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送审文格式范例

点赞:25230 浏览:118210 近期更新时间:2024-01-29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论文格式要求范例:

专科毕业论文

题目(小3号楷体加粗)

姓名(小3号楷体加粗)

学号(小3号楷体加粗)

院系(小3号楷体加粗)

年级(小3号楷体加粗)

专业(小3号楷体加粗)

指导教师(姓名及职称)

二○一○年月

注:英文摘 要及关 键 词自愿写,不作硬性要求,但中文摘 要及关 键 词必须写.

论民族文化精神在语文教育中的建构(小二,黑体加粗,居中)

谭文艳(四号,黑体加粗,居中)

(城市学院中文系2016届汉语言文学专业,益阳,562400)(五号,宋体,居中)

摘 要(小四号黑体):建构民族文化精神是语文教育的重要使命.在教学意识上,要重视民族文化精神的建构,坚持植根于传统民族文化精神以促进语文教育的现代化转型,注重学生作为人的个体精神的升华以促进民族文化精神的振兴,在教学途径和策略上,要准确把握文本中的民族文化精神,贯穿创新精神,采用能充分促进学生个体精神升华的教学策略,以实现语文教育民族文化精神的建构.(宋体五号,1.5倍行距)

关 键 词(小四号黑体):语文教育,民族文化精神,构建(宋体五号)

"民族文化精神是民族文化形成的特有的本质内涵,体现于一个民族的性格气质,精神境界,民族意识,民族心理等方面,它包含了一个民族所认同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是一个民族的思想源泉和精神动力."[1](注释按顺序上标)语文教育承担着传承文化知识,历练语文能力的责任,以涵化民族情感,唤醒民族文化意识,振奋民族文化精神为其独特功能.民族文化精神的建构是语文教育义不容辞的重要使命.(小四宋体,正文均为1.5倍行距)

一、语文教育要树立重视民族文化精神建构的教学意识(小三黑体)

(一)反思现实语文教育境况,重视民族文化精神的建构(四号黑体)

1.以往的语文教学中教师素质尤其是文化素质有待提高(小四黑体)

教师素质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决定教育教学效果,对学生身心发展有直接而显着影响的思想和心理品质的总和".[2](注释按顺序上标)成功的语文教育,离不开执教者丰富的学科专业知识,深厚的人文底蕴,先进的教学理念和过硬的教学基本功.当今的语文教学从整体上看依然是少,慢,差,费,语文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不高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主要表现在阅读面狭窄,文化底蕴单薄和缺乏创新意识.

2.以往的语文教学过于受形式主义的钳制,语文教学忽略了民族文化精神的建构(小四黑体)

现代的语文教育一味注重字词句段语修逻文的分析,而淡忘了文本的文化内涵.由于形式主义的钳制与束缚,生动活泼的文本世界在教师的讲解中化为干瘪的几个概念,浑融的文本世界被随意地肢解,学生与文本世界的心灵联系也被支离.民族文化精神是蕴涵在丰富的语言之中的,是需要用学生自主的心灵感受与发扬的,在模式化的语文教学中,语文的美感丧失了,语文的价值失落了,语文的文化退隐了.

3.以往的语文教育一度将语文这一学科理解为工具性的学科,语文教育忽视了对优秀民族文化的继承(小四黑体)

当前的语文教育仍然存在着严重的漠视生命精神本性的状况.强调知识领先,训练为主,偏重于对工具本身内部组织规则的研究,停留于词,句,章的结构和意义讲解的层面,不顾及语言的其他特征.语文教学变成了一种单纯的对印刷符号的解码.对语文工具性的偏重,学生成了接受知识的容器,人文素质得不到提高,优秀的民族精神也因被忽视而与学生擦肩而过,学生的个体精神在学习中没有充分展现.

4.目前的语文教育没有充分了解学生的实际,对民族文化精神的建构力不从心(小四黑体)

语文教学的对象是青少年一代,他们在享受现代文明带来的恩惠的同时,又不可避免地产生种种"文明病".他们的消费水平高了就很难想到要勤劳俭朴,竞争意识增强了,社会讲究开拓精神,多劳多得,一部分人难免会不顾"国家",不顾"他人"...而对积淀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很少问津.广大青少年已经不理会教师习惯的那一套主题归纳与概括,对"架空式"与"拔高式"的分析与教育越来越反感.教师在语文课上对学生进行民族文化精神的渗透时就显得有点力不从心.

(二)植根于传统民族文化精神,促进语文教育现代化转型(四号黑体)

在语文教育中建构民族文化精神,要通过教材中积淀着优秀传统民族文化精神的选文,让学生得到潜移默化的感染,让学生在吸收传统的民族文化精神下整合新的观念,意识,价值,成为具有中华民族文化精神的人.民族文化精神的建构不是要同过去的一切彻底决裂,而应该"妥善地利用过去,在过去这块既定的地基上构筑未来大厦."[3](注释按顺序上标)

中国正处在现代化的转型时期,要建构促进中华民族向前发展的民族文化精神,除了植根于传统的民族文化精神外,还要联系当今现代化的社会环境和多元文化语境促进语文教育向现代化转型.

1.注重本国的民族文化与优秀的异质文化涵化(小四黑体)

涵化,指"具有自己文化的集团进行的直接接触,致使一方或双方集团原来的文化式样发生变化的现象."[4](注释按顺序上标)纵览世界,每个民族文化的发展,都离不开本民族文化与异质文化的涵化.在此过程中,本民族文化与异质文化经历一个由撞击冲突到适应融合的发展过程.中华民族要广泛吸收异质文化中的优秀成分,语文教育是学生面向世界文化的一个窗口,了解世界的一个媒介,在学生学习,阅读外国的文学作品时,他们也在阅读这个民族的人民,审视这个民族的文化,分析这个民族的精神,理解这个民族的情感.学生在已有的本民族的文化精神的基础上,会根据自己的经验自主地体会与审视那些异质文化中体现的文化精神,思想感情,价值观念.此时,那些异质文化的优秀因子就会渗入本民族的心理意识当中,使本民族文化精神得以充实.

2.语文教学中需填充新鲜的时代意识,价值观念(小四黑体)

语文教育中,要有反映当今时代精神内涵的内容,要同世界接轨,从中吸取有益元素.

(三)建构民族文化精神要以人的发展为终极目的(四号黑体)

语文教育中民族文化精神的建构要以人的发展为最终目的,致力于人的发展,人的主体精神的建构.

语文教育是一种文化生命活动,"要想充分体现和发挥语文教育活动的这种文化特质,关键的问题在于文化精神的主体自觉和自我建构."[5](注释按顺序上标)对学生而言,语文教育不只是获得知识,经验和技能,更主要的是他们作为人,是一个个自由的主体,语文学习是他们按照自己的意愿,自由地对语文教育所呈现的文化内容进行选择,判断,吸收和创造,在自主地同文本及其作者交流的过程中提升自己的精神,净化自己的灵魂.让学习过程成为学生"向着自身的完整性生成所进行的一种自觉主动的自我发展行为".[6](注释按顺序上标)

(四)以辩证的眼光看待本民族文化,坚持走民族文化的振兴之路(四号黑体)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反映着民族文化传统,承载着民族文化精神,流传至今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对于这些优秀的传统民族文化我们要继承和发扬.但传统文化中存在的迂腐,守旧,僵化等一些弊端,我们要予以批判与扬弃.文化要发展就要在旧的基础上进行突破.和西方现代文化以科学理性为特征不同,中国的民族文化是讲究人文精神的,注重追求人的内在价值,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注重人格的完美化.不管是继承发扬还是批判突破,我们"对意韵深厚的文化精神进行理性的阐析,开拓传统文化的资源,给予创造性的转化,为当代中国文化建设提供鉴戒"[7](注释按顺序上标)的目的是要促进民族文化的发展,在语文教育中要坚定不移地走民族文化的振兴之路.

二、在语文教学中建构民族文化精神的途径或策略(小三黑体)

(一)提高教师自身的文化素质(四号黑体)

吕叔湘先生曾经说过:要想提高语文教学效率,根本问题是语文师资问题——多数学生需要有好的老师来提携指导.新的《语文课程标准》特别注重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强调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在实现这一目标的过程中,语文教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语文教师自身的学识修养,自身的文化积淀成为问题的中心.杰出的语文教师正是凭着丰富的学科专业知识,深厚的人文底蕴,先进的教学理念和过硬的教学基本功,才深入到作品的内蕴中,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把语文课上得出神入化.从而使学生了解我们民族的沧桑历史,心灵磨难及情感跌宕,学习古代人对仁,义,礼,智,信的崇尚和个人修身养性,内省功夫的修炼以及由此而形成的含蓄,谦和,容忍,礼让的传统美德,学习历代先哲圣贤积极进取的人生追求和豁达的人生态度,学习优秀作品布局谋篇的功力.而这些都要求教师不断地去学习,汲取人类的各种文化营养.

(二)把握教材中的民族文化精神,根据学生实际有的放矢的进行教学(四号黑体)

在语文教育中建构民族文化精神,要求教师能准确把握,善于挖掘文本中蕴涵的民族文化精神.语文教材中的民族文化精神并非直接一条条地以文字的形式写出来的,它是蕴涵在语言文字之间,它需要教师从特殊的视角,用的眼光,由表及里,见微知着,把潜伏在文字后面的精神挖掘出来,并根据学生的年龄心理,思想水平及理解能力等具体情况,引导学生深入文本,与文本中的人物携手对话,用自己的心灵与文本中体现的文化精神交流渗透,达到情感的和谐,个体精神的充实.

(三)要在语文教学中贯穿创新精神,促进民族文化血液常新(四号黑体)

同志指出: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创新精神和创造力对于一个民族或社会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创新可以使个人思想发生质的转变与飞跃,使个人的思想,精神,意志,人格,品德,灵魂等能保持长久不衰的活力,使一个民族自我更新,丢掉僵化的思想意识,吸纳优秀的思想文化向前发展.可以说,创新是民族文化精神血液常新的源泉.建构民族文化精神应该如何贯穿创新精神呢

1.挖掘语文教学内容中的创新精神与创造力(小四黑体)

学生的学习文本是文采优美,质地丰韵的文章,这些文章是作者思想感情,精神品格的凝聚,是他们灵魂意识的超越.教师在引导学生解读文本时,要引导学生挖掘出文本包含的创新精神与创造力,使作品中散发出来的创新精神能够为学生所吸收与内化,成为自己精神的一部分.只有作为个体的学生的精神在语文教育中能朝着创新升华,作为整体的民族文化精神才有创新性,才能支撑整个民族与时俱进,向前发展.

2.教学过程中要激发学生的文化创造行为,鼓励学生对文本的个性审视(小四黑体)

在语文教育中建构民族文化精神,应把语文教育看成是一个文化熏陶过程,将语文教育看成是"人的一种文化活动,文化行为,是人有意识地在专门的文化传递中对文化内容的选择和接受,对文化价值的体验和判断,对文化精神的理解和阐释."[8](注释按顺序上标)在这个过程中文化得到了优化的保存,传承与发展.同时,作为主体的学生积累了深厚的文化知识,也完成了自身文化情感的升华和文化价值观念的完善.这时,学生就会有自觉的文化意识,具备了一定的文化创造能力.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激发学生的文化创造行为,不能抹杀学生的创造个性.面对着生动活泼的教学内容,语文教师要给学生开放的思维空间.每个学生因不同的人生经历,情感世界和认知思维,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都潜藏着无尽的创造力.教学中要立足于学生的创新精神,激发他们从不同角度来审视文本,只有给学生自主地审视文化的权利,释放他们自觉的文化意识,他们才能更好地选择和接受优秀文化精神,才可能达到对文本内容的动态建构.

加强教学策略的文化体现(四号黑体)

要在语文教育中建构民族文化精神,研究和使用一些有利于学生主体文化精神提升的策略是必不可少的.

1.教师要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情绪(小四黑体)

教学中,教师应该结合教学内容的具体形象和情意创设与其文化底蕴协调的教学情境,这种情境可以是言语的,也可以是实物的,让学生能感受到作为主体人的尊严,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意识,引发学生深度的情感体验.

2.采用活动-探究的方法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小四黑体)

活动和探究是近年来教育界的热点话题,两者都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语文教学中采用活动-探究的方法能够使学生在切身的活动探究中发挥主动精神,发掘个体潜能,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进取精神,创新观念和受挫能力,发展学生的整体素质,使其能适应现代社会的要求.

3.师生之间采用平等的交流方式(小四黑体)

教师能以自己真诚的,完整的人格面对学生,与学生坦诚地交往,给学生以真诚的帮助和指导.学生能大胆地说出自己的观点,尊敬老师但不惟师命是从.师生之间是和平等的,相互之间的心灵是敞开的.在这样的交流中,学生才可以保持自己的个性,发展个人的主体精神.

中华民族文化以其特有的语言魅力和内在文化蕴涵及情感动力,赋予了个体以价值,尊严,自由和意义,赋予了民族以向心力,凝聚力,感召力和创造力.语文教育中,需要用能充分促进学生个体精神升华的教学策略和途径,让学生拥有一种反思批判的精神,一种独立自由的人格,一种超越自我与现实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