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生活文高中,心理学生活文教师

点赞:6542 浏览:22391 近期更新时间:2024-01-09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将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与生活紧密结合

江苏省淮安中学邮编:223200褚艳祥

【内容摘 要】高中政治课教学围绕社会生活进行教学,在生活中体现教学的乐趣,是高中政治课教学的出发点,立足点,依据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基于高中思想政治生活化教学实践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以生活素材选取,生活问题创设,生活问题解决为主要环节及教学过程中需要处理好的理论与实践,认知与情感两个基本关系为切入点,联系生活进行高中思想政治教学,指出生活化教学中"误区"以及改进方向,并结合实际进行反思,有效地推进教学生活化取向,引领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和成长.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生活与课程的内在联系日渐显现出来.走进生活,推动生活化教学,是新课程改革的内在要求.何谓生活化教学生活化教学是指从生活现象入手,通过对生活问题的解决来组织教学,实现教学目标的一种教学策略或教学方式.

"本课程要立足于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着眼于学生的发展需求,把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社会生活的主题之中,构建学科知识与生活现象,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有机结合的课程模块."这是《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关于"课程的基本理念"中的一段描述.的确,随着新课程的全面实施,课堂教学中的生活化取向日渐明显,但是,无论教学实践层面还是教学理念层面上,都存在不少"误区",把生活化作为推进新课程改革,提升学科教学有效性的一种策略或方式,还需要我们不断去尝试和探讨.下面结合教学中就生活化教学中存在的"误区"谈一些认识.

一、从生活问题创设教学情境

"理论逻辑引领下的生活逻辑课堂的意义在于重演知识的发生过程,而不是简单地重现知识的成果.如何重演知识的生发过程,最关键的一个结点,就是设问,因为知识均始于问题,随着问题的解决而产生."[1]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皮亚杰认为,智慧的本质从生物学来说是一种适应,它既可以是一个过程,也可以是一种状态,有机体是在不断运动变化中与环境取得平衡的,它可以概括为两种相反相成的作用:同化和顺应,适应状态则是这两种作用之间取得相对平衡的结果."[2]上面两个问题的设计流于空泛,缺乏层次性,学生可以程序式地通过套用知识来回答问题,而学生的生活经验,适应心理,思维张力,自我实现的需求心理等却被忽视,也就难于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注意力和参与的积极性,课堂学习似乎变成一个"跑马观花"的过程,教学目标并没有实实在在地落实下去.

我们不妨在应用上面的情境素材的基础上,对问题设计进行分层调整:插播小提琴欣赏协奏曲《梁祝》并从文化生活角度看,创作小提琴协奏曲《梁祝》有什么现实意义

"一位着名学者说过,要提高教学吸引力,关键是创设知识与情感结合的美妙境界."[3]在问题设计上要找准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心理特点"共鸣"的交汇点,挖掘出生活素材中所包含着的生活问题,进一步提炼生活问题中蕴涵的观点与道理,设计具体问题以保证学生思考的空间,既要紧扣生活背景,具有比较明确的内容指向,又要允许和鼓励学生通过看,听,想,唱,议,说等方式表达思想,从而让学生获得参与学习过程的机会和平台,逐步引发学生的生活体验,营造出生动,贴切的生活场景,为问题的逐步解决埋下潜在的伏笔,真正让学生在生活中领会到吸收外来优秀文化,与中华民族文化特别是优秀传统文化融合,是实现文化创新一种重要途径,有利于我国文化繁荣与发展,有利于中华文化走向世界舞台,促进世界文化的发展,进一步感受我国源远流长的民族文化,认识到民族文化的生命在于创新.

二、从"远近结合"中选取生活素材:

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我们发现,教师日益注重课堂教学的时政性和生活化取向,但是一般倾向于选择国内外发生的一些重大事件为教学素材,而学生自身生活以及学生比较熟悉的周边社会生活却常常被"冷落",导致书本理论与学生生活还存在着较远的距离,在学生中容易产生"大而空"的主观印象,这些生活素材还不足以为学生顺利进行"意义建构"搭建坚实的阶梯.如果充分考虑到学生的生活,思想,思维规律等实际情况,选取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包括乡土资源在内的感性生活题材,让生活成为活生生的教材,并以这些便于学生感知的生活现象为逻辑起点,"以小见大","以近见远",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更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有意义学习,实现从生活经验到知识理论的飞跃,提升思维能力和实践技能,培养关注生活,参与生活,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习是主动地建构意义,是根据自己的经验背景,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的选择,加工和处理,学习意义的获得,是每个学习者以自己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对新信息重新认识和编码,建构自己的理解."[4].

如徐悲鸿绘画作品的教学素材栏目,这是一节新课,以此作为课堂教学的主要素材来创设教学情境,设计问题并组织学生合作探究,实际效果并不理想,因为老师与学生关于绘画的专业知识基础,生活积累,鉴赏水平比较欠缺,很难深入地进行探讨,或者说探究过程中会遇到更大困难,也就人为增加了学习难度,预期目标难以达成,如果适当组织学生观察,思考和欣赏也未尝不可,选取生活素材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社会生活,情感生活,审美生活与道德生活.我们也要认识到,教材编写要考虑稳定性,具体生活素材还需要自己去挖掘,扩充,特别是利用好乡土教学资源与区域教学资源,做到"远近结合","以点带面",详略得当.

德国现象学创始人胡塞尔认为:"生活世界是科学世界的基础,生活世界与科学世界总是相互作用,相互渗透,历史地统一的."[5]通过引用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生活素材来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思考或探究上述三个问题,让学生明白文化创新要立足于社会实践,要符合人民群众的需要,要把传统文化与时怎么发表展结合,让民族文化在内容与形式的创新中获得突破和发展,焕发生机和活力.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我在教学中,充分利用新闻联播栏目,要求学生不仅要高度关注国内外"大事",也要密切关注身边的"小事",加强交往,把握同学们的生活现实与思想动态,多看一些地方新闻传媒节目,如地方电视台,报刊等,多积累有关本地区的生活素材,让课堂教学充满新鲜的生活气息,同时引导和鼓励学生学会关注发生在身边与周边的社会生活,增加生活见闻,扩大生活视野.在教学过程,也力求激发学生提供生活信息,并及时组织学生学习,探究与分享,从新课程教学资源观看,学生本身也是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要注意保护好,挖掘好,利用好.


三、从多元生活问题解决教学难题

"要恰当运用哲学,经济学,政治学,法学等学科的基本概念和方法,努力把基本观点,原理融入生活题材之中,结合应用性常识,围绕学生关注的社会生活问题组织教学,全面落实课程目标."[6]在生活化教学中,要选取一些典型的生活素材作为问题设计和探讨的情境,过多的生活信息会使得学生"眼花缭乱",疲于应付,给问题解决留下的时间和空间较少,学生难以深入地感受生活,运用理论和观点诠释生活的技能也不能落到实处,关键在于通过多元化的方式和策略引领学生参与典型情境问题的思考和解决,把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有机地结合,并充分利用好知识与思维的迁移功能,从而起到"举一反三","抛砖引玉"的效果.

在生活问题的解决中,比较常见的有两种基本思路,一种是师生对话,另一种是学生看书,小组讨论,代表发言的探究模式,总体上看,形式还是比较单调,课堂教学缺乏吸引力和节奏感.其实,问题是否需要探究,要依据课程标准,学科指导意见,课时教学目标,学生的知识储备与能力基础等,对于那些涉及主干知识的应用与疑难问题突破,学生思维能力培养,态度情感与价值观养成的问题,要着重探究,一般性的问题可以采用教师提示,师生互答,知识再现等方式简化处理,这样才能做到张弛有度,在常态的生活情景中组织教学活动,学习的过程才能真正成为学生认识和参与生活,个体成长,提升生活品质和生命质量的过程."美国教育家杜威说过:'教育即生活',也就是要求学校教育与社会生活相结合,要求学校教育与儿童的生活相结合,同时教育应体现生活,生长和发展的价值,建构一种美好生活,教育要直接参与儿童的生长过程."[7]

在解决生活问题的教学中,可以灵活采用看一看,听一听,写一写,说一说,唱一唱,演一演,议一议,辩一辩,评一评,做一做等方式方法,给予学生更多发言和表现的机会,让学生作为具有相对独立地位的主体角色置身其中,从生活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获取新的生活经验,体验知识形成过程,把握获取知识的方法,形成和谐的师生关系和学习氛围,在与老师互动,与同学交往的过程中生成智慧,获得情感体验,并以积极的态度对待生活,适应环境.在上面提到的"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的系列问题中,设计前四个问题实际上主要是创设生活情境,便于学生联想和重现生活经验,可以采用听一听,说一说,唱一唱,演一演等方法,弄清事物的来龙去脉,为后两个问题的解决提供铺垫.而对于第五,第六个问题,不妨采用议一议,辩一辩,评一评等方法,使得问题探讨富有深意和实际内涵,要着眼于主干知识的把握,学生思维技能的训练与态度情感,价值观的养成,还原理论的生活意义.

四、生活化教学中水融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普通高中思想政治教学指导意见》第四部分"教学建议"中也指出:"强化实践环节,丰富教学内容.要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社区怎么写作,社会调查等实践活动,使教学内容从教科书扩展到所有学生关注的,有意义的题材."在一般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很难发现教师或学生直接参加社会实践的"影子",所引用的教学素材基本上是一些现成的"第二手材料",书本理论观点与生活实践成为"两张皮".虽然受到时间,空间,精力,财力,人身安全等因素的制约,我们还是有可能适时,适量地组织社会实践活动,力求"就地取材","就近取材",简便易行,充分发掘学校资源和社区资源,由课堂向课外延伸,由"小课堂"走向"大社会".这些活动可以安排在课前准备阶段进行,也可以在作业环节设计一些开放式作业,引导学生积极投身到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中,将知识学习与实践体验,感知生活相结合,拓宽学生的生活阅历,我们教师要尊重学生,信任学生,支持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是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基本原则,基本方法和基本要求,否则,我们的教学难免有"纸上谈兵"之嫌.

因此,无论是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还是把实践成果带到课堂上作为学习交流的信息资源,甚至开展专题教学,都是十分有价值的生活素材,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有效地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体验责任感和成功感,"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五、从鱼和熊掌可兼得走向生活化教学

"教学既是一种认知的过程,也是一种情感的过程.而认知与情感既是教学的目标,也是教学的手段.因此,认知与情感的关系问题是教学中的又一个基本问题."[8]在实际教学实践中,我们可能更多的是强调知识而淡化情感教育,一定程度上有意无意地将教学内容,教学过程以及教学方式方法中的情感因素忽略掉,导致教学过程变得枯燥乏味,气氛沉闷,学生比较被动地接受知识和认识生活,学生关注生活,热爱生活的情感培养,情感发展难以见效,常常产生"意犹未尽"的缺憾,这也是与新课程改革的初衷相背离的.另外,"情感可能引发,终止或中断信息加工","影响决策和问题解决",[9]从而影响学生认知技能的发展.教学目标要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既要现实化,贴近学生,贴近实际,贴近生活,使学生感受到目标的可实现性,又要避免平庸化,体现目标的理想性,先进性,能够引导学生追求更高的价值目标.

例如,在讲矛盾的普遍性时,引入《桃红源记》内容,让学生思考: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你觉得现实世界中会存在吗,在对这一问题的思考,探究和回答中,一方面让学生了解作者当时的社会背景与生活境地,认识到事物的矛盾具有普遍性,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另一方面,引导学生辩证地看待自己的现实生活,正确地认识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困难就是矛盾,关键在于能否以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去面对困难与挫折,敢于战胜困难,善于发现和利用有利条件,不断解决矛盾,从而在逆境中自立,自强,创造自己的幸福生活与美好未来.所以,教学目标不能仅仅着眼于学生的认知,还要落实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目标,由关注知识转向关注学生,由关注教学任务转向关注学生发展,让学生在对生活的思考中逐渐成长,成熟,成为人格健全的人,成为积极适应社会和推动社会发展的人.新课程教学要做到兼顾认知与情感目标,一个重要的选择就是贴近学生的生活,把教学内容融合到学生对生活世界的认识,剖析与领悟之中,并且丰富教学形式,特别是采用学生感兴趣的形式,如谈话,论辩,角色体验,文艺欣赏,社会实践等,调动学生的感官,激活学生的思维,走入学生的心灵,让知识与学生生活"零距离接触",从而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陶冶情操,在潜移默化中实现情感内化,把学习的过程嬗变为认知发展,情感升华,生活品质与生命质量提升的过程.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关于"课程性质"中就指出:"等,切实提高参与现代社会生活的能力,等,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终身发展奠定思想政治素质基础."所以,我们要做生活和教育教学工作的有心人,敢于探索和创新,走出"误区",科学地推进课堂教学生活化取向,引领学生关注生活,发现生活,参与生活,理解生活,感悟生活,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生活,在生活与学习中成长,发展.

注释:

[1]汪泉《以心灵法则设问——建生活逻辑与理论逻辑的品质桥梁》浙江省教研网2016,11

[2]《心理学论文:心理适应的本质与机制》cxchuncan./

[3]张志红《从生活中引入活水在情景中体验感悟》《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6,4

[4][7]baidu./

[5]马凤龙董微《论生活化的思想政治课教学》《思想政治课教学》2016,11

心理学生活文高中,心理学生活文教师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课堂教学的论文范文素材 大学生适用: 本科论文、高校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49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参考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模板、论文摘要 职称论文适用: 刊物发表、职称评初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参考 论文题目推荐度: 经典题目

[6]《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

[8][9]施良方等《教学理论: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与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