硕士文开题答辩ppt年度

点赞:7459 浏览:30429 近期更新时间:2024-01-30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高教信息

发展规划处编2016年第7期(总第14期)

高层声音

国务院学位办副主任黄宝印:建立自我评估制度健全质量保证体系3

高教研究

中英美人文社科类博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比较7

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12

高教动态

中国人民大学:全面深化博士生教育综合改革19

北京大学:跨学科学术交流推动研究生培养23

海外扫描

普林斯顿大学研究生培养模式探析26

导读

建立长效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是促进高等教育质量提高的一种有效途径.而研究生教育和培养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期围绕着这一主题选编了部分文章供参阅.

学位授权点合格评估是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质量保证和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质量的重要手段.国务院学位办副主任黄宝印在《建立自我评估制度健全质量保证体系》一文中指出,要通过建立常态化自我评估制度,实现研究生教育质量保证的新常态,实现研究生教育质量的转型升级.

人文社科类博士研究的培养具有自身的规律性与特殊性,主要表现在培养目标,培养过程,培养评价等三个方面.《中英美人文社科类博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比较》一文总结了英美一流大学文科博士生培养的成功经验,比如,学术自由理念下的探究性学习方式,跨学科的培养制度,注重科研与学术训练的课程设计,博士研究生培养的淘汰率,多元化的导师制度等对我国文科博士生的培养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我国硕士研究生教育正逐步向以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专业学位研究生转变.导师是影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关键因素,针对当前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一文指出只有改变传统的单向培养模式,建立一种"交互式提升型"培养模式,才能促进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升.

中国人民大学以造就未来的学术领军人才,或者说学术先锋力量 高层声音

国务院学位办副主任黄宝印:建立自我评估制度健全质量保证体系

学位授权点合格评估是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质量保证和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质量的重要手段.在加快构建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质量保证和监督体系过程中,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着力改革学位授权点合格评估制度,推进学位授予单位建立常态化的自我评估制度.

以自我评估为重点,改革学位授权点合格评估.随着学位授权点数量的增加和研究生教育规模的扩大,评估政策不健全,评估制度不完善,评价体系不科学等问题逐步显现.构建符合我国国情和研究生教育发展规律的评估体系,是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内涵发展的内在要求,对构建我国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实现研究生教育的根本任务和战略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明确学位授权点合格评估的定位.学位授权点合格评估,是我国学位授权审核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学位授权点水平和学位授予质量的复核.

第二,以学位授予单位自我评估为基础.自我评估作为合格评估的主体和基础,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也最能体现研究生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意义和价值.质量问题的出发点在培养单位内部,评估能否取得成效,关键在于作为评估主体的高校能否激发其自主性和能动性,体现质量保障的自觉意识,发现问题,并积极采取措施进行修正和改善.

第三,建立学位授权点退出机制.学位授予单位可以通过自我评估,根据学位授权点动态调整的有关办法,按照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自身条件,及时撤销或调整部分学位授权点,从而促进学科结构的不断优化.必要时,国家将实行强制退出,打破学位授权点终身制.

第四,统筹各类研究生教育评估工作.学位授予单位自我评估作为全面的诊断式评估,是各类评估工作的基础,各单位可根据自身实际情况,统筹考虑学术学位授权点与专业学位授权点,博士学位授权点与硕士学位授权点,合理安排评估,最大限度减少院系负担.原则上每个学位授权点在一个评估周期内只评估一次.

强化诊断作用,建立常态化自我评估制度.通过建立常态化自我评估制度,实现研究生教育质量保证的新常态,实现研究生教育质量的转型升级,实现高端人才培养的转型升级,进而支撑,推动国家创新发展战略,这既是研究生教育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也是研究生教育依法治教,依法施教的必然要求.

第一,体现办学意志,重在提升质量.学位授予单位要充分发挥办学自主性,从本单位研究生教育的目标,面临的问题,发展方向等方面,系统规划自我评估,科学确定评估目标,重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通过评估,考察学位授权点研究生教育目标的达成度,持续提升研究生教育质量,办出特色.

第二,坚持因校制宜,统筹评估安排.自我评估需要学位授予单位根据本单位的实际情况,科学选择适合本单位特征的自我评估方式.学位授予单位在规定的时间内,可以自主确定评估方式和程序,有条件的单位可以开展学科国际评估或质量认证,也可以开展同行专家实地评估.

第三,自定评估标准,反映办学水平.自我评估由学位授予单位根据自身发展定位和质量标准,自行确定.要求各单位的自我评估标准必须与办学单位办学水平相一致,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不得低于国家制定的基本要求.

第四,突出人才培养,合理确定内容.学位授权点评估将人才培养作为评估的重点,从抽评要素看,17个评价要素都是围绕人才培养设计的.其中10个要素直接涉及研究生培养的各个环节.自我评估的内容也必须突出人才培养,在此基础上,学位授予单位可根据自主确定的评估目标,增加评估内容.

第五,科学使用结果,优化学科结构.学位授予单位可根据自我评估结果,结合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和自身发展情况,按学位授权点动态调整有关办法申请放弃或调整部分学位授权点,推动存量调整,不断优化学科结构.

第六,强化以评促建,提高学科水平.评估的目的在于改进和提高.学位授予单位要根据专家评议意见确定学位授权点自我评估结果,结合本单位发展规划,提出调整意见,制定各学位授权点的具有可操作性的改进提升方案,包括未来一段时间的发展目标和保障措施.

完善制约机制,确保自我评估取得实效.自我评估是保证质量的有效手段,须完善制约机制,激发内生动力,使学位授予单位明确自我定位,不断追求卓越,避免"重指标,轻内涵,重结果,轻过程,重对上,轻诊断,重形式,轻改进"的倾向,确保评估取得实效.

第一,国家发挥引导作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发布了《学位授权点自我评估指南》,着力推动学位授予单位完善自我评估机制.此外,还委托研究生教指委制定《博士硕士学位基本要求》,为学位授予单位制定研究生培养方案和学位授予标准提供依据,为导师培养学生提供参考,为教育行政部门开展质量监督提供标准,并加强评估结果与教育资源配置的有机衔接,发挥评估的导向作用.


第二,充分发挥省级统筹作用.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大对本地区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质量的监管力度,做好硕士学位授权点合格评估工作,积极推动研究生教育质量监督区域协作机制建设.

第三,建立自我评估组织协调机制.学位授予单位要自觉进行周期性诊断检查,建立自我评估组织协调机制,指定专门机构负责组织实施自我评估.根据本单位实际情况,统筹规划评估工作,积极动员,提高全校人员的认同感和参与度,在全校形成共识.

第四,发挥信息公开的监督作用.国家建立"全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质量信息平台",学位授予单位制定的自我评估方案和各学位授权点的自我评估总结报告,均须按时上传至"全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质量信息平台"向社会公开.学位授予单位要保证自我评估材料的真实可信,对公开材料存在弄虚作检测的学位授权点,将直接限期整改,经整改仍达不到要求者,将撤销学位授权.

建立学位授权点自我评估制度,是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质量保证体系建设的关键环节,是一项系统性,基础性,长期性,复杂性兼具的工作,需要学位授予单位,院系,导师和研究生的积极参与,需要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的统筹引导,需要行业部门,学术组织和社会机构的协同配合.各学位授予单位要高度重视,统筹部署,全面做好学位授权点自我评估工作,不断加强和完善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质量保证体系,为我国研究生教育事业发展做出贡献,为实现国家创新驱动发展,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提供有力支撑.

摘自《中国高等教育》2016年第11期

高教研究

中英美人文社科类博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比较

从培养目标上看,我国博士生培养目标主要围绕"宽口径,厚基础,讲方法,重能力"等方面构建,具体而言,其内涵可做两方面理解:一是为高校和科研机构培养教学与科研人员,二是把培养具有开拓精神,创新意识的应用型高层次人才作为追求目标,尤其强调博士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指出的是,我国的博士生培养目标是对所有博士生的统一规定,并未对文科博士生的培养目标做特殊分类和要求.

英国文科博士生的培养目标主要表现出两大价值取向:一是培养学术型研究人员,以研究性博士学位(哲学博士学位)作为最高学位.二是培养专业博士,为社会提供所需要的从事实际工作的高级专门化人才,但对这两种目标的强调程度却有所不同.美国博士生的培养目标也致力于学术型和专业型双重培养目标的追求,既培养学术型和基础型的科学研究人才,又致力于培养专业型与应用型人才,但更侧重于后者.

与英美国家文科博士生的培养目标相比,我国博士生培养目标的制定过于宽泛,视域单一,仅从研究生应具备的知识和能力的角度加以概括,没有考虑到文理博士生的各自特点,文科博士生的培养目标不鲜明,在学术型和专业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上未加以明确区分.

从培养过程上看,我国与英美在文科博士生培养中的修业年限与学分要求有一定的差别.英国博士生在攻读学位期间主要从事科研工作,课程要求宽松,不做硬性规定,修业年限及学分要求比较灵活.美国博士生实行完全学分制,课程要求修读16-20门,修业年限长,弹性空间大,学分要求较高,如斯坦福大学教育学院,对高等教育方向博士生最低的课程要求是135学分,而我国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规定高等教育学的博士生课程总学分应大于等于12学分,差距很大.英美文科博士生的培养年限灵活多样,并不机械地受制于时间的束缚,而更注重时间限度之内的"质"的高程度获得,对培养年限给予科学合理的界定,在有限的时间限度内,注重内涵式培养.

在指导方式上,我国文科博士生培养在导师制度方面与英美国家有一致之处,比如都强调导师的高度负责,多样化教学,但在具体操作方面又有较大差别.我国文科博士生培养以单一导师负责制为主,在课堂上缺乏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大多表现为单方面知识灌输,专题研究讲授缺乏学术前沿思想,高校间的,跨学科的学术论坛交流偏少.与此同时,导师在引导学生进入学术前沿,投入的时间和互动频率等方面尚存在一定问题,在"导师对其学习兴趣的关注与激发"方面博士生的满意度较低.

英国牛津大学导师制是其培养精英人才的卓越手段.导师制对指导时间,会见频率,指导过程等方面都有约定俗成的程序化制度实施模式,即使在高等教育大众化以及高成本的压力之下,个别化指导仍然是牛津大学导师制奋力坚守的阵地.此外,英国大学也很重视以课题研究为中心的学习,促进了博士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和协同攻关.美国的导师制度科学多样,博士生每周都有固定时间和导师在一起进行讨论,注重学术自由理念下的探究性学习.

课程修读方面,我国文科博士生培养在课程设置,课程学习上都存在诸多问题.第一,研究方法课偏少.我国文科博士生在第一学年主要以课程讲授为主,但对研究方法课的不够重视,开设学时较少.英美一流大学在文科博士生课程设置中都十分重视研究方法课程的学习,重视科学研究的规范性.第二,课程学习与论文撰写脱节.在教学过程中,授课教师很少考虑到前期教学与学生后期论文撰写的关联性,学生的学习被动而盲目,在学习的后期也容易出现问题,比如,在开题时没有明确的选题方向,缺乏问题意识,没有清晰的研究思路等.而英美两国非常注重在授课中定期检查课程内容与研究需要之间的相关性,课程学习与论文撰写高度相关.第三,选修课程比例过低.跨院系,跨专业或者跨院校的选修课程更是少之又少,学生选课的自由度很小,而跨选课却是英美国家文科博士生课程设置的独特之处.

从最终的培养评价看,英美与我国在文科博士生的学业考核方面都有明确的要求,一般从课程修读和综合考试两方面给予评价.主要区别在于:第一,考核主体不同.我国的课程考核是由每门课程的任课教师具体负责,而英国由专家组成考察团对学生进行考核,美国则一般由专门的考核委员会进行考核.第二,考核严格程度不同.在我国,虽然对考核有明文规定,但由于缺乏考核约束机制,加之淘汰率低,授课教师与学生考核压力小,考核往往流于形式.而英美大学的学业考核非常严格,实行严格的淘汰制.在英国,专家考察团对学生进行考核后,给予不同等级的评定,一般没有补考制度,课程考核不合格者将会被淘汰出局.在美国,除了每年一度的学业考核,还有淘汰率高达15%-20%的博士学位候选人资格考试.第三,考核着眼点不同.我国文科博士生考核更注重结果性评价,疏于对研究计划执行情况的动态评定.英美的考核更注重过程性与动态评价,不但考核具体课程,而且关注课程设计中的科研训练,对整个博士期间的学习动态都给予全面评价.

学位论文与学位授予方面,英美两国与我国对文科博士生的学位论文从开题到答辩等环节都有具体要求,对"原创性贡献"方面的要求一致,主要区别在于:第一,在科研要求方面.我国高校博士生培养制度中普遍规定,博士在读期间必须在核心刊物上发表科研论文,而英美两国对发表论文没有硬性要求.第二,在论文选题方面.许多文科博士生在读期间甚至从未有参与课题的经历,因此在选题方面很困难,对选题价值难以进行科学判断.而英美两国文科博士由于大都有机会参与导师课题,在科研方面有较多锻炼,形成了很强的问题意识,加之一入校就有明确的研究计划,因此,在导师指导下选题时不会有太大的困难.第三,在论文指导委员会,答辩委员会成员构成方面.我国委员会成员结构较为同质化,较少考虑跨学科的背景和知识结构,强调论文评阅人和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成员的职称和学位.而英美大学的博士学位论文指导委员会成员的构成多样化,不太强调成员职称和学位,强调论文评阅人员的跨学科背景,要求必须有1名来自其他学科.

表1中英美文科博士生培养模式比较一览表

培养模式

国家培养目标培养过程培养评价修业年限指导方式与学习方式课程修读学业考核学位论文中国培养具有深厚的理论知识,独立的科研能力以及做出创造性成果的人才,对文科博士生的培养目标没做特殊分类和要求.学制通常为3年,第一年主要是课程学习,通常第一学年末举行学位论文开题报告,第二,第三学年主要进行科研和学位论文撰写,并进行答辩.以单一导师负责制为主,教学方式讲求多样化,课堂讲授偏多.课程管理实行学分制,主要由必修课与选修课构成,跨选课极少甚至没有,学分要求低,课程学习与研究同步,重视科研.课程考核由任课教师具体负责,中期检查通过开题报告和学位考试等形式展开,淘汰率低.必须在核心刊物上发表科研论文,毕业论文选题较宏观,理论性强,开题报告正规严格,论文注重创新性,学位论文组织外审,校外专家至少2人,答辩委员会成员结构较为同质化,重视成员职称和学位.美国致力于学术型和专业型双重培养目标的追求,尤其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博士学位有三类:哲学博士,专业博士,文学博士.学制通常为4年,弹性大,课程学习主要集中于第一年,第二年参加资格考试,第三年进行科学研究与论文设计,第四年,完成学位论文并参加答辩.导师组联合培养,教学方式讲求多样化,尤其强调"原着研读"与研讨课,注重小组学习与个别化指导,师生互动多.课程种类多,学分要求高,选课自由度大,重视跨学科课程及研究方法课程的学习,重视课程学习与科学研究的相关性.课程考核由专门的考核委员会负责,考核项目主要包括课程学习,研究计划执行情况和博士学位候选人资格评定,淘汰率高.对发表论文没有硬性要求,学位论文由博士学位委员会审查,向教授委员会做开题报告,论文选题具体,侧重实证研究,对论文质量的要求高,强调原创性贡献,每篇学位论文由3名导师负责评审,强调论文评阅人员的跨学科背景,要求必须有1名来自其他学科.

英国培养学术型和专业型人才,日益重视专业博士生培养,博士学位有两类:研究学位(哲学博士学位),专业博士学位.学制通常为3年,可半工半读.重视科研甚于课程,以个人主动学习与研究的形式为主,研究与实践相结合.单一导师负责制,注重个别化指导,重视以课题研究为中心的学习.课程分两类:一类是高度专业化的课程,一类是基础综合课程:课程学习与科研紧密结合.课程考核由专家考察团负责,审查通过后才能答辩,学校通常没有补考制度,若课程考核不合格,学校不会授予其学位.没有专门的论文开题报告会,学位论文要求严格,注重论文的独创性,学位论文评阅委员会通常有3人构成,除了导师以外,包括1名校内和1名校外专家.由上文可以看出,英美文科博士生培养模式对我国的启示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重视文科博士生跨学科培养.英美两国都很重视文科博士生跨学科的培养,跨选课自由度非常大,丰富的课程资源满足了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当然,所选课程必须与主修学科间有内在关联,导师会给予必要的把关与合理的监控.当前,我国文科博士生培养中对跨学科课程的重视度不够,没有强有力的制度化措施与保障,基于此,应该打破学科壁垒,开设跨学科研究课程,开发具有国际主题的课程资源.同时,应在博士生培养方案中明确规定跨学科课程要求,对学分做适当规定,尽可能让博士生接触各门学科,了解各门学科之间的联系,拓宽学术视野.

二是注重导师制度的多元化与实效性.英美两国在导师制度上实行联合导师制,即实行双导师制,多导师制或导师小组制度.以英国来看,导师制日益表现出多元化的特点,但其最终目标仍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与批判思维能力.美国的导师制度科学多样,有联合导师制,社会导师制等,形式多样.而我国的文科博士生大多是单一导师负责制,由于导师制度单一,加之指导人数过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博士生培养质量.我国应借鉴英美大学的导师制经验,本着培养精英人才的理念,建立严格的导师资格考评机制,打破导师终身制,实行轮换导师制,导师小组制和跨学科导师联合指导等多种方式,促进导师制度的多元化发展.

三是课程设计注重科研与学术训练.在文科博士生教育中,英美两国文科博士生课程教学中非常重视科研素养的培育,强调课程学习与科研相结合,在授课中会定期检查课程内容与研究需要之间的相关性,将研究方法视为是打开科学研究之门的"金钥匙".我国应基于文科博士生的特殊性,开设专门的文科科研方法课程,把科研方法课纳入文科博士生教学大纲,将研究方法课程与基础课程,专业课程一样视为整个课程体系当中的子部分,使之成为文科研究生的一门必修课,从而使文科博士生得到系统,科学的科研方法的学习和训练,以期提高文科博士生的科研创新能力.

四是设定一定程度的淘汰率.英美两国都设定了不同程度的博士生淘汰率,用高标准保障了高质量.我国高校虽然在博士生培养方案中都明确设置了课程考核和综合考试等环节,但由于缺乏考核的激励与约束机制,这些环节往往流于形式,淘汰率几乎为零,这也是导致文科博士生培养质量不高的直接原因.当然,淘汰率并不是提高培养质量的根本所在,但却是必要手段之一,因此,我国应加强文科博士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建设,优化文科博士生培养制度,建立文科博士生教育质量评价机构,对不同学科,不同类型的博士生要有不同的评价标准,加大对文科博士生教育质量的指导与监管,把淘汰率作为其中的一项指标来考虑,设置严格的资格考试制度,杜绝博士生"严进宽出,宽进宽出"的不良现象.

摘自《黑龙江高教研究》2016年第5期作者:魏玉梅等

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

长期以来,我国的研究生培养以学术型研究生为主,注重研究生的科学研究能力,而对于其解决社会问题,怎么写作社会发展的能力强调不够.随着社会结构转型升级,国家迫切需要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重新定位研究生培养目标,调整研究生类型结构成为必然.面对迅速增长的专业学位研究生规模,构建一支与之相适应的导师队伍成为高校面临的新任务.

一、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队伍的现状与问题

1,对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目标定位不准确.在教师的传统观念里,研究生的水平应该体现在学术性上,因而对专业型硕士的培养不够重视,热情不高,一些教师甚至以为把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办成技能培训班的形式即可.这体现了教师对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定位,目标,意义和功能缺少深刻的认识.尤其是对一些非全日制专业硕士的培养采取"进校不脱岗"的方式,这种边工作边读书的函授学习方式加剧了导师对专业学位的轻视.

2,缺乏一支适应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师资队伍.合理的师生比与教育质量正相关,要保证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就必须建立起一支数量足,素质高,业务精的专业化导师队伍,然而现实情况是,很多高校根本没有一支专门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队伍.在现有的师资队伍中,学术型多,实务型少,指导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导师只能由学术学位研究生导师兼任.学术型教师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擅长研究宏观政策问题,而对实践应用型课题研究甚少,往往对微观操作层面的问题把握不够到位.专业学位研究生进校后,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课程学习和科研论文写作,潜移默化中受到导师重学术轻实践的影响,就会只关注理论研究,极少关注专业实践,导致理论脱离实际.师资结构失衡问题已成为制约各高校大力发展专业学位的一个瓶颈.

3,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效果不佳.大多专任教师是从学校毕业后直接走上讲台,少有甚至没有从事专业实践工作的经历,对专业学位研究生仍然采取注入式教学,或者直接用培养学术研究生的方式来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设置,教材选用,论文选题,质量考核等环节无法体现"应用型,复合型,职业性,高层次"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特色.实践证明,案例教学是培养学生理论性和经验性知识相结合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可以避免理论脱离实践.但是采用案例教学的前提是教师自身必须具备较强的分析,解决实际应用问题的能力.由于从"校门"到"校门",部分教师缺乏实践经验,又不能深入企业获得实践培训,因而无法有效地对案例进行研判,引导学生思考学习.

二、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对师资队伍建设的要求

1,教育教学观念的转变.专业学位教育将成为我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导师势必要改变传统观念,树立专业学位与学术学位并重的观念,投入更多的精力和时间对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进行研究,探索相应的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及评价标准.

2,扎实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结构.专业学位研究生必须掌握某一职业领域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才能满足经济社会多样化发展的需求.这就要求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具备熟练,系统,扎实的专业知识,掌握本学科研究前沿,研究方法以及相关交叉学科的发展,并能够将跨学科的知识渗透到教学过程当中.

3,较强的实践教学能力和多媒体技术应用能力.教育部对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教学内容要求理论性与应用性相结合,教学方法要求突出案例分析和实践研究.这项规定势必要求导师充分利用案例教学法,实际操作法等实践性教学.同时,多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得教学过程更加开放,突破了时空限制,这也要求导师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传授专业知识,课后运用现代网络技术与研究生进行交流,互动以及分享资源.

4,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社会阅历.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要精通所教学科的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具有在实践工作中获得的工作经验和阅历,并且能够根据特定职业领域的人才需求类型培养研究生的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随着科技飞速发展,知识的不断激增,教师的知识也需要经常更新,以满足创新型社会对高素质,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需求.

5,与产学研相结合的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专业学位教育的核心是创新教育,目的是培养富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创新教育不仅仅是教育方法或教学内容的改革,而且是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是功能上的重新定位,结构性的教育变革.研究生导师既是教育者,又是研究者,创新能力,科研能力不可忽视.这方面的能力包括调查,搜集,整理,筛选,处理以及创新等,这些能力不是独立的,是与教学能力,产学研紧密结合的.

三、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的路径选择

1,转变理念,建立健全制度保障体系.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是大势所趋,社会与高校应充分意识到这一战略转变的重要性.各发达国家之所以取得导师队伍建设的成就,与社会和高校的重视密不可分,是社会与高校共同努力的结果.我国教育行政部门也迫切需要制定完备的政策法规,促进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又好又快地发展.各高校应根据自身的学科发展,科研条件,研究生数量来确定导师队伍的建设规模和速度,制定配套的培养方案与措施,引导导师队伍健康持续发展.导师自身必须转变和更新教育教学理念,树立新的教学质量观,教学价值观和新的师生观.

2,构建以自培为主,包括辅培,外培等多种形式的"交互式提升型"培养体系,提高导师自身素质.针对上述问题与能力要求,本文提出以自培为主,包括辅培,外培等多种形式的"交互式提升型"培养体系,提升导师队伍的专业化水平.传统的教师培训模式大多是"学习——实践——学习——实践"的循环过程,本文提出的"交互式提升型"培养模式是一种交叉式螺旋提升型培养理念.按照培训主体,培训深度分阶段搭建培养平面,每个平面包含多种培训形式,塑造相关能力,当达到相应的培训目标后,该平面运行结束,然后总结重构培训内容,上升到高一层培养平面,使导师能力呈螺旋式上升.

下面分别介绍"交互式提升型"培养模式的运作流程.

图1专业学位研究生师资"交互式提升型"培养体系

第一阶段:自培——以教师自我培训为载体,以提高学历层次,加强实践教学能力,提升国际化水平为导向.研究生导师的学位必须达到硕士及以上水平.近年来,我国研究生导师的学位层次逐步提高,但是与国外高校相比,专职导师队伍的职称和学历水平仍然较低,需要大力提高.从教学模式上看,导师应当多进行实践教学,指导研究生实验实训的时间不少于半年,并且加大实践学分的比重,指导学生论文应当强化应用导向,多用现实问题启发学生.教师自身要有计划地到国外一流大学与知名导师开展合作交流,充分利用国外先进的技术设备,实验场所,学习先进理念,跟踪学术前沿,拓宽研究视野,以便更有效地指导研究生,提高国际竞争力.

第二阶段:辅培——以校本培训为支撑,以拓宽视野,创新思维,共享资源为导向.发达国家非常重视对教师进行职前教育及职后再培训,如剑桥,牛津等高校专门设立了大学教师发展中心,将学科不同兴趣相同的教师联合起来,相互学习,取长补短.我国高校近年来也纷纷组建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开展继续教育培训工作.依托教师发展中心,高校可定期举办各种学术研讨会,每期分别设立不同的专题和内容,定期举办教学沙龙等活动,邀请全国各地具有丰富指导经验的专家学者开展讲座,加强校际交流,以学科和专业为抓手组建导师团队,合理配置学科梯队,吸收本学科和跨学科的老中青教师形成导师小组,共同研讨研究生培养方案,教学计划,项目研究,毕业答辩等问题,促进学科融合,拓宽导师视野.

另外,随着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广泛应用,网络培训应该成为教师培训计划的有益补充,将精品课程放在网络资源上共享,使得教师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实现在线自主学习.

第三阶段:外培——以校企合作为依托,以强化实践能力,提升综合素质为导向.实施"青年教师导师制",对即将担任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导师进行上岗培训,为年轻导师配备经验丰富的指导教师,发挥传帮带作用.年轻教师必须在导师指导下完成随堂听课,试讲,辅助实验,科学研究,工程训练,实习实践等环节内容,严格按指导计划验收考核,并将导师制执行情况纳入教师个人职务评审和岗位聘任,与部门师资队伍建设考评挂钩.

依托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单位,充分吸收社会,行业和有关用人单位的资源,构建校企合作基地.高校应该实行带薪脱产制度,鼓励教师下基层,下企业,积极选派年轻导师到企事业单位实习培训,获取实际工作经验.

3,建立和完善教师评聘,激励,考核制度,保证导师队伍的稳定与质量.完善导师选拔聘任机制.首先,改革导师遴选办法,在选拔聘任时侧重教师的实践指导能力,其次,逐步建立导师信息库,严格按照具有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较强教育研究能力的标准选聘和新增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最后,启动导师资质复查制度,对不再具备指导能力的导师减少或取消其招生资格.

合理确定考核评价标准,实施分类考核.目前,很多高校实行了教师岗位分类管理与分类考核.对于岗位类别中明确了推广与应用为主或以团队教学科研为主的教师,应当根据其岗位职责以及专业型研究生培养环节的特点和要求,侧重考核导师的教育教学和实践指导能力.同时,邀请同行专家和研究生共同参与,通过教学督导组和网上学生评教对导师进行考核评价,促进导师提高水平.

建立激励保障机制,为导师队伍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动力.对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队伍的管理需要约束,更需要激励.高校要制定灵活多样的奖励措施,鼓励导师爱岗敬业,提高工作积极性.除了津贴等物质奖励,还应该在职称职务晋升,评奖评优等方面给予优秀导师更多的政策倾斜,通过保障机制激励导师致力于专业研究和人才培养工作,着力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摘自《教育评论》2016年第2期作者:刘青 高教动态

中国人民大学:全面深化博士生教育综合改革

在新的历史发展时期,作为人文社会科学高等教育重镇的人民大学,如何做出自己的贡献,是人民大学一直在思考的重要问题.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中国梦的伟大战略目标的实现,需要有足够的具有世界级水平的优秀人才.这样的人才结构显然是多元的,既包括自然科学,工程技术领域的人才,也包括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优秀人才.在新的国际格局中,中国担负大国责任,参与全球治理,越来越需要一批国际化水准的高端人才,中国要成为世界秩序的参与者,制定者和重构者,这些都与我们培养世界级的人文社会科学专家有密切关系.伟大的时代,一定要有伟大的思想家,理论家和社会活动家,像中国这样的大国,一定要在思想的高地,理论的高地和全球规则的制定中,成为引领者.人民大学正是站在这样的一个高度来思考人才培养.

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生综合改革方案是中国人民大学综合改革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关于博士培养的目标,过去中国人民大学更多地是输送中国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优秀人才,到了今天,除了这个目标不变以外,人民大学还有责任发挥其"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一面旗帜"的重要引领作用,培养世界级的理论家,思想家和各个方面的专家,培养能在东西方两个平台都能自由行走的专家.人民大学正是从这样一个高度去理解研究生教育,把如何推动和完善学校的博士生培养制度作为改革的重点.博士生教育是一所着名大学,研究型大学的标志.如果一所学校的博士生教育无法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国际视野的人才,就不能称之为是高水平大学.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始终是人民大学制订改革方案时所思考的.中国人民大学所培养的人才,一定是关心人类的命运,关心民族的复兴,关心社会的进步,关心人民的福祉,有追求真理的勇气,勇于探索的具有国际视野的创新型人才.人民大学的博士生培养目标就是要造就具有上述基本素养的未来的学术领军人才,或者说学术先锋力量.

中国人民大学正是基于这样一种理念和培养目标,系统设计了一整套涵盖个方面个项目的制度.人民大学过去的博士生培养有自己的特色,就是与中国的社会实践有高度的相关性.在这次改革方案的设计中,中国人民大学进一步发扬已有的优点,同时也深切地反思过去所存在的问题.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生培养最主要的缺陷是国际视野不够,国际化程度不高,对学术渊源的了解不够系统,一般都是重视继承导师个人的学术传统.博士生培养的内容要更加丰满,要有包容力,要拓展博士生的国际视野,使其了解国际规则,丰厚其学术底蕴和理论基础,这些都是改革的重点.同时,还要培养博士生敢于怀疑权威的意识,要有创新精神.没有怀疑意识,问题意识,创新意识,就不可能培养出一流人才.人民大学博士生教育综合改革方案,主要涵盖四方面的内容:人才选拔,人才培养,学位论文质量保障,导师遴选与考核.

在人才选拔方面,重点措施是推行博士生招生的申请审核制,把人才的选拔权交给导师和学院,严格控制在职生比例.博士生招生,要选拔有学术理想,学术兴趣浓厚和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的创新型人才,避免用同一标尺和僵化的考试方式去衡量所有的考生.根据学科特点和导师,学院意愿,在部分学院推行博士生招生的申请审核制,强调对博士生科研潜力,已有科研成果和未来科研设想的考察,突出学院和导师在博士生录取工作中的学术评价自主权.同时,相信导师的责任心,将博士生录取权力交给导师和学院.突出博士生教育的科研导向,在博士生招生中严格控制在职生源的录取比例,除高校教师,科研单位研究人员之外的在职人员,在职生占博士生录取比例控制在10%以下.

博士生培养环节,是这项改革的重点.作为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的一项创新性工作,人民大学已经开展了博士点学科专业主文献制度建设.以各博士点学科专业为基础平台,由责任教授(主要是二,教授)牵头,整合学科学术力量,对代表学科发展主流和发展前沿的经典文献进行科学归纳和总结,以此为基础建设精品文献集,并以主文献为基础,改革博士生课程教学体系,学科综合考试和学位论文开题报告,让博士生了解本学科发展脉络,学术前沿,形成尊重前人研究成果的良好学术规范,丰厚学术涵养,力争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和发展.以此为突破口,全面建立以科研创新为导向,以学科专业为平台,以学术团队为主体的人文社会科学博士研究生的培养模式.

自2016级博士生开始,中国人民大学的博士生基本学制将从三年延长至四年.推行四年基本学制不是简单地延长一年,而是要调整和丰富培养环节的结构性元素.其中包含三个重要的结构性元素,其一,就是要创造条件让博士生在校期间有半年到一年出国联合培养的学习经历,拓展国际视野,提升学术研究的国际水准,培养博士生在东西方两个平台自由行走的能力.二,就是要建立具有淘汰功能的综合考试制度,强化开题报告的审核功能.学院可根据学科特点自行确定淘汰方式和相关实施细则.,就是进一步完善研究生奖助体系,发挥其"助"和"奖"的功能,博士生在校期间应承担一年"三助"岗位,以助研和助教为主,强调理论联系实际.

在博士生培养环节,学校还在部分学院试点了课程直通的硕博联读研究生培养模式,以进一步改善博士生生源结构.

学位论文质量保障环节,是保证博士生培养质量的重要机制.为此学校建立了一整套论文质量监督制度,从学术不端行为检测,到全员匿名评审,再到预答辩,正式答辩,答辩后补充修改以及论文的事后抽检和导师约谈制度.人民大学从本学期全面试行预答辩制度,通过预答辩机制和专家组集体会诊的方式,对博士学位论文进行内容和形式上的审查,及时发现问题并提出改进意见,与此同时,通过导师约谈制加强导师责任意识,防止学术失范,进一步规范博士研究生培养过程,提高博士学位论文的质量和水平.

在导师遴选与考核环节,学校转变观念,建立了导师资格核准制度.尊重学科特点,把博士生导师的决定权放到学院,建立学院主导下的导师选用制度,鼓励优秀副教授担任博士生指导教师,目前,中国人民大学已有54名副教授可招收博士生.与此同时,优化导师结构,适当减少导师数量.

人民大学的博士生招生规模2004年为830人左右,2016年为900人左右,11年间,招生规模几乎没有什么增长.稳定规模是提高博士生培养质量的前提.这期间,人民大学博士生导师数量从2004年的400多人增至2016年的700多人,人民大学已经进入每位导师每年只能招1名博士生的阶段了.提高质量,培养精品,是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生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

新时代,新目标对我国研究生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人民大学聚焦培养目标,立校学科特点,着眼于国家和社会需要,放眼于世界和未来,深入推进并落实博士生教育综合改革方案,努力培养具有坚定理想信念,高度社会责任感,强烈创新精神,精深专业素养和广阔国际视野的高水平优秀专门人才.

北京大学要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就必须坚持大科学观念,发挥学校的多学科优势,突出重点,形成特色.要坚持学科渗透,学科交叉,强强联合,促进新兴学科的形成和发展,打破学科壁垒,部门界限.在学校的政策层面上,应该通过体制机制的创新,改进学术评价体系,鼓励这种涉及不同学科的学术交流活动及交叉学科研究工作,才能不断促进学科间的交叉融合,开拓新的研究领域,培育新的学科增长点,提高知识创新与科技创新的能力.

跨学科学术交流需要不同学科最优秀的学者的交流互动,才能促成科学思维的碰撞,达到预期的效果.从以往的成功经验可以看出,"交叉"的前提是科学家的悟性和理解,很大程度上需要科学家去奉献,从学科上来说是缺什么补什么.新的交叉方向的产生是由于不同学科的共同兴趣,并不是一个学科为另一个学科的怎么写作,而是一种互为需求,互为帮助的关系.参加跨学科讲座的一般都是学生居多,由于各种学术和非学术的"任务",教授们参加的情况往往较少.围绕某一特定主题,多人轮流发言的"学术沙龙"模式,能够营造自由轻松的氛围,增强参与者的互动性,可能更有利于跨学科的学术交流.

对"跨学科"或"交叉学科"的理念,要随时保持清醒的认识.近些年来,国内外许多政府机构和着名大学纷纷组织建立跨学科研究机构,设立交叉学科研究项目,支持交叉学科发展,并逐步取得各种重要成果.这并不意味着从事跨学科的研究工作就一定能够成功,而且可能意味着更多的付出和更大的风险.学科交叉不是一朝一夕能做成的事,为了交叉而交叉是不可取的.不能把交叉学科当作一个"时髦"的概念来进行炒作,也不能当作行政官员借势升迁的"敲门砖".交叉学科不能仅仅停留在纸面上,仅仅出现在规划里.从事跨学科的研究,要比其他单一领域的研究更加严谨认真,脚踏实地,实实在在地做事.

跨学科学术交流的长期目标还应该是培养人才,实现科教结合.北京大学的跨学科学术交流讲座在跨学科人才培养方面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具有一定的影响力.但同时,高校的人才培养工作也日益变得喧嚣聒噪."重科研,轻教学"的理念使得一些研究生过早地开始承担科研任务,尤其是一些低水平重复的技术工作,束缚了信马由缰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韩启德院士提出的"摒弃浮躁"理念,应该时时刻刻为跨学科人才培养工作敲响警钟.另一方面,北京大学"加强基础,淡化专业"的本科生教育理念是培养学生跨学科研究兴趣的重要保障,但这并不是在本科生阶段培养"全才",让学生什么都去学.实践证明,在本科生阶段打好某一个专业的基础,适当涉猎其他学科专业,在研究生阶段利用跨学科学术交流等机会,充分发挥各个学科的特长,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了解自己的兴趣所在,充分发挥交叉学科的优势,才能更好地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更有利于分析和解决科学问题.

摘自《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年第3期作者:刘小鹏等

海外扫描

普林斯顿大学研究生培养模式探析

20世纪以来,普林斯顿大学坚持以"学术"为生命,以"质量"为根本,一直保持着高水平的研究生教育,享有极高的学术声誉.能够成为世界大学之翘楚,研究生教育是重要一维.深入探究普林斯顿大学研究生培养的特点和经验,对于改进我国研究生教育,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具有重要价值.

一、坚持"为国家怎么写作,为世界怎么写作"的培养目标

普林斯顿大学是一所遵从"对个人信仰和人格特征的非歧视性原则"的研究型大学,将人才培养着眼于国家和世界的需要.普林斯顿大学把"为国家怎么写作"的理念贯穿于研究生培养中,与美国联邦政府建立了紧密的联系,主动与联邦政府开展科研合作,成为政府基础科学研究的主要力量.

随着高校竞争的不断增强,普林斯顿大学提出了"为世界怎么写作"的口号.在研究生培养方面,普林斯顿大学希望造就更多能"为世界怎么写作"的科研人才.按照培养目标的重新定位进行不懈努力,普林斯顿大学研究生培养取得了显着成就.目前,普林斯顿大学的师生每年都会产生数十项影响全球各个领域的重要科研成果,为世界科学文化进步与社会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二、招收具有研究潜力的研究生

优质的生源是一所学校办好的重要先决条件.普林斯顿大学在招生规模上始终坚持"小而精"的办学方针,研究生录取率始终保持在11%以下.目前,普林斯顿大学研究生师生比例约为1:2.4,这在美国大学也非常少见.在招生中,普林斯顿大学主要采取以下措施确保优质生源:

1,通过各种渠道和研究项目招收处于社会经济弱势的优秀研究生.普林斯顿大学为招收到来自不同背景的优秀研究生,设立了多样化的招生办公室,采取的措施包括:在其他本科院校开展本校研究生院展览会,定期参加国家会议和论坛,给学生提供一个可以在校园里跟教师交流的机会等.除此之外,多样化办公室也提供给那些有浓厚兴趣攻读普林斯顿大学博士学位的学生为期两个月的暑期科研实习项目,目的在于帮助和鼓励这些贫困的优秀研究生能顺利进入研究生阶段开始自己的学术生涯.

2,向在校注册的女研究生提供多种资助.资助项目之一是研究生分娩休养和抚养政策,包括在此期间可以暂停为期12周的学术工作,每个月的补助照发等.此外,普林斯顿大学资助项目还有研究生儿童照顾援助计划,为合格的研究生提供学龄前孩子照顾补助金,以帮助研究生支付他们孩子的托儿费用.补助金依据各个家庭的收入而异.

3,采用综合性评价方式促使具有研究潜力的学生攻读硕,博士学位.普林斯顿大学坚持以培养高质量的研究生为目的,大多数院系和专业都不专门培养硕士生.普林斯顿大学在研究生招收中,除了考虑学生的基本考试成绩外,更多考虑的是学生将来在科研中表现出来的潜力.因此,在招生过程中,学校招生办公室更倾向招收以下学生:在本科阶段参加过研究项目,具备国际接轨能力,参加过怎么写作社会的活动,对即将研究的领域感兴趣或有新观点.

保证研究生专注于科研的丰厚资助

在普林斯顿大学,研究生每年的学费加医疗费一共42070美元.为了保证优秀的研究生能顺利进入普林斯顿大学学习,学校建立了庞大的资助项目.每年超过95%的优秀研究生可获得28600美元奖学金,另外助研一年还可获得25170美元,助教一年可获得27950美元.具体资助项目如下:1,奖学金.一是校内奖学金项目.二是校外奖学金项目.2,助学金.助学金是指研究生在助教,助研和实习岗位上得到的资助.在普林斯顿大学,每位研究生都会通过获得助教或助研岗位减轻学费和锻炼自己的实践能力.

四、提供多元的研究生培养方式

普林斯顿大学在培养研究生中有自己的独特之处,每位研究生既能得到导师在科研方面的指导,又能得到研究生咨询委员会和研究生顾问在生活和学习上的帮助.除此之外,研究生课程安排和开放自由的学习渠道更是锦上添花.

1,研究生的多重指导.一是研究生导师.普林斯顿大学导师和研究生之间采用双向选择制.研究生通过一年级的学习及跟院里所有老师的交流,对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和导师们有一定了解后,在学期末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导师.一旦学生发现自己擅长的研究领域不是该领域,可以更换导师,但必须要通过原导师,新导师和研究生顾问的批准方可生效.此外,在不同的学院,导师的指导方式不同.二是咨询委员会和研究生顾问.咨询委员会的责任是:指导研究生同院里的所有老师进行学术探讨,协调考试时间,参与研究生的论文答辩等.研究生顾问的任务是:监督学生学习,任命咨询委员会,跟踪学生的学习进度等.研究生咨询委员由大学教师担任,每一个咨询委员会由两位教师组成.在攻读硕士和博士期间,每位研究生至少有一个咨询委员指导,即每位研究生除了导师,研究生顾问指导之外还有一个咨询委员会.

2,研究生课程多层分级.课程教学是普林斯顿大学研究生培养最基础和最重要的手段.为了因材施教,普林斯顿大学对课程进行层层分级,具体包括:100级,200级,300级,400级和500级.100级课程主要介绍学科,培养学生学习能力,200级课程主要介绍核心理论,300级课程侧重将所学理论知识应用到某一领域的技能学习,400级课程主要培养学生把知识应用在真实环境中,500级课程主要为讨论课,成立学习小组,提高科研能力.100-300级的课程主要集中在本科阶段,400-500级课程主要针对研究生而开设.

普林斯顿大学硕士生因各个专业学习年限不同而安排的课程数量不同,但规定每个学期至少学习三门课程,硕士在读期间必须学习6门核心课程和其它选修课,全部考试合格后参加综合考试.普林斯顿大学博士生更注重科研,大部分院系博士研究生仅需学习12门课程,包括5门核心课程,3门硕士课程,2门专业技能课程,2门其它感兴趣的课程,只要考试合格就可以参加资格考试.普林斯顿大学研究生的核心课程全部集中在500级,硕士生和博士生的核心课程根据不同专业而定.

3,学习渠道多样化.为培养出高质量的研究生,普林斯顿大学除学习本专业基础理论外,还安排其他渠道提高研究生的科研能力.一是国内和国外交换项目.普林斯顿大学研究生需要在自己感兴趣的研究领域有所进展,学校又不能满足研究生的需求时,这些学生就可以申请到别的学校开展研究.但研究生必须在校修完一年的课程,在本校网站定期注册相关信息,本校和申请学校的研究生部审核合格后才可以到申请的学校开展研究.(1)国内交换项目,也称学者交流项目,该项目为研究生申请到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耶鲁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等国内大学参加为期一年的课程学习或课题研究提供机会.(2)国际交换项目,包括牛津大学—普林斯顿大学交换项目,日本大学交换项目,德国学术交流怎么写作等.只要申请者注册申请,提交研究报告,简历,课程成绩单和申请者学校顾问的推荐信就可以获得出国交换机会,学费和医疗保险费仍由母校支付,申请者享有交换学校同等全职就读的权利.二是跨学科学习项目.普林斯顿研究生培养的目标之一是:"为了保证学科课程的质量,提供研究生跨学科学习的机会."普林斯顿大学非常重视研究生跨学科学习,到目前为止已建立了跨学科研究中心(机构)27个.

五、注重研究生考核与评价

高质量的研究生教育离不开严格的考核制度.普林斯顿大学主要通过研究生课程评价,研究生资格考试,论文及答辩评价来促进研究生的学业进步.

1,课程评价.普林斯顿大学研究院规定每位研究生必须在校先学习理论基础知识,为将来开展科研打基础.普林斯顿大学研究生考试等级主要有A-F和及格或不及格两种形式.大部分院系要求硕士生每门课程等级在B-以上,即平均分达到2.7以上才算合格,才有资格参加硕士生综合考试,博士生每门课程等级在B+以上,即平均分达到3.3以上,才能参加博士生资格认证考试.在学期末,如果单门课程的等级是不合格,必须重修课程或另换课程重修,直到考试合格为止.

2,综合能力考试.普林斯顿大学硕士研究生的培养主要是学习课程,大部分院系或专业的硕士生不需要写论文,只要课程考试合格并通过最后的综合考试就可以申请硕士学位和.其中,综合考试主要考察硕士生所在研究领域的知识和技能,以笔试为主.

普林斯顿大学博士研究生在前两年先要学习相关专业的课程,课程考试合格者参加博士候选人资格考试.该考试由研究生委员会成员和该生导师双方决定合格与否.考试内容主要是博士生围绕自己所研究的领域撰写论文,向研究生委员会汇报成果.考试合格的博士生可以申请成为博士研究生候选人,也有资格开展毕业论文写作工作.如果博士生在第一年的资格考试中失败或未参加考试,将不提供给他们助教或助研的岗位和相应的奖学金,他们必须第二年重新注册,如果第二次考试亦未能通过,博士生再也不能参加考试,学位候选人资格自动取消.

3,论文撰写及答辩.普林斯顿大学一直追求学术诚信,已经形成了一套比较完善的学术诚信制度.普林斯顿大学强调杜绝三种不同情形的剽窃形式,即逐字剽窃或不加标注的直接引用,抄袭文章的一些章节和习语并不注明出处,对整篇文章在保持原文基本段落和句子结构的基础上进行复述.完善的荣誉制度使普林斯顿大学研究生能够以学术诚信的精神完成高质量的论文撰写.

博士研究生的论文答辩即最后答辩考试由6个委员会成员负责,3个是指导学生论文的老师,另外3个是由研究生院临时任命,他们分别来自研究生学校教授以及研究生研究领域相关的校外专家.举行答辩会时,答辩人要用30分钟阐明自己论文的写作价值和具体内容,在场的答辩委员会和学生提出问题.最后,答辩委员会成员对该研究生的答辩情况做出书面评价提交研究生院,由研究生院来决定论文报告人是否通过答辩.如未能通过答辩考试,一年后可以继续参加答辩,如果第二次答辩失败,研究生院将取消其博士候选人资格.

六、启示

通过分析普林斯顿研究生培养模式,反思我国高校研究生培养,本文认为研究生教育改革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树立怎么写作社会的培养理念.普林斯顿大学的教育实践证明,怎么写作社会并不妨碍学术发展,相反学校在怎么写作社会的同时做出了突出的学术贡献.借鉴普林斯顿大学发展经验,我国研究生培养应超越"学术本位"与"社会本位"之争,坚持怎么写作社会的培养理念,把这一理念内化为学校及师生的精神品质,找准自身在整个高等教育系统的定位和在社会中所起的作用,使学校人才培养能够适应和促进经济社会的变化,推动社会进步.

2,多元化招生.我国高校在招生中除了通过网络宣传外,还应深入本科院校或定期开展研究生招生论坛会,面对面地帮助学生答疑解惑,使学生找到适合自己将来发展的高校.同时,我国高校应"以学生为中心",改革研究生招生入学考试方式,对社会上的人才也以考查研究能力和潜力为主,帮助和鼓励各种有研究潜能的弱势群体及个人顺利进入研究生阶段学习.通过招生改革,我国高校才能保证优秀研究生来源的多样性,促使他们在多元化群体的接触中碰撞产生出各种各样的新观点,新思想,新成果.

3,多样化资助.我国高校要科学完善研究生资助体系,从依靠政府单方面的资助转向政府资助与社会资助相结合,动员社会各方力量主动介入高等教育的发展,多形式,多渠道资助研究生学习,生活和科研.

4,多重指导学生.我国高校应以多重方式对研究生进行培养和指导,提高研究生的学术质量.首先,设立一些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