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里写文教育新闻

点赞:4792 浏览:18380 近期更新时间:2024-01-09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分析思考,儿童文学类作品的教学困境何在儿童诗,童话,寓言,散文等儿童文学体裁作品在教学上有什么好的策略和方法.

--------刘立宏

答题内容:

困惑一:一些学生学习儿童文学作品的兴趣为什么不浓厚

困惑二:儿童文学对儿童情感的影响在哪里

儿童诗,童话,寓言,散文等儿童文学体裁作品在教学上有什么好的策略和方法

首先,儿童文学是专为少年儿童创作的文学作品.儿童文学特别要求通俗易懂,生动活泼.不但要求作品的主题明确突出,形象具体鲜明,结构单纯,语言浅显精练,情节有趣,想象丰富,还要使其内容,形式及表现手法都尽可能适合于少年儿童的生理心理特点,为他们所喜闻乐见.

1,多媒体教学拓宽教学思路

现代化的教学方法在实际过程中收效显着,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运用具有丰富的表现力,通过声音,图像等,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生动,形象,直观地再现,从而使教师的教学容量增大,教学形式丰富,学生学习变得容易.马克思说:"眼睛对对象的感觉不同于耳朵,眼睛的对象不同于耳朵的对象."因此,儿童文学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互联网,搜集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图片,动画,声音等资料,在讲授理论知识的过程中可利用这些直观的图片给予内容以补充说明.在多媒体的技术下,可以在平时的课堂中播放儿童剧和优秀故事,让学生从更形象的角度来看待儿童文学.

通过多种方法的教学,不但活跃了课堂气氛,也让学生全方位,多层次的理解儿童文学的趣味性和文学性,真正达到教学的目的.

2,注重学生情感培养

儿童文学应该是爱的文学,是培养美好心灵的文学.很多现实中无法解决的问题,也许从儿童文学作品中能找到答案.只有学生真正热爱的东西,才会很自觉很主动地去学习.

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声,莫深乎义."儿童文学中的儿童情趣也该通过"言","声"的感受,来显情动人.教师必须先以饱满的感情,通过反复钻研作品,反复咏吟玩味,逐渐进入角色.再通过创设与课文相类似的情境氛围,通过以声传情的范读,把学生带入已创设的角色氛围中,体味作品中的儿童情趣,从而达到满意的教学效果.学生的童心被充分地激发出来,充分的进入到这个角色中来,才能更好地体会作者的感情.


3.教出儿童情趣来

儿童情趣是儿童文学的生命.儿童情趣所具有的能引起儿童的各种不同感情的性质,使儿童愉快,使儿童感到有意思,有吸引力的特性,都源自于"从儿童的角度出发,以儿童的耳朵去听,以儿童的眼睛去看,以儿童的心灵去体会".

儿童文学作品中表现出的儿童情趣,在成人看来有时是不符合生活逻辑或不屑一顾的,但它是儿童所独有的,是儿童心理,性格特点的体现,是他们真情的自然流露,与作品的内容水融,渗透于整个作品之中,通过语言,情节,结构,表现手法等各个方面体现出来.由于学生的理解能力有限,作品中的儿童情趣很多时候要靠教师去指点,发掘.所以教师在教学时,应细心体会,琢磨儿童情趣,要把自己置身于儿童之中,要用儿童的眼光看待事物,用儿童的心理去思索问题,认真体察儿童的童心和情感.只有这样,才能够抓住儿童情趣,真正使学生学得有趣有味,使语文教育充满生机与活力.

中国现代儿童诗发展之开端时颇受人重视,五四时期的作家中相当一部分就尝试并发表过一些优秀的儿童诗,如胡适的《蝴蝶》,周作人的《慈姑的盆》,朱自清的《小草》,刘大白的《两个老鼠抬了一个梦》,汪静之的《我们想》(拟儿歌),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俞平伯的《忆》,胡怀琛的《小人国》《大人国》,冰心的《纸船》,叶圣陶的《萤火虫》等.还有30年代后期蒲风的《春天》,安娥的《卖报歌》,柯蓝的《小盲女》,何其芳的《我为少男少女歌唱》等等,都是脍炙人口的篇章.五四时期评论家们也非常重视儿童文学和儿童诗,一些报纸的副刊经常会登载一些短评,当时的语文教材也选用儿童文学作品和儿童诗,如1932年《小学国语课程标准》规定第一,第二学年的阅读为"生活故事,童话,自然故事,笑话等的欣赏表演","儿歌,杂歌,谜语的欣赏吟咏和表演".后来"遵照修正课程标准编辑","民国26年12月教育部审定的",由沈百英,赵景源,沈秉廉编校的《复兴国语教科书·初小第一册》中,编者编写的课文,均为歌谣体,浅白生动,童趣盎然,其中的不少篇章,按今天的标准衡量,都是上乘的幼儿诗.50年代和60年代政府非常重视儿童文学,许多主要从事创作的作家和诗人也纷纷拿起笔来为孩子们写作,涌现了阮章竞的《金色的海螺》,邵燕祥的《八月的营火》,贺敬之的《风筝》等儿童诗.但一个不争的事实是,1949年到90年代之间儿童文学作品极少进入语文课本,而且文学史着作几乎不提儿童文学创作,更谈不上提及儿童诗了,好像百年来的中国儿童文学的成就压根儿不存在.报刊一般不刊用儿童文学作品,只是到了六一儿童节时才应景性地刊登一点儿童文学的评论和作品(就是这样的版面,儿童诗也几乎没有).因此,现实的问题是,儿童诗面临着发展的极大困难.具体来说,以下三点是儿童诗面临的最大难题:

哪里写文教育新闻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儿童文学的论文范文 大学生适用: 在职研究生论文、硕士学位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43 写作解决问题: 如何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提纲、论文小结 职称论文适用: 技师论文、职称评初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如何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最新题目

1.话语权的"失落者":被拒斥于文学史新诗史门外.中国文学一直有一个奇怪的现象,即儿童诗本来属于新诗,可新诗实际上成了"成人诗",儿童诗则被排斥在新诗之外,而且儿童诗诗人们也似乎习惯了这种格局,他们不了解新诗(成人诗),他们的创作基本上不借鉴新诗,而是在狭小的"儿童诗"的空间中寻找自己的位置,于是新诗与儿童诗事实上成了两个阵容,这两个阵容的前者似是"强者",它把持着诗歌的话语权,新诗作者和评论家率先进入文学史和诗歌史,而儿童诗诗人则被排斥在文学史,诗歌史之外.由于这种认识上的定势,使得儿童诗和新诗(成人诗)的读者也发生了分化,即儿童读儿童诗,或儿童诗的读者只能是儿童,而成人读新诗,新诗的读者也只有那些成人(当然,新诗在当下已成了极少数成人阅读的东西,甚至许多新诗只有写诗的人自己在自娱自乐).这种被拒斥于新诗话语之外的状态,无形中会削弱儿童诗的社会影响,缩小儿童诗的读者层,而且会切断儿童诗进入主流话语圈的通道,是不利于儿童诗发展的.

2.痛苦的"蒙冤者":被新诗连带而遭受社会排斥.儿童诗发展受到阻碍,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新诗对读者的拒绝或者说读者对新诗的失望和抛弃.上个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新诗界开展的"民歌运动"和政治抒情诗的风行,实际上都是与政治运动紧密结合,对诗性的抛弃和对读者的疏离.而80年代和90年代的新诗创作,特别是90年代的先锋诗(新潮诗或第三代诗)完全是对汉语语言的玩弄,一些诗人盲目模仿西方的诗歌形式,将中国诗歌的音乐美,建筑美和意境美的传统置若罔闻,于是新诗成了"内容苍白""形式怪异"的读不懂的诗,或无法卒读的诗.这实际上无形中造就了成人读者对诗歌的"成见",这"成见"使得他们对现代的诗歌(哪怕是真的好诗)产生了一种阅读前的拒斥心理.这种心理自然传染到了对儿童诗的看法,影响了对儿童诗的选择.因为儿童诗甚至整个儿童文学的生存某种意义上不是由儿童来决定的,而是由成人来决定的,如果成人世界否定了儿童文学和儿童诗,那么儿童文学和儿童诗就会被逼进死亡的胡同,这是人所共知的常识.儿童是最需要儿童诗和儿童文学的,可儿童一般是从成人(家长和老师)那儿获得儿童诗和儿童文学其他体裁作品的阅读权的.

3.自家人白眼下的"零余者":来自儿童文学界的轻视.儿童诗面临的另一个困境是儿童文学界自家的白眼.这决不是对儿童文学界的污蔑,事实上,儿童文学界,特别是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对儿童诗的忽视或者主动放弃是有目共睹的.第一,儿童诗在儿童报刊杂志由过去的受重视者,变成了配角.儿童诗一般是作为点缀品出现的.一些儿童报刊根本就不发表儿童诗,即使这家刊物的主编和编辑原来就是儿童诗诗人.原因很简单,他们认为儿童诗会占据版面,减少读者量.有的少儿报刊杂志不刊儿童诗,是因为编辑对诗歌不感兴趣或者本身不创作儿童诗.目前,国内纯儿童文学综合刊物只有三家:北京的《儿童文学》,江苏的《少年文艺》和上海的《少年文艺》.这三家中,《儿童文学》给儿童诗的版面最多,平均达十三四个页码,既刊成人的创作,也用少儿的习作,上海《少年文艺》一般每期给儿童诗三四个页码,江苏《少年文艺》过去一般儿童诗占一个页码(16开).上海的《中国儿童文学》(原为《儿童文学选刊》)由于发行量太小,基本上是赠送几位名家,且极少关注儿童诗,所以几乎不成气候.可见刊发儿童诗的阵地显然是不够的,好在陕西的《少年月刊》,山东的《红蕾》,广东的《少先队员》等少儿综合刊物还给儿童诗较大的版面,不然,诗人们的创作只能是发表在自己的笔记本上了.第二,儿童文学评论家们几乎不关注儿童诗.50年代柯岩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是受束沛德先生及时精到的评论的鼓舞,80年代儿童诗的繁荣也包含了樊发稼等人的热心评介,可到了90年代和近二三年,评论家们似乎再无兴趣给儿童诗深情的一瞥,包括所有儿童文学研究机构和学位点的高校的儿童文学教授们,也很少对儿童诗的创作与发展进行关注,他们的目光投向的是少年小说,童话等具有"市场效应"的文体,投向的是热闹的现象.有的所谓"专家"一篇像样的论文也做不出来,只会为出版商写的版面做点书评,拿了红包,哪怕书再烂,也吹得像朵花.可怕而关键的问题是,这些人中有相当一部分非常轻视儿童诗,甚至有的人根本就无力解读儿童诗.儿童诗毕竟是最高的语言艺术,它本身就对鉴赏者评论家们提出了美学挑战,一个对儿童诗失去解读能力的批评家,决不是一个合格的批评家,至少是一个素质不全面的批评家.第三,儿童读物出版界的轻视.当前儿童图书出版界完全控制了儿童文学的创作,无论儿童小说作家,还是童话作家,都挖空心思为出版商"做"书,儿童诗的创作都被其牵制,商业化机制使得儿童诗倍受挤压,90年代以来儿童小说和童话有许多丛书系列涌现,儿童诗结集出版的却很少,只有湖北少儿社,晨光出版社,海天出版社和编译出版社等出版了三四套诗丛,而且这有限的几套诗中有的还要求作者包销.单本出版的除了几位处于儿童文学权威地位的诗人外,其他的中青年诗人的作品只能束之高阁.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