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上半年博士学位申请,生

点赞:10723 浏览:44743 近期更新时间:2024-02-16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2016年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

招生专业目录

华中科技大学研究生院编

2016年9月

目录

创新研究院()

数学与统计学院(011)1

1.概率论与数理统计(070103)2

2.计算机软件与理论(081202)2

物理学院(012)3

1.理论物理(070201)4

2.等离子体物理(070204)4

3.凝聚态物理(070205)4

4.光学(070207)5

5.无线电物理(070208)5

6.材料物理与化学(080501)6

化学与化工学院(013)7

1.无机化学(070301)9

2.高分子化学与物理(070305)9

3.材料物理与化学(080501)9

机械科学与工程学院(100)10

1.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080201)13

2.机械电子工程(080202)13

3.机械设计及理论(080203)14

4.车辆工程(080204)14

5.★工业工程(080221)14

6.测试计量技术及仪器(080402)15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110)16

1.材料学(080502)17

2.材料加工工程(080503)18

3.★纳米科学与技术(080520)19

4.★数字化材料成形(080521)20

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121)22

1.工程热物理(080701)24

2.热能工程(080702)24

3.动力机械及工程(080703)25

4.流体机械及工程(080704)26

5.制冷及低温工程(080705)27

6.化工过程机械(080706)27

7.★能源与环境工程(080720)28

8.★动力工程及其自动化(080721)28

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131)29

1.电机与电器(080801)31

2.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080802)31

3.高电压与绝缘技术(080803)32

4.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080804)33

5.电工理论与新技术(080805)34

6.★脉冲功率与等离子体(080820)34

7.★电气信息检测技术(080821)35

船舶与海洋工程学院(140)36

1.船舶与海洋结构物设计制造(082401)38

2.轮机工程(082402)38

3.★水下工程(082420)38

力学系(151)39

1.固体力学(080102)41

2.流体力学(080103)41

3.工程力学(080104)41

4.★工程计算仿真与软件技术(080120)42

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170)43

1.微生物学(071005)44

2.遗传学(071007)44

3.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071010)44

4.生物物理学(071011)46

5.生物医学工程(083100)46

6.★生物信息技术(083120)47

7.★生物材料与组织工程(083121)47

8.★生物制药工程(083122)48

电子与信息工程系(181)49

1.电路与系统(080902)51

2.电磁场与微波技术(080904)51

3.通信与信息系统(081001)51

4.★生物信息技术(083120)52

控制科学与工程系(184)53

1.系统分析与集成(071102)54

2.控制科学与工程(081100)54

电子科学与技术系(185)57

1.材料物理与化学(080501)59

2.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080903)59

3.★半导体芯片系统设计与工艺(080920)60

图像识别与人工智能研究所(186)62

1.控制科学与工程(081100)64

2.★信息安全(081220)65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210)67

1.计算机系统结构(081201)69

2.计算机软件与理论(081202)70

3.计算机应用技术(081203)70

4.★信息安全(081220)71

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220)72

1.建筑设计及其理论(081302)75

2.城市规划与设计(081303)75

光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230)77

1.光学工程(080300)79

2.电子科学与技术(080900)80

土木工程与力学学院(240)83

1.岩土工程(081401)85

2.结构工程(081402)85

3.防灾减灾及防护工程(081405)85

4.桥梁与隧道工程(081406)86

5.★工程管理(120160)86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261)87

1.生态学(071012)90

2.市政工程(081403)90

3.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081404)90

4.环境科学(083001)90

5.环境工程(083002)91

水电与数字化工程学院(271)92

1.水利水电工程(081504)94

数字化工程与仿真中心(272)96

1.系统分析与集成(071102)98

2.★空间信息科学与技术(081020)98

3.城市规划与设计(081303)99

管理学院(300)100

1.管理科学与工程(120160)102

2.工商管理(120200)102

经济学院(310)104

1.西方经济学(020164)106

2.数量经济学(020209)106

中国语言文学系(401)108

1.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050102)110

社会学系(404)111

1.社会学(030301)112

2.社会保障(120404)112

哲学系(406)113

1.马克思主义哲学(010101)115

2.科学技术哲学(010108)115

公共管理学院(407)116

1.行政管理(120401)118

2.土地资源管理(120405)118

3.★电子政务(120420)118

4.★公共安全预警与应急管理(120421)119

马克思主义学院(408)120

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030501)122

教育科学研究院(420)123

1.高等教育学(040106)124

2.教育经济与管理(120403)124

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450)125

1.新闻学(050301)127

2.传播学(050302)127

3.★广播电视传播学(050320)127

基础医学院(510)128

1.生理学(071003)129

2.神经生物学(071006)129

3.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071010)129

4.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100101)129

5.免疫学(100102)130

6.病原生物学(100103)130


7.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100104)130

8.★热带医学(100120)130

9.中西医结合基础(100601)130

10.★中西医结合药理学(100620)131

11.药理学(100706)131

公共卫生学院(513)132

1.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100401)134

2.劳动卫生与环境卫生学(100402)134

3.营养与食品卫生学(100403)135

4.儿少卫生与妇幼保健学(100404)135

5.卫生毒理学(100405)135

6.★卫生检验与检疫(100420)135

7.★食品,药品安全与管理学(100421)135

8.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120402)135

药学院(514)136

1.药理学(100706)137

法医学系(515)138

1.法医学(100105)140

医药卫生管理学院(516)141

1.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120402)142

计划生育研究所(519)143

1.妇产科学(100211)144

附属协和医院(530)145

1.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071010)148

2.生物医学工程(083100)148

3.内科学(100201)148

4.儿科学(100202)150

5.老年医学(100203)150

6.神经病学(100204)150

7.皮肤病与性病学(100206)150

8.影像医学与核医学(100207)150

9.临床检验诊断学(100208)151

10.外科学(100210)151

11.妇产科学(100211)153

12.眼科学(100212)154

13.耳鼻咽喉科学(100213)154

14.肿瘤学(100214)154

15.麻醉学(100217)154

16.急诊医学(100218)154

17.★临床免疫学(100220)155

18.★听力与言语病理学(100221)155

19.中西医结合临床(100602)155

20.药理学(100706)155

附属同济医院(540)156

1.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071010)158

2.免疫学(100102)158

3.内科学(100201)158

4.儿科学(100202)160

5.老年医学(100203)161

6.神经病学(100204)161

7.影像医学与核医学(100207)161

8.临床检验诊断学(100208)162

9.外科学(100210)162

10.妇产科学(100211)165

11.眼科学(100212)165

12.耳鼻咽喉科学(100213)165

13.肿瘤学(100214)166

14.康复医学与理疗学(100215)166

15.麻醉学(100217)166

16.急诊医学(100218)166

17.★临床免疫学(100220)166

18.中西医结合基础(100601)167

19.中西医结合临床(100602)167

20.★中西医结合药理学(100620)167

21.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120402)167

附属梨园医院(550)168

1.内科学(100201)170

2.老年医学(100203)170

3.神经病学(100204)170

4.外科学(100210)170

创新研究院

华中科技大学于2007年12月启动创新研究院建设,是学校推进学科交叉融合,培养优秀拔尖创新人才的重大举措.创新研究院是国内高校中第一个以"开展交叉学科研究,培养优秀研究生"为宗旨的专门研究机构,是为选拔优秀研究生(主要是博士生),开展交叉学科研究,并能对研究生进行专业及综合能力培养而创办的科技特区,通过开展以学科交叉的项目研究为驱动的研究生教育,将优秀的导师,优秀的研究资源配置到优秀研究生的培养中,促进多学科研究合作及与业界的科技合作,营造多学科交叉的创新环境,教育环境,探索优秀研究生培养的新模式,努力培养一批学术视野宽广,综合能力强,富有创新创业精神的优秀拔尖科技人才.

创新研究院紧密结合国家需求,重点在生命,材料,环境,能源,信息和制造等学科领域,建设若干个多学科交叉研究中心和与企业合作的技术中心.研究院采取"集中空间,集中团队,集中资源"的建设模式,将建成专门的研究大楼,并组建由各学科的优秀人才构成的跨学科研究团队,承担一批学科交叉,产学研结合的国家项目.首期将建设材料,能源,环境和生物医药与医疗装备等四个多学科交叉研究中心,招收优秀研究生参加高水平项目研究.

除多学科交叉研究中心之外,光电国家实验室(筹)是创新研究院组织多学科交叉研究,培养优秀研究生的重要平台.光电国家实验室是科技部批准首批筹建的五个国家实验室之一,实验大楼总建筑面积45000平方米,拥有先进的科研设施,是"武汉·中国光谷"的重要创新研究基地.实验室主要围绕光电子前沿领域开展系统深入的战略性和前瞻性研究,并致力于解决国家光电子产业发展中的重大关键技术问题,逐步在若干学术领域达到国际先进直至领先地位.实验室已经聚集了一批高层次的光电学科带头人,为优秀研究生的培养提供了一流的学术环境.

创新研究院主要有如下举措:(1)制定特殊的培养方案.为研究生提供多学科研究的培养计划,开设特别课程,重视研究生多学科研究体验,帮助学生拓宽多学科知识,培养综合能力,创新创业精神.(2)让研究生进入交叉研究团队.交叉研究团队由不同学科的优秀导师,科研骨干及博士研究生共同组成,研究生可接受跨学科优秀导师的指导.(3)让研究生参与国际学术交流,合作及与业界的合作.鼓励学生出国进行短期访学和研究,鼓励参与企业合作研究.(4)研究生享受全额学业奖学金和特别学业助学金,毕业时加发特殊凭证.

创新研究院作为学校培养优秀研究生的"特区",将认真贯彻"育人为本,创新是魂,责任以行"的办学理念,始终牢记培养学生,培育创新的责任与使命,做好管理,怎么写作工作,促进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的有机结合,产生丰硕成果.

创新研究院2016年博士研究生招生计划:

创新研究院2016年计划招收博士研究生共200人,其中,光电国家实验室 数学与统计学院

华中科技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始建于1953年,经历了由数学教研室,数学系到数学与统计学院的发展历程.自1980年建系开始,院走上了学科发展的艰辛旅途:1981年获得"应用数学"硕士点,1990年获得"计算数学"硕士点,1993年获得"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硕士点,1998年获得"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博士点.首个博士点的取得,使院的学科建设实现了一次质的飞跃.继而,在1999年获得"基础数学"硕士点,2001年获得数学博士后流动站,2005年获得数学一级学科硕士点,其涵盖五个二级数学学科.2016年,院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共建"计算机软件与理论"博士点,并从2016年起招收博士生.在学科授权点建设的同时,先后建立了统计学,信息与计算科学,数学与应用数学三个本科专业.院现有在校学生600余人,其中本科生410人,硕士生190人,博士生27人.至此,院的学科建设已初具规模.

数学与统计学院下设:基础数学系,应用数学系,计算数学系,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系和大学数学教学中心等二级单位.目前,学院共有教职工93人,其中教授20人,副教授38人,博士生导师12人.教师中有博士学位者占56%,有5人分别获批教育部"长江讲座教授","高校青年教师奖","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和"跨世纪优秀人才资助计划",1人入选人事部"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6人获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近五年来,院教师共获科研经费463.71万元,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5项,发表SCI收录论文198篇,出版各类专着,教材30余本.在专业研究方面,院形成了随机分析,数理统计,动力系统,分形几何,微分方程理论,金融数学,应用泛函分析,微分方程数值解,复杂系统建模与仿真,小波分析与图像处理等学术团队.

在学校历届领导的支持和本院新老几代人的努力下,在学科建设,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等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数学各二级学科得以均衡发展.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数学学科正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面对这机遇与挑战,学院全体同仁愿团结一致,共同托起光辉灿烂的明天.

指导教师招生人数考试科目备注011数学与统计学院14博士副导师070103概率论与数理统计10①2204现代概率论

2205动力系统

2245随机过程(I)

2247微分方程数值解

②1101英语

③3301泛函分析

3303随机分析

(2204,2245限02方向选一)

(2247限03方向选考)

(2205限01方向选考)

(3301,3303限02方向选一)

(3301限01,03方向选考)01随机动力系统0203胡适耕1044周晓阳

0962张显文03应用概率与计算0925张诚坚0596汤燕斌03应用概率与计算1393黄乘明01随机动力系统1419刘斌02随机分析1724张希承02随机分析1748王才士

()1725王湘君01随机动力系统2398段金桥

(长江学者)2086刘继成081202计算机软件与理论4①2247微分方程数值解

2251模式识别原理

②1101英语

③3302高等数值分析

(2247限01方向选考)

(2251限02方向选考)

01数字仿真算法及其应用1393黄乘明01数字仿真算法及其应用0557施保昌01数字仿真算法及其应用0925张诚坚0596汤燕斌02计算学习理论0295李红

物理学院

华中科技大学物理学院是在1983年成立的原华中理工大学物理系的基础上逐渐发展,演变而来.经过近三十年广大教职工发扬"探物穷理创新,自信自强争先"的精神,埋头苦干,艰苦创业.现已发展成为具有多个有突出特色的学科研究方向,在国内外有一定影响的物理院系之一.多年来,为国家培养输送应用物理本科生千余人,硕士博士研究生300余人,并接受了世界多个国家的留学研究生.目前在读的本科生有近400多人,博士和硕士研究生近300人.

物理学院具有物理学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物理学一级学科博士及硕士学位授予权(其中,含理论物理,凝聚态物理,无线电物理,等离子体物理,光学和材料物理与化学博士点).现有"引力与量子物理"湖北省重点实验室,科技部"引力与固体潮观测台站"和"基本物理量测量"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并参与武汉光电国家实验室(筹),脉冲强磁场实验装置和磁约束核聚变(ITRE)计划平台的建设.

学院现有教职工近100人,其中博士生导师25人,教授30人,副教授21人,高级工程师2人,有2人获准"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一人获"湖北省优秀中青年专家"称号,人获准国家"杰出青年"基金,1人获得中科院"百人计划"项目资助,1人被评为"全国首届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1人获"第五届全国科普作品奖"一等奖,4人获得"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2人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指导教师"称号,2人获得新世纪优秀人才资助.

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与国际学术界交往频繁,每年都有多人次出国进修,合作研究,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和讲学,并多次邀请国外学者来系访问与讲学.分别与美国,德国,意大利,俄罗斯,澳大利亚,以色列,香港,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着名大学和科研机构建立了良好的联系与合作关系.

指导教师招生人数考试科目备注012物理学院28博士副导师070201理论物理①2206量子力学

②1101英语

③3306电动力学

3307热力学与统计物理

(3306,3307选一)

07引力实验与基本物理量测量0465罗俊

(长江学者,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获者,973首席科学家)0124范淑华02复杂生物网络

05生物分子物理与模拟0748肖奕

(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获者)1842黄延昭要求能熟练编程和掌握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复试时加试03核物理1376张焕乔

(院士,)06听觉感知与神经信息1559龙长才04基于听觉机制的信号处理新方法07引力实验与基本物理量测量2611叶贤基1248蒋骏01分形几何与动力系统2082文志雄①2284分形几何

②1101英语

③3301泛函分析数学系挂点招生01分形几何与动力系统2083吴军070204等离子体物理①2206量子力学

②1101英语

③3307热力学与统计物理

3334等离子体物理原理

(3307,3334选一)01等离子体技术及应用1266胡希伟02聚变工程与技术01等离子体技术及应用1267刘明海02聚变工程与技术01等离子体技术及应用2218庄革02聚变工程与技术01等离子体技术及应用2339卢新培02聚变工程与技术070205凝聚态物理①2206量子力学

②1101英语

③3307热力学与统计物理

3308固体物理(二)

(3307,3308选一)01低维凝聚态物理0854姚凯伦03复杂性网络输运04纳米复合功能材料制备和机理研究05新型光电子功能材料,器

件,制备,机理及设计06自旋电子学及机理研究博士副导师02多孔介质输运物理与分形几何1996高义华05新型光电子功能材料,器

件,制备,机理及设计2203李智华070207光学①2206量子力学

②1101英语

③3306电动力学

3307热力学与统计物理

(3306,3307选一)01非线性光学与固体光学0076成泽0152葛国勤05量子光学与原子光学0728吴颖(长江学者,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0843杨晓雪02光和物质的相互作用0874易林03光纤孤子通讯04介观物理与孤子通讯0206胡一帆06蒙特卡罗方法及其应用070208无线电物理①2206量子力学

②1101英语

③3306电动力学

3307热力学与统计物理

(3306,3307选一)03精密测量物理0465罗俊

(长江学者,973首席科学家)01磁共振波谱学实验技术与仪器0858叶朝辉

(院士)05强磁场物理与测量2305刘向东04冷原子物理与应用2675詹明生

(973首席科学家,)04冷原子物理与应用2676高克林

(973首席科学家,)05强磁场物理与测量1182樊明武

(院士)05强磁场物理与测量1397夏正才03精密测量物理1399吴书朝04冷原子物理与应用1527胡忠坤03精密测量物理1528周泽兵03精密测量物理2611叶贤基02电波传播与无线电通信0476马洪①2201高等工程数学(含矩阵论,数值计算方法与数理统计)

②1101英语

③3350微波技术

3351数字信号处理

(3350,3351选一)080501材料物理与化学①2206量子力学

2216金属材料学

②1101英语

③3305材料物理

3308固体物理(二)

(2206,2216选一)

(3305,3308选一)01磁电子材料与自旋电子学0854姚凯伦02功能材料研制及其机理03纳米材料制备及物性研究01磁电子材料与自旋电子学0905袁松柳02功能材料研制及其机理1251熊永红03纳米材料制备及物性研究 化学与化工学院

为适应我国改革开放后国民经济快速增长对人才需求和学校自身发展的需要,原华中理工大学于1983年成立化学系.二十多年来,化学第坚持走学科交叉,以特色和质量取胜的办学思想,在学科建设,教学科研,人才培养,怎么写作社会等各个方面取得了快速发展.2016年5月12日化学系正式更名为化学与化工学院.学院现拥有化学一级学科硕士授予权及应用化学,化学工艺,工业催化,生物化工,化学工程(工程硕士)五个工学硕士点,拥有无机化学(理学),高分子化学与物理(理学),材料物理与化学(工学)三个博士点,并在材料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等专业招收博士生.其中无机化学,高分子化学与物理学科为湖北省重点学科.学院现有院士1名,教授24名(其中博导16名),副教授24名.他们大多有在国外工作,学习的经历1993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于2003年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在20多年的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功能高分子(智能聚合物凝胶,超分子聚合物,药物传递载体,无机聚合物与光电子材料等),多相多组分聚合物体系(高分子共混物,复合材料界面设计和分散相结构调控以及液晶诱导纳米分散相有序复合),高分子材料成型加工与模拟(三维注塑成形仿真系统,高分子材料快速成型技术)为主的专业方向和特色.近五年来来,承担各类科研项目总计42项,其中国家973项目2项,国防973项目1项,国家863项目2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1项,面上项目7项.累计科研经费总计近1900万元.累计发表论文300多篇,其中SCI,EI收录论文125篇,最高影响因子为17.获2007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1项,湖北省自然科学一等奖1项,湖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3项.本博士点有7名博士导师招生.

材料物理与化学学科:本学科主要关注功能材料的分子设计,制备方法,结构与功能以及材料环境失效行为的基础理论和应用技术中的化学问题,主要研究方向有材料电化学,有机高分子功能材料,固体电解质材料,固体无机材料,材料环境失效与控制.在有机固体光电功能材料,离子液体及固体电介质,绿色高效催化材料,材料在特殊环境中的失效机理与防护技术等领域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注重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结合,强调通过实际科研活动培养研究生的扎实宽广的基础知识和独立的创新能力.相关的硕士点有物理化学,有机化学,应用化学和分析化学,本博士点有9名博士导师招生.

学科专业名称及代码,

研究方向指导教师招生人数考试科目备注013化学与化工学院15070301无机化学4①2211高等无机化学

2232细胞生物学

②1101英语

③3310高等有机化学

3348生化与分子生物学

(2211,2232选一)

(3310,3348选一)01生物无机化学0221黄开勋02无机纳米化学03配位催化0290李光兴01生物无机化学1354高中洪04金属与元素有机化学1400龚跃法03配位催化2519尹国川03配位催化2645万惠霖

(院士,)070305高分子化学与物理4①2207高分子化学

②1101英语

③3309物理化学

3310高等有机化学

(3309,3310选一)01功能高分子0253解孝林04高分子材料加工01功能高分子0376刘承美2687危岩02生物医用高分子01功能高分子0495聂进01功能高分子0845杨亚江03超分子化学02生物医用高分子1357俞开潮01功能高分子2520谭必恩03超分子化学080501材料物理与化学7①2207高分子化学

2209金属腐蚀与防护

2211高等无机化学

②1101英语

③3309物理化学

3310高等有机化学

(2207,2209,2211选一)

(3309,3310选一)01应用电化学0165郭兴蓬02腐蚀科学与防护技术04催化材料0290李光兴05环境材料化学0455陆晓华03有机高分子功能材料0495聂进03有机高分子功能材料1400龚跃法01应用电化学1402唐和清03有机高分子功能材料03有机高分子功能材料1405朱丽华05环境材料化学03有机高分子功能材料2322周志彬04催化材料

2519尹国川 机械学院

华中科技大学机械科学与工程学院创建于1953年,伴随着共和国机械工业的成长,机械科学与工程学院走过了风风雨雨半个多世纪的光辉历程,现已成为华中科技大学规模最大,实力最雄厚的学院之一.

早期工作主要针对大批量生产自动线和各类专用机床.70年代,在我国首次自行研制出立式和卧式加工中心.80年代,开始将信息技术引入传统的制造业并成为国内最重要的研究力量.在CAD/CAM,柔性自动化,精密加工以及数控方面开始艰苦的创业.90年代,本学科在制造业信息化,激光加工自动化,大型医疗装备方面的研究富有成效,尤其是在数控技术和制造业信息化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已形成相当规模的产业,总产值已超过5亿元,在数控和CAM/CAM/CAPP方面当属中国高校之最.进入21世纪后,本学科在数字制造,电子制造,微纳制造,工业工程等交叉学科领域开展了诸多具有创新性的研究工作,成为国内在相关研究领域的排头兵.

目前,本学科已经形成了具有活力的学科方向及实力强且结构合理的学术队伍,建立了高水平的教学,科研基础平台,形成了学,研,产协调发展的态势,主要研究方向及其特色与前景如下:

1,数控技术与系统

此方向的研究与开发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研究成果已转化成有相当规模的产业,年产值超过5亿元.现正在开发研究新一代的智能的,网络化的数控系统.

2,先进装备及其技术

结合国家支柱产业,国防,医疗等行业对关键装备的需求,研制实用高水平装备,参与企业重大关键装备或重型机床的数控化改造,研制数值化基础部件,先进功能部件及新型数字化装备.

3,制造业信息化技术

此方向的研究与开发在国内处于前列,在CAD/CAM/CAPP方面的研究工作已形成较大规模的产业,其中CAD和CAPP所占国内市场超过70%.在数字化样机,虚拟设计,多学科优化设计等方面的研究处于国内领先水平.

4,数字化制造

面向能源,运载,国防等领域的重大需求,在数字制造基础理论研究方面国内领先并具有较大的国际影响,承担了以我校为首席的97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重点项目,研究工作具有国内领先水平.

5,现代设计理论与方法

以设计为主线,以机械,汽车等为载体,在机电系统动力学,动态,热态设计理论与方法,智能设计,优化设计,振动噪声及其控制,系统动力学与性能仿真,NVH分析与控制,测试与主动控制技术方面的研究具有特色.

6,液压气动技术

紧密结合国防需求,开展海,淡水液压系统及其元件的研发及电液比例,伺服系统与控制技术的研究,以FESTO气动中心为基地,开展气动伺服技术的基础理论,新型气动元件,电液/电-气伺服技术的研究.作为非国防口院校,此方向持续得到军方重大项目及基地建设的支持.

7,测试技术与无损检测

开展测量原理,实用仪器和自动检测装备以及评定理论与方法的研究,组建了教育部制造技术国际标准研究中心,开展GPS标准计量基础理论与技术的研究,针对输油,储油及大型工程中安检的需求,开展数字化无损检测的理论研究和实用装备开发,实现了学,研,产良性循环发展.

本学科较之国内同类学科的优势主要表现在:

学术队伍:位院士领衔,一批中青年骨干,包括长江学者人,杰出青年基金3人,总装备部先进制造领域专家组组长1人,国家863先进制造领域专家组成员1人,教育部创新团队1个

学科基地:数字制造与装备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

制造装备数字化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国家数控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国家CAD支撑软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教育部制造技术国际标准研究中心

学术地位:机械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单位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教学指导分委员会主任委员单位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民口军口973项目牵头单位

学术成就:国家级奖励(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四项)

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三篇

获得了国际E大学领先奖

学科产业:研究开发促进规模产业的形成(华中数控,天喻信息,天喻软件,开目软件)

学院在强化自身建设的同时,还先后与美,英,德,日,韩,俄,澳大利亚,新加坡,香港等多所大学,研发机构和着名企业建立了广泛的合作办学和合作研究关系,为引进和培养一流的国际型人才,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奠定了基础.近十年来,学院承担并完成国家和企业的科研项目近千项,获国家科技进步奖9项,国家技术发明4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00余项.1999年以机械学院为核心的华中科技大学CIMS中心,荣获了国际制造工程师(E)颁发的大学领先奖.

今天的机械科学与工程学院形成了自己的学科优势和办学特色.它是国内高校同行中最具有竞争力的学院之一,在2007年国家重点学科评估中,本一级学科名列全国第二,且具有3个二级国家重点学科.

技大学机械学院网站mse.hust.edu.,点击指导教师招生人数考试科目备注100机械科学与工程学院60报考我院博士的考生,在网上报名时,先暂不填报导师,只需填报专业即可.080201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类考生考试科目:

①2201高等工程数学(含矩阵论,数值计算方法与数理统计)

2213控制理论

2215优化设计

2244运筹学(限工业工程专业考生选考)

②1101英语

③3311电子技术(二)

3312计算机图形学及算法实现

3314工程测试与信号分析

3336生产计划与控制(限工业工程专业考生选考)

(2201,2213,2215,2244选一)

(3311,3312,3314,3336选一)

光电子类,信息类考生考试科目:

①2201高等工程数学(含矩阵论,数值计算方法与数理统计)

②1101英语

③3352计算机网络

3355半导体光电子学

3364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

3371数据结构及算法分析(数据结构60%)

(3352,3355,3364,3371选一)

同上0048陈立平0074陈卓宁0310李培根

(院士)0564史铁林0618万立0659王启富0705吴波0835杨叔子

(院士)0872易传云0933张海鸥0934张鸿海1362刘胜

(长江学者)1579熊蔡华

(长江学者)1583尹周平

(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588黄正东2499郭恩铭

()

080202机械电子工程0041陈吉红0070陈幼平0105丁汉

(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0272李宝仁0274李斌0543邵新宇

(长江学者)0602唐小琦0772熊有伦

(院士)1055周云飞1086朱玉泉1208杨文玉1214陈学东1363王煜

(长江学者)1416刘世元1536艾武1577彭芳瑜1579熊蔡华1582张国军1583尹周平1855胡友民080203机械设计及理论同上0048陈立平0224黄其柏0254金国栋0278李成刚0322李世其0618万立0659王启富0706吴昌林0826杨家军1182樊明武

(院士,跨学科)1214陈学东1588黄正东080204车辆工程同上0224黄其柏0254金国栋★080221工业工程同上0310李培根

(院士)0322李世其0534饶运清0543邵新宇

(长江学者)0971张新访1578高亮1582张国军2219顾佩华

(长江学者)2482何人可()080402测试计量技术及仪器①2201高等工程数学(含矩阵论,数值计算方法与数理统计)

②1101英语

③3314工程测试与信号分析

3315误差理论与数据处理

3352计算机网络

3355半导体光电子学

3364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

3371数据结构及算法分析(数据结构60%)

3522互换性与技术测量

(3314,3315,3352,3355,3364,3371,3522选一)

0177何岭松0263康宜华0837杨曙年0990赵斌1217蒋向前

(长江学者,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417武新军2483章明

()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是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重点建设学科.设有材料科学与工程博士后流动站."材料加工工程"和"材料学"分别于2001年和2007年被评为国家重点二级学科,"材料科学与工程"2007年被评定为国家重点一级学科."数字化材料成形"和"纳米科学与技术"均是国内首批自主招生的研究生专业.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拥有材料成形与模具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科技部快速原形制造技术生产力促进中心,湖北省材料化学与服役失效重点实验室,湖北省先进成形技术及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英先进材料及成形技术联合实验室等研究基地,设有湖北省高等学校材料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并参与武汉光电国家实验室(筹)的建设.

现有中国工程院院士1名,双聘科学院院士1名,长江学者讲座教授1名,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6名,教授42名(博士生导师37名).已建设了一支由知名教授领衔,老,中,青的师资队伍,形成了10多个学术团队,其中2个团队获得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群体.

2001以来,承担了各类科研项目650多项,其中包括国家973项目,国家863重大,重点和面上项目,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国家支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和面上项目,国防973项目,国防基础项目,国防预研项目,国防863项目等在内的纵向研究课题260多项,国际合作项目20余项,累计科研经费超亿元.获省部级以上科研奖励23项,其中国家级科技进步二等奖5项,省部级奖励18项(一等奖6项),在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2000余篇,出版专着和教材20余部,获国家发明专利50余项.

不断探索人才培养新模式,改革和完善教学体系,两次荣获湖北省教学成果一等奖.历年来培养博士300余名,硕士1250余名,其中19名获湖北省优秀博士和硕士学位论文奖(博士8篇,硕士11篇),2001年出版材料成形与控制工程专业国内第一套系列教材被60多所大学采用,2005年出版了国家"十五"规划教材6本,10本入选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

"材料加工工程"专业的主要研究方向为:现代模具技术,精密塑性成型技术材料加工装备及其自动化,液态及半固态金属精密成形技术,新材料制备与成形技术,先进连接与电子封装技术等,"数字化材料成形"专业的主要研究方向为:数字化模具技术,材料成形的计算机辅助技术,材料成形过程数值模拟,快速原型技术与快速制模,材料成形过程检测与控制技术,材料虚拟成形系统等,"材料学"专业主要研究方向为:表面科学与工程,新型块体非晶材料及纳米材料,新型金属和陶瓷材料,复合材料,光电材料与电子封装技术,新型能源材料及器件,核材料等,"纳米科学与技术"专业主要研究方向为:非平衡态与纳米材料,纳米生物材料,纳米陶瓷材料,高分子基纳米复合材料,纳米光电材料,封装技术与器件等.

指导教师招生人数考试科目备注110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42博士副导师080502材料学14①2216金属材料学

2217陶瓷材料学

2218高分子化学

②1101英语

1103日语

③3318材料热力学

3321物理化学(二)

(2216,2217,2218选一)

(1101,1103选一)

(3318,3321选一)08新型金属和陶瓷材料0093崔崑

(院士)09新型块体非晶及纳米材料10新型能源材料及器件02材料腐蚀与控制0165郭兴蓬11应用化学(环境/功能材料)03复合材料0253解孝林09新型块体非晶及纳米材料09新型块体非晶及纳米材料0439柳林01表面科学与工程0522乔学亮09新型块体非晶及纳米材料08新型金属和陶瓷材料0742肖建中10新型能源材料及器件01表面科学与工程0752谢长生03复合材料04光电材料与电子封闭技术09新型块体非晶及纳米材料10新型能源材料及器件03复合材料0769熊惟皓08新型金属和陶瓷材料02材料腐蚀与控制1151杨昌柱06新型环境材料11应用化学(环境/功能材料)03复合材料1253杨君友04光电材料与电子封闭技术10新型能源材料及器件01表面科学与工程1484宋武林1591王爱华09新型块体非晶及纳米材料1542曾大文03复合材料1590索进平07新型金属和金属陶瓷材料10新型能源材料及器件03复合材料1730马南钢08新型金属和陶瓷材料09新型块体非晶及纳米材料03复合材料1731李箭04光电材料与电子封闭技术08新型金属和陶瓷材料10新型能源材料及器件03复合材料2496黄云辉09新型块体非晶及纳米材料10新型能源材料及器件03复合材料2647葛昌纯

(双聘院士,)05核材料08新型金属和陶瓷材料10新型能源材料及器件080503材料加工工程18①2208先进材料成形技术与理论

②1101英语

1103日语

③3319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

3320金属材料治金学

(1101,1103选一)

(3319,3320选一)06新材料制备及成形技术0007蔡启舟08液态及半固态金属精密成形技术05现代模具技术0047陈立亮08液态及半固态金属精密成形技术01材料加工装备及其自动化0123樊自田1861董选普08液态及半固态金属精密成形技术02精密塑性成型技术0285李德群05现代模具技术02精密塑性成型技术0301李建军05现代模具技术07新材料制备与成形技术0340李远才09液态金属精确成形技术及过程控制01材料加工装备及其自动化0491莫健华02精密塑性成型技术02精密塑性成型技术0641王桂兰05现代模具技术07新材料制备与成形技术0693魏伯康08液态及半固态金属精密成形技术07新材料制备与成形技术0721吴树森08液态及半固态金属精密成形技术01材料加工装备及其自动化0727吴懿平2162安兵0707吴丰顺04先进连接与电子封装技术01材料加工装备及其自动化0889余圣甫03先进焊接材料的受焊行为01材料加工装备及其自动化0918曾晓雁02精密塑性成型技术0976张宜生05现代模具技术02精密塑性成型技术1258史玉升07新材料制备与成形技术07新材料制备与成形技术1260严有为08液态及半固态金属精密成形技术02精密塑性成型技术1594柳玉起05现代模具技术02精密塑性成型技术1597张祥林05现代模具技术02精密塑性成型技术1860周华民05现代模具技术01材料加工装备及其自动化2458王亚军

()04先进连接与电子封装技术★080520纳米科学与技术5①2216金属材料学

2217陶瓷材料学

2218高分子化学

②1101英语

1103日语

③3318材料热力学

3321物理化学(二)

(2216,2217,2218选一)

(1101,1103选一)

(3318,3321选一)02非平衡态与纳米材料0093崔崑04纳米光电材料,封装技术与

器件02非平衡态与纳米材料0439柳林02非平衡态与纳米材料0522乔学亮04纳米光电材料,封装技术与

器件05纳米生物材料01非平衡态及纳米材料0742肖建中06纳米陶瓷材料02非平衡态与纳米材料0752谢长生03高分子基纳米复合材料04纳米光电材料,封装技术与

器件05纳米生物材料06纳米陶瓷材料02非平衡态与纳米材料0769熊惟皓06纳米陶瓷材料04纳米光电材料,封装技术与

器件1253杨君友05纳米生物材料06纳米陶瓷材料02非平衡态与纳米材料1484宋武林1591王爱华02非平衡态与纳米材料1542曾大文05纳米生物材料06纳米陶瓷材料03高分子基纳米复合材料1590索进平04纳米光电材料,封装技术与

器件05纳米生物材料04纳米光电材料,封装技术与

器件1731李箭06纳米陶瓷材料02非平衡态与纳米材料2459庞爱民

()02非平衡态与纳米材料2496黄云辉★080521数字化材料成形5①2208先进材料成形技术与理论

②1101英语

1103日语

③3319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

(1101,1103选一)02材料成形过程检测与控制技术0007蔡启舟07材料成型过程数值模拟07材料成型过程数值模拟0047陈立亮04数值化模具技术02材料成形过程检测与控制技术0123樊自田05材料成形虚拟系统05材料成形虚拟系统0285李德群07材料成型过程数值模拟01材料成形的计算机辅助技术0301李建军04数值化模具技术02材料成形过程检测与控制技术0491莫健华08快速原型技术与快速制模07材料成型过程数值模拟0641王桂兰08快速原型技术与快速制模02材料成形过程检测与控制技术0693魏伯康07材料成型过程数值模拟02材料成形过程检测与控制技术0721吴树森07材料成型过程数值模拟02材料成形过程检测与控制技术0889余圣甫03材料成形过程数值模拟07材料成型过程数值模拟0976张宜生04数值化模具技术02材料成形过程检测与控制技术1258史玉升08快速原型技术与快速制模02材料成形过程检测与控制技术1260严有为07材料成型过程数值模拟06材料成型过程的计算机模拟1594柳玉起04数值化模具技术03材料成形过程数值模拟1597张祥林04数值化模具技术05材料成形虚拟系统1860周华民07材料成型过程数值模拟

2016年上半年博士学位申请,生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数理统计的论文范例 大学生适用: 专升本论文、在职研究生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15 写作解决问题: 怎么撰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模板、论文结论 职称论文适用: 杂志投稿、高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怎么撰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最新题目

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

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一级学科所属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原动力工程系)是华中科技大学(原华中工学院)1953年建校时创办的四个系之一.70年代和80年代逐渐建立了齐全的学科体系,90年代在若干重要研究方上形成了鲜明特色.21世纪以来,经过211"工程和985"工程重点建设,已经形成了以煤燃烧国家重点实验室,热能工程学科平台,热科学与流体科学研究中心,热能与动力工程实践教学基地等为支撑的创新性学科平台系统.煤燃烧国家重点实验室已经成为世界上有影响的煤燃烧研究基地之一.

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是全国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现有8个博士,硕士研究生培养学科(二级学科).建有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是全国首批优秀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007年,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一级学科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

学院现有教职员工140余人,其中,博士生导师30人,教授35人,副教授34人.近年来,有14人分别获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和湖北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2人次受聘为国家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2人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3人受聘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1人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人获得高校青年教师奖,3人入选教育部新(跨)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一个学术团队荣获教育部首批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创新团队,2007年又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

本学科在煤燃烧过程中的SOx,NOx,有机污染物,痕量重金属生成机理与防治,煤粉燃烧颗粒物排放机理及其治理,燃烧数值模拟,先进煤粉燃烧技术,大型炉膛燃烧可视化监控技术,固体废弃物燃烧与控制技术,下排气循环流化床锅炉技术,煤与生物质气化资源化多联产,火电机组状态监测,能损分析,智能诊断与状态检修,动力机械与设备的安全性及寿命评价,大型水电机组性能检测和在线监测,卫星热控,先进强化传热技术,新型换热器,生物传热,太阳能热气流发电,高效风力发电技术,先进工业节能与建筑节能,舰船与汽车动力系统,高功率密度发动机,内燃机替代燃料,新型斜流风机,热声制冷,超低温工程与装置,高效制冷系统与设备,民爆生产线关键设备安全性监测等方面,开展了卓有成效的研究工作,得到国内外同行的高度评价和认可.

十五以来,本学科完成了国家,地方和企业委托的科研课题300多项,获科研经费过亿元,其中,主持2项国家973"项目和8项973"课题,获国家863"项目7项,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3项,面上项目45项,国防预研项目5项,获得国家级,省部级科研和教学成果奖20多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各一项,省部级科技一等奖4项,二等奖8项,国家授权的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近50项,出版专着,译着和教材3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近2000篇,被国际三大索引收录的论文600余篇.

长期以来,本学科将研究生作为教学,科研和实验室建设的主体力量进行培养,注重学科交叉,已形成一整套高素质人才培养模式和优良学风.2001年,研究生培养成果获得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本学科将重点完善本科,硕士,博士研究生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充分发挥研究生的创造性,形成一套符合学科发展规律,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本学科确定了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一级学科研究生课程体系建设的总体目标,将分阶段建设具有系统性,先进性和前瞻性的一级学科研究生课程体系.4门课程教材已入选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1门课程教材入选全国动力工程领域工程硕士核心教材.将进一步理顺本科生和硕士,博士研究生课程体系之间的关系,完善梯次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大幅度提升本学科研究生课程教学水平.

为提高博士生的培养质量,本学科在博士生导师遴选,博士生课题,研究项目和经费支持,国际交往和国内交流条件等方面要求严格.博士生研究课题坚持理论与工程相结合,以重要的纵向课题和技术含量较高的横向合作课题为背景,力求创新.根据研究方向和内容的需要,多年来本学科坚持适当招收其它学科,特别是理科背景的博士生,促进学科交叉,渗透,有利于使传统工科博士培养走向更加综合的层次,增强学科活力.特别需要说明的是,在博士研究生招生考试科目中,热能工程学科分别设置了适合数学和物理专业背景学生报考本学科博士生的考试科目,能源与环境工程学科和动力工程及其自动化学科分别设置了适合环境工程学科和控制学科学生的考试科目,为这些学科的考生进入本学科博士研究生行列创造了有利条件.

本学科经常邀请国内外着名专家讲学,为博士生提供最新信息,扩大学生视野,鼓励博士生在国际上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参与研发新产品,新技术,申请专利,提高独立开展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和水平.

本学科目前在校硕士研究生290余人,博士研究生180余人.研究生培养质量居于国内前列,博士生在读期间平均发表SCI论文1~2篇,EI收录论文2~3篇以上.本学科已有14篇博士论文获得湖北省优秀博士论文.半个世纪以来,本一级学科培养了万余名高层次人才,其中一大批优秀毕业生已成为国内外着名大学,企业,政府机构中的杰出人才,为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做出了较大贡献.

指导教师招生人数考试科目备注121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35博士副导师080701工程热物理4①2219高等工程热力学

②1101英语

③3322高等传热学01强化传热理论与应用技术0232黄素逸04汽液两相流动传热理论及应用技术01强化传热理论与应用技术0411刘伟0804许国良02多孔介质传热传质理论与应用技术2223杨昆03热交换设备的节能理论与技术04汽液两相流动传热理论及应用技术05热设备及系统的性能分析与优化06电子器件散热及卫星热控技术05热设备及系统的性能分析与优化1257靳世平080702热能工程18①2205动力系统

2220燃烧理论

2221数值分析

2284分形几何

②1101英语

③3303随机分析

3307热力学与统计物理

3322高等传热学

3327叶轮机械原理

(2205,2220,2221,2284选一)

(3303,3307,3322,3327选一)02燃烧污染与治理1006郑楚光

(973首届科学家)03燃烧过程数值模拟11热力设备与系统故障诊断及运行优化与仿真01煤燃烧理论与技术0786徐明厚

(长江学者)02燃烧污染与治理03燃烧过程数值模拟09生物质高效转化与资源化利用技术10燃烧测量,诊断与控制01燃烧理论与技术0530邱建荣欢迎化学化工类学生报考02燃烧污染与治理(长江学者)03燃烧过程数值模拟13灰渣资源化利用02燃烧污染与治理0453陆继东03燃烧过程数值模拟(长江学者)10燃烧测量,诊断与控制11热力设备与系统故障诊断及运行优化与仿真01煤燃烧理论与技术1031周怀春10燃烧测量,诊断与控制11热力设备与系统故障诊断及运行优化与仿真0229黄树红14蒸汽轮机寿命及运行安全15大型旋转机械振动02燃烧污染与治理0038陈汉平08流化床理论与技术09生物质高效转化与资源化利用技术01煤燃烧理论与技术0032陈刚02燃烧污染与治理02燃烧污染与治理1485张军营06新型煤转化技术07零排放发电技术03燃烧过程数值模拟1572柳朝晖05湍流多相反应流体力学07零排放发电技术04复杂流动的介观模型和方法2226郭照立05湍流多相反应流体力学01煤燃烧理论与技术2227姚洪02燃烧污染与治理09生物质高效转化与资源化利用技术02燃烧污染与治理1587向军03燃烧过程数值模拟12热力(燃烧)系统节能环保新技术03燃烧过程数值模拟0557施保昌01煤燃烧理论与技术2224傅培舫03燃烧过程数值模拟06新型煤转化技术08流化床理论与技术080703动力机械及工程4①2201高等工程数学(含矩阵论,数值计算方法与数理统计)

2221数值分析

②1101英语

③3326内燃机理论(二)

3521控制理论(二)

(2201,2221选一)

(3326,3521选一)02动力机械智能控制与系统仿真0980张煜盛03发动机故障诊断与专家系统04发动机排放控制及其检测技术06内燃机燃烧及其数值模拟07内燃机增压技术09清洁燃料与新能源利用技术10水下热能动力系统关键技术02动力机械智能控制与系统仿真0149高世伦03发动机故障诊断与专家系统04发动机排放控制及其检测技术06内燃机燃烧及其数值模拟07内燃机增压技术09清洁燃料与新能源利用技术01动力机械减振降噪技术0226黄荣华02动力机械智能控制与系统仿真04发动机排放控制及其检测技术06内燃机燃烧及其数值模拟07内燃机增压技术08内燃机中流动分析及其数值模拟09清洁燃料与新能源利用技术03发动机故障诊断与专家系统0035陈国华04发动机排放控制及其检测技术05发动机现代设计理论与方法06内燃机燃烧及其数值模拟10水下热能动力系统关键技术01动力机械减振降噪技术1602蒋炎坤02动力机械智能控制与系统仿真04发动机排放控制及其检测技术05发动机现代设计理论与方法06内燃机燃烧及其数值模拟08内燃机中流动分析及其数值模拟09清洁燃料与新能源利用技术10水下热能动力系统关键技术080704流体机械及工程2①2241高等工程流体力学

②1101英语

1103日语

③3327叶轮机械原理

(1101,1103选一)01CFD/CAD耦合系统0715吴克启1749王海02空调风机内流理论与性能及低噪声03前缘弯掠叶片动力学及其内流机制04流体机械复杂内流与涡声理论研究05水电厂设备故障诊断及状态检修06流体机械系统节能与风能利用01CFD/CAD耦合系统1604王军080705制冷及低温工程3①2219高等工程热力学

2241高等工程流体力学

②1101英语

③3322高等传热学

3521控制理论(二)

(2219,2241选一)

(3322,3521选一)04制冷空调系统,设备及其节能新技术1882陈焕新05制冷空调系统测控技术与计算机仿真06制冷空调系统优化控制理论及建筑节能01空调系统及室内空气品质0172何国庚07制冷与低温传热传质理论08制冷与低温系统及其节能技术02两相流稳定性0314李青()03热声热机1486张晓青06制冷空调系统优化控制理论及建筑节能2405王盛卫()09制冷空调系统检测与故障诊断08制冷与低温系统及其节能技术0568舒水明10低温多元多相热流体特性及动态过程11气体液化分离方法与系统优化080706化工过程机械1①2201高等工程数学(含矩阵论,数值计算方法与数理统计)

②1101英语

③3322高等传热学

3521控制理论(二)

(3322,3521选一)01先进分离技术及模拟优化与控制1254余永富

(院士,)0382刘根凡

★080720能源与环境工程2①2201高等工程数学(含矩阵论,数值计算方法与数理统计)

2220燃烧理论

②1101英语

③3322高等传热学

3524固体废弃物处理

(2201,2220选一)

(3322,3524选一)03能源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0786徐明厚06固体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长江学者)01能源与环境工程0453陆继东

(长江学者)01能源与环境工程1485张军营02能源的资源化清洁利用04能源转化利用与污染控制05环境材料与技术01能源与环境工程1587向军03能源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2227姚洪06固体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080721动力工程及其自动化1①2201高等工程数学(含矩阵论,数值计算方法与数理统计)

2220燃烧理论

②1101英语

③3322高等传热学

3521控制理论(二)

(2201,2220选一)

(3322,3521选一)

01数字化锅炉,燃烧优化及机组控制1031周怀春 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

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其一级学科电气工程是"211工程"和"985工程"重点建设学科.1961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1981年电机与电器和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学科成为国内首批博士学位点,1996年首批获得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电机与电器学科1988年被评为首批国家重点学科,2002年电机与电器,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两个学科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2007年电机与电器和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通过国家重点学科评估,电工理论新技术新增为国家重点学科,本学科点成为首批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是我省电气工程领域唯一的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在国内的各项学科评估中,本学科多年来均名列前三名.主要研究方向有:

电机与电器该学科的传统特色研究方向有电机绕组理论,电机电磁场计算,电机设计与运行控制,微特电机和变压器等.瞄准学科发展前沿,形成新的研究方向,如新型电机与特种电磁装置,高品质电气驱动与数字化伺服控制系统,新型光电互感器,电能质量控制与新能源开发利用新技术,脉冲强磁体,电弧接触理论及应用等.该学科现有湖北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和跨世纪学科带头人,霍英东基金获得者等学科带头人,教授11人(博士生导师10人).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樊明武教授,是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我国电磁场数值计算领域开拓者之一,着名回旋加速器专家,磁铁理论与工程专家.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该学科点有电力系统运行与控制,电力系统继电保护,电力系统分析与规划,超导电力科学技术,舰船发供电系统等主要研究方向.瞄准学科发展前沿,开展学科交叉创新研究,重视研究基地建设,形成鲜明的学科特色.本学科点现有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1名,教育部高校青年教师奖获得者,湖北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名,新(跨)世纪人才4名,教授18名(其中博士生导师12名).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程时杰教授长期从事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领域的教学与科研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电力系统运行与控制,电力系统分析,超导电力.

高电压与绝缘技术学科:该学科在保持传统高压学科优势的前提下,紧密围绕国家特高压输电系统建设和国防发展的需要,开展高电压新技术的研究,形成有较强特色,在国内居于前沿地位的研究方向,如强流脉冲功率技术,气体放电理论与应用,高频高压测试,过电压防护与电磁兼容,高电压新技术等.该学科拥有国内高校中容量最大的合成试验系统,承担多项重大科学研究工作.在高储能密度电容器,强流脉冲功率开关,脉冲功率能源组件等方面的研究水平处于国内前沿,提出了输电线路雷击及过电压分析的新方法.该学科现有教授4名,博士生导师3名,副教授5名.

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学科的传统特色研究方向有电力电子装置,系统及应用,电力传动及其自动控制系统,新型电力电子电路及控制技术,电力电子器件及其应用技术,电力电子电路的电磁兼容性研究,计算机控制技术等.瞄准学科发展前沿,注重学科交叉创新,形成新的研究方向,如电力电子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舰船全电力推进系统及其现代控制技术,综合电力系统集成化技术,新能源发电及其应用技术等.电力电子变换器的拓扑结构,控制技术,模块化并联技术,电磁兼容性基础理论研究居国内先进地位,多项舰船电力电子装置的研究填补了国内空白.该学科现有教授7名(博士生导师3名),副教授4名.

电工理论与新技术该学科点围绕国家战略需求,致力于学科交叉和创新,拓展了电工理论与新技术在国防,科学实验,环境,生命等领域的研究和应用,形成了以下核心研究方向:(1)研究大功率脉冲电源结构和器件的应力,精确充放电控制,系统电磁兼容,高功率脉冲器件,脉冲功率应用技术.(2)研究脉冲磁体技术,脉冲磁场供电与波形调控技术,脉冲强磁场测量技术,脉冲强磁场的工业应用.(3)研究聚变装置中关键电气技术,大气压等离子体应用,大容积等离子体源的研发及应用.(4)研究复杂系统中非线性电磁效应,多相体放电,电磁波与等离子体相互作用.该学科瞄准学科发展前沿,研究方向涉及新能源,极端电磁条件,脉冲功率技术等领域.

脉冲功率与等离子体该学科承担过多项国防科技中脉冲功率技术的研究工作,凝练形成特色鲜明的优势学科方向:脉冲功率技术,脉冲强磁场技术及应用,等离子体与聚变技术和非线性电磁效应研究.承担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脉冲强磁场实验装置"的建设任务,建成后将成为世界四大脉冲强磁场技术研究和应用中心之一.该学科点现有教授17名,其中工程院院士1名,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名,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负责人1名,国家重大专项专家1名,军口863专题专家1名,国际合作重大专项国际热核实验反应堆(ITER)中国专家委员会委员1名.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潘垣教授是磁约束聚变技术,高功率脉冲电源技术专家,国际热核实验反应堆ITER中国专家委员会委员,我国最早从事聚变研究的主要成员之一,是我国磁约束聚变技术及大型脉冲电源技术的主要开拓者.

电气信息检测技术该学科主要从事电气测量和控制,智能仪器和信息处理等方面的教学和科研工作,致力于新型互感器理论及应用的研究.本方向拥有全国唯一320kA匝高精度的直流大电流检测装置,研究成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从事新型光学电压,电流互感器的研究开发,其研究水平处于国内领先地位,已研制出10kV,35kV,110kV,220kV,500kV的不同系列共10种以上的OVT及OCT产品样机.电气测量工程系现有教授3人(均为博士生导师),副教授3人.指导教师招生人数考试科目备注131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51080801电机与电器10①2201高等工程数学(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