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议文点据全国,中学生议文点据考研

点赞:12019 浏览:47992 近期更新时间:2024-02-06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论初中作文教学的序列化

河南省安阳市光华中学语文组:王振永

摘 要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在语文教学中独占半壁江山,它直接关系到学生的综合素养的提高,本论文从作文改革背景下作文现状及其教师对于课改的误区,制定序列化的作文教学步骤及其优化措施等方面进行论述,旨在通过对作文教学的序列化之路的探索,达到优化作文课堂教学,提高作文教学效率的目的.

本论文除了引言和结语外,共分三章.

引言主要回顾作文教学改革的情况及其介绍本研究发起的缘由及意义.

第一章分析初中作文教学的弊端及其教师在作文教学改革中的认识误区.教师作文教学现状主要存在的问题是:缺乏系统化,序列化的整体规划,缺乏系统化的写作过程的指导,缺少系统化专题训练的指导针对性.这样的作文教学课堂,导致学生的写作出现不愿意写,怕写作文的心理,写出的内容言之无味,空洞,缺乏个性,作文语言做作,作文形式公式化等问题.分析出教师对于作文教学改革认识的误区,主要是淡化作文写作技巧的指导和缺失写作过程的序列化指导.

第二章论述了作文序列化教学的必要性和实施方案.教育理论的支撑,初中生特点,语文教材和作文教材的实际情况,均是制定作文教学必须序列化的依据.实施方案具体为作文教学序列化的整体构思和具体实施步骤,并分析在制定作文序列化教学过程中需要把握的原四点则:树立大语文观的理念,整体规划,作文训练体系与教学课例相联系,作文教学要循序渐进改变作文评价模式,体现科学序列评价梯度

目录

摘 要II

引言1

第一章初中作文教学的弊端3

第一节教师作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3

一、作文写作教学缺乏系统的训练规划3

二、写作过程缺少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的系统化指导3

三、作文评改缺乏系统化专题训练的针对性4

第二节初中学生写作上存在的问题4

一、写作心理上,对作文写作没有兴趣4

二、作文内容上,缺少对生活的个性化体验,言之无物5

三、作文语言做作,作文形式公式化6

第三节作文教学改革的误区6

中学生议文点据全国,中学生议文点据考研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作文教学的文章 大学生适用: 本科论文、本科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88 写作解决问题: 学术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模板、论文结论 职称论文适用: 期刊发表、职称评中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学术论文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秀选题

一、作文教学淡化写作技巧指导6

二、作文写作过程缺失系统化,序列化的指导7

第二章初中作文教学序列化的必要性及实施方案11

第一节初中作文教学序列化的必要性11

一、初中作文教学序列化的理论依据11

二、初中生的特点13

三、作文教材与课本教材15

第二节初中作文序列化的实施方案16

一、初中作文教学序列化的整体构思16

二、初中作文教学序列化的具体步骤17

第三节初中作文教学序列化的实施原则18

一、树立大语文观的理念,整体规划18

二、作文训练体系与教学课例相联系20

三、作文教学序列要循序渐进21

四、改变作文评价模式,体现科学序列评价梯度22

第三章初中作文教学序列化的优化措施23

第一节作文写作,兴趣开道23

一、丰富实践活动,积累写作素材,激发写作兴趣23

二、评价多元化,调动学生作文写作的积极性24

第二节利用课堂资源进行写作训练27

一、利用课文范例进行作文能力的渗透27

二、利用日记进行片段训练27

第三节利用课外资源优化写作教学29

一、课外阅读能力的培养29

二、作文环境的营造29

三、撰写教育教研论文30

界独特的情感体验,这种独特体验才是作文实质性的独一无二的地方.尤其在考试前,为了提高学生的作文分数,甚至出现了老师给学生提供范本,让学生背诵下来,教给他们简单的修改方法,比如把里面出现的人物,时间,地点等,经过简单的修改后,就变成了一篇考场作文,逃过改卷老师的法眼后,来获取不同程度的分数.就写作来说,技巧固然重要,但纯粹为技巧而技巧,这样的作文是缺乏生命力的,是枯燥无味的,也是导致学生对于写作会越来越没有兴趣的重要原因之一.作文是作者世界观的主观反映,只有反应对于现实生活的个性感受,文章才会有内涵,才会打动人,才有了生机和活力.

三、作文评改缺乏系统化专题训练的针对性

一些教师对于工作兢兢业业,作文批改异常认真,给学生作文的评语也是面面俱到,从语言到立意,再到文章结构及其形式等等,无一遗漏,但最后效果并不理想,还不如有些教师不批改作文效果好,究其原因是由于作文批改过程中却缺少训练重点的针对性,每次评讲不是围绕某个明确的训练目标进行,而是什么问题都涉及,全方位讲评,却什么也讲不深入,什么都没有突出的解决,结果最终的付出是徒劳的.

第二节初中学生写作上存在的问题

正是教师一系列的做法,严重违背了作文教学系统化,序列化的规律,致使学生作文写作出现了不少的问题:

一、写作心理上,对作文写作没有兴趣

主要表现在写作课上的怕写,不想写.老师一布置作文题目,不少学生就开始抓耳挠腮,口里嘟囔着"咋又是作文课啊老师下周上作文吧,我们上周才不是刚写过吗"等怕写,不愿写的现象.

另外就是应付心理.不喜欢作文,但语文考试作文是必不可少的,而且所占分数比例低的在30%,高的情况占到45%左右,不写作文肯定不行了,于是学生对作文训练及考试采取敷衍,凑字,想方设法拼凑够作文要求的字数,采用短句变长句,采用大量的修辞手法造句来增加作文字数,或者写诗歌,一句一行,行数凑够了,任务就完成了,二是大量引用,引用原文材料,一篇文章600字,要求材料能引用200字以上,或者引用大量的诗句,不管是否跟中心关系紧密,都引用过来.总之,字数凑够,作文的一关算是过了.

二、作文内容上,缺少对生活的个性化体验,言之无物

作文内容抄袭,拼凑,瞎编乱造.写作课上,不交作文不行,交了字数不够也不行,迫于无奈,只有求助于作文书了,找到有相关的文章,就依葫芦画瓢稍作改动模仿写一篇,或者干脆整段的把别人的作文照搬过来以图省事,只要最后能完成作文作业的任务就算万事大吉.如找不到类似文章,干脆把道听途说的,以前看过的所谓高分作文的内容,经过简单的改写就成了自己的作文了.如写作文为了表现自己的悲惨生活,有不少学生写自己的不幸,都以父母的死亡带给自己的各种痛苦等等为写作内容,类似的虚检测生活经历,是文章带有明显的为文造情成分.

另外就是作文内容概念化,缺乏创新性,甘于幼稚.作文概念化主要表现为写作思维的僵化,比如写同学的外貌,必然总是圆圆的脸蛋,一笑一个小酒窝等,写老师,笑容永远和蔼可亲,从老师窗前走过恰好看到深夜还在批改作业,必然是雨中上门补课得了重病,仿佛教师们只有牺牲自己才能照亮别人,写好人好事,总是班上同学得了白血病,我尽心帮助同学,同学临去前含泪对我说,或者我病了,同学帮我补习功课,一天风雨大作,雷电交加,意料之外的意料之中,他又准时的到来为我补课,结果他回去后因此病重医治无效,我永远怀念这个好朋友等在他们的思维中,万事万物都是一层不变的,不管何时贴在他们身上的标签永远都是一样的,不同人的品行都是一样的,从而形成了概念,公理,放之四海而皆准,致使学生的作文千篇一律,千人一腔,一千个人心中的汉姆雷特是一个样子的.到初二,初三的阶段了,仍有写学生同学间为了一个橡皮闹矛盾最后和好的事件.甚至还有写我在马路边拾到几块钱交给了叔叔,叔叔夸我是个好孩子的内容搬到作文中去的.

总之,学生写出的作文缺乏的是单个个体对于社会,对于生活独特的体验和感受,很少能显现出内心对外界个性化的反映.

三、作文语言做作,作文形式公式化

文字功底好些的学生往往喜欢故作高雅,故作深沉,用一些不着边际的话堆砌一起,如引用古诗而不加甄别,尤其爱用华丽辞藻的诗句,一些甚至于表达主题关联性不强的也被录用,而文字功底一般的学生,利用修辞乱造句子,胡乱化用等现象严重.

作文形式公式化表现为:一是套用中考优秀作文模式.尤其当年中考作文有什么新的形式取得高分,相当一部分学生都赶紧模仿此种形式,以期自己考试也能获取评卷教师的好感,获得高分,学生单纯的把作文写作当成一种既定格式,象数学公式一样,只要套上去就觉得高分在握.二是,文章结构的公式化.如写人的作文,总是先外貌描写,之后举出具体事例,最后升华主题,人物形象逐渐在心中高大.而记事作文,通常都是写同学关系亲密,之后小事心生间隙,偶然事件和好如初,最后此事让自己明白一个深刻的道理.

第三节作文教学改革的误区

一、作文教学淡化写作技巧指导

新课程改革之后,"淡化作文技巧知识教学"成了改革热点和课堂时尚,文体不限的话题作文成为作文主导.另外误解或者曲解了兴趣教学流派和个性化教学流派的真正思想内涵,教师就简单的认为,只要是提高了学生的兴趣,就能根据学生生活写出自己的独特体验,就会观察感知世界,写真人,记真事,抒真情,发实感,写出展现自己个性的作文,认为学生写作不受世俗观念和固定思维的影响和束缚,就是成功的作文教学了.

于是教师在教学时,一是不再重视文体序列训练.没有文体作文教学意识,尤其议论文与说明文基本处于忽视的地位,三年作文训练下来,学生文体意识渐渐淡薄,不少学生记叙不生动,不具体,表达不清楚,议论不到位,说明又不会,写出的文章似驴似马,成了典型四不像文章.显然,不少人误解或曲解了"新课标"关于淡化作文技巧知识的教学思想,把淡化作文技巧知识教学变成了弱化作文技巧知识教学,甚至是不要作文技巧知识教学,把文体不限理解为淡化文体,甚至是没有文体,使技能训练和能力形成失去了坚实的基础.二是立意,谋篇布局,作文内容上不再规划.认为自己只要找些学生感兴趣的题目,让学生写一写,作文的能力就提高了,最终导致了部分老师的写作教学随意化和盲目化现象的出现.

二、作文写作过程缺失系统化,序列化的指导

具体思想和做法有以下几种:

1,以数量来提高写作质量,作文是练出来的

课程标准明确规定,每学期的作文训练不少于6次,这是保证作文训练质量的最低数量.由于学校对作文教学情况检查起来不容易操作,于是部分学校就把作文的数量当成作文教学检查的一个硬指标,使这项工作易于量化管理.另外,在作文教学改革的大潮中,面对众多的改革成功者,不少老师们来回揣摩比较,最终决定拿来他们认为成功的经验为自己所用的时候,结果发现不但没有提高,甚至有时出现了自己完全掌控不了局势的现象,于是教师对于作文教学也趋于简单化,按照学校的要求做,先写够数量再说,这至少也算完成了一项学校的任务.于是,教师就把作文训练必须达到的最低数量目标当成了作文教学的重要内容.部分教师主观的认为作文写作超过此最低数量,会让学校觉得自己很重视作文训练,此外,作文写得多了,对于作文来说并不算是坏事,持有练得多了自然就会写好的心理,来给自己找个内心平衡.可事实上,学生作文水平的高低与训练次数的多少并没有绝对的对应关系.任务性的机械性的强制训练,对于学生来说,简直是一种心理的折磨,非但不能提高作文写作水平,相反还会打消学生作文写作的积极性,久而久之,使学生在心理产生惧怕感,厌恶写作,相反,学生通过材料的收集与整理,作文技巧的指导,写作情感的酝酿,教师的量化讲评和完成作文的自我反思与修改等,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进行多方位多层次的训练,做到切实有效高质量的作文训练,这样高效的作文训练一次要比单纯数量的作文训练十次效果都好.总之,只注重数量的一味增加,而忽视质量的循序提高,只会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削弱学生写作兴趣,这与素质教育的要求是相违背的.

2,作文教学无用,作文水平高低取决于个人领悟能力

在一些教师的眼里,作文水平是天生的,会写就是会写,不会写的教也没用.他们认为,作文是学生对于生活的认识,体会,体验,是生活在他们心目中烙下的独特的印记,学生能否做好作文,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学生对于生活的感悟,于学生的个人经历,个人修养,天资有很大关系,教师即便帮助他们去理解,体会,也难以使学生深刻的感受到这种特殊的人生体验.在当今为分数论的教育评价体制下,与其浪费这样的时间,还不如把时间花费在其他部分上面,以期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相比较而言,觉得这样更实惠些.于是教师就开始对作文缺乏必要的指导,部分教师甚至把作文教学当成一种负担,认为完成每学期的作文数量或者多布置几篇作文达到量大多练习,给自己的一个心理安慰罢了.这促使了学生的作文水平长期处于自生自灭,原地踏步的状态,以至于形成了作文教学的恶性循环.

也有老师认为,作文就是一个慢功夫,作文教学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短短三年的几节课难得有成效,抓了一时半会儿也显现不出什么效果,还占用很多语文时间,实惠的做法不如多做做基础知识练习.在这种只注重眼前利益,而忽视长远效果的教学思想指导下的教学方法,给作文教学带来无穷的危害.

3,以阅读作,多读,写文章自然水到渠成

有些教师误解了"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古训,片面的理解为只要读书多了,自然而然的就会写作了.一味的强调以读代练,以读,只要读得多了,自然就会写出好的文章来了.无可否认,读各类不同的文学书籍,比如中外名作,同龄的的优秀作品,的确能开阔视野,丰富语言,增加逻辑思维能力,是提高作文水平的一种好办法,但同时也应该看到,不同人的生活阅历不同,对于外部世界在自己内心的反映是不同的,别人的文章再好,也不能代替自己的内心感受,这种感受是学生个体对于这个外部世界独特的情感体验,而学生个体的写作正是把这种间接经验转化为直接的情感体验的途径.另外,把间接经验转化为直接的经验也是需要一定的为文技巧来表达出来的,缺少这个过程,即便写作文章来,内容也是是空洞乏味的.如不少学生提出,自己也看了许多文章,读了很多文学书籍,但就是一遇到自己的作文就表达不出来,想说的太多,又不知如何下手."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但即使会吟,若不能发自内心,也只能是拾人牙慧,人云亦云罢了,单纯的以阅读代替写作是根本达不到培养创新型人材的目的.

4,功利化,作文就是为了考试

由于受现行教育评价体制的影响,部分教师就认为作文分数高低是学生写作水平最直接的体现,学生连作文高分都考不到,你能说你教的学生作文水平高吗学生的分数高了,得到了那么多阅卷教师的好评,你难道能说学生的作文水平低吗类似的唯分论者不在少数.在作文的改革浪潮中迷失,困惑的教师们受此思想的影响,不少都花费在寻求如何应付应试作文的捷径上,一味的把研究方向放在如何提高分数上,不再投入精力探索如何使学生通过作文教学提高综合素养,表达真感情,实现为文与做人的相统一.作文教学已经远离创新,模板式范文成了一些教师作文教学的法宝,平时的作文教学课堂变成了范文背诵课堂,背诵各种文体的范文模板,以得心应手的应对各次考试.

在教师功利化作文教学思想的引导下,各种"预制板"范文的出现,导致了模式化套路作文的频频出现.

比如:有一位教师在改升学考试的作文时,碰到的无耐情况——作文题目为《走近等》,学生可以走进老师,走近书籍,走近大自然等.忽然,走进屈原这个题目让阅卷老师眼前一亮,甚感此生文学素养应该不错,于是满怀期待的读下去,结果此作阅卷老师越读越觉乏味,再读如同嚼蜡.

"文章开头是一长段排比:'他是一位诗人,他十分爱国等',第二段开始讲屈原投江的故事,第三段则是一句话点题:'啊!屈原,我想走近你!'"

这个是典型的"预制板"三段式结构,文章由老套情节,一层不变的搭配组成的三段,一点也没有蕴含对屈原或其作品的理解,有的只是看起来很华丽的一堆排比和感叹的句子.

功利化作文教学思想的指导下,还容易出现另一种作文现象——抄袭作文."《重庆晚报》刊登的重庆市04年考试满分作文《我是一只想死的"老鼠"》,经读者,系抄袭《微型小说选刊》当年第九期第41页上的文章.该市版权处负责人经过对比两篇文章后,表示这篇文章系抄袭之作,考生行为是抄袭行为."满分作文一下变成了抄袭作文,在近几年来的考试中屡遭,这似乎成了作文考试中的一个抹不去的黑点.

5,重视整体训练,忽视细节处理

受传统作文教学模式的影响,教师在开始训练的时候,总是力求每一篇作文都从立意布局谋篇到选材到语言都尽善尽美,使文章整体结构完美和谐,从理论和情感上说,无可厚非.但是在作文教学实践中,却是偏离了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发展特点的,因为我们面对的是刚从字,词,句等大量训练中逐渐走向对文章整体有浅显认识的初中生,他们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对整篇文章的理解,对结构的把握,需要有一个逐渐吸收消化的过程.同样,在整个作文训练中也存在着由句,段,篇的渐进训练而达到整体把握的过程,一些细节的,片段的处理是不可缺少的.初中语文作文训练,每次训练都应有一个侧重点,这样才能使学生一步一个脚印的打扎实写作基础,逐步提高作文水平.

以记叙文为例:先训练的应该是"要说实话""说话要有条理"以及"特定的场合要说得体的话"等,这是记叙文写作训练中一些细节的基本能力的训练,而在此基础之上,进一步训练"细致观察才能写具体""展开联想和想象,拓宽思路"等,来提高对于文章总体把握的能力.忽略学生的认知和心理发展规律,人为的超越逐步认知的过程进行拔高,会使学生打不扎实作文基本功,基础的写作能力得不到巩固和发展,更不可能从总体上把握文章,带来的结果只能是越训练越糟糕,形成恶性循环,致使学生作文水平停滞不前甚至出现倒退的现象.

第二章初中作文教学序列化的必要性及实施方案

作文教学的序列化,是指使初中作文训练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教学体系.这就要求教师在指导学生写作实践时,能够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把握方法指导与写作内容的契合与变通,把序列化统一训练与学生能力提升的个性差异性兼顾起来,从而制定出合理与高效的作文序列模式.

第一节初中作文教学序列化的必要性

一、初中作文教学序列化的理论依据

1,三重转换理论

作文活动的自身规律是什么三重转换理论认为,"写作过程经历了三重转换过程:由客观事物到作者感知的'内化',由作者感知,到深度思维直至领悟的'意化',由作者构想的作品雏形,到真正完成精神产品的'外化'.内化为写作积累素材,启迪思考,是写作的基础:意化为写作孕育'胎儿',描画蓝图,是写作的构思,外化为写作修辞定型,提供成品,是写作的实现."

其规律告诉我们作文需要三个过程进行训练:首先,解决作文的源泉问题,即作文"写什么"(内容与认识)的问题,让学生学会观察体验生活,搜集并储存作文素材,其次,是"怎么写"(知识与技法)的问题,即学会如何利用想象和联想,学会如何审题,立意,谋篇布局,以解决作文的构思问题,最后,"怎么写好"(能力与表达)的问题,即学会语言运用,以提升作文中的语言表达能力的问题.

2,系统控制理论

此理论认为:"任何事物都是由相互联系的若干要素构成的系统,系统各个层次结构和系统的属性不仅要取决于各组成要素的属性,而且取决于各要素间的."

此理论启示我们在作文教学时,可以从它的层次结构及与其他事物的联系入手,将其看成一个系统,从而把握作文教学的本质规律,进行作文的有序教学.教师在指导学生作文训练时,不仅要抓住作文教学课堂本身,而应从整体的角度去思考,把我作文的训练方向,从而制定系统的作文教学层次和训练计划,遵循作文教学的内在规律,注重作文教学的系统性,序列性和高效性.

3,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认知个体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建构起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从而使自身认知结构得到发展.认知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需要'同化'与'顺应'两个过程.同化是个体把外界刺激所提供的信息整合到自己原有认知结构内的过程,顺应是个体的认知结构因外部刺激的影响而发生改变的过程.个体的认知结构就是通过同化与顺应这两种形式建构起来的,并在'平衡——不平衡——新的平衡'的循环中得到不断的丰富,提高和发展,从而来达到与周围环境的平衡."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学习是获取知识的过程,就是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帮助建构知识结构的过程,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由此可见,学生建构作文体系和提升作文写作能力,就需要教师的一系列的作文训练体系的帮助,包括作文过程的文体知识的掌握,情感的提升,语言的表达,及其作文修改提高过程的师生评改作文,作文的再修改等一系列训练体系.

4,人本主义理论

人本主义强调的是以个体的人为中心,强调人的理性和感性的统一.人本主义教学思想关注的不仅是教学中认知的发展,更关注教学中学生情感,兴趣,动机的发展规律,"注重对学生内在心理世界的了解,以顺应学生的兴趣,需要,经验以及个性差异,达到开发学生的潜能,激发起其认知与情感的相互作用,重视创造能力,认知,动机,情感等心理方面对行为的制约作用."它关注的是人个性的发展,重视理性和感性的统一,它与新课改"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思想相统一.这就提示我们在构建作文训练体系时,需要全面整体的考虑到学生的整体的发展,包括学生的知识能力的发展,也包括学生的情感的提升.而这些能力的实现,教师在作文训练时,就必须有系统化的训练目标,才能避免作文教学时的盲目化和随意化等现象的发生.

三重转换规律,系统控制理论,建构主义理论和人本主义理论对于作文规律的揭示,为作文教学中思维训练和作文技能序列化训练的安排,提供了有力的理论依据.

二、初中生的特点

"初中生处于少年期(十一二岁至十四五岁).少年期是一个半成熟,半幼稚的时期,是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幼稚性错综矛盾的时期,也是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的主要心理特点可以概括为过渡性,闭锁性,社会性和动荡性.在感知,注意记忆,思维,想象,自我意识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发展."

1,初中生知觉的发展

首先,大幅度的提高了知觉的有意性和目的性,能自觉地根据教学要求去知觉有关事物.其次,知觉的精确性,概括性得到了更大的发展:出现了逻辑性知觉和抽象性知觉,空间知觉上能够较熟练地掌握三维的空间关系,时间知觉上,能够更精确地理解较短的单位,如,月,周,时,分等,在观察力知觉上,观察细节的感受力,辨别事物差异的准确率,理解事物的抽象程序均在不断地发展,初中生有意识观察的目的性,持久性,精确性和概括性都比小学生有了显着的发展.尤其是到了初二以后,观察概况能力得到较大发展.

2,初中生记忆和注意的发展

初中生有意性的识记发展更为迅速.初一年级学生的无意识记,机械记忆常常表现得很明显,对有兴趣材料记得比较好,对一些不感兴趣的材料记得比较差.随着教学要求的不断提高,学生逐步学会有意识记,使记忆服从于识记的任务和教材的性质,不再单纯依靠兴趣来促进对材料的记忆.另外初中生的形象识记和抽象识记从初一年级后半学期开始发展异常的迅速.同时,初中学生的注意力比较稳定和集中,在注意力的分配和转换上,初中学生具有了一定的注意分配的能力,他们可以边听老师讲课,边记笔记.

3,初中学生思维的发展

总体上说初中生的抽象逻辑思维比小学有较大优势,但抽象逻辑思维很大程度上还属于经验型.从初中二年级开始,中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开始由经验型向理论型转化.这种转化大约到高中二年级初步完成.

初中一年级学生已经开始掌握辩证思维的各种形式,但水平还不高.初中二,三年级学生开始能利用逻辑思维来理解抽象概念的本质属性.初中三年级学生的辩证逻辑思维处于迅速发展的转折期,但是也只是初步形成和发展的时期,初中阶段的学生,思维的品质尤其是独立性和批判性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是很容易产生片面性和表面性的缺点.

4,初中学生想象的发展

初中二年级到初中三年级是学生空间想象力发展的加速期和关键期.初中生想象的现实性在不断发展,创造性成分在不断增加——想象的内容富有逻辑性并且比较符合现实,初中生的幻想具有现实性,兴趣性,有时也带有虚构的特点.想象发展到相对成熟与理性,大部分都要到高中阶段才能完成.

5,初中生自我意识的发展

正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自我意识发展迅速,并逐步走向成熟.但由于心理不够稳定,这一阶段的学生的自我意识呈现出复杂性,多面性的特点.

首先,独立意识增强,带有相当的幼稚性.

中学阶段是学生身心全面并迅速发展的关键时期,伴随着生理上的急剧变化,学生的情感,意志等个性心理特征也随之变化,他们潜意识中有一种强烈的独立倾向,感觉自己长大了,对成人的态度有以前的听从到现在的反抗,更倾向于自己的独立思想和见解及其解决问题的方法,尽管有些时候学生的独立意识存在一定的非理性,甚至带有一种幼稚的逆反,反叛的性质,在各种矛盾冲突中,他们往往采取消极的对抗或冷处理的方式来解决,而非采取适当的合适的方式.

其次,关注自我,表现自我的强烈

随着成人意识的增强,中学生开始关注自己在他人心目中的形象,同时也开始更加注重自身的内在形象,为人处事变得小心谨慎,比较注重自身能力与品质,学习成绩,越来越在意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尤其在公众场合喜欢表现自己,对老师的批评和表扬显得非常敏感,面子对于中学生来说已经深入人心.他们一方面要努力表现自己,希望得到他人的认同与赞扬,但另一方面通过尽量抬高自己,贬低他人,来获取大家的认可,这都是他们无法对自己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的体现.

再次,青春期自尊心的发展尤为突出.

这个时期的初中生,自尊心具有敏感性和强烈性两大特点.他们爱好争强好胜,容易走极端,有一点成绩,就会沾沾自喜,甚至会忘乎所以,但同时,碰到困难等不顺心的事情,他们又容易自暴自弃,破罐子破摔,个别时候还会出现极度的自卑感,感觉自己什么都不行,好像别人一谈论的事情,都跟自己有关,感觉别人都看不起自己一样.他们在这个时期非常需要别人的尊重,既让别人尊重自己,而自己有时却不尊重别人,这一点在初中时期表现得尤为突出.

最后,自我控制能力不稳定,但相对以前有很大提高.

初中学生精力旺盛,兴趣广泛又天真活泼,无忧无虑.有浓厚的好奇心理,又比较爱玩好动,很难长时间静心看书学习,自控能力较弱,心理发展存在不稳定性,兴趣不断地发生转移,易犯三分钟热情的错误.主要是缺乏持久学习的需要和动机.但随着年龄的增加,自控能力也在逐步提高.

初中生在感知,注意记忆,思维,想象,自我意识等方面的心理特征,为我们的作文教学进行系统化,序列化训练提供了有力的依据.遵循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设计系统化,序列化的作文教学的整体思路,设计合适的作文训练内容和方法,有效激发学生的作文动机,提高学生的作文兴趣,这才是设计初中作文训练序列的关键所在.

三、作文教材与课本教材

1,没有系统完整的通用教材

尽管作文教学改革在如火如荼的进行,但是作文改革的成果都是昙花一现,甚至个别改革非常成功的名家的作文经验,及其总结出来的经验成果的作文训练书籍都没有得到广泛的推广.究其原因,大都是他们总结出来的一套符合自己本地特点的经验,不具有普遍的推广意义.他们或者针对作文某一点进行训练,或者作文训练过程的某一环节,或者有整套的作文体统训练模式,但是仍旧得不到大多教师的认可,有的得到认可但得不到各位教师的广泛使用.所以,至今仍没有一套系统的作文训练教材能够全国推广使用,并受到热烈欢迎.究其原因,一个是他们总结的作文训练经验,只适合某一区域的学生特点,具有一定的区域性限制,另外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各地的教材的不统一,致使作文教材难以一致.

2,作文教材与语文课本教材脱节

作文教材只是针对作文训练的材料,他们忽略了作文教学与课文典型课例之间的联系,使得作文教材的使用很难众口一词,作文教材之关注作文教学,注重学生的作文训练,而忽略了典型作文课例——语文课文.语文典型课例与作文教学呈现的是两张皮的姿态,而传统观念中,语文课例教学又是语文教学中的重中之重,教师不敢,不想放弃语文课例教学的时间,再单独花时间去讲作文教学,所以,很多作文教材的出现,教师都是看看便置之一旁了.

3,课本教材中的作文教学设计整体上呈现一种无序状态

实验教材的苏教版初中语文,整体的设计是四块内容:语文课例,诵读赏析,写作,口语交际.整个课例设计是按照主题内容的形式组合到一起的,这符合新课标要求的重视学生的知情意的感受,重视学生审美体验与独特感受.在作文设计上有一定的序列可言.一单元一个主题,并且单元的写作目标就是围绕单元主题来设计的,而且口语交际就是围绕单元主题和作文训练展开的,从局部来说,有一定的序列性.但是诵读欣赏只是围绕主题来展开,偏离了对于整个单元写作训练的要求.另外,从整个学期甚至学年来看,作文系统训练缺乏计划性,比如初二上学期的第一单元作文是训练"运用联想和想象,丰富写作内容",但是到了第二单元突然就又转向了写简单的议论文为主题的作文训练,到第四单元又转向了"写人记事突出中心"的训练主题,到第五单元则有变成了"从生活中提取有价值的写作材料"的训练内容,这种忙无目的的训练模式,很难是作文教学有序展开.因此,作文教学的系统性,序列化训练,必须依照作文教学内容,适当的调整课本课例教学环节,以期能达到高效作文教学的目的.

总之,由于没有统一教材,作文教材又与语文课例教学相脱节,苏教版实验语文教材整体缺乏系统性的作文训练体系,这就需要我们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制定出行之有效的作文训练序列,才能使作文教学,学生的作文水平更进一步.

第二节初中作文序列化的实施方案

一、初中作文教学序列化的整体构思

制定具体化的初中三年写作教学总目标,才能使教师的作文教学有的放矢,避免了随意性和盲目性的发生.把总目标根据不同年级,不同的学年,分解到每学年,每学期,每单元,每课.教师在作文教学时,按照最低级目标向终极目标的教学梯度进行写作教学训练,有利于教师更多的关注学生的作文训练过程,达到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目的.根据初中生的思维发展规律和写作能力水平的情况,将初中三年的总目标具体为以下三个阶段:

初一学年:以简单的记叙文和描写类散文为主.主要学习写记叙文能做到写出真情实感,说真话,抒真情,在生活中寻作材料,运用想象和联想,丰富作文,能较为具体的叙事,根据人物特点,运用几种人物描写方法的刻画人物个性特征,描写时注意细节的刻画.散文,学会观察和描写景物的特点,主要训练学生多个角度观察来写景.写作时能有意运用一些修辞来增强文章语言表现力,比如比喻,排比等的运用.

初二学年:以训练生动的记叙文为主,以简单议论文和说明文为辅.重点训练运用正侧面描写,环境渲染来烘托人物,记叙中结合抒情和议论,合理安排文章的结构,做到详略得当,写人记事突出中心,融情于事,借景抒情,学会运用象征等表现手法,倒叙,插叙在记叙文中的运用,从生活中提取有价值的写作材料,写简单的议论文,如何利用中心句来组织文章,会写简单的说明文,能准确的说明事物的特征,注意句式的不同表达效果,注意巧妙运用过渡句,过渡段,线索等.

初三学年:以训练复杂的记叙文和论述类议论文等综合类训练为主,强化应试考试综合能力.针对中考进行训练,让学生快速熟悉各种命题类型,加强指导应试作文的审题,立意,思维,选材,表达技巧,篇章结构,快速作文等的指导与训练.

二、初中作文教学序列化的具体步骤

初一:

有感而发

说实话,发感慨,抒真情

3,生活中找"米"

4,联想和想象

5,观察和描写抓住事物的特点

6,简单的小制作,介绍清楚顺序

7,运用修辞,美化语言

8,观察人物特点写作人物个性,运用多种人物描写方法

9,记叙写人线索清楚

10,观察和描写事物特征

11,抓住特点介绍动物

12,"抓住重要——次重要——次要顺序"写消息

13,学会写申请书

14,学会写便条,请检测条

初二:

1,写清一件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2,有详有略,详略得当

3,合理安排文章的结构

4,记叙中结合抒情与议论

5,写参观游览的文章要有顺序性

6,写一封关于《保护校园环境》的倡议书

7,写简短的演讲稿

8,运用联想和想象,丰富写作内容,运用抒情和议论

9,写简单议论文,运用中心句来组织文章

10,写简单说明文,准确说明事物特征

11,写人记事突出中心

12,精心选取写作材料

13,写一则关于文学社的征文启示

初三:

说明文,介绍家乡风物,运用联想把收集到的传说诗词应用到文章中

议论文,论据充分,有依有据

3,议论有力,论述准确,多种论证方法使用

4,立意新颖深刻,不同的角度认识事物

5,托物言志,含蓄隽永

6,运用多种表达方式

7,环境渲染,正侧面相结合

8,截取法

9,断点重组法

10,交互映衬法

11,以小见大法

12,细节描写,彰显魅力

13,题目个性,新颖

14,文章的开头和结尾

第三节初中作文教学序列化的实施原则

一、树立大语文观的理念,整体规划

《新课程标准》提出了初中作文教学总体的要求:"能写记叙文,简单的说明文,议论文和一般应用文,做到思想感情真实,健康,内容具体,中心明确,条理清楚,文字通顺,不写错别字,正确使用标点符号,格式正确,书写规范,工整.,初步养成修改文章的习惯."

具体的要求有以下10点:

"1.写作时考虑不同的目的和对象.

2.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

3.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的表达.

4.根据表达的中心,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合理安排内容的先后和详略,条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运用联想和想象,丰富表达的内容.

5.写记叙文,做到内容具体,写简单的说明文,做到明白清楚,写简单的议论文,努力做到有理有据,根据生活需要,写日常应用文.

6.能从文章中提取主要信息,进行缩写,能根据文章的内在联系和自己的合理想象,进行扩写,续写,能变换文章的文体或表达方式等,进行改写.

7.有独立完成写作的意识,注重写作过程中搜集素材,构思立意,列纲起草,修改加工等环节.

8.养成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修改时能借助语感和语法修辞常识,做到文从字顺.能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互相评改作文,以分享感受,沟通见解.

9.能正确使用常用的标点符号.

10.作文每学年一般不少于140万字,其他练笔不少于1万字.45分钟能完成不少于500字的写作."

新课标体现了人文性与工具性,综合性,活动实践性的作文教学大趋势,尤其注重人文性和工具性,更注重培养多方面的作文能力.既包括运用叙述,描写,抒情,说明,议论等表达方式,写出感情真挚,内容充实,中心明确的文章,也包括生活中所需要的应用性的文章,即一般的生活应用文等.

因此我们在制定作文训练序列时,就必须以大语文观的理念作为指导,把作文与生活联系起来,不能单纯的再依照旧的教育体制评价下的要求,机械的,千篇一律的去安排作文教学的训练体系.大语文观指导下的作文训练体系,既要是学生真实的情感体验的反映,同时也是自己内心情感表达的需要,把作文变成一种生活的需要,一种情感宣泄与表达的方式,使作文变成生活中的一部分.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初中三年学生要达到什么样子的水平,教师要心中有数,同时每一个学年,学生要达到什么的要求,教师也要做到心中明了,每节课有什么训练目标,都要了然于胸,然后制定出各个阶段的作文教学训练计划,每节课,每学期,每学年各自形成一个序列,整体上也是一个初中生三年的序列化的训练计划.

二、作文训练体系与教学课例相联系

苏教版的实验教材,有明显的特点就是内容主题化的单元组合方式,为写作打下基础.

1,苏教版的语文教材,每个单元前都有导语,课例,诵读欣赏,写作,口语交际这个几个部分组成的,而且它们都是围绕一个单元的主体内容从各个层面联系到一起的.每个单元的导语,课例,口语交际,写作,诵读欣赏,在每堂课当中经过扎实的训练,落实到了写作上,自然会水到渠成,能为写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就要求课堂上,老师要有意识的适当引导,自然会对学生的写作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另外,在引导学生学习课文的时候,在理解重点段落,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一篇有典型写作特点的课例时,都可以适当的对写作文的思路,内容和形式上进行引导指点,甚至还可以采取续写,扩写等方式延伸对于课例的理解,达到指导作文写作的目的.对于一单元课例归纳性的总结,也能让学生真正的理解同一主题的一类文章共同和不同的写作特点,也为写作奠定了基础.

2,重视口语交际.口语交际重在于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但口语交际也为学生的写作梳理了一个大致的脉络.心理学家认为,记忆是以声音的形式存在的.学生在写作时,老师的任务就是对学生曾经的口语交际的场景的唤醒和深化.我觉得在口语交际时,教师要注重学生口语的书面化表达的引导,尽量使谴词造句的美化,使学生善于表达,这也为书面表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重视单元写作前的比较与总结.对于一单元课例归纳性的总结,也能让学生真正的理解同一主题的一类文章共同和不同的写作特点,也为写作奠定了基础.而单元写作训练,就是单元重点写作训练的应用,相当于检验学生学习了一个单元的得到的思想成果.一个单元的各个课例学习,是单元总体写作的一个一个的铺垫,到单元结束就是落实单元的训练主题的实际运用.

4,诵读赏析莫轻视.诵读赏析其实就是一个单元主题的拓展和延伸,是对一个单元主题的多层次的补充,适当的引导学生与课例进行比较,有利于开拓学生的视野,同时也有利于逻辑思维能力的提高,起到打开学生思路的作用.

三、作文教学序列要循序渐进

遵循作文循序渐进的规律,首先它必须要符合中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及其中学生对作文的认知心理结构,其次要体现写作内在的规律性,再次,必须遵循师生的客观实际,能切实有效解决写作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最后,作文序列教学还必须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乐于积极参与.初中各年级的学生,由于心理素质,智力发展都存在很大的差异,对不同年级的学生,作文训练要有不同的测重点,采用不同的训练方法.循序渐进,方能达到理想的效果.

初一年级,首先要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主要解决"写什么"问题,多引导观察积累,少强调技巧,思路等的限制.初一初期,可以进行一段时间的自由作文训练,适当的提一些作文日常规范的要求,比如字体要工整等,对于内容可以适当的放宽要求.可以采用自由作文的形式,让学生自由命题,自由写作,不加任何限制,学生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想用什么方式写就用什么方式写.等学生的兴趣高涨的时,然后老师提出写作具体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有目的的训练.还可以引进一定的竞争机制,进行评比,来提高和巩固学生的写作兴趣.进行有目的的训练,创设情景让学生扩展故事情节,叙述清楚一件事,可以提供一段开头语或开头语及结束语,学生自命题目,自由写作,仿照课例,先理解内容,然后让学生根据文章内容概括中心,根据主题内容进行命题写作等形式激发学生对于写作的兴趣.在初一的下学期,适当的指导学生鉴赏及修改同学的文章,发表的文章等,提高学生欣赏能力与修改能力,使学生作文初步走上规范化之路,进一步提高作文的表达能力.

初二年级以解决"怎么写"的为中心,重点搞思维训练,引导学生对生活现象做深人的思考,规范写作,强化文体训练,使学生能完整多角度的叙事,能简明的阐述道理,准确有序的介绍事物特征.可采用创办班刊,手抄报,投稿等形式,指导学生如何办班刊各栏目,引导学生多角度去思考问题,多角度去观察,多角度地发挥想象或展开联想,重在培养学生的聚合思维,逆向思维,发散思维,求异思维等能力.通过一系列的指导与训练,使学生能写出叙事具体生动,主题鲜明的记叙文,写出的记叙文能选择较合适的切入点视角,从不同的层面去表现和升华中心.初步学习写议论文,说明文,初步学会不同的角度去提炼论点和抓住特征有序的展开说明.

初三年级主要以解决"怎么写更好"为重心,学生思想逐渐成熟,对事物有了自己独到的见解,对自我写作的要求也在逐步提升,主要进行综合的作文思维训练,即要深化学生的逆向思维,发散思维,求异思维,在记叙文训练中指导学生运用多种表现手法,比如文章新颖的构思,学会抒情议论,学会记叙中运用描写,抒情,议论等表达方式,以及新颖的作文形式的运用.写说明文要学会借助描写,比喻,拟人化的方法使说明生动形象.写议论文要学会从不同的角度立论,运用不同的论证方式去证明论点.初三学年,鼓励学生参加各级别的作文竞赛,甚至向各级报刊杂志投稿,作品展览等活动,通过指导学生对作文的再修改,提升学生的作文水平.

四、改变作文评价模式,体现科学序列评价梯度

旧有的作文评价模式,只注重教师的一味细致批改,认真的讲评,或者有的教师只注重写作的篇数,忽视对作文的认真讲评,最终换来的都是学生的一脸冷漠.作文教学的课堂结构和训练过程不重视指导学生修改作文,忽略或者省去了对写作的再加工这一重要的教学环节,这对学生作文能力的提高和良好习惯的养成是极为不利.

高效的作文教学,应该对于学生的写作做出客观的评价,通过及时的肯定与鼓励,充分肯定优点,让学生享受到成功的喜悦,然后点明不足之处,并指明改进的方向.在评改时注重作文训练的侧重点的评改是否完成,一次训练侧重一个训练点.如"记叙中多种表达方式的运用",评改的重点落在叙事中是否采用多种表达方式,达到这个目标就算优秀作文,即可给80分的优秀分数.又如写"一事多人的记叙文",评价的落脚点应在多个人的性格特点是否在这件事中得到体现,使这一人有别于其他人,达到这一目的即算优秀作文.作文评价的方式应是开放型的,采取自评,互评,小组评定,师评的有机结合.同时也应关注学生间的差异,尊重个性,引导和帮助每一个学生确立合理的适合自己的作文目标,教师要多发现,多支持,多鼓励他们的点滴进步,并提供一定的成功的表现机会,致力于使每个层面上的学生都能产生积极的期待,让学生从写作学习的不断进步和执着追求中获得成功的积极情感体验和奋斗的动力,从而促进学生独特个性的发展,实现人文合一的教学目标.

第三章初中作文教学序列化的优化措施

作文教学序列化,只是手段并非最终的目的,目的在于通过一系列的作文序列化训练过程,使学生作文水平能够有大幅度的提高,因此在作文序列化训练过程中,及时的反思是促进教师调整教学思路,优化作文教学所必须的.反思作文教学实施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个人觉得还需要一系列配套的辅助措施,才能真正实现高效的作文课堂.

第一节作文写作,兴趣开道

一、丰富实践活动,积累写作素材,激发写作兴趣

由于学生活动的场所,阅历等的限制,使学生有时想写真情实感的作文,苦于无题材可写,这也是客观存在的情况.所以教师就需要给学生创设一定的生活的情感体验的情景,让学生能够学会善于观察,深入体验,发现生活之美,产生强烈的情感体验,从而使学生善于表达,乐于表达.

1,走进自然,丰富深化体验.

我们要善于引导学生走进自然,观察大自然的美丽景色,发现美,感受美,体验美,再现美.比如要写春天,城市的孩子本来对于春天大自然的一切了解甚少,甚至大自然中出现的很多花花草草都弄不清是什么,而知道的常识大多都是从书本上获取,很多根本就不是自己的真实体会,要写春,自然写的千篇一律,空洞无味了.我们不妨带学生走出教室到广阔的田野中去寻找春天的足迹.秋天,都知道果实累累,稻花飘香,那满地的果实令人欣喜,那丰收的喜悦令人振奋,但又有多少人知道体会到秋天农民的艰辛呢所以,对于自然界的大教育课堂的放弃,就意味着关闭了学生真正的去体会生活的门.

2,参与多种课外活动,增强感悟力.

一是根据关注热点,创设写作情境.教师还要了解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创设写作情境,抓住有利时机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比如,一位教师发现学生追星的不少,尤其是周杰伦,课上课下谈论最多的还是他,还有他的歌.于是教师抓住这一时机,组织了"我来说一说周杰伦"等活动,先让学生收集周杰伦的个人资料,收集的越全越多越好,然后开一节谈论周杰伦的交流课.结果,在这节阅读交流课中,学生各个跃跃欲试,不仅谈到了歌曲,还谈到了他的个人奋斗史,并得出结论"自己的未来靠自己去奋斗得来的",也给大家带来了一个很好的思想教育机会.然后,教师让学生写出来本次大家的收获,活动后教师都进行有针对性的写作指导,学生的写作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二是组织课外竞赛类游戏类活动,培养写作兴趣.写作教学中教师可有目的的组织一些游戏和竞赛活动,如跳绳比赛,讲故事比赛,诗歌朗诵比赛,拔河比赛等活动来创设写作情境,让学生乐于作文.如写拔河比赛,竞赛过程中,给每个学生创设一个机会,比赛的有参赛机会,不比赛的呐喊的机会,从而使体会竞技活动带来的乐趣,同时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发现同学在活动过程中的独特表现.活动结束后,要给学生交流的时间,提示学生哪一个地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谁的笑声最响,谁最卖力,谁呐喊最有劲等,然后按照交流的内容写下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想.实践证明,这样学生始终置于情境中,寓教于乐,才能挖掘了学生的写作潜能.写作结束后,给学生交流展示作品的机会,对学生的作品给予必要的表扬和鼓励,,增强学生参与写作的热情和信心,这样学生的写作兴趣和写作水平菜会得到逐步提高.

三是关注生活家庭生活,提升写作兴趣.教师要培养学生独立意识和参加家务活动的意识.鼓励学生放学后或周末帮助父母干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然后把这一系列的家务活动变成写作的内容,然后教师可组织学生根据观察日记的内容,评出最懂事最具有成长力的孩子.另外,还可以引导学生写些留言条,请检测条等,用笔来跟父母亲进行沟通,反映自己的真实感受.富有实效性的写作训练,也能使学生的写作逐步成为提高.

二、评价多元化,调动学生作文写作的积极性

1,评价主体多元化

打破教师个人批改的"一言堂"局面,把教师批改与学生互评,自评结合起来进行评改.教师的评价要有针对性的指导,更要有鼓励性,把等级评价与语言评价结合起来.教会学生采用批注式的评改方式,可以是单个字或词,也可以是句子,段落更好.凡是能完成作文单一训练目标的都可以是成功的满分作文,让学生尝试成功感,对写作基础差的学生作品适当降低标准,给他们以成功的体验和优越感,使他们更愿意精琢语句,提高作文的兴趣和信心,给更多学生带去作文发展的阶梯.尤其要培养学生自评互评的习惯,采取先自评,然后小组或者同桌互评,使学生在自评互评的过程中提高写作水平,有利于逐步提高学生写作水平和欣赏能力.

2,评价方式多元化

一是讲评方式时常更换,学生才不会觉得千篇一律,单调.可以用几种方法交替进行,常见的有以下几种讲评方式:欣赏性讲评,教师选择或学生互评后小组自荐优秀写作,由学生朗读,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欣赏,小组与个别评论的方式,从中领悟一些写作技巧及其表达方法,对比性讲评,选择优劣写作各篇,引导学生围绕写作要求,在阅读分析对比中获取写作知识,典型性讲评,选择写作水平一般的写作,而且具备大多数同学容易出现的问题的写作,以此为例子,让学生集体找哪些地方该修改,该怎么改更好.寻找闪光点式点评,找中等水平的学生写作,引导学生挖掘闪光点,寻找作文中的亮点,以调动他们作文写作的积极性.挑剔性讲评.选择优秀写作,让学生集体讨论交流,找作文中需要提高的内容,以激励优秀学生更进一步.

二是为学生打造开放的作文展示平台.学生不爱写作的另外一个原因是,学生的作品没有得到及时的展示,没有给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自我个性的一个平台.所以,提高学生写作的兴趣,创建及时丰富的展示平台势不可缺.

为了激励学生写作的兴趣,福建师大的潘新和教授认为,"一个合格的作文指导老师,不应该把力量都放在'指导'学生如何写作文上,他至少应当分出一半力量来,研究一下,如何'发表'这些作文.这种发表的意识,言语表现,言语上的自我实现的观念,要先于写作的行为技能深深根植于学生的大脑.发表,是言语学习的'成功'教育,它给人以'高峰体验',它会影响人的一生.一旦习作成为指向发表的写作,成为学生自我表现和个性发展的主要形式与方式,学生通过文章的发表,源源不断地获得写作的动力和能源,写作教育就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