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科电气自动化课程沈阳

点赞:7672 浏览:30959 近期更新时间:2024-03-09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2016年度山东省精品课程

申报表(高职高专)

课程名称传感器与检测技术

所属学校山东英才学院

所在院系机械制造与自动化学院

课程层次(高职)专科(高职)

课程类型□理论课(不含实践)√理论课(含实践)□实践(验)课

所属专业大类名称制造

所属专业类名称自动化

所属专业名称(专业课程填写)

课程负责人马文采

联系0531-88253034

上网ycxy.//jpkc/

申报日期2016年4月15日

山东省教育厅制

二○○八年三月

填写要求

以word文档格式如实填写各项.

表格文本中外文名词第一次出现时,要写清全称和缩写,再次出现时可以使用缩写.

涉密内容不填写,有可能涉密和不宜大范围公开的内容,请在说明栏中注明.

除课程负责人外,根据课程实际情况,填写1~4名主讲教师的详细信息.

本表栏目未涵盖的内容,需要说明的,请在说明栏中注明.

表中空格不够时,可另附页,但页码要清楚.

七、申报表一律用A4纸打印,在左侧装订成册,一式1份,由所在学校审核同意后盖章,报山东省教育厅高等教育处.

课程名称传感器与检测技术学时数80课程性质基础课专业(技术)基础课√专业课授课对象适用专业电气自动化技术,数控技术,检测技术及应用授课人数650人/年开课年限2003年—2016年选用教材情况教材名称《传感器与检测技术》谢志萍主编新编21世纪高等职业教

育电子信息类规划教材电子工业出版社2004年8月出版教材类别□国家"十五"规划教材

√山东省规划教材

√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

□获奖教材(注明获奖等级)

□"九五"重点教材

□其它课程负责人情况姓名马文采职称教授学位主要教学,科研经历(授课起止时间,所在单位,教学科研情况,获奖情况等)

1970年毕业于南京大学物理系核物理专业.1970年至1978年在江苏沛县文教局任中学物理教师,1978年调入山东工业大学任教,先后开设了大学物理,量子力学,误差理论,可靠性,检测技术,质量控制等多门课程.曾主持省科委科研课题.2000年新山大成立,任职于山东大学物理与微电子学院至2006年11月退休.

1998年加盟英才学院,从事《误差理论》,《自动检测技术》等课程的教学及管理工作至今.

一、教学科研情况

《金属氧化物半导体气敏机理研究》山东省科委立项1996-1998第一负责人

《悬挂式气敏元件的热功耗研究》南京大学学报1997年第一作者

《质量作用定律在半导体统计中的应用》山东工业大学学报1995年第一作者

《ThetemperaturechanginSno2—basedgassensorsduringsensingreaction》SensorsandActuatorsB66(2000)222-224第二作者

二、学术研究奖励:

1,论文《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元件的反应温度》山东省自然科学学术论文优秀论文二等奖2001年第二作者

2,2006,2007年度英才学院"先进教育工作者"主讲教师情况(辅导,实验教师等)姓名年龄职称学位承担工作王蕴珊60教授硕士主讲教师孔令宇37高级工程师硕士主讲教师李磊36工程师硕士主讲教师袁向荣36讲师硕士主讲教师郭荣岭39高级工程师硕士主讲,实训教师蒋丽丽26助教学士辅导,实验教师课程教学情况简介(教学内容是否先进,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情况,课程及教学改革情况,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结合情况,教学效果等)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是我院电气自动化技术,数控技术,检测技术及应用专业教学计划中一门必修的专业基础课.本课程主要研究各类传感器的机理,结构,测量电路和应用方法,主要包括常用传感器,近代新型传感技术及信号调理电路等内容.本课程的目的和任务是使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在掌握常用传感器的基本原理"必须","够用"的基础上,重点加强实践性环节的培养,突出学生动手能力和岗位能力,并初步具有从事检测和控制系统工作的能力.

教学内容先进

建立了较完善的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首先,我们使用的教材《传感器与检测技术》是普通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及山东省规划教材,由电子工业出版社出版,谢志萍主编适合于高职高专类学生.该教材贯彻了以理论"够用"为度,把传感器与工程检测技术结合起来,使教材更具广泛性和实用性并且适应于教育部积极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大力推进高等专科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注重应用实例的介绍,同时反映了检测技术领域内的新技术,新动向.与传统传感器教材相比较,其主要特点:

(1),在编写方法上打破了以往教材过于注重"系统性"的倾向,摒弃了一些一般内容和烦琐的数学推导,采用阶跃式,有选择的编写模式,强调实践和实践属性,精炼理论,突出实用技能,内容体系更加合理, (2),注重现实社会发展和就业需求,以培养职业岗位群的综合能力为目标,充实训练模块的内容,强化应用,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较强的职业技能,

(3),教材内容的设置有利于扩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和学生的自主学习,着力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4),教材内容充分反映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方法,具有超前性,先进性.

其次,随着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CAD),微机电系统(MEMS)技术,光纤技术和信息技术等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获取各种信息的传感器已经成为各个应用领域,特别是自动检测,自动控制系统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技术工具,越来越成为信息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物质与技术基础.因此,为适应当今信息时代的发展,在课程内容设计上,突出了以培养学生从事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为目的,本着理论知识以必需,够用为度,实践课程内容丰富新颖,信息量大,并能及时将教改成果和代表学科发展前沿的传感器发明专利等最新成果引入教学环节.如浮力称重传感器及用于动态称重时的PID算法,基于虚拟仪器技术的传感器综合实验台等科研成果及时引入实验教学.课程内容在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和适用性的同时,充分体现了传感器及检测技术领域内的新技术和新动向.

另外,在该课程发展过程中,我校,外校及校外一些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老教授,老专家对该课程的内容,教学安排,实验项目等提出过不少宝贵意见,对近几年该课程所取得效果作出了实事求是的评价.他们认为:

①,该课程的师资队伍建设比较完善,知识面比较全面,对教学十分认真,团结协作精神好,

②,课程的教师队伍梯队合理,老中青结合,

③,课程内容设计更具有先进性,科学性和适用性.

④,教材形式多样,有文字的,也有电子的,还有网络教材.这样,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潜能,活跃了课堂气氛,师生互动效果明显.

二、运用现代信息技术

该课程在教学上充分运用了现代信息技术,发挥多媒体教学和网络教学的作用,实现了课堂多媒体教学和网络教学并行的双重教学模式,这样既圆满完成教学任务,又使教师从繁重的重复劳动中解放出来,从而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进行教学研究和开发.

为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加强实践课教学.本课程传感器实验室现有CSY系列传感器与检测技术实验台12台.传感器动态,静态特性实验及虚拟仪器实验均可进行.该实验台可进行电阻应变片特性,扩散硅压阻,差动变压器,霍尔式,磁电式,压电式,电涡流,光纤,热电偶,热电阻,热敏电阻,AD590集成温度,湿度,气敏传感器等数十几种传感器特性试验.实践课时占总教学计划的36%,这样的安排符合高职高专培养目标的要求.

三、课程及教学改革

重视课程及教学改革.首先,由于本课程其教学内容与实验密切相关.随着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传感器技术与应用也飞速发展.而传统的传感器教学尤其是实践性环节教学迫切需要改革创新.传统的传感器实验教学的问题主要反映在两个方面.一是教学内容陈旧,验证性实验为主,缺乏设计性综合性要求,与工程实践脱节严重.二是教学方式单调枯燥,实验手段和设备落伍.另外,由于学生人数增加,改为2~3人一组,这样在实验当中往往一个学生做,同组人旁观,教学效果很不理想.目前,新的智能化传感器层出不穷,微处理器和网络与传感器的融合技术快速发展.这些不仅在课堂教学中较少出现,在实验课程上更未涉及.

我院首次将虚拟仪器技术引入传感器实验教学,既提升了实验设备的水平,又大大节约了学校更新实验设备所需的投资,而且通过综合性实验为提高学生全面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创造了良好的实验条件.再者,从新实验环节中可以看到,虚拟仪器实验具有传统仪器不具备的独特优势,如无需再给每个实验组配备示波器,用软件方法计算电机旋转频率和转速等.

四、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结合

提出了以工程实践中最通用的参数测量案例和实验为主线的测控技术教学体系和教学方法.根据教学大纲要求,每一部分理论知识都编写了具有工程应用背景的案例和实验,与之相配套.教师讲授坚持以工程实际中的案例为主线,采用启发讲授与课堂讨论相结合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实验中鼓励学生根据教学内容自己提出方案,通过实验来领会所学知识.同时,为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开阔视野,扩大知识面.

为了加强本课程的实践性教学环节,学院领导与课题负责人十分重视实验室人员队伍和实验设备的建设与发展.高职称,高学历的年轻实验教师队伍在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能力,提高动手能力和科研能力上起到了积极的作用.通过几年来的教学实践,学生普遍反映,这样做实验,对其培养独立思考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五、教学效果

在学生评教中,认为《传感器与检测技术》是一门非常有用的基础课,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与和工程联系起来,易于大家尽快掌握工程思想,任课教师得分均在93分以上.其中,马文采,孔令宇在学院评选中被评为优秀教师.毕业生的一次就业率达95%以上.

2005级数控技术专业学生的评价意见

我们05级的学生在学习"传感器与检测技术"课时,正值该课程实行教改试点.授课老师采用的教学方法生动形象,很受同学欢迎.记得每次上课,老师总会拿出几种相应的传感器来进行演示,并接着播放图片和动画,使我们能够较好地理解各种传感器的结构,原理和工作过程.老师还教会了我们具体的接线和调试,提高了我们的动手能力.踏上工作岗位后,师傅们称赞我们上手快,领悟能力强,这应该也是得益于该课程的教学改革效果吧!

2006级数控技术专业学生的评价意见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课程是我们的专业基础课.这门课程采用的直观教学方法,在学习每一章,每一节时都能够看到各种传感器的实物及其工作过程的演示,老师还将许多复杂的仪器拆开,让我们看内部结构,加深了我们对各类传感器工作原理的理解.我们还做了许多传感器实验及虚拟仪器技术的实训,使我在流水线的维护,调试中,对传感器的安装调试上手很快.我们公司传感器很多,经常要调试.

以上学生的评价,是由于本课程配备了强有力的教师队伍,其中,一名教授的科研方向就是传感器机理研究,还有一名教授的科研方向为测试计量技术及信息处理,因此,可以在教学中结合该课程内容最前沿的发展,另有两位主讲教师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而且有与课程直接相关的省市级科研课题和发明专利,做到了教学与实践的密切结合,使学生从中受益匪浅,从而得到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

注:此页不够可另附页

1,课程设置

1-1课程定位(含课程的性质与作用)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是检测技术,电气自动化,数控技术,电子技术类专业教学计划中一门必修的专业基础课.本课程主要研究各类传感器的机理,结构,测量电路和应用方法,内容包括常用传感器技术,新型传感器技术,测量误差理论,信号调理电路和抗干扰技术等.在现代社会经济,生产,生活,科研等各个领域都离不开传感器与检测技术.

因此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学生能掌握相关知识和培养动手能力,应用能力和岗位能力,这就成为机械,电子,电气类专业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培养目标中不可或缺的.同时,本课程的培养可以直接怎么写作于测试仪器,仪表类职业岗位.1-2课程设计(含课程设计的理念与思路)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为此在教学组织与实施过程中,我们加强了实践性教学环节.校内建设有工程训练中心,校外建立了长期稳定合作的实训基地,这样保证了通过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在实验教学中,教师结合自己的科研课程和承担工程应用项目开发,组织学生参加,以此完成设计性实验环节.

这里展示的就是这项活动的成果,为本门课程组织的第二课堂活动更是在生产一线进行.这就是说,在课程设计理念上,我们充分考虑了保证其职业性,开放性,实践性.

2,课程描述

2-1本课程校内发展的主要历史沿革,工学结合的改革及实际效果,课程内容选取的针对性和适用性情况.

一、本课程校内发展的主要历史沿革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课程是随着自动控制技术,传感技术和新材料的发展于20世纪80年代后逐渐开始在我国建立起来的新兴学科,在我校的应用电子技术,电气自动化技术和检测技术及应用等专业都需要开设,主要内容包括传感器技术,检测方法,误差理论,抗干扰技术等,该课程的开设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及专业学习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其广泛应用于社会经济,生产,生活,科研等各个领域.目前,该课程在我校是专业基础课中的骨干课程并已成为山东英才学院具有特色和一流水平的校级精品课程.

本课程在我校的发展可以分成下面三个阶段:

1,从2003年到2004年的起步探索阶段.

这门课程刚在高职院校开设,带有明显的本科课程痕迹,当时沿用本科专业中的课程名称《自动检测技术》,侧重于自动检测技术理论的传授,也没有配备专门的实验设备.因此,受教材,教学理念及条件所限,重知识,轻技能,教学效果不理想,学生学习兴趣不高,教师深感困惑.

2,从2005年到2006年的改革提高阶段.

2005起成立了电气教研室和检测技术教研室,分别由在检测技术领域具有丰富实践工作经验的孔令宇老师和李磊老师担任教研室主任,各教研室根据高职教育的目标要求,结合高职学生的特点对本门课程进行全方位的教学改革.为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学院投入10多万元,于2005年建成了传感器实训室,为本课程的实训教学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2006年成立了《自动检测技术》课程组,提出了以"能力培养为目标,以项目教学为手段,以职业岗位技能达成为目的的指导思想."改变原来以理论为主的教学理念,强调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突出重在应用,重在培养学生技能这一高职教育特色,着重培养学生的传感器选型应用能力和检测系统集成能力,从这些能力培养要求出发,重新制定教学大纲,然后把整个教学内容整合成基础理论知识模块,传感器应用模块和信号处理及系统集成技术模块三部分,分解成温度检测,位置检测,压力检测等具体项目来实施教学,重点突出传感器的应用.2006年课程组教师又获得校级立项"基于虚拟仪器的传感器综合实验台的研究".进一步完善了实验课程教学理念,认为根据高职教育的目标要求,本课程应以传感器的实际应用和检测系统集成为主线.因此,从2006年起将课程名称正式改为《传感器与检测技术》,在内容安排上以各类传感器的原理,性能特点及其具体应用为主,更突出应用性这一高职教育特色.同时,制定了课程实训教学大纲,为学生提供大量的拓展学习资料,开展网上互动学习,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极大地提高了本课程的教学效果.

3,从2007年到2016的不断完善阶段.

2007年,课程组的一位老师考取了山东大学的硕士,正在读硕.本课程在校外实训基地开展工学结合实践,安排学生分别到金钟衡器集团,济南瑞泉电子有限公司等企业顶岗实习,由企业技术骨干担任辅导教师,使学生更直观地了解传感器在一户一表系统改造工程中的具体应用及在温度测量与控制,管道长度自动控制及电子元件检测中的具体应用,获得了一定的岗位能力,效果良好.

2016年,孔令宇老师主编,王蕴珊教授主审的《传感器实验教程》将由山东科技出版社出版,同年,孔令宇老师被学校确定为青年骨干教师,到浙江大学作国内访问学者,进修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专业.这对本课程的建设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2016年,学院又将要建设"仪器仪表实验实训室",资金已到位,可以进一步改善传感器实训教学条件.

因此,经过近三年的建设,本课程无论是在硬件建设,还是在软件建设上都上了一个新的台阶.本课程于2016年被评为校级精品课程.鉴于本课程的出色表现,当年被学院推荐申报省级精品课程.

二、工学结合的改革及实际效果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为此,我们对理论教学主要突出一个"精"字,对每个知识点精心组织,力求学生能够理解掌握,对实践教学主要突出一个"练"字,而传统的实验教学是教师将一切准备齐全,学生仅仅是操作开关,记录数据,最后按教师规定好的实验报告模式写实验报告,这种实验完全是验证性的,有时还是一种演示性的实验,根本不能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实验教学效果很不理想.

针对以上特点,2006年由孔令宇主持的校级科研课题《基于虚拟仪器的传感器综合实验台的开发》将虚拟仪器技术引入传感器实验教学,既提升了实验设备的水平,又大大节约了学校更新实验设备所需的投资,而且通过综合性实验为提高学生全面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创造了良好的实验条件.

为了充分利用企业资源,实行优势互补,创建具有专业特色的产学教学模式.我们在检测期开展顶岗实习,效果显着.近三年,已全面地建立了一批稳定的,长期合作的校外实训基地.电气自动化专业学生陆续参加等单位承接的小型设计工作.使学生工作能力,协调能力,设计能力得到实质性的提高.为了跟上技术的进步,我们不定期地请生产单位的技术人员来学校为学生介绍先进的设备的使用方法,技术的发展现状及相关知识,不仅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同时节省了教学经费的大量投入,实现了经济,高效的办学效果.同时为了加强与社会和生产第一线的联系,进一步提高教师的实际工作能力.我们创造机会让教师下生产第一线参加生产实践,不仅提高了动手能力,也加强了校企之间的合作.到目前为止,送到生产单位锻炼,参加技术培训人.企业也聘请有经验的教师参加企业生产活动,实行对外技术怎么写作.老师与企业合作开发的产品.从0年开始,学校竞赛,进一步提高了学生对课程的学习兴趣,目前掀起了我院学生学习技术的热潮. 2-2-1理论课教学内容2-2-1-1结合本校的办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岗位需求,前后续课程内容和生源情况,说明本课程在专业培养目标中的定位,课程目标

培养目标定位:

我院开设传感器与检测技术课程的专业,其学生来源于高中和中等专业学校,职业高中的毕业生,我们根据高职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要求和生员情况,将课程的培养目标定位为:以培养适应新世纪所需要的,掌握工业中常用的各种传感器技术,测量技术,综合应用技术等内容,具备高职学生岗位所需要的"实务"能力的高素质高级应用型技术人才为目标.

课程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用仪器,能够能够

第1章检测技术的基础知识

1.1测量方法及检测系统的组成

1.2误差的基本概念

3

掌握一般检测系统的组成框图.

第2章传感器的基本概念 2.1传感器的定义与组成 2.2传感器的分类 2.3传感器的基本特性 2.4传感器的应用领域及其发展 2.5传感器的正确选用

4

掌握传感器的定义,分类及其动静态特性指标.

第3章常用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及应用 3.1电阻式传感器 3.2电容式传感器 3.3电感式传感器 3.4压电式传感器 3.5霍尔传感器 3.6热敏传感器

15

掌握各种测量几何量的传感器的基本结构,工作原理,测量转换电路,熟悉几何量测控所需传感器的应用和选用

第4章数字式传感器 4.1光栅数字式传感器 4.2磁栅数字式传感器 4.3感应同步器 4.4编码器

7

了解各种数字式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及其应用.

第5章新型传感器 5.1仿生传感器 5.2光纤传感器 5.3微型传感器 5.4集成传感器 5.5新型传感器研发的重点领域

5

了解各种新型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及其应用.

第6章传感器与检测系统的信号处理技术 6.1电桥电路 6.2信号的放大与隔离 6.3信号的变换

5

重点掌握检测系统的信号放大与变换电路的处理技术.

第7章传感器与检测系统的干扰抑制技术 7.1噪声干扰的形成 7.2硬件抗干扰技术 7.3软件抗干扰技术

3

熟悉检测系统的各种干扰拟制技术.

第8章典型非电参量的测试方法 8.1应变的测量 8.2力及压力的测量 8.3位移的测量 8.4振动的测量 8.5流量的测量

7

熟悉掌握各种测量几何量的测试方法和传感器的选用原则.

第9章计算机控制测试系统 9.1数据采集系统 9.2典型的数据采集系统 9.3虚拟仪器

3

了解传感器与计算机的接口技术.

2-2-1-3课程的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本课程分为检测技术基础模块,常用传感器模块,新型传感器模块,传感器与检测系统模块,计算机控制系统模块共五大模块,其各模块的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如下:

检测技术的基础模块

重点:

误差及精度的分析和计算,

传感器的定义及基本特性,

难点:

传感器的动态特性

3,解决办法:

上课时将现场仪表与校验仪表的实测值作比较,以讨论的形式得到计算结果,再用多媒体演示对照.

二、常用传感器模块

1,重点:

电阻式传感器的基本原理,结构,转换电路和应用,

电感式传感器的基本原理,结构,转换电路和应用,

压电式传感器的基本原理,结构,转换电路和应用,

热敏性传感器的基本原理,结构,转换电路和应用,

难点

电容式传感器,电感式传感器的测量转换电路

3,解决办法:

上课时将与章节对应的传感器带到课堂,请学生参照电路图接线,通电调试,并加上被测量,用仪器测量输出信号,并进行简单的数据处理.

新型传感器模块

1,重点:

感应同步器的基本原理,结构,转换电路和应用

编码器的基本原理,结构,转换电路和应用

仿生传感器的基本原理,结构,转换电路和应用

微型传感器的基本原理,结构,转换电路和应用,

抗干扰技术和综合应用,

难点:

仿生传感器的测量转换电路,

微型传感器的测量转换电路,

抗干扰技术和综合应用,

3,解决办法

影响系统可靠,安全运行的主要因素是来自系统内部和外部的各种电气干扰,以及系统结构设计,元器件选择,安装,制造工艺和外部环境条件等.产生的原因主要有:放电噪声,高频振荡噪声,浪涌噪声.干扰源产生的干扰是通过耦合通道对微机测控系统发生电磁干扰作用,噪声的传递几乎都是通过导线或者通过空间和大地传递的.电容耦合方式电磁感应耦合方式辐射耦合方式影响系统可靠,安全运行的主要因素是来自系统内部和外部的各种电气干扰,以及系统结构设计,元器件选择,安装,制造工艺和外部环境条件等.产生的原因主要有:放电噪声,高频振荡噪声,浪涌噪声.干扰源产生的干扰是通过耦合通道对微机测控系统发生电磁干扰作用,噪声的传递几乎都是通过导线或者通过空间和大地传递的.电容耦合方式电磁感应耦合方式辐射耦合方式主要研究各类传感器的机理,结构,测量电路和应用方法,主要包括常用传感器,近代新型传感技术,信号调理电路及传感器与微机接口技术等内容.使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掌握常用传感器的基本原理,应用基础,并初步具有检测和控制系统设计的能力.本 2-2-2实践(实训)课教学内容2-2-2-1课程目标及设计思想

1,实践教学的设计思想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主要研究各类传感器的机理,结构,测量电路和应用方法,主要包括常用传感器,近代新型传感技术,信号调理电路及传感器与微机接口技术等内容.使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掌握常用传感器的基本原理,应用基础,并初步具有检测和控制系统设计的能力.本课程教师指导方法常规实验教学(学时)

2,综合性创新型实验(学时) 提高性实验设计,选做内容.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能力,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设计实验训练(学时)

具体包括:根据给定设计要求,确定检测系统的初步方案,选择传感器,设计信号放大调理电路(要求利用protel绘制的相关原理电路及PCB板电路),设计与微机的接口电路(要求提供原理电路图).通过设计,使学生受到如何进行检测系统方案设计的初步训练,并初步具有检测系统分析,设计的能力,为今后测控系统的设计,研制打下基础.

2,教研组根据教学要求,精心编写并正式出版了本课程实验教材《传感器实验教程》.教材内容丰富,特色鲜明,适应了实验教学的多样性和灵活性.

3,结合校级科研课题,自行研制了基于虚拟技术的传感器虚拟仪器实验仪,改进了实验方法,提升了实验水平,完成了综合性实验,为提高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创造了良好条件.

4,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这之中有:在生产一线应用所学知识的实际操作,开放性实验,网络教学,专题学术讲座等,效果显着.

5,结合教师的研发课题,借助于校外实训基地资源,初步创建了具有专业特色的产学研一体的教学模式,现已有的成果是学生在课程设计教学环节中,设计性实验所完成的温度传感器及其控制线路板.

2-3表现形式2-3-1教材建设情况(包括选用教材情况,与行业企业合作编写工学结合特色教材情况等)

选用教材情况

随着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CAD),微机电系统(MEMS)技术,光纤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发展,获取各种信息的传感器已经成为各个应用领域,特别是自动检测,自动控制系统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技术工具,越来越成为信息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物质与技术基础.因此,在当今信息时代掌握传感器及检测技术尤为重要.

本课程教材的选用,我们经过了慎重地调研,对比,审查,最后确定下来的,这就是电子工业出版社出版的《传感器与检测技术》,它是高等职业技术教育面向21世纪电子信息类规划教材,由全国多家高校合作编写,并为多所院校采用.其内容注重能力培养和实用性,并具有前沿性和先进性. 传统的《传感器与检测技术》教材其内容编排的方式一类是按照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分类为主线,另一类是按传感器的功用分类为主线,而由电子工业出版社出版,面向国家21世纪规划教材,适合于高职高专类学生的由谢志萍主编的《传感器与检测技术》教材把传感器与工程检测技术结合起来,使教材更具广泛性和实用性.该教材是根据教育部积极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大力推进高等专科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按照《高职高专教育传感器与检测技术教学基本要求》编写而成的,以培养学生从事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为目的,本着理论知识以必需,够用为度,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和适用性,同时尽量反映传感器及检测技术领域内的新技术和新动向,其主要特点:

(1),在编写方法上打破了以往教材过于注重"系统性"的倾向,摒弃了一些一般内容和烦琐的数学推导,采用阶跃式,有选择的编写模式,强调实践和实践属性,精炼理论,突出实用技能,内容体系更加合理, (2),注重现实社会发展和就业需求,以培养职业岗位群的综合能力为目标,充实训练模块的内容,强化应用,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较强的职业技能,

(3),教材内容的设置有利于扩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和学生的自主学习,着力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4),教材内容充分反映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方法,具有超前性,先进性. 2,常规实验教材是本课程教研组根据实验室建设的现状,教学要求中的常规实验和开放性实验的需要,兼顾未来专业的发展,精心编着,并由山东科技出版社正式出版的《传感器实验教程》.该教材针对性强,同时注重了多样性和教学方法的灵活性.

2-3-2教学相关资料的建设情况(教学相关资料指课件,案例,习题,实训实习项目,学习指南等)

多媒体课件的建设情况

本课程把传感器及检测技术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等很枯燥的理论教学内容分解开来,整合到相关的实践教学中,使理论与实践相融合,通过多媒体课件演示与实物展示相结合的教学手段,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确保学生知识能力的达成.该课件由在检测技术领域工作十几年的课题组成员李磊老师,根据高职高专教育的特点,已全部完成.

案例建设情况

4,实训实习项目建设情况

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本课程设计了两大类实训项目,一类是培养传感器应用能力的自主性实训,主要有电阻应变片称重,差动电感测位移等5个,另一类是培养检测系统集成能力的设计制作型项目,主要有湿度测试仪,酒精测试仪的设计制作等3个.在教学中采取了工学结合的项目式实践教学改革,以实训项目为单元,采用教,学,做三位一体的项目式教学法,工学相结合.就是采取在实训室利用各种传感器实物来教,增强直观形象性,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在实训台上进行一定的操作,在学中做,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再到相关企业去实践,由企业的技术骨干进行指导,弄清传感器的应用情况,以及检测系统的集成情况,通过让学生进行一定的实际操作,达到培养学生职业技能的目的.这种教学方法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大大提高,更好地培养了他们的动手能力.

3,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3-1教学模式(含采取何种教学模式及使用效果)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应用面很宽的基础课程,根据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在本门课程开设伊始,我们就确定了采用工学结合,加强实践教学,注重实际应用能力培养的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实验,实训比例占总课时的40%以上,课堂教学大量使用演示仪器,结合工程实际应用,实验室除了完成规定实验内容外,向学生开放,进行开放性实验,组织学生开展的第二课堂活动中重要内容之一就是到生产一线的实际应用,配合企业实际进行的集中实习结合项目开发进行的课程设计等,都充分体现了这一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具体表现有:

①采用主讲教师讲授的启发式,课堂上师生互动式相结合的教学方法.采用这种方法的关键在于主讲教师要做好充分准备,要能提出问题,引起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思维,只要学生能积极思维,就可以向老师提出问题,这样才能达到互动目的,也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②根据每次讲授内容,教师要能提出符合内容的工程实际案例,以工程应用背景的案例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要将案例的讲授与相关试验相结合,使枯燥的公式推导和解题变成有趣的试验过程,以提高学习效果,

③采用Flash,Powerpoint等多媒体应用软件平台设计开发的电子教案和网络课件进行教学,使教学内容丰富,表现形式多样,变粉笔黑板式教学为现代电子教学,使过去因没有实物对象(如具体的传感器)而抽象难学的内容变的具体,形象生动,采用实物实验与虚拟实验相结合的教学实验方法,以提高实验效果,利用自行研制的实验室,学生可以通过仿真实验,在实践中学习,使深奥的理论变得生动易懂.3-2教学方法(举例说明本课程教学过程使用的各种教学方法的使用目的,实施过程,实施效果,相应的上课学生规模)

专科电气自动化课程沈阳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课程设计的论文例文 大学生适用: 大学毕业论文、本科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17 写作解决问题: 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标准论文格式、论文设计 职称论文适用: 职称评定、职称评副高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免费选题

根据课程内容和特点,采取各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以其实现最佳的教学效果.如前所述,这之中有:多媒体教学,最大限量的增加信息量.演示实验,实物展示等配合教学,调动了学生积极性.实用技术,案例教学,增强学生能力.现场实习,项目引导课程设计,学生如临职场.开放性实验,第二课堂活动,扩大学生视野.专题讲座,引导学生了解前沿,奠定可持续发展基础.

另外,针对工厂岗位的需要,并考虑到目前高职学生的现状,克服学生对纯理论不感兴趣的现状,该课题组改革过去老师讲学生听的教学的方法,压缩不适合高职岗位的理论课时,购写了教材涉及到的几十多种传感器.在每一节课的开头,接通电源演示某一种传感器的工作过程,然后请两个学生与教师一起将该传感器拆开,让全班学生看清内部结构,接着换两个学生再将它组装起来,再换两个学生来接线,通电,调试,用仪器测量它的输出信号,最后由教师从理论上分析该传感器的工作原理.上述演示,拆装,通电,调试,测试,讲解的整个过程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给学生留下较深刻的印象,大多数学生能在一节课的时间里理解和掌握大纲规定的内容.

在授课时,该课题组组重视师生互动.每个传感器演示结束后,由学生总结看到的关键部件,分析工作原理,再由教师做结论,再根据每一个传感器的特点,引导学生讨论其用途和调试方法,再看课件,最后还讨论传感器的工艺改进意见.整个过程还设置了几个实际现场将遇到的问题,让学生碰到问题后去想,从中学到技术.部分学生课后还能就某个演示中出现的现象进行讨论.

3-3信息技术手段在教学中的应用及效果,教学方法,作业,考试等改革举措

课程组教师充分利用学校"网络校园"的优势,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变教学生知识为教他们学会学习的方法,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重点教会学生利用现代网络收集与发布信息的方法和技能.从2016年起准备建立《传感器与检测技术》校级精品课程网站,利用论坛进行师生互动教学,将课程整体设计,教学计划,教案,课件,习题,测试卷及拓展学习资料等课程资源都挂在网上,使课程的课内学习与课外学习充分整合,学生随时随地都能进行学习和测试.课外学习使课内学习得到补充完善,进一步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将课堂延伸到学生生活的每个角落,有利于自主学习习惯的养成.

课程组教师不断探索适合高职教育要求的作业和考核方式.摒弃传统的书面作业和单一的闭卷考试形式,重在体现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积极性,体现更好地对学生所学知识和能力的检查和测试,作业除书面以外增加口头作业量,以课堂提问形式进行检查.考核分以下四个方面进行:


第一,任课老师根据学生的平时学习情况,包括课堂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及实训完成的熟练程度几方面,此项为16分,

第二,平时的14个实训项目要求完成实训报告,每个项目3分,根据完成情况和撰写实训报告的认真程度评定,此项共42分,

第三,综合实训项目,此项为分在本课程学习的最后安排一次综合性实训,每个学生(允许两人一组)必须完成一项实训任务以培养学生选用各种传感器和元器件的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掌握各种常用检测仪器和传感器的操作和调试技能,具备一定的传感器与检测装置的设计能力,培养一定的成本核算意识和经济头脑,养成严谨的工作作风和良好的职业道德,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协调能力和互助合作精神3-4网络教学环境(含网络教学资源建设情况,架构情况,网站运行情况及硬件环境等)

英才学院强大的教学资源网络和可满足学生需要的终端数量强有力的支持了该课程的网络教学.现已在网上建立了课程主页,相关的教学资源全部挂网,大大的扩展了学生的学习空间,任课教师经常在网上答疑辅导,帮助学生更好地利用网络学习,使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得到了充分发挥,这就更好的保证了教学质量.另外,也积极与兄弟院校开展教学交流,参加学术交流,取长补短,相互促进.

4,教学队伍

4-1-1课程负责人情况

基本

信息姓名马文采性别男出生年月1946.9最终学历本科专业技

术职务教授053188253034学位职业资

格证书高校教师资格证传真053188257501所在院系机械学院E-mailycxyjixie@163.通信地址(邮编)济南市高新区大正示范区英才路2号250104教学与技术专长大学物理质量工程学简单工作经历(含在行业,企业的工作经历和当时从事工作的专业领域及所负责任)

1970年8月毕业于南京大学物理系核物理专业.

1978年调入山东工业大学从事教育工作至今,教龄达三十年.曾担任山工大主任

学术研究课题:

《金属氧化物半导体气敏机理研究》山东省科委立项1996-1998第一负责人

公开发表学术论文:

《悬挂式气敏元件的热功耗研究》南京大学学报1997年第一作者

《质量作用定律在半导体统计中的应用》山东工业大学学报1995年第一作者

《ThetemperaturechanginSno2—basedgassensorsduringsensingreaction》

SensorsandActuatorsB66(2000)222-224第二作者

学术研究奖励:

论文《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元件的反应温度》山东省自然科学学术论文优秀论文二等奖

2001年第二作者

课程类型:理论课(不含实践),理论课(含实践),实践(实训)课

课程负责人:参与本门课程设计的本校专任教师中的主要主持人

4-1-2主讲教师情况⑴

基本

信息姓名王蕴珊性别男出生年月1948.4最终学历硕士专业技

术职务教授053188253034学位硕士职业资

格证书高校教师资格证传真053188257501所在院系机械学院E-mailyunshanw@sdu.edu.通信地址(邮编)济南市高新区大正示范区英才路2号250104教学与技术专长测试技术,信息处理简单工作经历(含在行业,企业的工作经历和当时从事工作的专业领域及所负责任)

1968-1981济南一机床厂电器电工技术

1981-2016山东大学教学,科研,指导研究生教学

情况近五年来讲授的主要课程(含课程名称,课程类型,周学时,届数及学生总人数)

(不超过五门),承担的实践性教学(含实验,实训,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

/论文,学生总人数),主持的教学研究课题(含课题名称,来源,年限)(不超过五项),作为第一署名人在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刊物上发表的教学研究论文(含题目,刊物名称,时间)(不超过十项),获得的教学表彰/奖励(不超过五项)

讲授课程:1,《检测技术与仪器》专业基础课4课时/周4届260人

2,《光电检测技术》专业课4课时/周4届260人

3,《电工学》专业基础课4课时/周5届500人

承担的实践性教学:指导毕业设计/论文2届100人

主持的教学研究课题:主持山东英才学院教学研究课题《电工电子技术课程

教学平台建设》2006年

发表的教学研究论文:

CCD传感器在教学中的实验技术研究,物理工程2004.8第一作者

工具痕迹鉴定中的光学技术研究,实验力学2003.1EI索引第一作者

一种基于非定步长相移恢复算法的研究,光电子激光2002.12,EI索引第一作者

获得的教学表彰/奖励:

自制多媒体电子课件《电工电子技术》被评为山东英才学院优秀教学成果2007年技术

怎么写作近五年来承担的技术研发项目或技术怎么写作(培训)项目(含项目/培训名称,来源,年限,本人所起作用)及效果(不超过五项),在国内外公开发行刊物上发表的相关论文(含题目,刊物名称,署名次序与时间)(不超过五项),获得的表彰/奖励或获得的专利(含奖项名称,授予单位,署名次序,时间)(不超过五项)

承担的技术研发项目或技术怎么写作(培训)项目:

1,《彩像处理的计算机系统设计》省科委科研课题项目一项,2004,主持人

2,《电力系统智能测距系统研究》省电力研究院科研课题项目一项,2006,主持人

在国内外公开发行刊物上发表的相关论文:

ApplicationofWeletDigitalFilterofFourierTranormProfilometryIn

3-DMeasurementMaterialsScienceForum2004.8SCI索引第一作者

②Weletdigitalfiltermethodofimageprocessingon3DmeasurementprofilometryAOMATT2005,EI索引第一作者

③OpticalImageProcessingTechnologyinRecognizingSpecificTrace,SPIE2002,北京,EI索引第一作者

④Projectiontechnologyandapplicationinengineering,ICEM2001,北京,EI索引第一作者

⑤ResearchonApplicationofspecialfilterinprojectinggratingprofilometrySPIE2002,北京,EI索引第一作者课程类型:理论课(不含实践),理论课(含实践),实践(实训)课

4-1-2主讲教师情况⑵

基本

信息姓名孔令宇性别男出生年月1970.12最终学历研究生专业技

术职务高级工程师053188253034学位硕士职业资

格证书高等学校教师资格证传真053188257501所在院系机械学院E-mailHuamei8845@sohu.通信地址(邮编)济南市高新区大正示范区英才路2号250104教学与技术专长模拟电子,传感器与检测技术,单片机及应用,开关电源设计简单工作经历(含在行业,企业的工作经历和当时从事工作的专业领域及所负责任)

1,1992年—2000年济南半导体元件实验研究所任研发部(R&,D部)主管主要从事电子线路设计,军品测试仪器的设计开发,开关电源的设计制造等工作.

2,2000年—2004年济南兴美实用技术开发有限公司任总工从事具有自主知识

产权的浮力称重传感器项目的设计及研究.目前国内外对于称重测力技术的研究,至今一直把研究方向放在改善模拟式称重测力传感器的性能所需的各种补偿技术的研究上,特别是在寻求廉价的灵敏度温度补偿,零点温度补偿,非线性补偿,滞后补偿,蠕变补偿,以及它们之间可能存在的交互(耦合)作用的补偿机理和补偿办法上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而效果并不是很明显.本项目的研究,开发,是从称量原理上开发出一条创新性的测力传感新技术,涉及到测力技术的方方面,属国内外首创.本项目已获得了一定的成果,2003年末,通过了国家级的型式鉴定,处于国际领先地位.

3,2005年至今山东英才职业技术学院电气教研室主任从事教学工作教学

情况近五年来讲授的主要课程(含课程名称,课程类型,周学时,届数及学生总人数)

(不超过五门),承担的实践性教学(含实验,实训,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

/论文,学生总人数),主持的教学研究课题(含课题名称,来源,年限)(不超过五项),作为第一署名人在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刊物上发表的教学研究论文(含题目,刊物名称,时间)(不超过十项),获得的教学表彰/奖励(不超过五项)

讲授课程:《模拟电子技术基础》专业基础课5课时/周2届325人

《高频电子线路》专业课4课时/周1届165人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专业基础课4课时/周1届258人

实践性教学:1,模拟电子技术实验,325人

2,传感器实验,258人,3,大学物理实验110人

教学研究课题及教学研究论文:

1,"高精度浮力称重传感器"——省教育厅科技计划项目(鲁教科字【2006】4号)

2,"基于虚拟仪器的传感器综合实验台的开发"—校级教改科研课题2006年

3,《基于虚拟仪器的传感器综合实验台的研究》《中国校外教育》第一位07.4

4,2006年,2007年被评为山东英才学院优秀教师.

技术

怎么写作近五年来承担的技术研发项目或技术怎么写作(培训)项目(含项目/培训名称,来源,年限,本人所起作用)及效果(不超过五项),在国内外公开发行刊物上发表的相关论文(含题目,刊物名称,署名次序与时间)(不超过五项),获得的表彰/奖励或获得的专利(含奖项名称,授予单位,署名次序,时间)(不超过五项)

发明专利:浮力称重传感器及用于动态称重时的PID算法,第一发明人,

专利号:(ZL200410024519X)

"高精度微克级称重传感器及智能化测控系统"——山东省科学技术厅06年科学技术发展计划项目(鲁科计字[2006]93号),项目负责人

3,"基于浮力称量原理的动态称重系统的研究"——中文核心期刊《仪器仪表学报》发表(第一作者)05年11月第26卷第11期

4,"浮力全量程动态称重系统"获2007年济南市市中区科技进步一等奖第一位.课程类型:理论课(不含实践),理论课(含实践),实践(实训)课

4-1-2主讲教师情况⑶

基本

信息姓名李磊性别男出生年月1971.3最终学历研究生专业技

术职务工程师88253034学位硕士职业资

格证书高校资格证传真所在院系机械学院E-mailycdlilei@163.通信地址(邮编)济南市高新区大正示范区英才路2号250104教学与技术专长传感器与检测技术简单工作经历(含在行业,企业的工作经历和当时从事工作的专业领域及所负责任)

1993年至2006年,在济南军区药品仪器检验所,任电子与分析仪器室主任,所党委委员,主要从事医疗设备的鉴定,检验,计量,维修和技术管理工作,负责山东,河南两省所有部队医疗机构医用电子和分析,检验仪器的技术管理工作.长期从事温,湿度传感器,生物传感器,压电传感器及其他传感器的研究和应用和检验工作.

2,2006年至今,山东英才职业技术学院,任教师,质量工程教研室主任.主要教授《传感器与检测技术》和《计算机控制技术》及相关实验课程.教学

情况近五年来讲授的主要课程(含课程名称,课程类型,周学时,届数及学生总人数)

(不超过五门),承担的实践性教学(含实验,实训,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

/论文,学生总人数),主持的教学研究课题(含课题名称,来源,年限)(不超过五项),作为第一署名人在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刊物上发表的教学研究论文(含题目,刊物名称,时间)(不超过十项),获得的教学表彰/奖励(不超过五项)

讲授课程《传感器与检测技术》专业基础课4课时/周2届540人

《计算机控制技术》专业课4课时/周2届350人

《电气测量》专业课4课时/周2届122人

《检测技术与仪器》专业基础课4课时/周1届52人

实践性教学:

1,大学物理实验1届110人

2,毕业设计2届80人技术

怎么写作近五年来承担的技术研发项目或技术怎么写作(培训)项目(含项目/培训名称,来源,年限,本人所起作用)及效果(不超过五项),在国内外公开发行刊物上发表的相关论文(含题目,刊物名称,署名次序与时间)(不超过五项),获得的表彰/奖励或获得的专利(含奖项名称,授予单位,署名次序,时间)(不超过五项)课程类型:理论课(不含实践),理论课(含实践),实践(实训)课

4-1-2主讲教师情况⑷

基本

信息姓名袁向荣性别女出生年月1972.11最终学历研究生专业技

术职务讲师13573782837学位硕士职业资

格证书高校资格证传真所在院系机械学院E-mailjnyxr@163.通信地址(邮编)济南市高新区大正示范区英才路2号250104教学与技术专长微机原理,智能仪器,传感器与检测技术简单工作经历(含在行业,企业的工作经历和当时从事工作的专业领域及所负责任)

1995.07-1998.08济南金钟电子衡器公司技术开发

1998.08-2001.09山东许继科华公司技术开发

2005.07至今山东英才职业技术学院教师教学

情况近五年来讲授的主要课程(含课程名称,课程类型,周学时,届数及学生总人数)

(不超过五门),承担的实践性教学(含实验,实训,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

/论文,学生总人数),主持的教学研究课题(含课题名称,来源,年限)(不超过五项),作为第一署名人在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刊物上发表的教学研究论文(含题目,刊物名称,时间)(不超过十项),获得的教学表彰/奖励(不超过五项)

讲授的课程:

《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专业基础课4学时/周2届400人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专业基础课4学时/周1届114人

《C语言程序设计》专业基础课6学时/周1届58人

《智能仪器设计基础》专业课4学时/周2届350人

主要实践课程:

1,C语言程序设计上机实验58人,

2,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实验400人.技术

怎么写作近五年来承担的技术研发项目或技术怎么写作(培训)项目(含项目/培训名称,来源,年限,本人所起作用)及效果(不超过五项),在国内外公开发行刊物上发表的相关论文(含题目,刊物名称,署名次序与时间)(不超过五项),获得的表彰/奖励或获得的专利(含奖项名称,授予单位,署名次序,时间)(不超过五项)

"基于神经网络的手势识别"——《山东交通学院学报》发表(第一作者)06年2月第14卷第2期

课程类型:理论课(不含实践),理论课(含实践),实践(实训)课

基本

信息姓名郭荣岭性别男出生年月1968.10.22最终学历研究生专业技

术职务高级工程师13361061579学位硕士职业资

格证书高校资格证传真86992159所在院系机械学院E-mailgrlagz@126.通信地址(邮编)济南市高新区大正示范区英才路2号250104教学与技术专长嵌入式系统应用,数字信号处理,传感器设计与应用1994年-1997在山东工业大学(现山东大学)电子系任教,教学课程主要有:模拟电子,数字电子,单片机技术

1998-2000在山东大学电子所任职,从事电子产品开发,主要产品为:光学标记阅读机(阅卷机),主设计师

2000-2004在鲁能集成电子任职,从事电气自动化产品研发,主要研究方向为:嵌入式系统应用,数字信号处理技术(DSP)

课程类型:理论课(不含实践),理论课(含实践),实践(实训)课

4-2教学队伍情况

人员

构成

(含兼

职教师)姓名性别出生年月专业技

术职务职业资

格证书专业

领域在现教学中承担的任务和时间教师现在企业行业中的任职马文采男1946.9教授高校教师

资格质量学科专家

指导5年王蕴珊男1948.4教授高校教师

资格测试教材主审

主讲5年

孔令宇

1970.12高级工程师高校教师

资格检测技术教材主编

主讲3年李磊男1971.3工程师高校教师

资格检测多媒体课件

主编主讲

2年郭荣岭男1968.10高级工

程师高校教师

资格控制主讲

2年济南瑞泉

研发部主管袁向荣女1972.11讲师高校教师

资格控制电子课件

主编主讲

3年蒋丽丽女1982.12助教高校教师

资格自动化实验实训辅导

主讲3年教学队

伍整体

结构含"双师"素质教师与由企业经历的教师比例,来自企业的教师比例,辅导教师

与学生的比例等

在教师队伍中,课程负责人马文采教授从教多年,科研方向为传感器机理研究,兼主持山东省科委《金属氧化物半导体气敏传感器机理研究》项目,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在国内外发表论文数十篇,主讲教师王蕴珊教授长期从事测量计量及信息处理领域的研究,承担了国家和省的多项课题,指导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在国内外发表论文多篇,被EI,SCI索引的就有数十篇,孔令宇高工,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研发能力,目前承担了传感器与检测技术领域的省教育厅,省科学技术厅,济南市市中区,以及英才学院校级多个科研立项,并有发明专利.来自瑞泉公司的郭荣龄高工,更是学术水平很高,硕果累累,成就斐然,纵观整个队伍,老中青结合,结构合理,都具有一定的教学,科研和实践的经历,他们治学严谨,师德高尚,成绩突出,称得上是一支年富力强的队伍.

年龄结构

年龄

50岁以上

30~50岁

30岁以下

人数

2

4

1

比例

28.6%

57.1%

14.3%

职称结构

职称

正高

高工

讲师,工程师

助教

人数

2

2

2

1

比例

28.6%

28.6%

28.6%

14.3%

学历结构:

硕士研究生5人,占总人数比例71.42%,另有实验教学指导教师蒋丽丽正在攻读硕士研究生.本科学历人数2人,占总人数比例28.57%

双师型教师比例:85.7%.

姓名

职称

双师型资质认定依据

马文采

教授

科研经历,主持并完成泰安啤酒厂金钟衡器厂的

相关项目

王蕴珊

教授

科研经历,研究生导师经历

孔令宇

高工

1992年-2004年在半导体器件实验研究所,济南

兴美公司从事开发研制,任工程师

李磊

工程师

1993年-2006年在济南军医药品仪器检验所任工

程师,室主任

郭荣岭

高工

教师,任职于企业一线

袁向荣

讲师

1995年-2001年先后在金钟衡器厂,许继电器担任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