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指导文章大学生必看

点赞:18321 浏览:81787 近期更新时间:2023-12-25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学习文选

本期要目

新闻综述 新闻综述 ·出席庆祝人民海军成立60周年海上阅兵活动 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温家宝参加"世界读书日"活动 出席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暨保增长促发展劳动竞赛推进大会 李克强:切实做好人感染猪流感防控工作 ·四部门:"小金库"奖金最高额10万元8万人参加全国组织工作满意度民意调查 记者日前从有关部门获悉,首次全国组织工作满意度民意调查已完成.调查对象中,对组织工作表示"很满意"的占21.36%,"满意"的占37.63%,"基本满意"的占30.71%,"不太满意"的占5.49%,"不满意"的占2.08%,"不了解"的占2.58%.还有0.15%的调查对象未评价.干部群众对组织工作的满意度为73.55分.

·重庆启动红色短信创作大赛薄熙来发第一条短信 发红色短信,传红色故事.由重庆市委书记薄熙来倡导的"红'言'颂———2016年第二届红色短信创作传播大赛"日前在重庆启动,这是继"唱红歌,读经典,讲故事"之后,重庆城市文化建设上的又一重大举措.

薄熙来出席启动仪式,并发送了大赛的第一条红色短信:"我很喜欢的几句话:'世界是我们的,做事要大家来','世界上怕就怕认真二字,就最讲认真','人是要有点精神的'!这些话很精干,很实在,也很提气."

·北京拟再招1600名大学生村官首年月均工资2000 日前,北京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发布《关于面向2016年应届高校毕业生招聘村党支部书记助理,村委会主任助理的公告》表示,今年大学生村官的具体报名时间从5月5日至5月15日,将公开招聘1600名京郊农村村党支部书记助理,村委会主任助理.

本期关注

编者按:国家统计局4月16日公布一季度国民经济运行情况.初步核算,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65745亿元,按可比计算,同比增长6.1%,比上年同期回落4.5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700亿元,增长3.5%,第二产业增加值31968亿元,增长5.3%,第三产业增加值29077亿元,增长7.4%.今年以来,认真贯彻落实关于进一步扩大内需,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一揽子计划,努力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国民经济运行出现了积极变化,整体表现好于预期. ·一季度经济数据:来之不易的6.1%[详细]

·中国经济转好可降低危机烈度

经济复苏具有优势条件

问:我国经济率先走出低谷具有哪些优势条件

梅新育:我国财政状况在经济大国中最好,银行体系稳固,国际收支和储备稳定,不担心因投机性货币攻击而爆发货币危机,经受得起扩大内需引起的进口增长,也经得起国际资本流动逆转的冲击,贸易顺差能够保持一定规模,全年甚至可能略有增长,由于增长速度相对差距拉大,中国在世界经济体系中相对地位可能提升.尽管如此,我们在应对危机中还是要保持冷静头脑.

张晓晶:我国的政府领导能力是一个非常好的优势条件.从一,二月份的信贷增长速度我们就能明显地看到,政府的力量在短期内起到积极的作用.另外,很多国家在准备采取扩张性政策时,非常担心通货膨胀率,而我国的通货膨胀率已经及时控制下来了,这对于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是一个非常好的条件.

同时,我国幅员辽阔,目前又处于一个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的阶段,各方面的需求很旺.这次危机对于沿海地区确实有一定的冲击,但是对于中西部地区来说,影响并不是很大,从我国消费占GDP的比重来看,也还是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因此总的来说,我国经济有很大的发展优势,扩大内需的潜力也是非常大的.

通过综合改革扩大内需

问: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是否有助于中国就业的增长

梅新育:的确有助于带动就业增长.除了直接给建筑和相关设备,钢铁等行业创造就业之外,还能够打破扩大消费面临的基础设施瓶颈(如农村地区因电网不良而无法使用家电),并为偏僻地区产品开辟更广大市场,从而增加其收入和消费能力.从长期看,就业增长是扩大内需的关键.

于永达:中国就业的增长不能仅仅依靠政府扩大规模投资,关键还在于政府拉动民间投资的增长.现在还谈不上就业的增加.但稳定的就业,个人收入的增加,确实是中国扩大内需的最关键条件之一.

张晓晶:就业和内需这些都是相互关联的.我们说,只有经济增长才能扩大就业,只有扩大就业才能增加收入,只有收入增加才能促进消费,只有消费增加才能促进增长.那么如果想要找一个切入点的话,短期内想要通过增加就业来扩大内需是做不到的.内需的扩大是通过长时间的更综合的改革方案来带动的.

中国撬动全球经济好转

问:中国经济复苏对世界经济有哪些影响

梅新育:中国经济复苏能够为世界经济保存一块危机中的净土,不仅削弱危机烈度,而且通过中国的贸易,投资,援助等遏制危机扩散,让景气溢出.

于永达:中国经济增长是带动全球经济复苏的重要因素,这是无可置疑的.中国经济的回暖,中国消费的增长特别是从低端消费品市场向高端消费品市场过渡的结构性增长,必然带动世界经济复苏.

此外,中国经济增长撬动全球经济好转,其关键在于启动和牵引世界经济,并且中国的经济发展模式也可以被世界其他国家所参考.未来中国在世界舞台所发挥的作用,必然是"作用大,影响远,稳定,对其他国家无伤害".所以说,这次金融危机也给中国带来了提升国际地位的大好机遇.[详细]

锁定保8新刺激方案充足[详细]

·二季度经济增速将明显提高[详细]

附:本期《小测验》栏目答案1.A2.B3.A4.A5.B

理论探讨

编者按:实践充分证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充分保障了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权利,对于加强民族关系,维护国家统一,加快民族自治地方发展,促进少数民族进步,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从茫茫草原到边关南陲,年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极大地激发了少数民族的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赢得了各族人民的衷心拥护.因为这个制度,我们巩固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顺应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基本格局,保证了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根本利益,促进了个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人民日报评论员:新中国的基本国策社会主义的政治优势一论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如何促进各民族之间的团结与合作,维护国家主权统一,领土完整和繁荣富强如何在增进各民族对祖国的向心力和认同感的同时,充分实现各民族的自由平等和发展进步

这些问题,早在新中国成立前,中国就曾作出积极探索.1949年9月召开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明确把民族区域自治确定为一项基本国策.新中国成立60年来,在中国的统一领导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领导的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共同构成我国基本政治制度.几代中国人的伟大创造,向世界贡献了具有"中国智慧"的解决民族问题的成功答卷,使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

新中国作出民族区域自治这一重大历史抉择,是基于对中国国情和民族问题实际的正确把握.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长期存在,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历史依据,近代以来在反抗外来侵略斗争中形成的爱国主义精神,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政治基础,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人口分布格局,各地区资源条件和发展的差距,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现实条件.新中国开启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尊重历史,合乎国情,顺应民心的正确选择.

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内涵和特征,体现了国家尊重和保障少数民族自主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的精神,反映了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原则,凝结了中国和中国人民的实践经验与政治智慧.作为国家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在民族问题上的集中体现,它反映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构成了社会主义的政治优势.

实践充分证明,这项制度充分保障了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权利,对于加强民族关系,维护国家统一,加快民族自治地方发展,促进少数民族进步,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从茫茫草原到边关南陲,60年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极大地激发了少数民族的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赢得了各族人民的衷心拥护.因为这个制度,我们巩固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顺应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基本格局,保证了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根本利益,促进了56个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这是中国对世界和平发展的贡献,是中华民族对人类解决民族问题的贡献.

当前,我们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在一个有着56个民族的13亿人口大国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决定了我们要始终将民族问题作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处理好的一个重大问题,始终将民族工作作为关系党和人民事业发展全局的一项重大工作.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作为中国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一条基本经验不容置疑,作为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不可动摇,作为我国社会主义的一大政治优势不容削弱.这是中国深刻总结民族工作实践得出的经验,是团结带领各族人民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保证.

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我们才能把国家的富强,,文明,和谐与民族的繁荣,发展,进步,和睦更好地结合起来,才能将各民族的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更好地结合起来,进一步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人民日报评论员:独创的民族政策独特的中国经验论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详细]

·人民日报评论员:加强改善党的领导切实做好民族工作论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中国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要把这一好政策,好制度坚持好,完善好,正确处理我国民族问题,必须加强和改善党对民族工作的领导.

中国是领导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核心力量,也是中华民族团结统一的核心力量.坚持党的领导,是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首要政治前提.中国的领导地位,是在长期革命,建设,改革实践中形成并巩固起来的,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中国的坚强领导是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保证,是维护国家统一,社会和谐稳定的根本保证,是把亿万人民团结起来,共同建设美好未来的根本保证.这是全国各族人民在长期革命,建设,改革实践中形成的最重要的共识.

我们伟大祖国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统一多民族国家,我们党采用民族区域自治的办法解决民族问题,符合我国国情和民族问题实际,符合各民族人民的共同利益和发展要求.在党的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光辉照耀下,56个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有力地维护了国家统一安全和繁荣昌盛,我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民族区域自治制度60多年来的实践充分证明,只有在中国的领导下,只有在社会主义祖国大家庭里,各族人民才能真正实现当家作主,才能共同创造和享有幸福安康的生活.

我国少数民族人口众多,分布广泛,民族问题始终是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处理好的一个重大问题,民族工作始终是关系党和人民事业发展全局的一项重大工作.处理民族问题,切实做好民族工作,成为衡量党的执政能力和各级党政组织领导水平的重要标志.在我们这样一个有13亿人口,56个民族的发展中大国进行现代化建设,没有一个坚强领导核心是不行的,在应对各种风险考验,驾驭各种复杂局面中开辟前进的道路,没有一个全国各族人民的主心骨是不行的.只有始终坚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才能正确处理民族问题,切实做好民族工作,才能更好地凝聚全国各族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形成共同推动我们伟大事业的强大合力.

大学生就业指导文章大学生必看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民族的论文范文 大学生适用: 硕士论文、本科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21 写作解决问题: 怎么撰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标准论文格式、论文目录 职称论文适用: 核心期刊、职称评中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怎么撰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最新题目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坚持和完善这一制度是发展社会主义政治的重要内容.中国是发展社会主义政治的领导核心,党的领导从根本上保证了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自主管理本地方本民族内部事务.始终坚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必定能够更好地发挥优势,始终保持旺盛的生机和活力,进而为实现各少数民族的权利和合法权益提供制度保障.

回首过去,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全国各族人民始终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展现出强大的凝聚力,向心力和创造力,取得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巨大成就,显示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巨大成功.面向未来,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进一步坚持好,完善好,我们就一定能够进一步把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凝聚起来,同心同德地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

·人民日报评论员:加强民族法制建设保障少数民族权益论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发展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内容,是中国团结带领各族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保证.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就要不断加强民族法制建设,充分保证民族自治地方依法行使自治权,切实尊重和保障少数民族合法权益.

健全的法制是实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坚强后盾,也是维护各民族合法权益的重要保障.随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施,我国民族法制建设取得了重大成就.目前,已初步建立了一个以宪法为基础,以民族区域自治法为主干,包括国务院及其职能部门的行政法规,部门规章,自治地方的自治条例,单行条例以及地方性法规和规章等构成的民族法律法规体系,有力地保证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施.

今年是《民族区域自治法》颁布实施25周年.25年的实践充分证明,《民族区域自治法》作为宪法关于民族区域自治的原则规定与精神实质的具体化,集中体现了党的民族政策,体现了各族人民的共同意志,是我国民族工作走上法制化,规范化轨道的重要保障.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就必须全面贯彻落实《民族区域自治法》.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必然要求,是依法治国的必然要求,是建设法治国家的必然要求,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必然要求.

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权,是由宪法赋予并受领导和监督的管理一定区域内部事务的地方性权力,是完整的国家权力系统中的组成部分.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是民族区域自治最重要,最本质的特征,是民族自治地方区别于一般行政区划单位的显着标志.保障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权,是贯彻落实《民族区域自治法》的核心.一方面,上级国家机关要切实依法履行职责,在制定有关决议,决定,命令和指示时,要适合民族自治地方的实际,照顾民族自治地方的特点和需要,依法保证和支持民族自治地方行使自治权.另一方面,民族自治地方既要保证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在本地的贯彻执行,又要从实际出发,切实行使好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赋予的自治权,真正体现和不断展示民族区域自治的优越性和生命力.

实践永无止境,发展永无止境.我们要把全面贯彻民族区域自治法和相关法律法规,作为依法治国的一项重要任务来抓,进一步健全完善民族法律法规体系,强化监督检查,推进民族事务管理制度化,规范化.和国家机关各部门尤其要带好头,作表率.要与各族群众政治参与积极性的不断提高相适应,加强少数民族干部队伍建设和民族地区人才资源开发,把更多优秀少数民族干部特别是年轻干部选拔到各级领导岗位上来,为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不断培育和增添新的力量.要着力解决各族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保证各族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一个不断总结探索,与时俱进的过程.不断加强民族工作体制机制创新,探索和健全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具体实现形式,进一步完善《民族区域自治法》的配套法律法规,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必将显示出更加旺盛的生命力.

·人民日报评论员: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论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是新世纪新阶段我国民族工作的主题.这一主题,体现了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体现了以人为本这一核心,体现了全面协调可持续这一基本要求,体现了统筹兼顾这一根本方法,是科学发展观在民族工作上的具体应用和生动体现.抓住了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这个主题,就抓住了新形势下正确处理民族问题,切实做好民族工作的根本.

共同团结奋斗,就是要把全国各族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上来,凝聚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上来,凝聚到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上来.只有全国各族人民坚持不懈地团结奋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才能不断取得新的成就,并最终取得成功.我国是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族人民的大团结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都是我们经受住各种困难和风险的考验,不断胜利前进的重要保证.我们要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不断推进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的思想观念更加深入人心,使各民族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光荣传统代代相传,进一步唱响各族人民好,民族团结好的主旋律.

共同繁荣发展,就是要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千方百计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提高各族群众的生活水平.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逐步缩小发展差距,实现区域协调发展,最终实现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富裕.这是党的民族政策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也是加强民族团结,巩固祖国边防,维护祖国统一的必然要求.我们要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切实落实民族地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各项任务,使民族地区的面貌更快地得到改变,让改革发展的成果更好地惠及各族群众.

团结和发展两手抓,是"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主题的时代要求,实践要求,群众要求.只有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才有强大的动力.只有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才有坚实的基础.

团结是硬任务,是第一职责,没有团结稳定,一切无从谈起.促进民族团结,实现共同进步是民族工作的根本任务.当前,民族工作首先是做好协调民族关系,维护民族团结的工作.只有抓好了团结,使民族关系融洽和谐,社会稳定有序,才能怎么写作好发展这项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

发展是硬道理,是第一要务,是解决当代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当前,民族地区发展相对滞后仍然是我国民族问题的集中表现,是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民族关系的最大障碍.民族地区存在的一切困难和问题,归根到底要靠发展来解决,发展是解决现阶段我国民族问题的根本途径.民族工作要通过推动和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文化发展,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为民族团结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今天,只有各族人民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才能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才能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社会和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想才能变成美好的现实.

·人民日报评论员:巩固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鲜明的中国特色 论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民族关系是我们这个多民族国家中至关重要的政治和社会关系.正确处理民族问题,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使各族人民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是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证.

我国各族人民共同缔造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共同开拓了祖国的辽阔疆域,共同发展了灿烂的中华文化,各族人民的大团结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我国各族人民密切交往,相互依存,休戚与共,形成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结成了牢不可破的血肉纽带和兄弟情谊,共同扞卫了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共同推动了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民族区域自治是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从根本上维护民族关系健康发展的重要制度.实践证明,这一制度适合中国国情,巩固了民族团结,维护了祖国统一,得到各民族的衷心拥护,具有巨大的优越性和强大的生命力.

祖国统一是各族人民的最高利益,民族团结是祖国统一的重要保证.今天,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的思想观念深入人心,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取得了伟大成就.同时,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特别是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加速推进,我国经济社会结构发生深刻变化,各种利益关系更为复杂,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这一切必然会对我国民族关系产生深刻影响.在错综复杂的形势下,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党的民族政策,毫不动摇地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坚持好,完善好,落实好,不断巩固和发展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不断丰植和培育各族人民的爱国主义情感,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重要保证.

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必须始终着眼于巩固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着眼于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坚持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原则,广泛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和创建表彰活动,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让"三个离不开"的思想牢牢扎根于各族人民心中,使各族人民像爱护自己眼珠一样地爱护民族团结,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必须积极预防和妥善处理影响民族团结与社会稳定的事件,坚决反对一切形式的大汉族主义和狭隘民族主义,最大限度地相信和依靠各族干部群众,最大限度地打击境内外敌对势力的渗透,破坏和分裂活动,切实维护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和国家统一的大好局面,为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必须紧紧围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着力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着力解决各族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推动区域之间,城乡之间,民族之间协调发展,让改革发展的成果更好地惠及各族群众,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和人的全面发展.

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则政通人和,百业兴旺.国家的统一,人民的团结,国内各民族的大团结,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巩固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我们就一定能够经受各种困难和风险的考验,不断胜利前进!

·党对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理论的丰富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是我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本质特征,平等是基石,团结是主线,互助是保障,和谐是本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不断深化关于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基本特征的理论,充分反映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基本精神和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充分反映了中国的基本奋斗目标,是对马克思主义民族关系理论极大的丰富和发展. 民族关系的基本特征,是指民族交往和民族矛盾状态所涉及的领域和方面.它是由民族关系的性质决定的,是受时怎么发表展和社会性质的制约的,也是与当时要解决的民族问题的主要内容及解决的方式和途径相联系的.不同社会,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的民族关系基本特征各有特点. 1949年9月29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第六章"民族政策"第五十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实行团结互助,反对帝国主义和各民族内部的人民公敌,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为各民族友爱合作的大家庭."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通过,新中国成立后具有临时宪法性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虽然没有明确揭示新中国民族关系的基本特征,却已经提出了平等,团结互助,友爱合作等相关要素,意义重大. 改革开放初期,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讲话,党的相关文件都明确指出: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是不同于以往的新型的民族关系,它是在我国各兄弟民族经过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消灭剥削制度和剥削阶级,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基础上形成的.1979年6月,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五届全国委员会第二次全体委员会议上的开幕词中指出:"我国各兄弟民族经过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早已陆续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结成了社会主义的团结友爱,互助合作的新型民族关系."的讲话和1980年4月《关于转发〈西藏工作座谈会纪要〉的通知》,1981年6月27日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国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都明确提出,我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性质,即在社会主义时期各民族间的关系基本上是劳动人民间的关系,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基本特征,即"社会主义的团结友爱,互助合作的新型民族关系"和"团结友爱,平等互助的新型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这些提法完全否定了上世纪60年代初开始到""时期广泛流行并绝对化的"社会主义时期民族问题的实质是阶级问题"的观点,使人们解除了在社会主义民族问题,民族关系认识上的思想羁绊,解放了思想,从而实事求是地看待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为我国民族关系理论的研究指明了方向. 在有关社会主义民族关系论述精神的指导下,中国认真总结了国际国内,历史和现今的民族关系发展规律,以及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建立和发展的过程与经验.1982年9月,中国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部分修改通过的《中国章程》规定:"中国维护和发展国内各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关系".党的十二大报告也指出,"进一步发展国内各民族之间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1982年12月4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已经确立,并将继续加强."这是中国和我国历史上(党章和宪法)第一次对民族关系基本特征有了共识,还具有了最高的权威性和法律依据,表明中国关于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基本特征理论的确立.这一理论把马克思主义解决民族问题的根本原则——民族平等团结,作为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基本特征的重要要素,并把马克思主义国际主义中的互助原则也作为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必要要素. 平等,团结,互助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辩证关系,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根本原则和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在社会主义各民族平等的基础上加强各民族团结,在民族平等团结的前提下各民族互助并共同奋斗,实现各民族的共同发展繁荣,从而进一步实现民族平等,进一步加强民族团结.这一理论的提出既是对我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理论的发展,也是对马克思主义民族关系理论的丰富和发展.从此,"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成为我国民族关系的正式表述. 我国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是建立在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这个社会经济基础之上和社会主义这个社会政治制度之上的各民族之间的一种社会关系,它主要包括民族之间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关系.社会主义社会的民族关系主要表现为政治平等团结关系,经济互助合作关系,文化共存繁荣关系,社会和睦协调关系.社会主义的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是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基础,它决定着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根本性质和基本特征,也决定着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发展的基本方向,趋势.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最主要的是指各民族之间相互交往联系中所处的地位,状态以及权利和义务.因此,平等,团结,互助,是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最基本的原则,是对我国社会民族关系特征或内容的一个简练的表述,体现了我国各民族间政治,经济,文化上的平等,团结,互助的内容和特点. 平等,团结,互助,和谐是相互联系,相互依赖和相互制约的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缺一不可的辩证统一体.民族平等是民族团结,互助,和谐的前提和基础,民族团结是促进各民族平等,互助,和谐的必要条件,民族互助是促进民族团结,民族平等的重要途径,是民族和谐的必要条件和保障,民族和谐是民族平等,团结,互助的综合反映,是促进民族平等,团结,互助的核心要素. 1982年,党章和宪法将我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基本特征明确表述为"平等,团结,互助"后,党和国家的文件,领导人的讲话,学术研究的成果,一般都使用这一提法.但是,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有关民族关系的学术讨论会和学术文章中,对这一表述提出了几种补充意见,并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1983年4月,在讨论《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草案)座谈会上,有人提出了补充"合作"的观点.认为从汉语词义上讲,"合作"比"互助"更进一步,各民族之间不仅要互相帮助,而且要相互合作.因此,在民族关系基本特征的表述中加上"合作",更切合我国民族关系的实际,也更有利于各民族之间关系的发展和完善,有利于各民族的共同繁荣发展.1985年10月,第三届全国民族理论学术讨论会上,有人提出了加上"竞争"的观点.认为商品经济的发展给我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范畴引进了竞争原理,这是我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在新时期出现的新变化和新情况.因此,加上"竞争"将会为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增添新的生机和活力.1986年9月,有学者在全国民族理论专题讨论会上提出,应在我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基本特征中增加"合作","竞赛"的观点.1986年,云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王连芳在《民族团结》1986年第6期发表《关于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提法的一点意见》,提出补充"共同繁荣"的内容.认为随着党改革,开放,搞活方针的贯彻执行,民族关系在平等,团结,互助的基础上出现了一个新的重要发展,这就是各民族的"共同繁荣",包括民族间的共同进步和发展,共同富裕和文明.增加"共同繁荣"这一内容更能体现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根本性质和特征,更能正确地反映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基础和奋斗目标.此外,和国务院等有关部门的文件中,国家一些领导人的讲话中,对有关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表述,除了平等,团结,互助以外又提到"友爱",而且对民族关系基本特征的排列和表述顺序也不同. 上世纪90年代,根据我国改革开放形势的发展和各族人民的愿望,党的十三届七中全会,七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以及《在庆祝中国成立七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提出了"平等互助,团结合作,共同繁荣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的新提法,这是以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对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基本特征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我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进入了新的发展和完善阶段.2005年5月27日,《在民族工作会议暨国务院第四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今天,我国各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不断巩固".2005年5月,《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民族工作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也提出,"平等,团结,互助,和谐是我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本质特征".在我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基本特征中加入"和谐"的要素,这是中国从现阶段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总体目标出发,基于现实民族问题的特点和规律对我国民族关系认识的重要发展,是新的理论突破,为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理论注入了新的内涵,使我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基本特征的内容更加完善,科学,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和谐"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民族关系上的必然要求.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民族关系的和谐既是社会整体和谐的重要内容,又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需前提."和谐"是党在把握我国当代民族问题特点和规律的基础上提出的一项重要民族关系原则.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目标的提出一样,中国在民族关系中加入"和谐"也有着鲜明的指向性.现阶段各类与民族关系有关的矛盾持续存在,并正在成为或将要成为我国民族关系中的种种不和谐因素,而它们的解决也将成为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方面."和谐"的提出使我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内容更加完整."平等,团结,互助"已经概括了我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主要内容,但将"和谐"作为一个独立的要素提出,则使这种民族关系有了一种有序的结构性要求."和谐"以承认差异,多样性为前提,讲究相互关系的合理调处,讲究不同个体之间,局部与整体之间的利益调适."和谐"要素的提出,是对我国各民族文化,利益多元性的承认和尊重,也是对在共同利益和目标基础上各民族和睦,协调,合作等统一性的强调.因此,和谐不是对平等,团结,互助的取代,也不是对它们的重复,而是对这些要素的补充和完善.

·如何正确处理新阶段的民族问题[详细]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构建和谐民族关系和谐民族关系对于我们这个由56个民族组成的大家庭来说至关重要,它既是社会和谐的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又是实现社会和谐的基础和前提.民族关系的和谐与否,不仅关系到和谐社会的构建,而且直接影响到国家的稳定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构建和谐民族关系必须遵循"三个离不开"的原则,即"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三个离不开"是由我国民族分布条件决定的,受各种历史因素影响,我国各民族形成了以汉族为主体的"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这就决定了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我国各少数民族和汉族,以及各少数民族之间都密切地联系在一起,相互依存.我国各民族人口,经济,自然资源条件的状况各异,这就决定了汉族和少数民族必须把各自的优势,长处结合起来,取长补短,才能加快我国经济社会的整体发展速度,从而实现各民族的共同繁荣.总之,只有坚持"三个离不开",使各民族相互学习,相互交流,实现和谐相处,才能构建和谐民族关系. 构建和谐民族关系必须坚持"反对民族分裂,维护祖国统一"的原则.旗帜鲜明地反对民族分裂,坚定不移维护祖国统一和社会政治大局稳定,维护各族人民大团结,这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和根本利益所在,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也是加快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的根本前提和重要保障.民族分裂主义的本质是反对中国领导的社会主义制度,分裂国家,破坏各民族人民的大团结.民族分裂主义,不论发生在哪里,都是我国稳定和发展的严重祸害.反对民族分裂,维护祖国统一,就是维护国家最高利益和各民族人民的根本利益,就是为了让各族人民群众过上幸福生活. 构建和谐民族关系必须强化"四个认同".对祖国,对中华民族,对中华文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是马克思主义国家观,民族观,宗教观,历史观和文化观的具体体现,是民族团结教育所要达到的根本目的.强化对祖国的认同,就是要深刻认识到,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人民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从来就是相互联系,互相促进的,从而形成了密不可分的整体.强化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就是要深刻认识到,中华民族是我国56个民族相互依存,共同发展凝聚而成的,每一个民族都是中华民族的组成部分,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一员.强化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就是要深刻认识到,我们伟大的祖国是世界上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各民族都为创造和发展中华文化做出了贡献,正是古老而灿烂的中华文化,陶冶了中华民族的高尚情操,培育了中华民族的精神文明,国家的发展和强盛,民族的独立和振兴,人民的尊严和幸福都离不开中华文化的支撑.强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就是要深刻认识到,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中国各族人民的必然选择.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才能发展中国,已成为各族人民的共识.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民族关系,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首先,要促进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民族关系提供物质基础.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就要推动经济结构调整,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全面提高国民经济的整体素质和竞争能力.就要坚持公平与效率的统一,进一步增强经济社会的创造活力,促进区域协调互动,优势互补,实现各地区共同发展,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就要因地制宜,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从本地实际出发走出一条具有本地特色的加快发展的新路子,努力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人民幸福,生态良好.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大力发展社会事业,为构建和谐民族关系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 经济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也是社会发展的根本保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就必须大力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当前,少数民族地区社会发展总体水平较低,基本公共怎么写作比较缺乏,部分群众上学难,看病难,就业难等问题还比较突出.我们要从解决少数民族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大力发展民族教育,着力改善农牧区办学条件,努力实现教育公平,大力推进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解决少数民族群众"就业难"的问题,不断提高协调社会各阶层利益的能力,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为构建和谐民族关系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 民族关系,始终是我们这个多民族国家至关重要的社会关系,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始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七大强调,要牢牢把握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主题,保障少数民族合法权益,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这是我们党立足新起点,适应新形势,对民族工作提出的新要求,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和根本利益所在,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也是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的根本前提和重要保障. 要广泛开展民族团结宣传教育活动,把民族团结教育纳入公民道德教育的全过程,坚持不懈地开展党的民族理论,政策,法律法规以及民族基本知识的教育,引导各族干部群众增强珍惜和维护民族团结的坚定性和自觉性.要继续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活动,使"三个离不开"观念深深扎根于各族人民心中,强化"四个认同"教育,鼓励各民族相互学习,相互交流,实现和谐共处,共同进步.要全面贯彻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依法管理宗教事务,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要妥善处理影响民族团结的问题,讲原则,讲法制,讲政策,讲策略,严格区分矛盾性质.对于人民内部矛盾,要采取教育,疏导,化解的办法来解决,凡属违法犯罪的,不论涉及哪个民族,信仰何种宗教,都要依法处理,蓄意挑拨民族关系,制造恶性事件的犯罪分子,要坚决依法打击,坚决抵制境内外敌对势力利用民族问题进行的渗透,破坏,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

学习体会(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专栏) ·张文岳:打牢科学发展思想基础打造人民群众满意工程辽宁参加第二批学习实践活动的单位9952个,党员90余万名,其中县处级以上党员干部3.9万名.按照总体部署,我省围绕坚持科学发展,推进辽宁全面振兴,抓住领导班子和党员领导干部这个重点,切实加强领导,统筹谋划安排,认真组织实施,注重分类指导,突出实践特色,体现辽宁特点.

第一,抓实理论学习这个首要环节,着力打牢科学发展的思想基础.层层制定学习计划,组织广大党员干部原原本本通读规定的必读书目,并对重点篇目进行精读.在此基础上,采取有效措施抓好集中学习.坚持领导带头系统学,理论骨干辅导学,多种方式灵活学,联系实际深入学.

第二,抓实促进科学发展这个核心,着力保持全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一是组织全省机关干部下基层,深入到每一个规模以上企业,每一个重点项目,每一个建制村进行帮扶,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保持了全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良好势头.二是在企业深入实施"员工程",围绕完成企业急难险重任务,设立"党员工程项目","党员责任区","党员攻关课题"等.三是在高校开展"全员育人工程",组织党员干部在提高办学质量,加强对大学生就业指导与怎么写作,维护高校稳定上下功夫.

第三,抓实三项惠民活动这个载体,着力打造群众满意工程.从第一批活动启动之时,我们就以解决困难群体,信访积案,环境污染三大问题为重点,开展了三项惠民活动,在取得成效的基础上,作为第二批深化学习实践活动的牵动性载体继续推进.开展"党员干部走进千家万户"活动,由每个党员干部联系帮扶一个困难家庭,开展"解难题促和谐"活动,重点解决一批涉及改革发展稳定全局,历史长期遗留,群众反映强烈的信访问题,开展"环保攻坚惠民"活动,重点解决保障城乡群众饮水安全,加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推进辽西北地区植被恢复等问题.

王珉:紧密结合实际深化理论武装推动科学发展省参加第二批学习实践活动的有8个市(州),1个长白山管委会,55个县(市,区)机关及直属单位和所属国有企业,24个省直属企业,60所高校,共涉及基层党组织3.3万个,党员51万名.前一段的工作主要有这样几个特点:

一是超前谋划,充分准备,学习实践活动及时启动,有序展开.省委及早谋划安排,在深入调研基础上研究制定了活动方案,调整充实了工作机构,组建了16个省委指导检查组,还分别成立了省属高校,省属企业学习实践活动领导小组.

二是紧密结合实际进行动员部署,增强开展活动的针对性.省委突出强调做到"四个紧紧围绕":紧紧围绕"科学发展,加快振兴,富民强省",紧紧围绕应对当前经济形势,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紧紧围绕提高领导科学发展的素质和能力,紧紧围绕解决本地区本单位的突出问题.

三是以深化理论武装为根本,增强学习的实效性.坚持抓好集中学习培训,通过理论中心组学习,举办培训班,专题辅导,集体研讨,巡回宣讲,开设网上学习园地等形式,充分发挥党干校,双休日干部学校,党员教育基地等教育资源的作用,根据机关,企业,高校的不同情况,创新方法,组织学习.

四是坚持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以思想解放推动科学发展.紧紧围绕"科学发展,加快振兴,富民强省"开展讨论,重点抓"三个结合":结合形势政策教育开展讨论,结合查找突出问题,剖析典型案例开展讨论,结合研究落实工作任务开展讨论,推动各项工作任务落到实处,见到实效.

五是着眼推动当前工作,把突出实践特色要求落实到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上.在学习实践中,各单位坚持把应对金融危机,实现"三保"的目标任务作为学习实践活动的落脚点,强化实践特色,深入实施扩大内需和投资拉动,积极推动项目建设和招商引资,注重调整结构和改善民生,实现了经济社会的平稳较快发展.

韩正:联系实际分类指导突出重点务求实效

按照部署,我们密切联系当前形势,区别情况分类指导,重点抓好领导班子和党员领导干部,务求活动取得实效.

一是把学习培训抓实抓好.重点抓好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的理论学习.开展了"通读一遍必读书目,听取一次辅导报告,进行一次案例征集,组织一次学习交流,开展一次建言献策,参加一个主题活动,举办一次成果展示"的"七个一"活动.

二是把突出问题找准找深.区县着重在影响"四个确保",影响长远发展思路等方面查找问题,企业着力在深化改革发展,克服当前经济困难,推进结构调整,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等方面查找问题,高校着力在办学理念,办学质量,办学特色,内涵建设,大学生就业等方面查找问题.

三是边学边改即知即改.区县机关着力增强党性,改进作风,结合全市"走进基层,怎么写作群众"活动,走进企业促发展,走进群众保民生,精简会议,厉行节约,减少行政审批环节.在征询意见,查找问题过程中,已经作出整改的占问题总量的1/3以上.高校着力加强内涵建设,改善办学条件.金融系统针对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积极发放小额贷款,完善支农贷款担保和信用保证保险运作机制等.

四是把"四个确保"落到实处.保增长,各区县以怎么写作促招商,安商,稳商,狠抓项目和资金的到位率.国有企业在拓展市场,加强管理和降低成本的同时,加快转型.保民生,中心区着力加快旧区改造,努力改善居民生活条件,郊区(县)则着力推进城乡一体化,加快农村公共事业发展和新城建设,促进农民非农就业和增收.保稳定,各单位妥善处理社会矛盾,认真排摸信访重点,难点,着力解决一批信访突出矛盾和历史遗留问题.保世博有序筹办,以"迎世博600天行动"为抓手,着力提高群众参与度和安全保障能力,在党员中开展"世博先锋行动",带动广大群众积极参与.


·蔡武:"五项措施"推动文化体制改革

[全文]

周生贤:追求更科学的燃烧环境保护是发展的机遇而非阻力.发展在某种意义上讲就是燃烧,烧掉的是资源,留下的是污染,产生了GDP,而科学发展,就是要求烧掉的资源越少越好,留下的污染越少越好

作为一个环保工作者,我对发展有特殊的理解:发展在某种意义上讲就是燃烧,烧掉的是资源,留下的是污染,产生了GDP.而科学发展,就是要烧掉的资源越少越好,留下的污染越少越好,最好是零排放,前者叫资源节约,后者是环境友好,加起来就是又好又快.

经过前一段时间对科学发展观的学习实践,我们在认识上有了这样的提高:要把科学发展观作为政治信仰来追求,作为科学真理来坚持,作为行动指南来践行.

经济发展关系到人民生活水平,而环境保护关系到人类生存和发展.如果经济发展了,物质生活丰富了,人却变成了不健康的人,那将是对现代化的一种讽刺.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的所谓发展,即使创造出暂时的繁荣,那也只是生活在没有鸟鸣的春天里,总有一天要遭到惩罚.

环保与发展,不是对立的,而是统一的,环境保护是经济发展的应有之义.如果认为发改委是搞发展的,环保部门是不发展或者慢发展,那就错了,我们的方向和目标是一致的.环境保护是机遇,是动力,而不是阻力.如果你不是又好又快发展,才会感到环境保护是阻力.

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的挑战,也是我们环境保护事业发展的重大历史机遇,是调整经济结构的最好时机.我讲一个化学方面的常识.金刚石和石墨都是由碳原子构成的,因为排列顺序和结构不一样,金刚石变成了世界上无色透明最硬的物质,而石墨成为世界上有色不透明最软的物质.你要把这种原子结构拉开,谈何容易啊!所以,结构调整是一件非常艰难的事.现在有机会了,要利用这个倒逼机制,调整结构,一定能见效.

许多成功的改革,都是自下而上的.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建设,是湖北人民对国家和民族作贡献的重要机会.只要是有利于改变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率的发展方式,只要是有利于建立低消耗,少污染,高效率的生产生活方式,都可以突破现行的机制和体制的约束,大胆地试,勇敢地闯,作为国家环保部门,我们和大家一起努力.

学习问答

·延长预备党员预备期的具体规定

答:延长预备党员预备期,是指对那些预备期满,因存在某些较严重的缺点或错误,不完全具备党员条件,但还有改正缺点或错误的可能和决心的预备党员.延长预备期,使其进一步接受党组织的考察,改正缺点或错误.

如果经过延长期的教育和考察,这些同志仍不具备党员条件,说明他们没有按照党员标准要求自己,缺乏做一名员的思想觉悟和决心.对这样的预备党员,没有必要再延长他们的预备期,应取消其预备党员资格.根据党章和有关文件规定,预备党员延长预备期的时间不能少于半年,最长不能超过一年.这是因为一个预备党员改正缺点错误,从不完全具备党员条件到基本具备党员条件的转变,需要有一个过程,党组织对其进行教育,考察也需要一定时间.

·选举中出现哪些情况要进行重新选举,另行选举和重新

答:1,选举中有欺骗,贿赂,威胁或因家庭宗派势力妨碍选举人自由行使权利的,上级党组织有权作出选举无效,重新选举的决定,报再上一级党组织批准执行,2,选举时有选举权的到会人数未超过应到会有选举权人数的五分之四的,选举无效,应重新选举,3,选举时收回的选票多于发出的选票的,选举无效,应重新选举,4,选举中得赞成票超过半数的被选举人少于应选名额时,不足的名额可另行选举,5,遇到获得赞成票超过半数的被选举人得票数相等,不能确定当选人时,对得票相等的被选举人重新,得票多者当选.

名词解释

·什么是思想舆论导向一种引导和促进社会发展的意识因素.即有倾向地选择某种舆论,进而引导人们的意识和行为,以发挥社会调控作用的舆论指导力量.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舆论传播内容的选择,二是对舆论传播方向的引导.把握正确导向是有效引导社会舆论的基本前提,特别是在资讯高度发达,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和手段日益多样的条件下,正确的思想舆论导向在引导和帮助人们理解党的主张,接受科学理论,认清自身责任,区分是非曲直,辨别善恶美丑以及培养文明道德风尚,激发社会创造活力,不断促进社会和谐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十六届六中全会指出:正确的思想舆论导向是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因素.提出了到2020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任务.要坚持正确的思想舆论导向,准确,鲜明,生动地阐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方针政策,及时,如实,充分地宣传和谐社会建设的新成就,新经验,新发展,营造和谐社会建设人人有责,和谐社会人人共享的浓厚氛围.社会价值导向价值论和学术语.与社会成员各种具体的价值取向有别,指统治者为实现其社会治理的根本目标而提倡的反映社会结构本质要求的社会总体的价值指向.体现为以社会价值目标为核心的社会价值体系,对社会各成员的价值取向产生引导和制约的作用,使社会在价值多元的情况下形成对社会主导价值体系的认同,从而为实现社会和谐建立思想道德基础.历史上各个社会都有自己的社会价值导向.当代中国作为社会价值导向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小测验

1.落实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基本要求,就是要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促进()相协调.

A.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

B.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C.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

2.社会主义政治的本质和核心是什么()

A.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

B.人民当家作主

C.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领导的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3.人民当家作主最有效,最广泛的途径是().

A.人民依法直接行使权利

B.健全基层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扩大基层群众自治范围

C.加强基层政权建设,完善政务公开,村务公开等制度

4.深化政治体制改革要坚持()的有机统一.

A.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

B.坚持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尊重群众首创精神与加强和改进党的领导的有机统一

C.坚持经济基础变革与上层建筑改革的有机统一

5.党的领导核心作用主要表现在().

A.统筹兼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