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政治文发表目录

点赞:4937 浏览:18578 近期更新时间:2024-01-14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淡江大学国际事务与战略研究所硕士在职专班

硕士论文研究计画书

指导教授:翁明贤博士

题目:中国和平崛起对台湾国家战略之影响-以地缘经济学观点

研究生:陈琪昌

中华民国:99年5月17日 论文题目:中国和平崛起对台湾国家战略之影响-以地缘经济学观点

研究动机与目的

研究范围与限制

研究方法与架构

文献探讨与评述

论文大网

预期研究成果

参考书目

研究进度管制

中国和平崛起对台湾国家战略之影响-以地缘经济学观点

壹,研究动机与目的

一、研究动机

2003年11月3日,党校原常务副校长,中国改革开放论坛理事长郑必坚在博鳌亚洲论坛上发表了题为《中国和平崛起新道路和亚洲的未来》的讲演,首次提出了"中国和平崛起"这一论题.郑必坚指出,"近代以来大国争霸的历史反复说明,一个大国的崛起,往往导致国际格局和世界秩序的急剧变动,甚至引发大战.这里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们走了一条依靠发动侵略战争,实行对外扩张的道路.而这样的道路,总是以失败告终."那麽在今天新的时代条件下,"我们的抉择能是:奋力崛起,而且是和平地崛起.就是说,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来发展自己,又以自身的发展来维护世界和平."1.同经济全球化相联系而不是相脱离等.发展国内市场,走向国际市场.2.在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的同时,走独立自主的发展道路等.依靠国民素质的提高和科技进步来解决资源和环境问题.3.这是一条奋力崛起而又坚持和平,坚持不争霸的道路.

2003年12月10日,温家宝总理在哈佛大学发表了题为《把目光投向中国》的演讲,首次全面阐述了"中国和平崛起"的思想.温家宝总理在哈佛大学的演讲中说,今天的中国,是一个改革开放与和平崛起的大国.温家宝总理明确地把中国选择的发展道路称作"和平崛起的发展道路".温家宝总理说:"中国是个发展中的大国,我们的发展,不应当也不可能依赖外国,必须也能把事情放在自己的力量的基点上.这就是说,我们要在扩大对外开放的同时,更加充分和自觉地依靠自身的体制创新,依靠开发越来越大的国内市场,依靠把庞大的居民储蓄转化为投资,依靠国民素质的提高和科技进步来解决资源和环境问题.中国和平崛起发展道路的要义就在於此."2004年3月14日,温家宝总理在十届人大二次会议记者会上,重申了"中国和平崛起的要义是:第一,中国的崛起就是要充分利用世界和平的大好时机,努力发展和壮大自己.同时又以自己的发展,维护世界和平.第二,中国的崛起应把基点主要放在自己的力量上,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依靠广阔的国内市场,充足的劳动力资源和雄厚的资金积累,以及改革带来的机制创新.第三,中国的崛起离不开世界.中国必须坚持对外开放的政策,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同世界一切友好国家发展经贸关系.第四,中国的崛起需要很长的时间,恐怕要多少代人的努力奋.第五,中国的崛起不会妨碍任何人,也不会威胁任何人.中国现在不称霸,将来即使强大了也永远不会称霸."2005年将《反分裂国家法》提交全国人民大会审议并获得到顺利通过.就我台湾方面的诸般作为让中国不得不重新审视自身的对台政策,进一步从战略层面思考对台政治,经济关系.两岸开始经贸往来到2016年民进党执政结束,即便两岸关系在政治紧张时期(李登辉,总统执政时期),中国仍一如既往地不断增强与台湾的合作,2006年两岸进出口总额已突破1000亿美元大关,两岸贸易额占各自对外贸易的,2006年中国自台湾进口已占台湾出口比重的近三分之一,台湾出2016年9月,中国的美元储备已达1.946兆亿美元,并在9月份超过日本,成为美国国债最大的持有者,这一方面反映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同时也标着全球经济主导地位的转移.世界各大经济体与中国的关系均越来越密切,甚至存在这相互依赖的关系,这为中国提供给了良好的外部环境,成为中国对台经济战略形成的催化剂.

最近十余年,是国际政治局势发生重大变化的时期:随着冷战格局的彻底打破,世界进入一个全新的组合,发展时期,地缘经济时代已经来临.地缘经济时代强调的是国家之间的经济竞争与较量.在地缘经济时代,以往地缘政治中首要考虑的军事要素爲经济要素所取代,国际间的权力政治爲经济政治所取代.各国的主要战略目标是最大限度地追求本国的经济利益和经济地位,以在激烈的经济全球化竞争中获得先机.地缘经济时代,是和平与发展爲主要特徵的时代.和平,合作,竞争,发展,是这个时代的主要特色.以往靠武力才能获得的资源,市场等,现在可以通过正常的国际贸易规则和贸易活动获取.经济竞争,取代了武力冲突,合作发展,取代了军事同盟.正是在地缘经济时代的大背景下,过去的十余年间,国际格局逐渐由"一超独大"向"一超多强",多极化方向发展,整个世界局势,也日益趋向缓和与稳定.对於东亚地区而言,中国的和平崛起,极大地改变了该地区地缘经济的格局.相对於欧盟及北美自贸区,过去东亚地区整合由於缺少一个地域足够辽阔,人口与市场足够大的国家的参与,显得分量不足.由於崛起的中国的加入及"十加三"经济合作机制的初步成型,整个东亚地区经济整合,发展势头强劲,已经成爲世界经济版图的第三极,其影响不容小觑.

国际政治文发表目录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国际关系相关论文范文 大学生适用: 学士学位论文、学校学生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32 写作解决问题: 本科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标准论文格式、论文设计 职称论文适用: 杂志投稿、职称评中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本科论文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免费选题

二、研究目的

爱德华卢特沃克(EdwardN.Luttwak)地缘经济学理论(geo-economics)认为冷战後国际经济斗争的目标不是争夺领土,而是抢夺在世界经济中的主导地位,这场争夺主导权的斗争中,并不一定大国就必定胜利,具有很高国民素质的小国,如果能够在新兴工业中取得科技成功,也有可能主导世界经济.在中国经济日益融入世界经济中时,以经济利益作爲其国家利益的核心.特别是进入21世纪,将香港,台湾,澳门均纳入其大中华利益圈的范围,并积极努力从事进行区域性经济体的整合来加强保障其国家经济,政治,军事安全.相比之台湾的经济安全,愈来愈受中国的牵制.因此,本论文将以地缘经济学的观点切入,探讨台湾如何建构地缘经济「以小搏大」战略发展与运用,阻挡中国利用崛起的经济优势限缩台湾的国际发展空间

贰,研究范围与限制

一、研究范围

本研究以中国在地缘经济中的区域范围为主,区分(一)东协10+1(二)海西经济区(三)两岸经贸协议ECFA等三个面向爲研究范围.自新世纪以来两岸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WorldTradeOrganization,WTO及参加亚太经济合作会议(Asia-PacificEconomicCooperation,APEC)2002年前10个月,两岸贸易总额为330.4亿美元,同比增长34.5%,占台湾同期对外贸易总额的16.5%其中,台湾对中国出口267亿美元,占台湾整体出口的24.9%,中国已成为台湾最大的出口市场

是故中国对台经济战略--以经促统,以商围政,以民逼官,其意图愈发明显而细致的表现在两岸的经济往来之中,同时也因海峡两岸执政意识形态的不同,而加速推动了以当时在野的国民党为主2006年4月14日至15日在中国北京举行国共经贸论坛(第一届国共经贸论坛).这种情势下的结果,让经济互赖的两岸关系一步步通过非的台商和中国诱人的经济措施表现出来,以实现其市场经济转型与钳制台湾的双头鹰策略.

二、研究限制

因本文主要以研究中国和平崛起後,其对台经济战略主轴,且辅以中国经济战略发展背景,过程以及对台影响之重心,故本研究主要有以下之限制:

(一)时间限制:

本文研究以2003年中国和平崛起论发表以来迄2016年两岸推动ECFC协议签订为止,探讨中国及台经济战略之发展及演变,中国展现出「软的更软,硬的更硬」的两手战略,其间经历:戒急用忍,小三通,四不一没有,积极开放有效管理,一边一国,积极管理有效开放,四要一没有等两岸各项情况.根据台湾经济部国贸局发布的最新统计数字显示,中国已成为台湾最大的出口市场两岸贸易额自20世纪90年始迅速上升,至2005年,已达912亿美元,占台湾对外贸易总额的近,中国已成为台湾最大的贸易夥伴和出口市场.,使中国在这一波全球化的金融风潮中,面临着国家利益,企业利益的选择.时代的务实作风是否会对台湾一如既往的持续,然於年3月11日,在届人大一次会议台湾团分组会上,提出新形势下对台工作四点意见,,是故本研究地缘经济战略含括全球化国际竞争,但其中以东协贸易区,福建海西经济区及两岸ECFA等3项区域经济组织对台湾经贸,政治影响最为直接密切,为本论文主要研究重点.

参,研究途径与方法

一、研究途径

研究途径是指研究者对被研究标的以哪一层次出发点,着眼点,切入点,进行观察,归纳,分类与分析,着眼点不同,就各有一组与之相配合之概念,作爲分析的架构.如是说法是收集资料与处理资料之技术,途径是选择资料之准则.找到选择问题与运用相关资料的标准,有助於研究的系统化与科学化,科学的解释和描述研究的内容,从而提供更具说服力的研究成果.

本文研究以「中国和平崛起对台湾国家战略之影响」爲焦点,运用「历史研究途径」蒐集中国在地缘经济时代,对台经济战略的相关因素,通过历史的重构与研究分析的方式,探讨中国对台经济战略形成的背景,决策思维,战略作爲.本文并蒐集中国经济对台的战略决策,两岸共同参与国际组织,区域性组织以及两岸交流相关的统计数据资料,通过这些中,英文文件,书籍,报章杂志,网络资讯的描述和比较,以「文献分析法」和「比较分析法」综合归纳分析之,解析中国经济战略的以经促统,以商围政,以民逼官的战术用以解决台湾问题的企图.

二、研究方法

(一)文献分析法

一般而言,文献分析法(Documentanalysiethod),亦称历史文献法,有三个主要的目的:首先获得科学化的观察角度,使其对於知识的累积有所帮助.其次避免研究的重复,使其能从新的角度加以探讨.最後在概念或程序上避免出现相同的问题.是一种纯化的客观界定,评鉴及综合证明的研究方法,是社会科学研究常用的研究方法,通常是对历史资料的收集,检验与分析,研究藉由文献书册,历史文档,政府档,专书,论文等资料,用比较之眼光批评其缺点时,借此建立的观点与价值准则,找寻到历史发展过程中相关因素,呈现历史演变的因果辨证关系.

(二)比较分析法

题材的选择或事实的建立是历史研究的第一步骤,发现事实间的因果关联,或者解释事实为何发生的原因,及预测其未来发展是第二个步骤.本文运用此法蒐集已公开的资料,并整理出中国从2003年中国和平崛起论发表以来,对台经济战略的主客观因素,藉以验证在复杂的两岸关系及诡变的国际情势下,中国的地缘经济战略思维运用,并对台湾当下及未来经济安全,寻求到有效的应对方法,以降低两岸经贸在金融风暴下的影响与做法.

三、概念架构

不论是质化或量化的研究,测量都用到两个过程:概念化与操作化.概念化(Conceptualization)是采取一个构念,给它理论或概念定以精炼它的过程,是对构念意义思前想後的过程.而我们可以从他人所完成的经验来加以学习,研究者藉由阅读书籍文献,并经过比较,再制或批评,以建立自己的观点.而操作化是连结概念定义与某组测量技巧或程式.本论文的概念架构如下图所示.

+

肆,文献探讨与评述

本文搜集有关中国对台经济战略的文献书籍进行阅读,同时在「全国博硕士论文资讯网」查询到10余篇与本文有关之内容,以及搜寻了相关报刊杂志,但各自论述的时间以及重点都有所不同,以下就与本文参考之专书及相关文献分析如下表:

作者文献/出版研究途径研究重点/评析翁明贤《全球化时代的国家安全》.创世文化事业出版社.2003年1月.历史研究途径全书区分八篇,分别就全球化的定义与理论架构,全球化下的政治,经济,社会与文化安全等篇,本书提供探讨全球化下的两岸关系发展因素及诸多理论与思维,尤其在经济安全等章节确实可为本文研究提供相当论证与参考依据.倪世雄着

包宗和

校订《当代国际关系理论》.五南图书出版社.2005年10月.历史研究途径本文为研究虽采用历史研究途径,为两岸关系及其间之经济安全仍属国际关系之一环,因此解解国际关系的相关论证及要点,

对本文未来研究有其一定之参

考依据.作者文献/出版研究途径研究重点/评析翁明贤

吴建德

《两岸关系与信心建立措施》.华立图书出版社.2005年9月.历史研究途径全书计13篇,区分两岸关系的历史过程发展,国际体系与影响台海安全之环境因素,台海两岸信心建立措施可行之途径之规划等篇,本书提供探讨两岸关系发展因素及诸多理论与思维,尤其在信心建立措施之实践发展等章节确实可为本文研究提供相当论证与参考依据.曾复生《中美台战略趋势备忘录一,二,三辑》.秀威科技出版.2004年.历史研究途径本丛书系以事件备忘录佐以时间作为划分,完整纪录中,美,台三方之间从小布希时代2000年至2006年,期间所发生事件的政策形成过程.记述简明扼要可让研究学者明确掌握相关政策动态发生的时间趋势及其结论,以利後续探讨及参考.

李琼莉

徐遵慈

主编《APEC与两岸关系发展之研究》.台湾经济研究院.2001年9月.历史研究途径本书主旨在探讨两岸加入APEC的动机,,--两岸经贸与台湾未来》.高宝出版社.2016年12月.历史研究途径该书从五大面向着眼,描述两岸三地的每个经济环节,是作者对过去三年来对於台湾经济发展过程中各种经济政策的评述文章,包括贸易与投资,产业政策,总体经济,以及与两岸经济有关的诸多议题,除设法扩大内需,包括扩大政府支出与吸引企业进行投资,另一方面也加速与中国的经贸关系.总之该书是以一种积极的态度来应付中国对台战略,始终将台湾的经济安全,政治安全置於首要之位置来考量之.本研究系采历史研究途径,研究重点於历史的纵轴时间发展为主,以期寻得中国对台经济战略发展的脉络及发展.台湾在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下,希望能从中国各项对台经济战略作为,剖析中国的经济安全发展的研究来看,探究中国之经济战略因素在两岸经济利益的维护手段和方式,用以解析中国对台经济战略关系中所扮演之角色.

综上专书与论文的探讨,其对本文的写作提供了丰富的材料,从中归纳出对本论文有用之资讯,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形塑了当代中国国防面临新的安全形势,从其公开的公报以及新闻发布来看,新世纪之中国除面临世界工厂的转型,城市乡村发展改革作为以及社会保障等严峻的问题外,另大量的外汇存底迅速累积等因素都是促成中国地缘经济战略形成的考量因素,甚至是对台经济战略形成的重要筹码.希望能整理出经济因素在中国对台战略所扮演的角色,及其中持续变化的可变数存在因素分析,期能作为日後相关领域作进一步研究的参考.

伍,论文大纲

本论文针对「中国和平崛起对台湾国家战略之影响」进行探讨,分析中国和平崛起对台经济战略调整与影响.全文共分文六章,各章节摘述如下: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研究动机与目的

第二节研究途径与方法

第三节研究范围与限制

第四节文献探讨与评述

第二章「地缘经济学」研析

「地缘经济学」的缘起

「地缘经济学」的概念

「地缘经济学」的发展

「地缘经济学」的运用

第三章中国和平崛起分析

第一节军事崛起

第二节外交崛起

经济崛起

挑战与威胁

第四章中国对台经济战略

第一节中国对台经济战略背景的形成

第二节中国对台经济战略的策略

第三节中国对台经济战略的作为

第四节中国对台经济战略的平台

第五章台湾因应政策

第一节政治因应政策

第二节经济因应政策

第三节社会因应政策

第六章结论

第一节对台湾国家安全之影响

第二节政策与建议

陆,预期研究成果

一、找出台湾如何在地缘经济时怎么发表展与生存策略.

二、中国和平崛起是否有散发出吸引力及影响力(尤其在亚太地区).

三、和平崛起是否能符合中国的国家利益及其成效.

柒,参考书目

一、中文书目

JosephS.Nye着,蔡东杰译.《美国霸权的矛盾与未来》.台北:左岸文化,2002.

RobertO.Keohane&,JosephS.Nye着,门洪华译.《权力与相互依赖(第三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RobertO.Keohane编,郭树勇译.《新实主义及其批判》.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W.LawrenceNeuman着,王佳煌等译.《当代社会研究法》(SocialResearchMethods).台北:学富文化,2003.

大前研一着,许晓平译.《中国,出租中》.台北:天下文化,2002.

王玉民.《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原理》.台北:洪叶文化,1999.

白礼儒(RichardBernstein),孟儒(RossH.Munro),许绶南译.《即将来临的中美冲突》.台北:麦田出版,1997.

任晓主编.《国际关系理论新视野》.北京:长征出版社,2001.

何德功等着.《倾听中国─新冷战与未来谋略》.中国惠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7.

李慎明,王逸舟主编.《2005年:全球政治与安全报告》.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杭亭顿着,黄裕美译.《文明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台北:联经出版社,2003.

林碧炤.《国际政治与外交政策》.台北:五南图书出版公司,2003.

武桂馥,郭新宁着.《新世纪初亚太战略緃横》.北京:国防大学出版社,2004.

法兰西斯福山着,阎纪宇译.《强国论》.台北:时报出版,2005.

阿嗄瓦拉(印度)着.陶治国等译.《威胁还是机遇》.中国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2004.

威廉.欧佛着,郑正钤译.《中国威胁》.台北:智库文化,1996.

威廉奥弗霍尔特着,杨达洲译.《中国的崛起》.北京:编译出版社,1996.

星野昭吉着,小林等译.《全球政治学》.北京:新华出版社,2000.

纪宝成主编.《重要战略机遇期的中国》.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胡元梓,薛晓源主编.《全球化与中国》.台北:创世文化出版社,2001.

胡惠林.《中国国家文化-安全论》.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胡惠林.《文化产业发展与国家文化安全》.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

胡鞍钢主编.《中国战略构想》.中国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2.

倪世雄.《当代国际关系理论》.台北:五南图书出版公司,2003.

徐成芳.《和平方略-中国外交策略研究》.北京:时事出版社,2001.

徐坚主编.《国际环境与中国的战略机遇期》.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翁明贤.《全球化时代的国家安全》.台北:创世文化出版社,2003.

翁明贤.《突围-国家安全的新视野》.台北:时英出版社,2001.

张亚中,孙国祥着.《美国的中国政策─围堵,交往,战略夥伴》.台北:生智文化,1999.

梁展编选.《全球化话语》.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2.

许嘉.《权力与国际政治》.北京:长征出版社,2001.

许涛主编.《上海合作组织-新安全观与新机制》.北京:时事出版社,2002.

陈佩尧,夏立平主编.《世纪机遇期与中国国际战略》.北京:时事出版社,2004.

淩志军.《变化:至今的中国大陆社会大脉动》.台北:时报出版,2003.

乔史塔威尔着,齐思贤译.《中国热》.台北:时报出版,2004.

廖中和.《国际政治的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5.

刘小彪.《唱衰中国的背后-从威胁论到崩溃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刘杰.《机制化生存-中国和平崛起的战略抉择》.北京:时事出版社,2004.

刘富本.《国际关系》.台北: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99.

黎安友,陆伯彬着,何大明译.《长城与空城计》.台北,麦田出版,1998.

阎学通.《中国国家利益分析》.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

阎学通.《中国崛起-国际环境评估》.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8.

魏萼.《中国国富论:一个富有中国特色的新国富论》.台北:时报出版,2000.

庞中英.《权力与财富》.中国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2.

罗伯特罗斯主编,黎晓蕾,袁征译.《与中国接解-应对一个崛起的大国》.北京:新华出版社,2001.

许宗力等着.两国论与台湾国家定位.台北:学林文化出版社,2000年-5月.

王泰铨.毛巾战争-WTO与两岸贸易纠纷.台北:财团法人台湾智库,2006年-12月.

万瑞君.带你创造中国致富新局.台北:世茂出版社,2003年-2月.

李明宣,陈雅慧,卢智芳.WTO与两岸竞合.台北:天下杂志股份有限公司,2001年-1月.

李琼莉,徐遵慈.APEC与两岸关系发展之研究.台北:APEC研究中心--两岸经贸与台湾未来.台北:高宝出版社.2016年12月.

赵英,李海舰合着.大国之途--21世纪初的中国经济安全.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6年7月.

曹煜阳.经济全球化与当代中国国防.军事科学出版社.2006年11月.

田君美.两岸三通对台湾主要产业影响之调查.中华经济研究院.2002年12月.

颜万进.在野时期民进党中国政策.台北:新文京开发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4月.

王贝台.两岸经贸丛书.台北:商鼎文化出版社.2001年.

行政院中国委员会.两岸三通相关政策报告.2002年.

张如伦.东协十加一的战略意涵.国防杂志,卷17期8.2002年.

尹启铭.台湾经济转捩时刻.台北:商周出版.2004.

大卫.史密斯着,罗耀宗译.中国龙与印度象.知识流出出版有限公司.2007年10月

CSIS.IIE5着,乐为良,黄裕美译.重估中国崛起.联经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16年4月.

邓予立.马英九必修的10堂课.2003年.

武桂馥,郭新宁着.新世纪初亚太战略緃横.北京:国防大学出版社,2004年.

纪宝成主编.重要战略机遇期的中国.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

胡惠林.中国国家文化-安全论.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

胡惠林.文化产业发展与国家文化安全.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

胡鞍钢主编.中国战略构想.中国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2年.

淩志军.变化:至今的中国社会大脉动.台北:时报出版,2003年.

乔史塔威尔着,齐思贤译.中国热.台北:时报出版,2004年.

刘杰.机制化生存-中国和平崛起的战略抉择.北京:时事出版社,2004年.

陈毓钧.时代的中美台动向.海峡学术出版社.2006年8月.

二、英文书目

JosephS.Nye,BoundtoLead:theChangingNatureofAmericanPower,BasicBooks-HarperCollinsPublishers,1990.

JosephS.Nye,SoftPower:TheMeanstoSuccessinWorldPolitics,Publics,Affairs,NewYork,2004.

JohnRothgeb,Jr,DefiningPower-InfluenceandForceintheContemporaryInternationalSystem,Sr.,Martin'sPress,1992,P21.

Blackman,Carolyn.NegotiatingChina,CaseStudiesandStrategies.Chicago:Allen&,Unwin,1997.

Boshu,Zhang.MarxiandHumanSociobiology,TheperspectiveofEconomicReformsinChina.Albany:SUNYPress,1995.

Crawford,James(1998).StatePracticeandInternationalLawinRelationstoSecession.BritYb.:Int'lL.

Faust,JohnandJudithKornberg,ChinainWorldPolitics.Boulder:LynneRirnner,1995.

Ferdinand,peter."Taiwan:TenceTimes."TheWorldToday,6(3)(March2000):17-19.

Hughes,Christopfer.TaiwanandChineseNationali:NationalIdentutyandStatusinInternationalSociety.London,NewYork:Routledge,1997.

Klintworth,Gary.TaiwanintheAsia-Pacificinthe1990s.St.Leonards,NSW,Australia:Allen&,Unwin,1994.

Leng,Tse-Kang.TheTaiwan-ChinaConnection.Boulder:Westview,1996.

.LowewllDittmer,ChinaUnderReform.Boulder:Westview,1994.

Naughton,Barry.GrowingOutthePlan,ChineseEconomicReform,1978-1993.NewYork:CambridgeU.Press,1995.

三、论文

(一)高逹勇.新世纪中国对台经济战略之研究(2000-2004).台北:淡江大学国际事务与战略研究所台湾大学政治学研究所淡江大学国际事务与战略研究所.2007年.

(四)何凡植.现阶段中国对韩半岛政策:以观点分析政治大学网站:中国台商经贸网:chinabiz..tw/index.asp.国家统计局:stats.gov./.中时电子报网站:news.chinatimes./.中国国民党网站:kmt..tw/index..外交部网站:mofa.gov.tw/mofa91/web/index.php.行政院中国委员会网站:intra.mac.gov.tw/.经济部投资审议委员会网站:moeaic.gov.tw/经济部国贸局网站:trade.gov.tw/index.asp.经济部统计处网站:tp://2k3dmz2.moea.gov.tw/gnweb/default.aspx.联合新闻网站:udn./NEWS/mainpage.s.99.03.01-99.03.31确定题目与研究架构99.05.01-99.05.17完成研究计画书99.05.17-99.05.30第一章8000字99.06.01-99.06.20第二章10000字99.06.20-99.07.10第三章10000字99.07.10-99.07.31第四章10000字99.08.01-99.08.20第五章12000字99.08.20-99.09.10第六章10000字99.09.10-99.10.30论文初稿校对99.10.30-指导教授审阅论文初稿及修订


郑必坚,「中国和平崛起新道路和亚洲的未来」,中国互联网2003年11月24日,参见big5.china../chinese/OP-c/448115.

温家宝把目光投向中国2003年12月11日,参见paper.wenweipo./2003/12/11/YO0312110004.

温家宝中国和平崛起的要义2004年4月19日,参见people../BIG5/guandian/8213/8309/28296/2456452.

参见国台办网站,mac.gov.tw/big5/mlpolicy/refer95/2_14.(2005年3月14日).(检索日期2016-10-4)

中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於201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排程执行情况与201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排程草案的报告,资料来源参见人民网:

theory.people../GB/41038/8964407.《华尔街日报》.2016年11月19日陈德昇,《经济全球化与台商大陆投资:策略,布局与比较》(台北:INK印刻出版社,民国97年),页68-69.

中国评论月刊,地缘经济时代与台湾的战略选择(香港,中国评论通讯社).

倪世雄,《当代国际关系理论》(台北:五南图书出版公司,2007年),页515.529

赵英,李海舰等着,《大国之途--21世纪初的中国经济安全》(昆明:云南出版集团公司,2006年),页58-65.

WTO(WorldTradeOrganization):成立於1995年1月1日,其前身为关税及贸易总协定(GATT).WTO是一个讨论货品,怎么写作,智慧财产权等与贸易相关议题的国际组织,目前已有149个会员,尚有30个国家在入会申请中.WTO的功能在於管理及执行相关贸易协定,做为多边贸易谈判的场所,解决会员间的贸易争端,监督各国贸易政策并其他相关国际组织合作,因其重要性,而有经贸联合国之称.epochtimes./b5/6/1/13/n1188587.,2006-1-13.()「亚太经济合作」(Asia-PacificEconomicCooperation,简称APEC)是在1989年由澳大利亚总理霍克(RobertHawke)所倡议成立之亚太区域主要经济谘商论坛,希望藉由亚太地区各经济体政府相关部门官员的对话与协商,带动该区域经济成长与发展,成立时共有12个创始成员.我国系於1991年加入APEC,当时经APEC主办会员体韩国居间协调,我勉予同意以"ChineseTaipei"名称与中国大陆及香港在该年同时加入APEC成为会员体(MemberEconomies).目前APEC成员除我国外,尚有澳大利亚,汶莱,加拿大,智利,中国大陆,香港,印尼,日本,韩国,马来西亚,墨西哥,纽西兰,巴布亚纽几内亚,秘鲁,菲律宾,俄罗斯,新加坡,泰国,美国及越南总计21个会员体,各会员体均系以「经济体」(Economy)身分参与,此为APEC之特殊设计.另尚有「东南亚国家协会」(ASEAN),「太平洋经济合作理事会」(PECC)及「太平洋岛国论坛」(PIF)3个国际组织为其观察员.APEC是亚太地区最重要的多边经济合作论坛之一,以其成员涵盖之地理区域(包括东北亚,东亚,东南亚,大洋洲,北美及中南美地区共21个全球重要经济体),整体经济力量(总人口约26亿人,国内生产毛额占全球近6成,贸易总额占全球近5成)及组织活动(最高决策层级达各经济体元首,所涉议题几涵盖各会员体大部分行政部门之业务)而言,APEC可谓为我国目前实际参与之最重要国际多边机制之一,APEC所形成的共识对全球经贸政策及规范具有相当影响力,亚太经济合作会议参见南方网新闻中心,south./news/hktwma/twmil/200212310867.,200212月31日.()

zh.wikipedia./wiki/2006%E5%B9%B4%E5%9C%8B%E5%85%B1%E7%B6%93%E8%B2%BF%E8%AB%96%E5%A3%87#.E5.8F.83.E8.80.83.E8.B3.87.E6.96.99,

苏起,《危险边缘-从两国论到一边一国》(台北:天下远见出版社,2003年12月),页28.

参见南方网新闻中心,south./news/hktwma/twmil/200212310867.,200212月31日.()

chinahyyj./news/r_20070322103098611068.,2007年3月22

倪世雄,《当代国际关系理论》(台北:五南图书出版公司,2007年),页522.524

《》.<,「胡四点」成为中国对台政策基调>epochtimes./b5/4/9/27/n673169..(2004).提出的四点意见是:一,要始终坚持「一个中国」原则,二,要大力促进两岸的经济文化交流,三,要深入贯彻「寄希望於台湾人民」的方针,四,要团结两岸同胞共同推进中华民族的复兴.倪世雄,《当代国际关系理论》(台北:五南图书出版公司,2007年),页520

朱浤源主编,撰写博硕士论文实战手册(台北:正中书局股份有限公司,2002年),页182-186.

袁方,《社会研究方法》,(台北,五南书局,2002年),页135.

易君博,《政治理论与研究方法》,(台北,三民书局,2006),页164.

NeumanW.Lawrence原着,王佳皇,潘中道合议《当代社会研究法:质化与量画途径》(台北,学富文化股份有限公司,2002年),页73.

研究计画书

10

11

政策建议

战略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