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管理学位湖南

点赞:7416 浏览:31324 近期更新时间:2024-01-08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哈尔滨商业大学工商管理硕士论文

论文摘 要

论文题目:股权结构在上市公司治理中的效率分析

学院MBA教育中心

专业工商管理

班级2006春季班

姓名钱海霞

导师张劲松

2016年5月20日

摘 要

公司治理是现代企业发展的产物.随着所有权与经营权的日益分离,公司治理在各国经济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公司治理是事关企业生存发展的重大问题.公司治理涉及外部(市场)治理和企业内部治理两大方面,上市公司治理虽然也要考虑外部治理,但对于公司内部治理更有意义.

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是公司治理的产权基础,它决定着所有权与控制权分配的比例关系.因此,股权结构对公司治理效率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股权结构不同会产生不同的委托写作技巧问题.在股权高度分散的公司,主要的公司治理问题是所有者与管理者的利益冲突,而在股权高度集中的情况下,主要的公司治理问题是大股东对小股东利益的侵害.

我国上市公司现股权结构最基本的特征是股权高度集中,并且比重比较大的的国家股,法人股不可流通.据此原因,引发了公司治理的一系列缺陷,诸如委托写作技巧问题恶化,内部人控制严重,控股大股东控制,经理人激励约束机制弱化等.股权分置改革之后,我国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将发生重大变化,即实现股份全流通和逐步的股权分散化.但是如果出现原有责任股东快速退出和股权结构高度分散,很可能引发新的更严重的"内部人控制"问题并损害股东价值,因此适度的股权集中是必要的.股权分置改革对于"控股大股东控制"现象能起到有效的抑制作用.从根本上讲,股份全流通和大股东适度减持股份有利于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完善和公司治理效率的提高,但是具体作用效果还要取决于法律对股东利益的保护,资本发展水平等制度性因素的影响,而且具体作用效果在不同行业之间也会存在很大的差异.

从经济学,管理学,财务会计和财务管理的视角出发,在参考现有文献和理论的基础,首先以股权结构与公司治理效率的基础理论为出发点,接着对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与公司治理效率的关联度进行分析,然后对股权分置改革后我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和公司治理效率现状和特征进行了总结概括,鉴于公司绩效是衡量公司治理效率优劣的最终落脚石,对上市公司从股权集中度和股权构成的角度进行了实证研究.最后,结合我国上市公司的实际情况,提出了优化股权结构的措施及政策建议.希望能对我国的股权分置改革和公司治理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论文的研究方法一是在逻辑上主要通过理论整合归纳和实证调查的方法进行研究,运用相关的理论知识,服从于研究对象和研究目标,针对我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对公司治理效率的影响问题,沿着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研究思路做出了一些初步探讨,并确立了基本思路和方法措施.二是采用了理论与实证相结合,规范分析和实证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即在股权结构与公司治理效率问题的分析建立在坚实的理论基础上,以中国上市公司的资料数据为基础,进行应用研究.本文参考和学习己有的公司治理相关理论,在合理借鉴成熟理论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看法,提炼出本文的中心框架.论文共分六个部分,其中主体包括五个部分.介绍了理论阐述理论.199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科斯是现代产权理论的奠基者和主要代表,被西方经济学家认为是产权理论的创始人,他一生所致力考察的不是经济运行过程本身(这是正统微观经济学所研究的核心问题),而是经济运行背后的财产权利结构,即运行的制度基础.他的产权理论发端于对制度涵义的界定,通过对产权的定义,对由此产生的成本及收益的论述,从法律和经济的双重角度阐明了产权理论的基本内涵.这对我们分析股权结构与公司治理效率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工商管理学位湖南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股权结构的论文范文集 大学生适用: 函授论文、大学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22 写作解决问题: 毕业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提纲、论文设计 职称论文适用: 期刊目录、高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毕业论文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最新题目

两权分离理论认为公司所有权与控制权的分离是导致公司治理问题出现的前提.在传统的业主制或合伙制下,企业的所有权和控制权是合一的,因而企业的经营管理动力不成问题.而在现代股份公司企业制度中,这个问题就日渐暴露出来,使得公司治理问题摆上日程.

产权理论认为,私有企业的产权人享有剩余利润占有权,产权人有较强的激励动机去不断提高企业的效益.所以在利润激励上,私有企业比传统的国营企业强.但是,改变产权不等于企业治理机制就一定会往促使企业效益提高的方面转换,市场竞争才是企业治理机制往效益方面改善的根本保证条件.竞争会迫使企业改善机制,提高效益.针对产权理论的不足,泰腾郎(1996),马丁和帕克(1997)等学者,以竞争理论为基础提出超产权论(BeyondProperty-RightArgument).他们认为超产权论比私有化产权论更具理论的内在逻辑性与实证解释的说服力,并进一步发展和丰富了产权论的基本观点.超产权理论认为,利润激励与经营者努力投入未必存在必然的正向关系,利润激励只有在市场竞争的前提条件下,才能发挥其刺激经营者增加努力与投入的作用.超产权论有两项基本内容,一是企业治理,二是竞争理论.企业治理主要包括信息非对称下的合同激励机制理论,信息非对称下的经理聘选理论,监督机构和产权结构等.在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中问题变得更加简单.博弈开始时,某一参与人既不知道其他参与人的真实类型,也不知道其他参与人所属类型的分布概率.他只是对这一概率分布有自己的主观判断,即有自己的信念.博弈开始后,该参与人将根据他所观察到的其他参与人的行为,来修正自己的信念.并根据这种不断变化的信念,作出自己的战略选择.对应于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的均衡概念是精炼贝叶斯均衡(perfectBayesianequilibrium).这个概念是完全信息动态博弈的子博弈精炼纳什均衡与不完全信息静态均衡的贝叶斯(纳什)均衡的结合.不完全信息可以导致博弈双方的合作.公司治理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一个是治理结构(governancestructure),另一个是治理机制(governancemechani).治理结构包括股权结构,董事会,监事会,经营班子等.治理机制包括用人机制,监督机制和激励机制,比如用人机制又可细分为董事长人选,独立董事人选,CEO人选等.这两者共同决定了治理效率的高低.

治理结构,包括股权结构,资本结构以及治理机构设置等.解决一股独大,建立独立董事制度等,属于治理结构的问题.我国在国企中建立的党组织,职代会等,也属于治理结构问题.治理机制,有企业外部的,最典型的是资本市场的监管,也有企业内部的,最重要的是用人机制,监督机制和激励机制等.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要探索党管干部原则与市场化配置企业经营管理者相结合的方式和途径.2003年,国资委已在6家企业公开招聘经营管理者,并推动企业实行经营者年薪制改革试点.这些要解决的都属于治理机制问题.从这种概念来看,仅仅建立董事会,监事会,或在解决一股独大上下功夫,很难达到提高治理效率的目标.介绍了'sQ值和市净率(MBR).对于用Tobin'sQ值和市净率(MBR)衡量公司价值,关键是公司股票市值的计算,由于我国上市公司中大部分的国有股和法人股军事不流通的,所以市值很难确定.因此本文采用会计指标每股收益(EPS)和净资产收益率(ROE)来反映公司治理效率状况.

其次分析研究了股权结构与公司治理效率的关系.

(1)股权结构决定公司治理效率

股权结构在公司治理结构中具有基础性地位,是公司治理机制的基础,它决定着股东结构,所有权集中程度以及大股东身份,导致股东行使权力的方式和效果有着较大的区别,进而会对公司治理模式的形成,运作及效率产生影响,换言之,股权结构与公司治理中的内部监督机制直接发生作用,同时,股权结构一方面在很大程度上受公司外部治理机制的影响,另一方面,股权结构也对外部治理机制产生间接作用.

股权结构是决定公司治理效率最重要的因素.因为股权结构从产权制度安排的根本层面上基本可以决定公司控制权的配置格局,从而决定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不同的所有者之间的委托写作技巧关系的性质.

股权结构对公司治理的影响理论上可以概况为以下两方面:第一,影响股东与公司治理的积极性,进而影响公司的监督效能.当股权高度集中时,大股东参与公司治理的积极性最高,一般会派人或亲自担任公司的董事长,并通过直接任免经理人员,对其行为进行更好的监督,当股权高度分散时,中小股东参与治理的收益不能弥补成本,因此没有积极性参与公司治理,难以对经营者形成有效监督,当股权适度分散时,股东拥有适度控制权,一般会根据成本和收益的大小权衡是否参加治理,存在着不确定性,但有参与治理和监督经营者的动机和能力.第二,影响公司控制权的有效实施和转换.在股权高度集中的情况下,股东相对比较稳定,大股东委派的经营者在与其他人争夺写作技巧权的过程中处于优势地位,缺乏由于竞争而被更换的危机感,也缺乏创新的动力.同时,由于股权高度集中,在控制权市场上并购公司从而改组经营人员的成本很大,因此并购较难发生,对经营者的约束作用不大.但大股东会倾向于对经营者的行为进行较多干预,影响经营者决策的效率,也抑制了经营者的创新意识,在股权高度分散的情况下,由于信息高度不对称,使得中小股东不易提出对经理人员的反对意见,而且高昂的监督成本也使中小股东缺乏反对经理人意见的积极性,经理人员不易变更.但在并购市场上,收购者对高度分散的股份收购成本较低,容易发生并购,对经理人员有一定的约束作用,在股权适度集中的情况下,一定数量力量相当的控股股东的存在使得在经营业绩不佳时更换经理人员的可能性较大.在控制权市场上,控股股东对购并者的反对使得发生购并较为困难,保持公司控制权的稳定性,在业绩较差时,也为控股股东收购公司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国内外学者的大量实证研究也证明了股权结构对公司治理效率的影响.

(2)公司治理效率对股权结构起平衡作用

公司治理的核心是处理股东与管理层的关系,从西方的研究经验看,股权集中度并没有影响公司治理效率的程度,根据"欧洲公司治理协会"组织对奥,意,比,法,德,荷,西,瑞典,英,美等10国公司治理的比较研究,可以看出股权结构,股权性质与公司治理的关系:一是在股权分散的情况下,只存在一个突出问题,即经营者损害股东的利益.比如,美国多数上市公司的情况.二是在股权集中的情况下,存在两个突出问题,经营者损害股东的利益,大股东损害小股东的利益.比如欧洲大陆公司的情况.从各国的实际情况看,两权分离的内部型和外部型都同时存在,并无优劣之分.

从西方的经验看,股权的集中度并没有影响公司治理水平,我国的国有股一股独大并不是影响公司治理水平的关键.影响我国上市公司治理水平的关键在于:我国的股权分置导致流通股股东与非流通股股东利益不一致,以及国有股的所有者缺位.

我国上市公司治理问题不仅仅与股权分置有关,也与国有股一股独大有关.解决股权分置问题,可以使得非流通股股东与流通股股东的利益一致,至少能够解决大股东损害小股东利益,非流通股股东损害流通股股东利益的问题,而解决大股东代表损害大股东利益的问题则要求加强国有资本的运作与管理.

最后分析了股权结构对公司治理效率的影响.我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中国有股股东多数处于控股地位,股权大都集中在他们手中,这种畸形的股权集中状况会对上市公司得治理效率产生不利影响.首先,过高的持股比重会内在地激发国有股股东权利行使的积极性,并为其过多地干预提供了理由和方便,使得上市公司不得不服从行政部门的利益目标和行政约束,而难以以所有者和公司利益最大化作为追求目标,从而损害了投资者的经济利益,其后果往往表现在两个对立的方面:其一,国有股股东不惜重金去扶持和挽救濒临破产的上市公司,如ST郑百文,其二,国有股股东把上市公司当作提款机,如活力28.其次,由于国有资本投资主体具有不确定性,存在"所有者缺位"问题不能得到很好解决,使得国有股权代表既得不到真正的所有者对其的充分激励,又不受所有者的有效监督和约束.最后,国有股权代表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拥有公司的实际控制权,但他们并不承担起控制权行使的责任.这时,国有股权代表手中的控制权就成为一种"廉价权",公司内部人只要花一定成本就可以收写这种廉价的控制权,致使"内部人控制"的问题也就不可避免.因此,一方面,国有股权的比重越大,政府对国有公司的行政干预就越强,政企就越难分开,另一方面,国有股权越大,廉价控制权造成的问题就会越严重,这样国有公司就处于政企不分与内部人控制并存的困境中,公司治理效率就越低.

近年来,针对西方发达国家的大型公众公司的股权结构,大量的实证分析发现,不同国家的股权结构存在很大的差异.而差异之处在于针对如何保持股东权益,以及股东权益是否得到了有效保持等问题.保障小股东权益的法律体系比较健全和完善的国家,通常采取股权分散的结构,股权高度分散,且具有很高的流动性.例如90年代美国通用汽车公司,前5位股东仅拥有公司9%的股份.此种股权分散的模式,导致公司治理效率的好坏随时反映在股价上,而恶意接管的潜在威胁也对公司管理层的经营效率形成了很强的监督和激励作用.该种股权结构,贝利——米恩斯所说的所有权与控制权分离现象较为普遍,法人治理问题表现在如何防止管理者的道德风险行为方面,即要在相对分散的股权结构的基础上实现对管理层的有效监督,必须有成熟的,运作良好的经理人市场和资本市场作前提保证.相对控股模式具有较为广泛的适用性.由于对要素市场和产品市场的要求不高,该种模式值得处于转轨时期的经济体系借鉴.

因此,法人治理问题就表现为如何防止实际控制企业的大股东对小股东权益的伤害.而且,在这些股东权益法律保障不完善的国家,如果控制权收益越大,法人治理方式及其过程偏离一股一票原则的程度就越大,控制权收益因此可能成为决定企业股权结构的一个重要因素,最终公司的股权结构表明了股东对于公司高级管理人员的权力控制程度.

第三部分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与公司治理效率现状分析

第三部分主要介绍了我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和公司治理效率的基本情况,重点分析了股权结构和公司治理效率存在的问题,指出了存在问题的形成原因,主要包括"一股独大"的股权结构不合理,大部分国有和法人股份不流通,资本市场不健全,激励机制,约束机制和独立董事监督管理制度不健全等方面问题.

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上市公司总体的所有权结构较为复杂,既有A股,B股,H股,又有国家股,法人股,内部职工股,转配股等划分.A股,B股,H股虽然能够在证券市场上流通,但三种股票却因流通市场的不同而彼此处于分割状态.国家股,法人股,内部职工股和转配股不能在证券市场上自由流通转让.截至2016年5月19日,我国共有上市公司1566家,沪,深两市发行的总股本已达17,952.89亿股,市价总值已达236,706.50亿元,流通市值81,358.10亿元.但是,两市的流通股仅占股本总额的1/3,不能流通的国有股处于绝对主导地位.

第一,上市公司股票种类繁多,共有国家股,法人股,社会公众股,外资股,内部职工股和转配股六种之多.其中有些可以流通,有些则是不可流通的.而且,不同种类的可流通股被分割在不同的市场中,有着不同的.而公司制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一旦股东完成对公司的投资,他便以其出资额承担有限责任,而无论其投入资产的形式,也不管股东的身份,所以股东的权利只能与他所持的股份有关.

第二,国有股股权过于集中.在我国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中,国有股占据绝对优势地位.

第三,股权向国有股呈现高度集中性,国有股股东是大多数上市公司的唯一大股东.

第四,法人股股权在我国上市公司中的比重相当高,并有逐步上升并超过国有的趋势.由于我国国有股不能上市流通,国有股只能通过协议受让的方式转让给人股东.同时在上市公司资源相对稀缺的情况下,许多企业通过购写国有股权"借壳上市",导致法人股比重上升.虽然没有具体的资料说明法人股股东的产权性质,但经验观察和一些不规则的统计分析可以看出,法人股股东中国有产权占控制地位比例很高.

第五,未流通股在公司总股本中的比重相当大.

我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的基本特征有以下几点:

①国有股(国家股和国有法人股)在总体上仍处于控股地位.我国绝大多数上市公司的前几位大股东尤其是首位大股东都是国家股或国有法人股,显而易见,国有股在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中过于集中.

②股本流通比率是指公司可流通股份占全部股份的比例,它是衡量股权流动性的重要指标.我国上市公司股权中的绝大部分基本上处于凝固状态,已经不具备股份公司普通股的基本特征.

国有上市公司是我国上市公司的主体,是在政府主导的经济改革过程中形成的是国有企业融资渠道变化的直接后果.在资本市场上直接融资也就逐渐成为国有企业的重要融资方式.

企业通过资本市场融资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债务融资,一是股权融资.股权融资成为国有企业拓宽融资道的首选.这样,一方面由于国有企业的融资需求,另一方面由于政府出于经济革需要的大力推动,国有上市公司便成为了我国上市公司的主体.

我国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是渐进式改革的产物,随着经济体制的进一步完善,它和市场经济运作规范的矛盾逐渐暴露出来,其中在约束机制和相应的效力上表现得尤为明显,从而提出了我国上市公司的公司治理问题.首先,由于总股本中大多数是不可流通的股份,这就限制了市场定价功能的发挥.由于市场只是针对流通股的定价,而非流通股是通过非市场方式定价的,因而形成"双重定价"模式.在不可流通的股权占绝大多数的情况下,通过市场获得对企业控制权的能力大大减弱了,市场难以发挥对企业的监督功能.由于市场定价与争夺企业控制权的联系被切断,很难形成对管理者的有效约束,致使公司治理效率低下.

其次,总股本中国有股和法人股占绝对优势的股本结构对引进兼并收购等市场竞争机制不利.由于国有股处于绝对控股的地位,要取得对公司的控制权不得不涉及到国有股的转让问题.国有股的流动目前无论在意识形态还是在理论上都存在一定的障碍.从意识形态上讲,主要是国有资产流失问题,从理论上看,为了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国有股权如果在国有经济内部流动,由于最终的写主和卖主是抽象意义上的全民,似乎没有转让的必要.但经过20年的改革,多元利益主体已经形成,从中央政府到地方政府再到国有企业,它们之间的利益关系已有了重大的调整,所以国有股权以写卖方式形成的流动,即使在国有经济内部也是有意义的,因为政府并不是一个纯粹的利益共同体,各利益集团之间存在利益矛盾和冲突,它们之间具有各自的行为特征,所以它们之间所产生的国有企业控制权的转让具有"准兼并"的性质,有时也产生了管理上的"所有者缺位".在现代企业制度中,主要是通过剩余索取权和控制权相匹配来达到选择企业经营者的目标,上述"准兼并机制"中,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是相互分离的,所以实际使用中,控制权常常缺少必要的利益驱动,也缺少明确的目标函数,而可能渗入更多的行政因素,长官意识等.结论是这种控制权的约束机制常常会发生扭曲,其以"财富最大化"为目标的股东利益作为衡量标准的约束效力自然也就大打折扣.


我国上市公司治理效率存在的问题主要是:

(1)国有股"一股独大",决定了我国的上市公司基本上由国家控制,缺少与其制衡的大股东,根本无法形成股东之间的制衡机制,这也是造成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存在严重问题的最根本,最直接的原因.中小股东既不愿意也无能力参与公司的治理.大股东行使监督上市公司的职责,而小股东则坐享这种监督带来的利益,即所谓"搭便车"的心理行为参与股东大会,进行写作技巧权竞争的积极性很小,对经理人员难以形成有效的监督.缺位.鉴于我国目前绝大多数上市公司的第一大股东是国有股,国有股的所有权属于国家,但在实践中,缺乏有效的代表国家行使所有者权利的董事会(或类似机构),没有—个真正对国有资产负责的人格化持股主体导致经营者与所有者目标不一致,使大股东对企,企业经营者监控机制难以建立.写作技巧人缺位."缺位"使上市公司不能保证以经营管理能力和创新能力来选择经营管理者.目前,我国上市公司的高层管理层人员往往由大股东(国有资产管理部门或其授权的大型企业集团,行业主管部门)任命,而且需要党委组织部门的确认上市公司缺乏合格的企业家,其结果将造成上市公司经营管理目标的异化,经营能力和创新能力严重不足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目前,我国上市公司的控制权与剩余索取权是截然分离的,经营者的报酬基本上保持着国家规定的等级工资制度,与公司的经营状况和业绩联系不强,其经营的积极性也不高,特别是在所有者与经营管理人员完全分开之后,客观上就必然要求存在写作技巧行为.其代价就是公司资源配置无效,经营效率和技术效率的损失以及严重的行为短期化问题,出现经营者为自己定薪定股,损害公司和股东利益的现象独立董事的作用很难发挥.股权结构我国上市公司国有股"一股独大"和"所有者缺位"的实际情况,公司治理结构. 我国的国有股(国家股和国有法人股)是不能上市流通,虽然国有股允许进行协议转让,但转让的程序和手续十分繁杂,加上转让时常带有浓厚的行政色彩,所以转让率较低. 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完善.公司的董事长及其经理层的收入水平公司的盈利情况,公司的实力和为股东带来的回报挂钩,与公司的长期发展结合起来.独立董事制度.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