硕士生文答辩报告书,答辩报告书

点赞:8559 浏览:33486 近期更新时间:2024-02-04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2016届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感想

序言

2016年5月下旬,本课题组分别有3名博士生和3名硕士生进行了学位论文答辩.先后邀请了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张厚粲教授,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彭聃龄教授,朱朝喆研究员,宋艳教授,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魏景汉研究员,罗劲研究员,李娟研究员,北京视觉与脑认知研究中心主任赵伦教授等参加了答辩会.博士生中有2名属于延期一年答辩.博士生在正式答辩前进行了规范的预答辩,所有研究生在答辩前都先后进行了2-4次的模拟答辩.但是,正式答辩过程中依然暴露出不少常识性的问题.为此,在答辩结束后,请所有答辩的同学和所有课题组其他参加答辩会的同学,就答辩过程中的体会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感想,希望对各位成员今后的工作,学习,生活,乃至为人处世都能有所启发.我个人的感想更多,留待日后梳理.看了各位成员所写的感想,觉得有必要集结在一起发给大家,便于相互交流,取长补短.

周仁来

2016-6-3

rwrw.bnu.edu.

本次答辩的感想——陈思佚

态度

做学问,当有"孤往精神".学术贵在专一,曰用心专一,曰用情专一.我觉得要赋予学术以一种与生命同价的内在的神圣性,如黄侃说:"学问文章,当以四海为量,以千载为心,以高明远大为贵",如熊十力说:"做学问,要像战场上拼杀一样,要义无反顾."只有靠这样的精神,即使手头上有许多其他事情需要做,但是心中的信念一定不动摇,一定要以自己决心要做的研究为主,不怕困难.一个好的学者,应心中有事,意中有人,眼中有泪.心中有事,即应深知人生责任所在,意中有人,即服膺在本专业登峰造极的人物,眼中有泪,即魂牵梦绕,喜怒哀乐,惟在名山事业.心中有事,意中有人,眼中有泪.

继续地专心致志,确定了领域就要专一,不东一下西一下,始终如一,但是却要关心目前相关的前沿.术业有专攻,"少则得,多则惑".专注,坚持,几十年如一日,咬住青山不放松,建立并不断巩固自己专业领域的根据地,自然能够在本专业掌握话语权,取得他人无法取代和难以超越的成就,在学术史上,占据一席之地.努力摒弃浮躁情绪,每日静下心来看书,看文献,思考,总结.日积月累便有所得.

行动

一个"好的"问题基本上决定了论文的质量.而一个好的问题不仅在于它的现实价值,学术价值,更重要的是自己对这个问题的理解和思考的程度,这决定了这篇论文的深度.而解决这个问题,需要一步一步去论证,每一步需要怎么去做,别人是怎么做的,自己应该怎么做,我这么做有可靠性吗能够说明问题吗不断地反问自己,然后确定自己是否在一个正确地方向上前进.

硕士生文答辩报告书,答辩报告书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老师类论文范文 大学生适用: 电大毕业论文、函授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92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技巧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文献综述、论文摘要 职称论文适用: 论文发表、职称评中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技巧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秀选题

师兄师姐的答辩给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首先,开题答辩很重要,感觉许多开题答辩存在的问题,在结题时依旧存在那些问题.在开题答辩时就要好好地琢磨老师们提出的宝贵意见,改进实验.许多基本的技术问题如果出错,会显得自己的基础知识掌握不扎实,对自己的实验不负责任.

做研究要踏实,一步一步的来,文献功底深厚,深刻理解文献,总结文献中的问题.在实验技术上不要盲目跟从他人,要寻求最客观和可靠的手段,多寻求老师们的意见.将方法做到可靠,才能对数据结果有保证.

做研究要不断地静下心来思考,整个研究应该像一个故事那样前后连贯,突出主旨.

成长

我把做研究的过程看做是一个成长的过程.自己伴随研究成果一块儿成长,从孕育,出生,到长大成人.自己也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成熟.所以眼界在开阔,思想在丰富,见解在加深.那么自己所孕育的成果也应该呈现出自己所成长的表现,表现出深度,富有自己的特色,具有不一样的感觉,又显得丰富和具有内涵.这是我所期望的.这样的成果才是一份能让自己满意的成果.

2016年毕业答辩观后感

原琳

连续两天的毕业答辩,答辩人不同,研究内容不同,技术方法也不同,但是在我看来,有一些问题却是类似的.

首先,从文献综述来看,文献综述的量还是不够的,因此所研究问题的意义和创新性容易被答辩老师所质疑.文献综述中,如果把相关文献都齐备的归纳总结,那么所研究问题的必要性与重要性必定一目了然,也就无庸置疑了.

其次,研究方法上,大家也有些共同的问题.在提出所欲研究的问题之后,恰当的研究方法对于证明问题更为重要.我所指的共同问题,不是某个研究中一个方法上的漏洞,而是大家对于研究方法的态度.我们课题组有个习惯,大家在实验编程,仪器和软件的设置时,习惯性的师妹问师姐,参数设置代代相传,大家并没有真正的考虑到自己研究的具体条件和特点,更没有在实验前查阅相关文献,或者咨询权威专家.印象很深的是,有同学答辩时,在老师问及为什么要用AC记录时,回答说因为他用的是某师姐的模板.这不禁让我想到在最近和睿哲一起做的幼儿园的ERP实验中,我也是直接使用的睿哲设置好的模板,而并未根据我和她实验的差异,考虑并重新设置适合我实验的参数.如此这样,我们课题组便一人错,人人错.大家都觉得别人这样做了,我也可以这样做,却造成了日后论文难以纠正的硬伤.以后的研究中,实在是应该注意.

最后,在研究结果和结论的总结上,多位同学被提出看似有很多的结果,但是却无法证明一个有意义的实际问题.换言之,几个子实验的结果并没有层层递进,互相补充,围绕一个问题得出一个整体的结论.我认为,一方面是大家总结实验结论的语言技巧不够(注:实际上是结论的综合分析和理论凝练不够),没有将一条一条的实验结果归纳总结,并上升一个高度.另一方面的原因似乎更重要一些,即在最初的问题提出时,就不是整体的思考研究思路,而是想到一个实验就先做一个,然后再想到一个就再做一个.这样做在发表论文时没有太大的影响,但是作为学位论文,却感觉逻辑连接不严密,甚至有些牵强,本就不是围绕一个问题展开的研究,也就很难在做结论时就一个实际问题来进行了.

以上是我听这次答辩的一些感觉,希望自己日后的学位论文中加以注意.

参加08级硕士毕业答辩有感

华弥之

由于周四上午博士毕业答辩我有课未参加,因此主要谈谈周五上午参加硕士毕业答辩的感想,主要有以下五点:

感想一,关于态度与准备

首先想表达的是,真的很欣赏师兄师姐在正式答辩中表现出的流畅的表达与沉着的应对,包括PPT的制作也比预演时有了不少改观,这也印证了我们课题组成员往往在正式场合会超水平发挥的规律.究其原因离不开两点,一是更为认真的态度,二是更为充分的准备.相比之下,也许每周组会上的报告就往往是很匆忙地准备后草草地展示一下,虽然这确实锻炼了短时高效准备报告的能力,但就大家在正式场合的发挥来看,我们课题组成员的潜力非常大,我想如果每次组会都抱着这次答辩的这种态度来准备,相信潜力会有更大的挖掘,并且最终毕业答辩前的准备也不会如此充满,发挥也能更出彩一些.

感想二,关于深入浅出

台下在座的几位评委老师所擅长学术领域差异非常大,怎样让不同领域的专家都理解自己的研究在做什么,就要求展示过程能够深入浅出.看得出师兄师姐都非常注重深入浅出这一点,但我觉得还有待提高之处是浅出不代表从相关的最基本常识说起,例如要是从像"情绪"这样最基本定义说起算是"浅"了,但反而让"出"的过程变得极其漫长,或者有中间突然加速的感觉.所以找到一个既容易理解又与自己研究最为贴近的点来展开显得尤为重要.

感想三,关于详略与重点

在找到一个好的起始点后,详略与重点的把握就非常重要.评委老师都非常强调问题的提出部分与研究的创新之处,所以这些应当作为展示的重点之一加以强调,并且尽量做到能将这一问题贯穿研究的始终.做这一研究是为了解决什么心理学上的问题研究设计是如果解决这一问题的研究结果是否解决了问题如果能将这些问题作为一条清晰的主线,应该能增进评委对研究的理解.除此之外的另一个重点是研究结论,评委提出有时毕业论文的结论部分更偏向于实验结果而不是实验结论,结论部分不是简单重述实验结果而是应当从中提取出有规律的,有适用性的让人能看到其价值的结论.

感想四,关于细节与规范性

像魏老师,彭老师对毕业论文看得都极为仔细,在答辩过程中也指出了许多论文中概念运用不准确,表达不清醒甚至是有错别字的地方.这些老一辈评委老师的细心也提醒我,作为一个研究生,研究没做好可能受限于能力与经验,但这些细节与规范性上完全能够做好的地方出许多差错就会让评委老师质疑作为研究生的基本素养,所以在这方面也要吸取教训多花点功夫.

感想五,关于ERP真正的价值

答辩中张厚粲老师也提到,现在有了使用ERP技术的有利条件大家就喜欢用这些高科技来做点什么,这想法没错,但是这种利用高科技技术的研究不应是盲目的,而应是问题驱动的.以脑电为指标本应加强研究的客观性科学性,利于从生理学神经机制上为现象或理论提供依据,且ERP技术在时间定位上又有极高的准确性,在分析时间进程上的特点也有很大优势.怎样使ERP技术真正怎么写作于我们研究的问题,这在研究设计之初就应当考虑清楚,据此来决定ERP实验的必要性以及具体如何设计.

最后还是要像周老师说的那样,吸取经验,早做准备.

学位论文答辩感想

刘睿哲

每一年春末夏初,是毕业生最忙碌的时节,准备毕业论文,准备毕业的各种手续,准备就业或者准备出国.我想,东西都做得很好,不至于苦恼毕业,可是不管毕业论文做得怎么样,说到论文答辩,心里总是有些忐忑.我自己人生中经历的两次答辩,本科毕业与研究生开题,同样如此.大概人真的都会对未知的事物感到焦虑.

现在答辩都结束了,关于它的感想,总有那么几条必不可少.

首先,将一切工作做在前面.如果想答辩的时候一切顺利,那么就提前做好准备.不管是毕业论文的实验,还是数据处理,结果讨论,或是毕业论文写作与PPT制作,如果能提前将这些工作做好,那么答辩时必然顺水推舟.

其次,凡事过问.毕业时事情繁杂,许多事情堆积在一起,有些事情不过问不知道,小事情就这样过去了,大事情也许会引来许多麻烦.

再次,注重细节.答辩时,许多老师对细节十分在意.有时候细节能决定成败,有时候细节也无法把握命运,但注重细节总胜于疏忽大意.

最后,纵观全局.我记得高考时,语文作文的中心是"虎头猪肚豹尾".三年研究,做到最后,也该记得回到最初,如此贯通头尾,方能自圆其说.做一个豹尾,而不是蛇尾.

以上是关于答辩的一点想法,对明年这时候的自己同样适用.

然而今年,我这个做师妹的,能帮忙之处也只有做一些杂活,提一些意见.三月,看师姐师兄忙碌地补充实验,得空也帮他们做上一两个,四月,坐在实验室里,身边是他们在分析数据整理结果,五月初,在组会上听各位的答辩预演,正式答辩之前,联系老师,定地点,准备各种材料与表格,答辩当天,准备会场,做答辩记录,听各位老师的意见与决议等这些忙乱并不是第一次.忙完坐下,才想起未来.一个月后的实验室,会少几个人,多几张空桌子.忙时一起讨论闲时一起吃饭的人,又少了那么几个.

寝室同学说,他们答辩结束,答辩人感言时,大家都哭了.师姐说我们实验室的风格就是硬派,所以我想硬派作风的人是不该哭的,可心中毕竟有万般不舍.

又是一年过去了,再一次为师兄师姐准备答辩的事宜,再一次准备送别他们.无论是好是坏,这三年都已过去,愿我的各位师兄师姐,今后在这希望与绝望并存的风雨之路上,一切圆满.

答辩感想

彭明

众多心理学界的顶级老师的参加,让两天的答辩星光熠熠.博士论文答辩中有赵仑老师,朱朝喆老师,魏景汉老师,罗劲老师,李娟老师,硕士答辩中有魏景汉老师,罗劲老师,张厚粲老师,彭聃龄老师还有宋艳老师.

博士师姐们从开题到预答辩再到答辩,已经讲过很多次了.连张晶师姐都说罗劲老师那都有她四五本的论文了.虽然在开题的时候师姐们的毕业论文就基本成型,不过经过不断的修改之后,在这次正式答辩的时候已经变得非常的系统和完整了.

在第一天的答辩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夏师姐的答辩报告,因为夏师姐做的内容非常的丰富,所以一直认为这次夏师姐估计又要讲很久了吧.可是很出乎我意料的,夏师姐讲了可能还不到二十分钟就完成了.并且该讲到的基本内容也都没有漏掉.突然让我觉得即使内容很多,也是完全可以在给定的任何时间讲完的.我之前看过一个系列短片——《颠覆你思想的演讲》,里面每个研究者用大概十分钟左右的时间介绍自己在某个领域的研究成果,包括研究背景,方法以及结果和结论,并做适当的推广.在这短短的十多分钟的时间里,这些科学家要将自己近几年的研究成果汇报出来.这些研究成果如果要详述可能几天也说不完,可是只给他们十分钟的时间,他们同样讲的非常的清楚,并且异常的精彩.这可能就是科学报告的极致,也是最让人心动的地方了.

在第二天的答辩中,我,翱翔还有丹玮成了报告的主角.为了能更流利的完成论文报告,在之前我就演练过很多次,尤其的报告开始的几张PPT.不过相对来说我对后面的内容有点忽视,因此在结论部分报告的比较零乱,显得不那么有组织性.当然,这也有可能是本身对研究的思考深度不够所致.可能对于很多硕士论文都有这样的问题,思想深度不够,而且是非常不够.尤其是对比之前的问题提出时美好的理论构想,结论部分更显单调和单薄.这也从另一方面反映我们的积累非常有限.而对于要继续攻读博士学位的我来说,对思想深度的要求更加重要.除了多读论文之外,经典的教材和课外书籍同样是非常重要的,并且需要进行更多的思考.当然思考之余能将这些感想写下来可能收获会更多,而且还能锻炼自己的写作能力.

最近我也听了几个课题组的硕士或博士答辩.总体感觉上,大家做的东西都不错,讲的也都挺好,不过我还是比较喜欢我们课题组答辩的氛围.答辩不是一个简单的工作检查的过程,而是一个思想碰撞的课堂.并且我们的讨论不是一个封闭的为了得到结论而进行总结,而是一个开放的,为了更好的进行下一步而展开的.我想这也是为什么周老师不计成本,不惜代价找这些牛导来答辩的原因吧.

除此以外,我觉得我们课题组的同学在报告过程中的仪态都很好,没有特别紧张的同学,报告的都很流利.这也与我们平时在课题组中的磨砺,以及周老师对我们的要求是分不开的.

说了这么多的好话,应该说些坏话了.我觉得我们课题组在ERP的技术掌握方面,基本理论知识以及操作都掌握的不错,可是对于操作中的细节,以及与研究内容相关的脑电成分的具体的知识显得十分的欠缺.因此在答辩中,老师们会提出一些关于成分的命名,成分意义,成分出现的时间段还有成分出现脑区中我们存在的问题.另外,我们对ERP技术掌握的深度特别有限,对数据处理,分析时,大多都是批量的处理,或者是采用简单的方差分析的方法.并且除了对成分进行分析之外,就没有再对地形图进行分析,或者进行溯源分析.这都说明我们对ERP技术的掌握只限于皮毛.在以后对于ERP实验中,我们需要对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当然如果自己做不来的一定要跟周老师提出来,找专家来辅导,相信周老师一定会大力支持我们的!

答辩感想

杨萌

说来羞愧,这回的答辩我几乎没有认真听内容,博士的答辩我忙着看师兄师姐是怎么做答辩秘书的,现场还需要准备什么,都有什么要签字等等,硕士答辩时则忙于做答辩秘书,加上中间还有一个我的本科生毕业答辩,这几天都过得忐忑不安,心惊胆战.


但是师兄师姐为我提供了很多帮助,这个答辩秘书几乎是课题组成员一起完成的,这才使得整个过程中没有出现大乱子,这里非常感谢各位师兄师姐的帮助,也再次让我意识到我们课题组的师兄师姐都那么热心善良.

虽说没有认真听,但是还有那么几点值得反思的.

首先,要多做.我总是觉得,赵仑老师之所以能每次都那么潇洒地翻开论文,自信地提出一个问题,就是因为他做的ERP实在太多,他经历了几乎所有可能遇到的问题,所以才会一眼就看出别人的问题.因此我觉得,要想掌握好一门技术,一定要多做实验,这里的多做,指的不是简单的帮师兄师姐打打脑电膏那么简单,而是指自己真正的投入进去,愿意去摸索的过程.

其次,"重点是解决了什么问题".这是张老师和彭老师提出的,我觉得和我自己的想法非常一致.我觉得我们似乎有点过于追求技术而忽略了一些问题,比如,这个技术方面的因变量和行为结果存在着什么相互支持或相反的关系这些结果最终说明了什么由于变量太多,常常让我们自己也忘了自己的主题.

再次,"我很好奇的是为什么你没有根据实验一的结果继续探索,而是另设计了一个ERP实验".虽然罗老师问的问题是针对许翱翔师兄说的,但是也是我一直以来的困扰,就是为什么我们在实验之前就要有一个明白的逻辑严谨的框架,将所有实验框在一起,我总觉得研究是一个不断递进和深入的过程,做第一个实验时自然会对第二个实验有思考和改进,可能做完实验一后整个研究思路都相应调整了,在做实验之前确定的框架必然比做了一部分实验后的浅显很多,那么为什么要坚持之前的框架呢.或者说,为什么要坚持实验最初就提出一个框架呢,我总觉得张晶师姐的实验其实就是一个层层深入的过程,这就是为什么她的ppt在研究思路那一张总是很为难,不知如何写,为什么不就干脆写成一个层层递进的格式呢,然后最后总结时梳理一下思路,像讲一个故事一样娓娓道来,岂不是更好吗

最后,我觉得李娟老师给姚茹师姐提的一个建议特别好,就是将所做的所有实验结果放在一起比较效果量,然后找出那个影响最大的因素,进而针对这一点对学习障碍的孩子进行训练,测查他们的恢复情况,我觉得这个提议既提升了整个研究的意义,又操作起来难度不大,有着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6位师兄师姐马上就要离开我们了,去年这个时候,我还什么感觉都没有呢,现在则有着各种不舍,不过想想他们都走向了更美好的未来,也就释然了,心里满怀着祝福,愿各位师兄师姐在未来的日子里都还能记得我们这一群总是用各种问题打搅他们的师妹,也愿他们都能幸福平安,岁岁年年.

答辩感言

张晶

将答辩前后拉出一个时间轴,时间轴上,不同的心情会顺次分布着.它们分别是,忐忑,焦虑,平静,激动,反思,感慨.下面我对这些心情分别进行诠释.

忐忑.在论文外审的时候,忐忑充斥着我的杏仁核.忐忑其实就是恐惧,各种担心.这种担心是对自己论文的不自信.为什么会不自信有些内容是可以改进的,而自己大多因为懒惰没有动手.这种担心和忧虑是很难熬的,这里的教训就是,再大的问题只要你动手去做,都会化为乌有的.动手就能消除恐惧.

焦虑.在答辩准备阶段,各种材料繁多,其复杂程度不亚于准备签证材料.看着需要准备的清单,等着各种文件到位,我着实焦虑.这种焦虑来源于我的性格.做事情过于急躁,尤其是对于程序性的东西.有些东西是需要等待的.在与人相处中,急,是最大的忌讳.伤人伤己.焦虑的实质还是恐惧.我怕签字盖章文件准备中的任何一个环节出错,我怕任何一个出错导致答辩不成功,无法毕业.为了顺利毕业,大家付出了太多太多.一定不能够功亏一篑.现在看来,这种心态是正确的,但是需要清楚的是,认真细致是保证程序性工作顺利进行的关键.只要将该做的仔细准备好,自己这里不出岔子,就不需要杞人忧天了.

平静.经历了长期的准备,终于到了"登台表演"的一刻.而这一刻,我的心情是出奇的平静.夏师姐出色的答辩,她的坚定,成熟的气场感染了我.在自己答辩中,我控制自己的语速,眼神,语词逻辑,终于把想要表达的内容平静而顺利地演绎了出来.夏师姐传递给我的平静,源自对内容的烂熟于心,对答辩的正确认识.

激动.魏景汉老师开始宣读答辩决议,我已经不能呼吸.二十年的读书经历,唯有这一刻让人激动,感动.魏老师宣读完毕我的决议,我有热泪盈眶的冲动.我是个后知后觉的人,现今再想这一刻,难抑心中的感动.感动老师的不悔教导,感动自己成千个日子的投入.每个人都付出了太多太多.

反思.答辩中虽然我较为完善地回答了各位老师的问题,但是仍然需要对每个问题进一步深入思考,并做出相应的修改.然而在这些问题的背后,是之前我对问题没有进行深入的思考,没有全身心的潜入研究中.这不得不说一种悲哀.作为最高学历,博士如果不能够对自己所研究的内容潜身心地去钻研,只是为了发几篇SCI文章,报告几个漂亮的数据,那简直是最大的不负责任,是一个民族的悲哀.说到这一点,我挺愧疚.半球不对称,研究了这么长时间,我自己一直没有一个很明确的观点.除了个人能力的因素之外,最重要的是我没有把自己和自己的研究融入到一起.古人练剑,讲究剑人合一.博士论文也是如此.如果不能够将自己的喜怒哀乐落入论文中,那论文必然不是个好论文.

组里的科研硬件条件已经很好了.我们在这个基础上能够获得各个层面的数据,能够验证自己各种想法.但是,我们所要做的不止这些.我们要做最好的科研,要把智慧投入到所研究的课题中,不是简单的重复或者验证.这就需要我们不单单知道自己研究的这一块儿的知识,还要更系统地去阅读一些文献和着作,尤其是着作.一本着作往往是一位研究者最精粹的心血,里面的逻辑更加连贯,能够更好培养我们宏观的研究思路.这样,在我们对一个实验结果进行回答的时候,能够提供的不仅仅是精准的解释,更容易达到一种理论的提升.

感慨.看着周围一位位同学顺利通过答辩,我想每个人都在自己的论文册子中注入了不为人知的心血.因为我们的喜怒哀乐多多少少注入到了每个数据,每段文字,每个标点中.我想起刚入学的时候,周老师给我们讲过,科研的三个境界是,第一境界为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第二境界为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第三境界为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论文写好了,更重要的是答辩.答辩是台下五年功,台上30分钟.多少个岁月凝缩到这半个小时.于是,我想,只有自信,稳健,谦逊,积极的台风才对得起每个日月.

希望今后的日子能够对得起这北师大的五年:)

2016年5月30日

答辩总结

许翱翔

2016年5月27日,作为周仁来教授课题组研究生三年级的应届毕业生,我以最为近距离的方式参与了两天以来的博士,硕士研究生毕业答辩.这对于过去来说算是一个交代,也是一个开始.

在毕业答辩的过程中,我作为答辩人,带着自己研究生三年来文献积累,科研思路,方法技术的学习,与老师和同学共同劳作的数据和讨论结果.这一结果一方面接受了来自中科院,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各位专家学者的审核,另一方面也是对自己三年来学习工作的一个总结和呈现.因此这一过程中的各种体味和接收到的意见,都足以让我反复思考,以此指导我此后的学术道路,以及更为广义的生涯.

首先值得我记住的就是,当你邀请的专家对你的研究内容并不是非常熟悉的情形下,你有义务向对方解释清楚你的实验内容,你的设计细节,以及一切可能造成对方混淆的叙述.当认知心理学与认知神经科学的学科脉络越发复杂的时候,答辩评委本身一定是专精于某个领域,并有所建树,具有丰富经验的.但这并不意味着对方能够完全了解你的研究内容.而作为一个陈述自己研究结果的研究生,正应该做的就是让对方尽可能了解你的目的,你的设计,你的思路.这不止对于毕业答辩而言很重要,更是一种作为文章作者对读者负责的精神——今后阅读你的文献的人可能是业内权威,也可能是民间学者,更可能是初入心理学专业为课程作业和毕业设计寻找理论和创意来源的学生.而作者没有机会去对着每一个人苦口婆心的解释,能说话的只有文章.因此,让自己的研究结果尽可能的翔实,精辟,易懂就是作者自身不可推卸的责任.

另外一点就是老生常谈的"小处不得随便".即使你灵感独特创意大胆,又为了实现它苦学技术埋头钻研,乃至用统计数据说话证明了你的结果,在研究过程中的任何一个疏失都可能导致最终的缺憾.以我为例,我的确用了一百多天去学习触摸屏和Eprime技术,思考编程,乃至于编写出数个打开都要等上一分钟的程序来控制额外变量.但AC还是DC记录的一个可以说是基础的问题就使得结果不尽完美,而这事实上是可以规避的.因此,不要盲目满足于自身已经做到的,而是要时时自省避免不必要的错误,这是学术内外都值得我反省的问题.

最后我必须要说,研究成果的品质是否算得上优秀,是直接取决于你的论文,研究内容的质量的.如果想要被认可为优秀的学术成就,就必须用足够的实力和实绩去证实.这无关于你之前的会议摘 要收录进了Neuroimage,无关于你的行为实验本身就作为POSTER发表在学术会议上,无关于你的实验技术成熟到可以尝试开坛授课,无关于你能够为其他人的学术活动提供参考乃至指导性意见,更加无关于你做过什么工作,贡献过什么身心.学术本身就是学术,不会怜悯,不会同情,也不会妥协.只有带着让人信服的结果出现,才能争取到自己想要的结果.

以上就是我在答辩结束后反思得到的结果.仓促之间,上下思辨,难免会出现疏漏.眼见毕业在即,另一端好戏正要开始.既然无法预见结局,只得带上一身的经验与教训,拼上自己的才能与努力.好男人不炫耀伤疤,正如好女人不炫耀情史.我的道路只有一条,一直向前.

答辩感想

刘丹玮

我在2016年5月26日和5月27日,分别作为旁听和本届毕业硕士,参加了博士毕业答辩和硕士毕业答辩,其中5月26日的答辩老师有魏景汉老师,罗进老师,赵仑老师,李娟老师和朱朝喆老师,5月57日的答辩老师有魏景汉老师,张厚粲老师,彭聃龄老师,罗进老师和宋艳老师,周仁来老师作为毕业生指导老师参与,全实验室成员都参加了两场答辩.

在这两场答辩中,各位答辩老师对各位毕业生的答辩论文都进行了热烈而丰富的讨论,不仅指出了实验设计,结果分析,论文写作中的各种不足之处,同时也在这三方面对所有学生都进行了教育和指导,使我们所有参加答辩会的同学,不论是否参与答辩过程,都获得了极大的收获.

在实验设计方面,各位老师都指出,在范式选择方面,应当谨慎而细致,考虑到各影响因素,对各范式的不足进行取舍,要根据自己的研究目的进行调整,在范式选择中,创新性很重要,但是研究的延续性也很重要.另外,在ERP记录方面,魏老师强调了DC记录的重要性和数字滤波的慎选性,指出我们在进行实验操作有许多不足,不能深刻理解技术的内涵,提示我们在今后要更注重技术的深层学习.

在结果分析方面,各位老师认为,目前我们在研究中,普遍存在对数据分析不足的情况,一方面简化分析手段,只进行各组的方差分析,并未对各位被试的数据进行详尽的考察,另一方面,在分析中未对数据进行有效挖掘,在统计指标的选择上,存在单一性和模式化,不能主观能动的对数据进行分析,应当予以改正.

在论文写作方面,各位老师也认为,目前学生普遍存在写作水平较低的倾向,不仅在文字表达上常常出现词不达意的现象,而且在综述,问题提出和讨论部分,思路也较为混乱,常常是简单罗列,没有完整的脉络,不能将所有文献形成自己的知识系统,在以后的学习研究中,应当注意改进.

综上,各位答辩老师在科学研究的各方面都对我们进行了指导和教育,使我们更加深刻的了解了科学研究的目的和过程,同时,各位答辩老师对研究的热情也让人感动,特别是张厚粲老师,魏景汉老师和彭聃龄老师,已经年过古稀,仍然保持一颗年轻好奇的心,值得我们后辈学习.

硕博士毕业论文答辩感想

张文娟

5月26日和27日听了组里的硕博士毕业论文答辩,确实受到了很多的启示,也产生了很多感想.

第一,研究基础和问题提出在论文设计中是至关重要的.

在答辩中,有时感觉答辩老师将研究逻辑细细挖掘时,如果逻辑上行不通,研究的基础就受到了质疑.而这个一旦行不通,整个研究的脉络都出现了问题.

第二,对于博士论文而言什么才是最重要的呢

答辩老师会看论文的工作量,论文的创新性,论文的贡献等等.而能够在理论上有所见地,应该是高水平的研究论文应该做到的.记得魏老师在答辩会上说研究分了三个层次:第一层是实验员水平,第二层是生理学水平的,第三层是心理学理论水平的.可能目前我们大多数人都停留在第一层或第二层的水平.所以一篇好的博士论文应该是在理论上能够有所建树的.否则就是做了一堆的东西,但是没有说明任何的问题,或者没有很好地说明研究的问题.

第三,如何处理博士论文和课题研究的关系

这里面尤其是横向课题.横向课题的特点就是重视比较广的面,而且大多是学科的交叉,往往需要各方面的综合.但是这就造成了课题的深度不够.而作为一个好的博士学位论文应该是寻找到一个点,从这个点深挖下去,这样才能对一个问题全面而集中地进行研究.否则就是一团散的东西,想要揉在一起,不是那么地容易,总有些牵强附会的感觉.结合到自己目前做的研究,总是感觉这是一个面很广的课题研究,涉及到很多的学科:中医,西医,心理,生理等等.有很多的知识需要学习.我自己也明白最好的做法是既完成了博士论文,也能完成课题研究的任务.但是发现,有时两者兼顾真的很难.尤其是两者之间的目的不同,要求不同的时候,总是感觉很难把两者统一起来.分开做,又感觉精力可能不够,很有可能把自己搞的很累,还什么都没做好.

第四,博士论文需要积累.

博士论文的研究工作需要大量的积累:文献的积累,研究技术的积累和前期研究的铺垫等等.所以不能急功近利,而应该让自己沉下心去,克服浮躁的心理,尤其是现在面临着不发SCI就不能毕业的压力.

第五,博士的研究方向可能是自己将来十年甚至二十年研究的方向

看到很多名家学者在博士期间就做出比较好的成果,而这些好的成果奠定了他们以后的研究取向.所以博士阶段的研究方向绝不仅仅是三年或者四年的研究,所以一定要挖掘出比较有价值的研究方向,能深入下去是最好的.

第六,如何通过细节来评定自己的研究

在答辩中,答辩老师有时会提一些非常细节,但是非常重要的问题.比如在脑电研究中,对于成分的认定,如果出错,那么后面的统计和讨论都是没有意义的.因此,一定要慎重和仔细.对于自己在毕业论文中的每一个细节给予关注.在某种程度上,细节决定了论文的质量高低.

总之,听完答辩,感想万千.觉得自己有很多需要长进的地方.希望能在自己今后的学习和研究中,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答辩总结

姚茹

本学期课题组进行的博士,硕士两场毕业论文答辩确实是阵容强大,专家提出的问题也是非常到位,大多问题都涉及到论文非常关键的东西,切中要害.这两次答辩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实例学习材料,受益匪浅.作为身在其中的答辩者之一,我更是感触颇深,无论从感性上还是理论上,都有很多收获,其中很多都是以往只听别人答辩所无法感受得到的.

从感性上,最大的感想是,心态一定要放松,不要紧张.过度的紧张可能会感觉大脑一片空白,讲也讲不好,原本可以回答出来的问题也答不上来,所以,树立信心,消除紧张心理非常重要.我这次答辩与前面的预答辩相比明显紧张,反思了一下,原因主要有:

准备不足.答辩一定要早做准备,无论是论文还是答辩ppt,最好有很大的提前量.提早准备好答辩需要的一切材料,既能保证足够的时间修改完善,也可以给自己宽松的心理空间,不至于因准备不足而临阵出现慌乱紧张的情绪.

PPT讲解熟练度不够.ppt陈述一定要练习熟练,最好能脱稿.熟练自然就不会太紧张,即使紧张也不至于发挥太差.再者,针对本次答辩出现的笔记本无法显示的情况,如果能够熟练到几乎脱稿的程度,就不会有那种无所适从的紧张感觉了.

睡眠不足.答辩前一定要休息好,作息规律.本以为答辩前几天的睡眠不足也不会影响答辩,毕竟紧张气氛下不会犯困.但没有想到,虽没犯困,身体的乏力感却无法控制,心脏很容易跳得快,大声说话时底气不够,别说答辩过程中的声音发颤,就是当天私下聊天声音都是颤的.声音颤更强化了自己的紧张感,还把紧张感传递给了别人.所以,千万不要临时抱佛脚,避免作息不规律带来的意想不到的负面影响.

从理论知识上,通过这次答辩,我更加清楚了这个研究存在的问题,学到了很多东西,特别是各位专家提供了很多专业批评和意见,使我对这个项目的理解更进一步,更使我深刻理解了如何才能将研究做得更好.

首先,在综合的ERP指标选取上,专家为我指出了几种可行的方法,比如计算效应值,看哪个指标上学习障碍受损程度更大,做回归分析找出贡献最大的指标或最敏感的任务,借助判别模型,分类模型等数学模型的方法找出贡献最大的指标.这也提醒了我一个问题,就是在日常学习中应该掌握多种研究方法和技术,不能太过单一.如果能够熟练使用结构方程模型等方法,上面的问题就可以在较短时间内尽快完成,那么我的论文可能就不是停留在相关分析的较浅层面上了.

第二,专家的意见还为我提供了更新的思路,例如,罗老师提出的对学习障碍儿童进行早期识别和预测的新视角,让我对学习障碍的鉴别诊断问题开始了更深入的思考.当学习障碍已经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业发展时才发现他是学习障碍,才对他进行干预,的确不是最佳时机.学习障碍儿童早期的识别和诊断对这类儿童的早期教育和干预是非常关键的,如何在儿童早期就比较准确地识别和诊断出是否学习障碍,如何是识别和诊断既准确又方便快捷,确实是值得我们关注的问题,难度虽大,却是日后值得研究的重点.

第三,论文写作一定不能忽视细节.我的论文中,对ERP早期成分的解释确实没有参考大量文献,只是参照以往同学的解释就想当然地认为早期成分就是代表注意.加上预答辩时听到赵老师说了几句早期知觉缺陷,便简单地在早期成分的注意解释上又加了知觉解释,造成知觉和注意不分.这个问题对我的一个教训就是什么时候都不能忘记学问需要严谨,不是道听途说和想当然.必须在参阅大量已有研究结果的基础上,合理解释自己的实验结果.

第四,论文要有一定的独创精神.赵老师对我语音环和视空模板实验中ERP成分的建议让我有所感触,类似CNV的范式,得到的波形是正波,不是CNV,赵老师建议将它叫做"CPV",关联性正电位,这样既符合波形的特点,又有独创性,有一定的价值.这种独创只有在掌握了大量研究资料并积累了丰富研究经验的基础上才敢提的.这就需要我们对每一个实验范式要参考大量的文献,将文献中的ERP波形与自己的波形反复比对,如果可以确定代表同一个成分则引用,如果确定不同,则可以尝试独创,但必须请教专家,得到专家的认可.要敢于独创,不能因为找不到相似的证据便随意扣上一个帽子.

第五,在做实验之前一定要多向专家请教,避免盲目随大流.两次答辩中非常突出的问题就是DC和AC采样问题,"师姐用的AC,所以我也用了AC",确实是我们的真实写照,大家都随大流,没有人去刨根问底寻求如此设置的原因,导致一错到底,这实际上是缺乏科研严谨性的表现.这件事情对我的教育意义深刻,做研究一定要勤学多问,尤其是在这样一个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的时代,盲目沿袭只会使自己落伍,甚至犯错误.

第六,论文要有一定的理论高度,实验是为理论怎么写作的.无论是做什么实验,用什么技术,最后都要把得到的结果上升到理论的层面,揭示的是什么样的理论问题,如果只是得到几个结果,那研究便失去了应有的意义和活力.这是博士和硕士答辩中都让我很有收获的问题.尤其是彭老师的那句"要用小实验证明大理论",将指引和启发后的研究.

以上是我此次答辩的一些收获和反思.我觉得,答辩成功之后我们可以不去回顾实验和论文过程中的艰辛,但不可以不去反省整个过程存在问题和需要改进的地方,有反省才会有进步,相信通过这次反思和梳理,我在日后的工作中会有意识地改进或避免一些问题,希望能够自我突破,不断取得进步.

答辩感想

—学位论文的规范性

赵鑫

课题组的博士,硕士答辩已经结束,在此次毕业生答辩中自己作为答辩秘书并连同三位师姐答辩开题,所以感想和体会较以往更为深刻.

自己一直在思考,什么是真正的"学位论文"答辩实际上,目前我们是停留在"答"这个水平上.在国内,由于每年的五,六月份是硕,博士学位论文答辩的高峰,所以每位答辩委员会在这一时期接到各种评审论文,理论上他们没有时间来仔细阅读每篇论文.在答辩中,他们会针对将陈述人没有讲明白或是自己没有听明白的地方进行询问,然后提出自己的问题.而"辩"更多的是答辩委员提出自己关于这个问题的看法,或是与研究论文本身的观点有出入,这时可以和答辩人进行讨论,甚至是争辩.也可以是答辩委员通过这篇论文,并结合自己多年的研究经验,从另外的角度提出了这个方向可能存在的研究前景和论文本省没有涉及的方面,和答辩人一起讨论,探讨和分析该领域日后还有可能的研究方向和应用价值.

来到北师大,听了多个课题组和实验室的多场答辩,平心而论,我们课题组的学位论文答辩无论是从答辩委员会的阵容,研究的内容还是答辩人的陈述都会超出其他课题组很多.但是,既然是组内的总结,我们可能更多的要谈问题,只有记住了问题,我们才能解决问题.

在近几次的答辩中发现,答辩委员更多的是让我们澄清论文的写作问题,如论文写作不规范,统计不规范等等问题.这些问题会耗费答辩很多的时间,但更重要的是会让答辩委员觉得我们自身的科研规范性不够,科研训练不够,即使我们的研究很棒,但是由于这些小细节会使得我们的研究在他们心目中大打折扣.

论文是自己三年的心血,已经花了大力气做实验,就应该不吝啬这一点时间把整个论文的规范性做好.自己可以尝试把文章通读几遍,最低标准是自己觉得可以过得去,可以读通顺,之后,可以找组内的同学帮忙进行挑剔性的阅读,确保不犯一些常识性的错误.

研究既然已经做出来了,就应该像讲故事一样把条理理清楚,然后把它讲清楚.如果说提不出好问题,没有好的想法属于能力问题的话,那么将已经做好的研究不能完整,清晰的呈现出来,可能就属于是"态度"问题了.

只有端正态度,做好规范性,我们才能去谈研究的创新性和价值,才能去"辩",而不是被动的去"答"!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