说明历史教师的"主题意识"较其他学科强一些,但这个数字依然不容乐观,而且多数老师对"主题"定位是否合理性产生怀疑.这串数据充分印证了笔者的分析.

三、确立教学"立意"实践"主题"教学

教学"主题"的确定,是一个从历史材料到历史认识的归纳,提炼过程,也是旧认识基础上的再认识的过程,它包含对教师教育思想,历史认识,史料积累,思维论证等多方面能力的严峻考验.教学"主题"在课堂教学中具有特殊地位,一堂课的教学"主题"并不是唯一的,应当是有所选择的.教学"主题"的定位能够衡量教师构思教案思想的认识程度和合理化比例.那么该如何确定"主题"呢

1,教学"主题"确立要体现新课标要求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构建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增强国民的就业能力,创新能力,创业能力,努力把人口压力转变为人力资源优势"④,是当代中国加快现代化发展进程赋予教育的历史使命.

面对新的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新的要求和任务,在贯彻新课程的实践中,我们的教学理念在教学的过程中也应凸显新课程的理念,尤其是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要站在新课程理念的高度,遵循《高中课标》(浙江省体现为《历史学科教学指导意见》)要求,以适应教育教学的新趋势.

教学"主题"的确定必须基于课程标准,而不能超越甚至是脱离课程标准.例如必修Ⅲ专题七第二节《追寻生命的起源》一课,《高中课标》和《历史学科教学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教学指导意见》)的要求分别是:

【课标内容】简述进化论的主要观点,概括科学与宗教在人类起源问题上产生分歧的根源.

【教学指导意见】

基本要求了解达尔文,赫胥黎及进化论观点.

感受达尔文等科学家尊重事实,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发展要求了解科学与宗教在人类起源问题上产生分歧的根源.说明"千年话题——谁创造了万物"和"近代生命科学的成果"二目为学生课外阅读内容.《教学指导意见》中的"基本要求"是全体学生应达到的要求,属于历史会考范围,"发展要求"是有志于向人文社会学科方向发展学生应达到的要求,属于历史高考范围.教学对象是高一年级时,只要根据"基本要求"设计教学内容,设计教学"主题".如果将教学"主题"设计为"了解科学与宗教的分歧及其斗争""了解科学与宗教的关系""感悟完美精神世界的必需要素"等则与《教学指导意见》的要求有相当的距离.所以根据《教学指导意见》将教学"主题"确定为"感受科学精神","理解个人因素在历史进程中的作用","真理的追寻","让伟人的科学探索精神薪火传承,生生不息"等等应当都是不错的选题.

2,教学"主题"确立要依托教材内容

教师的教学设计不得不受制于教材.在新课程背景下,教材的地位虽然已经明显下降,但毕竟是学生手中的主要学材,也是教师手中的主要教学资源,教师的教学设计不得不受制于这一现实.

教学实践证明,教学"主题"的设计不但要有意义,而且要有一定包容度,即能够尽量多地涵盖所教学的内容.教师可以从历史教材入手,理解整合历史教材内容,挖掘史料内容的思想性,提炼与教学材料相匹配的教学"主题".

《历史》必修Ⅰ专题三第三课《新主义革命》一课以从"五四运动"讲到"开国大典",包括整个新主义革命时期.从教学容量上看,本节内容繁多,时间跨度大,涵盖了中国新主义革命近30年的的历史,包含了很多重要历史事件:五四运动,中国成立,国民革命运动,"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开辟,红军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开国大典等,从课时上看,这一课的内容过去要用二十个课时左右才能完成,新课程则安排在一课(2课时)内,这对教师和学生都是一种挑战.

如何将一节课的各个层次的教学目标实现整合,体现一个中心"主题"

先把本节内容作一下分析:本课虽然内容繁多,但主要介绍了中国不同阶段的革命努力,从中可以看到中国不断的进行革命探索,不断的根据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做出政策的调整,展现了中国由幼稚走向成熟的整个历程,反映出中国领导新主义革命的漫长征程与基本脉络,从而很自然的得出结论:中国领导中国人民取得新主义革命的胜利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根据分析,本课的教学主题可定为"中国领导新主义革命的实践".

《历史》必修Ⅲ专题三第二课《新文化运动》属于文化发展历程的"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这一单元中的第二部分,它上承"顺乎世界之潮流",下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从近代思想解放的角度看,它是旧思想的发展,新思想的肇始:在西学东渐的过程中,先进的中国人从师夷长技,君主立宪,实业救国与共和,发展到了新文化运动前期的科学,随着俄国十月革命的发生,在新文化运动的后期,更加进步的社会主义思想成为改造中国的思想武器.同时从近代民族独立的角度看,它是旧革命的总结,新革命的曙光:它对旧主义革命失败的深刻反思,带来了对封建旧文化的彻底批判,并做好了新主义革命的思想准备.

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的一次思想解放运动,但在新文化运动中,民族生存与这个民族传统文化的生存被完全割裂和对立.新文化运动健将们相信,民族要生存就要摒弃此民族的传统文化.这种观点后人看来不合常规,但放入新文化运动的背景中就可以理解.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本课内容,理解新文化运动时期的文化主张,教学主题可以确定为"新文化运动是近代中国面对不同的文明碰撞而对西方文明和东方传统文明作出的选择".

3,教学"主题"确立要符合学科特点

学科性质决定教学模式,如教学方法,手段,思维方式,语言方式,课堂结构,技能训练,考查方式等等.研究吃透学科性质,是搞好教学的基础,对学科性质的把握程度,直接影响教学模式的各个方面,直接关联教学立意.

历史教学既是中学基础教育课程,也是具备历史学科特色和特殊思想功能的社会人文学科.因此,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主题"的定位,要在遵循中学课程教学普遍规律的同时,也要符合历史教学的原则.

新课程学习期刊高中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历史课堂教学的论文范文 大学生适用: 在职论文、自考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11 写作解决问题: 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标准论文格式、论文题目 职称论文适用: 技师论文、初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秀选题

历史学科的特色,即任何史论的产生都要基于史料佐证和充分论证的基础之上.所以,历史课堂教学的主题绝不是教师想当然的看法或对史实随意性判断,而是在马克思唯物史观的指导下,根据相关的史料整理分析而来.我们相信,只有建立在充分史料论证基础上的历史课堂教学"主题"才具备可探究价值.当然,不仅"主题"提炼过程需要遵循严密的逻辑性,而且主题的呈现要体现"史由证来,论从史出"的治史原则.

历史学科教学的另一重要功能是以古鉴今,即通过历史规律性的认识,指导人们正确认识现实,推动社会的持续协调发展.这就需要教师在确定历史教学"主题"时要兼顾历史性和现实性,既要体现论从史出的历史原则,也要体现史观对现实发展的指导意义,让历史和现实通过教学"主题"联系起来.

例如,《历史》必修Ⅰ专题五《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介绍了新中国初期的外交,七十年代外交的突破到新时期的外交政策与成就.外交是智者的游戏,外交是妥协的艺术,外交在当今国际关系中有着重要的意义.通过对历史的追溯可以深化对现实的思考.有教师就以"新中国的外交"为历史材料,以当代中国政府的外交以现实材料,进行"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外交策略性主题教学.

有教师针对现实社会对"战争,和平,发展"问题认识的偏颇,以战争史为材料依托,进行"铸剑为犁,还要铸造和平之剑"的社会发展观主题教学.还有教师对"五四运动"作了"五四精神——社会责任感意识"主题定位,顺利地实现了历史与现实的联结.

4,教学"主题"确立要符合学生的需求

教学"主题"的确定必须基于学生,这是由新课程的教学理念决定的.学生是课堂的主体,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设计适合学生的教学"主题",是教学的基本出发点.

着名教育家陶行知说过:不了解学生,就是不了解问题所在,也就是不懂得教育.学生的需求,是形成教学"主题"的主导因素.

教学主题要符合学生的需求,主要包括三个要求:

其一,教学主题的要求适合学生的认知能力,能够实现学生在教学"主题"引导下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实现教学内容向学生认知的转化,

其二,教学"主题"能激活学生兴趣,能激发学生探索主题思想的强烈,促使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

第三,教学"主题"必须具有内涵,必须要经过一定的探究和思考的过程,并不是早已知晓或一看便知的,具有一定的课堂探讨价值,包含着一定的思想内涵,具备可探究的空间,

第四,教学"主题"现实性,要与学生生活实际和思想实际相结合,不但要考虑当下的,还要考虑是学生所关心,对学生的心灵成长,精神健全会产生影响的.

《历史》必修Ⅲ专题八第四课《与时俱进的文学艺术》共四目,其中第一目"反映时代主题的文学"与第二目"行行色色的当代美术"属于课外阅读内容,介绍了这一时期文学和美术两个领域的发展状况.第三目"风靡全球的摇滚乐"和第四目"年轻的艺术"是本课教学的重点,分别介绍同时期的音乐和影视.

音乐和影视对于90后学生来说已经是再熟悉不过,所以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相关知识的储备.设计教学"主题"时要考虑主题的时代性,现实性,价值型.可以把教学主题确立为"文学艺术的发展是各民族不断融合交流的结果".也有教师围绕"文学艺术是爱的表达方式"将音乐,影视和人间真情联系起来,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切身体会与感受,做到有感而发,引起共鸣和认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合理的教学"主题"定位,对于一节历史课而言,决定了教学目标设置的方向性,教学程序设计的主次性,教学材料选择的取舍性,教学功效评估的侧重性.用诗化的语言来描述,即教学"主题"就是搭建一座鹊桥,"金风玉露一相逢"便孕育出灵魂新生的圣果,就是寻求一个亮点,照耀着能力训练的轨迹与精神涵育的境界.

注释:

①朱汉国,王斯德主编:《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解读》,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年12月第一版,

②制订:《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4月第一版,

③沈红海:《让历史课堂教学建构"思想灵魂"——谈中学历史教学思想性"主题"的合理化定位》,

④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