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文学文题目2016年,日本文学文题目全国

点赞:14308 浏览:59312 近期更新时间:2024-02-18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林文月散文的叙事风格

讲稿大纲:

壹,林文月介绍

林文月曾在〈〉〈〉

虽说自己所认识的江湾路是「极其有限」,但该文所描述的地理方位及移动路线,却超越了一个十来岁孩童的记忆能力与地理认知.跟随着林文月童年的脚步,来到上海隶属於「虹口区」的江湾路,门牌540号的「林宅」,是林文月父亲林柏奏怎么写作於日本三井洋行上海分行期间的住所,此区为当时日侨的居住专区,因而有「东洋街」之称,也形成了所谓的「日租借」,范围为苏州河以北,至「虹口公园」的狭长地带.

林文月采取「由近到远」,「由右到左」,「由熟悉到陌生」的方式进行文字游走,藉由童年地理版图的认知,延伸及想像,诉说相关值得追忆的往事.

小时候,林文月相当好强用功,品行也优良.三十五年二月,林文月一家人回台湾,进入在万华的「老松国小」,每天从东门步行,经过被轰炸而尚未修复的总统府,再穿越铁路,去那所小学读书.路程远,已令人疲倦厌烦,而陌生的环境,语言的隔阂,更使怕羞的她视上学为畏途.

那时候,本省人喜欢叫外省人为「阿山仔-」表示来自唐山的人,同学们便管她叫做「半山仔-」.她虽然是在上海长大的「半山仔」,但受的是日本教育.林会讲上海话,可是不会说国语,也不认识几个中国字,到班上时,别的同学已经大体学会注音符号,而她却连ㄅㄆㄇㄈ都不认得.还记得第一次在「老松国小」考国文,成绩是三十分.

林文月初中和高中都就读於北二女中(即今之中山女中),高三以後文理分组,她在文组的任班长.初夏时,校方为她们集体报名,投考台大,林文月负责收集班上同学们的报名表,她清清楚楚记得,她们那一班五十多个同学中,除了有一个填考哲学系而外,其余全部填报外文系,不知是生气大家与她同志愿,还是恼火自己与别人同志愿於是,她用刀片小心谨慎地刮去了「外」字,改写为「中」字.後来,台大放榜,她的名字就出现在中文系的榜单上.另外也考取了师大艺术系,但一个人同时只能读一所大学,所以林文月便成为台大中文系的学生了.

对她个人而言,考取中文系,却颇有些录取第二志愿的滋味,因为她曾长期计画要读外文系,结果却因一时莫名的反叛心理而入了中文系,当时确曾有些懊恼.她说她想像所谓「中文系」,大概是满屋子霉味的线装书,暮气沉沉的地方,而读中文系的人,必定是只知道摇头晃脑吟哦四书五经及古诗文,带点儿寒酸味,而与现实隔离的一群.

然而,人生有时真是不可思议,她不仅很愉快地修完四年的大学中文系课程,後来又继续读了三年中文研究所,毕业後,且留校任教.林文月说如果现在有人问:「你还懊恼读中文系吗」她会十分坚定的回答:「绝没有後悔!」非但没有後悔,她还实在庆幸自己入了中文系.因为越接触古典,便越发现其中所蕴藏的丰富的知识和理趣,生活也因而更形充实,感觉到生为中国人的幸运和骄傲.中文系既非一个暮气沉沉的地方,读中文系的人也非与现实隔离的一群.

林文月的际遇似有许多因缘巧合,读中文系原是因为赌气,而未转系是因为当时的系主任台静农爱才留人.林文月自白:

我高中毕业时原本要报考外文系,只因一时幼稚的赌气而改考中文系,所以读完一年中文系後,就想再转回外文系.我嗫嚅而道来见系主任的原委,并请求他签名同意我转系.

当时台大毕业生要写论文,她写《谢灵运及其诗》,後来进研究所,指导教授也是郑骞先生,论文就是研究南朝宫体诗.关於与郑先生研究谢灵运诗,林文月也提了一段有趣的典故因缘.

读研究所时,我和同班同学王贵苓被分到第四研究所.等郑先生与洪炎秋先生都在那间研究室等那年,郑先生首次开「陶谢诗」,贵苓与我正在想论文题目.冬季某日,贵苓与我同时步入第四室,她穿一袭蓝布旗袍,我则在黑衫上罩了一件织锦缎的褂子.郑先生看到,忽说:「你门今天穿的衣服,一个像陶诗朴素,一个像谢诗华丽.你们俩就一个作陶诗研究,一个作谢诗研究吧.」事情就这样子定下.只不过,贵苓的论文由王叔岷先生指导,我的硕士论文《谢灵运及其诗》是由郑先生指导.而在三曹之後,再读谢灵运,我逐渐步上六朝文学研究之途,或者竟是导因於那日郑先生戏言似一句话.

从台大研究所毕业以後,林文月留母校任教直至退休.在这一段时间她曾往京都大学一年,也曾在布拉格查理大学客座一年,那些地方的人事都曾是林文月笔下反覆出现的素材.

贰,林文月的散文作品

林文月的写作年表:

《圣女贞德》(少年读物)东方出版社1960

《居礼夫人》(少年读物)东方出版社1961

《南丁格尔》(少年读物)东方出版社1961

《茶花女》(少年读物)东方出版社1962

《小妇人》(少年读物)东方出版社1963

《谢灵运及其诗》(论着)台大文学院1966

《基督山恩仇记》(少年读物)东方出版社1966

《南朝宫体诗研究》(论着)台大文学院1966

《澄辉集》(论文集)文星书店1967

《京都一年》纯文学出版社1970

《唐代文化对日本平安文坛的影响》(论着)台大文学院1972

日本文学文题目2016年,日本文学文题目全国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中文系的论文范本 大学生适用: 高校毕业论文、本科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12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资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文献综述、论文小结 职称论文适用: 论文发表、职称评副高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资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秀选题

《山水与古典》(论文集)纯文学出版社1976

《谢灵运》(传记)河洛图书出版社1977

《青山青史--连雅堂传》(传记)中国出版社1977

《读中文系的人》洪范书店1978

《源氏物语》(译注)中外文学1978

《遥远》洪范书店1981

《破天而降的文明人》(翻译)九歌出版社1984

《午後书房》洪范书店1986


《交谈》九歌出版社1988

《枕草子》(译注)中外文学出版1989

《台静农先生纪念论文集》(主编)洪范书店1991

《作品》九歌出版社1993

《拟古》洪范书店1993

《风之花》大陆出版1993

《和泉式部日记》(译注)三民书局1993

《伊势物语》(译注)

《夏天的会话》大陆出版1997

《饮膳札记》洪范书店1999

《新世纪散文家:林文月精选集》九歌出版社2002

《人物速写》联合文学出版社2004

《回首》洪范书店2004

参,林文月散文的叙事性

一、描摹亲人,师友

杨牧编《中国近代散文选》时,将散文分为七类:记叙是其中之一,而林文月被归为白马湖风格(夏丏尊为开山始祖)一类,可见林文月作品的记叙性为识者所共认.

林文月的叙事性几乎全表现在人物的描摩上,《作品》一书中就有多篇写她的老师台静农先生,郑因百先生等.〈台先生写字〉,〈台先生的肖像〉,〈坦荡宽厚的心〉等篇,将她与台先生,郑先生亦师亦友的情谊写得丝丝入扣,尤其是〈温州街到温州街〉一篇,写作者接送郑先生往台先生家亲送诗集往事,两三年後,台先生,郑先生先後离世.林文月写她去拜访温州街:

我辞出如今已经不能看见郑先生的温州街七十四巷,信步穿过辛亥路,然後走到对面的温州街.秋意尚未的台北夜空,有星光明灭,但周遭四处飘着闷热的暑气.我又一次非常非常怀念三年前仲春的那个上午,泪水便禁不住地婆娑而往.我在巷道中忽然驻足.温州街十八巷也不再能见到台先生了.

不知道走了多少时间,终於来到温州街十八巷口.夜色朦胧中,果然矗立着一大排未完工的大厦.我站在约莫是从前六号的遗址.定神凝睇,觉得那粗糙的水泥墙柱之间,当有一间朴实的木屋书斋,又定神凝睇,觉得那木屋书斋之中,当有两位可敬的师长晤谈.於是,我彷佛听到他们的谈笑亲切,而且彷佛也感受到春阳煦暖了.

写台先生,郑先生的文章不少,像林文月一样写得平淡而又感人的却不多.後来九歌出版社的《林文月精选集》就收录了〈台先生的肖像〉,〈因百师侧记〉,〈温州街到温州街〉,可见林文月写了两位老师的佳文是被识者的所公认的.此外,在林文月所编的《台静农先生纪念文集》一书众多门生故旧的文字中

这一篇曾为许多选集所选入,应是所有身为父母或子女的人共同的感动吧!而《遥远》中另一篇〈给母亲梳头发〉同样脍炙人口,写母女角色互换,林文月为老病的母亲梳头,擦洗,在《拟古》中的<,往事—拟《MyLifeAtFortRoss》>,写对母亲的回忆种种,又旁叙母亲的朋友金凤姨与罔市姨,将欢愁往事叙述得温馨又伤感.<,欢愁岁月>,,<,生日礼物--为蔚儿十六岁生日而写>,<,给儿子的信—拟《傅雷家书》>,,<,给女儿的信—拟《傅雷家书》>,,<,给儿女的信—拟《傅雷家书》>,等是对子女成长点滴的叙事.<,我的舅舅>,也写得极为深刻,写雅堂先生独子连震东先生,提及舅舅与母亲,姨母手足情深,并记录舅舅曾在林文月的姻缘上间接促成:

当时我的恋爱正受阻於父母,母亲见我执意不从,转而求助於舅舅,等..舅舅反劝我的母亲:「阿姊,我看这个年轻人,除了穷一点,也没什麽不好.他们既然相爱,你就成全了他们吧.」等..由於舅舅开明的思想和一句支持的话,我和豫伦才得以顺利成婚.

在《林文月精选集》中,主编陈义芝所选的也多有关亲人,师友的叙事,〈父亲〉,〈给母亲梳头发〉,〈我的舅舅〉,〈给儿子的信〉,〈欢愁岁月〉(此文以写女儿部分为主)等.写亲人的作品中,以写母亲,父亲,舅舅与儿女的最出色.

二、追忆逝水年华,对美好生活的叙事.

《饮膳札记》诸篇,对各种佳肴美馔的描写,莫不自材料选择,至处理细节,至烹饪方式,辅助器具,乃至特殊心得,条分缕析,极为详尽细腻,堪称一本精细的食谱,叙事性浓厚.林文月说,正如普鲁斯特的《追忆逝水年华》,很多事情都可从吃追忆,对她自己而言,对宴会的回忆,除了做过什麽菜肴之外,与何人共享,发生什麽事,说过什麽话都成了回忆的轴心,当年只道是寻常,如今想来,这些朋友中许多人已不在,更是令她感慨,极欲写下来的主要原因.《饮膳札记》中的叙事正是人的传略,写吃食,写饮酒,实际上都是为了写人.林文月即使写穿,回忆的也是在人身上.《作品》中的〈红大衣〉一面写母亲,一面写女儿.

《饮膳札记》<,芋泥>,那篇写得最是让人动容,写外祖父,母亲,舅舅与老师辈,作者在追忆人物之余,读者当也分享了她的甜蜜幸福往事:

芋泥,是闽南甜点,第一次听到这词儿,也是在上海居住的儿时.母亲说江山楼制送到外祖父府上的佳肴之中,夏季有「冰淇淋」,冬季则有「芋泥」.等静农先生与孔德成先生不嗜甜品,等许世瑛先生他患有先天性严重近视等,往往十步之外,莫辨男女.宴席间,总是有细心的女弟子坐在身边,为他斟酒布菜,且告知菜肴名称.他听见芋泥上桌,会露出天真如孩童的笑容说道:「这个,我最爱吃的.」郑先生一向食量不大,但遇着甜品,每每可以独享双份.台先生总是把自己的一份推向郑先生面前,笑说:「因百,我这一份归你.」

<,口蘑汤>,一文则写的又是宴请老师的欢会盛事:

我第一次以口蘑汤宴客,主宾是台静农先生,郑因百先生与孔德成先生三位师长,另有几位老同学作陪.三位老师都在北方住过很长的时间,来到台湾也很久了,乍见那一道口蘑汤,都有掩盖不住的喜悦,而且也异口同声说:「难得的是没有砂子!」我想,烹饪其实与文学艺术一样,有慧眼辨视用心处,总是令人欣慰难忘的.

郝誉翔认为:《饮膳札记》重点不在食材如何挑选,食物如何烹制,而是在於作者对於人世的「感慨」与「珍爱」,所谓「言情不尽,其情乃长」,以含蓄的笔法,藉外物委婉托出作者心中的所思所怀.故书中十九篇散文,多半以回忆起始,而文末也多半止於回忆.林文月的笔下,从对於美食的讲究,到享受美食的欢愉,到怀人,然後更进一步推展,便是对於美好人世的眷恋.烹调如同艺术创作,都是对世上事物眷爱珍惜的一种方式.

何雅雯的看法似乎与郝誉翔相近,林文月所怀念的是与菜肴相连结的特定人物:

就其文字之绵密,写物之精确,叙事之详明来看,几乎已经开创了现代散文的「白描」典型.等而《饮膳札记》所坚持的竟仍是朴素确实的描写和叙述,不求文采的华丽翻腾,务使文字如料理:准确,善加经营,并因而呈现出整体作品的光泽与甘醇.

林文月细数每道菜肴的制作,这些菜肴不是经典之作,只是对於自己个人具有特殊意义的纪念物,所怀念的是与菜肴相连结的特定人物,是生命中某个无法追回的珍贵片段.一道道佳肴联系着父亲,母亲与童年,也联系着台静农,郑骞等师长与在台大中文系的青春岁月.生命中的美好时光转瞬及逝,凭吊与追怀却如许悠长,所能藉以凭吊缅怀的又是什麽呢相同的幸福不可复得,逝水年华只能追忆,只在追忆中彷佛又真实地闻到食物的芬芳,以及芬芳空气里的温馨气息.

林文月追忆逝水年华,几乎都是美好,光明的一面,因为散文常提到周围的友朋,师长,担心当事人会有特殊的反应.可能被写到的人感到不好意思,这也是触发林文月写人物系列采取隐去当事人的原因之一,用更多的对话说出对方的事,让读者和作者同是听众,而「那人」是谁就不是最重要的了.

三、《人物速写》的女性叙事

《饮膳札记》之後,她在《人物速写》一书中写一系列人物,写法介於小说和散文作品,以英文字母为每篇的篇名,采人物名字发音其中一个字母,若遇到重复,或改以姓或挑不同字母或以台语,日语发音避开,取名游戏全然在她掌握中,文章内容更完全不会受题目所影响.林文月似也不是为了隐瞒什麽,因为在作品的反覆出现下,读者一切了然於心,她采英文字母名篇,在题材内容上更能挥洒自如.对女学者的着墨甚多,女性系主任,女研究生,另外隐身的女性还包括照顾先生的女看护,金工店的女店员及料理店女老板.

在最新的散文作品《人物速写》的跋中,林文月如此自白:

我观察人物,描绘人物,也写作人物.写作的主题当然不限於人物.风景,事物皆可入文.然而纯粹的写景,叙事,状物似乎不易为,难免於单薄之嫌,景与物与事终究要与人结合才会具体充实丰富起来.

我写作的人物对象,必然是曾经十分关心过,也曾经仔细观察过的,因而在铺词摛文时无法抽离自己,时或不由得投入参与.

至於使用文字写作人物,更有不同於线条明暗彩色形象之描绘人物.除了外形之刻画,复得藉由语言谈吐以彰显那人的个性特色,内蕴气质,乃至於当下所无法把握的生命轨迹.文字,虽然也书写在平面的纸张上,形象之外又可状音声记语言,与平面画布上的绘画相比,更多一些可以挥洒的质素.更生动的人物肖像,有关主题的感思内涵,画家却不能完全传达.

文字的刻画出来的人物虽然在形象上未若绘画的鲜明强烈,但由於既状形又状声,代人物传达谈吐语言,所以那人物便不再停留於平面的空间,而得以活跃起来.

「景与物与事终究要与人结合才会具体充实丰富起来」,林文月的散文始终在实践这样的创作理念.

林文月:《拟古江湾路忆往》(洪范书店,1999),页41.

许秦蓁:〈〉,许秦蓁:〈〉,

林文月《读中文系的人说童年》,洪范书店,1982年,页26-34.

林文月《读中文系的人》,洪范书店,1982年,页37.

林文月《午後书房》,洪范书店,1986年,页20.

林文月《回首》,洪范书店,2004年,页60-61.

林文月:《午後书房》(洪范书店,1986),页89-90.

林文月:《作品》(台北:九歌出版社,1989).

林文月:《饮膳札记》,洪范书店,1999.

林文月:《饮膳札记》,洪范书店,1999,页47.

郝誉翔:〈婉转附物,迢怅切情-论林文月《饮膳札记》〉,收入林水福等编《赶赴繁花盛放的飨宴-饮食文学国际研讨会论文集》(台北:时报文化,1999年),页513-544.

何雅雯:〈林文月《饮膳札记》〉,《文讯杂志》第180期,2000年10月,页27-28.

林丽如:<,文笔,译笔与彩笔-专访林文月教授>,,《文讯月刊》2002年0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