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建筑技术导则

点赞:3880 浏览:13751 近期更新时间:2024-01-20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绿色建筑技术导则

主编单位: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

参编单位:清华大学

城市建设研究院

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院

建设部科技部印发

二OO五年十月

目录

前言3

1.总则3

2.适用范围4

3.绿色建筑应遵循的原则4

4.绿色建筑指标体系5

5.绿色建筑规划设计技术要点7

5.1节地与室外环境7

5.2节能与能源利用8

5.3节水与水资源利用9

5.4节材与材料资源10

5.5室内环境质量10

6.绿色建筑施工技术要点12

6.1场地环境12

6.2节能13

6.3节水13

6.4节材与材料资源13

7.绿色建筑的智能技术要点14

7.1智能技术14

7.2智能化系统14

8.绿色建筑运营管理技术要点14

8.1管理网络14

8.2资源管理15

8.3改造利用15

8.4环境管理体系16

9.推进绿色建筑技术产业化16

9.1绿色建筑技术产业化16

9.2发展绿色建筑的新技术,新产品,新材料与新工艺16

9.3绿色建筑评价和认定17

绿色建筑技术导则

前言

绿色建筑引导和规范绿色建筑的发展

1.总则

1.1我国,

1.2本导则所称的绿色建筑是指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

1.3发展绿色建筑,应倡导城乡统筹,循环经济的理念和紧凑型城市空间的发展模式,全社会参与,挖掘建筑节能,节地,节水,节材的潜力,正确处理节能,节地,节水,节材,环保及满足建筑功能之间的辩证.

1.4

1.5发展绿色建筑,应注重经济性市场发展需求地方经济状况,提倡朴实简约,反对浮华铺张

1.6发展绿色建筑,应注重地域性因地制宜地创造出具有时代特点和地域特征的

1.7发展绿色建筑,应注重历史性和文化特色,要尊重历史,加强对已建成环境和历史文脉的保护和再利用.

1.8绿色建筑的建设必须符合国家的法规实现经济,环境效益的统一.

2.

本导则用于指导绿色建筑(主要指民用建筑)的建设,适用于建设单位,规划设计单位,施工与监理单位,建筑产品研发企业和有关管理部门等.

3.绿色建筑应遵循的原则

3.1绿色建筑应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建筑理念.理性的设计思维方式和科学程序的把握,是提高绿色建筑环境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基本保证..2绿色建筑除满足传统建筑的一般要求外,尚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3.2.1关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

建筑从最初的规划设计到随后的施工建设,运营管理及最终的拆除,形成了一个全寿命周期.关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意味着不仅在.2.2适应自然条件,保护自然环境

充分利用建筑场地周边的自然条件,尽量保留和合理利用现有适宜的地形,地貌,植被和自然水系,

在建筑的选址,朝向,布局,形态等方面,充分考虑当地气候特征和生态环境,

建筑风格与规模和周围环境保持协调,保持历史文化与景观的连续性,

尽可能减少对自然环境的负面影响,如减少有害气体和废弃物的排放,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3.2.3创建适用与健康的环境

绿色建筑应优先考虑使用者的适度需求,努力创造优美和谐的环境,

保障使用的安全,降低环境污染,改善室内环境质量,

满足人们生理和心理的需求,同时为人们提高工作效率创造条件.

3.2.4加强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减轻环境负荷

通过优良的设计和管理,优化生产工艺,采用适用技术,材料和产品,

合理利用和优化资源配置,改变消费方式,减少对资源的占有和消耗,

因地制宜,最大限度利用本地材料与资源,

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积极促进资源的综合循环利用,

增强耐久性能及适应性,延长建筑物的整体使用寿命.

尽可能使用可再生的,清洁的资源和能源.

4.绿色建筑指标体系

绿色建筑指标体系是按定义,对绿色建筑性能的一种完整的表述,它可用于评估实体建筑物与按定义表述的绿色建筑相比在性能上的差异.绿色建筑指标体系由节地与室外环境,节能与能源利用,节水与水资源利用,节材与材料资源,室内环境质量和运营管理六类指标组成.这六类指标涵盖了绿色建筑的基本要素,包含了建筑物全寿命周期内的规划设计,施工,运营管理及回收各阶段的评定指标的子系统.

图1为绿色建筑指标体系框图,表1为绿色建筑的分项指标与重点应用阶段汇总.

建筑场地节地降低环境负荷绿化交通设施

降低建筑耗能提高用能效率使用可再生能源

项目分项指标重点应用阶段节地与室外环境建筑场地规划,施工节地规划,设计降低环境负荷全寿命周期绿化全寿命周期交通设施规划,设计,运营管理节能与能源利用降低建筑能耗全寿命周期提高用能效率设计,施工,运营管理使用可再生能源规划,设计,运营管理节水与水资源利用节水提高用水效率设计,运营管理雨污水综合利用规划,设计,运营管理节材与材料资源节材设计,施工,运营管理使用绿色建材设计,施工,运营管理室内环境质量光环境规划,设计热环境设计,运营管理声环境设计,运营管理室内空气品质设计,运营管理运营管理智能化系统规划,设计,运营管理资源管理运营管理改造利用设计,运营管理环境管理体系

节水

智能化系统资源管理改造利用环境管理体系

图1绿色建筑指标体系框图

表1绿色建筑分项指标与重点应用阶段汇总表

5.绿色建筑规划设计技术要点

5.1节地与室外环境

5.1.1建筑场地

优先选用已开发且具城市改造潜力的用地,

场环境应安全可靠,远离污染源,并对自然灾害有充分的抵御能力保护自然生态环境,注重建筑与自然生态环境的协调

避免建筑行为造成水土流失或其他灾害

5.1.2节地

建筑用地适度,

强调土地的集约化利用,充分利用周边的配套公共建筑设施,合理规划用地,

5.1.3降低环境负荷

建筑活动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应控制在国家相关标准规定的允许范围内,

减少建筑产生的废水,废气,废物的排放,

利用园林绿化和建筑外部设计以减少热岛效应,

减少建筑外立面和室外照明引起的光污染,

采用雨水回渗措施,维持土壤水生态系统的.

5.1.4

优先种植乡土植物,采用少维护,耐候性强的植物,减少日常维护的费用,

采用生态绿地,墙体绿化,屋顶绿化等多样化的绿化方式,应对乔木,灌木和攀缘植物进行合理配置,构成多层次的复合生态结构,达到人工配置的植物群落自然和谐,并起到遮阳,降低能耗的作用,

绿地配置合理,达到局部环境内保持水土,调节气候,降低污染和隔绝噪音的目的.

5.1.5交通

充分利用公共交通网络,

合理组织交通,减少人车干扰

5.2节能与能源利用

5.2.1

利用场地自然条件,合理考虑建筑朝向和楼距,充分利用自然通风和天然减少使用空调和人工照明,

采用高效保温材料复合墙体和屋面,

5.2.2提高用能效率

(1)采用高效建筑供能,用能系统和设备

合理选择用能设备,使设备在高效区工作,

根据建筑物用能负荷动态变化,采用合理的调控措施.

优化用能系统,采用能源回收技术

有条件时宜采用热,电,冷联供形式,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采用能量回收系统,如采用热回收技术,

针对不同能源结构,实现能源梯级利用.

5.2.3使用可再生能源

充分利用场地的自然资源条件,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如太阳能,水能,风能,地热能,海洋能,生物质能,潮汐能以及通过热泵等先进技术取自自然环境(如大气,地表水,污水,浅层地下水,土壤等)的能量.可再生能源的使用不应造成对环境和原生态系统的破坏以及对自然资源的污染.可再生能源的应用可参考下表3:3可再生能源的应用

利用方式太阳能太阳能发电太阳能供暖与热水太阳能光利用(不含采光)干燥,炊事等较高温用途热量的供给地热

(100%回灌)地热梯级利用技术(地热直接供暖-热泵供暖联合利用)地热供暖技术风能风能发电技术生物质能生物质能发电生物质能转换热利用其他地源热泵技术污水和废水热泵技术地表水水源热泵技术浅层地下水热泵技术(100%回灌)100%回灌)

5.2.4确定节能指标

各分项节能指标,

综合节能指标.

5.3节水水资源利用

5.3.1水

根据当地水资源状况,因地制宜地制定节水规划方案,如中水,雨水回用,保证经济性和可实施性.

5.3.2

按高质高用,低质低用的原则,生活用水,景观用水和绿化用水按用水水质要求分别提供,

采用节水的景观和绿化浇灌设计,如景观用水不使用市政自来水,尽量利用河湖水,收集的雨水或再生水,绿化浇灌采用微灌,滴灌等节水措施.

5.3.3雨污水综合利用

采用雨水,污水分流系统,有利于污水处理和雨水的回收再利用,

合理规划地表与屋顶雨水径流途径,最大程度降低地表径流,采用多种渗透措施增加雨水的渗透量.

5.3.4确定节水指标

各分项

综合节

5.4节材与材料资源


5.4.1

采用高性能,低材耗,耐久性好的新型建筑体系,

选用可循环,可回用和可再生的建材,

采用工业化生产的成品,减少现场作业,

遵循模数协调原则,减少施工废料5.4.2使用绿色建材

选用蕴能低建材,减少建材在中的能源消耗,

建材

5.5室内环境质量

5.5.1光环境

设计采光性能最佳的建筑朝向,发挥天井,庭院,中庭的采光作用,使天然光线能照亮人员经常停留的室内空间,

采用自然光调控设施,如采用反光板,反光镜,集光装置等,改善室内的自然光分布,

办公和居住空间,开窗能有良好的视野,

照明系统采用分区控制,场景设置等技术措施,有效避免过度使用和浪费,

分级设计一般照明和局部照明,满足低标准的一般照明与符合工作面照度要求的局部照明相结合,

局部照明可调节,以有利使用者的健康和照明节能,

采用高效,节能的光源,灯具和电器附件.

5.5.2热环境

优化建筑护结构的热工性能,防止因护结构内表面温度过高过低,透过玻璃进入室内的太阳辐射热等引起的不舒适感,

设置室内温度和湿度调控系统,使室内的热舒适度能得到有效的调控,建筑物内的加湿和除湿系统能得到有效调节,

根据使用要求合理设计温度可调区域的大小,满足不同个体对热舒适性的要求.

5.5.3声环境

采取动静分区的原则进行建筑的平面布置和空间划分,如办公,居住空间不与空调机房,电梯间等设备用房相邻,减少对有安静要求房间的噪声干扰,

合理选用建筑围护结构构件,采取有效的隔声,减噪措施,保证室内噪声级和隔声性能符合《民用建筑隔声设计规范》(GBJ118)的要求,

5.5.4室内空气品质

对有自然通风要求的建筑,人员经常停留的工作和居住空间应能自然通风.可结合建筑设计提高自然通风效率,如采用可开启窗扇自然通风,利用穿堂风,竖向拔风作用通风等,

室内装饰,装修材料对空气质量的影响应符合《民用建筑室内环境污染控制规范》GB50325的要求,

,

6.绿色建筑施工技术要点

6.1场地环境

6.1.1施工场地

通过合理布置,减少施工对场地及场地周边环境的扰动和破坏,

设置专门场地堆置弃土,土方尽量原地回填利用,并采取防止土壤流失的措施,

采取保护表层土壤,稳定斜坡,植被覆盖等措施,

使用淤泥栅栏,沉淀池等措施控制沉淀物.

6.1.2降低环境负荷

施工废弃物分类处理,且符合国家及地方法律法规的要求,

避免或减少排放污染物对土壤的污染,如:仓库,油库,化粪池,垃圾站等处应采取防漏防渗措施,防止危险品,化学品,污染物,固体废物中有害物质的泄漏,

施工结束后应恢复施工活动中被破坏的植被(一般指临时占地内)补偿施工活动中人为破坏植被和地貌造成的土壤侵蚀等损失.

6.1.3保护水文环境

岩土工程勘察和基础工程施工前应采取避免对地下水污染的对策,

保护场地内及周围的地下水与自然水体,减少施工活动对其水质,水量的负面影响,

优化施工降水方案,减少地下水抽取,且保证回灌水水质.

6.2节能

6.2.1降低能耗

通过改善能源使用结构,有效地控制施工过程中的能耗,

根据具体情况合理组织施工,积极推广节能新技术,新工艺.

6.2.2提高用能效率

制定合理施工能耗指标,提高施工能源利用率,

确保施工设备满负荷运转,减少无用功,禁止不合格临时设施用电,以免造成损失.

6.3节水

6.3.1提高用水效率

采用施工节水工艺,节水设备和设施,

加强节水管理,施工用水进行定额计量.

6.4节材与材料资源

6.4.1节材

临时设施充分利用旧料和现场拆迁回收材料,使用装配方便,可循环利用的材料,

周转材料,循环使用材料和机具应耐用,维护与拆卸方便,且易于回收和再利用,

采用工业化的成品,减少现场作业与废料,

减少建筑垃圾,充分利用废弃物.

6.4.2使用绿色建材

施工单位应按照国家,行业或地方管理部门对绿色建材做出的法律,法规及评价方法,选择建筑材料,

就地取材,充分利用本地资源进行施工,减少运输对环境造成的影响.

7.绿色建筑的智能技术要点

7.1智能技术

应用以智能技术为支撑的系统与产品,提高绿色建筑性能.发展节能与节水控制系统与产品,利用可再生能源的智能系统与产品,室内环境综合控制系统与产品等.可采用综合性智能采光控制,地热与协同控制,外遮阳自动控制,能源消耗与水资源消耗自动统计与管理,空调与新风综合控制,中水雨水利用综合控制等技术.

7.2智能化系统

7.2.1功能效益

定位正确,满足用户功能性,安全性,舒适性和高效率的需求,

采用的技术适用先进,系统可扩充性强,具有前瞻性,能满足较长时间的应用需求.

7.2.2功能质量

智能化系统中的子系统,如:通信网络子系统,信息网络子系统,建筑设备监控子系统,火灾自动报警及消防联动子系统,安全防范子系统,综合布线子系统,智能化系统集成等的功能质量满足设计要求,且先进,可靠与实用.

住宅小区智能化系统中的子系统,如:安全防范子系统,管理与设备监控子系统,信息网络子系统,智能化系统集成等的功能质量满足设计要求,且先进,可靠与实用,

绿色建筑技术导则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绿色建筑的论文例文 大学生适用: 函授毕业论文、学士学位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77 写作解决问题: 毕业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任务书、论文前言 职称论文适用: 杂志投稿、职称评中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毕业论文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免费选题

能源消耗与水资源消耗自动统计与管理体系.

8.绿色建筑运营管理技术要点

8.1管理网络

(1)建立运营管理的网络平台,加强对节能,节水的管理和环境质量的监视,提高物业管理水平和怎么写作质量,

(2)建立必要的预警机制和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系统.

8.2资源管理

8.2.1节能与节水管理

建立节能与节水的管理机制,

实现分户,分类计量与收费,

节能与节水的指标达到设计要求,

对绿化用水进行计量,建立并完善节水型灌溉系统.

8.2.2耗材管理

建立建筑,设备与系统的维护制度,减少因维修带来的材料消耗,

建立物业耗材管理制度,选用绿色材料.

8.2.3绿化管理

建立绿化管理制度,

采用无公害病虫害技术,规范杀虫剂,除草剂,化肥,农药等化学药品的使用,有效避免对土壤和地下水环境的损害.

8.2.4垃圾管理

建筑装修及维修期间,对建筑垃圾实行容器化收集,避免或减少建筑垃圾遗撒,

建立垃圾管理制度,对垃圾流向进行有效控制,防止无序倾倒和二次污染,

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回收和资源化利用.

8.3改造利用

通过经济技术分析,采用加固,改造延长建筑

通过改建筑空间布局空间划分功能求,

8.4环境管理体系加强环境管理,建立环境管理体系,达到保护环境,节约,改

善环境质量的目的.9.推进绿色建筑技术产业化

9.1绿色建筑技术产业化

绿色建筑技术产业化应以政府引导下的市场需求为导向,构建绿色建筑的

9.2发展绿色建筑的新材料工艺

9.2适合绿色建筑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技术室内环境污染防治与改善技术成套成套节水器具与设施.9.2.2加强信息技术应用,如规划设计中应用GIS(地理信息系统)技术,虚拟仿真技术等工具,建立三维地表模型,对场地的自然属性及生态环境等进行量化分析,辅助规划设计,在建筑设计与施工中采用CAD(计算机辅助设计),CAC(计算机辅助施工)技术和基于网络的协同设计与建造等技术,建立新型的运营管理方式,实现传统物业管理模式向数字化物业管理模式的提升等.通过应用信息技术,进行精密规划,设计,精心建造和优化集成,实现绿色建筑

9.2.3发展新型绿色建筑材料加强材料性能指标的检测淘汰落后产品,加速新型绿色建材的推广应用.9.3绿色建筑评价和认定

9.3.1绿色建筑的评价和认定应在本导则的指导下,通过开展试点和示范工程,不断总结完善,逐步建立完整系统的绿色建筑评价和认证体系,包括等级划分,评价指标,认证方法与工作流程和认证机构等.

9.3.2绿色建筑创新奖是建设部促进绿色建筑发展的重要奖项.本导则提供了绿色建筑创新奖评奖的评定指标体系.

绿色建筑技术导则

2

运营管理

室内环境质量

节材与材料资源

节水与水资源利用能源利用

节能与能源利用

节地与室外环境

环境

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