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实验教学与实践教育中心

点赞:5723 浏览:19587 近期更新时间:2023-12-18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会昌教育

(2016)第6期总第76期

会昌县教育局秘书股编2016年11月28日

【编者按】我县首批赴华东师大附中,附小跟岗学习教师顺利圆满完成了为期两个月的学习任务,取得了预期效果.跟岗学习教师谦虚的学习态度和严谨的工作作风获得了华东师大附中,附小领导,老师的一致好评.刘树梁老师一边认真学习一边深入思考,他的赴华东师大附中跟岗学习心得体会----《请将关注的目标深度投向教师队伍》,较好的阐述了教师队伍建设在教育教学和推进课程改革的重要性,并结合我县实际,就如何引领教师专业发展,推进课程改革提出了可供借鉴的观点.现将刘树梁老师的学习心得体会印发给各学校,请组织全体教师认真学习,结合学校实际,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推进课程改革,全面提升教育质量.

请将关注的目标深度投向教师队伍

——赴华东师大附中跟岗学习心得体会

会昌实验学校刘树梁

一、为何要深度关注

1."三个关 键 词——课程,课堂,教师"——钟启泉

我在2016年10月19日撰写的阶段学习总结中,介绍了上海市普陀区发起了一场至今历时9年的推进有效教学行动研究,该区在行动研究中提升了教师的实践智慧,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推动了学校的转型发展,对有效教学的实施起到很大作用.这个论题与行动本身就集中体现了教育改革的逻辑,即:教育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改革,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堂教学改革,课堂教学改革的核心环节是教师的专业发展.也就是三个关 键 词——课程,课堂,教师.1

在这样的教育改革的逻辑指引下,在当下,我要说的是,我们在课堂转型中要努力避免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的情况,在关注课堂结构变化,教学行为变化,技术层面改革的同时,始终不能忽视学科本身的研究,教师专业发展这些核心问题,同时,对于课堂教学中存在的学科专业知识,专业能力等方面的问题,也不能在教学形式下被理解和宽容.

2."微视频的制作要从技术提高到设计层面"——周飞

华东师范大学第四附属中学《2016年第二学期学校工作总结》中"物理组积极尝试'J视频'课堂教学实践研究试点"和《2016学年第一学期学校工作计划》中"以第七届博雅杯'信息技术支撑下的有效课堂研究'为抓手打造精致课堂","组织教师学习并使用教学微视频制作软件和相关技术"等表述引起了我的注意,通过向领导老师请教及查阅相关资料等,我得知上海市普陀区为推进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和资源库建设,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优化教学的信息化环境,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于2016年启动了该项目,今年该项目的努力方向是进一步丰富视频资源,优化平台设计,探索翻转课堂.

非常荣幸的是,在10月21日的华东师范大学第四附属中学"周五有约"教师沙龙讲座中,听到了"华师教育云J课堂微视频研究"项目策划者上海市普陀区教育局副局长,特级教师周飞的题为《信息化浪潮下的教与学》的教学专题讲座.周飞老师认为,微视频,翻转课堂,慕课并不只是优质课程资源的网络共享,而更深层次的意义是助推传统课堂教学的转型,例利用数字化手段来了解学生的学,以更好地为后教怎么写作.他在报告中还多次强调,微视频的制作要从技术提高到设计层面.这其实是周飞老师和他们的团队在一年多的研究实践后对"信息技术与课堂转型"两者关系的认识.微视频,翻转课堂,慕课关键在于"设计",这也就是说,要抓住这个关键则要精准把握课程标准和学科自身逻辑,而要"精准把握"则是取决于教师的专业水平.

因此,抓住了教师专业发展这个"道",再"执"各种方法,工具,策略之大旗,方可收久远之功.

3."学校整体转型性变革","成事成人"——叶澜

11月5日,我们在华东师大中山北路校区聆听了华东师大终身教授,博士生导师叶澜所作的题为《老树与新枝——"生命实践"教育学派之学脉追寻》的学术报告.叶澜教授认为,只有学校整体成功转型,才能真正迈向现代型学校,即学校教育的整体形态,内在基质和日常教育实践要发生转型性的变革,而不只是某一方面.叶澜教授讲到这时,和我们分享了"在成事中成人"和"用成人促成事"的观点,"在成事中成人",突出的是学校教育的价值在于"成人"而不是"成事","用成人促成事"是以"在成事中成人"为基础的,惟有人变了,学校的发展才能得以持续进行,在学校转型变革中,人是决定性力量.

江苏省实验教学与实践教育中心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教研活动相关论文范文 大学生适用: 学校学生论文、电大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61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资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任务书、论文摘要 职称论文适用: 技师论文、初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资料 论文题目推荐度: 免费选题

从叶澜教授的精彩报告中,引发了我对老师的专业生活,学校的考核和评价,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些反思,如学校对课题,论文,考核和评价的目标,过于聚焦课题立项,结题,论文发表的级别,多少等,一旦课题立项了,结题了,论文发表了,奖励拿到了,就刀入库,马放南山,万事大吉.基于"'成事成人'及'在成事中成人'和'以成人促成事'的统一"这样一种基本理念,在学校教育教育改革中始终要将教师发展置于教育教学改革的背景之下,我们研究,探索的是改革过程中的教师发展,要把当下的课改与学校的发展,教师专业水平的提升建立联系,唯有如此,课改才有生命力.我们不但要有很强的"事"的意识,还要更多的考虑"事"成了,"人"成了没有,以及追问学校干部,教师的思维方式,价值观,能力有没有因为做这个"事"变化了,发展了.只有如此,我们的课改才有价值.

同时,这场讲座,也让我产生了另一个认识,那就是,我们的教育教学改革,需要教育学的眼光,视角,需要教育学的专业人士.

4."彰显史学思想是中学历史教学研究的本质追求,核心话题"——於以传

10月23日上午,我的指导老师陈洁带领我参加了"分享共进——上海市中学历史学科区县教研员活动",聆听了五个区县教研员的经验介绍,这使我对海派历史教学有更进一步的了解.上海市教委教研室教研员,中学历史特级教师於以传在为区县教研员的经验介绍作点评时,紧紧围绕"史学方法的渗透"这个角度展开,他在活动总结中说,彰显史学思想,把握教学主旨,教学目标是中学历史教学研究的本质追求,核心话题,并要以此引领方式,方法,手段和策略,中学历史教学抓住这个核心就是课改,就符合课改精神与理念.

在与历史特级教师左卫星,虹口区初中历史教研员向胜翔,指导老师陈洁,高晓骏,陆敬烈,以及其他老师交流,沟通时,我发现他们"言必称史学思想方法"."史学思想方法"已成为上海历史教师的"常识",而这个"常识"实际上就是历史学科的特征,属性,它已构成了上海历史教学改革当前的重要内容.

很多中学历史教学的专家,学者也持此认识,如史学素养作为中学历史课程的教育价值,具有取向性质,它指引,调节和规范着中学历史课程及其实施.2

我听课的范围涉及到普陀,静安,虹口,黄浦四个区,从事实上看到了上海的历史教学不但没有出现"趋同"的迹象,而且呈现出百花齐放的盛景,它呈现出这样一种面貌,它不鼓励任何一种特殊的教学风格,也不会让任何一种教学主张受到惩罚.它所遵循和服从的,只有证据和逻辑,它所反对的,也只有死记硬背而已.

我县课改以来倡导的若干新理念,这些理念本身是积极的,先进的,值得我们结合学科教学实际逐步实践,贯彻.就历史学科而言,课改的推进给历史课堂教学带来许多有益的变化,课堂上也出现了教与学的一些新气象,新面貌.但我们也看到,在改革过程中,有一些历史课堂不但新课程理念没有正确理解和运用,相反属于历史学科自身的,基本的,富于特点的东西,也被有意无意地丢弃了.我希望,在继续稳步推进改革的同时,应该冷静反思一些问题,审慎地厘清一些误区,努力恢复和重拾属于历史和历史学科自身基本特点的东西,并依托新课程理念,彰显历史和历史学科的基本特点和充分发挥教师的个性与才能.我想,其他学科亦是如此,应该把学科知识的内在逻辑和学科思维方式,完整地,毫无保留地呈现在教学中,引导老师探讨研究形成学科的共同价值追求,然后给老师提供适当的自然生长生态,最后形成本学科不同老师不同的教学风格.

而今天站在课程的高度,学科教师要思考"教什么",即用什么样的课程资源来培养学生,这是一个具有选择性的问题.因此,潜心研究课程与教学内容才是进一步推进中学课程改革的正途,教师水平只是体现在课堂实施的技术层面上,这会大大制约其专业发展.在下阶段的课改特别需要注意:尊重分学科,分学段的教育教学研究,尊重教学工作的专业性.我想,这是保障课改成功的关键.

二、如何做到深度关注

课程改革的失败不一定在于教师,而成功则一定在于教师.的确,理想的课程能否在到达学生层面依然理想,关键在于教师的专业发展.3我县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如何怎样客观评价专业发展水平这个问题随着课改的推进,已经成为我县教育发展的重大问题.中学教师在学科教学期刊上发表论文,就不失为一种衡量教师专业发展水平的良好标志.4我没有相应的数据作分析,无法对我县教师专业发展水平作出准确定位,但若以此为据,迫切需要提高这是无疑的.

那么,如何让教师的专业发展得更好一些呢这两个月的跟岗学习中,我有一个观念越来越清晰,那就是教师需要专业的引领,日常工作需要提升专业品质,学校要有专业合作的学校文化.

1.寻求大学,学科专家介入

这两个月的跟岗学习我不能说学到了很多,教学行为也不可能就有质的变化,但我却因此次学习,倾听到专家的讲话,也能和学科的名师接触,了解上海教学的最新动向,从而使我开始更加注重对中学历史学科本体的认知,如历史学的本质到底是什么,历史教学的功能是什么,中学历史教学到底要教给学生什么等,有了更精准的认知,这种认知带给我的将是今后能更正确地开展历史教学,他们为我提供了若干把教学主张,教学思想应用于教学中的案例,这又为我搭建了理论与实践沟通的平台,他们针对我提出的困惑,以及如何进一步提升自身专业发展,为我提出了路径选择.这些,为我自身的专业水平上个台阶提供了可能与基础.而这个"可能","基础",她来自于专业的学科专家的引领.

感谢县教育局,学校给了我这次学习的机会,也为我县与华东师大合作的务实举措而叫好.希望今后我县各学校能积极与大学的专业力量共同合作.寻求学科教学专家,名师的介入来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和推动学校转型.

2.建设本土化专业引领队伍

刚到华东师大第四附属中学时,我偶然听到了指导老师陈洁说她还经常要参加"基地"活动,这引起了我的好奇.在追问下,我得知原来陈洁老师是上海市普陀区"李惠军历史特级教师工作室"学员.在以后的交流中也得知校务办严荣琴主任也是名师基地的学员.随后我就此与领导教师不断请教和查阅相关资料,我发现上海市普陀区的教师专业发展之路很值得我们借鉴.

2016年3月,普陀区教育系统首轮教师专业发展指导团队与实践团队组建,至今已进入第五个年头,第三轮团队的运作.第三轮教师专业指导团队运作周期为三年(2016年1月~2016年12月),根据学科,功能分为四个团队,即学科专业指导团队,育德能力指导团队,创新课程研发团队,信息技术研究团队.例如,学科专业指导团队与育德能力指导团队共开设特级教师工作室13个,带教学员111名,学科带头人工作室52个,带教学员358名,高级指导教师116人,指导基地学校66所.其主要工作由四方面组成:一是"带教教师".名师除了要做好本校的工作外,要有1/4左右的时间走出本校,到最需要专业引领的学校,教研组,教师中去.名师所在的学校酌情减少领衔人在本校的工作量.二是"项目研究".三是"基地建设".工作室活动的基地学校设在"他校",即非领衔人所在学校,领衔人通过工作室的活动与辐射促进基地学校本学科建设和教师发展.工作室所在的基地学校,配备必要的办公场地,设备,提供教育教学实验研究条件等.四是"区域辐射".聘请工作室领衔人为区教研员,共同开展区域学科建设.利用工作室的各类展示活动吸引更多老师的参与,引发更多学校的联动,辐射更多的经验成果,实现更大范围的共享和互动.

该区教育局每年拿出600万元,奖励输出名师的学校,名师和基地学校三方,提高教师"软流动"积极性.从此,该区优质师资不再"一校独有",而是通过基地学校输出给全区共享,把学科的专业指导延伸到每一所学校,辐射到每一位教师.

同时,普陀区还引进强劲"外援",组建市,区两级学科教师,教师培训专家组成的区域教师专业发展专家顾问团实行专业引领,对区域教师队伍建设的全局性,长期性,综合性问题进行战略研究,对策研讨.

普陀区建立的优质师资共享机制,效果双赢.名师到校"坐镇",不仅能为基地校送去教学经验,还带去很多教研活动等信息,这些"隐性资源"辐射,让学校,教师和学生受益匪浅.另一方面,"软流动"方式还有助于保护名师所在学校输出人才的积极性,同时也为名师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天地.

若我县名师能参照此方式介入他校,建立优质师资共享机制,推动优质师资"软流动",我县的优质师资分布不均衡,以及基层学校在实际工作中获得的专业支持的渠道较窄而制约校本研修深度和效度等问题就能得到一定程度上的缓解,这也是成为提高一个区域整体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

3.整合现有的各种教研活动

离开教师的日常专业生活,谈何教师专业发展!基于这一认识,课堂,作业以及各种教研活动,如集体备课,公开课,听课,评课,说课,命题和课题研究等就应成为我们最重要的焦点之一.就拿教研活动来说,这是教师的日常工作的一部分,也都是促进专业发展的途经,这些事,我们也在做,但专业性不够,也没有形成合力.我很赞同崔教授(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的描述,传统的听评课活动最突出的问题可以归结为"三无".即:一是无合作的任务.老师仅仅把听课当作学校布置的诸多任务中的一种,所以,拒绝合作,表面合作,不合而作,合而不作等种种"合作缺失"的听评课,既无法完成复杂的任务,也无法体现其专业性.二是无证据的推论.评课,按理是听课后的"规定动作".然而,不愿或不参加评课,在现实中却是一种普遍现象,即使参与评课,亦会出现评课的目标指向或话题不聚焦,评论过于抽象空洞等问题,其典型的特点是"证据缺失".三是无研究的实践.问题不聚焦,没有将听课过程视作收集信息,收集"证据"的过程,评课难以做到"基于证据的推论".5站在"合作"和"专业"的角度审视传统的听评课活动时,很显然它是难以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它是无法达到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目的.

10月23日下午,我参加了上海市普陀区初中历史主题教研活动.活动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观摩一节主题公开课,第二部分安排了三个和主题有关的微报告,第三部分点评,交流.之前,指导老师陈洁就和我介绍了普陀区的初中历史教学这几年都在围绕"把握教学主旨"这个话题开展教研活动,还举行过撰写教学主旨竞赛等活动,陈洁老师也给我介绍了几个优秀的教学设计案例,其中有的在历史教学的核心杂志上发表了.

9月25日在华东师大第四附属中学召开了普陀区初中各校科研室主任会议,从华东师大第四附属中学科研室主任所作的报告《学校科研管理经验交流》中得以了解该校教科研工作的现状:学校在编教师62人,参与课题组研究的人数达到134人次,各项课题覆盖每个教研组,2016年7月至今,先后立项华师大,区,校各级研究课题21项,已结题7项,其中,华师大课题2项,区规划重点课题1项,区规划一般课题5项,区个人课题1项,区党建课题1项,校重点课题1项,校一般课题10项.此外,还了解到了该校都要邀请专家进行开题论证,中期评估等,以对课题过程进行规范指导与监控的情况.我在和指导老师高晓骏交流教师专业成长的话题时,她说:"课题研究对我的专业成长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针对高老师做了很多课题的事实,我又问:"上海中高职称评审有论文发表的要求,但并没有课题的要求,你为什么还去做课题研究呢"她回答道:"不做课题,怎么能写出高质量的论文呢"原来,在这里把课题研究与论文发表,课题研究与学校的发展,教师专业成长真正建立起了联系,该校领导及老师对课题如此动真,用心让我颇为感慨.

有了以上经历与对话,在我的大脑里就产生了一个观点,要改造"合作缺失"和"专业缺失"的教研活动需要进行整合,而要想对现有的各种教研活动进行整合,需要找到一个有效的载体,这个载体还应该能成为教师专业发展合作的平台,就以普陀区而言,开展"把握教学主旨"教学研究就是这样的载体,这个载体融入了研究,合作等能支持教师专业发展的元素,它能有效地聚焦研究视野,凝聚智慧,又能让教师有选择性地发展.

4.形成专业合作的学校文化

10月20日,黄浦实验学校的历史老师张添来到华东师大第四附属中学试讲,目的是为了23日在这里召开的普陀区教研活动的公开课做准备,我和我的指导老师陈洁,高晓骏一同参与了听课及课后的研讨,整个过程近5个小时,磨课时,两位指导老师就教学主题的把握,教学主题在教学设计的体现,教学实施等方方面面与张添老师认真,耐心地研讨.事后,我还得知她们原先并不相识.在这前后我还参加了华东师大第四附属中学的数学,政治听评课活动,也同样是这样的感觉,他们的研讨,有的是专业友善的指点,对话式的交流.这种良好的专业,合作的教研氛围又是如何形成的呢在随后的认真学习中,这个"作业"逐渐得以完成.


一是教育主管部门和校长有协作的价值观.例如,普陀区教育局的"一校名师,全区共享"的理念,华东师大第四附属中学张莹晶校长在不同的场合反复说过"要让后来的老师站在前人的肩膀上".二是上海教育有较好的合作传统.2002年被评为历史特级教师,是现今上海历史教坛的"梁柱"之一的凤光宇老师在一篇访谈录中讲到,"在我当时工作的学校里,教研组的氛围对我的帮助也很大等这样的传统就一直传了下去.现在想来,这样的传统使我们受益匪浅.""有这样一批甘为人梯,愿意让中学教师站在肩膀上的大学教师,应该说是上海历史教学的一个特点."6三是制度中,行为中成功渗透,转化协作的价值观.例如,普陀区教育系统教师专业发展指导团队与实践团队的组建.华东师大第四附属中学开发了CRP校园信息化系统,要求教师的教案,教学设计均要上传至学校CRP平台上供教师共享.学校全程录播每一节公开课,每一场教研活动并刻录.教学绩效以教研组考核,再按班数均分等.

他们就这样,通过选择协作的价值诉求,并努力在制度上,行为上得以转化,以继承和发扬合作的传统,与此同时,又在真研究,专业合作中不断催生出,再造出新的合作文化.从而,教师的专业也就持续发展.

注释:

1.钟启泉.转型中的课堂——上海市普陀区推进有效教学六年行动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

2.刘俊利.用"学术性"增强历史课堂"人性化"的研究与反思[J].历史教学,2016(6).

3.沈毅.课堂观察——走向专业的听评课[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

4.邢红军.北京市中学教师专业发展水平的实证研究及其启示——基于京苏两省市的比较[J].教育学术月刊,2016(6).

5.崔允漷.学校本位教师专业发展[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

6.彭禹.海派历史教学透析[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

发至:各乡(镇)中心小学(学校),初中,县直各学校,局机关各股室.

(共印140份)

会昌教育·第76期

会昌教育·第76期

-2-

办会昌人民满意教育,怎么写作全县经济社会发展

-3-

办会昌人民满意教育,怎么写作全县经济社会发展

1办会昌人民满意教育,怎么写作全县经济社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