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航职考试系列,各系列专业职资格分类一览表

点赞:5009 浏览:12610 近期更新时间:2024-02-07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广州民航职业技术学院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

工作简报

(第16期)

学院主管

学院示范院校建设办公室承办2016年月日

积极推进示范院校建设项目

——争做发展的示范,改革的示范,管理的示范

新学期伊始,我院召开了全院教职工大会,大会的主题为"发展的示范,改革的示范,管理的示范".会议由吴万敏院长主持,学院党委莫佳胜书记等领导及教师代表分别就学院的发展,教学建设与改革,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示范专业建设思路,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构建及校企合作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等,以研讨和案例的形式作了专题发言,吴万敏院长逐一进行了点评.

会上,吴万敏院长首先回顾了暑期我院示范院校建设项目及相关工作的开展情况并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在随后的研讨和案例介绍阶段,吴院长再次强调了高职教育的应用性特征及其对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改革的指导意义.

学院党委莫佳胜书记以"发展的示范"为专题,从学院发展的内外环境,目标,途径及前提等方面来探讨.同时,还提出了校企合作重在建立利益共同体等理念.

教务处黄宝珍处长围绕"管理的示范"这一专题,重点谈了教学建设与改革的制度建设,为我院管理规定的制定和完善提出了建设性意见.

学生处陈曦书记等以"改革的示范"为专题作了系列汇报.学生处陈曦书记汇报了"民航高技能人才职业素质教育体系建设项目"的建设基础和预期实施情况,通讯工程系张建超主任汇报了通讯工程系2016年上半年示范专业建设工作的完成情况,并对下半年的工作进行了展望,经营管理系郑玲老师对赴德学习情况及德国职业教育的先进理念进行了介绍,汇报,机务工程系虞浩清老师就我院与美国航空技术有限公司产学合作项目,共建民用飞机小型金属部件表面处理生产性实训室的建设情况向大家做了汇报,让全体教职员工较为形象的体会了"产学合作"的深刻意义.

通过此次动员大会,全体教职员工更加明确了示范院校建设的意义以及今后工作的方向和重点.(建设办)

我院老师参加统战部和团举办的培训班

2016年8月21日-24日,由统战部和团联合举办的全国青年统战干部培训班在京举行,我院作为唯一一所高等院校代表,选派了团委的万黎黎老师参加了此次高规格的培训学习. 团书记处第一书记陆昊,统战部副部长楼志豪,团书记处常务书记杨岳等领导分别出席开班及结业典礼并作重要讲话.

此次培训班共开设了团十六大精神辅导报告以及港澳工作,民族工作,宗教工作,新阶层人士工作,青年统战工作,当前经济形势等方面的专题讲座,围绕新形势下青年统战工作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开展了多场工作交流,还组织观看了奥运会比赛.各省级团委统战工作分管书记,省级,副省级城市统战部长,部分地市级团委和成立青联的县级团委负责人近200人参加培训.(团委)

民航局李家祥局长视察我院实训基地

2016年7月16日中午,中国民航局李家祥局长一行在民航中南地区管理局领导,白云国际机场领导陪同下视察了我院实训基地.在实训基地机库,李局长听取了学院领导的简要汇报,亲切鼓励我院努力办好民航高等职业教育,为行业快速发展输送更多的机务,安检等生产一线急需的高技能人才,并表示民航局将全力支持学院建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和花都新校区.(办公室)

我院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工作研讨会成功举办

我院于2016年7月10日至7月12日举办了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工作研讨会,与会人员通过PPT展示和分组讨论的形式汇报了我院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项目的前期准备和实施情况,对下一阶段建设工作进行了展望,并针对建设工作中的重点,难点问题进行了研讨. 会上,吴万敏院长作了"转变观念,创新特色——基于学习基础上的思考"专题报告.吴院长强调创建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必须转变观念,创新特色.我院示范院校建设项目的实施要区别"评估"与"示范",要树立创新意识.吴院长结合高职院校职能定位,提出建设工作的开展要树立"大职教观",加强我院社会怎么写作能力建设,专业建设要突破传统,要注重龙头专业建设,要进一步强化校企合作,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顶岗实习的过程管理,加强"双师"结构和"双师"素质的专业教学团队建设,并逐步形成机制以及加强专业群建设等,吴院长引入了"以需求为动力"的观念,提出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要以需求为导向.最后,吴万敏院长对我院自筹和企业支持经费的落实等相关问题进行了简要说明. 我院各系,部主任结合2007年,2016年上半年的项目建设情况,研讨了2016年下半年示范院校建设项目的具体实施方案和相关保障措施,并且针对工学结合,顶岗实习教学模式改革的重点,难点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剖析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办法. 我院赴德交流教师代表郑玲汇报了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开发方法等赴德学习体会,为我院示范院校建设工作的开展带来了新的思维和借鉴. 最后,我院党委书记莫佳胜指出:本次研讨会的目的是总结工作,明确思路,鼓舞士气,使大家更好地完成示范院校建设工作.莫书记再次强调我院示范院校建设工作的开展,要注重协调,创新和沟通,要充分发扬团队精神,要实干,要保障资金落实,制度落实,人员到位等.莫书记最后鼓励大家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要团结一心,共同努力完成好我院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工作,推进我院更快,更好地发展.(建设办)

关于我国高职教育发展的战略及对策思考马树超郭扬

摘 要:关 键 词: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战略

进入新世纪,我国政府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战略决策,为社会经济发展和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作出了重要的贡献,高职教育伴随着经济的跨越而实现了自身规模上的跨越.同时,在实现规模跨越式发展的过程中,我国政府明确了推进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转型的改革要求,确立了技术应用性人才特别是高技能人才培养在高等教育中的地位,促进了现代科学技术知识在生产实践与实际工作中的应用,密切了高等学校与广大企业和社会各界的联系,扩大了人民群众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推动了教育公平和区域统筹乃至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全面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成为我国高职教育未来发展的重要战略选择.

一、未来发展趋势的总体分析

(一)高职教育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实现新的"跨越".回顾过去,总结现状,从规模的"跨越"到模式的"转型",我国高职教育在积极的探索与实践中取得了历史性的成就,立足当前,面向未来,以推动模式的全面"转型"促进质量的全面"提升",必将是高职教育未来发展的重要战略选择,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怎么写作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强化特色,凸显功能,全面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已经成为走中国特色高职教育发展之路的必然要求.我国高职教育在世纪之交的快速发展,伴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不但实现了高职教育自身规模上的跨越,而且实现了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阶段的跨越,同时也实现了高等教育结构变革的一个重要跨越.这种跨越不仅表现为传统高等教育内部在教学领域,学生构成,大学功能等方面的重大变化,更重要的是在传统大学外增加了一种新型的高等教育类型,强化了高等教育系统的分工.从更深层次分析,高职教育的健康发展还是增加高等学校入学机会,促进教育公平的一次重大跨越,它以培养技术应用性人才和高技能人才为目标,成为社会进步和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从这个意义上说,我国的高职教育仍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实现新的跨越.

(二)"跨越——转型——提升",将成为中国特色的高职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我国高职教育的跨越式发展,并非单纯地以扩张规模为目的的跨越,而是强调内涵建设,强调推进改革,强调办出特色和质量的跨越.这种跨越式发展过程中的一个显着特点,就是明确了培养技术应用性人才和高素质技能性人才的培养目标,提出了人才培养模式转型的要求,并且在机制和制度上探索工学结合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取得了可喜的成就."以就业为导向,以怎么写作为宗旨,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的办学方针,为建立中国特色的高职教育体系指明了方向,为实现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型扫清了思想障碍.建设100所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的战略举措,旨在推进高职教育改革发展,旨在强化人才培养新模式与新特色,由财政投入的引导资金实际上成为一种"种子资金",它将有效地推动高职院校按照新时期的新要求进行改革,进一步推动人才培养模式的全面转型.

我国高职教育模式转型的过程,将成为高职教育自身改革和发展的过程,成为高职教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机制保障.因为高职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最终目标,是切实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与发展能力,使他们有能力为经济社会作出贡献.我国高职教育发展尚属初级阶段,如果没有特色,没有独特的功能,没有社会承认的质量与地位,就必然会丧失发展的空间.因此,进一步强化特色,凸显功能,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沿着"跨越——转型——提升"的方向前进,将成为中国特色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

二、发展目标和发展战略的确定

未来十年左右的发展目标,是加快建立中国特色的高职教育体系.2006年8月,总书记在主持政治局第34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指出:"普及和巩固义务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是'十一五'规划纲要对教育事业发展提出的三项主要任务,必须切实抓实抓好."很显然,由于高等职业教育横跨了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两大领域.既要坚持"大力发展",又要努力"提高质量".作为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类型,高职教育肩负着大批量培养技术应用性人才和高素质技能性人才的使命,在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和现代化建设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因此,今后高职教育发展总的趋势是,一方面由于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创新型国家等重大任务,都对人力资源结构和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所以高职院校的招生总量还将持续增加,另一方面,各地高职院校将注重把握学校适度规模,提高竞争力,强化高职教育理念与特色,由传统的学院模式向就业导向的工学结合模式转变,注重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从整个高等教育体系实现合理分工的角度看,本科院校与高职院校将分别针对自己特定的人才培养目标,把精力集中在提高各自独具特色的教学质量上,本科院校一般将不再以二级学院形式举办高职教育,新升格的本科院校也将随着本科生源的增加而减少专科的招生规模,而从另一个角度讲,本科院校曾经举办高职教育的经历,特别是新升格本科院校长期从事高职教育的丰富经验,也将对推动今后我国的本科教学改革提供有益的启示,同时将为今后培养更高层次的技术应用性人才方面起到借鉴作用.这样,在整个高职教育中,独立设置高职院校的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还将得到进一步强化.

根据未来十年左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总趋势,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目标,就是要加快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职业教育体系,形成行业,企业和高职院校共同参与高职教育的制度,与市场需求和劳动就业紧密结合,完善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和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不断提高技术应用型人才和高素质技能性人才培养质量.高等职业教育规模持续稳步增长,到2016年招生数将达到350万左右,占普通本专科招生规模的一半以上.

(二)实施"资源优先"战略,走提高质量效益优先于规模发展之路.展望未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已经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一方面,我国经济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提出更高的要求,高等职业教育的招生规模将继续稳步发展,另一方面,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模式将进一步转型,突出表现为办学模式和培养模式的开放性,需要加强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增强学院为社会怎么写作的能力.

实施"资源优先"战略,就是要加快改变高职教育规模快速扩张和供给资源处于滞后的状况,高度重视资源的优先供给.要抓住我国财政性教育投入占GDP的比例达到4%的机遇,动员各级政府部门将更多的财政性投入用于发展高等职业教育.逐步缩小财政性投入用于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本科教育的差异,由2005年的1:8缩小到2016年的1:3,使全国财政性经费用于高等职业教育的投入逐步达到普通本科教育的三分之一.

要坚持提高质量效益优先于规模发展,招生规模的年增长率逐步由8%下降到1%,使高职院校集中精力抓好办学质量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另外,在加大公共财政对职业教育投入的过程中,要更多地增加地方政府的投入,加强高职院校的基础能力建设,同时建立和完善高职院校学生的助学和奖学制度.这样不仅有利于增强高职教育的吸引力,进一步扩大高职招生规模,更对于让经济困难家庭子女接受高质,高效的就业准备教育,使社会相对弱势人群共享国家改革发展成果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实施"均衡发展"战略,进一步协调各区域间的发展,尤其要注重中,西部地区高职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我国区域广阔,经济社会的区域差异十分显着,这是我国的一个基本国情.高等职业教育作为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不同区域的发展水平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性.落实党关于坚持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部署,就是要在未来十多年间,使高职教育整体水平保持基本协调和平衡发展,尤其要加快中,西部地区高职教育的发展.


首先,通过国家和地方财政建立扶持中西部高职院校发展的专门项目,加快中,西部高职教育发展,并在相关政策上向有利于中,西部高职院校发展的方向倾斜,帮助中,西部院校把握发展机遇,提高整体竞争力,形成较强的自我发展和社会怎么写作能力.其次,通过组建高等职业教育集团的方式,加强东部和西部地区校企间和校校间的合作,实现高职教育资源的区域共享,并通过校企合作联合开展新技术,新产品开发和推广工作,真正带动西部地区高职院校办出水平,办出特色.第三,要进一步发挥国家示范性建设院校对中,西部地区高职院校的带动作用,鼓励示范性建设院校采用多种方式,为中部和西部地区高职院校培养专业教师,教学管理干部和院校领导人,帮助他们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并形成较强的社会怎么写作能力,特别是围绕实施国家职业教育"四大工程"实现资源的共享,真正做到面向社会,面向产业,面向基层,面向全民.

(四)实施"重大工程建设效益拓展"战略.强化示范性院校建设的效应,带动高职教育整体水平提升.目前,财政正在集中部分财力和优质资源,通过建设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和建设高职实训基地等重大工程,推进高职教育的整体改革和发展.国家示范性建设院校在推进改革发展方面建立的有效机制,体现了示范性院校建设对其他高职院校的借鉴意义,使更多的学院明确发展目标和要求,加快改革的步伐.随着政府对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的日益重视,高职教育的财政投入强度将进一步提高,发展环境将进一步优化.因此,拓展重大工程的建设效益将对全国高职院校的改革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

实施"重大工程建设效益拓展战略",首先,要使重大工程建设自身能够取得最大的成效,为此要花大力气完善重大工程建设的立项,管理,运行和绩效评价制度,以重大工程为抓手,着力内涵建设,推动结构调整,注重提高质量,提高办学效益,使高职教育在人力资源强国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其次,更要重视发挥重大工程建设成果的"乘数效应",带动全国1100余所高职院校在办学理念上得到提高,在培养模式上得到借鉴,在教学资源上得到分享.

(五)实施"人才培养过程全面开放"战略,树立现代"大职业教育"观,努力实现高职教育的国际化和终身化.在新形势下,面对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高等教育大众化和职业教育终身化的国际普遍趋势,高职教育人才培养全过程的开放度必须进一步加大.尤其是经济全球化作为推动我国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为我国产业升级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也带来了良好的机遇,成为我国技术应用性人才培养和创新的原动力,因而高职教育的国际化也必将由于经济全球化的推动而得到迅速发展,这是当前和未来中国高职教育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维度.同时,高职教育将由单一的职前学历教育逐步转向终身教育,学历与非学历培训结合,教育,培训以及为社会怎么写作的功能强化,学生生源出现多元化特色,学制趋于灵活,长短学制结合,学分制趋于完善,适应职业多变的需要,整体上呈现出高职教育终身化的特征,成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倡导的21世纪"终身学习与培训——通向未来的桥梁"的核心组成部分.

首先,要进一步明晰高职教育"培养什么人"的问题.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顺应国际上"技术与职业教育及培训"(TVET一TechnicalandVocationalEducationandTraining)发展的普遍趋势,明确我国的高职教育在这一现代"大职业教育"框架下应该兼顾狭义的"职业教育"(VocationalEducation)和"技术教育"(TechnicalEducation),既要注重培养国内当前紧缺的高级技工一类的技能型人才,更不能忽视培养具有鲜明现代化和国际化特征的技术型人才这一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主体.要使广大高职院校充分认识到,高职教育即使是培养技能型人才,也不再是培养一般意义上的技术工人,而是以技术科学为指导的"技能型创新人才"了,即使他们仍然是在技术工人岗位上工作,也不再是以经验技术和动作技能为主的机械操作者,而是以理论技术和智力技能为主的技术应用性人才了,即使他们仍可以获得高级技工,技师,高级技师等典型的"高技能"标识,也不再属于传统的高级技能型人才之列,而就其本质而言已经转化成为一种适应全球化的知识经济时代要求的现代技术型人才了.

民航职考试系列,各系列专业职资格分类一览表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高职教育的论文范文文献 大学生适用: 本科论文、高校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62 写作解决问题: 毕业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文献综述、论文前言 职称论文适用: 杂志投稿、职称评中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毕业论文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经典题目

其次,要进一步回答高职教育"怎样培养人"的问题.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树立现代"大职业教育"观,从学制体系,专业设置,课程开发,到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评价等一系列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中,始终贯穿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这一主线,实现学习者整个学习过程的全方位开放.而高职教育国际化的水平和终身化的程度如何,则是实现人才培养过程是否真正实现全面开放的重要标志.一方面,高职教育国际化不仅要"引进来",学习发达国家人才培养的成功经验,也要"推出去",将我们人才培养规模发展,模式转型,质量提升的历史性成就向全世界展示,不仅要为我国国内众多合资企业,外企和跨国公司提供符合国际水平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也要努力为世界产业提供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这也应该是我国人才战略的重要环节.另一方面,高职教育终身化更加要求我们的高职院校彻底从单一走向多元,从封闭走向开放,使人才培养的过程更多地呈现出一种"非连续学程,往复式学习,工学交替,终身造就"的特点,这将是在经济全球化,教育国际化,高等教育大众化和职业教育终身化的国际大背景下,我国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过程实现全方位的开放,人才培养模式实现全面转型的根本性标志.

三、可供选择的若干对策建议

当前,我国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目标,将进一步推动高职教育的新发展.在职业教育领域,不同层次的职业学校实现合理分工,在高等教育领域,不同类型高等学校做到合理定位.高职教育的质量和水平将有较大的提高,由此进入一个持续稳定发展的新时期.因此,我们提出一些可供选择的改革思路和对策建议.

(一)加快完善政策法规,优化发展环境,强化绩效监控,提供体系保障.建议启动高职教育的立法工作,加快研制全国高职教育发展的五年规划,强化绩效监控与评价,每年公布高职教育绩效报告,并构建绩效评价体系.组建高水平的高职教育科研团队,研制与发布高职院校的专业教学标准,使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规范化.而为了确保人才培养的质量和特色,特别需要在机制上进一步探索行业,企业参与高职教育的政策制度环境.同时,要加快改革高职教育投入政策,增加公共财政对高职教育的投入强度,逐步推广部分地区已经实施的生均财政拨款制度.加快完善高职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方面的政策,制定符合高职教育特点的高职院校师资结构和教师资格标准,对高职院校师资在培养,引进,使用,培训及资格证书等方面加强政策引导.加快制定优化"双师"结构的相关政策,为院校聘请行业,企业的专业技术人才和能工巧匠担任教师提供良好的制度环境,逐步提高行业,企业专家授课比例.围绕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制定相应的学生学业考核和评价制度,引导学校采用多种方式促进学生的学业评价向就业导向和社会评价方向发展.

(二)加强高职院校运行机制的开放性,调整专业布局和重大建设项目布局结构.高职院校要注重运行机制的开放性,根据动态变化的市场需要及时调整专业设置,不断保持与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适应度.高职院校的专业布局结构要根据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积极作出相应的调整.大力发展制造类专业,加快培养数控,模具,机电一体化技术,汽车检测与维修等高技能人才,积极调整旅游类专业,扩大护理类专业规模,改变部分专业领域人才紧缺而毕业生就业难的错位现象,压缩调整电子商务,会计,文秘,计算机和公共管理类等供大于求的专业招生规模,同时面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拓展和开发一些新专业,如会展策划与管理,会展怎么写作与管理,家具设计与制造,建筑及其他工程项目管理等.加大财政投入支持高职实训基地建设,加大对经济欠发达地区办学条件相对较弱的高职院校的支持力度.实施项目规范化管理,国家组织专家对实训的基础设施和设备进行充分论证,加强指导制定科学的实施方案,提高设备使用效率和项目建设质量.在专项资金管理上,建议实行绩效考评制度.承担项目的高职院校需要进一步创新管理模式,提高设备的使用效益.

(三)完善教师培养培训制度,增加来自企业的教师,促进师资队伍水平提高.通过制定科学的培训,培养制度,提高高职院校广大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包括院校长的综合素质,开发新的领导与教师培训模式,提高培训质量.设立师资培养专项基金,鼓励提高教师的学历水平,保证教师的进修时间.设立工科类的职业技术教育学专业硕士点和博士点,培养高层次的高职教育专业教学工作者.高职院校的教师,则可从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和高技能人才中按标准大量选聘或培养,并完善有关规章制度.改革高职院校教师的职称评聘制度,在职称评审中突出高职教育的特点,强调实际的专业教学水平.人事部门和教育主管部门加强对职称评聘工作的分类指导,单独成立高职院校教师职称评审机构,根据高职教育的实际制定高职院校教师职务任职资格评审标准.国家示范性高职建设院校开展地区之间,城乡之间的对口支援与交流,为区域内职业院校培训师资.对需求量大,覆盖面广的专业,由财政安排经费支持研制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由示范性建设院校牵头与开设同一专业的各高职院校相关专业教学团队广泛合作,形成可供不同高职院校同类专业教学共享的成果.

(四)落实高职教育助学奖学金制度,发挥国家政策效应,提高高职院校的吸引力.2007年5月,温家宝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第176次常务会议,讨论通过了《国务院关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意见》,特别将高等职业学校与普通本科高校并列提出,体现出了对高职教育贫困生资助工作的极大重视.建议积极宣传和贯彻执行国家实行高职教育助学奖学金制度的重要意义和相关政策,动员和鼓励相关行业企业,社会团体和个人捐资助学,完善高职教育贫困家庭学生助学奖学体系,支持和帮助更多的家庭贫困学生接受高职教育.鼓励高职院校采取多种形式对家庭贫困学生进行资助,把实行工学结合,半工半读作为助学的重要途径.确保资金专款专用和及时到位,加强对助学资金使用情况的监督和管理.形成一系列制度.加强高职院校学生资助和奖励的体系建设,并建立相关的机制,确保高职教育贫困家庭学生助学和奖学制度的有效运作.加大宣传力度,保证使每个高中学生,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及其家长都能获得助学和奖学制度的信息.另外,建议各级政府把对职业教育的重视和调控作为各级政府人力资源建设和开展素质教育考核的核心指标,使高职教育确实能够吸引一批素质较好的学生.

(五)努力改善技能人才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待遇,真正体现工人阶级在社会主义国家的主人翁地位.但是,由于我国现有的劳动和人事政策并不利于高技能人才的成长,所以单从发挥已有国家政策的效应吸引学生报考高职院校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从改善高职教育外部的大环境人手,把《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要求的"逐步提高生产怎么写作一线技能人才,特别是高技能人才的社会地位和经济收入,实行优秀技能人才特殊奖励政策和激励办法"落到实处.一方面,各级政府应采取多种激励措施,加大舆论导向宣传力度,努力提高生产和工作第一线劳动者的社会地位和声望,形成全社会尊重技能人才,崇尚技术和技艺的良好风尚:另一方面,切实改变高职毕业生与普通高校毕业生在人才市场上所处的不公平竞争状态,参照发达国家由雇主组织和雇员工会之间就各大职业准入资格和薪酬水平所达成的全国性部门协议,努力提高一线技术工人和技术员的经济收入,保证高职教育的毕业生就业后能够享有较高的经济待遇.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扭转技能人才的艰辛付出与其获得回报不成正比的不利局面,真正体现工人阶级在我们社会主义国家的主人翁地位,高职教育的吸引力才能真正保持长远和持久.

作者简介:马树超,上海市教科院高职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主任,职成教研究所所长,研究员,郭扬,上海市教科院高职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职成教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

摘自《职业技术教育人大复印资料》2016年第6期

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文化管理的探索与实践刘晓 (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湖南长沙410004)

[摘 要]文化管理是学校管理的一种新的类型,是以人为本的管理最高层次,是学校在完善"制度管理"基础上进行的管理层次升级.高等职业院校的文化管理,就是将各种文化要素综合运用于学校管理全过程,创造一种既有严谨的教学秩序,又有开放的创新氛围,既有浓郁的团队文化,又使个性得到张扬,教师主动进取,学生主动学习,生机盎然的校园文明,以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推行文化管理,是建设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的需要,是全面实行学分制的需要,是实现教师转型的需要.在推进文化管理的过程中,树立"以人为本,怎么写作至上,追求卓越"的管理理念,创建以学分制为龙头的制度体系,营造激励教师主动进取,学生自主学习的制度环境,保证开放式教学的秩序,建设信息网络充分发达的校园,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在更大范围的共享,实行"团队分享型课堂管理",经营课堂,课堂教学和网络辅助教学相辅相成,构建开放式教学文化,实施品牌战略,打造学院"名星",建设管理队伍,角色全新定位,搭建沟通平台,创新管理体制和机制,激发内在驱动力,推进参与式管理,构建校园文化,系级文化,团队文化相贯通的文化建设体系. [关 键 词]高等职业院校,文化管理,柔性管理,以人为本,校园文化,团队文化,教学文化,学分制,"扁平化"管理模式,参与式管理我国高等教育经历了从大改革到大发展,正向大提高跨越的三个阶段.高等职业教育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速度很快,全国已有1170多所独立设置的高等职业院校,在校人数占到全国高校人数的半壁江山.高等职业教育面临从规模扩张向内涵建设发展,从量变到质变的转型关键时期.建设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将我国高职教育的改革和发展进一步推向.从2006年开始国家计划在全国建立100所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以带动高等职业教育质量的提高.目前已有28所高等职业院校成为首批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单位.如何以建设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为契机,在完善制度管理基础上,实行文化管理和文化行政,把学校建设成教师们事业寄托的精神家园,是值得探讨的现实课题. 一,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文化管理的内涵和特征 (一)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文化管理的内涵 文化是人类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社会学一般把文化看作是由三个大的互相关联的部分构成.这三个部分就是物质文化,规范文化和认知文化.也可以说,它们是文化的三要素.物质文化是文化的具体有形部分,规范文化是人们行为的规则,认知文化是由思想,态度,价值和信仰等构成.文化管理最早应用于企业管理,后延展至学校管理等领域.文化是学校管理的底蕴.高等职业院校的文化管理,就是将各种文化要素诸如物质文化,规范文化和认知文化综合运用于学校管理全过程,创造一种既有严谨的教学秩序,又有开放的创新氛围,既有浓郁的团队文化,又使个性得到张扬,教师主动进取,学生主动学习,生机盎然的校园文明,以提高高等教育教学质量.具体说来,它包括以下六方面涵义: 第一,以"以人为本"为核心.文化管理的核心价值理念是以人为本,对高等职业院校来说,就是以学生为本,以教师为本,以学生为本就是把人才培养的使命时刻体现在自己的工作中,管理的目的在于如何更好地完成培养人才的任务,事事时时都为学生成长着想,积极为学生创造个性鲜明,全面发展的条件和机会,以教师为本,是要求改革,建设要充分相信和依靠广大教师,通过理解教师的追求去寻求团队目标与教师目标的一致性,将社会责任,追求卓越的共同理想内化成广大教师的内在需求. 第二,以制度管理为基础.推行"文化管理",要有一个良好的制度环境,要从机制的角度设计制度,激发内在动力.制度环境包括规章制度,实施细则,共同习惯等方面.要构建开放的教学文化,我们必须构建严格的制度体系,以保证我们开放教学的秩序. 第三,以校园文化,团队文化建设为重点.校园文化建设是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推进素质教育和构建和谐校园的具体体现和要求.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始终坚持以格调高雅的校园环境熏陶人,以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教育人,以蓬勃向上的校园精神激励人,以规范科学的校园制度约束人.团队是一个有机整体,团队文化的外在表现形式就是团队精神,团队精神是大局意识,协作精神和怎么写作精神的集中体现.系(部)文化建设,专业教学团队建设,精品课程建设,实训基地建设是团队文化建设的重点. 第四,以物质设施和环境建设为依托.高等职业院校作为一种正式的社会组织,它的运转总是要凭借一定的条件与媒体的,也就是必须有一定的辅助物,包括校园建筑设计,校园景观,教学,娱乐,生活怎么写作设施,图书馆资源,网络资源等,这些必要的物质条件和设施,是学校教学和管理工作的依托和载体. 第五,以增强各级领导能力为条件.推行"文化管理",对各级领导特别是系部领导提出了新的要求,管理的柔性化意味着领导能力的强势化,如何做到领导能力的强势化,不能仅靠行政安排,而要靠自身影响力的建设. 第六,以凝聚发展共识,激发师生内在驱动力,实现建设目标为目的.推行"文化管理",就是要实现通过师生的内在要求调动师生的积极性,激发师生的内在动力和创新力,通过精神和理念的方式唤醒师生个人的意志和情感,凝聚成团体意志,追求共同目标的崭新境界,把"要我学习"变成"我要学习",把"要我建设"变成"我要建设","要我改革"变成"我要改革","要我示范"变成"我要示范",形成教职员工奋发向上,争创业绩,争当示范的新局面. (二)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文化管理的特征 1,柔性化管理,人性化怎么写作 高等职业院校的文化管理无疑是一种柔性化管理,是以管理人的思想(包括信念和价值观)为重点,以灌输知识和强化学习为手段的管理,强调将理性与非理性相结合,加强情感,信念,价值观的培育及其在管理中的应用.柔性管理将参与,沟通,共享,发展渗透到管理之全过程.郑其绪教授这样概括"柔性管理"的特征:"内在重于外在,心理重于物理,身教重于言教,肯定重于否定,激励重于控制,务实重于务虚".与过去靠物质,制度的管理完全不同,是与知识经济时代相匹配的以人为中心的管理. 人性化教育提倡尊重学生人性,发展学生个性,给学生更多的思考空间和自主选择,而学分制这样一种灵活的教学管理制度,与人性化教育的理论依据是一致的.笔者认为高等职业学校的教育管理可以做得更"人性化",更多地关注学生个体的需要.面对分工越来越精细,职业越来越多样化的社会需要,面对文化基础,能力特长,个性,兴趣爱好,社会背景,经济状况差异大的学生需求,高等职业院校有必要提供多元化,人性化的怎么写作来适应社会和学生的不同需要. 2,融入行业,企业文化,职业特色鲜明 高等职业教育的一个重要特征是职业性,职业就是工作,工作就是做事,高等职业教育具有鲜明的职业指向.高等职业院校以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为目标,以职业能力为本位,以实用为主旨和特征构建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重视课程理论技术与经验技术的结合.学院文化与行业,企业文化相结合,以专业对应的职业岗位(群)的企业文化,职业道德内涵为建设内容,在实习,实训,工学交替,开办订单班等校企合作的过程中让学生直接到企业体验企业文化,并把优秀的企业文化吸收到校园文化建设中来,引入专业文化建设中来,形成专业,行业,职业特色鲜明的学院文化,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怎么写作第一线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3,全员参与,全方位推进,全过程管理 建设学校文化,既要重视建设学校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更要建设学校精神文化.高职院校的文化管理不是单方面的事情,而是一项巨大的系统工程,牵涉面广,要整体规划,部门联动,综合协调,学校的教学管理,学生工作,行政管理,后勤怎么写作等各项工作都要贯彻文化管理的理念,树立全员共建意识,推出文化管理的举措,营造"文化育人"的校园文化氛围.高职院校的文化管理是一个实践过程,实行动态管理,全程跟踪,从而有效促进文化建设与管理的进程. 二,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文化管理的意义和作用 (一)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文化管理的意义 1,建设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的需要 当前,中国的高等职业教育遇到了最好的发展机遇.随着国家对职业教育的日益重视,随着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战略的实施,随着"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类型"共识的形成,全国1170多所独立设置的高等职业院校,100余所正在建设和即将建设的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都在竞争中寻找自己的发展机遇,都在积极探索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空间.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学院)已经成为首批28所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单位之一,我们的责任是为全国高等职业院校的改革,发展和管理做出示范,创新是我院向示范性院校迈进的最关键的文化精神与素质.文化管理是学校管理的一种新的类型,是以人为本的管理最高层次,是学校在完善"制度管理"基础上进行的管理层次升级,是学院在建设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中采取的重大战略措施. 2,推行学分制改革的需要 学分制改革是完成高等职业院校从规模扩张到内涵建设,从量变到质变的必然选择.学分制是以学分计量学生学习量的一种教学管理制度,学生只要修够学分即可获得文凭或资格证书,学分制最大的特点则是强化目标,放开过程,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和自主性.学生从选择专业,选择课程,选择学习时间及选择教师都是自主的,学生真正做到了自主学习,兴趣学习.学分制改革成为所有改革包括教学,管理,学生,后勤,人事和分配改革的推动力量,此所谓"牵一发而动全身".学分制改革对学校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实行弹性学制和柔性管理,文化管理就是一种柔性化管理,是与学分制相匹配的管理模式,对高职院校教学管理的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 3,实现教师转型的需要 在这个被网络和现代信息技术日益铲平着的世界,已将我们推上竞争,合作,改革,创新,发展的浪尖,学院的每位教职员工都在尝试着转型,以适应信息高速传递的"e时代".转型也需要平台,需要能力,需要策略.转型的道路上,外语和信息技术是我们披荆斩棘的两把利剑,这是我们内在的需求也是外在的压力.要求我们改变传统的单向传递信息的一言堂教学模式,改变过去年复一年的老师讲学生听,一块黑板一支粉笔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的被动学习模式,要求我们拓宽全球化的视野,运用网络时代的信息技术,在人才培养,应用研究和社会怎么写作中充分体现,将教师的角色转换为导师,还要求我们提升管理层次,在完善制度管理基础上,倡导文化管理,创造一种既有严谨的教学秩序,又有开放的创新氛围,既有浓郁的团队文化,又使个性得到张扬,教师主动进取,学生主动学习,生机盎然的校园文明. (二)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文化管理的作用 1,导向作用 推行文化管理,形成共同价值取向,理念,目标,培育团队精神,改善工作(学习)环境和条件,获取人文关怀,创建精神家园. 2,规范作用 高职院校的文化管理,以制度管理为前提和基础,构建完善的制度体系,以保证我们开放式教学的秩序,每位教职员工将规章制度,实施细则,团队文化,共同习惯加以内化,自觉规范行为,实现自我约束,自我管理,自我发展,形成良好校风,教风和学风. 3,凝聚作用 文化管理是一种管理层次的升级,通过机制体制改造,依靠精神和理念凝聚团队意志,激发师生内在驱动力,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和发展平台,建设充满活力的校园. 4,激励作用 激励机制是文化管理的必然.推行文化管理,通过师生的内在要求和学校的共同目标的协调来激发教师学生的积极性,实现共同的追求,完成共同的任务. 5,塑造作用 构建和谐校园,形成特征明显,个性突出的校园文化,塑造团队文化,塑造高校品牌形象,打造大学品牌. 6,创新作用 创新的办学理念,创新的管理制度,创新的教学方法是学院永葆"示范"的源泉.文化管理是促进创新的动力源泉,有助于形成开拓创新的文化氛围,有助于培养创新人才. 三,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文化管理的实现途径 (一)解放思想,更新理念,凝聚发展共识,实现理想价值 1,以人为本 从价值内涵的意义说,"以人为本"就是尊重人的价值.尊重集体的价值,也尊重个体的价值.以人为本,在学院就是以学生为本,以教师为本.以学生为本,就是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事事时时都为学生成长着想,满腔热情地对待学生,要在管理中使学生学会学习,享受学习,学会自律.以教师为本,必须牢固树立尊重人,信任人,激励人,发展人,完善人的人本思想,要求我们各级领导将教学管理,学生管理,行政管理建立在对教师与学生的关心爱护,尊重信赖的情感之上. 2,怎么写作至上 大学是为学生建的,大学是学生的大学,大学是为学生怎么写作的,学校每位教职员工都自觉定位在怎么写作学生的位置.可以说,学校抓的一切工作,一切活动都要围绕学生的成长,成人,成才怎么写作,即学校的目标,目的,载体与结果检验都要落到学生身上.真正做到"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特别是能够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向他们提供最恰切的教育,使不同天赋,潜能,不同气质,性格和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都能够得到最充分的发展,以便他们在社会生活中能找到自己的位置,最充分地实现自身的价值.教师,干部,职工树立良好的怎么写作意识,可以赢得学生,甚至学生家长的理解和支持,可以引发学生的共鸣与合作,可以赢得社会的尊重,这就加深了师德的内涵,拓展了师德的外延. 3,追求卓越 价值取向引导人的行为,是一种精神的体现,体现教与学的目标以及达到这一目标的心理准备及预期.以价值为导向,形成个人价值,组织价值与社会价值合一的价值体系.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将"改革领先,发展领先,管理先进"作为示范性建设目标.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是一项巨大的工程,而这项工程需要每个教职员工共同努力,教师要做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的示范性教师,只有追求卓越,才能全身心投入人才培养的崇高事业,展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只有追求卓越,才能不断改革进取,不断创新,也才会有学院全面改革的不断深化. (二)创建以学分制为龙头的制度体系,营造激励教师主动进取,学生自主学习的制度环境,保证开放式教学的秩序 推行"文化管理",关键在于制度设计和制度创新.制度直接约束人的行为,使老师的教学行为与学生的学习行为在一个共同的层面上规范,有序地进行.学分制是支持教学创新最好的制度环境,已经在一些高等职业院校成功实施多年.实行学分制的根本目的是尊重学生的个性自由和完善,是把学生置于动态的,多元的,开放的教学格局中,自觉地学习,自觉地适应未来社会分工的多元化和多变的要求,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有条件的可以缩短学习年限,早日走向社会,抢占先机.同时,从发挥教师的作用,照顾教师的发展出发,通过选课制,导师制,课程展示制,把人才培养的任务真正落实到教师身上,教师不再是为了课时费而上课,他们的身上寄托着学生的期待. 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从2007年开始全面采取学分制,将衡量学生学习任务完成的基本标准由"学时"改为"学分",将衡量学生学习成绩优劣的基本标准由"平均分数"改为"平均学分绩点",将"三年学制"改为"学制三年,修业年限2—6年",将选课作为教学运行的起点,允许学生根据个人兴趣选择课程, 将教师的角色转换为导师,将"课程班级"和"行政班级"同时作为学生管理的基本单位.学分制改革是一场全面而深刻的变革,成为一系列改革的推动力量,要求改革和完善与学分制相适应的学习制度,学籍制度,考试制度,管理制度,分配制度.实行弹性学习制度,以灵活的管理制度最大限度地适应学生的不同特点,允许学生和有实际需要的学生工学交替,分阶段完成学业.改革考试制度,改变以期末总结性考试和闭卷笔试为主的考试方式方法,采用口试,测试,课程实践报告,课程设计等考试方法,完善学习小组机制,纳入考核评价,引入学习自测,互评和教师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式,形成性考核与终结性考核相结合,加强形成性考核记载和原始资料积累,构建真实性的评价体系.重新制定管理标准,强化目标,严格学籍制度,放开日常管理,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和自主性,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创新分配机制,改革教学工作量核算办法,按学生选课人数确定工作量,按课程分类核定工作量.专业课程按重要性,开发性和难度区分为1,2,3类,在现有分配标准基础上1类课程工作量计算适当上浮,3类课程工作量计算适当下浮,在选课中出现的课程班级规模不一样的情况,将以现有标准班为基础按学生选课人数计算工作量,通过工作量计算方式的改革,充分体现"优劳优酬","多劳多得"的分配原则,激发教师在争优创先中建设优质课程,在争优创先中上好每一堂课,在争优创先中体现自己的价值. (三)加强图书馆与校园信息化建设,建设信息网络充分发达的校园,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在更大范围的共享 图书馆建设以构建优质,高效的教学,科研信息中心为目标,以现代管理技术为手段,使图书馆建设,发展始终与现代图书馆发展趋势保持同步,建设一支人员专业结构合理,专业知识与文化素质较高的图书情报技术管理队伍,为学院教学,科研和人文素质培养提供优质怎么写作. 全面建设及优化校园网络系统和相关的配套设施,为实现数字化,网络化校园奠定基础.我们投入2000万元,在现有条件基础上,建设一个集教学,科研,管理,怎么写作,学习等为一体的高水平数字化信息平台,使公共教学平台达到设计用户端口500个,桌面信息流量1000兆的标准,使利用现代教学手段进行教学的课程达到90%以上.将全院的精品课程等教学资源,学生数据,教师数据以及各类其它资源的数据统一起来,即建立统一的数据库平台.以数据中心为基础,全面整合学院现有各类网络资源系统,新建射频技术信息采集和识别管理系统,开发和完善教学资源管理系统,教务管理系统,教学管理系统,考试管理系统,学生管理系统(含身份识别),学生校园消费管理系统,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等应用系统. 学院在数字化校园建设中为每个教师建立公共网页,在全院范围展示课程.学院要求专业课教授,副教授要提供三门以上课程,讲师要提供二门以上课程,助教和公共课教师要提供一门以上课程,并要求不断更新.建设课程展示平台,将教师学历,职称,经历等资历信息,教师成果,课程录像,代表标准的课程作品等水平信息,以及课程授课计划,主要参考资料,课程考核标准,教学方法手段等课程资源信息向学生和同行展示出来.也让学生对自己选择的课程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和资料准备,帮助学生主动学习,选课前允许学生试听,不满意则可以退选,充分尊重学生自主学习的权力.实现教师,学生网上互动,开发课程建设系统,融课程展示,师生互动,资源积累功能于一体,在展示基础上建设合格课程,精品课程. 建设面向高等职业院校的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平台,将省级以上精品课程和财政重点支持专业的优质核心课程教学资源全部在网上公开,将学院自筹资金重点支持专业的优质核心课程教学资源全部上网,面向区域和行业高等职业院校授权共享,进一步提高怎么写作和辐射能力,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在更大范围的共享. (四)实行"团队分享型课堂管理",经营课堂,课堂教学与网络辅助教学相辅相成,营造开放式教学文化 为了培养创新人才,我们应该营造开放式教学文化,营造一个激励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实践的教学环境.教学文化是指在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过程中形成的关于教与学的理念与原则,教学的制度环境,教学的过程管理,教学的信息环境融合的综合文化体系,这种体系来源于教学的实践,并怎么写作教学.开放的教学文化的主体是学生与教师,学校的所有教学资源都对教师及学生开放,学生可以全免费地利用学校的一切教学设施,图书馆资源,网络资源,教学设备与教学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在教师与学生的共同整合下,形成以教学资源为媒介的互动教学通道.开放式的教学文化的特征体现在:教学理念是以学生为中心,强调教师的怎么写作性,师生的互动性,教学资讯的公开性与可得性,课堂的自由性,教学手段与方法的灵活与多样性.在实行学分制的背景下,应继续加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的改革,采取课堂教学与网络辅助教学相结合的混合教学模式,营造一种师生双向沟通,互动,开放式的教学环境. 网络教学管理平台以课程为中心集成网络教与学的环境:教师将所有教学资源及时上网,可以在网上发布课程信息,上传电子讲义,进行无纸化作业布置,回收与批改,组织在线答疑,统计学生学习情况等.学生可以选修课程,安排学习计划,查看课程内容,提交作业,协作学习和交流,查看学习成绩,参与学校社团交流等.师生之间,学习小组成员之间可利用网络互动通讯,通过聊天室,等形式在网上进行交流.教学资源的共享性,使学生学习的预知性和主动性得到了提高,学生可以按教师的要求,提前进行准备,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课堂文化是教学文化的直接反映,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平等,开放的教学风格采取互动式教学,改变传统的单向传递信息的一言堂教学模式,课堂上倡导师生平等,让学生与老师共同来经营课堂,共同完成学习项目: 第一,课堂功能复合化.实施"团队分享型课堂管理",不要高高的讲台,缩短老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师生之间的互动,师生一起分享课堂教学中的快乐.要求教学组织多样性,有时是课堂,有时是论坛,有时是小组工作室,有时成了游戏场所,人们的角色不断地变换:老师有时是老师,有时是学生,有时是合作者,学生有时是学生,有时是老师,更多的时候是参与者.教师都以学生为本,将学生摆在与自己平等的位置上,象朋友一样沟通交流,以有趣的活动吸引学生,提高学生的学习乐趣,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让学生积极参与,自己寻找答案,激发学生的潜能. 第二,教学组织多样性.在课堂教学中,普遍采取大课堂教学与小课堂辅导相结合,理论讲解与任务驱动相配合的方式.大课堂由教师占主导,讲授基本理论,给学生布置相应的思考题或实践练习,而在小课堂中由学生占主导,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发表自己的观点,同时由教师对难点,疑点进行讲解说明.ISAS教学法,案例教学法,项目教学法,参与式教学法,小组讨论法,互动教学法,情境模拟法,演讲式,问题式,报告式,游戏式等多种教学方法灵活结合,以多样化的教学形式来活跃课堂,让学生充分参与专业教学活动,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第三,教学手段多元化.要改变原来比较单一的传统教学方式,充分利用现代化的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整合各种社会资源为教学所用.充分完备各种教学设施,以保证多元化教学手段的开展.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充分运用多媒体,影视,形体语言,投影等多种教学手段,以充分提高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的效果.教师要加强对现代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学习,应该具备良好的计算机使用能力,精心设计教学流程.教师要成为课堂的总设计师,学生则成为实践设计项目的工程师. (五)建设管理队伍,角色全新定位,实施品牌战略,打造学院"名星",创新管理体制和机制,构建文化建设体系为了实现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改革领先,发展领先,管理先进"的建设目标,要致力管理队伍建设,打造参与式,共享型,怎么写作型的行政文化. 1,理念与时俱进,角色全新定位,实现从传统教师向现代导师,从管理者向怎么写作者,从应试者向创造者的转变 实行学分制以后,学生是一个自主的学习主体,他们对自己的事务享有充分的自主权,这对管理者,教师,学生角色带来了新的诠释.学校的每一个部门都是为学生怎么写作的部门,管理人员要实现从管理者向怎么写作者的角色转变,为学生解决所面临的问题,增加怎么写作设施,以满足学生不断变化的需要.教师教学的基本方式将由"课堂讲授"变为"学习指导",即由传统教师转变为现代导师,要求讲师以上教师担任学生的专业导师,有效地指导学生选择专业,专业方向和具体课程,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专业思想,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掌握过硬的职业技能,在各种教学任务的招标过程中,他们的身份将随时转换.学生的身份要从应试者转变为创造者,要了解市场,走入社会,规划生涯,自主学习,发展个性,培养创造能力. 2,建设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管理队伍,探索管理队伍专业化途径,提升管理队伍的整体文化素养和执行能力 优化管理队伍专业,学历,职称结构,是建设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的需要,其主要途径有:一是进修培训,通过举办各种在职培训班,如计算机技术,外语,教育技术培训班,加强管理人员队伍的培训,学习新理念,新知识,新技术,不断提高业务能力.二是选拔培养.建立后备干部培养和使用机制,注重从教学骨干中选拔优秀管理人员,放到最需要的岗位上.2007年学院有15位从教学一线选拔出来,经过长达2个月的集中培训的教师,分别走上了教学,学生,行政,后勤的管理岗位.三是人才引进.今年,我们在学生辅导员,教学干事队伍中,引进了很多硕士研究生,管理队伍的学历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