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开大学德育工作会议

点赞:17700 浏览:80697 近期更新时间:2024-03-06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高校德育视野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南京中医药大学杜文东曾智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逐步确立,市场经济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主旋律,并从多角度,全方位地影响着我们的社会生活.德育作为高校学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不可避免地面临着市场经济所提出的一系列新问题和新要求.对于思想最活跃,最敏捷的当代大学生群体来说,他们在这样一个社会全面转型的时代,在学习过程中面临学习压力,经济压力和今后的就业压力等,由此产生或引起一系列特殊心理困惑与矛盾.[1]因此,如何真正把他们培养成身心健康,富于创新的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成为新时期高校德育工作面临的新课题.

一、解决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的需要

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进一步深化,经济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社会对人才需求的激增,我国高校扩招迅猛发展,并已基本实现了"精英教育阶段"向"大众化教育阶段"的转型.但由于整个社会对我国的扩招政策认识不深,地方院校没有为扩招工作做好足够的准备,以及其他方面原因,在高等教育在迅速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诸多问题,如毕业生就业困难,教育资金短缺,教育资源缺乏以及教育质量下降等.[2]在这种背景下,随着大学生毕业人数的逐年增加,就业形势日趋严峻,社会竞争日趋激烈,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极易受到影响.一项对全国22个省市的调查显示:大学生有心理障碍者占16%至25.4%.其中有焦虑不安,恐惧,神经衰弱和抑郁情绪等严重心理问题的大学生占学生总数的16%以上,而且未来几年还有上升的趋势.心理疾患已成为困扰学生学习和生活的严重问题,如不能及时解决,势必成为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障碍.[2]近年来,国内许多大学应用《SCL-90症状自评量表》对大学生的心理障碍进行测查,发现该量表所测量的10项因子中,除躯体化一项外,其他各项因子都显着高于国内成年人的常模.这些测查结果都表明,大学生是心理障碍的高发群体.有的调查甚至认为,有心理障碍的大学生竟占群体学生数的30%—40%.[3]


由此可见,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已经构成对高校学生正常学习和生活的严重威胁,怎样通过自己的主观努力培养和塑造健康的心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迫在眉睫.而德育也必须探索新的途径来解决问题.因此,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关系及其最佳结合点的问题,是21世纪高等教育体制改革中出现的一个现实问题,我们不仅要从理论上加深理解,更重要的是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总结,实现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有机结合.也就是说,我们在大力加强高校德育的同时,必须进一步健全大学生的心理支持系统的社会性怎么写作——心理健康教育.

二、提高高校德育实效性的需要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适当扩充和完善了高校德育的内容

高等学校的德育主要是培养大学生正确的理想信念和高尚的道德品质,使其思想和道德更适应社会发展,经济进步的需要.在传统的德育中,由于不够重视学生心理方面的教育,常常把一些心理问题当作思想问题来解决,结果不仅挫伤了学生的积极性,甚至导致了大学生逆反心理的产生.随着时代的发展,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竞争日益加剧,大学生心理问题越来越多,这不仅影响他们的学业,而且也不利于给社会培养合格人才.面对新的形势,新的情况,如何增强高效德育工作的时代感以及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培养和造就适应知识经济时代新的要求的高素质人才,是我国高校工作迫切需要研究和解决的新课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新时期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4]因此,《提高认识狠抓落实大力推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教育部通报[2004]21期),《教育部卫生部共青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教社政[2005]1号)等文件都指出,新时期的德育工作必须重视与加强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了解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更好地引导其健康成长.

(二)心理健康教育为有效地实施高校德育工作奠定基础

任何思想的形成,都有其相应的心理过程并受个性心理,心理状态及心理发展水平等诸多心理因素影响.而且,良好品质的形成,首先要有健康的心智,能正确认识自己,接纳自己,对自己及他人负责,其次要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拥有正确的社会认知,成功地与人交往.如果一个学生自卑,孤僻,不信任他人,有社交障碍,他就失去了接受道德品质教育的最重要条件.由此可见,大学生能力的提高,道德品质的完善离不开正确的认知,健康的情感,坚强的意志等基本的心理因素.因此,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德育工作的内在要求.[5]通过运用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方法和手段,能够从完整的心理层面对大学生的认知,情感和意志过程施加作用,并能全方位地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消除和预防矛盾,痛苦,抑郁和悲伤等消极的心理状态,唤醒,保持和调动大学生的信心,热情,乐观向上,宽容大度和持之以恒的心理状态,进一步发展为健康的心理,有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从而为德育工作提供一个良好的心理背景,为更加有效地实施德育奠定基础.

(三)心理健康教育为高校德育提供了一个有效的途径

当代大学生价值取向的自我化和价值标准的实用化使他们对传统的德育工作中采用单一整体性的"我讲你听","我教你做"的灌输式教育方式,感到厌烦乏味和难于接受,从而大大降低了德育工作的效果.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种新型的人际关系,它遵循着尊重和真诚的原则,坚持共情,无条件积极关注,以当事人为中心的工作联盟的态度,使用参与性而非指导性的助人模式,帮助当事人发现和使用他们所具有的力量,使助人过程化,协调自我责任和社会影响,从而激励和帮助当事人投入行动,树立新的价值观.德育工作者完全可以借鉴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和技巧,以助人者的身份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德育工作,发挥当事人的主体效应,从现实生活的整体出发,以一个真正整体论的人理的工作模式,促使德育工作的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的工作方针落到实处,从而为德育开辟一条新的有效的工作途径.

(四)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德育走向纵深的必然趋势

今天,德育要求管理科学化,可操作化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当然是高校德育科学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往我们常常提把德育工作做到学生的心坎上.其中的"心坎上"仅是一种文学字眼儿,只有象征意义罢了.今天,在高校德育视野下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一种趋势,并作为德育向纵深发展的一种方法.在实际工作中,我们逐渐认识到:人的行为不仅受思想的支配,也受心理状态的影响.任何思想问题的产生都有它的心理根源和心理机制.在大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很多问题是由于心理上的不适应而引发的.可见,那种把学生中出现的所有问题都归结为思想问题的"大德育"观念,不但不能切实解决好学生中的问题,也无助于德育工作自身的发展和完善.因此,保障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必然成为加强和改进德育的重要任务和内容.

南开大学德育工作会议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大学生的论文范文集 大学生适用: 专科论文、函授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35 写作解决问题: 毕业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提纲、论文设计 职称论文适用: 期刊目录、中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毕业论文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质选题

三、心理健康教育策略有利于增强高校德育的实效性

心理健康教育策略主要是指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过程中所采取的具体,有效的操作方法,主要有语言策略和非语言策略.在高校德育过程中应用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既是一个理论问题,也是一个实践操作问题.在高校德育过程中,结合当前大学生的具体特点,正确地运用心理健康教育策略,可以建立起德育关系的情感基础,并针对存在的思想政治问题展开理性的探讨,从而促进并实现德育对象的具体转变.

(一)借助心理健康教育的"语言策略",展开大学生品德问题的理性探讨

在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中,语言策略主要是指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心理健康教育员对心理健康教育对象所使用的语言类方法,它包括心理对话,心理交流.语言策略在内容与形式上主要体现为"询问"策略,"应答"策略和"探讨"策略等.语言策略是深化心理教育的重要方法,是深入揭示心理问题或者情结的有效途径.应用语言策略是高校德育从情感关系深入到理性讨论或揭示某些思想政治问题的重要形式.在高校德育中运用"询问策略"可以把教育对象(即大学生)的思想政治问题加以理论化和深入化,应答策略的应用可以使德育对象感受到教育者是在认真聆听并积极思考其思想政治方面的观点,认识等,使其感受到相互之间存在进一步探讨或者明晰这些方面问题的可能性,可行性和必要性,探讨策略在德育中的应用启示我们应该在解决思想政治问题中形成以讨论为基本形式,以启发为主要目标,以转变为核心的新型教育形态,其旨在帮助德育对象(大学生)从内心开始产生自觉和正向而合理的转化,既而形成内在的认同.

总之,应用心理健康教育的语言策略从事德育工作,不仅对个体的德育具有实效价值,而且对群体的德育也产生正向的强化效应和积极的导向作用.

(二)借助心理健康教育的"非语言策略",建立德育关系的情感基础

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策略中,非语言策略有着丰富的内涵和具体的内容.其内涵的核心指向是使人的情感人性化,柔顺化和亲近化,尤其是使教育对象在内心尊重与价值存在的需要方面得到确证.其具体应用内容主要体现为倾听策略,关注策略,沉默策略和体态策略等.

在德育活动中,重视倾听策略的应用是能否引导大学生正确道出需要解决的思想这个拟制问题的"惑"的基础,借助关注策略,做到全身心地聆听大学生们对某些问题的陈述和认识,认真思考其陈述和认识中的观点,依据,体察这些认识产生的原因,全面关注此时大学生情绪和体态的变化,沉默策略和体态策略的综合运用既表现为对大学生思想陈述及其过程中的停顿不做言语回应,以暗示对方继续完成对思想政治认识的表达,也表现为大学生在陈述问题或者做思想剖析的过程中,德育工作者确保其有一定自我表白与反思的时间和空间,更表现为德育工作者对大学生此时此刻心理的尊重和理解.

四、高校德育视野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探讨

高校德育视野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心理咨询的开展.我校在探讨有效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目标下成立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简称"中心"),以"中心"作为领导与开展高校德育视野下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的责任机构.

"中心"担负着大学生心理,行为问题乃至心理障碍的鉴别,疏导或矫正的工作.在20世纪90年代初,我校心理咨询来访者中有约90%以上属于健康咨询,即已有心身疾患或心理障碍者为主,求助于发展咨询的来访者极少.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发展咨询,即关心自己的个性塑造,环境适应,择业及未来发展的人数逐渐增加,至今达到发展咨询与健康咨询约为2:1的比例.这说明多年来的教育已使心理健康的观念与需求深入人心,大学生们逐步将心理咨询作为自己人生完满发展的加油站.需要指出的是,大学生中部分人确有须经专家矫治的心理障碍,这些人往往不能主动寻求帮助,而且在某些社会,环境诱因的刺激下可能出现伤害他人或行为.虽然这类人为数不多,但属于必须高度重视和防范的群体.

(一)高校德育视野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形成

多年来,我们为了探讨和提高高校德育的实效性,逐步建立了大学生心理咨询工作的校内联系网络模式,这一网络的建立成为高校德育视野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模式.

在联系网络模式中,首先是办好校心理咨询中心,坚持每天(含晚上)接待来访者.近几年,由于"中心"工作人员增加,我们主动增加了怎么写作内容,变单一的"等进来"为"等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近几年我们根据我校办学规模迅速扩展,在校生人数急剧增加的情势,着力建设了二级,心理咨询机构与网络,委派"中心"的咨询员对口协助各学院学工办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及咨询工作.各位对口辅助工作的咨询员每周与各学院学工干部进行沟通与交流,了解与掌握存在心理问题学生的情况,并采取上门咨询的形式帮助其解决问题.对于心理问题程度及性质较重的学生,则约到"中心"进行咨询及诊疗,或及时请学术顾问组的专家进行会诊,确定治疗方案.这一举措加强了"中心"与各学院学工干部的联系,形成了融洽的工作关系,使我们能更全面地掌握全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状况,从而更加及时,准确,有效地帮助有各种不同心理问题的大学生走出困境.

一级:校大学生心理咨询中心学术顾问组

二级:各学院学工办学院党总支,分管总支副书记

:各年级班主任,辅导员

联系网络的运作程序为:一方面在心理档案建档中发现有心理偏差的对象由"中心"通知各学院学工办,再告知该对象的班主任或辅导员,对他们重点关注,帮助他们解决心理和行为方面的困惑或问题.另一方面各年级班主任,辅导员在学生工作中发现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自己处理不了,按要求应立即上报给学院学工办,学工办领导综合各方面因素分析并听取驻点咨询员的意见后,能处理则会同咨询员自行处理,如果认为必要,即迅速上报"中心",由"中心"进行咨询,或给予诊断和治疗,为其解决心理问题.如果上报对象属于较严重的心理障碍,"中心"则请学术顾问组的专家会诊,明确诊断及确定治疗方案或处理意见.多年来,我们依靠这个联系网络的运作和全体学工干部的参与与支持,及时发现,解决了大学生中的各种心理问题,成功地化解了多例大学生的心理疾患及心理障碍,同时避免了多起意外事故的发生.

(二)高校德育视野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在突发事件中的应用举例

高校德育视野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中心"在其中是一支主要的力量.这一系统工程的质与量平时可能较难评估,而一旦在特殊时期,突发事件袭来时,其实力及应变,解决问题的能力便会得到全面的检验与考验.

2003年春天,我国遭遇"非典"肆虐.由于"非典"的突然性,不可知性和高度的危险性,社会上人心惶惶,谈"非"色变,所造成的危害远远大于"非典"感染本身.高校人群集中,大学生的心理敏感度又较高,加之学校采取了封校等防"非"措施,使得部分同学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心理恐慌和适应困难.

根据省教育厅和校党委的部署,"中心"快速反应,及时行动,在全校范围内开办"调整心态,抗击非典"的讲座,"中心"工作人员深入到各学院向学生宣讲心理防"非"的重要性,措施和方法,解答疑虑,抚慰情绪,并且通过校报,广播台,有关刊物等宣传心理防"非"."中心"在调研的基础上,精心设计了"非典心理问卷",在本校各年级学生中进行调查,根据收回的近500份问卷的统计分析,撰写了"'非典'期间大学生心态与行为的调查报告",上报校党委,为学校部署总体抗"非"工作提供了科学依据,并根据校领导的意见将该"调查报告"呈交省委政策研究室信息处,供省委领导参考,信息处反馈函件对我们的工作给予了肯定及感谢."中心"为防止因"非典"恐惧造成学生意外行为的发生,查阅国内外资料并结合我校的情况,撰写了"高校'非典'心理干预预案",迅速发至各学院学工办并组织学习.使全体学工管理干部及时了解和掌握"非典"期间学生心理问题的介入方法和应对措施."预案"使学工管理干部在遇到异常情况时,有据可依,从而正确化解了数起危机事件.其间有两名因"非典"恐惧而诱发心理障碍欲的学生,由于及时发现,及时处理,得到了适时而正确的治疗,预后良好.在心理防"非"的宣传方面,省教育厅发文作了部署,"中心"也积极行动,组织撰写了4篇心理防"非"的文章,刊登在教育厅主办的《新教育》周刊上.

在抗击"非典"这一特殊时期,"中心"的工作网络和应变能力经受住了巨大的考验,发挥了较为关键的作用,学生中没有出现过分的心理恐慌和混乱,为维护全校安全,稳定的局面做出了贡献.

(三)高校德育视野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在一般心理问题中的应用举例

【基本情况】张某,18岁,大一学生,独生女.主诉自己常常想到父亲去世时的情景,在下雨天会看到父亲的身影,考试时会感到父亲在拍自己的肩膀等经常处于悲伤之中,学习成绩大不如以前,精神疲惫,对未来的生活也失去了信心.在家中,与母亲相依为命,常常听到母亲躲在被窝里哭泣,家里一直笼罩着阴影等

来访者正处于"哀痛危机"之中,也就是亲人的去世,或者其他一些意外的不幸事件,使当事人无法控制自己的情感,陷入茶饭不思,悲痛欲绝的状态.这本是一种正常的情感反应,但如果持续时间过长(张某的父亲去世已近3年),则会造成身心的巨大伤害,直至出现"衰弱型人格",必须接受心理咨询或治疗.该来访者已出现精神恍惚,甚至"幻视"等幻觉,情况较为严重.

【咨询经过】针对来访者的情况,适用认知疗法,把其由于对父亲的爱而导致的精神抑郁转化为成长的力量.

第一步,描述过去,尽情宣泄.这一步是引导她去面对现实,事情既然发生了,承认它,破除她心中"要是父亲没有死该多好啊"的幻想,这是克服困难的第一步.同时,要改变她过去很想"去想"但又不敢想的做法,鼓励她尽情地想,尽情倾诉过去与父亲亲密相处的情形.这一阶段,要达到两个基本目的:一是通过倾诉,宣泄并释放被压抑已久的不良情绪(人的情绪处于压抑状态时,应加以合理宣泄,这样才能调节机体的平衡,缓解不良情绪的困扰,恢复正常的情绪,情感状态),二是引导她去面对现实,承认事实,从幻想中走出(人受困扰,不是由于发生的事实,而是由于对事实不合理的观念).这一步要运用心理会谈技巧,与来访者"共情",建立良好的关系,再结合认知疗法,初步改变其不合理认知.经过这一次咨询,来访者反映,感觉轻松多了,也能够认清父亲不会再来的事实,但仍有排遣不去的悲痛,对前途没有信心与动力,对生活还很悲观.

第二步,挖掘"基点",顺势转移.在任何事件中,都有一个主导事情发生变化的着力点,也就是"基点".它是问题发生的根源,也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世上没有无缘无故的忧,也没有没来由的痛,痛之深往往是因为爱之切.通过倾听来访者的陈述,咨询者发现,在这一事件中,来访者对父亲有着无比深厚的"爱",这正是所谓的"基点",它是帮助当事人寻找希望,重新生活的"支点",找到它是解决问题的重要一步.

要利用这种爱来引导,转移她依赖和悲痛的情绪,找回她对生活的希望."你父亲对你有什么期望"我问.(引导她把对父亲的哀思转移到其他方面,从父亲对地的期望入手,进行引导)

"希望我长大成才."她说.

"在他离开时,还有什么希望"

"希望我和妈妈和睦相处."

"你爱父亲吗"我接着问.(明知故问,是为了引入下一个问题)

"爱!"她回答得很干脆.

"事实上,你有没有实现或按父亲的意愿做呢"(这里引导她重新对爱的表达方式

进行反思.)

利用"父亲的爱"顺势引导,转移到两个方面:一是父亲对她的期望,如果真正爱父亲,那么就要努力学习,愉快生活,将自己的成绩作为对父亲爱的回报,二是承担起对母亲对家庭的责任.责任感的激发能起到令人难以想象的作用,它能唤起当事人生活的信心和勇气.在这一阶段的咨询中,通过一些积极暗示技巧及空椅子技术的运用,把对父亲的爱转化为前进的力量,用学习及责任心来取代哀痛,来表达对父亲真正的爱.

第三步,成功体验.经过第二步,来访者的学习,生活都有了很多改善."学习,工作是转移哀痛的最好方式".来访者在学习中感受成功的喜悦,在与母亲的沟通和母亲的鼓励中体会到责任感,慢慢走出了哀痛的阴影.在这中情况下,更进一步,通过这一事件扩大到以后生活中可能遇到的其他不幸事件.在这一步,通过与来访者共同探讨分析,使其明确三点:一是不幸事件是不测的,难免的,二是坦然面对,"我"有成功经历,有自信,三是任何事件都可以促使"我"有成功经历,有自信,都是促使"我"成功的机遇.

这一步主要使用认知疗法及激励理论,体现来访者自己的力量,并共同探讨分析,使其乐观地生活.

【案例评析】在心理咨询中,让来访者倾诉是必要的,一是宣泄不良的情绪,二是与来访者共情,三是了解原因等,这其中,咨询员要灵活使用倾听技巧及参与技巧.此外,抓住"基点"进行引导是认知疗法的关键,通过它调动来访者自身的力量,并扩展到其他一些生活事件,成为当事人生命中的"自助器".该技术较好地体现了心理咨询的核心———助人自助思想.

总之,高校德育是一项系统工作,在实践过程中借助和应用一定的心理健康教育策略,既是加强德育科学性的深化结果,也是提高实效性的必然要求,既是拓展其实践途径的有力探索,也是其自身理论不断完善的总体趋势.

当前必须大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的基础同时坚持德育的方向和宗旨.这就要求德育工作者树立素质教育的现代教育观念,努力学习和运用心理学基本原理认真探索思想教育过程中的心理规律,大胆引进心理教育,心理辅导和咨询的方法和技术,在教育目标,模式,运作机制,方式方法等方面改进传统的德育,实现德育与心理教育的有机结合.

[2]刘丽美,张莲英,张国宏.浅谈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5(2):72-74.

[3]潘永亮.实话实说——与大学生谈心理健康[M].赤峰:内蒙古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21

[4]李化树.论新时期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教育与现代化,2003(1):58-62.

[5]王红梅.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增强高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J].前沿,2005(8):124-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