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德育大纲培训

点赞:22542 浏览:105165 近期更新时间:2024-02-14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充分利用教材,加强素质教育

北京市第47中学徐宗海

[摘 要]中学历史教学要充分挖掘教材内容,寓素质教育于历史课堂教学之中,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1,寓思想道德素质培养于历史教学之中.2,更新观念,改革历史课堂教学,提高学生能力素质.3,结合历史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

[关 键 词]思想道德素质能力素质文化修养

人的素质指人在工作,生活以及一切社会活动中所具备的自身条件,即个人的内外品质的总和,包括人的思想状况,知识结构,能力特点,心理因素,身体特征,外在行为等.素质教育是以提高全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是为实现教育方针规定的目标,着眼于受教育者群众和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注重开发受教育者的潜能,促进受教育者在德,智,体诸方面生动活泼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它是以21世纪的需要为目标,多角度,全方位对学生进行思想上,知识上,能力上的教育.

实施素质教育的渠道是多方面的,但最简捷,最有效,最主要的仍然是学校教育.目前中学所开设的各门课程都有培养学生素质的责任,但历史学科具有了解过去,立足现实,展望未来的特点,决定了历史教学不仅对学生知识的增长和智力的发展起着特殊作用,而且对学生的性格,气质,思想品德等基本素质的形成有着重要影响.因此,历史教学应该尽快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作为中学历史教师要充分利用历史学科的特点和优势,挖掘教材内容,寓素质教育于历史课堂教学之中.本文就中学历史教学中,充分挖掘教材,加强对学生的素质教育谈几点粗浅的认识.

寓思想道德素质培养于历史教学之中

历史学科有鲜明的科学性和思想性,在中学生的思想教育中有其特殊地位,发挥其独特的功能.同时历史知识瀚如烟海,含有丰富的思想教育的素材,因此,历史教学可以通过具体,生动的历史知识教育学生,寓思想教育于历史课堂教学之中.

结合历史教材,渗透德育教育.

德育是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需要和青少年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为形成受教育者一定的政治立场,思想观点,道德品质和心理品质而进行的教育.历史学科的德育功能在历史教学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历史教学中德育渗透主要是通过历史传统美德和知识去教育学生,中学历史教学大纲中规定的德育目标,如爱国主义,历史责任感教育最终落实到德育中去,使学生学会处世做人,特别是大量的历史人物的道德形象是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的生动素材,他们在创造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中表现出来的优秀品质和高尚情操,成为炎黄子孙继续奋进的巨大动力,构成中华民族魂魄的脊梁.打开中华民族的历史长篇:涌现出许多品德高尚的人物,如:"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的霍去病,"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顾炎武,临终不忘嘱托"同志仍须努力"的孙中山,"身无分文,心忧天下"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周恩来.还有孔子"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教书育人品质,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忠于职守,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幸福观,司马迁"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的价值观,大禹为了治理洪水,"含辛茹苦十三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责任感等.他们的行为以及他们的价值取向为后人留下了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也为青少年如何做人树立了光辉的典范.因此,在历史教学中,我们要深入挖掘教材中蕴含的德育素材,通过各种手段,方法逐步地融入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寓德育教育于课堂教学之中.

结合教材,帮助学生树立民族自信心,自豪感.

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是激励一个民族自强不息的强大动力.历史是一种精神力量,能帮助青少年树立民族自信心,自豪感,弘扬民族精神.在教学中,应精心选取世界各民族文化中的精华,优化学生的素质结构.如俄罗斯民族的革命胆略,德意志民族的理性思维,美利坚民族的求实精神,犹太民族的复兴致富,经营思想,大和民族的坚韧不拔等都是人类共享的精神财富.中华民族在长期不懈的斗争中培养和锻炼出来的优秀民族精神,维系着华夏炎黄子孙的团结和统一,并使之代代相传,生生不息,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历史教材记载了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优秀文化遗产,这些无论是昨天,还是今天,都闪烁着耀目的光辉,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无形中增添了我们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如北京人的古老,青铜器的精美,使西方垂涎的陶瓷和丝绸,让西文震惊的四大发明,世界奇迹万里长城,这些都有是我们民族源远流长,充满智慧勤劳的象征.张骞通西域,玄奘的西游,鉴真的东渡,郑和七下西洋,这些都是中华民族勇敢的见证和中外关系史上的壮举.诸子百家,楚辞汉赋,唐宋诗词,马王堆玉帛,随县编钟,云冈石窟,敦煌飞天,堪称世界之最.《史记》,《汉书》,《资治通鉴》乃世界史学奇观,以及刘徽,张衡,祖冲之,僧一行,李时珍使中国古代科技及至世界科技达到顶峰.这些优秀文化遗产直到今天还为世界人民叹为观止.面对如此辉煌的文化,青少年学生一定会无比自豪和骄傲,因此,我们要充分挖掘教材,利用古代的优秀文化遗产启发学生发奋努力,为祖国的富强,兴旺发达而增添更强的责任感.

结合教材,培养学生的开拓进取精神.

开拓进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永不衰败,生生不息的巨大推动力.纵观中外历史,哪一个国家,哪一个民族,无不都有着强烈的开拓进取精神.中国古代的都江堰,大运河的开凿,四大发明等都是民族进取精神的表现.特别是近代以来更为炽烈,林魏的"师夷",康梁的"上书",孙中山的"斗争",的"探索",这些都是先进的中国人为改变中国落后面貌勇于开拓未来的革命事迹.党史上从大革命失败到八一南昌起义,从第五次反"围剿"失利到红军长征,从打败日本帝国主义及国民党反动派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五星红旗高高飘扬在天安门广场,这一次次失败,一次次抗争,一次次走向胜利,正是由于坚强的人具备了承受挫折和战胜危机的顽强意志,具有开拓进取精神,才使他们从胜利走向胜利.

世界史上,彼得一世的改革使俄国摆脱落后,明治维新使日本成为亚洲强国,罗斯福"新政"使美国走出了危机.可见,如果没有进取精神,社会就会停滞不前,国家就会落后,民族就会衰败.21世纪竞争激烈,充满着成功与挫折,成功与失败.我们进入一个需要创新和开拓的新时代,未来人才必须有良好稳定的心理素质,具备承受挫折,战胜危机的顽强意志和开拓进取精神,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学科的优势和特点,培养学生勇于变通,开拓未来的进取精神.

更新观念,改革历史课堂教学,提高学生能力素质.

能力问题是历史教学总目标的三个组成部分之一."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中学教育是基础教育,向学生传授知识固然重要,而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更为重要,历史学科是培养学生能力的一门不可取代的重要功课.

树立现代教育思想,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

现代教育思想是适应现代社会经济和人的发展需要的教育指导思想和教育观念的总称.要树立现代教育思想,教师的思想必须从应试教育的轨道转移到素质教育的轨道上来.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变革迅速,高度科学化,信息化,整体化的时代,它要求培养的人才门类多,数量大,质量高,综合能力强,这绝非以片面追求升学率为目的的应试教育所能满足的.素质教育是着眼于发展,打基础,培养能力的教育,它以学生为主体,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潜能,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社会文化素质为目的,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使全体学生全面,主动发展.因此,这就要求我们认真地学习现代教育理论,在历史教学中进行实践.

2.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历史学科的思维方式是一个分析和综合过程,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首先要帮助学生从教材〈有时包括课外村料〉充分地积累正确而又具体的材料,调动学生的全部感官,运用阅读,观察,分析等手段得出历史发展的内在联系和本质规律.如:我们通过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牛耕的出现和推广,"私田"的出现,新兴地主阶级的形成和诸侯国的变法运动等历史现象分析得出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奴隶制度的瓦解和封建制度形成的历史时期的这一历史发展的本质规律.

俗话说: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其实这就是历史思维过程中的一种形成."调查"是对发生的历史现象的分析,"发言权"就是分析后的"综合".

历史思维还是一个"比较"和"概括"的过程,"比较"就是对历史上发生过的许多历史现象的某些因素进行对比,从而概括它们的联系和区别.如世界近代史上德意的统一,这是同一时期的事件,我们可以把这两个事件放置在一个过程中间进行比较,从而发现它们在相同的目的和任务,相同的领导阶级和核心人物,相同的敌人,相同的革命方式,相同的作用和影响.也可以认清它们的区别,意大利统一中人民群众的作用更加明显,并且依靠外国的援助.还有俄国历史上的两次改革的比较等.

只有这样让学生理解历史思维的特点和方式,学生才能自觉地接受训练,才能使学生在迁移知识的过程中逐渐思考,由感性上升到理性,由形象思维上升到逻辑思维,不但掌握了知识,而且也开发了智力.

3.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和观点来分析和理解历史问题.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历史教学的指导思想,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能力的培养必须在它的基本观点的指导下进行.作为历史教师首先要掌握其基本观点和方法,如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原因与结果,现象与本质,形成与内容,必然性与偶然性,前进与曲折,以及群众观点,阶级斗争的观点等,并且在历史教学中能经常运用这些观点解释历史现象,分析历史发展的本质,使学生对这些观点能够潜移默化,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如讲法国大革命和法兰西第一帝国"时,可以这样安排:①通过分析爆发原因阐释生产力与和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必然性与偶然性之间的关系.②通过巴黎人民三次起义的有关史实说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③通过革命期间颁布的宣言,法律和措施,分析资产阶级革命的进步性与局限性.④通过分析拿破仑阐释杰出历史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说明时势造英雄.⑤通过整个过程的分析说明人类社会是曲折地前进,历史发展是螺旋式上升的.

充分利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

所谓非智力因素,对学生而言是指学习的兴趣,动机,情绪,意志等,是人从事一切活动的内在动力.非智力因素每时每刻都影响着智力因素的发挥,因而影响到学习情绪和学习效果.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呢


①端正,利用学生的学习动机.动机是一个人发动和维持思维活动的心理倾向,学习动机是推动学生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激发动机靠空洞的说教不行,诱发的兴趣也难以持久生效,关键在于引发学生的"自我需要感",这正是发挥了历史学科的特长.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利用历代先贤的动人事迹激发学生追慕楷模,树立远大理想,形成良好的学习动机,产生强烈的学习愿望,从而推动智力的发展.

②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兴趣是一个人积极探求某种事物的认识倾向,是激活学生智力因素的助燃剂,它是获得知识,开阔眼界丰富心理活动的最重要动力.为了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

正确举例,提高效益.如:1947年三路大军挺进中原,互相配合,形成倒品字形攻势,我对此比喻成足球场上中锋中间突破,两翼边锋策应.形象的举例和比喻往往能使知识点与趣味性相结合,提高教学效益.

要点设疑,引导理解.创设问题情景就是给学生提出一定的迫切需要解决的历史问题,激起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和求知的需要.如第一次工业革命为什么首先发生在18世纪中期的英国美国历史上两次资产阶级革命为什么分别以独立战争和南北战争的形式进行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断产生疑问,不断获得问题的解决和知识的满足,提高学习效果.

中学生德育大纲培训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历史教学的论文范文 大学生适用: 在职研究生论文、自考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30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技巧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标准论文格式、论文摘要 职称论文适用: 职称评定、职称评副高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技巧 论文题目推荐度: 最新题目

直观教学,加强印象.可以通过板书,地图,表格,幻灯,录像,电脑辅助教学软件等多种手段有机结合,择优而用,这样,图文并茂,动静结合,直观形象,印象深刻,既易于学又便于记.

三、结合历史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

文化修养的提高主要是来自社会环境,家庭环境,但对于学生来讲更主要的是来自于学校的教育.学校是一个全方位提高中学生德智体的摇篮,并且每一个学科对学生的培养都有不可缺少的功能,历史学科更是如此,它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对历史知识的掌握是提高学生文化修养的基础和条件.历史知识是人们昨天劳动和智慧和结晶,没有昨天的文化就没有今天的文明,而历史知识的传授主要是通过课堂教学.为了使历史教学更好地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在教学内容上可以突出以下几个着重点:

要重视和加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特别是传统美德教育,以帮助学生从历史上认识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对精神文明建设的重大意义,提高其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制观念,做一个合格公民.

要重视和加强中外改革史和中外经济文化史的教学,帮助学生从中外历史上加深理解我国的改革开放政策,提高学生对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适应能力,为积极投身于现代化建设奠定思想基础.

要重视和加强乡土历史教学,以帮助学生从历史上了解家乡,从而更加热爱家乡,增强为家乡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献身的感情和一定能建设好家乡的信心,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增强爱国主义的情感.

要重视和加强人类历史发展中自然环境和社会发展关系的教育,以帮助学生从历史上认识加强环境保护,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意义,从而树立人类与大自然"和睦相处"的观点.

要重视加强当今世界先进文化的教学.中国自古以来就是文明古国,我们的民族有很高的文化修养,创造过世界奇迹,但是近代以来夜郎自大的统治者使我们丧失了学习外国先进文化的机遇,中国落伍了,民族素质的提高没有跟上世界潮流.今天,科学技术突飞猛进,日新月异,社会产生力处于一个巨大的变革中,历史又给我们带来了机遇,近代的中国我们已经错过一次,今天我们要谨记历史教训,抓住机遇,不忘先辈的重托,努力学习外国先进技术,让中国的传统文明更加辉煌,历史更加充实.只有这样,学生的文化素质才能提高.

总之,改革中学历史教学的模式势在必行,但也不能急于求成,需要广大历史教师站在时代的前列,锐意进取,把历史教学水平提高到一个新高度,用创造性的教学培养出素质高,能力强的21世纪的栋梁之才,这也是21世纪的历史教学对每一个历史教师的呼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