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公民素质教育东莞

点赞:3929 浏览:12634 近期更新时间:2024-01-24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附件1:

项目所属科类申报类别代码教育学3

重庆市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

立项申请书

项目名称:"中华传统节日文化"教育体系创新研究

申请人张申平

学校名称重庆科技学院

通讯地址重庆市大学城重庆科技学院

邮政编码401331

联系13637991259

申请日期2016.3.12

重庆市教育委员会印制

填表说明

一、按表格填写各项内容时,要实事求是,表达要明确,严谨.

二、申请书为A4复印纸,于左侧装订成册,一式三份(均为原件),由所在学校审查,签署意见后,报送市教委高教处.电子文档按文件要求上报.

三、在学校意见一栏中,应明确学校在人员,时间,条件,政策等方面的保证措施和对配套经费的意见.

四,"所属科类"指本科专业目录中所列的11个学科门类和高职高专教育专业目录中所列的19个大类,教育管理类的填写"教育管理"."类别代码"中1代表"重大项目",2代表"重点项目",3代表"一般项目".

项目主持人情况

目名称"中华传统节日文化"教育体系创新研究申请金额3000元项

况姓名张申平性别男出生年月1969.10专业技术职务副教授行政

职务从事专业古代文学一,主要教学工作简历

主持人从事高校教学工作,承担过《大学语文》,《文学概论》,《美学概论》,《唐宋诗词鉴赏》,《中国文化概论》,《中国古代文学》,《古典文学精品赏析》,《中华传统节日文化》等多门课程的教学工作.直接从事一线教学工作,工作量饱满,教学效果突出.担任重庆科技学院人文社科系人文社科实训中心主任,负责相关教学管理和实验组织工作,积累了一定的教学经验.参与我校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的成功申报工作,熟悉中文学科的课程建设和发展趋势,具有从事本课题研究的实践基础.

主要教育教学研究领域及成果

主要的教育教学研究领域:古代文学和传统文化,大学母语教育,高校人文素质教育

(一)发表论文:

1.《初唐的时代特性与诗人个性》,《名作欣赏》,CN14-1034/I,2007.8

2.《初唐诗坛的复调》,《江汉论坛》,CN42-1018C,2006.4

3.《初唐卢照邻生命意识演化过程》,《时代文学》,CN37—1173,2007.9

4.《唐太宗的个性和生命意识与其诗歌创作》,《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CN35-1048/C,2004.7

5.《论两"和"发展战略的文化思想》,《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CN62-1185/C,2006.12(第二作者)

6.《重视高校语文教学,实现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有机结合》,《大学母语教育的现状及其对策研究》,ISBN978-7-305-05094-7,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1版,2007.6

7.《于无疑处有疑》,《光明日报》,CN11-0026,2005年6月22日第6版,2005.6

8.《我国大学母语教育现状》,《中国大学教学》,CN11-3213/G4,2007.3(第二作者)9.《有高楼杂稿》书评,《宋代文学研究年鉴(2002-2003)》,武汉出版社,ISBN7-5430-3176-0/K·272,2005.1

10.《具有人文特色的古典文学教学刍议》,《新疆石油教育学院学报》,CN65-1190/G4-Z,2005.12

11.《初唐感伤主义生命意识浅析》,《语文学刊》,CN15-1064/H,2006.3

12.《卢照临生命意识对诗歌创作的影响》《重庆科技学院学报》,CN50-1175/C,2006.6

13.《论现代高校图书馆的人文生态建构》,《情报杂志》,CN61-1167/G3,2007.12(第二作者)

14.《传统节日文化课程的建构及其意义》,《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16.6

(二)出版编着:

1.《大学母语教育的现状及其对策研究》,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1版,副主编.

2.《"两和"发展战略的文化思想》,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08.6.第二作者.

3.《大学语文》及其《教学参考资料》,南京大学出版社,2016.8.参编.

(三)承担课题:

1.2007.5-2016.6,作为主研人参加重庆市教委科研课题"工科高校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新模式的研究与实践(0635210)",

2.2006.6-2007.7,主持重庆科技学院课题"理工院校文学素质课程体系与教育模式创新研究(重科院教立200649)",

3.2006.6-2007.6,主持学校"大学语文试题库"项目,

4.2007.3-2016.3,主持学校课题"传统经典导读与文化阐释教学研究",

5.2007.9-2016.8,主持学校"理工院校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创新研究".

6.2016.8-2016.6,主持学校课题"人文视野中的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研究".项

况姓名年龄专业技术职务行政职务工作

单位主要研究领域承担

工作签章彭晓玲58教授系主任人文系思想政治理论研究佘敏30讲师科长宣传部新闻学实践教学李荣菊40副研员图书馆人文教育内容体系王平38讲师人文系传统文化内容体系李新32讲师人文系中文实践教学彭体春38副教授人文系文艺学理论研究王洪泉36讲师人文系古代文学内容体系

立项依据及目标1.现状与背景分析(包括已有研究实践基础)

研究背景:

中国的传统节日是我们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中国的传统节日有很强的内聚力和广泛的包容性,每逢佳节,举国同庆,这与我们民族源远流长的悠久历史一脉相承,是一份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它的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作为传统文化,尤其是民俗文化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它在传承中华文化的过程中承担着非常重要的载体作用.同时,中华传统节日又是中华文化的"标签",通过对节日文化的了解可以从一定的层面认识中华文化的内涵.

党和国家非常重视中国传统节日资源对于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性.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中明确指出"要进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中华民族在创造灿烂中华文明的过程中,形成了具有强大生命力的传统文化,其内容博大精深.这笔丰厚的文化遗产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宝贵资源".《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明确指出"各种重要节日,纪念日,蕴藏着宝贵的道德教育资源.要利用'五四','七一','八一','十一'等革命节日,'三八','五一','六一'等国际性节日,以及民间传统节日和重大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纪念日等,举行形式多样的群众性庆祝,纪念活动,使人们在集体聚会,合家团圆的同时,增强对祖国,对家乡,对自然,对生活的热爱,陶冶道德情操."2005年,文明办,教育部,民政部和联合发布的《关于运用传统节日弘扬民族文化优秀传统的意见》指出"面对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充分运用民族传统节日,大力弘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对于推动形成团结互助,融洽相处的人际关系和平等友爱,温馨和谐的社会环境,对于进一步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认同感,推进祖国统一和民族振兴,对于不断发展壮大中华文化,维护国家文化利益和文化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目前,包括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在内的一些传统节日被列入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这些重要的节日也有了检测期的保证.

但近年来,我国传统节渐式微,而西方节日甚嚣尘上,大有喧宾夺主之势.热衷过西方节日在大学校园里体现的尤为明显.针对大学生热衷过洋节的现象,有很多研究者提出了自己的见解.比如李竣虎在《舶来的节日》一文中提出西方节日进入中国是数百年前西方传教者传播的结果,而且把经济全球化看成是中西方文化交流的直接原因.进一步提出,对于西方节日文化的冲击不必要过于恐慌,经过冲击的传统文化能够保持下来.高丙中在《圣诞节与中国的节日框架》一文中提出要处理好传统文化资源与外来文化资源和现代化的关系,认为要重构节日文化不仅应该善待民族传统,而且要善待外来的文化传统.言玉梅在《全球化背景下西方文化对我国青年价值观的影响》一文中认为我们应该对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大学生价值观的教育进行反思.金升霞在《略谈西方节日对中国传统节日的冲击》一文中分别从政治,经济,社会,教育等角度分析了西方节日在中国盛行的原因.李朗在《关于西方节日对大学生影响的调查分析》一文中着重分析了西方节日对大学生在消费观和传统节日观方面的影响.总体而言,上述研究有些是单就某个西方节日进行分析,有的没有实际的调查数据,有的具备详尽的调查数据但是缺乏深入的分析.

长期以来,由于受到社会发展的限制,教育的发展是不均衡的.人们对科学,技术等理工科的重视程度,远远大于人文科学,人文教育受到很大忽视,结果导致高等教育重功利轻价值,重工具轻生活,重理性轻人性的认识偏向,越来越多的社会问题暴露出来.事实证明,这种不均衡的教育已经不能满足当今社会和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时代对人的全面健康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呼唤全社会加强人文素质教育,这已成为当前教育发展的一个重大课题.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不断深入,为更多培养21世纪所需的全面而和谐发展的优秀人才,加强大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全面提高人才质量已是高等学校所面临的迫切任务.要提高人文素质,必须加强高校的人文教育.在当前全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大潮中,一个真正有特色有品位的大学,必然重视人文教育.大学生群体人文素质的高低,不仅关系着其自身发展,也关系着国家民族的未来.准确把握大学生的人文社会观念与人文素养现状,对于一所理工科院校的发展意义重大.为此,我们特申报"中华传统节日文化教育体系创新研究"课题.

研究意义:

(1)可以进一步丰富和完善高校文化素质课程体系.

相对于"中国文化概论"等课程,中华传统节日文化课程具有自己独特的特点.它更加贴近人们的日常生活,它的民俗性和大众性使它更容易走进学生的生活和心灵世界.民俗就是文化.一个个充满民族气息的节日就构成了中华民族民俗画卷的精彩一页.传统节日的内容包罗万象,涉及到了人们的衣食住行,人生礼仪,天文气象,宗教信仰,消遣娱乐和生产劳动等文化活动.节日文化中蕴含着深厚的中华民族集体无意识,包括道德,精神气质,价值取向和审美情趣等民族心理内涵.该课程的活动性充分结合了青年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涉及到了学习,生活和社会实践的的方方面面,其广泛性与实践性是其他传统文化课程所不具备的.

(2)可以深入挖掘传统节日文化的教育价值.

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丰厚,留存着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记忆,是中华民族精神,道德,情感,习俗等的重要载体.每一个节日都有它的核心的文化理念.比如以元宵节赏花灯的核心意蕴为光明,欢乐,清明节追念先人的核心意蕴是纪念,生命.端午节反映了人们悼念爱国先人的情怀和防疫健身的卫生习惯,重阳节反映了人们尊敬,孝敬老人的优良传统.等等.这就说明传统节日具有巨大的的社会教育价值,在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方面已经发挥并继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是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是维系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家庭和睦的纽带,也是联系世界的桥梁.因为文化民族性的确立,才显示出它的世界价值.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3)通过课程教育,可以有效影响大学生对待传统节日文化的态度,进一步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精神.

当今,许多大学生热衷于过洋节日.这里面的原因很复杂,这种现象有利也有弊,但弊端更大.韩愈说过,"民俗既迁,风气易随".在开放的今天,在全世界成为一个地球村的时代,我们用"拿来主义"对待洋节日的同时,也不应冷落自己的传统节日.只有大力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才能使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作为教育者,我们明白教育是文化的"遗传基因",教育是一种文化呼吸运动,同时,教育对文化的选择具有定向,扩大,提高等功能.认真研究中华传统节日文化的教育活动,密切结合时代的最新浪潮,时刻关注青年学生的身心发展,同时,也像闻一多先生所说,给我们的传统节日装进一个我们时代所需要的意义.深入研究通与变,因与革的辩证规律,将继承和发展的关系处理好,坚持科学发展观,发展先进文化.这对于维护国家文化主权和文化安全,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战略意义.

在当前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和全球化浪潮的冲击下,我们有必要建构一种对于民族文化的保护机制,从中小学,乃至大学教育中挖掘节日文化资源就变得非常有必要.同时,大学生的知识储备和人文修养,已经使得他们形成了对于传统文化的认识框架,这就很有必要结合他们的个性特点和认知特点,建构一个具有一定深度的节日和民俗文化课程体系.大学具有丰富的图书资料和网络资源,具有开放的文化环境,具有人文学者和一大批承担传统文化教育的高校教师.这一切,都为"中华传统节日文化"教育创新体系的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已有研究基础:

1.我们已经开设了"中华传统节日文化"公选课,

2.撰写了研究文章《"中华传统节日文化"课程的建构及其意义》(《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16.06),

3.编写了《中华传统节日文化》课程教学大纲,

4.编写了《中华传统节日文化》课程教案,

5.正组织撰写《中华传统节日文化》通俗读物,

6.已经在校内组织开张了"端午节诗会","中秋节文化沙龙","重阳老人节"等一系列的节日文化活动.等等.

2.研究内容,目标,要解决的教学问题,拟采取的方法和主要特色

研究内容:

本课题选择从教育学,文化学等多元的视角,对"中华传统节日文化"教育创新体系进行研究,涉及教育,民俗,文学,历史等多个学科领域.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一个革新的教学大纲,一套教材,一套启发式的教学方法,一套科学的考核方法,一套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研究的核心是课程的目标和内容体系.

研究目标:

旨在实现以传统节日文化为代表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课程设置二者之间的有机结合.根据大学生的可接受的水平,方式与内容对传统节日文化进行选择和梳理,突出综合性,人文性,活动性,进而形成较为一套包括了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在内的系统而又灵活的课程方案.该方案需要实现以下目标:

大学生公民素质教育东莞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大学生的论文范文数据库 大学生适用: 硕士论文、学士学位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36 写作解决问题: 如何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标准论文格式、论文前言 职称论文适用: 职称评定、职称评初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如何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最新题目

(1)知识与技能

能使学生熟练掌握中国传统节日的来源,习俗和相关的文化常识,了解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节日文化是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明的组成部分,具备较高的阅读和鉴赏相关文学作品的能力,能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并处理传统文化信息,形成较高的口头和书面语言等形式陈述传统文化问题的表达能力,形成丰富的想象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能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得出富有创新色彩的结论.

(2)过程和方法

通过图书资料查阅,网上检索,调查访问,主题活动等途径,了解我国传统节日的民俗民风,神话传说等.利用论文撰写,活动性课程,第二课堂,征文和演讲比赛,节日庆典等形式进行创新展示,培养学生务实严谨,团结合作的科学态度,以及策划,组织,社交和公关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素质.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对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学习,深入挖掘节日文化的内涵,通过对东西方文化的比较和对于文化传统深层内涵的认识,在学习和生活实践中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和传统文化的情感,进一步增强对于民族文化的自信心和自豪感,更加有效地促进大学生人格养成和价值观形成.

要解决的教学问题:

主要研究解决三个问题:教什么,为什么教这些内容,怎么教.

根据时代对培养人才的要求,选择相应的教学内容,使之能培养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所选择的这些研究内容,在教育的理论和实践方面有着特定的意义.

本课题研究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体系: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课堂教学内容主要体现为教材的知识结构.教材有两个结构,一是知识结构,一是能力培养结构.知识结构是在学科结构的基础上,加上教学中涉及到的有关学科的知识而形成的知识体系.教材作为知识的载体,其知识结构是教材最基本的结构.中国原有的传统节日名目繁多,既有纪念节日,又有祭祀节日,时令节日,还有民俗节日,宗教节日等等,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更是五光十色.而汉族的上巳节,社日节,寒食节,中元节,腊日节,灶神节等,有的消亡,有的演变,目前所谓的传统节日已与古代的状态有很大出入,传统的概念必须予以明确等等.这都要进入课程的视野.大体而言,教材课程体系应该包括:中国传统节日概况,节日与民俗,节日与节气的关系,各民族传统节日的起源,演变,习俗,传说,文学典故和优秀作品,以及中外节日文化比较等内容.就课程的课外活动内容体系来看,主要应该包括各种形式的讲座,庆典,文艺演出,社区怎么写作等社会实践活动.这部分课程主要以"研究性课程"和"活动性课程"为主."设置研究性学习这一领域的目的,在于让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设置社区怎么写作与社会实践的目的,在于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针对课程内容体系的各个部分,也需要建立相应的内容标准,运用"了解","理解","掌握"等明确的动词,阐述学生在经过一段学习之后应该达到的目标.除此之外,我们还需要提出实施课程时候需要注意的问题,包括教与学的建议,课程评价建议,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的建议,以及教材的编写等方面的建议.总之,"课程教学的成败取决于课程体系在具体课程以及提供给学生的其他学习活动中的落实程度.每个学生应该有机会达到并展示每一项规定的基本能力.教学方法的选择和学生能力的衡量的标准应该以详细阐明的学习成效为依据.学校或专业课程,以及教师个人的成效评价也就相应地取决于学生达到这些目标的能力."

拟采取的方法:

本课题注重调查研究,密切结合当前教学实际状况,通过具体的教学实践,探索教学改革的新途径.依据质量教育的科学理论和教学改革的先进理念,本课题主要采取以下研究方法:

(1)调查研究.通过问卷调查等途径,获得研究的第一手材料.

(2)文献检索.收集,整理近年各高校教育改革的实践资料.长期以来国内各级各类教育期刊,报纸媒体,高校学报,以及专着中学者们对课题相关问题的研究成果,以及各高校一线教师,教材编者和研究者的相关研究论文和教学实践总结等.

(3)理论联系实际.综合,归纳教学活动中的具体经验,在此基础上探讨理论和实践结合的具体问题.注重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反对封闭地固执于某一特定的方法,突出实际操作性.

主要特色:

(1)创新性.目前在重庆市尚无"中华传统节日文化"教育体系创新研究.就全国范围而言,虽然有一些关于传统文化的课程设置,但尚无高校进行"中华传统节日文化"的系列研究和课程建设研究.我校从理论研究和课程建构两个方面开展一些扎实的工作,这在重庆和全国范围,均具有创新性.

(2)综合性.本课题选择了中华传统节日这个极其富有文化色彩的特殊对象,对其包含和涉及的传统文化进行细致而全面的介绍,内容涉及文学,历史,宗教,民俗,地理等多个领域,人文性极其突出.

同时,本课题研究包括了"课程理论研究","课程内容建构","活动课程内容建构","节日文化沙龙","节日庆典"等多个方面的有机结合,具有系列性.

(3)实践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课程和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广大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联系.在目前国家重视传统节日的情况下,课程的现实意义更为突出,

第二,课程和重庆科技学院"文化兴校"的发展战略密切联系,和学校的各种节日文化活动密切联系,有利于我校开展各种节日文化活动,

第三,课程内容设置包括了"知识讲授"和"课程活动"两个部分,注重活动性课程的建构,尤其注重课外文化活动开展.

本课题研究对于活跃学校文化氛围,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均具有重大意义.同时,也将为高校开展此类活动从理论基础,文化内容和活动方案等三个方面提供坚强的支撑.

(4)深入性.体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理论基础和课程内容研究的深入性.重庆市在我校设置"人文社科科普基地",我校在此基础上,进行"中华传统节日"等民俗文化专题研究.这就能确保本课程知识体系建构和理论研究的深入性.

第二,活动开展和资源利用的深入性."活动性课程"以及"节日文化沙龙","节日庆典"形式等,把课堂,班级,院系等层面都调动起来,就人员而言,上至学校和院系领导,下至授课教师和听课学生,从各学生,各寝室乃至全校师生,都可以全员,全方位地投入到节日文化活动之中.

3.预期效果与具体成果

预期效果:

本课题研究运用最新教育理论研究方法,通过教育理论研究和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初步形成科学的人文素质教育理论,研制符合教学认知规律,能够有效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质量的"中华传统节日文化"教育教学创新体系.

项目预期可形成一套即具有理论意义又具有实践价值,广泛运用于教学实践的"中华传统节日文化"创新教育的理论体系和实践模式.该体系和模式能够适应重庆科技学院"文化兴校"发展战略,对于文化素质类课程的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一定程度上可以改善人文素质课程的教育教学面貌,有力促进我校建设"特色科技大学"的进程.

具体成果:

(1)研究报告:"中华传统节日文化"教育体系创新研究报告,

(2)系列论文:"中华传统节日文化"教育体系创新研究论文2-3篇,

(3)教学大纲和教案:具有创新意义的"中华传统节日文化"实践教学大纲和教案,

(4)网络课程:基于网络教学平台的"中华传统节日文化"网络课程建设,

(5)多媒体课件:具有创新意义的"中华传统节日文化"课程多媒体课件,

(6)教材编写:"中华传统节日文化"课程教材初稿.

二、具体安排及进度整个研究进程为一年.

1.申报与立项阶段(2016年2月—3月)

正式申报课题,等待批准,修改开题报告,确定实施方案,准备子课题申报等材料.

2.实施阶段(2016年8月—2016年6月)

召开开题报告会,课题研究培训会,确定审批子课题的分工与实施方案,开展理论研讨和实践并重的研讨会,成果展示与交流活动,邀请专家指导,课题负责人检查,督促课题进展.

3.中期检查(2016年12月)

检查子课题进展情况,撰写课题中期检查报告,发表阶段性成果,接受上级中期检查.

4.结题阶段(2016年5月—2016年6月)

收集,整理子课题结题报告,撰写总课题结题报告,上交结题报告,申请成果评估验收,总课题组结题会议,成果展示并发表研究论文.三.经费概算(一)资金来源:

1.申请市教委专项经费:3000元

2.学校配套:3000元

3.其他

资金运用:

1.购写和打印资料1000元

2.论文发表审稿和版面费4000元

3.小型会议和调研500元

4.网络课程建设和课件制作500元

四,项目主持人所在单位意见及配套支持经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审核,该项目已有一定的研究基础,研究内容具体,研究目标明确,研究特色明显,总体规划科学,进程安排适度,项目团队结构合理,分工明确.研究方案具有较强的可行性.

学校始终高度重视教研教改工作,制定有完善的教研教改管理办法,设立了专门的教研教改经费,坚持每年开展教改项目的立项和结题工作,鼓励教师积极开展教育教学改革.

学校已按市教委相关文件精神,对2006年,2016所有立项的市级教改项目进行了配套资助,并将按《重庆市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管理办法》继续加大对2016年高教项目的政策,经费支持力度,加强阶段性检查和监督,确保该项目按计划完成.

希望市教委对该研究项目予以批准立项.

单位(盖章)负责人(签章)

2016年3月26日五,项目所在单位主管部门的经费投入和其他配套支持

单位(盖章)负责人(签章)

年月日

六、专家组评审意见

单位(盖章)负责人(签章)

年月日七,市教委意见

单位(盖章)负责人(签章)

年月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