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硕士学位基本数据表,专业学位硕士就业栏目

点赞:5762 浏览:15794 近期更新时间:2024-02-18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关于《公共管理硕士专业学位培养方案》若干问题的说明(2000年8月15日) (2005-06-08)

一,关于培养目标问题1,世纪之交我国的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现代化建设事业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与建立和完善办事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公共管理体系,推进公共管理的现代化,科学化和专业化,全面贯彻科教兴国战略,实现依法和依法治国相适应,必须造就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公共管理尤其是行政管理队伍.公共管理硕士(MPA)专业学位是培养这方面人才的一个基本途径,它是一种具有公共管理职业背景的专业学位,主要为政府部门和非政府公共机构培养宽口径,复合型,应用型的公共管理高层次人才.2,公共管理硕士专业学位与管理类其他硕士学位尤其是工商管理硕士学位处于同一层次,但类型不同,各有侧重.它也区别于同一学科的行政管理等专业的教学,科研型硕士生培养.它按公共管理一级学科和公共管理(特别是行政管理)职业的基本要求确定培养口径,并直接面向公共管理实践.公共管理硕士专业学位在培养目标,招生对象,课程设置,培养方式以及人才素质等方面有特定要求和质量标准.3,公共管理硕士专业学位的目标是造就具有现代公共管理理论和公共政策素养,掌握先进分析方法及技术,熟悉某一具体公共管理或政策领域的领导者,管理者和政策分析者以及其他公共怎么写作人才.该学位的获得者应该是专家型通才,必须较好地掌握马列主义,思想和理论,能够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善于和勇于创新,德智体全面发展,熟练掌握公共管理的基础理论和特定公共部门管理的专门知识,具有较宽广的知识面,能掌握和运用政治,经济,法律,外语,现代科技等方面的知识以及定性,定量分析方法和计算机技术,具有较高分析和解决公共管理与公共政策问题的实际技能,适应市场经济和依法治国新形势下的公共管理的需要.4,公共管理硕士专业学位获得者的就业背景是公共部门的各个领域,包括党政机关尤其是政府部门和非政府公共机构(非营利组织,社会相似度检测组织及社会团体,思想库或咨询公司等)以及企事业单位的人事与行政部门等.5,公共管理硕士学位获得者应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二,关于招生问题1,招生对象公共管理硕士专业学位的招生对象是具有国民教育序列大学本科学历并具有四年以上的实际工作经历者.不招收应届本科毕业生.鼓励有不同学科背景的在职人员报考.2,考试方式公共管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实行全国公共管理硕士专业学位试点单位联合考试方式(即联考方式).3,考试科目公共管理硕士专业学位的入学考试科目为:(1)政治理论(2)外语(3)管理学(4)行政学(5)逻辑与数学政治理论课由各试点单位自行组织.外语,管理学,行政学和逻辑与数学为全国联考科目.4,录取主要依据考生的考试成绩以及面试情况,并结合工作业绩和资历择优录取.三,关于学制与培养方式问题1,学制公共管理硕士专业学位的学制可以采取下列两种方式:(1)非全日制.采用学分制和弹性学制,学习期限2年~4年,课程学习即可以采用业余时间(周末,晚上),也可以每学期集中安排一段时间学习.在校学习时间总和不少于半年.(2)全日制.学制为2年~3年,采用学分制.学员在校脱产学习1年半,修完MPA课程后回工作单位实习或找单位实习和做毕业论文.2,培养方式(1)采用学分制.公共管理硕士专业学位学生必须修满规定的学分,成绩合格者即可进入学位论文写作,论文答辩通过后按规定的程序授予公共管理硕士专业学位.(2)突出专业学位的应用性强的特点,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技能,教学方式可以采用课堂讲授,研讨,模拟训练和社会调查等多种方式,尤其要重视和加强案例教学.必须安排社会实践或实习环节,让学生有机会将公共管理的理论和方法用于实际公共管理问题的解决之中.(3)培养过程采用导师组形式,发挥集体指导的作用.要加强与公共部门特别是政府机构的联系与交流,吸收有丰富实践经验公共管理人员尤其是高层次政府管理人员参加培养工作.二,关于课程设置问题1,学分要求公共管理硕士专业学位的总学分要求是不少于50学分.这50学分的分布是:核心课程30学分,专业必修课程10学分,选修课8学分,实习和研讨班(系列讲座课)要有一定的学分,毕业论文不计学分.2,核心课程(10门,30学分)这类课程提供公共管理及公共政策和基本理论,方法及技术,提供与公共管理现实相关的基础知识,政治理论以及外语知识.其中有一门由各个学校自行确定,以体现特色和灵活性.这10门核心课程及学分是:●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与实践(3学分)●第一外国语(4学分)●公共管理(3学分)●公共政策分析(3学分)●政治学(3学分)●公共经济学(3学分)●行政法(3学分)●定量分析方法(3学分)●信息技术及应用(3学分)●(自选)(2学分)3,专业方向必修课(不少于10学分)根据公共管理学科特点和领域,设置了五个专业方向.每个专业方向列出了若干专业方向必修课.各试点单位可以根据各自的特点和优势以及培养对象的要求,自行选择一组作为专业方向必修课.4,选修课(不少于8学分)由各个学校自行确定,原则是多样性,前沿性,务实性.下面是部分可供参考的选修课程目录:公共组织理论微观经济学公共人力资源管理市政规划与管理公共学社会保障改革与管理现代领导理论科技政策与管理中国政府与政治项目管理与评估比较政府与政治教育管理国家公务员制度医疗卫生事业管理管理信息系统土地资源管理宏观经济学环境政策与管理5,社会实践与研讨班(2学分)公共管理硕士专业学位的学生必须参加社会实践环节,进行公共管理与政策研究的社会调查或实习(时间在2~6个月之间,记1学分),同时要求每个学生至少参加10个以上的公共管理与公共政策的专题讲座(即研讨班),了解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以及学科前沿(研讨班记1学分)6,学位论文公共管理硕士专业学位的学生必须撰写学位论文.对论文的基本要求是理论联系实际,论文选题必须紧密结合当代公共管理的实践.论文的形式可以是专题研究,调研报告或案例分析.论文应充分体现学生运用公共管理的理论和方法去解决实际公共管理问题的能力与技巧.总之,培养方案力求体现公共管理学科的跨学科,综合性和交叉性强的特点及新发展趋势,体现公共管理硕士学位教育培养复合型,应用型,通才式人才的特点.课程设置注重经济学,政治学和法学,定量分析方法及信息技术及其应用,以及重视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公共管理与公共政策问题实际能力的训练和培养.总体考虑是:首先,公共管理活动以及公共政策都有经济的方面或经济的成本与效益,当代政府管理主要也是经济及社会管理.因此,经济学构成公共管理学及政策分析的一个重要基础,经济学途径在当代成为公共管理与政策研究的一个主要途径.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公共财政学,公共经济学或政府经济学等)成为国外尤其是美国MPA,MPP研究生教育最重要的专业基础之一.经济学或经济分析课程的设置是为了给MPA学生提供经济学的基础理论和方法,使之能够将经济学的理论,原理,方法和技术应用实际的公共管理与公共政策问题的分析与解决之中.其次,定量分析或经济分析及计算机之所以确定为MPA的核心课程,是因为定量信息已成为现代生活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当代社会已进入了信息社会和网络社会.公共部门管理者必须了解定量信息,数字的意义,学会搜集,整理,分析和利用定量信息,懂得如何使用这些信息或数字.因此,MPA学生必须具有一定的数学,统计学及科学方法论素养,并能充分利用计算机手段及管理信息系统.加强这方面的教学是克服以往学术型研究生培养中定性东西多,定量东西少,理论的东西多,实践的东西少,历史的东西多,现实东西少等弊端的一个重要方面.再次,公共管理和公共政策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不仅涉及经济的和技术的因素,而且涉及组织的和政治的因素.组织环境,组织结构,政治制度,政治利益,政治文化,公共舆论,历史传统等一类的因素在公共决策及公共管理过程中都会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公共管理的硕士生课程中政治学(政治分析),组织理论(组织分析)以及法律与公共学等类课程十分重要.这类课程的目的是增加学生公共政策问题的政治,组织和历史的脉络背景方面的知识,学会分析公共政策与公共管理的政治,法律及行政的可行性,并培养起公共管理的价值观和职业.最后,重视公共管理与公共政策研讨班,实习或社会实践课程,是为了使理论与实践有效结合,提高MPA学生的实际能力,将学到的理论,知识和方法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增强MPA学位的应用性和实践性,克服以往学术型研究生培养中理论与实践脱节,学生动手能力差的弊端.


摘自《中国MPA》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ISBN7-300-03843/G.814 关于下发《公共管理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的通知(2016-12-19)

各公共管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单位:为促进公共管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健康顺利发展,切实保证培养质量,全国公共管理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研究修订了《公共管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同意,现将该指导性培养方案和培养方案若干问题的说明下发至各单位,请认真研究,结合实际情况,尽快修订本单位公共管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并于2016年3月31日前报全国公共管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秘书处备案.附件:1,《公共管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2,《公共管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若干问题的说明》全国公共管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二〇一一年十二月十九日

附件1:

公共管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

公共管理硕士(MPA)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是为适应不断发展的公共管理现代化,科学化,专业化的迫切需求,完善公共管理人才培养体系,创新公共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公共管理人才培养质量而设立的.

一、培养目标

培养具备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和职业道德素养,掌握系统的公共管理理论,知识和方法,具备从事公共管理与公共政策分析的能力,能够综合运用管理,政治,经济,法律,现代科技等方面知识和科学研究方法解决公共管理实际问题的德才兼备的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公共管理专门人才.

二、招生类型及报考资格

招生类型分为"全日制"和"在职攻读"两类,"全日制"学生通过"全国硕士研究生统一入学考试"招收,"在职攻读"学生通过"在职人员攻读硕士学位全国联考"招收.

报考资格以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当年有关文件为准.一般要求具有大学本科学历和三年(含三年)以上实际工作经历.

三、学习方式与年限

入学的学生可以选择"脱产"或"非脱产"方式进行学习.具体学习方式,可以由各培养院校根据实际情况安排.

学习年限为2至4年."非脱产"学习年限一般不少于2.5年.

四、学分要求与课程设置

学生培养实行学分制,总学分不少于36学分.

课程设置突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分为核心课,专业方向必修课,选修课和社会实践四方面基本模块.其中,核心课不少于17学分,专业方向必修课不少于8学分,选修课不少于9学分,社会实践为2学分.课程学习中,每个学分学习时间不少于16课时.

1.核心课是学生必修课程."核心课程目录"共列12门课,其中,"社会主义建设理论与实践"和"外国语"为学位教育必设课程,"公共管理"和"公共政策分析"是本专业必设核心课程,其他核心课程,由各培养院校从"核心课程目录"中选择开设.

核心课程目录

序号课程名称课程类别建议最低学分1社会主义建设理论与实践学位教育必设22外国语学位教育必设23公共管理专业必设34公共政策分析专业必设25政治学选设26公共经济学选设37宪法与行政法选设28非营利组织管理选设29公共选设210社会研究方法选设211电子政务选设212公文写作选设22.专业方向必修课和选修课由各培养院校根据公共管理学科范畴,院校自身办学特色和社会公共管理事业对于人才的培养需求,自行设计和设置.

3.社会实践时间为三个月.社会实践应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社会实践结束后,学生须提交社会实践报告.对于社会实践报告的具体要求,由各培养院校自行制定,总体上应致力于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素养和能力.各培养院校应安排缺乏公共管理实际工作经验的学生到政府部门或非政府公共机构进行社会实践.

专业硕士学位基本数据表,专业学位硕士就业栏目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公共管理的论文范文数据库 大学生适用: 本科毕业论文、学术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87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资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提纲、论文小结 职称论文适用: 论文发表、职称评初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资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质选题

五、师资队伍

各培养院校应逐步建立"双师型"师资队伍,即专职教师和教师队伍.

专职教师队伍是指本校编制内的全职教师.担任核心课的教师应为专职教师,并具有博士学位或副教授以上职称.每门核心课程原则上配备至少2名教师,同一名教师原则上不应作为不同核心课程的核心成员.教师队伍要在专业方向课教学中发挥重要作用,参与专业方向学生培养的教师原则上应不少于专业方向师资队伍的三分之一.各培养院校应选聘具有扎实理论功底,丰富实践经验的政府部门和其他公共机构的中高层领导干部担任教师,并且确保他们积极参与学生的培养工作.

各个专业方向必须有明确的师资团队承担教学任务.

六、教学形式

采用多元,互动的教学方式.综合运用讲授,研究,案例分析,体验,模拟等多种教学方法,把多种形式有机结合起来,着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七、学位论文

学位论文应体现专业学位的特点,选题紧密结合公共管理实践中的具体问题,特别鼓励学生选择与自己的工作领域和工作岗位相关的问题展开论文研究.学生应该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和方法,展开调查研究与分析论述,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或改进管理的措施.

学位论文应在导师指导下,经过开题,写作,答辩等环节完成.其中,论文开题时间应至少在答辩前半年进行,论文正文字数应在2万字以上.

八,学位授予

完成课程学习及社会实践环节,取得规定学分,并通过学位论文答辩者,经学位授予单位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核,授予公共管理硕士专业学位.

九,办学环境

各培养院校应为公共管理硕士(MPA)专业学位研究生提供与其他在校学术型研究生同等标准的办学环境和学习条件,包括硬件设施,教学投入,学习保障,后勤怎么写作等.同时,根据公共管理硕士(MPA)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教学特点,应特别注意加强案例分析和研讨所需相关设施的建设.

附件2:

关于《公共管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

若干问题的说明

《公共管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是为进一步提高我国公共管理硕士(以下简称MPA)专业学位教育质量而制订的.

我国自1999年设置公共管理硕士专业学位以来,MPA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形成了较为成熟的培养方案,建立了较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和较为完善的教学管理怎么写作体系,为我国公共管理人才队伍建设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MPA教育事业也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对公共管理人才队伍的能力和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也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对专业学位的教育质量和特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为了适应发展需求,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基于MPA教育十年的经验总结,经过多次充分调研,制订了《公共管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供MPA培养院校制订具体培养方案时参照.

一、关于培养目标

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公共管理硕士教育主要为党政部门及非政府公共机构培养人才,培养目标中包含着很高的政治素质,道德水平和意志品质要求,体现着鲜明的公共性和正确的政治方向.

把握公共管理专业的特点.公共管理专业教育要紧密结合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要特别注重培养公共管理人才落实科学发展观,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能力.

突出专业学位的特征.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以培养运用专业理论,知识和技术,满足特定社会职业需求,创造性从事专业工作的人才为目的,根本任务是培养面向实践领域的高层次开发应用型人才.

二、关于招生类型及报考资格

1.招生类型

招生类型分为"全日制"和"在职攻读"两类.

"全日制"研究生通过"全国硕士研究生统一入学考试"招收.可以转户口,调档案,毕业时颁发学位证书和书.

"在职攻读"研究生通过"在职人员攻读硕士学位全国联考"招收.不转户口,不调档案,毕业时只颁发学位证书,不颁发书.

2.招生对象

招生对象一般要求具有国民教育序列大学本科学历并具有三年以上的实际工作经历.具体报考资格和考试科目以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当年有关文件规定和各MPA培养院校当年公布的招生简章为准.

3.录取

主要依据考生参加全国考试的成绩和复试(含面试)成绩,并结合考生的工作业绩择优录取.具体细则以各MPA培养院校当年公布的招生简章为准.

三、关于学习方式与年限

被录取的研究生可以选择"脱产"或"非脱产"方式进行学习.具体办法可由各培养院校根据实际情况安排.

"脱产"学习指脱离工作岗位,与一般在校学生一样,全时在学校学习的学习方式.

"非脱产"学习指不脱离工作岗位,利用业余时间或检测期到学校进行学习的学习方式."非脱产"学习时间一般为周末,晚上,也可以是集中安排的一段时间.

公共管理硕士的学习年限为2至4年."脱产"学习年限最低为2年,由于"非脱产"学习主要利用业余时间进行,所以学习年限要长于"脱产"学习,一般不少于2.5年.

四、关于学分要求与课程设置

1.学分要求

公共管理硕士专业学位教育采取学分制,总学分不应少于36学分,各培养院校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适当增加.建议对专题研讨和系列讲座课安排一定的学分.学位论文不计学分.

2.课程设置突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分为核心课,专业方向必修课,选修课和社会实践四方面基本模块.其中,核心课不少于17学分,专业方向必修课不少于8学分,选修课不少于9学分,社会实践为2学分.课程学习中,每个学分学习时间不少于16课时.

3.核心课程

(1)核心课是MPA研究生必修课程,是完成培养目标的基础性课程,是体现公共管理硕士专业学位特点的关键性课程,是保证,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抓手.

(2)"核心课程目录"共列12门课,12门课的建议最低学分共26学分.其中,"社会主义建设理论与实践"和"外国语"为学位教育必设课程."公共管理"和"公共政策分析"是本专业必设核心课程,其他核心课程,由各培养院校从"核心课程目录"中选择开设.

核心课程目录

序号课程名称课程类别建议最低学分1社会主义建设理论与实践学位教育必设22外国语学位教育必设23公共管理专业必设34公共政策分析专业必设25政治学选设26公共经济学选设37宪法与行政法选设28非营利组织管理选设29公共选设210社会研究方法选设211电子政务选设212公文写作选设2(3)增设"公共管理"和"公共政策分析"为必设核心课程,是在总结《关于调整公共管理硕士(MPA)课程设置和学分的通知》(学位办[2003]15号)下发以来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经过反复研讨,根据公共管理硕士专业学位特点,为强调核心课程的基础地位,提升核心课程的公共性,结合MPA研究生需要而确定的.

(4)选设核心课的要求.除4门必设核心课程外,培养院校还需从余下的8门核心课程中至少选设4门.培养院校应根据MPA研究生本科教育背景和职业领域,选设满足多方需要的核心课程.

设置选设核心课的办法一方面有利于满足MPA研究生学科背景多样,工作任务复杂而产生的多元的学习需求,另一方面符合了专业学位应用性强的特点,适应了公共管理领域新问题新任务日益纷繁复杂的发展趋势,为提高公共管理教育事业创新力和实现院校差异化发展战略提供了基础和平台.

4.专业方向必修课

专业方向必修课是围绕某具体专业方向的若干课程组合,由各培养院校根据公共管理学科范畴,院校自身办学特色和公共管理领域对于人才的培养需求,自行设计和设置.每个专业方向必修课要求不少于8学分.

专业方向必修课是MPA培养院校实现差异化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MPA培养院校应根据自身学科优势,地域特点和办学条件,结合MPA研究生学科背景和其工作单位的需求,精心论证和确立专业方向课,突出时代性和对策性,采用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确立特色和品牌.鼓励综合性,理工科,师范类,财经类,政法类等不同类型的院校在专业方向上实行差异化发展.专业方向设置求精,求强,不求多.

5.选修课

选修课是MPA研究生根据自身兴趣和需要选择学习的课程,要求不少于9学分.选修课是MPA研究生完善知识结构,拓宽视野,提升素质,陶冶情操的重要途径.

培养院校可根据MPA研究生要求自行开设选修课.MPA研究生也应当可以在培养院校开设的所有其它专业领域研究生选修课中进行选修.

6.社会实践

社会实践是MPA研究生在专职教师或教师指导下,在政府部门,公共组织具体岗位参与实际工作的一个学习环节,计2学分.社会实践在于引导和培养MPA研究生学以致用的素养和能力.

正在公共部门工作或曾经在公共部门工作过的MPA研究生可以在本单位完成社会实践.缺乏公共部门实际工作经验的MPA研究生由培养院校安排,有针对性地到相应政府部门,公共组织完成社会实践.

社会实践时间总计三个月,既可以采取分时,分段方式,也可以根据各校情况,采用集中实践方式,或者采取分散与集中相结合的实践方式.社会实践结束后须提交社会实践报告,报告的具体要求由各培养院校制订.

五、关于师资队伍

各培养院校应逐步建立"双师型"师资队伍,即专职教师和教师相结合的师资队伍.

专职教师是指本校编制内的全职教师.教师是指培养院校选聘的,实质性地参与到教学培养工作中的,具有扎实理论功底,丰富实践经验的政府部门和其他公共机构的中高层领导干部.

专职教师是MPA教育的骨干,应当在核心课程教学中发挥主要作用,为此,担任核心课的教师应为具有博士学位或副教授以上职称的专职教师.同时,为了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也为了确保课程质量,每门核心课程原则上应配备至少2名教师,同一名教师原则上不应作为不同核心课程的核心成员.

教师要在专业方向课教学中发挥重要作用,参与专业方向教学的教师原则上应不少于专业方向师资队伍的三分之一.专业方向课是与MPA研究生职业领域或工作岗位紧密联系的课程,很大程度上影响着MPA研究生毕业后的工作效率和工作业绩,是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所以,理应加大参与培养的教师比重,充分发挥"双师型"师资队伍的作用.

各个专业方向必须有明确的师资团队承担教学任务.每个专业方向教师团队不应少于3人.

六、关于教学形式

教学形式就是根据一定的教学思想,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以及教学主客观条件组织安排教学活动的方式,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

MPA研究生以在职学生为主,有着多元化,个性化,差别化的学习需求.为此,应当综合运用多样化教学手段,加强案例式教学和体验式教学,重视运用团队学习,个案分析,现场研究,情景模拟等方法,增强教学吸引力和有效性.要致力于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激发MPA研究生学习内生动力,积极倡导自学,鼓励在工作中学习,在实践中学习,提高学习能力和学习效果.还应探索采用"课堂教学+网络学习"的全方位综合教学模式.

鼓励多采用案例教学的教学方式并逐步建设完善的经典案例库.

七、关于学位论文

学位论文应体现专业学位的特点,选题紧密结合公共管理实践中的具体问题,特别鼓励MPA研究生选择与自己的工作领域和工作岗位相关的问题展开论文研究.MPA研究生应当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和方法,展开调查研究与分析论述,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或改进管理的措施.

学位论文应在导师指导下,经过开题,写作,答辩等环节完成.其中,论文开题时间应至少在答辩前半年进行,论文正文字数应在2万字以上.

培养院校应高度重视学位论文质量,采取有效措施,保证学位论文由MPA研究生本人独立完成,防止出现学术不端行为,特别是侵犯所在单位或实习部门的知识产权.

培养院校还应重视高质量学位论文的甄选和应用.首先要完善优秀学位论文评选标准和评选工作,推选高水平的学位论文参加全国MPA优秀论文评选.其次,要注意挖掘高水平学位论文的应用价值,提炼科学有效的政策建议及时递交有关部门参考.

八,关于学位授予

完成课程学习及社会实践环节,取得规定学分,并通过学位论文答辩者,经学位授予单位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核,授予公共管理硕士专业学位.

各培养院校应举行正式,庄严的学位授予仪式,注重采集,保留有关影像资料.各培养院校还应以学位授予仪式为起点,做好MPA毕业生终身学习和有关校友工作.

九,关于办学环境

各培养院校应为MPA研究生提供与其他在校学术型研究生同等标准的办学环境和学习条件,包括硬件设施,教学投入,学习保障,后勤怎么写作等.

根据MPA研究生的教学特点,应特别注意加强案例分析和研讨所需相关设施的建设.建议有条件的培养院校配备两个以上的教学设备齐全的案例研讨室,一个以上的拥有较高软硬件水平的实验室.

根据MPA研究生的特点,应注意加强管理与怎么写作体系建设.原则上应当成立专门的MPA教学管理怎么写作办公室,配备专职人员负责,建立完善的标准化教学管理怎么写作流程.建议有条件的培养院校配备一个以上的供小组讨论和师生休息用的多功能互动室,有条件时,还应当为MPA研究生提供职业规划和心理调适等咨询怎么写作.

有条件的院校应当组建"MPA发展指导委员会",在MPA教育发展和项目管理上发挥重要的战略发展和咨询决策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