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政教育宣传专栏

点赞:4894 浏览:18840 近期更新时间:2024-04-02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廉政教育宣传专栏

编者按:面对我国发展起来后不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总书记在党校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暨2016年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发表的重要讲话中,强调好学才能上进,中国人依靠学习走到今天,也必然要依靠学习走向未来.一定要下决心改进作风,形成干事创业,攻坚克难的良好风气,, 师德师风,即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及其表现出来的思想和工作作风,师德师风是校办学实力和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志,是校办学质量和效益的竞争力所在.是建设高水平师资队伍的本质需要,师德师风决定着一个学校的学风和校风,决定着学校的精神风貌和人文风格,因此,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是势在必行当前高校在师德上存在的问题缺乏爱岗敬业精神.一些教师受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教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不强,把自己所从事的教育工作仅仅当作谋生的手段,缺乏奉献精神.把过多的精力和时间用于或商业性怎么写作活动,因而对教学的精力投入减少,对教学工作敷衍塞责,得过且过:课堂上照本宣科,一份教案,试卷沿用几年,对学生关心采取回避的态度,使学生. 重.教师缺乏教书育人的责任意识,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时候,往往不注意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认为学生道德素质教育,身心素质培养是学校领导,专职学生辅导员和班主任的事,与己无关."只教书,不育人"的倾向在一部分教师的身上表现得尤为突出.更有甚者,教师忽视自身的师德修养,致使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上有失偏颇,在与学生交流时过分渲染社会的阴暗面,自觉或不自觉地向学生宣传一些的,不正确的东西,误导学生,影响了学生的健康成长. 3.思想认识.在高仍安于现状,不重视学科研究和专业的提高,师德的主要原因 1.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目前,我国处在社会转型期,市场经济发育尚不完善,许多制度尚不健全,存在一些负面现象.这些负面现象也影响到高校.个别教师受社会上不良思想意识的影响,忽视师德修养理想情操失落,道德观念下降,过分讲实惠,讲自我,教师重技术业务,轻,思想松懈,不严,怎么写作意识淡薄,育人观念欠缺..教师负担过重的影响.近几年,高校招生规模扩大较快,专任教师数量相对不足,教师的教学,教研任务普遍过重,许多教师处在超负荷工作的状态,精力比较分散,以致少数教师忽视了师德的修养. 专业技术职称评定导向的影响.学校在职称评定中虽然对师德也有要求,但在实际操作中,偏于看重参评者的科研成果及论文着作等"硬件",对其师德表现和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情况往往没有足够的重视,认为只要不违法,不犯大错就行了. .学校师德建设机制不.一些学校还没有把师德建设摆到教师队伍建设工作的重要位置,没有建立和实施师德建设的有关制度,比如师德教育学习培训制度,师德建设的激励机制和考核制度等,因而不能有效地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不利于良好师德师风的形成. ,师德建设 国家兴衰,系于教育,教育兴衰,系于教师.教师是立校之本,党的十六大报告强调指出,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师德和业务水平".加强高校师德建设,培养德艺双馨的教师队伍,是当前高校工作重中之重,具有战略意义. 必须构建师德建设的长效机制,加强制度建设 良好师德的形成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师德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建章立制,完善体系,实行长效管理. 要建立多渠道,多层次的教师,一体化的师德教育培训机制,建立和完善师德建设考核机制.对教师的考核应突出教书育人的实绩,重点考核教师的职业道德状况,教学态度和育人效果.学校要制定可操作的师德考核测评标准和测评方法,建立个人自评,教师互评,学生评价和组织评价的师德考评机制.把师德考核结果作为教师奖惩,进修,聘任,辞退,职称评定和职务晋升的重要依据在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评聘方面应当实行师德"一票否决制".要建立由学校,教师,学生,教学督导共同参与的"四位一体"的师德建设监督网络.学校通过校园网络,师德师风意见箱和校领导接待日,学校听课制度,教学督导制度,教师互评制度以及学生评教制度等途径,广泛听取师生群众对师德情况和学校师德建设工作的意见.要支持学生,家长和社会有关方面对师德建设进行监督和评议.转贴于中国论文下载中心高校的教师担负着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高技人才的重任教师具备高尚的道德和人格力量,崇高的品德,渊博的学识和精湛的教学艺术教育培养是一项重大的建设工程,是一项需要每一个教师长期奋斗的艰巨任务. 学风,即学习风气,一方面指学习的目的和动力,学习的热情和信心,另一方面指学习的态度."学风",最早源于《礼记·中庸》,即是"广泛地加以学习,详细地加以求教,谨慎地加以思考,踏实地加以实践."

学风是学校的灵魂,这个灵魂的建设需要所有的人共同努力.同志在65年前首次提出"学风"概念亦有一说:"所谓学风,不但是学校的学风,而且是全党的学风.学风问题是领导机关,全体干部,全体党员的思想方法问题".可见,学风可以从两个层面来理解,一方面它是外显的"风气",再一方面是内蕴的"思想方法".

学风作为外显的"风气",其表现可包括:学习的自觉性好不好,主动性高不高,学习的情绪饱满不饱满,学习的劲头大不大,学习的毅力顽强不顽强,学习的态度认真不认真,学习的兴趣浓厚不浓厚,学习的作为踏实不踏实,学习的人气旺盛不旺盛,等等.这些有关学习精神方面的表现,一旦蔚然成风,形成具有一定群体性,一贯性和稳定性的良好学习风气,就常常会产生良好的学习效果,就能学有所得,得有所用,用有所获.

学风作为内蕴的"思想方法",主要指的是理论联系实际,理论与实践的统一,也就是同志和同志常说的实事求是.这是学风最本质最核心的内涵.坚持有效的学习,从根本上说,就是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因为只有理论联系实际,对实际进行科学抽象,根据实际提炼,创造理论,依据"实事"去"求是",那么这种理论,这种"是",就有了坚实的实际基础,就必然具有无限生命力,从而必能能动地反作用于实际,用来指导实践活动,做到有"的"放矢,从而产生巨大的实效.在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随机性水平评价方案》评估指标体系中,学风被作为重要的一级指标,包含三个二级指标:教师风范,学习风气,学术文化氛围,其中学习风气为重要指标.教育部副部长赵沁平在全国高校学风建设研讨会上指出,学风有广义的学风和狭义的学风之分.从狭义上讲,学风特指学生的学习风气,从广义上讲,学风包括学习风气,治学风气和学术风气.我们一般意义上所讲的学风则是指"狭义的学风",即学生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相对稳定的学习风气与学习氛围,是学生总体学习质量和学习面貌的主要标志,是全体学生群体心理和行为在治学上的综合表现.可见,学风既是一种学习氛围,同时又是一种群体行为,不但能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感染,还能内化为一种向上的精神动力.在优良学风的环境里,学生的思想品德,价值观念,行为方式,意志情感等都会发生变化,并反过来对自己的成长成才和职业生涯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为了解学风问题,《解放日报》曾对话北京大学张颐武教授,他并不悲观——现状并没有想像的那么糟糕,过度愤世嫉俗与悲观失望只会使我们失去解决现实问题的愿望与信心,他寄望于未来——重要的是让年轻人知道,学风不正不是大不了的事情,而是天大的事情. 张颐武这几年来,学风问题一直不断地被人们追问着责问着.我发现,最近人们对此的焦虑加重了,使人产生一种感觉,好像学术不端的事件出现了爆发性增长.实际上,我们这个时代的学风问题可能并不比过去任何一个时代多.尽管在这方面没有数据上的统计和比较,但如果我们去关注一下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相关的回忆录和史书,会看到许多相似的事情.自有大学这样的机构起,学风问题就已然存在了,就好比有了游戏规则,就会有人钻空子.所以,今天我们在追问学风问题时,不要带着过度焦虑的情绪. 张颐武主要是两个原因造成,其一是公众监督的力度大大增强,其二是近年来中国高校总数的迅速增长.与此同时,这些年来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高等教育得以大规模发展,不少大专,中专升格为大学,学术研究机构也快速壮大,整个基数大大增加,那么出现学术问题的绝对数自然也会增多.而且,一些院校新近升格为大学,迫切地渴望多出科研成绩,这个时候就更容易出现问题. 鲁迅先生在谈到学风问题时曾说:"学风如何,我以为是和社会情形相关的,倘在山林中,该可以比城市好一点."今天的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在这样一个时期,各种利益关系在不断地进行调整,人们的价值观和对于事物的判断,评价标准也会相应发生变化.在这种情况下,社会上的浮躁风气必然会对学界产生影响.同时,学界本身也正步入打破旧制度,建立新制度的变革时期,尚有一些制度和规范待商榷,待完善. 学风问题是一个古今中外凡有学术研究之处,就无法逃脱的现实问题所以,国际上不断健全和完善的学术规范体系,正是用以应对学风不正的问题的.当然,对学风不正我们也不能一概而论,要分层次来讲.第一个层面是学术失范,涉及治学的规范问题.其实,中国的学术规范是这些年来才开始强调和建立.改革开放之前,国内学界相对比较封闭,对国际上学术共同体的一些规范和共识还不太清楚,过去学者写文章甚至以没有注释为荣,因此现在及以前的几代学人在学术规范上大多是有"原错"的. 另一方面,我们也要看到,当"硬指标"过分注重"量"而忽略"质"时,也的确鼓励了一部分急于求成的学者走捷径.就如同志说的,"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 学问可以高低并存,但学风不能正邪共处.在谈到学风问题时曾说,"所谓学风,不但是学校的学风,而且是全党的学风".换言之,学风不正危害的不仅是治学成效,还会对时代产生深痛的影响不良的学风首先危及到的是学者与学术研究机构的公信力,一旦失去这样的公信力,就会使学者的思想失去起码的价值,不为人所信赖,无力回答理论和现实的重大问题. 对于当下学风不正的现象,我们看到了,我们谴责与批判,我们渴望改变,这就是学风转好的征兆.我们要避免过分简单化的逻辑,这样容易使得我们对于周围的生活产生一种愤世嫉俗和悲观失望,反而失去了解决现实问题的愿望与信心. 所以,我们既要对于现实问题有清醒的认识和理解,有严格的要求和批判,但也要有一颗平常心.因为有些道德问题,确实需要通过强化的规则来限制,而不可能通过道德批判在一个早晨就消失. 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我国传统道德中,诚实守信被看作"立身之本","举政之本","进德修业之本",孔子甚至认为可以"去兵","去食",而不可以无信.尽管世事更替,时代变迁,中华民族讲究诚信的精神始终延续不断.公民道德建设以诚实守信为重点,既是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弘扬,又是对当代中国道德建设实践的正确反映.加强公民道德建设,要以诚信为本,操守为重,守信光荣,失信可耻为基本要求,增强全社会的诚实守信意识.

"人无德不立,国无德不兴",当代大学生的道德素质状况如何,将直接影响到整个民族的整体素质,大学生是社会中一个具备特别力量的群体,是知识和科技的载体,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后备军和接班人.从大学生的数量和未来的重要作用看,在大学生身上,寄托着中华民族的美好未来.随着高校的扩招,大学生的队伍不断扩大,其本身的道德素质和价值取向呈现出多元化,多层次,出现了不同深度的问题,另外随着国际国内形势的深刻变化,在有利于大学生树立自强意识,创新意识,成才意识,创业意识的同时,也给大学生带来一些不容忽视甚至比较突出的负面影响

1,诚信度降低.目前的大学校园里,诚信即被看得很神圣,同时也有可能被遗弃.考试是当代大学生诚信度降低的一个很好的见证,无论是国家级的考试还是学校的结业考试,都存在着的现象,因为考试成绩都是关系到自己的切身利益,为了眼前的利益,诚信悄悄地被遗弃在角落里,


2,道德目标自我化,取向功利化和行为庸俗化,

3,尊师的气氛在高校校园里慢慢的淡化,

4,在理想与信念方面,对奋斗目标不甚确定,缺乏社会责任感,甚者走向思想空虚,人云亦云,玩世不恭,游戏人生,在生活态度方面,羡慕或者追求西方的生活方式,甚者崇洋媚外,铺张浪费,情趣低俗,追求享乐.

现代的社会,各种思想相互碰撞,各种道德标准相互交错,再加上各种犯罪活动和腐败现象,社会繁荣的同时社会亦日趋复杂化.

坚守诚信,正直的原则

我在苹果公司工作时,曾有一位刚被我提拔的经理,由于受到下属的批评,非常沮丧地要我再找一个人来接替他.我问他:"你认为你的长处是什么"他说:"我自信自己是一个非常正直的人."我告诉他:"当初我提拔你做经理,就是因为你是一个公正无私的人.管理经验和沟通能力是可以在日后工作中学习的,但一颗 正直的心是无价的."我支持他继续干下去,并在管理和沟通技巧方面给予他很多指点和帮助.最终,他不负众望,成为一个出色的管理人才.

与之相反,我曾面试过一位求职者.他在技术,管理方面都相当出色.但是,在谈话之余,他表示,如果我录取他,他可以把在原来公司工作时的一项发明带过来.随后他似乎觉察到这样说有些不妥,特作声明:那些工作是他在下班之后做的,他的老板并不知道.这一番谈话之后,对于我而言,不论他的能力和工作水平怎样,我都肯定不会录用他.原因是他缺乏最基本的处世准则和最起码的职业道德:"诚实"和"讲信用".如果雇用这样的人,谁能保证他不会在这里工作一段时间后,把在这里的成果也当作所谓"业余之作"而变成向其他公司讨好的"贡品"呢这说明,一个人品不完善的人是不可能成为一个真正有所作为的人的.

在美国,中国学生的勤奋和优秀是出了名的.曾经一度是美国各名校最欢迎的留学生群体,而最近,却有一些变化.原因很简单,某些中国学生拿着读博士的奖学金到了美国,可一旦找到工作机会,他们就会马上申请离开学校,将自己曾经承诺要完成的学位和研究抛在一边.这种言行不一的做法已经使得美国一部分教授对中国学生的诚信产生了怀疑.应该指出,有这种行为的中国学生是少数,然而就是这样的"少数",已经让中国学生的名誉受到了极大的损害.另外,目前美国有些教授不愿理会部分中国学生的推荐信,因为他们知道这些推荐信根本就出自学生自己之手,已无参考性可言.这也是诚信受到损害以后的必然结果.

廉政教育宣传专栏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大学生的论文范文文献 大学生适用: 函授论文、学年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40 写作解决问题: 如何怎么撰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标准论文格式、论文摘要 职称论文适用: 刊物发表、初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如何怎么撰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经典题目

我在微软研究院也曾碰到过类似的问题.一位来这里实习的学生,有一次出乎意料地报告了一个非常好的研究结果.但是,他做的研究结果别人却无法重复.后来,他的老板发现,这个学生对实验数据进行了挑选,只留下了那些合乎最佳结果的数据,而舍弃了那些"不太好"的数据.我认为,这个学生永远不可能实现真正意义的学术突破,也不可能成为一名真正合格的研究人员.

最后想提的是一些喜欢贪小便宜的人.他们用学校或公司的打私人长途,多报销出租车票.也许有人认为,学生以成绩,事业为重,其他细节只是一些小事,随心所欲地做了,也没什么大不了的.然而,就是那些身边的所谓"小事",往往成为一个人塑造人格和积累诚信的关键.一些贪小便宜,耍小聪明的行为只会把自己定性为一个贪图小利,没有出息的人的形象,最终因小失大.中国有"勿以恶小而为之"的古训,很值得记取.

(节选自《致青年学生的一封信》作者:李开复)

诚信与廉洁

诚信与廉洁看似毫无关联,实则密不可分.诚信是廉洁之前提,为官者若不将"为人之根本——诚信"放在自己人生坐标的首要位置,那廉洁更无从谈起.正所谓人诚则朋友遍天下,企业诚则事业兴旺发达,为官诚则百姓有口皆碑.因而要想为好"官"先得为好"人",这样为官者才能在百姓心中树立威信,为官也为得踏实.春秋战国时期的商鞅靠着诚信打开了变法之门,西汉开国功臣韩信不忘旧恩奉黄金千两以漂母谱写诚信之歌,北宋词人晏殊更素以诚实着称.海尔集团总裁张瑞敏借诚信打造企业品牌,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凭诚信连续九年上榜美国《财富》杂志"中国上市公司100强"等古往今来,诚信者,不胜枚举.由此可见,讲诚信不仅是个人立身处世必备的高尚品质,更体现了在尊重别人的同时更尊重自己.作为领导干部要想赢得群众的信赖,理解,支持与配合,更亦如此.

当今社会,也涌现出许多时代"精英",他们的奉献之举给"廉洁"一词注入了新的血液,增加了新的含义."生活不相信眼泪,人就是活一天也要活得快乐,精彩,就是倒下了,也要倒在岗位上."的四川省巴中市南江县纪委书记王瑛,正是用自己的行为践行了她的诺言,始终保持艰苦朴素的本色,廉洁奉公,全心为民勤奋工作,为保山经济社会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杨善洲,正是用自己的行动阐明了为官的要义,还有我市召开"三比一树"活动中涌现出来的,被誉为"清正廉洁的典范,好学肯干的标兵"的崞阳联校校长李德玉,正是用自己的朴实铸就了人性的辉煌等他们堪称我们这个时代的楷模,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历览古今多少官,成由清廉败由贪.""廉者常乐无求,贪者常忧不足."叩问他们的心灵,难道他们真的如露宿街头,衣不果腹的流浪汉一样缺少温饱,缺少钱财,缺少物质吗难道他们真的如普通百姓一样地位"卑下",人微言轻,不能一声喊到底,享受尊者的威严吗不!他们个个有着优越的生活条件,有着令人羡慕甚至仰慕的职业,职位,更有甚者"位高权重",高人一等.他们几乎什么都有,有着浮华般的思想追求,有着不知耻的厚颜,有着缩不回的双手,唯独没有的便是能让其顶天立地的脊梁——诚信与廉洁.

为官者定需以诚信为本,廉洁为矢,干干净净为人,踏踏实实做事,切莫重蹈覆辙.

(作者:山西省原平市教育局纪检组长李万军)

知法律

1.法律信仰缺乏

法律信仰是指基于社会主体通过对法律现象的感受而形成的内心对法律价值的认同,对法律的坚定信念和尊重,是公众自觉守法的升华.部分大学生崇尚权力,迷恋金钱和财富,对法律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和认识没有准确地把握,对法治缺乏信心,甚至认为法律是实现目的的手段和工具,受权力和金钱的支配,有了权力和金钱,就可以为所欲为,颠倒是非.

2.法制观念淡薄

人之为人,最首要的就是其言行举止受到各种规范的约束,如校规,道德,法律,以及各种社会礼仪习惯等,其中,最基本的规范应当是道德和法律,大学生更应如此.然而,部分大学生法律意识淡薄,他们或者动辄恶言相向,互相看不起对方,或者漠视对方权益,无事生非,造谣中伤,恶意攻击他人,或者不知如何保护自己被他人侵犯的合法权益,只能忍气吞声,更有甚者,根本无视法律的存在,最终不得不受到法律的制裁.例如轰动全国的马加爵恶性杀人案件,还有发生在北京动物园的清华大学生刘海洋的"泼熊事件"等.

3.法律知识不足

当代大学生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其法律素质不高,他们所知道的一些法律知识,也仅限于课堂上的灌输所得.他们始终认为"只要不违法犯罪,学习法律便一无是处",从不会积极主动地学习法律法规.殊不知,大学生法律素质的高低,不仅关系到大学生自身的命运和前途,而且关系到民族的振兴,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4.强调权利而忽视义务

权利和义务是整个法律体系的核心内容.尊重他人的权利是主张自己权利的前提,不尊重他人的权利,其实就是践踏自己的权利.然而,现实生活中,相当一部分大学生片面强调自己的权利,只知道索取利益,不懂得履行相应的义务.总之,当前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干扰,法律的权威还没有在大学生的头脑中完全彻底地树立起来.作为合格的大学生,就应具备良好的法律素质,使自己在遵纪守法,依法办事等各方面,都能成为全社会的楷模.

二、培养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对策研究

法律意识是不能自发形成的.大学生法律意识水平的提高,只能在马克思主义思想指导下,在社会实践中进行有意识的培养,唤起大学生对自由,权利,秩序以及法律的憧憬和期待,进而增强其法律意识.

1.培养法律价值的认同感和法律信仰

只有在法律信仰的基础上,人们才能形成良好的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法律虽然是在法治社会中,法律之所以能成为至高无上的权威,并为每一个公民所信奉,根本在于法律体现,保障并实现着正义.因此,对大学生进行法治教育时应注重要求大学生用现写作技巧念来评判与思考法律条文所体现的价值观,它是否充分体现了现代市场经济和政治的内在法律权威的要求,是否充分满足了现代正义观的要求.只有这样,才能使对法律的感情和其发自内心的对正义的信仰达到一种心灵的契合,大学生才会从自身的利益出发去遵守法律,尊重法律,最终完成法律意识的理念升华.

2.创造良好的法治社会环境

大学生思想开放,其观念具有激进性和时代性的特点,主观上期望法治,关心国家法制建设.因此,要培养大学生的现代法律意识,就必须健全法律运行机制,创造良好的法制社会环境.创建有利于强化大学生现代法律意识的社会舆论,道德环境.大众传播媒体和各种社会力量在大学生现代法律意识的塑造方面起着特殊的作用.大众传播媒体和各种社会力量应利用典型案例,进行生动的法治宣传,在全社会形成"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社会舆论环境,营造良好的法治氛围.

3.创造良好的校园法治氛围

一方面高校应该严格遵守和执行教育法及相关的法律法规,依法开展学生工作,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按照规章条例办事,尤其是在学生普遍关注的学生德智体量化考核,评奖评优,贫困生资助,学生干部的管理等问题上,按规定办事,不因人而异,对违法违纪行为严肃处理.只有这样,才能使广大学生树立起良好的法制观念.另一方面创建法治校园文化,开展法制教育活动,形成浓厚的法制教育氛围,促进大学生现代法律意识的形成.

4.提高法治教育教学质量

一是提高教师的法律修养.教育者应首先受教育,完善教师的知识结构,提高教师的法律素质和修养是增强大学生现代法律意识的重要内容.这就要求从事法制教育的教师应站在一个较高的层次上,具备较高的法律意识和法律修养.二是注重加深大学生对法学理论的理解和现代法律意识的提高.教学内容选择上应充分考虑学生的特点与需要,有针对性地突出重点,重点讲授与学生有一定联系的部门法,如民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劳动法等.三是采用多种方法展开教学.教学方法上要利用多种教学手段为教学怎么写作,提高学生兴趣,课堂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比如课堂讨论,案例教学,多媒体教学等,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教育效果,从而也使学生通过法制教育了解法律,懂得运用法律手段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5.充分利用网络开展法治教育

网络的发展,为高校法治教育工作提供了现代化的手段,拓展了空间和渠道.我们必须充分利用网络形象生动,图文并茂的特点,推动法治教育由封闭的,被动的模式,向开放的,主动的,全社会参与的型模式转变.使法治教育体现新颖性,直观性,参与性,系统性,通过网络将高品位图书推荐出去,在网上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有目的地向他们灌输符合网络时代的信息意识,强化版权法,着作权法,专利法,商标法以及与知识产权相关的法治观念,逐步培养大学生的法律意识.

(参考资料:人民论坛学术前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