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文摘要范文链接

点赞:25078 浏览:117573 近期更新时间:2024-01-07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各位老师:

大家好!今天的作业是专家围绕作文教学设计的,老师们发表了许多有价值的见解!有的老师介绍的观点操作性很强,具有指导意义,有的老师介绍的观点理论色彩很浓,可以开阔我们的视野,有的老师参考了别人的观点,这本身是一种学习,有的老师介绍了自己的亲身体验,引起了强烈的共鸣.虽然作文教学中的诸多问题不可能一下子解决,但今天的探讨促使我们思考和反省,也是很有意义的.请大家珍惜我们的学习成果.祝各位老师身体健康,全家快乐!

老师们:

还有几个老师发帖数量较少,可能会影响学分,请大家在明天的学习中积极发帖参加讨论.也请大家发一些健康的,具有幽默色彩的,有趣味的帖子,给大家增添乐趣,调解学习气氛和大家的心情.

平凉市一中,灵台语文班研修日志:提交数246

评论数58

班级推荐数95教学设计与反思:提交数125

评论数68

班级推荐数57作业:提交数300

评论数22

班级推荐数97论坛研讨:发帖数519

回帖数1505

精华贴数0培训总结:提交数5

评论数1

班级推荐数2班级学习简报:发布数5评论数4学员数:56

【课标精华】

语文教学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帮助他们树立主体意识,根据各自的特点和需要,调整学习心态和策略,探寻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途径.为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状况,特别要重视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应努力提高组织教学和引导学生学习的质量.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应认真研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研究自己的教学对象,从本课程的目标和学生的具体情况出发,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有针对性地组织和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在教学中,充分发挥主动性,创造性地使用教科书和其他有关资料.

教师要努力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继续学习,更新观念,丰富知识,提高自身文化素养,要认真读书,精心钻研教科书,在与学生平等对话的合作互动中,加强对学生的点拨和指导,实现教学相长.

平凉一中梁楠

高中作文教学一直是广大语文教师积极改进但收效甚微的环节,每次写作训练,教者布置一篇作文,总有一些学生要么迟迟不写,要么消极应付,草草写完,交上的作文质量也叫人不敢恭维,我总结学生作文.目前大致有以下不足,一是内容上,有些作文全篇充斥着一种颓废与懒散的文风,要么故作深沉,艰深晦涩貌似深刻,满纸苍凉孤独颓废,一幅受了莫大灾难与折磨的样子.才子们还往往曲折附会一些貌似严肃的哲学命题,并以此显出与众不同的成熟.韩寒的《三重门》的火爆掀起了如此的"时尚创作"的.现在哪个班上,没有几个这般愤世嫉俗的"查重复率"呢有人称它们为"另类写作"——它们迎合的不是公众,民族,国家,社会主流文化的意志,而是迎合充满了小资气质,小资情调的伪伤感,伪叛逆,伪天真,伪深沉,迎合了世俗化的审美趣味.当少年的创作中欢乐远不及描写哀伤,歌颂光明远不及奚落黑暗时,纯真失落,青春变异.另一类是文字优美而旨意寡淡的.无病,虚情检测意,这类作品篇幅冗长而内容稀少,为表达一个简单的意思而矫情敷衍,结构曲,里拐弯,有一点情节,有一点儿内涵,好读而不耐读,内容十分稀淡.特别是郭敬明的《幻城》之后,相当多的高中学生开始尝试幻想型小说创作.但是因为人生体验的单薄,这类小说往往充斥着大量似曾相似的武侠情节,徒有空扬灵动的外表却缺乏真实情感和独特体验.第三类作文是立意不高,视野狭窄,社会生活经验贫乏,只抒写自己和身边小事,不够大气.二是从语言上看,文句看似精彩,抒情味浓,也运用了一些修辞,但很肤浅,灵动也空洞.高中作文写作的另一困境是:在现行高考体制下,那种更接近写作本质但可能更远离高考作文规范的自由写作,一直被许多中学语文教师认为是学生写作的残缺状态,即使在现在广为流行的话题作文中仍然如此.在中学作文教学中,课堂上讲的最多的是主题要求,写作技巧与写作规定.我国的写作学专家绝大多数都将"主旨""主题""思想"等列入"写作要素"(写作能力)的首位,而语文教学法专家对写作能力的分析,无一例外地都把"审题"放在最突出的位置,"把它提高到几乎决定文章成败的地步".诚然,"主题"或"思想"的确是构成文章的主要因素,甚至是第一要素.但这种"主题"或"思想"的来源应该出自写作主体的思考与选择,而不是来自教师事先的规定与外在的强加.这种从书本上硬搬下来由外在理论构成的习惯性的作文要求,使学生在作文中不自觉地处于一种严重失语的状态,写作中没有了心灵的颤音.而教师的指导往往只停留在对那些成功作文优秀因素共性的分析与解读上,使极具个性化的写作活动成为集体工场里的流水装配和批量生产,作文的个性化生命自然是岌岌可危了.


从本质意义上讲,写作其实是一种自发的交际行为,是人的社会生活中的一种天性需要.但在应试教育的体制中,在高考的指挥棒下,学生的这种天性往往很早就被剥夺.有些地方,从学生知道作文是语文考试的最后一道大题时起,作文就与学生的生活和情感产生了分裂.在应试体制下,作文的"器用"被反复强化.

我在作文教学中的体会是,作文一定要摆脱功利思想,不要想着怎么迎合高考的要求,一定要让学生有事可写,有话可说,能写出真情实感,真实的情感往往最能打动人,为了让学生写出文质兼美的文章,要求学生一定要有宽广的视野,中学生作文的天地可以是广阔的:青春话题,公民意识,荣誉和责任,悲悯和同情等人与社会,自然,自我的关系应该是永恒的作文源泉.青年的写作能够展现青春气息而又思考大问题,能够体现胸襟抱负而又敢爱敢恨.如果我们在高中学生的写作中听到了生命的歌唱,哪怕是苦难的歌谣,他们的价值也远远超过了无病和故弄玄虚.语言可以模仿借鉴,个人的阅历思想和独特的体验是无论如何模仿不来的.

个人鄙陋之见,望不吝赐教.

主体循环作文教学的实践反思

灵台一中周立军

【摘 要】:主体循环作文教学经过长期的实践反馈研究,有助于创新学生思维,提高作文教学的效益,培养学生写作的能力,促进学生发展和教师专业成长.

【关 键 词】:作文教学主体循环创新思维实践反思

学生头疼写作文,教师头疼批作文,已成为圈内共睹的事实.此中除了过去语文教学中颇有杀鸡取卵,急功近利,疏于长远积累的前科之外,恐怕我们教师的作文训练模式也存在激不起学生兴趣,脱离了学生的实际,拒绝学生参与批阅和相互交流,忽视写作教学前中后的心理暗示与激励,模式过死,灵活度不够等等不可推卸的责任!此文的主要贡献也许正在这里.

作文的本质在于体现写作者的主观性,形象性,人文性,应该展现学生的个性,主体循环作文教学法以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出发点,着眼于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注重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位一体的交叉渗透,尤其注重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本文就学生的主体创造性写作模式在教学实践中的运用谈一些看法.

一、问题提出的现实性

写作本质上就是一种独创性极强的高级思维劳动.列夫.托尔斯泰曾说:"如果学生在学校学习的结果,是使自己什么也不会创造,那他的一生将永远是模仿和抄袭."于是,我校教师提出了以"定向,导论,写作,导批,点评"为主要环节的主体循环作文教学法.

主体循环作文教学法,是在教师的精心指导下,学生始终以个性思维运行于五环节(定向,导论,写作,导批,点评)教学进程中,能够主动,创造性地完成写作任务的教学方式.该教学法遵从学生的写作心理,从学生的写作知识,情感,态度,兴趣,价值观方面加以引导,注重学生个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实现师生互动,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即教学相长,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体验成功的乐趣,培养学生写作的心理优势.

二、主体循环作文教学法的具体操作过程

主体循环作文教学过程主要通过以下五个环节完成.

1,定向.明确写作的意图,主体框架,包括拟题目,定体裁,选主题,整材料,安排结构等.

2,导论.从宏观上指导学生选择写作的角度,写作的思维倾向,书写格式等.指导恰当,有助于学生摆脱惯性思维的束缚,从而使学生集中思考产生灵感,最大限度地尝试多种思维方式.

3,写作.从微观上指导学生进行观察和写作,注重对学生写作过程的指导,注重对学生心灵的启迪,充分重视灵感的作用.

4,导批.出示详细的评析意见或评价量规,重在研究指导学生如何进行自改,互改,群改作文的过程,在自主,合作,探究式的氛围中写出一定数量的评语.

5,点评.即教师评析,重在研究教师对学生习作的微观指导和宏观评价.

三、教学效果反思

现代研究表明,有效的学习是建立在儿童原有经验的基础上,没有儿童的主动参与和原有经验的建构,任何脱离儿童经验的灌输都是低微的学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学习资料汇编,张掖市甘州区教育局教研室编).多年的教学实践表明,主体循环作文教学法是一种优化的作文课堂教学模式,形成了学生积极,主动,创新,求实的主体写作模式及有意义的作文评析模式,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适合学情特点.通过教师引导,学生形成了独立作文,当堂作文的良好写作习惯,既能体现课堂学习的效率,又能减轻课后的作业负担.

2,培养了学生的写作思维.在修改作文的过程中形成了学生特定的思维模式,从而在写作中也能以这种思维模式要求自己,形成良性循环.

3,拓展了写作的空间.学生的总评语字数少则50字,多则150至200字不等,一次写作完成了一大一小两篇文章.在此过程中,既能表述自己的主观见解,又能借鉴别人的长处,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增强了学生写作的自我意识,培养了良好的心理品质,体验了成功,增强了心理优势.

5,减轻了教师的负担.教师点评,既从微观方面把握了学生的个性倾向及心理活动,又从宏观上理清了学生写作的共性特征,同时,也减轻了"改作文难"的困境.

6,避免了过量的机械训练,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在愉悦,积极的心态中写作,学会学习.

为了深化研究,推广,扩大该教学法的实效性和实用性,需要进一步解决以下几个问题:其一,转变教学观念,作文是学生实践中写出来的,而不是教师"改―出来的,其二,学生的作文量不能仅仅限于每学期"兣"篇,应采取适当的方式增加练笔次数而又不加重课业负担,其三,进一步完善作文教学中教师,学生的评价机制.

激发兴趣提高能力

灵台县第二中学王宁娜

长期以来,作文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中的薄弱环节及难点所在,教师常为作文或写作课犯愁,学生也因写作文而犯难.大多数学生都把作文当作语文学习的苦差事,一提作文就谈虎色变,产生一种望文生畏的心态,叫苦连天.学生中甚至还流传着这样的话:"横眉冷对方格子,俯首咬烂铅笔头",原因就是无东西可写或不知怎么写!教师在指导学生作文时,怕学生写不好,常常从审题立意,文章结构到写作素材一一教给学生,而学生在这个划定的圈内,同样是步履艰难,写出来的文章往往千篇一律,空话,检测话连篇.长此以往,学生会形成思维定势,产生从众心理,会盲目迷信老师,迷信作文选,缺乏创造性,没有个性.其实,作文是表情达意的工具,不应该是痛苦的事,而应该是快乐的事.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爱写作文呢我相信这也是每一位语文教师都在苦苦探索的问题.我认为让学生对作文感兴趣是最基本,最重要和最有效的方法.在学生习作的过程中,比知识更重要的是方法,比方法更重要的是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子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只凭老师强迫学生多读多写,往往事与愿违,南辕北辙,最有效的方式是积极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使他们自觉地投入到写作的活动中.因此,我们作为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使学生乐意写作,从而提高写作能力.

组织活动,激发兴趣.

对于简单的命题作文,学生会感到缺乏材料,无话可说,对于教师照本宣科的指导,学生会感到乏味.学生喜欢做游戏,喜欢活动,尤其是具有新意的游戏."爱玩是孩子的天性",游戏是孩子们最正当的行为.抓住这一特点,利用迁移原理,把他们的兴趣中心引向写作,让游戏渗入到作文中,或者说让学生在游戏中作文,和作文一起游戏,玩中学写,写中再现玩趣.这样,作文也就成为一件平常事了.学生有话可写,有情可抒,有感而发,能和作文一起分享游戏的快乐,就再也不会感到写作文是一件痛苦的事.

教师可以结合课堂教学活动,德育活动,课外活动,文体活动等来激发学生兴趣,进行作文教学.如一堂作文指导课,我别出心裁组织学生来到操场上,把学生分成四个小组来进行一次拔河比赛.同学们眉开眼笑,热情高涨,如出笼小鸟,甭提有多高兴了!个个脱衣卷袖,紧握双拳,准备大干一场.随着一声哨响,比赛的两个小组的队员便使出全身的力气拚命往后拔,一个个涨红了脸,旁边的拉拉队员也不停地舞动双手,张开喉咙"一二三,加油!",为他们加油助威.红线不停地左右晃动,一会儿来,一会儿回,两个小组实力不相上下.但几个来回后,左边小组的队员坚持不住了,绳子一下子被右边小组的队员拉了过去,由于用力太猛,队员们一个个摔在了地上,但他们立刻爬起来,笑着,跳着,叫着:"我们赢了!我们赢了!"左边小组虽然输了,但瞧那一张张红润的脸蛋上,堆满了微笑,他们还聚在一起总结刚才失败的经验教训,准备下一回合转败为胜呢.接着,又开始了另外两个小组的比赛等充满欢乐,笑声而带有紧张气氛的游戏活动把学生的兴趣提到最高程度,当学生情绪仍处于亢奋状态,我及时将学生的兴趣中心引导迁移:"游戏玩得开心不开心谁能把刚才比赛中热烈欢乐的场面,参赛者的紧张,可笑的动作,神态说给大家听一听"问题一提出,学生都争先恐后地回答,你一言,我一语,把刚才活动的场面描述下来.这时,我揭示本次作文题目——记一次拔河比赛.我告诉学生,"作文就是把刚才的活动过程用文字记录下来,难不难"学生齐声回答:"不难",同学们眼睛里都闪着喜悦的光芒.在我三言两语交代了写作的要求和注意事项以后,学生便愉快地回到教室提笔写作文.由游戏活动激发兴趣,利用兴趣迁移,指导写作,这样的作文课,让学生体验到写作文并不是难事,扫除了畏惧作文的心理障碍,激发了写作兴趣,学生学得愉快,写得愉快.所以,为培养和强化学生的写作动机,教师要有计划,有目的,有准备地开展丰富多彩的,有意义的活动,要为学生提供写作题材,创设写作情景,让他们有东西可写,从而解决写什么的问题.

二、美文美读,挖掘兴趣.

哲者曾说:"书籍也是一种学校",又说:"学生的第一件爱好就应当是读书".所以,广泛阅读名家名作,学习优秀范文是学习写作的最佳途径.当学生对习作的意识还很朦胧时,教师应有目的地选取篇幅短小,生动感人的文章(包括课文)给学生朗读,而且是有感情地朗读,营造一种令人陶醉,向往的氛围,以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尤其是要多找一些生活气息很浓厚的文章,利用早读,午间,大课间活动等空隙时间,师生共读.因为读的过程是听和写的结合,让学生得到美的享受,受到美的熏陶,美的感染.让他们从别人的作品里受到启发,与作者的感情共鸣.抓住学生心情激荡的时候,要求学生也来试试身手,写同一性质或同一效果的文章,学生会情不自禁欣然提笔.

例如,我在上《爸爸的花儿落了》之前的一次作文训练中,就给学生朗读此文.当时,我声音低沉,嘶哑,满怀深情,学生感触颇深.读完,我说:"谁没有父母哪一位父母对子女的爱不是至深至爱的呢我们的父母同样在为我们付出,他们的爱同样伟大,我们为什么不用自己的笔来写一写自己的父亲母亲难道他们没有值得我们写的东西吗"此时,再拙于作文的同学也被打动了,感情也被调动起来了.这时,他们不会无话可写.由此可见,师生进行美文美读,是可以引起学生与作者的感情共鸣,挖掘学生的写作兴趣的.

三、赏识评价,增强兴趣.

"美国心理学家詹姆士曾说:'人最本质的需要是渴望被肯定'."兴趣来自需要,产生于人心理的满足,喜悦和成功."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请记住,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请你注意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的力量消失,缺少这种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学生写作也是一样,他们需要享受成功,需要老师的赏识评价.赏识评价也是写好作文的有效途径.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对学生作文要尽可能创造成功的机会,鼓励,帮助学生去获得成功的体验.真正的赏识教育是要每个学生都有机会享受成功的滋味.让每个学生真正享受成功的滋味,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我们通常的做法是把好的作文拿出来当作精品来读,把不好的作文也拿出来作为反面的典型读,殊不知这样做就是让极个别的学生享受了成功的滋味,却伤害了很大一部分学生.习作优劣有别是正常的,对那些优秀的习作要充分赏识,对差一些的习作也要从鼓励的角度出发去评价.因为每个学生都会有成功的方面,即使不是整篇文章都好,也绝对有好的亮点,或者是和他自己比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这些都是值得赏识的地方.作为教师就要善于挖掘和捕捉每一个学生的成功点,闪光点,大至段篇,小到字词句,都应及时加以肯定,利用批改,讲评,设法激发他们的兴趣.教师给学生以赏识评价,学生得到老师的赏识,内心喜悦,这就增强写作兴趣.

例如,我在批阅作文时,大至节段篇,小至字词句,对于学生点滴的进步,我都会及时加以肯定,他们的作文本中常会出现"MM字真妙!","过渡巧妙!","这一段精彩极了!"等鼓励的评语,并且在评讲时给予表扬.例如:杨某写的作文通顺流畅,就是态度懒散一点,作文字数总达不到要求.可是,有一天,他的作文写得不但通顺真实,而且字数七百字之多.原来,他的妈妈连招呼都不打就把他最喜爱的小狗卖了,他十分气愤.文章抒发了他对小狗的喜爱之情.我看了十分高兴,不但在作文本上表扬他,还绘声绘色地在全班朗读了这篇文章,还夸奖地竖起大拇指说:"你真了不起!原来你的文笔这么棒!如果让我写肯定没你写得通顺,具体,字数也没你写得多!"同学们向他投来赞许的目光,并用热烈的掌声鼓励他.自从那一次之后,他写的作文字数越来越多,内容也越来越丰富了.又如李某作文写的是乌龟,像记流水账,但从文中知道他家养了一只乌龟,他已经过观察,写得真实.我觉得这是激发写作兴趣的良好时机,还是激发他继续观察动物,进行理想教育的绝佳机会.于是我在评语中写道:"看来,今后你能成为一名动物学家!小小年纪就这样热爱观察动物,你真棒!乌龟最喜欢吃什么食物怎么吃的如果你能把乌龟的特点和生活习性写具体,文章将会更精彩!"待我再次收到该生的作文本时,发现他对我批改过的作文进行了第二次写作,而且写得详细具体.

我还在班中开辟作文园地,命题为"小荷已露尖尖角",定期刊登学生的优秀作品,使学生有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并且优先刊登出后进生的进步作文.目的是让他们从中获得成功的体验,产生成功的喜悦,增强了写作的自信心,调动大多数学生尤其是中差生的写作积极性,使他们视作文为快乐,不断进步.此外我还不失时机地鼓励他们参加各项征文比赛,推荐优秀作文参加发表.如:刘付梅,林荣迪同学写的《我与父母比童年》,分别获得湛江市中小学生《爱我中华》读书征文比赛一,二等奖,刘洪燕同学写的《功夫不负有心人》,获得湛江市中小学生《做新世纪的主人》读书征文比赛二等奖.

四、课外阅读,积累兴趣.

写作是一种"倾吐",平时没有积累,拿什么"倾吐"呢写作过程是对自己的积累进行选择性提取,加工改造的"倾吐"过程."据说,清代小说家蒲松龄在自家门前专门设置了一间茶亭,欢迎过往客人前来饮茶休息,听他们谈奇闻趣事,为之记述,积累了大量材料,为写作《聊斋志异》做好了充分的材料准备".现在不少学生为提高分数,只在"题海"中鏖战,平时很少课外阅读,缺乏写作材料,对作文望而生畏.要使学生作文有话可说,有物可写,还必须注意积累写作材料,提倡多阅读文章."杜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破万卷"是说书读得要多,书读得多了,知识才厚实,才能博古通今,写起文章才能左右逢源,才"如有神"助.只有"读书万卷",才能"行万里路",有了材料,才能"下笔如有神".作文重在积累.

课内阅读时间有限,教师要提倡学生课外阅读,不断积累材料,积累写作兴趣.但我们阅读不能单追求"量",更应注重"质".很多学生阅读,常常只是了解文章内容,追求情节,走马观花,粗粗浏览,不加思索,结果毫无收获,过目即忘."我们要培养学生正确的读书方法,要求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拿到一本书后,先想一想自己要从中得到什么接着快读书目,以得到一个总的概要,然后找到自己想读的内容,边看边想,并作标记,最后体会精彩片段的写法,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构思方法,写作方法,并摘录文中的好词,好句,好段写成读书笔记,或写读后感,做到读写结合.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应该把读书笔记作为作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在读的过程中,如果发现自己曾经有过与所读的文章有类似的情感经历,就进行仿写.然后与范文比较,体验范文情感,学习名家写法,创造性地进行写作.做到熟读精思,融会贯通,积累材料,学会迁移,并运用到作文中去.作文时意所欲言,应笔而生,滔滔不绝.

我们农村学校,图书有限,学生家中藏书较少,阅读有限,教师可让学生把自己的图书带到班中,在班中成立小图书馆,大家共同借阅,博览群书,扩大阅读量.教育学生节省零用钱去写课外读物,鼓励学生多到书店看书,发动家长为学生的课外阅读提供条件.这样,学生就有了足够的读物阅读,对知识的接触面广了.经过一段时间后,学生就会对阅读产生浓厚的兴趣,自觉地阅读各类读物.要求学生每人备一本摘录笔记本,摘录名言佳句或精彩片段,撰写读书心得.利用晨读时间十分钟背诵,把好词佳句变为自己的知识,学会把这些佳句借鉴,运用到写作之中.鼓励他们多读,多想,多记,多写,以此来激发写作兴趣.老师还可定期组织学生相互交流阅读方法和体会,并且可常利用第二课堂活动时间举行各种有意义的活动,如诗歌朗诵,讲故事比赛,各种知识竞赛等,学生在不断满足求成,求知,交流,倾吐等需要过程中,阅读兴趣逐渐增强,阅读水平不断提高,不断积累写作材料,写作兴趣逐渐加浓,写作水平逐渐提高.

当然,写作指导中,对学生写作兴趣的激发方法远非上述几种,诸如通过创设情景,选题,运用电教媒体等都是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的成功经验.浓厚的兴趣,是作文的一种良好的,有力的刺激和动力之源,是最好的老师.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只有着眼于学生写作兴趣的激发,挖掘和培养,抓住学生的心理给予肯定,之后加以指导和训练,才能进一步引导他们热爱写作,不断提高写作能力和水平.以此帮他们把那看似"难于上青天"的写作之路变成"一马平川".

浅谈中学作文教学的困惑与对策

平凉一中戴静

当今的中学生,十之害怕写作.要他们写一篇作文,仿佛要他们到天上摘一颗星星,难乎其难.那种会笔下生花,写起作文来如行云流水,且能把写作当乐趣的学生只是凤毛麟角."欲说写作好困惑"的现象恐怕相当普遍.

"困惑"一:写作与现实生活的断轨

毫无疑问,写作要有丰富的生活阅历,要有敏锐的观察生活的能力.一个生活安逸,经历平平的人,一个麻木冷漠,没有的人,是写不出好文章的.遗憾的是,当今的中学生,他们的生活大都单调而乏味:每天都是宿舍——教室——食堂的.就本人所处学校而言:白天安排七节正课(上午四节,下午三节)此外,还有早读一节,晚自习两节.学校为了便于统一管理,实行封闭式管理,把学生基本限定在校园内.这样的生活,叫他们去哪里作的素材,又如何获得写作的因此,写起作文来,内容枯燥,千人一面也就不足为奇了.在这种疲劳战的猛烈进攻下,除了个别对生活特别富有观察力且特别多愁善感的学生外,其余的大都对生活抱冷漠的态度.他们不但觉得自己的生活"没意思",而且用冷眼看世界,觉得什么都"没意思",什么都与自己无关.这样,写作和生活断轨,如何能更好的积累写作素材,又如何能写出好文章 "困惑"二:写作与课文内容脱节 我们不敢说现行的语文书的篇目选得不好,平心而论,现行的语文书,其篇目都是经过精心挑选的,特别是那些名家名篇,更是篇篇精美,令人赞叹不已.然而遗憾的是,那些精美绝伦的文章,犹如架上的葡萄可望而不可及.尽管它们都是玉露甘泉,却离我们的学生太远了,解不了他们的近渴.朱自清的《背影》,把父子之情描绘得淋漓尽致,是散文中的精品.然而,现在的中学生有几个曾为它感动父亲"写橘子"能把朱自清感动得潸然泪下,但写几个橘子就能感动我们的学生如今的孩子,别说是几个橘子,就是你扛来了几箱美国黑梨,他也觉得这是理所当然的,有吃就吃,不吃白不吃,何必动感情伤身体因此,任何一个语文教师,只要他仔细观察就不难发现,绝大多数的学生对课文的态度是:你写得确实好,我实在学不来.叶圣陶老先生曾有"课文就是例子"的主张,但这个"例子"难以举一反三,语文课的"例子"永远只是"例子",使人感到深深的遗憾和长久的困惑. "困惑"三:写作与批阅的矛盾 写作是一项艰辛的劳动,写作需要自己努力去写,也需要教师认真的批阅.有时一句精妙的评语,会象一座明亮的灯塔,使学生感到豁然开朗,有时一处恰当的改动,又会象巨石投湖,在学生的心里激起难以消失的涟漪.可以说,没有一个学生不希望自己的作文能得到教师的精心批阅,也没有一个教师不希望把自己学生的作文改好.然而,如今的学生和教师都大大地不走运.教师大都不能满足学生的要求.试想,一个语文教师,教两个班的语文,一个班的人数检测设为50,这样,他布置一次作文,就得批改100篇文章.100篇的文章,光看一遍就会使人晕头转向,何况还要在上面画圈画线写评语.这是一项大大地超出教师工作量的工程,教师不可能每篇文章都精批细改.曾经在《语文学习》上看过一篇文章,说是某教师有写长批语的癖好:每看一篇作文必写下大几百字,甚至洋洋千字的批语,并能以此为乐事,长久地坚持下去.我对这个教师表示深深的敬佩,而且不但从心里敬佩,也从行动上进行效仿.然而惭愧得很,我没有能力收到预期的效果,一个晚上下来,即使加班加点到深夜,也只能批上那么三五本的作文.如此批改,质量是有了,但数量呢何况我们没有办法每天晚上坐在灯下批改作文至深夜.我不知道写作与批阅的矛盾何时才能解决. 呜呼!写作面临的困惑可谓多矣,要写好一篇作文何谓难矣. 然而作文还是要写的,写作教学也还是要坚持下去的.作为一个语文教师,怨天尤人,唉声叹气是无益于事的,关键在于如何带领学生走出困境,闯出一条血路,走向写好文章的彼岸.在此,笔者结合自己近十年来的作文教学摸索,以及吸取其他老师的教学实践精髓,谈谈自己的几点尝试,并以就教于同行们. "对策"一,营造良好的写作氛围 目前中学生学习紧张,生活枯燥,而这恰恰又是写作之大忌,因为紧张压抑思维,写作需要轻松愉快的氛围.而营造氛围的方法很多,我常用到下列几种,都能收到较好的效果.一曰点缀课堂.为了丰富作文课的内容,调动学生的写作积极性,我常常费尽心机地点缀课堂,把作文课上得生动而有趣.二曰一反常态.一般情况下,学生对连续教他们几个学期的教师,就能熟悉其特征,而一件东西(包括人)如果让对方太熟悉了,就没有新鲜感,激不起兴趣.为了尽量避免这一情况出现,我常常在上课(尤其是写作课)时故意作些一反常态的举动,使学生在惊讶之余产生写作的冲动.比如,我向来比较注重板书,特别爱把字写得比较大以使后排的学生也能看清.可是那天,我却故意把一些字写得很小,许多学生直吵着说看不到,但我并不予以理采,依然故我地写着小字,直到最后亮出作文题目——谈谈近视眼,学生才恍然大悟.在那篇作文中,学生对近视眼的危害性谈得真切具体,而且很是深刻.当然,营造良好的写作氛围还有许多其他方法,这里不一一列举. "对策"二,时文赏析 针对目前课文内容与现实生活相去甚远的缺陷,我采用适时提供时文以供学生赏析的做法.一般每周精选一篇文章让他们欣赏.由于这些文章比较贴近现代生活,较能引起中学生感情共鸣,读后不但能留下较为长久的记忆,而且往往会产生强烈的写作.记得有次学生欣赏完《检测如你想做一株腊梅》之后,大部分学生都被深深地感动了.他们为腊梅的遭遇而叹息,又被腊梅那坚忍的品格所折服.而这叹息,这折服,又化为一种动力,使他们产生一种跃跃欲试,不吐不快的感觉,于是,一篇篇略带模仿痕迹但却形质兼美的文章相继出现了.《检测如你想做一株小草》写得凄婉动人,《检测如你想做一棵青松》又写得雄浑悲壮.学生们真正尝到"举一反三"的甜头.这样一周一练,日积月累,学生的写作积极性就渐渐地调动起来,写作的能力也在不知不觉中得到提高. "对策"三,灵活多变的写作训练 针对当前中学生作业多,时间紧的具体情况,我采用了灵活多变的训练方法.即每学期除了写若干篇大作文外,把主要精力集中在小作文,周记,甚至杂感,语丝上.鼓励学生捕捉瞬间的灵感,文章不求篇幅,只求富有内涵和生活情趣.只要写得生动活泼,哪怕不成文不成章,只有三言两语也给予鼓励.这样做的结果是,学生摆脱了"写作文"这个框框的束缚,能够轻装上阵,畅所欲言,往往是在还没有来得及意识到自己是在"写作文"的情况下,一篇短文就写好了.许多文章短则短矣,但却相当精美.例如有个学生面对着自己家里的鱼缸,发出这样的感叹:你来自江河,囚于鱼缸,你的心中一定有无限的忧伤,你不会诉说,我却能读懂,因为鱼缸是你的囚笼,学校是我的牢房.还有个学生写道:感谢你,书包,你跟着我受累,却从不埋怨,你把书本装在肚里,我把知识装在脑里. 读着这样一篇篇精美的东西,我们还苛求什么呢而且这样短小的东西,改起来也方便,从而缓和了写作与批阅的矛盾.

高中学生写作教学的尴尬及策略

——紧密联系自己的教学实践漫谈高中生写作

灵台一中白晓峰

作为一个走上工作岗位时间不长的年轻从教者,自己平时喜欢写作,常想把这样一种热情也一并传染给学生,常想至少也要让他们感受到创作的快感,明白写作的真正意义.但在日常教学的现实语境里,写作遭遇的却常常是尴尬.最直接的一种是,当你把一个作文任务递给学生,无论是写作成绩好的学生,还是见了作文就头疼的学生,他们无一例外的会皱起眉头.很少有人会觉得写作是一种必要的宣泄,是一种必要的沟通交流,是一种必要的传情达意.尽管教师已经尽可能地为这个写作任务解去了种种束缚,寻找与他们的生活有尽可能多的交集的话题,但从学生那里收获的却依旧是痛苦的眼神.追根溯源,也许这个尴尬的局面并不仅仅是写作给予的,毕竟比起写作来,他们还有很多更迫切的愿望.比如说,周日下午只是简单地休息一下就比一篇周记来得吸引人.所以写作的尴尬的背后也许是更广层面上的教育,教学的现实语境的尴尬.

第一,文体的尴尬

话题作文松开的其中一条绑绳就是"文体不限".出发点很好,给了学生更多发挥的余地,让他们可以选择自己擅长的文体来展现才华.但实际操作时却出现了偏差.高考的强辐射效应又在人们眼中引发了异化.因为要直接向高考看齐,文体就真的被淡化了,甚至淡出了教学的现实语境.最后不得不在高考阅卷者的呼吁声中重新回归,这本身就是一种尴尬.

在文体的缺失中,比较严重的是议论文的一块.刚入学的高一新生,被问及议论文的概念,竟十分木然.相关类型的文章初中肯定接触过,是学生遗忘了教过的内容,还是初中教师特意将这一块内容留待高中填补有一点或许可以作为旁证,中考作文中同样有"文体不限"的字样.

尴尬继续出现在补缺的过程中.从系统知识点的介绍,到范文的朗读,再到具体的写作实践,环环相扣的写作指导实际的教学效果却并不理想.主要问题出在写作热情上面,他们始终显得非常被动,宁可返回老路,选择已经基本熟练掌握的记叙一类的文体.如何把本来就不怎么强烈的写作冲动拨转到创作议论文的一头

尝试一,我找来了文字精彩漂亮的新闻时事评论,体育评论等,希望可以感染到他们的创作热情,拓展议论文评述的空间.但这些文字显然与他们的生活有着距离,自由的笔法更离基本的议论文写作有着距离.除了情绪上的感染作用以外,文字本身的借鉴意义并不大.

尝试二,议论文的创作冲动分解出来,最主要的应该是想要表达自我观点的冲动,于是在一次自由写作时,我提供了一个非常应景的话题.当时,他们中间正流传着是否要去春游的小道消息,几经波折终于得到了""的肯定.见他们沸沸扬扬地论了好久,忽然觉得这或许是一个契机.我把关于春游的话题丢给他们,并且把导火线引燃:你们觉得中学生是否应该春游,秋游,应该以何种方式春游,遭遇的那些反对春游的意见又当如何看待.最后,还加了一句,如果选择老师提供的这个话题,字数将不作800字的限制.这一块"石头"果然激起了很多"浪花".尤其在一个理科班,原本总爱翻炒自己老作文的他们几乎都选择了我提供的话题,而且论述十分生动.反语,反讽,比喻论证等,可以用的都用上了.因为出于自我表达的需要,这些方法用得都很自然.至于字数,我倒是比较乐观,觉得只要有话可说,有话要说,将来必然会带动他们越写越长.

不过来自这种尝试成功的得意并未持续很久.第二次的话题是评议家长会.当时临近家长会的召开,他们也应该足够有话可说.但在收获的文章中,我却读到了意外的几种倾向.比如说"牢骚宣泄式",通篇都是牢骚,几乎成为没有"文品"的文章.又比如"无病式",家长会有利有弊,然后简述利是什么,弊是什么,最后说所以开不开家长会还是顺其自然吧.整个文章毫无意义,无精打采.更令人感慨的是,不少文章都在我给他们的字数底线处如紧急刹车一般紧急煞尾.在他们看来,既然你规定可以只写那么长,那么就不多写了.

感慨之余,不禁回想起自己经历过的"材料作文时代".印象中几乎整个高中时期都在写议论文.而且因为是材料作文,对材料的把握成了一项极惊险的工作,把握错了,文章也就写偏了,所以反复训练是理所当然的事.训练的出发点也是直指高考的,并没有过多关照学生的写作热情,但不可否认,扎实的议论文写作训练确实为后来的论文写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所以它的实用性,它对一个人思维缜密性的促进作用,都不容小视.再来反观我们刚才的尝试,其实那里面的教师是被动的,只是在迁就学生的写作热情,显然,做到这一点还不够.在引燃写作热情的同时,更要让他们体会到书写的意义,更要把引导,创作,交流,反馈等环节运作起来,创设学生之间,学生作品与名家作品之间交流借鉴的空间,让他们寻找到写作的乐趣.

第二,"断翅"的尴尬

给学生布置了这样的一个作文题:"人总是想飞的.飞,是一种超越,带来心灵的自由,但也有人禁锢自我,扼杀了想飞的念头.你是否想飞你想飞翔在什么样的国度飞带给你什么不一样的感觉与改变试以'想飞'为题写一篇文章.要求自定立意,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少于800字."

这则作文题的引语部分来自台湾2006年的一个作文题,引语充满了幻想色彩,没有刻意体现思辨性,人文性,深刻性等等我们常见的话题元素,倒是呈现了几分童稚的单纯.但是实际的写作却距离教师的预设很遥远.学生们对"想飞"这样一个念头十分陌生,觉得虚空到他们无所依托,无处落笔的程度.他们根本"飞"不起来,根本也没有想要"飞"起来.

写作之初,曾带领他们把生活中的"飞"细数了一遍,比如雄鹰的"飞",蝴蝶的"飞",天鹅的"飞",嫦娥的"飞",超人的"飞",哈利波特的"飞",武侠的"飞",心灵的"飞",等等.他们若有所思,然而真正动笔,依旧觉得无处可写.也许可以这样说,飞翔其实是人类的一种普遍的冲动,但在他们那里却找不到与现实生活的丝毫交集.最后收上来的作文,空洞的较多,语意不明的较多,再有就是写想飞离现实的学习困境.

述说这个案例,并不是单纯的想借一个台湾作文题的"水土不服"而去感慨大陆学生想象力的缺失,这本该拥有的翅膀折断的背后,我们需要联想到的,需要正视的是语文教学现实语境里的苍白.在这个用课堂,作业,考试构架起的现实语境里面,我们究竟给了学生多少思考想象的空间就以高一两学期的教学内容为例.高一上学期,每个班基本保留一周半节课至一节课的自由阅读时间.所谓自由阅读,就是让学生将他们喜欢阅读的书籍(漫画,武侠,言情等除外)带来在课堂上阅读.这种课型非常受学生欢迎,尤其是自主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这是他们跳出苍白语境的绝好的机会,不是说教材及教师口中的精神粮食营养不良,但肯定及不上自己寻觅的自在,那样空间也会更为广阔.但就教学内容安排考虑,这样的半节课无疑也是从牙缝中挤下的,于是下半学期,在即将面临的高二必修科目考查的压力下,这宝贵的半节课也成了奢望.挤掉了阅读课,教师们却依然沉浸在追赶进度的焦急中,文言经典是不能舍弃的,思考,想象之类再说吧.

有人批判高考作文中出现"回到古代"系列,只会反复咀嚼古人事例,或者叙述亲情,却又演变为煽情.但其实不妨反过来替学生想想,究竟有多少题材他们可以拿捏,有多大空间他们可以腾跃.仅在那个拥挤着知识点的课堂上,翻滚着题目浪涛的海洋里,疲于应付大大小小的考试,属于自己的空间在哪里高考时高一学生放检测四天,这是他们除寒暑检测外最长的检测期,我给了他们一个话题——"玩",可以评论,也可以记叙.他们津津有味地回忆了童年的"玩",少年的"玩",说到高中,话语就苍白了.最后,有的学生说,人不能总沉浸在过去,应该正视现实.这样的回答让人哭笑不得,可以真切地感受到他们这份成长背后的苦涩,可以想见我们刚才提到的什么"'飞'是人类的普遍冲动"之类的话,离他们有多么遥远.

第三,束缚的尴尬

一次给学生讲评作文,话题是"我能".我介绍了一篇学生的作文,文章巧妙地用"我能"地心理分析描摹了国际政治中某些强权大国的霸权思维,角度很新.读完之后,请学生们自己来品评.这时,一个女生站起来说,我觉得这篇文章写得是不错,不过,考场作文就不适合写这样的文章,角度太新,太尖锐了,考场作文要选择比较稳妥的角度.听到这番话,我非常意外,甚至有几分震惊.尽管我读的这篇文章其实在批判时还是比较委婉的,尽管这样的观点也许仅代表个别学生,我还是基本肯定了她的说法,因为事实上这种谨慎也不是没有道理.后来她告诉我,这是初中老师教给她的,她觉得很有道理.学生的话语里充满了自信,我却有些悲哀了.在那个苍白的语境里,我们没有给他们太多鲜活的,多彩的东西,没有给他们太多腾跃的,驰骋的空间,他们却已经感染到了我们的功利,已经自觉拿起了捆缚自己的藤蔓.但愿这样的情形只代表少数.再回看文章开头"文体的尴尬",我们不得不惊叹高考对教学的现实语境的影响力度.

以上感悟是我在自己的作文教学实践中的一点心得感悟,上述尴尬告诉我们,要做的真的还有很多,在今后的作文教学中,我要不断总结成败得失争取做到最好.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与模块理论

河南师范大学文学院王文彦陈志强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首次提出了"模块"这一概念,全文达18次之多.模块理论成了解读课程标准的钥匙.

一、模块理论的产生与演变

模块理论是心理学研究的最新成果之一,在教育和工业生产中的应用取得了明显效果.

1.模块理论产生的心理学基础.所谓"模块",是大脑两半球功能一侧化理论的创始人之一,美国达特茅斯学院感知神经学研究中心主任迈克尔·加扎尼加(MichaelGazzaniga)教授于1976年提出的概念.他认为:"新的观点认为脑是由在神经系统的各个水平上进行活动的子系统以模块的形式组织在一起的."1983年,认知科学家,美国拉特格斯大学和纽约市立大学哲学教授J.福多(JerryA.Fodor)出版《心理的模块性》,从理论计算机科学和人工智能研究角度,提出了智能的模块性.福多的心理模块思想本质上是"功能主义"的.他首先从功能的角度把心-脑划分成两个非常不同的部分:"输入系统"和"中心系统".输入系统(最典型的是知觉系统和语言系统)的功能是将感官所受刺激的信息转换为对外部对象的表征,使之成为适合于中心系统加以处理的信息,而中心系统则是专司演绎推理,思维等的高级处理系统.根据福多的界定,只有输入系统才是模块性的,而中心系统则不具有模块性.正是这后一点招致了许多争议和批评.此后,西方心理学界对心理模块性的探索热情一直兴盛不衰,认为它是人类对心理的本质,特别是对"认知加工是怎样被组织起来的"认识的一场革命,它被发展成为与"模拟论""理论论"并列的"模块论",成为最具竞争力的三大理论之一.

文学文摘要范文链接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作文教学的论文范文资料 大学生适用: 专升本毕业论文、专科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43 写作解决问题: 如何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文献综述、论文小结 职称论文适用: 技师论文、职称评中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如何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经典题目

2.模块理论的应用情况.将模块理论引入教育教学领域,就是将一门学科中或各门学科中具有同类功能的知识点或能力项组合成知识模块或能力模块,使其整体功能大于部分之和.成功的范例是加拿大荷兰学院的CBE教学模式,它是一种以能力为基础,以培养技术岗位型人才为目标的模块式教学.其特点为:(1)培养目标是技术岗位的需要,而不是学科系统.(2)教学的起点不是基础基本相同的班级,而是能力各异的群体.(3)教学内容是专项能力,而不是系统知识.(4)教学材料不是集体的需要,而是因人而异.(5)教学的主要形式不是课堂环境,而是职业环境.(6)教师的作用主要不是课堂讲授,而是现场指导.(7)教学评价主要不是期末反馈,而是模块反馈.该院从1969年建院以来,一直采用这种教学方法.经过二十多年的不断改革和完善,逐步形成了一整套较为完备的CBE教学模块.几十年来,一直广泛应用于北美及其他工业地区的职业技术教育中.

模块理论应用在工业生产中,也取得了很大的成绩.这就是将具有同类功能的工具组合成模块,使其整体功能大于部分之和.例如,将具有各种切割功能的工具组成切割模块,使其能够切割厚的物体,薄的物体,大的物体,小的物体,热的物体,冷的物体,能够在物体表面切割,物体内部切割,能够在陆地上切割,海洋中切割,天空中切割,真空中切割,能够用于生活,生产,医疗,战争,科学实验等.

二、模块教学的主要特点

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社会改革的深入,教育(特别是职业教育)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为了促进职业教育的发展,我国于1993年引进了模块教学,首先运用于职业教育中,取得了很大的成绩.随着形势的发展,普通高中也面临着改革,所以《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在总结了职业教育取得的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模块教学理论.模块教学的主要特点有:

1.模块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模块教学始终把学生的需要放在第一位,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对学生的指导主要是帮助学生明确自己想要学习什么和需要学习什么,帮助学生安排适宜的学习材料和活动情境,指导学生完成学习任务,达到学习目标.要把教师的有效指导和学生的自主学习结合起来,也要避免教师撒手不管的错误倾向.

2.模块教学强调学生学习的个性化.它承认学生个体差异的客观性,树立起"尊重差异,追求个性,宽容另类"的现代教学观念,大力培养学生的个性品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它有意识地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学习和展现自己的机会,给后进生特别的关注,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分享到探求的艰辛和成功的喜悦.

3.模块教学具有很强的灵活性.一个模块可以是一个单元的知识,可以是几个单元的组合,也可以是一本书的整合.从小的方面说,可以是一节课,一个小的学习点.大的模块由小模块组成,大的模块可以组成更大的模块,一环套一环.这样的设计便于教学,也便于学生反馈.学生由学期末的反馈变成模块的反馈,教师可以更好地了解学生的进展,对学生进行更有效的指导.

4.模块教学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我国最先在职业教育中运用模块教学,这种教学紧紧围绕劳动力市场的需求,安排和调整教学内容,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培养学生与未来所从事职业相适应的能力,成为应用型人才.学生的学习不是以教材,课堂为中心,而是要在规定的时间里,在接近所从事职业的"准工作环境"里学习,职业需要什么能力就学什么能力,需要什么知识就掌握什么知识.学生要在"准工作环境"中通过自己的实践努力掌握各种技能.我们普通高中在传统的教学中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传授,忽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结果使学生所学到的知识不能有效地运用于实践中.

三、模块理论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将课程结构按模块进行设计.它要求学生经过语文课的学习,在"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五个方面得到发展.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把语文课程分为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两大部分,形成两大模块.必修课程又分为语文l,语文2,语文3,语文4,语文5等五个子模块,它们分别对应的是高中语文课本第一册,第二册,第三册,第四册和第五册,这五册课本学生要在一个半学年内学完.在教学中教师要从"阅读与鉴赏"和"表达与交流"两个目标着手,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在"阅读与鉴赏"中教师要讲授文质兼美的名家名篇,介绍一般的文学常识.此类课文可以充分发挥语文美育的功能,显示很强的人文性,培养学生文学鉴赏能力,使学生在文学艺术的熏陶下,提高语文素养,养成高雅的风度和气质.但教师要尊重学生独特的阅读感受,要发展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在"表达与交流"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要使学生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看法,学生也要注意提高自己人际交往的能力.在训练学生口语交际能力时,教师可以讲一些要领,但主要应通过一些活动进行,比如听录音,讲故事,朗诵,演讲,主持节目,也可以设置一些情境让学生表演,比如排话剧.但各项训练要循序渐进,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进行.在"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中教师要转变角色,不能做学生的主宰,要引导学生自己体会,尤其注意让学生积极实践,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师要给学生充分的自由,让学生有自己的时间,做自己感兴趣的事,多方面地培养学生的能力.选修课程分为系列1"诗歌与散文",系列2"小说与戏剧",系列3"新闻与传记",系列4"语言文字应用",系列5"文化论着研读".其中每个系列又可以分为若干个小模块,以利于教学.选修课教学中,教师以培养学生的兴趣,开阔学生的视野为出发点,而不要仅仅关注成果.关于必修课和选修课的教学,教师要在课程标准的指导下,根据学校和自身的实际情况来进行,以完成课程标准设计的目标.对具体的教学过程,课程标准不做统一的要求,以给教师极大的自主性.模块的具体内容组合以及模块与模块之间的顺序编排,由各地各校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处理,课程的具体名称也可由学校自定.教师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确定模块的划分,以利于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

课程标准认为"语文教学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帮助他们树立主体意识""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状况""教师应努力提高组织教学和引导学生学习的质量",应"充分关注学生阅读态度的主动性,阅读需求的多样性,阅读心理的独特性,尊重学生个人的见解,应鼓励学生批判质疑,发表不同意见.教师的点拨是必要的,但不能以自己的分析讲解代替学生的独立阅读".如人教版高中语文课标教材第二册《荷塘月色》"研讨与练习"第三题:"下面是一些有关朱自清散文的评论,各是从什么角度分析的对于这些不同甚至相反的意见,你有什么看法与同学讨论一下."当然,教师要尊重学生不同的见解,但也要正确引导学生,不要使学生误入歧途.

普通高中的学习有别于职业中学的学习,普通高中要适应社会对人才的多样化需求和学生对语文教育的不同期待,要适当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语文学习不仅要使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还要把学生掌握的知识转化为能力,这就要求学生通过大量的实践,在生活中运用语文,在学语文的过程中联系生活的需要.课程标准要求:"能在生活和其他学习领域中,正确,熟练,有效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在语文应用中开阔视野,初步认识自己学习语文的潜能和倾向""增强人际交往能力""注意口语的特点,能根据不同的交际场合和交际目的,恰当地进行表达".课程标准针对以往教育的弊病强调了语文的实践性,但也要避免为实践而实践的倾向,要因地因时制宜,根据实际情况采取灵活措施,切实在实践中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现在,模块教学运用于普通高中还处于试验阶段,还需要各方面共同努力,深入理论研究,总结实践经验,探讨教学方法.

做一名智慧型教师,教一批会思考的学生:学会生活,热爱生活,尊重生活.

——戴静

目前设置的语文书面作业费时无功,应该改一改.

杨刚马进科高荣郭昱张镯镯

巩小明张玉梅张金正杨继存李星鹏

培训感想

发布者:郑小华发布时间:5/8/2016PM6:00:16

通过培训,我认识到:新课程一定会带来教学上的某些变化,但这些变化一定不是突然冒出来的,而可能是原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