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文评语范例学校

点赞:2642 浏览:7840 近期更新时间:2024-03-26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2016年度"国家精品课程"申报表

(本科)

推荐单位所属学校杭州电子科技大学课程名称测试技术与传感器

课程类型□理论课(不含实践)√理论课(含实践)□实验(践)课所属一级学科名称工学

所属二级学科名称仪器仪表类

课程负责人罗志增

申报日期200年5月20日

二○○八年三月

填写要求

以word文档格式如实填写各项.

表格文本中外文名词第一次出现时,要写清全称和缩写,再次出现时可以使用缩写.

涉密内容不填写,有可能涉密和不宜大范围公开的内容,请在说明栏中注明.

除课程负责人外,根据课程实际情况,填写1~4名主讲教师的详细信息.

本表栏目未涵盖的内容,需要说明的,请在说明栏中注明.

1,课程负责人情况

1-1

基本

信息姓名罗志增性别男出生年月1965.08最终学历研究生职称教授13357197033学位博士职务学院副院长传真所在院系自动化学院电气工程系E-mailluo@hdu.edu.通信地址(邮编)杭州市下沙,杭州电子科技大学自动化学院(310018)研究方向信号检测与处理,传感器技术,智能机器人1-2

教学

情况近五年来讲授的主要课程:

1)测试技术与传感器专业基础课2.5学时/周5届(每年)326人

2)机器人技术专业课2.0学时/周2003,2004年153人

3)机器人智能与感觉系统选修课2.0学时/周5届(每年)127人

4)机器人感觉与多信息融合研究生专业课2.0学时/周5届(每年)16人

承担的实践性教学任务:

'测试技术与传感器'届)传感器实验326人)毕业设计/论文:26人)工程训练26人

)综合课程设计72人(两届))研究生论文12人

"运动控制方向系列课程综合改革研究实现",浙江省新世纪教改项目,机器人感觉与多信息融合2003年全国优秀科技图书三等奖教学方面获得的荣誉:1)2004年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

2)2006年浙江省三育人先进个人

3)2005年杭州电子科技大学首届教学"名师",2016年推荐为浙江省教学"名师"

4)2005,2006,2007,2016连续四年被评为浙江省挑战杯和创业大赛"优秀指导教师"1-3

学术

研究近五年来承担的学术研究课题(部分):

)仿生电动检测手基础研究,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2005-2007,项目负责人

)基于和肌电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00-2016,项目负责人

)自适应智能膝上检测肢关键技术的研,863项目,2016-2016,项目负责人

在国内外公开发行刊物上发表的学术论文(部分):

1)基于,学报,第一,200.4期,Ei收录,

2),学报,第一,200.4期,Ei收录,

),模式识别与人工智能,第,200.4,Ei收录获得的学术研究奖励:

),等奖,第,年

),第,年 2,主讲教师情况⑴

2(1)-1

基本

信息姓名姜周曙性别男出生年月1964年7月最终学历研究生职称教授0571-86919133学位博士(后)职务学院副院长传真0571-86919133所在院系自动化学院E-mailjzs@hdu.edu.通信地址(邮编)杭州下沙高教园区(310018)研究方向检测技术,制冷空调与自动化2(1)-2

教学

情况主讲课程

1)测试技术与传感器专业基础课,2学时/周,5届,180人/届(均)

2)现代检测技术专业课2学时/周,5届,60人/届(均)

3)故障诊断与专家系统专业课(研究生)2学时/周,5届,10人/届(均)

实践性教学

1)指导本科生毕业设计7届30人,

2)指导本科生工程训练7届15人,依托科研团队开展现代工程教育的研究与实践浙江省新世纪教改项目2016~2016制冷空调自动化教学表彰/奖励

1)2003年度,荣获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三育人"先进个人,

2)2004年度,荣获浙江省"三育人"先进个人.2(1)-3学术研究主持的科研项目(均为项目主持人)

1)面向节能降耗的燃气轮机进气冷却的优化控制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016-2016,

2)基于ARM核微处理器的智能型热泵机组控制系统,浙江省科技计划项目2016-2016,

3)高效吸附-吸收复叠式制冷循环研究,中国博士后基金项目1999-2000,

4)固体吸附制冷性能优化与智能控制,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2004-2006,

5)天然工质为制冷剂的吸收/吸附式制冷,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资助计划2002-2004,

学术论文与专着(部分)

1)S.Jiangzhou,R.Z.Wang.Experimentalresearchoncharacteristicsofcorrosion-resistingnickelalloytubeusedintriple-effectLiBr/H2Oabsorptionchiller,AppliedThermalEngineering,2001.6,(SCI,EI国际期刊)

2)S.Jiangzhou,R.Z.Wang,Y.Z.Luetal.Experimentalinvestigationsonadsorptionair-conditionerusedininternal-bustionlootivedriver-cabin,AppliedThermalEngineering,2002.7.(SCI,EI国际期刊)

3)S.Jiangzhou,R.Z.Wang,Y.Z.Luetal.LootiveDriver-cabinAdsorptionAir-conditioner,RenewableEnergy,2003.9(SCI,EI国际期刊)

4)姜周曙,王如竹等.吸附-吸收复叠式三效制冷循环研究.《化工学报》,2002年(EI)

5)姜周曙,王如竹等.内燃机车司机室吸附式空调器研究.《工程热物理学报》,2002年(EI)

学术研究表彰/奖励

1)固体吸附式制冷的理论与实验研究,教育部推荐国家科学技术二等奖,2003,第5

2)获浙江省"优秀博士后"荣誉称号,2005年度. 2.主讲教师情况⑵

2()-1

基本

信息姓名吴开华性别男出生年月1968.7最终学历研究生职称教授86919107学位博士职务生医及仪器所副所长传真所在院系自动化学院仪器科学与技术系E-mailwukaihua@hdu.edu.通信地址(邮编)杭州电子科技大学自动化学院(310018)研究方向检测技术及仪器2()-2

教学

情况主讲课程:

1)测试技术与传感器/工程光学/光电传感器,专业课,3学时/周,4届,120人

2)计算机控制技术,专业课,3学时/周,2届,220人

3)模式识别技术与应用,专业课(研究生),2学时/周,3届,60人

4)光电子学,专业课(研究生),3学时/周,5届数,25人

5)光纤传感器,专业课(研究生),2学时/周,4届,20人

6)高新技术讲座,专业课,学生总数:185人

实践性教学:

工程训练/毕业设计:每学年5-8人

工程光学实验:每学年4个实验,每次实验累计人数约30人.

参与的教学研究课题:

史廷春,范影乐,吴开华等,"基于和谐课堂的高校创新教学模式研究",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教改重点项目(ZD0701),2007-2016.2()-3

学术

研究近五年来承担的学术研究课题:

)轮对磨耗与踏面缺陷的光电在线检测技术研究,,200-2016,负责人)海水淡化用在线集成水质监测仪表及系统的研究开发,浙江省重大科技专项项目,2007-2016,项目负责人

)基于太阳能的森林火灾智能无线监测技术与系统的研制,浙江省重大科技专项项目,2007-2016,参与,子项目负责人

)轨道交通中车辆轮对故障的在线检测技术研究,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2005-2006,项目负责人

)轨道交通中轮对磨耗与踏面缺陷在线检测技术与系统研究,浙江省科技计划项目,2005-2007,项目负责人

在国内外公开发行刊物上发表的学术论文(部分):

1)吴开华等,轮对综合参数光电自动检测系统,仪器仪表学报,2006,27(3):298-301+306.(EI收录:06179840359)

2)吴开华等,轮对几何参数及踏面缺陷光电检测方法,光电工程,2005,32(7):48-51.(EI收录:05339305169)

3)WuKaihu,etc.,SignalacquisitionandprocessingmethodusingsectorSSPA,SemiconductorPhotonicsandTechnology,2005,11(1):16-19

4)吴开华等,机车轮对踏面磨耗的非接触光电检测方法研究,光电子·激光,2005,16(3):332-335.(EI收录:05199092530)

5)吴开华等,轮对轮缘磨耗的光电图像检测方法,光学技术,2004,30(5):535-537+540.(EI收录:04458452794) 2,主讲教师情况⑶

2()-1

基本

信息姓名薛凌云性别女出生年月1967.02最终学历研究生职称副教授13388603657学位硕士职务传真所在院系自动化学院电子信息与仪器系E-mailxly@hdu.edu.通信地址(邮编)杭州电子科技大学自动化学院(310018)研究方向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2()-2

教学

情况近五年来讲授的主要课程:

职文评语范例学校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自动化的论文范例 大学生适用: 专科论文、学术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80 写作解决问题: 学术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提纲、论文结论 职称论文适用: 杂志投稿、中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学术论文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免费选题

1)测试技术与传感器专业基础课2.5学时/周1届80人

2)检测技术专业基础课3.0学时/周4届290人

3)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专业基础课4.0学时/周5届450人

4)智能信息处理技术研究生专业课2.0学时/周1届23人

承担的实践性教学:

1)微机原理实验450人编程实习75人传感器实验:80人

2)智能仪表课程设计75人毕业设计:35人

2()-3

学术

研究近五年来承担的学术研究课题:

1)基于嵌入式技术的智能控制器研究,杭州博仕科技有限公司,2004-2006,项目负责人

2)河道水位检测系统开发,杭州市排水总公司,2006-2006,项目负责人

3)标签自动检测-分选系统开发,杭州美思特电子科技有限公司,项目负责人

在国内外公开发行刊物上发表的学术论文:

1)薛凌云,段会龙,杨成忠.基于信息融合技术的多尺度磁共振图像边缘检测.生物医学工程进展(ISBN978-7-5605-2444-3),2007年4期

2)XUElingyun,ZHOUminjun,YANGchengzhong.Applicationofintelligentcontrolbasedonprocessidentificationinberyllium-bronzeheattreatment.IETConferencePublicationsITIC'2006(ISBN0-86341-696-9),2006.11,EI收录:072610669465

3)LinyunXue,ChengzhongYang,AnkeXue,JunhongWang.RobustHinfinityfilteringforaclassofuncertainlinearssingularsystems.WCICA'2007(ISBN1-4244-0332-4),2006.06,EI收录:071510541393

4)薛凌云,潘庆丰.医学图像感兴趣区域的提取.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学报(ISSN1001-9146),2006年4期

5)薛凌云,谢建精.一种智能PID控制器在铍青铜热处理中的应用.仪器仪表学报(ISSN0254-3087).2005年2期,EI收录:05139015097

2.主讲教师情况⑷

2()-1

基本

信息姓名侯平智性别男出生年月1968.11最终学历职称高级工程师86919131学位职务教师传真86919131所在院系杭州电子科技大学自动化学院E-mailhoupingzhi@yahoo.通信地址(邮编)杭州市下沙杭州电子科技大学自动化学院(310018)研究方向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2()-2

教学

情况近五年来讲授的主要课程:

1)测试技术与传感器专业基础课3学时/周1届80人

2)电气控制及PLC原理专业基础课3学时/周3届290人

3)自动化仪表与过程控制专业基础课3学时/周2届123人

4)单片机原理与实践专业课2学时/周1届116人

5)自动化仪表与装置专业课2学时/周1届78人

承担的实践性教学:

1)毕业设计,工程训练35人

2)课程设计3届105人

主持和参与的教学研究课题:

1)侯平智,胡晓敏,王建中,文成林,"工程研究应用型"本科自动化专业工程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浙江省新世纪教改项目,2007年

2)薛安克,王建中,侯平智,"电子信息人才创新能力与综合素质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浙江省新世纪教改项目,2005年

3)王建中,侯平智,"电子信息类工程实践基地对提高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研究与实践",校级教改重点项目,2005年

教学成果奖:

1)侯平智,胡晓敏,刘井玉,王建中,"过程自动化主体实验室建设及创新型工程应用人才培养",浙江省教学成果二等奖,2005年.

2)侯平智,胡晓敏,刘井玉,王建中,"过程控制实验装置的研制及创新型工程应用人才培养",校教学成果一等奖,2004年.2()-3

学术

研究近五年来承担的学术研究课题:

1)南京工业大学化工原理实验装置软硬件开发,2003年,项目负责人.

2)浙大宁波理工化工实训中心建设,2004年,项目负责人.

3)采油工程自动化仿真系统开发,中石油新疆油田,2007年,项目负责人.

4)原油减阻剂模拟环道评价测试装置系统开发,中石油管道局,2007年,负责人

获得的学术研究表彰/奖励(主持人)

1)AE2000过程控制实验装置系统,2003年6月获浙江省教育厅高校科技成果三等奖.

2)AE2000过程控制实验装置系统,2003年9月获浙江省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

3)w-2000S电力调度办公自动化系统2000年6月获驻马店地区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

4)原油减阻剂模拟环道评价测试装置系统,通过教育厅组织的科技成果鉴定,2007.2

3.教学队伍情况

3-1

人员

构成

(含外

聘教师)姓名性别出生年月职称学科专业在教学中承担的工作罗志增男1965.08教授/博士工业自动化主讲教师,后课程实践姜周曙男1964.07教授/博士后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主讲教师,后课程实践吴开华男1968.07教授/博士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主讲教师,实验室建设薛凌云女1967.02副教授/在读博士电子信息技术及仪器主讲教师,实验教师侯平智男1968.11高级工程师/硕士电气工程及自动化主讲教师,实验室建设席旭刚男1975.12讲师/硕士测试计量技术与仪器主讲教师,实验负责人高云园女1980.12讲师/博士电气工程及自动化主讲教师,实验教师邹绍芳女1978.06讲师/博士电子信息技术及仪器主讲教师,实验教师郑凌蔚女1978.01讲师/在读博士电气工程及自动化主讲教师,实验教师倪红霞女1969.01实验师/学士测试计量技术与仪器实验教师,课程设计3-2

教学队

伍整体

结构教学队伍的知识结构,年龄结构,学缘结构,师资配置情况(含辅导教师或实验教师与学生的比例)结构:教师队伍中,教授3人,副教授/高工2人,讲师4人,实验师1人.课程组中高级职称者占50%,中级职称占50%.课程组形成了良好的梯队,便于分工协作.学历结构:6名博士(含在读),3名硕士,1名学士.师资队伍高学历占比大,知识结构全面,教学科研经验丰富,保证了课程建设的质量.

年龄结构:40-45岁3人,30-40岁4人,25-30岁3人.课程组所有教师都是中青年教师,年富力强,对教学和教改具有和创造性.尽管教师队伍从年龄上看比较年青,但课程主要负责人和带头人的从教经历都有20年以上,其中罗志增教授,姜周曙教授都是浙江省"三育人"先进个人,是我校教书育人的模范,分别得到了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资助计划和教育部优秀教师资助计划.

学缘结构:三位课程主要骨干(教授/博士)分别毕业于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和重庆大学,学缘结构.师资配置:共配备9名主讲教师,1名专业实验师.9名主讲教师大部分既讲授理论课又辅带实验,其中有两位教师主要负责实验室建设,课程良好的梯队,为课程建设分工协作提供了有利条件.

师生比为,10:550~600(平均每届学生数).

3-3

教学改

革与研

究近五年来教学改革,教学研究成果及其解决的问题(不超过十项)该课程教学结束并不等同教学过程的结束,教师根据科研实践得到的素材改编成题目提供给部分优秀学生进一步实践,既可起到教学效果跟踪的作用(评介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也为同学参加各类课外科技竞赛创造了良好条件有的同学跟随主讲教师到毕业设计完成.(1)()侯平智,胡晓敏,"过程自动化主体实验室建设及创新型工程应用人才培养",浙江省教学成果二等奖,2005年.

()罗志增,姜周曙,席旭刚等,"'后课程'实践环节训练和大学生工程实践与创新能力的培养",校教学成果一等奖,2016年.(1)()()()()()()()3-4

青年教

师培养近五年培养青年教师的措施与成效成立了由全体主讲教师和实验老师组成的测试技术与传感器课程组课程组由课程组负责人牵头带领年轻教师根据教学进程和教学过程出现的问题,组织课堂教学观摩,教学方法研讨,教案和课件交流,实践性环节协调,统一命题,统一考试等,保证了教学质量.同时,课程组还不断加强与校内外同行专家的联系,积极参加与本课程相关的教学研讨会,学术会议等,这些措施有力地促进了师资质量的整体提升和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

(1)对青年教师实行导师制,开展了"一帮一"活动,其中有5个青年教师在罗志增教授,姜周曙教授,吴开华教授的指导下,完成了青年教师上岗前的"导师制"培养过程(为期一年).

(2)《测试技术与传感器》课程组近三年在课程建设中平均每年开展了6次以上的教研活动,主要讨论教学内容和实验建设的改革,统一命题和考试等,组织7位青年教师参加精品课程建设,参加了《测试技术与传感器》,《测试技术与传感器实验指导》等教材编工作,已正式出版了教材一(《测试技术与传感器》,电子信息类"十一五"规划教材,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3)组织青年教师参加课程的网上资源建设,并制作了一套网络课件(可供同学自学),并计划在以后的建设逐步增加和完善,直至覆盖全部教学内容(包括实践教学).

(4)主讲教师均参加了虚拟仪器和"后课程"实践等实验教学改革,承担了多个省,校级教改课题.

(5)青年教师中在职攻读博士学位人,近年还将有1~2名年青教师计划攻读测试技术与传感器 4.课程描述

4-1本课程校内发展的主要历史沿革

—信息获取的重要内容日益受到重视,目前,该课程已成为我校自动化学院,电子学院的重点专业基础课,是我校相关专业课程体系中理论实际密切结合,强化"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主干课程之一,授课对象包括全校自动化,电气工程与自动化,电子信息技术与仪器,生物医学工程电子信息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光电信息工程《测试技术与传感器》课程提炼了电子信息类专业中有关信息检测与处理方面的共性基础专业知识,并根据学科发展和知识更新的要求,历经多次改革和调整确定了《测试技术与传感器》课程的教学模式.针对不同专业,又由于对"检测技术"学科知识掌握的要求和深度的不同,围绕本课程,设置了不同的后续课程,如"电子信息技术与仪器"专业,学完本课程后,尚有《现代测试技术》,《虚拟仪器》等课程,"自动化"专业后续有《自动化仪表与过程控制》,"电气工程与自动化"专业后续有《楼宇自动化》等课程.所以,《测试技术与传感器》作为各专业的基础课,其教学效果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各专业的培养,为此,任课教师根据各专业培养计划的要求,专门组织撰写了适合各专业教学的《测试技术与传感器》教科书,该教材作为电子信息类"十一五"规划教材,由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面向全国发行,已经在学院的各专业教学中全面使用.


近年来我校为适应本科教学"夯实基础,注重特色",提倡"素质教育"培养"复合型应用人才"的需要,我们又对《测试技术与传感器》及系列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进行了改革,尽管在课程的起名上,历年的培养计划有所不同,但《测试技术与传感器》作为主干课程的地位却一直未变.

在全体主讲教师的不断努力下,经过几年的建设,我们拥有了《测试技术与传感器》课程统一的教案和课件,拥有了相当数量的习题库,试卷库.根据各主讲教师的优势,有多媒体教学方式,传统的课堂(黑板)教学方式和以实践(实验)为主的教学方式等多种教学形式可供学生选择,同时配备了各类课件,参考资料,电子教案,课堂录像等丰富的网上资源以适合同学自学.主讲教师将有关的科研成果充实到教学环节中,形成了一套"后课程"的实践训练环节,已经有一些典型的,与《测试技术与传感器》相关的实训题目供有兴趣的同学在课程结束后选择,跟随主讲教师完成"后课程"实践训练.这种训练模式为大学生的各种课外科技竞赛(电子设计,挑战杯)和毕业设计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许多学生在这种培养方式下取得了很好的实训效果,一直跟随主讲教师到大学毕业,并在毕业时的就业环节中具有极强的竞争力,通过这种模式培养的学生受到社会的广泛欢迎. 4-2理论课或理论课(含实践)教学内容4-2-1结合本校的办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和生源情况,说明本课程在专业培养目标中的定位与课程目标

《测试技术与传感器》面向的自动化专业,电子信息技术与仪器专业,电气工程与自动化专业生物医学工程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开设,这些专业都是电子信息类专业.本课程提炼了电子信息类专业中有关信息检测与处理方面的共性专业基础知识,并根据学科发展和知识更新的要求,历经多次改革和调整确定了《测试技术与传感器》课程的教学模式,使本课程成为各专业的(公共)专业基础课程.另外,针对不同专业对"检测,传感技术"学科知识掌握的要求和深度的不同,围绕本课程,设置了不同的后续课程,如"电子信息与仪器"专业,学完本课程后,尚有《现代测试技术》,《虚拟仪器》等课程,"自动化"专业后续有《自动化仪表与过程控制》,"电气工程"专业后续有《楼宇自动化》等课程.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独立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毕业设计打下良好的基础,最终培养出具有良好素质和基本技能,适应能力强,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专业技术人才.4-2-2知识模块顺序及对应的学时

信号分析基础:4学时

测量,测量误差及数据处理:6学时

传感器特性分析:4学时

传感器工作原理及应用:16学时

(应变,电容,电感,压电,磁电,光电,半导体,热电等)

传感器应用实例:4学时

实践性环节(实验):8学时4-2-3课程的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传感器的应用

解决办法:

1)理论教学与实践并举,教学内容相互穿插,应用场景动画效果的课件,部分理论教学进实验室

2)科研和教学相结合,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素材,供学生课外实践.

难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信号和系统的分类及特点,测量系统的动态特性的时域指标和频域指标定义及测定方法.

2)随机误差的统计特性,标准偏差,置信概率,置信区间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3)最小二乘法,线性回归分析的数据处理方法.

4)电感式传感器的工作原理

5)电容式传感器的抗干扰设计

6)压电材料的压电原理及压电系数矩阵

7)测量电路的串模干扰和共模干扰的概念和抑制措施.

8)传感器的综合应用.

解决办法:

用生动的课件和深入浅出的语言表达,吸引学生注意力,通过启发式,互动式教学加深学生理解,丰富的网上资源拓展学生的视野.4-2-4实践教学活动的设计思想与效果(不含实践教学内容的课程不填)

1)实践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设计思想

实践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应当加强工程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特别是综合实践能力和应用实践手段解决问题的能力.

①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不应该停留在实践验证的层面上,还要注重创造性的培养,否则,实践只是动手技能的培训而已.学生要克服实践中的盲目性,善于联系所学知识和实验现象进行思考,摒弃思维定式,对出现的"意外"结果能多问几个为什么,活学活用,通过实践起到举一反三的目的.工科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还可从创新的设计开始,创新设计能力的形成,通常也是一个从模仿设计,自行设计到创新设计的渐进过程.通过实践验证设计,修改设计,提高设计水平,增强工程设计能力.通过设计性实验(训练环节)的开设,可把基本理论,基本原理与工程设计,工程实践密切结合起来,将会更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②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必须加强综合性和系统性的训练.通过学生参与教师科研课题的方式,把握实践的全过程,从而受到完整系统地训练.综合性的实践有利于培养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③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应当分阶段地进行.为了便于进行分段分级培养,实践教学内容可分为多个层次,即原理性或方法性的基础实验,设计性的课程实践和与教师科研课题相结合的综合实践.

2)实践教学的效果

①通过设计性,综合性实验的开设,强化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a)在传统检测与传感技术实验的基础上,应变式力传感测量部分增加了电子秤的设计性实验,不仅使学生掌握了受力大小与输出信号的对应关系,数据处理方法,还学会了怎样去标定一个测量系统,通过实验,强化所学知识,并可对对测量系统精度的改善尝试并验证自己的设计思想.

b)部分实验中增加了相敏检波,移相,低通滤波等电路的内容,使学生重温电路分析,模拟电路等课程所学的知识,起到了综合实践训练的目的.

②在部分学生中应用虚拟仪器技术改革《测试技术与传感器》实验教学,使课程实验具有开放性,模块化,多功能的特点.具体表现在:

a)虚拟性:虚拟仪器技术的柔性结构,学生不仅可从仪器库中调用现有的虚拟仪器,而且还可自己定义新的仪器.学生可在虚拟仪器软件开发平台上,采用图形化编程语言,"制造"出仪器功能,工作参数,用户界面均由自己定义的全新仪器,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充分发挥自己想象力,创造力和施展才能的空间.

b)自动化:学生根据实验内容,编写出自己的实验程序,在计算机控制下自动完成实验操作,包括仪器工作参数设置,实验数据的自动采集,存储,传输,处理和显示等.这样,《测试技术与传感器》实验不仅有传统的手动实验,而且有现代的自动实验.

c)网络化和实验管理的现代化:教师还可以通过网络可在远地查阅实验过程,索取实验资料,学生递交的实验报告等情况,进行网上实验指导和实验评价.

③"后课程"实践训练环节可使少部分优秀的学生"脱颖而出"

主讲教师结合自身的科研积累,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素材,已经有多个实践训练题目供部分优秀的学生在课程结束后继续强化其实践能力的培养,从而在大众化高等教学的环境下,部分起到"因材施教"的效果.

目前,提供给学生"后课程"实践训练的题目有:

a)基于硬币特征参数检测的单片机测控系统:由自行设计的电感传感器检测硬币的特征值,根据特征值达到判断硬币币值和硬币真伪的效果.

b)肌电信号的检测与检测手的控制:由肌电拾电传感头拾取皮肤表面的肌电信号,通过对肌电信号的模拟,数字处理,识别出对应的手部动作模式,实现检测手的肌电仿生控制.

c)机器人足球比赛中对象的色标识别和快速处理算法:通过视觉传感器获取机器人足球比赛现场图像,通过识别算法快速识别出机器人的位置及方位.

d)河道水位检测装置设计:通过机械式水位计的水位检测装置和超声波水位检测装置,完成河道水位数据的采集,传输和加工处理,达到自动检测水文信息的目的.

e)电熔焊机检测系统设计:检测电熔焊接机焊接过程的电压,电流等参数,实现聚乙烯管道焊接质量的控制.

④实践教学取得的一些成果和影响

《测试技术与传感器》实验教学的改革思路,已经辐射到其它课程的多个实践教学环节中,全面推动了实践教学内容,方式和手段的改革,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a)培养的学生取得了2005年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校级电子设计竞赛一等奖和浙江省电子设计竞赛三等奖.

b)"带触觉的肌电检测手"项目获得了2005年浙江省"挑战杯"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大赛二等奖.

c)"自信人检测肢有限公司"项目获得了2006年浙江省"挑战杯"创业大赛二等奖.

d)"三自由度检测手实时控制系统"项目获得了2007年浙江省"挑战杯"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大赛一等奖.e)项目获得了200年"挑战杯"创业大赛奖.)第七届全国机器人足球锦标赛Mirisot三对三比赛季军.

)为杭州职业技术学院开设了多次测试技术与传感器实验课程.

)协助并带动浙江传媒学院的传感器课程建设. 4-3教学条件(含教材选用与建设,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扩充性资料使用情况,配套实验教材的教学效果,实践性教学环境,网络教学环境)

1)教材使用与建设

随着自动化学院各学科的迅猛发展,迫切需要根据自身的专业特点编撰相应的教学参考书.罗志增,薛凌云,席旭刚等主讲教师根据多年的讲授经验,在部分国内相关课程专业教材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讲义,撰写了《测试技术与传感器》高等学校电子信息类"十一五"规划教材,由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测试技术与传感器》教材,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16年

☆《测试技术与传感器》实验指导书,杭州电子科技大学讲义,2007年

在自编讲义前,都选用了国家规划教材(即统编教材),面向21世纪电子信息类专业教材,主要的参考书有:

①强锡富主编,《传感器》,机械工业出版社,2001

②郁有文,常健,程继红编着,《传感器原理及工程应用》,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3

③王化祥,张淑英,传感器原理及应用,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④杨清梅,传感器与测试技术,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2004年版

⑤陈光禹,王厚军,田书林,李为民,现代测试技术,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2)扩充性资料使用情况

扩充性资料主要有:

①思考题,习题及参.通过多年的教学积累,包括教学中各种参考资料上的思考题,习题,学生的平时作业,考试题等,我们已汇集了很多,准备再进一步充实后,单独编印.

②综合性,创新性设计指导.在我们开设的虚拟仪器实验教学环境中,可以根据同学的需要开设综合性,创新性设计课程.在"后课程"实践训练中,我们已经提供了部分实践训练的题目和简要介绍,以主讲教师科研中转化过来的内容为素材,对学生进行进一步的强化训练.

③知识扩展.为拓宽学生知识面,以及使学生了解本门课程的前沿发展,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我们收集了许多参考文献,包括书籍,论文,网站,国外培训资料等作为课外读物,集中收集在本课程的网站上,学生可以通过阅读广泛了解《测试技术与传感器》的相关知识.④课件,传感器的应用案例丰富.制作了用于演示基本原理和传感器具体应用的案例Flash动画,详见本课程网站的课件(可下载).如,下图为差动变压器原理及应用实例的Flash动画切图.

3)配套实验教材及其教学效果

本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基础课程,为使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测试技术与传感器》的理论和方法,我们提供了丰富的课程验证性实验,设计性实验和综合性实验等,由于一般的课内实验学时并不多,所以有些实验可供学生选做,或由课外时间完成.为配合实验教学,我们已经编写了相应的实验指导书.本实验教学组成中,基于虚拟仪器的测量原理和方法,也为本课程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综合实验教学环境.

本实验指导书中的实验编排完全按照《测试技术与传感器》教材讲课进程,每个实验从易到难,从静态测量到动态实验的规律安排.全书共列六个实验,涉及七种不同传感器,有验证性实验,设计性实验和综合性实验,计划每个实验2学时,教师可根据不同教学要求,按需要选做.

课程教学结束后,还向部分优秀学生提供"后课程"实践环节训练,总学时数约2周,以强化课程所学知识,达到工程训练和综合应用的效果,为大学生课外科技竞赛和毕业设计创造良好的条件.本项训练已经取得了很好的效果,通过对毕业后部分学生的跟踪,经过"后课程"实践环节训练的同学不仅受到用人单位的广泛欢迎,有些学生已经成为企业(研究机构)的技术骨干.

4)实践性环节教学环境

实验室具备杭州高联教学仪器设备有限公司生产的传感器综合实验仪CSY-998共计20套,每套实验仪器配备1台双踪示波器,虚拟仪器和软件仿真平台10套,综合性实验则与智能仪表实验室联合完成.(实验室设备及环境详见本课程的网站)

5)网络教学环境

本课程在网络教学环境的建设上也进行了比较详细的规划,已经根据《测试技术与传感器》课程教学的要求,制作了适合自学的CAI课件,通过网络和其他资源的相关链接达到自学的目的.本课程已经上网的教育资源包括课程介绍,课程大纲,教案,课件,习题,实验,"后课程"实践训练环境及题目,知识扩展,相关链接,网上提问,网上答疑,网上讨论,网上提交作业和报告等.已经基本体现了现代教育技术在课程建设中的应用.

下一步将按照精品课程的建设目标和实施步骤进一步改进,充实,完善和更新课程的网上资源,逐步补充课堂教学录像,把本课程网站建设成为一流的精品课程网站,起到示范和良好的怎么写作作用.4-4教学方法与手段(举例说明本课程教学过程使用的各种教学方法的使用目的,实施过程,实施效果,相应的上课学生规模,信息技术手段在教学中的应用及效果,教学方法,作业,考试等教改举措)

1)教学方法

①模块化,多层次教学方法

多年来,我们在如何更好的实现学生综合能力培养方面进行了一些有益探索.我们认为,学生能力培养需遵循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从知识掌握到能力培养的顺序渐进的过程.因此,在教学中,我们首先强调课堂知识学习的重要性,在课堂上将基本原理和方法讲清楚讲透,实践教学紧跟理论教学,并要求主讲教师亲自带实验或协助指导实验,使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块内容既有划分又能有机地整合在一起.由于本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基础课程,所以更强调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性,我们将实践能力培养划分为课程实验,设计和综合性实验,针对部分优秀学生的"后课程"实践训练三个层次进行培养,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不少同学在国家,省,校级电子设计竞赛和"挑战杯"大学生课外科技竞赛等活动中取得了较好成绩.

②理论联系实际

本课程既有丰富的理论知识,也有许多具体的测量方法,涉及的知识面广,因此,教学中采取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的方法,比如,将教师自身科研的实例运用在课堂教学之中,学生听起来特别感兴趣,有些实验包含的实验原理直接在实验室讲解,学生在理解实验原理的基础上,接着进行实验,也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③互动式,开放式教学方法

《测试技术与传感器》课程内容庞杂,涉及面广,概念抽象,实践性强.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往往感到不易理解,难于掌握.互动式,开放式教学方法可以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并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它符合素质教育所提倡的"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教学思想,使学生有主动思维的空间,让学生主动发展.在课堂教学中,采用启发式,提问式的互动教学,可以随时了解学生对所讲授知识点的理解,激发学生课堂提问的热情,促使学生思考问题,理解问题,将学生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思考,效果很好.

④课程组的教学方法研讨

成立以《测试技术与传感器》主讲教师组成的课程组,课程组的教师根据教学进程和教学过程出现的问题,组织教学观摩,教学研讨,教学交流,统一命题,统一考试等,保证了教学质量.同时,课程组还应不断加强与校内外同行专家的联系,积极参加教学研讨会,学术会议等,这些措施将有力促进师资质量的提升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⑤作业,考试方式的改革

a)部分地摒弃过去一味以教科书与书本知识问答,套用公式计算等为主的书面作业形式,布置一些学科最新发展方面的"资料检索及综述"方面的题目,并向学生公布与课程相关的技术期刊的名称,与课程相关的国内外网站的,以及一些国内外着名仪器仪表及信息处理领域的公司,让同学们浏览,查阅.

b)加强题库建设,进一步完善课程的考教分离.

c)完善分段考核办法.考试成绩由平时成绩,作业成绩,实验成绩,期中考试,期末考试成绩多项合成的优化方案,其中,实验(实践)成绩占比不少于30%.通过考核方法的改革,促使学生认真学习,并能更客观地考察学生的知识和能力.

2)教学手段

①课堂教学手段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精心设计与制作了包含本课程全部教学大纲内容的ppt讲稿,讲稿内容图文并茂,生动形象,部分传感器的工作原理以动画的形式展示给学生,使学生易于理解,且课堂教学信息量大,提高了教学效果和教学效率.在使用多媒体课件的同时,并不放弃传统的板书,避免"讲解员式"的讲课效果,多媒体和黑板交替使用,使课堂气氛的不至于呆板,枯燥,师生之间的交流也变得更加习惯和自然.

②现代教学技术——网上教学手段的应用

本课程丰富的网上教学资源,为学生自学与复习提供了方便.课程大纲介绍本课程的教学目的和要求,电子课件即课堂讲课的ppt多媒体课件,既可供下载,也可以网页的形式浏览,通过网上教学手段,学生对较难的内容和课堂上未能理解的内容可以在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电子教案(简要的Word文档)则指出了课程中各章节内容的重点和难点,并对其进行讲解,网上习题是教材习题的补充,通过这些习题的练习,可以检查对课程内容的理解,所有习题点击答案后可获得参,实验部分有相关实验的指导,实验过程,步骤,方法,知识扩展和相关链接为学生了解本课程的知识体系结构,在实际中的应用,相关理论和技术的发展前沿,课程内容的相关参考材料等提供了方便,网上提问与网上答疑可随时解答学生在学习中的问题,了解学习困难,网上讨论是由学生和教师共同参与的自由论坛,学生也可相互交流经验,网上提交作业和实验报告等.

③自学课件的开发与使用

④实践教学手段

采用虚拟仪器技术使本课程的实验教学独具特色,由自行研制的虚拟仪器实验平台,构成了从课程实验,课程设计,综合应用实验到毕业设计各层次的良好实践性教学环境,实验内容都经过精心设计与选裁,适合学生知识的掌握和阶段递进,在实验教学改革中有明显创新.

⑤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素材

主讲教师在总结多年教学经验和科研实践的基础上,对科研成果向教学的转化做了很多有益的尝试,把本学科的前沿技术引进到教学改革中,科研经验与成果为教学提供了很好的素材,确保了课程教学的先进性.

"后课程"实践训练环节培养模式是课程组教师提出的一种创新思路"后课程"实践训练环节4-5教学效果(含校外专家评价,校内教学督导组评价及有关声誉的说明,校内学生评教指标和校内管理部门提供的近三年的学生评价结果)

校外专家评价:

清华大学精密仪器与机械学系金德闻教授认为:该课程的实践教学非常具有特色,不仅有常轨的课程实验,还有先进的虚拟仪器实验和网络化实验.课程组教师秉承"课程教学环节结束并不等同教学过程的结束"理念,提出了"后课程"实践训练的培养方式.根据教师科研实践得到的素材改编成题目提供给部分优秀的学生在课程教学结束后进一步开展实践环节的训练,既起到教学效果跟踪的作用,也加强了同学的工程知识,锻炼了实践能力,值得其他有条件的课程借鉴.

浙江大学博士生导师教授在其评语中写到:博士生导师,教授认为:校教学督导组评价:

《测试技术与传感器》是我校电子信息类各专业在传感检测,数据处理方面的重要专业基础课.该课程组拥有多名年青的教授,以及以副教授/高工,博士及实验师组成的师资队伍,学历及知识结构优良,教学科研水平高,为课程的改革和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课程教学内容设置合理,教学方法灵活多样,教学手段先进,实践教学有明显的特色,尤其是"后课程"实践教学环节的设置,充分考虑了大众化教学环境下学生个人能力的培养,做到了因材施教,取得了丰硕的教学成果.另外,课程的网上资源丰富,与其它课程的教学衔接良好,很好地体现了相关专业的培养特色和培养目标.

2,实验准备充分,仪器设备熟悉,实验操作正确规范.

3,实验内容有助于学生理解相关理论和启发创新思维.

4,选用的实验教材或指导书有助于学生完成实验.

5,认真引导学生独立完成实验,回答问题耐心.

6,批阅实验报告及时,认真,公正.

7,实验考核严格,评分标准客观合理.

8,注重培养学生科学态度和求实,协作精神.

9,通过实验,学生掌握了基本技能,加深了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10,通过实验,学生提高了实验动手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近三年的学评教情况:

课程带头人罗志增教授和姜周曙教授的学评教排名历年来名列前矛,近三年的学评教排名见下表:

姓名

2006-2007第1学期全校排名(共评价562人)

2006-2007第2学期全校排名(共评价685人)

2007-2016第1学期全校排名(共评价848人)

200-2016第学期全校排名(共评价人)

200-2016第学期全校排名(共评价人)

罗志增

58

22

64

姜周曙

61

20

176

322

带头人在教师教学工作业绩考核中取得"A"级,其余主讲教师均在"B"级以上.

罗志增教授是杭州电子科技大学首届"教学名师",被推荐为200年浙江省教学"名师",罗志增教授,姜周曙教授都是浙江省"三育人"先进个人.4-6课堂录像(课程教学录像资料要点)

1)罗志增教授录像,应变式传感器:应变效应,应变片及其特性,应变片的温度误差及其补偿等(约40分钟).

2)姜周曙教授录像,虚拟仪器:Labview-数组与图表(约45分钟).

3)薛凌云副教授录像,传感器的一般特性:传感器的组成与分类,传感器的静态特性,线性,灵敏度,迟滞,重复性,温飘和零飘等基本概念(约40分钟).

5.自我评价

5-1本课程的主要特色及创新点(限200字以内,不超过三项)

1)的"后课程"实践环节

2)课程具备多个的基础知识覆盖性3)具有多名教学与科研水平高的课程带头人和良好的师资队伍结构课程组教育部新世纪人才和优秀教师资助计划浙江省"三育人"先进个人.5-2本课程与国内外同类课程相比所处的水平

教师在相关学科研究领域的贡献,已经使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的检测技术,传感器等学科的学术研究水平在浙江省取得先进水平,在部分研究领域甚至在全国有一定的知名度.所在的学科"控制科学与工程"是浙江省首批20个重中之重学科,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检测仪表与自动化系统集成技术",教育部"自动化专业创新型工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建设其中检测技术与信息处理分别是学科的主要研究方向和工程研究中心的技术研发,社会怎么写作的主要领域之一,教育部"自动化专业创新型工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建设支撑学科具有良好的研究条件,并已经取得一批标志性成果.在教材建设上,撰写了《测试技术与传感器》"十一五"电子信息类规划教材,已由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2016年),编写了配套教材的实验指导书.近些年来,在突出大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培养的背景下,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加强了对该课程改革的投入力度,通过教育部"自动化专业创新型工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建设,以及我校的"信息与控制"课程群建设,对本课程的教学改革起到了很好的指导和引领作用.为适应《测试技术与传感器》实践教学的需要,在原"传感器实验室"的基础上,学校在2005年又投入专项经费进行了扩建,添置了传感,测试,信号分析与处理一体化的实验装置并开出了相关的实验,引入了先进,开放的虚拟仪器实验和深受学生欢迎的"后课程"实践培养模式,使该课程从教学内容到实践环节进行了全方位的改革,特别突出了实践环节的培养和训练,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测试技术与传感器》良好的教学条件和教学效果已经开始产生辐射作用,在,国内着名高校的教授对本课程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先后有清华大学,浙江大学的多名教授对课程实践环节的特色,课程建设的成果充分肯定.

综上所述,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测试技术与传感器》课程不但师资高,教学效果好,而且在课程体系建设和教学改革中不断创新,取得了丰硕成果,该课程建设国内先进水平.5-3本课程目前存在的不足

1)与精品课程相关的系列课程建设尚待跟上,

2)相关课程的教材建设还需加强,

3)网络资源尚待进一步完善.6.课程建设规划

6-1-1本课程的建设目标,步骤及五年内课程资源上网时间表

1)本课程的建设目标

(1)积极参与国内教研交流,争取在实验教学和学生培养方面达到国内水平,

(2)进一步向兄弟高校推广和辐射本课程的教学成果,

(3)进一步完善虚拟实验教学平台,向其它主干基础实验课程推广该实验教学模式,

(4)进一步完善和充实网络教学资源,

(5)编写精品课程辅助教材和相关课程的系列教材.

(6)争取成为精品课程.

2)建设目标的实施步骤:

(1)增加软件仿真实验方式的实验内容,开展远程互动方式实验.

(2)修改和完善多媒体课件,进一步增加有关教学内容的动画演示课件.

(3)重新编写和完善"测试技术与传感器实验指导书"等教辅材料,形成系列.

(4)补充并完善所有主讲教师的课堂教学视频录像.

(5)增加典型实验的视频录像.

(6)充实网上的"知识扩展"和"科技活动"等栏目.

3)课程资源上网计划

到目前为止,教学大纲,授课计划,电子课件,网络教案,习题和答案,实验指导和实验程序,参考资料等均已上网.下一步将按照建设目标和实施步骤进一步改进,充实和完善课程的网上资源,逐步补充课堂教学录像,把本课程网站建设成为一流的精品课程网站,起到示范和良好的怎么写作作用.6-1-2三年内全程授课录像上网时间表

200年:(课程带头人)课堂理论教学部分全部上网.

20年:全部主讲教师的全程授课录像上网.

201年:实验,实践环节完全网络化.6-2本课程已经上网资源网上资源名称列表及链接

网上资源名称列表

1)教学大纲和课程介绍:包括课程建设的历史沿革,课程特色,教学内容,教学大纲,教学条件,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效果,教研与成果,课程建设规划等.

2)课程负责人和主讲教师介绍,师资队伍培养.

3)课程资源:包括教材,实验指导书,参考资料,电子教案,知识扩展(综述和发展动态,测量理论和技术,应用和实践等最近报道,还包括参考期刊,参考网站等信息),学生科技活动等.

4)网络课堂:包括电子版教材,步进学习,重点难点,学习辅导,CAI课件等.

5)实践教学:实验环境,实验内容,实验指导,虚拟仪器实验和"后课程"实践训练.

6)在线自测:分章节安排的习题,作业,试卷及答案等.

7)师生互动:网上留言,提问,答疑,讨论,疑难解答,等.

课程网站地址jpkc.hdu.edu./auto/ckcg课程试卷及参链接(仅供专家评审期间参阅):jpkc.hdu.edu./auto/ckcg/zxzc/ch1.asp 7.学校的政策措施

7-1所在高校鼓励精品课程建设的政策文件,实施情况及效果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一直重视深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并采取切实措施加强课程建设工作.近年来,为稳步提高教学质量,为课程建设提供制度保障,学校先后出台了《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精品课程建设实施方案》,《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关于加强精品课程建设的若干政策措施》等一系列政策文件,对精品课程建设给予资源利用,工作量补贴,经费投入,岗位待遇等多方面的支持与保障.学校对每门校级精品课程给予3万元建设经费,对每门省级和国家级精品课程给予不低于1:1配套的建设经费,此外还分别给予课程建设团队1万元和8万元奖励,同时给予课程所属学院一定的奖励.对获得国家级和省级精品课程称号的课程负责人和主讲教师提升岗位待遇,其中国家精品课程负责人享受学校最高等级岗位待遇.学校还实行精品课程重点培育机制,对有潜力的优质课程给予各方面的支持和一定的启动经费.此外,学校网管中心对精品课程的网络平台及网站资源建设也给予了大力度的支持,使各门精品课程能顺利开展网上教学.

截止到2016年,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已拥有国家精品课程2门,省精品课程24门,校精品课程73门,已建成2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电工电子实验中心和计算机实验教学中心,拥有1个国家级教学团队和3个省级教学团队.精品课程的示范辐射作用带动了其它课程建设,推动了网络资源建设与共享,提升了我校整体课程建设水平,精品课程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方面的重要作用日益得到体现.

7-2对本课程后续建设规划的支持措施

8.说明栏

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