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德育教育材料知识

点赞:30438 浏览:142869 近期更新时间:2024-04-21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利用网络及其资源培养小学生道德行为习惯的研究》

研究报告

内容提要:

《利用的研究,系教育科学研究课题,该课题于年月开题,20年月结题该课题以多媒体技术为媒介,以先进的教育教学思想为基础,以优化教学过程为突破,以提高为目的,以科学实用的研究方法为手段,以自然分班为实验对象,经一批青年教师艰苦而务实的研究,获得了丰硕的成果.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师资素质校德育环境建设,由校长任,组员1人,覆盖语文,数学,信息技术,音乐学科的骨干教师利用网络对学生进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途径启发的道德思维,自主建构正确的道德理念,传统的灌输,强制,片面的道德教育方式,

国务院在2004年2月提出: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全面提高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素质是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国务院下发了《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其中提及到了新时期青少年的道德教育问题:要依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特点,对小学生重点是规范其基本言行,培养良好习惯.由于时代的进步,Inter网络正悄悄地改变着人们的工作,学习,思维和生活,教育的发展呈现信息化与网络化,形成一个新的思想文化阵地和思想斗争阵地.网络资源必将成为教育教学改革的新的突破口.如何在网络环境下,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对小学生进行有效的道德行为习惯培养有重要的意义.

2,网络环境下普遍小学生道德行为现状要求.

德育是一个学校教育教学的重中之重,德育问题说到底就是习惯问题.良好的习惯一旦形成,就会变成人生道路上前进的巨大力量,终生受益,反之,从小忽略良好习惯的培养,让不良习惯发展成恶习,将贻误终身我们的教育重分数,成绩,往往忽视了习惯养成的最佳时期,其结果是不少学生成绩不错,但这引起我思习惯养成教育抓得越早越好2003年6月底的统计,我国青少年互联网用户已达6800万,其中30岁以下的青少年用户占73.4%,网络已经成为青少年学习知识,交流思想,休闲娱乐的重要平台.与此同时,腐朽落后的文化和有害信息也通过网络传播,腐蚀未成年人的心灵,在各种消极因素影响下,少数未成年人精神空虚,行为失范,有的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歧途,这些新问题的出现,使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面临严峻地考验.与其拒绝网络,不如取其精华,为我所用,选择性利用,让网络丰富的信息资源为我所用,借助网络上图,文,声,像于一体,全方位拓展了,有的来自城市的高知家庭,也有的来自文化层次很低的工人,农民家庭,学生的综合素质有很大的差异.率先大步迈进了虚拟的网络世界,网络在把丰富的知识,信息奉献给他们的同时,也把"垃圾"和"黄毒"塞给他们,造成了负面的,消极的影响,甚至导致严重的道德失范.


在强烈好奇心旺盛的求知欲面对新事物——上网,他们趋之若骛网络形式的开放性,信息的丰富性,内容的及时性与解渴性,在给他们提供各种知识的同时,很好满足了好奇心.由于的主要精力用在了学习上,家庭,社会和学校给他们提供的环境除了学习还是学习,心理的不平衡与不成熟,社会化的程度不够,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限,在人际交往中会产生各种障碍,在现实生活中不能满足正常的情感,尊重的需要,网络的个体交互性,环境的虚拟性他们获得满足,把网络视为自己心理归宿的空间.

既然网络已经来到我们身边,并融入我们的生活,视若洪水猛兽,回避的

总之,网络带给我们一个全新的德育环境.在老师的引导下,充分发挥的能动性,实现其由自我认识体验上升到自我控制.1,课题体现了"与时俱进"思想.

目前,全社会都十分关注对信息时代的教育进行探索.在这种新教育的理论中,德育教育尤为重要,而利用网络对孩子进行道德培养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研究网络环境下的道德行为习惯教育的特点和途径,探索有效的方法和手段,构建起网络时代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理论体系,可以丰富德育学的理论基础,拓展德育的方法论.

2,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精髓——"生活即教育"理论的发展.

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生活日渐成为学生生活的重要内容,根据生活即教育的理论,有什么样的生活就应该有什么样的教育,网络时代的生活必然应该有网络时代的教育.网络成为德育工作的新环境.

3,杜威的理论:

美国着名哲学家,教育家杜威认为:"知识与活动不可分离,知行统一,欲知必行等"他还说:"最好的和最深刻的道德训练,恰恰是人们在活动和思想统一中跟别人发展适当的关系而得到的."

如果我们充分利用互联网的跨时空,资源丰富等优势,为学生提供绿色上网通道,让他们自主参与到资料收集,道德评价等活动中,为学生提供实践,体验,交往的机会,就可以增强道德教育的实效性,避免教师"唇焦口燥呼不应"的尴尬局面.

4,主体德育观:

主体德育观认为:德育要取得实效,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就是学生是否主动地参与了德育全过程.没有学生主体自觉参与,就不可能有道德真正的发展.儿童认知发展心理学也指出:由于学生亲自参与对别人和自己的评论,就等于直接参与了一种积累道德规范的活动.如果我们建立校园网络,并实行师生互动,或通过其他活动的体验,就可以展开讨论活动,在实践活动中让学生获得道德体验,提高道德认识,形成道德行为方式.

(四)课题界定:

课题中所指网络是指与互联网相连的校园网络,资源包括利用互联网获得的信息资源和学校积累的各类德育资源,如音频,视频,文本文档等.

道德行为习惯是一个人在一定的道德意识支配下表现出来的有利或有害于他人的社会行为,是一个人道德品质的外在表现,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是品德形成的重要标志之一,它一经形成可以成为道德行为的内部动力,道德行为习惯会是人在新情境中产生道德行为的迁移.

2,通过活动参与,实践体验,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行为习惯.

3,提高教师的网络运用能力和驾驭能力.

4,通过网络沟通,搭建家校共育的网络平台.

三、课题研究的对象:

我校2——5年级学生.

四、课题研究的方法:

本课题研究以行动研究法为主,调查分析,个案研究,经验总结法为辅.实验过程中做到有明确的研究目的,对典型案例进行研究分析,收集有关信息数据,总结出可以推广的研究成果.

用行动研究法,探索利用网络资源促进道德行为习惯的方法和有效策略,使理论与实践运用有机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行为习惯,提高教师的网络运用能力和驾驭能力.

2,采用调查分析法.在实验前期,中期和后期,分别用观察,访问,调查问卷的方式,对学生在实验各阶段的道德行为习惯进行了摸底调查,充分掌握他们思想品德,行为习惯的现有状态,对调查的数据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并调整研究方向和方法,为课题提供典型的事实例证,使实验更有针对性,从而不断改进研究方法和措施.

经验总结法,个案研究法.利用在研究过程中积累起来的丰富的第一手资料,分析概括教育现象,选择有代表性的典型对象,探索出利用网络及其资源培养小学生道德行为习惯的方式和方法.对网络环境下的道德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研究过程中一些有效的课程资源,教育教学实践进行经验总结,交流,达成共识,形成经验,并在其他班级和教师中进行推广和运用.

五、课题研究过程:

本课题研究全过程历时三年(2006.11---2016.12),基本过程大致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一)课题准备阶段(2006.11——2007.4)

1,确定课题,制定实验研究方案,组建课题组,选题,完成课题申报.

2,收集与本课题实验研究方案有关的理论参考资料和筹备资料库.

3,组织参研教师学习相关教育理论,学习现代教育教学理论,现代信息技术理论,软件制作技术等,做好开题的准备工作.

4,确定实验班和对照班.

(二)实验实施阶段(2007.4——2007.12)

1,举行了课题开题会,健全了教育科研理论培训和专题学习研讨制度,

2,调整了信息技术教学内容,让学生学会在网络环境下收集整理学习资料,

3,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在网络环境下的行为习惯现状,了解学生对传统行为习惯教育方式的看法,并制定相应的对策和措施.

4,开展利用网络及其资源对小学生道德行为习惯的培养活动,探索有效的措施和方法并贯穿于研究的全过程.

5,建立校园网络,各班建立班级博客,积极利用网络教育资源,促进学生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

(三)研究总结阶段(2016.1——2016.9)

对前期研究的成果进行了收集,整理,分析研究以及总结集册,并对前期研究成果进行了推广,将研究范围扩大到了全校教学班进行进一步实践研究.分析研究过程中收集整理的理论资料和实践成果,形成研究报告.

课题研究措施:

组建精干的研究团队.

1,明确研究成员职责,加强课题过程管理.

作为我校承担的首个省级教育技术课题,我校一把手校长高度重视,亲自指导课题研究工作.学校教科室,大队部和教导处等部门作为课题研究的主要成员单位,在课题负责人的领导下,组成了研究团队.在工作中既有分工又有合作.教科室作为学校专门的课题管理部门,负责课题研究的日常工作,协调各部门,各研究成员的具体工作,并根据本课题的特点,开辟了专门的德育研究网络平台,为汇总,交流研究材料提供技术保障,大队部按方案的要求,具体落实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将本研究课题内容和成果延伸和推广到学校德育中,教导处是我校的教学管理部门,负责教师课务安排,落实学科渗透等工作.

2,加强研究教师队伍的网络技术培训,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

在刚立项时,参加本课题组的教师14人,平时惯于上网搜集资料,能熟练运用多媒体的仅4人,另有4人平时能上网搜集资料用于教学,有上网的体验,但多媒体运用不熟练,其余5人仅会网页浏览,不懂多媒体课件的制作.有1人平时基本不上网.既然要利用网络资源,首先必须保证教师信息技术的熟练程度,才谈得上进一步的研究.经学习培训后,所有教师均学会上网搜索,查询,会截取网上文档资料,视频资料,能与学生聊天,会用视频,会制作多媒体教育课件.

(1)校内组织信息技术教师对课题组教师进行信息技术专门培训12次,聘请市,区电教馆,教仪站的专家做专业指导4次.

(2)选派参研教师120余人次参加校外多媒体课件制作培训和网络资源运用培训.

(3)课题组内教师结对,强带弱,资源共享.

分年龄段制定道德行为习惯的培养目标.

各年级学生由于年龄层次的差异,道德认识水平和行为习惯的实际程度也出现差异性.

低年级的学生在行为习惯上有很大的可塑性和随意性,很多习惯尚未养成,同时不良习惯也未生根,更不懂得形成良好的习惯对自己意味着什么.可以说他们就像一张白纸,等待着教师在上面描绘出丰富的内容.他们一般很听话,好训练,这时培养各种良好习惯最容易见效.,但也正因为年龄小,可塑性大,如果培养没有标准,形成不良的行为习惯,以后再纠正就困难了.

而中高年级学生的道德行为习惯已经初见端倪,但此时他们的行为习惯仍具有很大不稳定性,常随着兴趣而转移,有很强的可塑性.此时的行为习惯培养不仅包括正面强化,还包括不当道德行为习惯的矫正.

我们对不同年级的学生的道德行为习惯的培养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并且制定出了培养的目标,分为爱国,守纪,学习,诚信,礼貌,自理,环保,劳动,校外行为,自我保护等方面.

如我们对二年级学生进行道德行为习惯培养的的准则是:

1,知道祖国的全称,首都,有多少名族.

2,知道国旗,国徽,国歌,版图,古代四大发明.

3,会唱国歌,升旗时要肃立,敬礼要规范.

4,知道《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

5,自己穿衣,会洗手绢,袜子.穿戴整洁.

6,递送物品用双手,离家回家打招呼,会鞠躬会问好,尊敬师长懂礼貌.

7,讲卫生,爱清洁,会用文明用语.

8,过马路走人行横道.

9,做错事能承认,不说谎话,借东西要还.

10,不迟到,不早退,不逃学.

11,不戴饰物,不骂人不打架.

12,不攀折花木,不践踏绿地,不随地吐痰,不损坏公物.

13,节约用水,珍惜粮食,爱护学具,不乱花钱.

14,积极参加集体活动,乐于为集体做好事,活泼开朗.

15,知道急救,报警,不与陌生人搭话.

......

这些要求对学生的行为起到明确的导向作用.通过知识竞赛,班队活动,讨论会,文艺节目,场景再现等各种活动方式,把这些条款式的具体目标融于其中,让学生了然于心,并通过自我鉴定,互相监督,检查评比,实现自我评价,将外部要求强化为内在动力.慢慢地,学生从不自觉到自觉,习惯成自然.

(三)最大限度地利用远程教育资源,不断拓宽道德教育途径,丰富教育资源.

远程教育资源融声,色,光,形为一体,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直观,形象,生动,具体,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容易被学生接受,是教学省时省心省力,它的有效利用,改变了说教式,空洞乏味的教育方式,而在情景交融的浓郁气氛中渗透教育,从而促进了学生品德的发展,达到良好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

1,利用远程教育的课程资源进行道德行为习惯养成教育.

远程教育中的"课程资源"提供了丰富的品德教育内容,解决了课堂教学时资源匮乏的难题.如我校的王老师在教学《我和动物交朋友》一课时,她充分利用远程教育资源网上的"教案示例",结合我校环境实际,学生实际和教师个人实际进行备课,利用"媒体展示"把学生带入动物园,使学生充分了解动物,喜欢动物,明确有益的动物是我们人类的好朋友,利用"探究活动","习题精选","扩展资料"中野生动物的资料,让学生知道一些珍稀动物正濒临灭绝,唤起学生保护动物的强烈意愿,探讨保护动物的具体措施,进而启发学生做一个热爱动物,保护动物,保护环境的人.

小学生德育教育材料知识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道德教育的论文范文检索 大学生适用: 高校毕业论文、在职研究生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21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技巧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任务书、论文目录 职称论文适用: 杂志投稿、中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技巧 论文题目推荐度: 经典题目

2,利用远程教育资源丰富爱国主义教育内容.

如今的孩子们看到的,接触到的往往是电视上的动画片,生活片,或者是媒体报道人和事,对从古至今的时代英模只知皮毛,甚至不了解,没兴趣,更谈不上崇敬,热爱,精神上没有可以模仿的榜样.远程教育资源的应用恰好为我们提供了丰富了内容,填补了学生这片心灵空白.其中的"百部爱国主义影片"包括历史影片,名着影片,战争影片,故事影片,传记影片等,既全面又系统.其思想内容极具教育意义,充满高尚的情操,崇高的理想,美好的感情,艺术价值极高.我们有计划地选择典型的,对当时道德行为培养目标有促进作用的影片,组织学生观看.学生们从中体会到了革命家百折不挠,大义凛然,视死如归的精神,感受到了战斗英雄前赴后继,英勇捐躯,忘我无私的情操,一例例爱国主义的楷模,成为学生的精神食粮.

3,利用远程教育资源进行法制安全教育.

远程教育的"专题教育"栏目中有非常丰富的法制安全教育内容,形象生动,例如《远离毒品》,《预防艾滋病》,《中小学生安全教育》等内容,这些内容形式新颖,内容轻松愉快,寓教于乐,既有故事性,又有针对性,潜移默化地带给学生法律知识.我们选择其中适合学生的内容,组织学生观看并讨论,学生看得懂,听得进,教育效果特别好,让学生在活生生的例子中了解相关的法律知识和制度措施,在头脑中建立用法律来保护自己的意识,认识到浏览网页上的,暴力信息对未成年人的危害性,知道哪些行为会触犯法律,违反规章,从而自觉抵制网络中的不良信息,自觉遵纪守法.

4,利用远程教育资源向学生介绍心理健康知识.

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遇到许多困难,有许多烦恼,他们需要向老师倾诉,但常常羞于启口.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利用校园网络,设立匿名咨询台,学生通过这种方式与老师交流,谈心,获得帮助.这种交流具有隐蔽性,学生可以匿名,因此他们少了几分顾忌,多了几分坦诚,大胆地向教师说出自己的隐私和疑虑,获得最大的帮助,行为上也能有明显的改进和进步.

5,自制多媒体课件补充远教资源,利用网络教室,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

(1)挖掘课本的潜在道德教育因素,将课堂作为道德教育的主阵地.

不仅语文,思品等德育教育内容多的课型,其他科目我们也抓住其中的教育信息进行放大,扩充,对学生进行相关的道德教育.如我校李老师在上数学广角《节约用水》一课时,就专门制作了课件,结合04年水污染灾害,针对我们当地沱江河饮用水状况补充了一节教育课:《面对沱江河,我们可以做点什么》.这样,把原本单一的知识充实为别开生面的道德教育大讨论课堂,孩子们边观看,边讨论,边反思,边出谋划策,不知不觉中体会到了水资源的珍贵,体会到节约用水的重要性.当然,节约用水的良好习惯养成也就有了思想保证.接着,我们又抓住这个契机,开展了"节约用水,我可以做什么"的主体活动,要求大家时时,处处节约用水,做节水小标兵.由一堂课引申出来的道德行为习惯的教育活动就这样自然的展开,收到明显的效果,其教育意义比平时我们口头的宣教作用好得多.

(2)每月选择一节班队课作为观看多媒体课件课.要求每位参研教师每月至少要有一堂以道德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为主题的课题课,内容多样化,以真实的情境再现为教育形式,教师之间可以资源共享.

如在对学生进行《远离毒品,珍爱生命》的教育时,实验班教师不仅组织了观看远程教育资源内容,还在网上搜集了其他各种关于毒品危害的图片,文章,视频资料供学生观看.学生以前只是听讲解,看图片,主观上没有直接感受.但在多媒体教室观看了活生生的实例后,孩子们受到了很大的震撼,尤其看到那些吸毒者人伦,人格的丧失,最后生不如死悲惨的生活状况,他们发自内心的对毒品产生了畏惧,表示这一辈子都不会接近这个东西.而这样的结果正是我们想要达到的教育目的,我们没有更多的说教,却收到了更好的效果.

(四)在主题活动体验中运用网络资源实现道德行为习惯的培养,"寓教于乐",注重实践性.

1,开展故事收集活动,让孩子从网络上搜集各种故事,并从故事情境中获得精神力量.

树立道德榜样是开展道德教育的有效方法.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人必须要具备一些精神力量,才能使自己的精神面貌发生改变.

(1)榜样激励.

除了观看爱国主义影片,我们还发动学生利用互联网,书籍收集古代神话故事,现代革命斗争故事,科学家的故事,现代小英雄的故事,如《夸父逐日》,《后羿射日》,《刘胡兰的故事》,《江姐的故事》,《小兵张嘎》,《黄继光》,《邱少云》,《小英雄赖宁》,《欧阳海的故事》,《雷锋的故事》,《周总理的故事》,《张海迪的故事》等,鼓励孩子读英雄故事,学英雄精神.

(2)实例引导,找准道德的标杆.

实例引导实际上也是一种榜样.英雄故事只能从一方面激励学生,但孩子生活在和平环境中,毕竟不能完全体会其中的内涵.道德榜样的树立不能脱离实际生活,我们根据社会当时的环境动态,发动学生收集讲述身边的有激励作用的真人真事,正反面均可,以此激励自己树立道德规范,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①结合"八荣八耻"活动中社会各阶层涌现出的先进人物,道德模范,对学生进行宣讲,教育.要求学生关注网上,媒体中出现的相关新闻,搜集整理,形成《模范故事集》,结合班队活动,开展故事会,演讲比赛.

②结合雪灾,传诵英雄事迹,结合汶川大地震,搜集《抗震英雄故事集》,结合捐款活动,与汶川小朋友手拉手活动,培养学生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学会关爱他人,具备奉献意识.

③教师截取央视电视节目视频,制作"感动中国"英模事迹多媒体课件,组织学生观看,写观后感并及时召开班队会开展讨论活动,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

这些我们身边的英雄,身份各异,有着不同的背景,不同的经历,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事迹他们的所作所为,感动了中国.加强学校德育环境建设,

我校近08,09年分两次共投入30余万元完善远程教育设备,建成功能齐全的多媒体教室,新建了电子图书室,完好,齐全的设备(一)研究结论:

1,作为对学生进行的一种形式,是符合教育规律和教育方法的一种形式,是培养学生主体意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途径.2,符合使学生在轻松,愉悦,自主的气氛中.(二)反思:

1,个别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难以持久,波动较大,陋习时有复发.这说明我们对教育规律的掌握和对教育心理学的学习不够,缺乏行之有效的方法,为我们的实验研究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小学生道德行为习惯训练方法的研究《计算机世界》高丽华虚拟世界的道德》教育现代化2000.2,《网络德育若干问题的思考与实践》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