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感恩教育闪亮历史课堂

点赞:27824 浏览:130046 近期更新时间:2024-04-22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让感恩教育闪亮历史课堂

——谈谈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如何渗透感恩教育

摘 要:随着新课改全面,有效的推进,把感恩教育渗透在历史教学中非常有必要.本文分析当前初中学生感恩意识缺失的现状,确立感恩教育理念,挖掘历史教材中感恩教育的资源,通过感恩祖国,感恩社会,感恩父母和老师三方面阐述了渗透感恩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关 键 词:历史教学感恩教育渗透

感恩,知恩图报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自古以来就有"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古训.常怀感恩之心,从个人角度而言,会使人心胸恬淡,胸怀宽容广博,珍惜自己的生命,促进和谐人际关系的建立,有助于事业的成功,从社会角度而言,常思回报,少索取,将使整个社会稳定,和谐,是整体文明程度提高的重要表现.通过感恩教育可使受教育者对他人,对社会,对祖国常怀感激之心和致谢之情.

目前的初中生大多是独生子女,是90后的孩子,许多是四二一家庭中的一,以自我为中心,对社会,家庭,他人要求很高,但对自己要求很低,不懂得回报他人,回报社会,在媒体上,我们常常看到的是:在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不知感父母不知感师不知感不知感11年来,丛飞累计捐款捐物300多万元,资助178名贫困孩子而家财散尽.可是当他身患癌症生命垂危期间,那些曾受他资助读完大学并有一定经济基础的人中,却很少有人来看望他,那些正在接受他资助的学生竟有人抱怨:"你不是说供到我们大学毕业吗现在不出钱了,不是坑人吗这对于我们这个有着几千年文明的国度,有着"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光荣传统的民族是何等的"悲哀"与"不幸"!"所以,感恩不但是美德,感恩还是一个人之所以为人的基本条件.


初中阶段是一个人成长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在这个阶段,人的可塑性最强,再加上初中生有喜欢模仿,善于模仿的特性,因此这一时期对初中生加强感恩教育就显得尤为迫切,作为历史教师,充分利用历史课堂,在教学中加强感恩教育就尤为重要.结合新课标的要求和初中历史教学的实际,就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渗透感恩教育,笔者做了些尝试和探索.

一、感祖国之恩

二、感社会之恩——构建和谐的社会,和谐的世界

和谐是当今思想的主流,创建和谐社会是国家所致力追求的目标.和谐的基础是感恩,只有感恩才会有感动,只有感动才会有感谢'思想,"仁者爱人也,强调以爱人之心协调人与社会的和谐.孟子更深刻指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资源进行和谐社会观教育.当今中学生受到了许多社会恩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大自然给予,师长教诲,父母养育,亲友的关怀,他人的帮助,所以应该学会感恩,才会对别人施恩,对社会予以回报.所以历史教师有责任利用历史课堂这一平台对学生实施感恩教育,使学生树立知恩图报的意识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从历史上的和谐思想(如荀子的"知天命而用之"),和谐社会的构建(如古代历朝统治者调整政策,促进发展),不和谐的社会(如对环境的破坏,世界大战)等方面对学生加强教育.如在《社会主义在探索中前进》一课.我重点点出了大跃进对生态环境的破坏,进而引导学生讨论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关爱生态环境,从而使学生意识到在日常生活中如何规范自己的行为,提升自己的科学观念才能成为一个文明人,成为一个将来对社会有贡献的人.也同时让学生意识到,感恩社会其实并不总是轰轰烈烈,更多的是"润物无声".讲到中国与世界的关系时,我又引导学生,世界上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小而化之就是家与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想要发展就必须先融入之中接着我又利用中国在世界舞台上不结盟,用自己的声音说话的事实,引导学生认识到,融入集体之后,在倾听别人意见的同时,不要放弃自己的见解,可以"和而不同".而这正是周恩来同志在万隆会议上告诉我们的"求同存异"真理.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标志是人与人之间相处真诚相待,和谐共处.我们要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国,各地区,各民族的不同文化传统,汲取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共同实现"和谐世界"的伟大目标.

让感恩教育闪亮历史课堂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感恩教育类论文范文 大学生适用: 函授毕业论文、学位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11 写作解决问题: 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文献综述、论文总结 职称论文适用: 论文发表、职称评中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最新题目

三、感养育之恩,教诲之恩——孝顺父母,尊敬老师

感恩教育中最基本的道德要求就是孝敬父母,尊敬师长.试想一个人如果连对自己的父母都不懂得感恩,他还会对其他的人感恩吗所以我们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时要先教诲学生感恩自己的父母,体会到父母对自己的爱,然后学会感恩别人,再由人推物,直到感念世界的万事万物,感恩天下所有的人.如果一个不能爱自己父母的人就很难做到去爱祖国,爱人民,爱社会.恰恰感恩父母是中华民族一项闪亮的道德情感,而我们的初中历史教学则给我们带来了广泛的素材,这就要求老师要有""的眼光深入挖掘历史课中的教育资源.在讲到七年级上册第12课《大一统的汉朝》时,可联系生活在汉代的女孩缇萦,勇敢的前往京城,上书汉文帝,最终促使汉文帝废除一些残酷的肉刑,感的是父亲养育之恩,而汉文帝刘恒,贵为天子,但母亲所服汤药他都亲口尝试.在位24年,重德治,行礼仪,注重发展农业,使西汉社会稳定,一直到后来出现"文景之治"的盛世景象.教育学生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是不分贵贱高低的.报恩还有另一种形式,就是要实现自身的价值.也就是说,事业有所建树,为家乡,民族,祖国争得荣誉,对父母来说,更是一种精神上的丰厚回报.例如七年级上册第9课《中华文化的勃兴(二)》中"孟母三迁"的故事家喻户晓.作为教师可以这样引导学生:"大家都知道孟子的故事吗"学生自然而然的就会介绍到孟子自幼发愤读书,是孔子儒学的继承者,被人们尊崇为"亚圣".教师可以在再一步启发学生:"你知道为什么孟子会有如此成就吗就是因为孟子时刻不忘感恩自己的母亲."随后介绍孟母希望自己的儿子成为一个出色的人,而孟子也没有辜负母亲的期望,发奋读书,终于能光宗耀祖,大孝显亲.在学生有所感悟时,再进一步追问学生:"你能为父母做些什么"引起学生的进一步的思考.升华感恩教育目标.其次就是感恩师长,例如:孔子对学生因材施教,指出子路的缺点,使学生的才能得以发展,赢得学生的感恩.子路决心跟孔子好好读书,这就是报答了老师的恩情,他最终成为孔子最得意的门生历史教育的起点和归宿都是人——历史上的人,生活中的人,课堂上的人,社会中的人.让正在成长的学生,以历史上的道德模范,以生活中各类感恩典型为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