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研文发表第一部分

点赞:14812 浏览:67251 近期更新时间:2024-01-03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进一步加强本科教学工作,全面提高本科教学质量

——在2005年本科教学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李文鑫副校长

老师们,同志们,同学们:

2001年6月,我校召开了合校后的第一次本科教学工作会议,明确提出了"三创"教育理念及本科教学改革与发展行动计划.四年来,我校的本科教学工作在专业结构调整,通识教育改革,跨学科人才培养,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等方面取得了突出成绩,令人鼓舞.但是,相对于即将到来的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等级的要求还在不少指标上存在差距.尤其是通过近一年的对全校各学院本科教学的评估,也发现了不少问题,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及时解决,不仅将直接影响到2006年的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而且还将影响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武汉大学本科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因此,召开本次教学工作会的主要目的就是:总结成绩,找出问题,加快建设,深化改革,促进发展,提高质量.

今天我报告的题目是《进一步加强本科教学工作,全面提高本科教学质量》.

一、四年来我校本科教学工作的回顾

武汉大学的本科教学素以"勇于改革,敢于创新,管理规范,人才培养质量高"而得到社会各界的充分肯定.四年来,我们在坚持教学改革,规范教学管理,改善教学条件,提高教学质量等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1,确立"三创"教育理念,实施"三创"教育计划

教育理念是教育活动中坚守的原则,信念或追求的理想,是实现教育目的的思想保证.树立什么样的教育理念,不仅关系到学校人才培养的规格和质量,而且影响着学校的现实改革和长远发展.在2001年本科教学工作会上,我校明确提出了"三创"教育理念,即创造教育,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三创"教育积极倡导因材施教,注重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强调大学教育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而且要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还要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

"三创"教育适应了知识经济对人才培养规格的需要,不仅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国际竞争力,而且有利于大学自身的发展."三创"教育理念的提出得到了全校师生员工和国内高校的广泛认同.目前,我校开展的各类教学改革和管理制度创新活动都是在"三创"教育理念指导下进行的."三创"教育已经成为武汉大学本科教学改革与发展的指导思想,培养"三创"型复合人才也成为我校新世纪人才培养的总体目标,不仅在当年写入《武汉大学本科教学改革与发展行动计划》,也写入了《武汉大学本科教学工作'十一五'发展规划》.

2,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推进专业结构调整

人才培养方案是学校实施人才培养工作的根本性指导文件,是一所大学的办学指导思想和教育理念的具体体现,设计科学的培养方案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基础环节.为了适应经济社会和高等教育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我校先后于2001年,2004年组织了两次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工作.2004年我校新修订的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发扬了"重基础,重发展,重能力,重创新"的传统,贯彻了"加强基础,淡化专业,拓宽口径,通专并重"的方针,进一步打破了学科和专业壁垒,原则上要求同一级学科(或同一个学院)内的各专业打通培养,时间为两年半以上,统一设置通识教育基础课程和学科专业基础课程,重组课程体系,精选教学内容,提高课程的综合化程度,同时规定,各专业学生修习的通识教育选修课程学分不得少于12学分.

2001年10月,教育部启动了高等学校新一轮本科学科专业结构调整工作.作为首批获得本科专业自主设置权的7所高校之一,我校在广泛调研和充分讨论的基础上,于2002年3-9月先后制订并颁布了《关于做好武汉大学本科学科专业结构调整工作的若干原则意见》,《武汉大学本科学科专业设置与管理暂行规定》,从而明确了今后一段时间我校本科学科专业结构调整的方向,同时对新专业设置的基本原则和条件,新专业申报与审批程序等做出了具体规定.据统计,合校以来,17个学院(或系)参与了本科专业调整工作,涉及专业29个.其中新增专业23个,撤销专业2个,学制调整2个,专业更名2个.截止今年,我校本科专业数达到108个.以学科专业结构调整为契机,我校还适时推动了按学科大类招生,学生自选专业方向等各项改革.

3,拓展跨学科教育,培养复合型人才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不仅出现了综合化,一体化的趋势,而且呈现出相互交叉和相互渗透的特点,许多重大的社会危机和经济问题的有效解决,急需大量具有跨学科知识背景的复合型人才.对跨学科人才的社会需求,使跨学科教育的探索成为当今高等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我校主要通过拓宽专业口径,设置跨学科专业,推行主辅修和双学位制度,创办跨学科人才培养试验班,建立人才联合培养机制等,进行了跨学科人才培养的改革与实践,经过二十多年的努力,现已形成多种途径并举,各种方式共生的跨学科人才培养新局面.

创办跨学科人才培养试验班是我校实施跨学科教育的主要途径,也是我校本科教学改革与发展的标志性成果,引起了高教界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作为全校教学改革的"试验田",跨学科人才培养试验班旨在不断探索和总结跨学科人才培养的好经验,好做法,待时机成熟后逐步推广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中.自1992年创办人文科学试验班以来,我校又先后开办了世界经济中法双学士学位班,数理经济试验班,数理金融试验班,世界历史试验班,中西比较哲学试验班,国学试验班,WTO试验班,中法临床医学试验班,法语法学试验班,材料科学与技术试验班,截止今年,全校跨学科教育试验班已达到11个,其中绝大多数是合校以后创办的.

2003年暑期,我们组织人员分赴华东,华北,东北,西北,西南,华南地区14个大中城市,通过问卷调查,召开校友座谈会和个别访谈等方式,对我校跨学科人才培养工作进行了广泛调研.绝大多数校友认为,我校跨学科教育改革成效显着,扎实的专业基础和多学科的知识背景不仅使他们在本职工作中表现出众,后劲十足,而且还能够使他们很快适应不断变化的新岗位,新职业要求.

4,搭建通识课程平台,积极推行通识教育

在大学本科阶段广泛开展通识教育,是世界一流大学的通行做法.相对专业教育而言,通识教育是专业教育的前提或基础.我校一贯以培养具有"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为特色,其指导思想与通识教育的宗旨是完全一致的.近几年来,我校借鉴国内外大学通识教育的经验,结合学校实际,精心构建具有武大特色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形成了以通识教育必修课程,通识教育指导选修课程及通识教育任意选修课程三个层次相互配合,有机联系的整体通识教育课程平台.

为了保证通识课程的高质量教学,学校通过课程建设立项方式,有计划,分阶段地积极建设通识教育课程体系.2004年,确定了51门通识指导选修课程作为重点建设项目,2005年学校又增加113门通识任意选修课程建设立项.通识教育课程面向全校开放,学生选课十分踊跃,有的课程授课教师不得不增开多个课堂,以满足学生需要.这些课程为拓宽学生专业基础,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满足学生个性需求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5,加强课程建设,深化教学改革

课程是教学活动的主要载体,课程建设是本科教学的核心工作,"十五"期间,我校通过精品课程,新世纪网络课程,国家理科基地名牌课程,通识课程等多种方式,先后投入690.5万元,对248门公共基础课,专业核心课进行了重点建设或配套资助,课程建设取得了很大成绩.截止2004年,我校有7门课程获"国家精品课程"称号,10门课程被评为理科基地名牌课程,27门课程获"湖北省精品课程"称号,56门课程被评为第三届湖北省高等学校优质课程.

为了推动教师积极进行教学改革,学校推出了年度教改立项和年度优秀教学研究论文评奖活动,2002-2004年,我校校级教改立项总数达240项,省级教改立项106项,奖励教学研究论文828篇,教师开展教学研究的热情不断高涨,极大促进了本科教学的改革与发展.2001-2005年,我校共获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奖15项,湖北省优秀教学成果奖80项.为了表彰部分教师在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中的突出成绩,国家设立了"教学名师奖",每三年评选一次,在2003年全国首次评选的100位教学名师中,我校有3位教师获此殊荣.2003-2005年的省级教学名师奖评选活动中,我校先后有4人获奖.

在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坚强支撑下,我校的人才培养基地建设工作也取得了显着成绩,哲学,历史,数学,化学,生命科学,经济学等人才培养基地分别通过了教育部的中期检查和评估.同时,我校还获准建立了"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2004年,"国家工科基础课程电工电子教学基地"经过教育部评估获得批准,实现了我校"国家工科人才培养基地"零的突破.至此,我校已有国家基础科学人才培养基地9个.这些基地在人才培养工作中都发挥了积极作用.

我校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也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作为教育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试点高校之一,我们按照新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积极贯彻分类指导,以学生为主体,共享优质教育资源的原则,十分强调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和自主学习.据统计,在我校大学生英语自主学习中心注册的2004级学生为6892人,截止上学期末已有65.6万人次上机,使用机时86.78万小时,人均分数都在90分以上,学生学习效果比较显着.

6,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知识来源于实践,能力来自于实践,素质更需要在实践中养成.各种实践教学活动对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尤其重要.自2001年起,学校以"实践教学改革研究立项"的方式,累计投入400多万元,资助项目210项,鼓励教师积极开展实验与实践教学改革.为了激发学生的科研热情,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从2001年开始,学校以"大学生科研基金立项建设项目"方式,累计投入100余万元,立项1543项,对在校学生进行科研资助.多数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撰写出高质量学术论文,发表于权威或核心刊物上,并获得省级大学生优秀科研成果奖.

为了促进学生个性发展,鼓励人才冒尖,我校从2003年起设立了"创新学分"制度,对学生在培养方案之外取得的各项创新性成果予以学分认定.据统计,截止2005年,累计有1427名学生获得创新学分.此外,学校组织的"大学生学习竞赛","创业计划大赛","机器人大赛","程序设计大赛"等,使广大学生在竞赛中得到锻炼和成长,学校建立的"数学建模创新基地","电工电子教学基地","文化素质教育基地"等,也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营造了良好的氛围.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历年的"全国数学建模大赛"和"全国电子设计大赛"中,我校学生的获奖级别和获奖数目均位于全国高校前列,其中在2004年组织的全国数学建模大赛中,我校获得唯一的"高教社杯"特等奖,这些成绩可喜可贺.


7,扩大对外交流与合作,增强学生国际竞争力

当今世界,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格局已经形成,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应不断适应和满足科学进步与社会发展的需要,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级专门人才.扩大对外交流与合作是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是高等学校办学水平的重要体现.近四年来,我校主要从开设双语课程教学,资助基础课教学教师出国研修,与国外高校联合培养学生,创设国际班,举办暑期国际英语口语培训班等方面,积极推进本科教学的对外交流与国际合作.

据统计,2004-2005学年度中,我校共有122门课程,近200位教师采用双语教学.三年来,学校先后选派58名基础课教师出国进行为期半年以上的学习,要求他们熟练掌握一门课程的教学体系,教学方法等,回国后从事该课程的双语教学.全校共21个学院与国外高校或科研院(所)有本科生互换及联合培养学生的计划.

2004年暑检测,学校聘请了20余位经验丰富的外籍语言教师,对450名学生进行了"英语口语强化培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学生十分欢迎.2005年,又聘请了30名国外高校语言教师对我校900名本科生进行了培训,学生普遍反映收获很大.另外,从今年开始,学校在数理金融试验班,生物学,中西比较哲学,护理学专业开办了四个国际班,招收中外学生,并为他们单独制定培养方案,通过聘请国内外知名学者授课及学生赴国外(或海外)大学学习,实施专业课全程英语教学,大力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学生的国际竞争力.

8,规范教学管理,提高管理水平

教学秩序的维持和教学改革的推行,都离不开科学,规范的教学管理.合校后,学校就着手建立一系列教学管理规章制度.由于原四个学校在教学管理体制与机制,教学管理方法和方式以及教学管理的传统与特色上有所不同,制定的教学管理文件也有不一致之处,因此,2001年本科教学工作会议以后,学校立即着手对原四校的教学管理文件进行集中整理,加强建章立制工作.四年来先后制订,修订了《武汉大学教师教学工作规范》,《武汉大学课程建设的若干规定》,《武汉大学普通本科教材管理办法》,《武汉大学教学研究项目管理办法》,《武汉大学关于本科生转专业的暂行办法》,《武汉大学普通本科毕业生学士学位授予暂行办法》等近百个教学管理文件,形成了比较完善的教学管理规章制度.

教学管理的核心内容是对教学质量的管理,教学管理的根本目的就是提高教学质量,保证教学质量的根本措施是加强全面质量过程管理.四年来,我们在建立健全本科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方面,开展了大量的工作.相继建立了教学检查制度,教学督导制度,学生信息员制度,干部教师听课制度,毕业生制度,学生评教制度,青年教师教学竞赛制度,教学质量奖评选制度,院系教学工作评估制度等较为完善的本科教学全面质量监控体系.

为了适应信息化社会的要求,我校的教学管理工作目前已基本实现了网络化.经过两年多的研制开发,集课程选修,学籍管理,成绩登录与查询,考试安排,文件上传与下载等功能于一体的本科教学管理信息系统已经完成,为全面提高本科教学管理水平和管理效率搭建了一个科学,高效,安全,畅通的信息化平台.

9,改善教学条件,优化教学环境

四年来,在经费持续紧张的情况下,学校仍然加大了教学基本条件建设的力度,使本科教学条件和教学环境大大改善.在多媒体教室建设方面,学校先后投入2000多万元,新建,重建,改建多媒体教室200余间,使学校多媒体教室总数达到近300间,座位数达到3万余个,占全校教室座位总数的57.3%,为教师使用多媒体课件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提供了方便.2004年学校投入500万元建成了分布于各校区的602座大学英语自主学习中心.在实验室建设方面,五年来学校累计投入2亿多元,用于购置教学科研仪器,更新实验设备等.现已建立了物理,化学,生物学,电工电子,力学,计算机等6个基础课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工程训练中心,5个实践创新基地,在图书资料方面,学校的投入力度也明显加大,年进书量和年投入经费逐年增加,年进书量从2001年9.36万册增加到2003年16.77万册,使学校的图书资料数量大大增加.此外,在校园环境整治,体育运动场地建设,校园网改造,文科楼新建等方面,学校也投入较多的资金,使本科教学的外部环境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改善和优化.

10,教学成效显着,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高

四年来,我校的教学条件不断改善,教学改革生机勃勃,教学管理日趋规范,在各级领导,全校各单位,全体师生员工的共同努力下,我校本科教学质量稳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学生的就业形势越来越好,考研,出国人数逐年增加.据统计,2002年,我校本科毕业生中考取研究生与出国深造的学生有1703人,占当年毕业生总数的25.44%,2003年,出国与升学人数达到2130人,占毕业生总数的27.80%,2004年,有2411人攻读研究生学位或出国留学,占28.05%,2005年,考研与出国的人数继续增加至2828人,占今年毕业生总数的33.15%.

在高校扩招和大学生就业形势紧张的大背景下,我校本科毕业生的就业情况是稳定和比较满意的,2002-2005年,我校本科毕业生的人数分别是6694人,7662人,8599人,8532人,就业的总落实率分别是93.77%,92.13%,93.01%,93.10%.2004年,本科毕业生就业信息供需比为1:6.7,2005年,本科毕业生就业信息供需比达到1:7.9.据最新统计数字显示,今年我校有100个本科专业的学生毕业,实际签约率达到70%以上的有77个专业,其中有43个专业的实际签约率在80%以上.在100个本科专业当中,有71个专业的研究生考取率(不包括保研)在30%以上,48个专业的研究生考取率在40%以上.以上的数据显示我校近80%专业的学生无论是在就业还是在研究生考试中都有较强的竞争率.

二、我校本科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在肯定我校本科教学工作取得巨大成绩的同时,我们还应该看到,当前本科教学工作中还存在不少问题.只有明确了存在的问题,才能找到今后努力的方向.截止上学期末,校内专家组对各院系的本科教学工作进行了严格细致的自查和评估.这学期,我们又开始对直属教学单位进行评估,对新专业进行专项检查,11月份,学院预评回查工作也将全面展开.从检查的情况看,各院系本科教学工作主体是好的,但也不同程度的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院系存在的问题实际上是学校问题的反映和体现.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得到切实解决,不仅我校本科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很难实现,而且迫在眉睫的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也面临极大挑战.归结起来,我校本科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保研文发表第一部分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教学改革的论文例文 大学生适用: 自考毕业论文、学院学士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100 写作解决问题: 毕业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模板、论文总结 职称论文适用: 职称评定、高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毕业论文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秀选题

1,本科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落实不够

这主要表现在两个层面上,一是学校层面上,二是院系层面上.在学校层面上,本科教学在学校全局工作的中心地位落实不够,本科教学与学校的其他工作,并没有表现出应有的中心地位,学校在本科教学的经费投入,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还需要加强.在院系层面上,通过检查评估,专家组发现:大多数学院的十五,十一五教育事业发展计划很少提及本科教学工作,对本科教学明显关注不够,个别学院的定位象研究所,已忘记了它是大学的学院——一个基本的教学单位和场所.本科教学中心地位体现不够,归根结底在于学校及学院的政策导向.可以看到,目前学校和学院制定的教师工作量核算,业绩津贴分配,职称评定,科研任务下达等政策,大多是从鼓励教师争取科研项目,发表科研论文出发的,以至于一些教师不愿意在本科教学上投入精力,不愿意主动进行教学改革和教学研究.相当多的教师在座谈会上反映,本科教学说起来重要,做起来就没那么重要,口头上重视,实际上不重视或根本不重视.尤其是受经济利益的驱动,相当一部分学院热衷于办非全日制,低层次的教学或参与办低层次的教学,严重侵占了校内本科教学资源.检查中还发现,部分教师在校外或从事其他社会活动多,以至于调课,停课频繁,影响了本科教学工作秩序和人才培养质量.

2,专任教师数量不足,综合素质有待提高

按照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的"优秀"标准,综合性大学的生师比应为16:1,而我校目前的生师比为19:1,按照现有学生规模计算,我校专任教师数量应达4533人,尚缺专任教师近千人.部分教师一学期承担了多门课程教学的任务,课堂教学效果不尽人意.随着学校多元化办学,研究生教育,成人教育,网络教育规模的扩大,以及教师校外兼课的增多,再加上学院科研任务的不断增加,教师数量不足与教师压力大,负荷重的矛盾日益突出,由此带来的大班教学,使上课,批改作业,考试等基本教学环节的正常进行都变得非常困难,极大影响了课程的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

评估中我们还注意到,各院系普遍重视师资队伍建设,有的学院提出"人才强院","办学以教师为本"的口号,这些都是正确的.但是,目前大多数学院把师资队伍建设的重心放在人才引进和选留上,至于如何对现有教师队伍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培养和提高,如何对任课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技能培训,则缺少规划,考虑不多.在选派青年教师出国(境)进修或在国内一流大学访学方面,大多数学院缺少中长期规划,没有具体措施,在有意识引导青年教师提高教学水平,强化教学技能培训方面,除极个别学院外,多数学院不重视发挥老教师的传,帮,带作用,很少组织教学研讨或教学培训活动.

3,教学条件距离"优秀"尚有较大差距

从全校范围看,我校的办学条件中多项指标与教育部评估的"优秀"标准存在很大差距,如生均图书馆面积,教育部的优秀标准是2.03㎡/生,但我校目前仅为0.77㎡/生,差68051㎡,体育场馆面积总量不足,按照"优秀"标准估算,还差近3万平方米,生均图书和生均年进书量两个指标也未达到"优秀".

我校生均教室面积虽然达到标准最底线,但文理学部的教室非常紧张.据统计,文理学部的全日制学生总数占全校学生总数的50%左右,但座位数仅占全校座位总数的25%,给排课工作和学生自习带来很大不便.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我校教室的多媒体教学设备等基本设施也急待维修和更新.

教学行政用房,实验室及附属用房,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等虽然在总量上与"优秀"指标相差不多或稍有节余,但院系之间资源占有的不平衡现象比较严重.有的学院办公用房十分拥挤,图书资料难以妥善存放,实验室面积狭小,没有开展教学研讨的空间,有的学院教学实验室设备落后,老化,档次较低,致使部分综合性,设计型实验无法开出,实验仪器台套数不足,使部分学生只限于观察实验,不能亲自动手操作.

评估中多数学院反映,学校投入的教学经费严重不足,没有达到"生均四项经费持续增长"的优秀标准,不能保证教学工作,尤其是实验,实习教学的正常开展,使实验教学改革和实习基地建设受到很大影响.由于实习经费短缺,很多专业的教学实习流于形式,实习基地不稳定或难以为继,等等.绝大多数学院对本科教学追加的经费也比较有限.在教学经费紧缺的情况下,挪用,挤占教学经费的现象普遍存在.

4,教学及学生管理工作还需加强

合校以来,学校颁布了一系列教学管理规章制度,但有的学院没有根据学校文件制定相应的实施细则和具体规定,造成执行不力,有的学院制定了具有可操作性的实施办法,但却落实不够,有规不依,有章不循的情况比较普遍.

比如在教学质量管理方面:干部教师听课制度还未完全落实,有些学院的领导根本就没有深入到课堂听课,教师之间的听课也做得很不够,有些学院对督导组教师的意见和建议置之不理,没有充分发挥督导教师的指导作用,院系教学工作评估开展得不够扎实,学校教学管理部门对学院本科教学工作的导向和评价功能还发挥得不够,毕业生的还没有规范化,等等.另外,很多学院没有建立课程组制度,已经建立课程组的也没有真正发挥作用,多数学院没有对上岗教师进行必要的培训和考核,大多数学院的导师制落实不够,对学生的学习缺乏有效的指导.

教学是一个双边活动,只有将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紧密结合起来,教学才会有成效.同时,学生除了学习,还要获取来自社会生活方面的经验,因此,教师和学生管理部门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还要关心学生的生活.但是,由于学校住宿条件有限,不少学生,尤其是新生在校外居住,这给新生的学习指导和学生管理带来了很多困难.导师制的不到位使学生难以得到及时而有效的指导,相当一部分学生难以适应从高中向大学学习方式和生活环境的转变而迷盲,放纵自己,迷失方向.

5,师德师风和学风存在较大隐患

师德,师风和学风,反映了学校的整体精神面貌,是影响学校上层次,上水平的关键因素.当前,我校的师德师风和学风存在着较大隐患.部分教师忽视了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不断提高,对本科教学的精力投入严重不足,甚至出现了敷衍本科教学的不良倾向.有的教师只热衷于校外兼课,开公司,接项目,带研究生等,不想,不愿把自己的精力过多的倾注到本科生及本科教学上.评估中我们发现:部分教师不认真备课,不思教改,随意停课,调课,不履行正常审批手续,少数教师上课迟到,课堂上接听,不严格履行监考职责,批改试卷不严肃,等等.学风也存在较大问题,部分学生学习动力不足,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比较差,迟到旷课现象屡禁不止,高年级学生尤为突出,少数学生沉溺网络游戏,平时学习不努力,寄希望于考前突击复习或考试,有的学生还通过多种途径向任课教师要分,或要高分,大四学年度,一些学生忙于找工作或考研,对毕业论文(或设计)应付差事,论文(或设计)质量不尽人意等.

6,本科教学的质量意识还要进一步加强

总体上,我校本科毕业生质量较高,受到用人单位或社会各界的好评,但这并不排除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的社会竞争力和适应能力还不够强,个别专业的培养目标与定位,培养模式与社会需要还存在较大差距.从最近两年的情况看,2004年,我校本科毕业生报考研究生的人数为3701人,实际考取人数为1309人(不包括保研学生),考取率为35.37%.2005年,有3898人报考了研究生,1534人被录取,考取率为39.35%,这意味着在报考研究生的考生中,有60.65%的学生想上却没考取.从实际签约率情况看,2004年实际签约率低于70%的专业有26个,其中有6个专业的实际签约率在60%以下,2005年实际签约率低于70%的专业有24个,其中有7个专业的实际签约率在60%以下,3个专业的实际签约率在50%以下.另外,考研率在各专业之间的差别也是很明显的,有的专业考研率达到80%以上,有的专业考研率还不到5%.综合历年各专业的考研和就业情况,可以看出,我校有将近5%的专业办得不理想.这些都充分说明:在管理的某些环节,在人才培养的某些方面,在进一步提高我校本科教学质量上,我们还有更多细致的工作要做.

三、下一步的工作思路

刚才回顾了我校本科教学工作取得的各项成绩和存在的不足,现在我想谈谈下一步本科教学工作的基本思路.

1,提高认识,统一思想,落实本科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

中外高等教育发展史表明,教学工作始终是高等学校的中心工作,培养人才始终是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教育部2001年4号文件强调指出:本科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主体和基础,抓好本科教学是提高整个高等教育质量的重点和关键.2005年1号文件又重申,质量是高等学校的生命线,教学工作在高等学校各项工作中居于中心地位,并要求各高校以更多的精力,更大的财力进一步加强教学工作.没有高质量的本科教学,就不可能有高质量的研究生来源,也不可能有高质量的科研队伍和教师队伍.对青年学生来讲,本科教育阶段是他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并走向成熟的重要时期,是提高他们综合素质和综合竞争力的关键时期.因此,我们应在全校师生员工中牢固树立"本科教育是立校之本"的办学思想.教育部已经从2003年开始,每5年对全国普通高校进行一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这为我们从制度上确保本科教学中心地位提供了很好的机会.学校将从制定政策和建立机制入手,推出一系列强化本科教学中心地位的改革举措.

2,抓好顶层设计,加大教学投入,加快教学基本建设

所谓顶层设计,主要指办学指导思想,学校定位,办学思路和办学特色.抓好顶层设计,就是指学校应在明确办学指导思想,找准学校定位,理清办学思路,提炼办学特色方面下大功夫.由于各高校在办学起点,地理位置等方面有所不同,在校园文化与精神,学校历史与发展等方面存在差异,因此,各高校都有自己独特的传统与特色.

办学特色是一所学校区别于其他学校所具有的标志性特征,是学校生存和发展的根基.能否形成鲜明的特色,形成什么样的特色取决于办学指导思想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从某种意义上说,特色就是水平,就是品牌,就是竞争力,没有办学特色,就缺乏办学的活力.因此,学校将在全校范围内开展教育思想,办学特色的大讨论活动,进一步明确方向,找准定位.

另外,针对目前存在的专任教师数量不足,生均图书资料不达标,教室紧张,图书馆和体育场馆面积不够,部分学院教学行政用房拥挤,教学实验室条件困难,实习基地建设缺口较大等问题,学校已召开多次专题会议,决定设立重点专项资金,加快教学基本建设,切实改善办学条件,优化办学环境.

3,抓好教师队伍建设,塑造良好的师德,师风和学风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深化教学改革的关键在教师,保证教学质量的关键也在教师,我们要坚定不移地抓好教师队伍这个团队的建设,全心全意地依靠广大教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一方面,我们要重视人才引进和选留工作,努力扩充专任教师数量使之达标,另一方面,我们必须大力加强现有教师的培训工作,尤其要重视发挥老教师的传,帮,带作用,在保证教师数量的前提下,切实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对在本科教学中作出突出贡献的教师要进行宣传,表彰和奖励.同时,要加强管理,对单纯追求经济利益,恶意侵占本科教学资源,对外无计划,低层次办学的行为要坚决制止并严肃处理,对拿着学校俸禄未经允许在外大量兼课,严重影响本科教学工作的教师也要严肃处理,对屡劝不改者必须辞退.

一年来,学校教学督导团及教务部,宣传部,学工部等职能部门,围绕师德师风,学风校风开展了大量的专题调研活动,为下一阶段的师德,学风和校园文化建设做了大量基础性工作.今后,学校还将下大力气,在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大力加强师德建设和学风建设方面,采取一系列措施,开展一系列活动.

4,继续深化本科教学各项改革,优化人才培养过程

深化教学改革,就是指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构建科学的课程体系,加大教学内容的更新,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根据近几年各学科专业的招生情况,研究生的录取情况和就业情况,结合学校及各院系实际,进一步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对于在招生中连续三年没有志愿考生或志愿考生人数少,研究生的考研率低,毕业时就业率连续三年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且在全校排名靠后的专业,学校将采取减少招生规模,隔年招生或停止招生等办法,促进专业结构合理调整,使之办学水平和办学质量不断提高.

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是高等教育质量不断提高的重要保证.坚持改革与创新是武汉大学本科教学的传统,在总结成绩时,我们回顾了多年来我校开展的各项教学改革,有些改革举措在全国还引起了很大社会反响.但是,改革是没有止境的,今后我们要继续推进本科教学改革,要在巩固已有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注重教育思想观念的更新,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顺应当前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结合我校本科教学改革实际,今后我们将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以"三创"教育理念为指导,积极开展教学实验改革,有计划增设通识指导选修课程,进一步加强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结合,以基地建设和发展为龙头,全面推进课程改革,加大实验教学改革和实习基地建设,切实加强实践教学,建立人才联合培养机制,积极推进教育的国际交流与合作等.

5,加强教学全面质量管理,切实提高本科教学质量

要提高本科教学质量,必须加强教学全面质量管理."全面质量管理"的基本含义是:一个组织以质量为中心,以全员参与为基础,通过本组织所有成员及社会受益,达到可持续发展和长期成功的目的.在教学改革中引入全面质量管理,其核心就是强调质量第一,全员参与,过程控制,预防为主和不断改进.

在本科教学评估工作中我们发现,各个学院都不同程度的存在教学主要环节和教学过程管理松懈的情况,如部分课程尤其是专业选修课不能按照培养方案的要求正常开出,部分教师布置的课外作业量偏少或不布置作业,未组织必要的课程辅导与答疑,试卷命题和批改不规范,不严格,不认真的现象较多等.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学校以"全面质量管理"理论为指导,明确提出"强化教学过程管理,着重质量控制"的指导思想,并出台了相关文件,加大了教学过程的监管力度.

"教学过程管理"包括:对教师教学过程的监管,对学生学习过程的监管,对管理人员怎么写作过程的监管,它是对教学活动中"教","学","管"的全面,全程,全方位的监管."教学过程管理"是相对于"教学目标管理"而言的,"目标管理"强调"结果",侧重考查预设目标的实现程度."过程管理"强调"过程",侧重考察教学活动的规范化程度.对教学过程的有力监督,有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和教学质量的提高.这次教学工作会议以"加强教学全面质量管理,切实提高本科教学质量"为主题,强调了"过程控制"在教学管理中的重要意义.本次会议还将讨论学校制定的《武汉大学本科教学过程规范要点》.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还将就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进行深入探讨.

大家知道,2006年下半年,我校将接受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这次评估所涉及的范围,评估的意义和重要性,评估结果的影响力超过了历史上我校参加的任何一次检查和评估.这次评估是教育部对武汉大学整体办学实力和综合管理水平的一次总检验,是武汉大学能否如期建成国内外知名高水平大学乃至世界一流大学的一块试金石,也是武汉大学在21世纪前期面临的一次重要发展契机.教育部的评估实质上就是评过程,是对高校本科教学工作加强和建设过程的评估,我们要深刻领会教育部评估精神,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不单纯为评估而工作,不专注于对评估结果的追求,真正以迎接评估为切入点,抓好教学全面质量管理,扎扎实实做好本科教学的各项工作,使我校的本科教学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