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课题题目2016年,思想政治工作课题

点赞:21705 浏览:96571 近期更新时间:2024-01-25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一、当前德育面临的挑战

1,重智轻德现象依然存在学校的升学率心态家庭和家长的升学率心态社会和舆论的升学率心态学生个人的升学率心态对疯狂追求升学率而言,人文精神的失落既是原因也是结果.片面追求升学率正是这种国家功利主义的集中表现,也是人文失落的必然结果.教育缺少了人文精神和文化关怀,就如同生活没有了阳光和雨露.一个国家和民族,在新建或特定历史时期,可以把实用和功利作为教育准则,但长此以往,文化滑坡,塌陷,精神,信仰,仁爱,忠信等维系一个理想社会的东西会逐渐流失或扭曲,这是十分可怕的.我们的社会啊,我们的教育啊,再也不能在疯狂追求升学率的道路上愈走愈远了.教育呼唤人文的回归,应该是我们的历史使命.学校德育体制问题突出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下,多数学校为了追求高升学率,忽略了对学生进行德育方面的教育,从而使得德育只是一种形式,而没有取得实际效果.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后,与此相适应提出了素质教育,但德育并没有得到相应的重视,特别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思想政治教育中某些传统的教育模式已越来越不适应时代的要求,特别是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大众传播媒介的迅速发展,学生获得信息的方式和数量在不断增加,如果不重视德育工作,采取相适应的措施,而是用传统的"禁,注,堵"的方法进行德育工作是不能取得实际效果的.学校德育工作缺乏实效,也由于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片面地追求物质利益,从而不够重视德育工作,现在许多民办学校及私立学校只是把德育作为一种形式,根本就不予以重视,而只是一味的培养一批掌握技术的人才,忽略了对其进行政治思想教育.德育目标的理想化德育教育方式强调灌输说教,忽视学生的自觉性德育教育的内容只注重教材的学习,忽视了学生思想实际德育工作忽视个体心理发展的特征及个体的主体性德育管理的单调性和思想品德形成的不协调性教师德育队伍水平偏低教师作为学生生活的引路人和灵魂的塑造者,在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上起着巨大的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劳动与社会上其它劳动形式相比较,其最显着的特点是教师劳动手段的主体性.即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对劳动对象的影响,主要不是通过使用工具去实现,而主要是通过自身的知识,才能,情感,意志,个性,思想修养和道德作风等方面去影响学生的,即影响受教育者的是教师本身的言行.因此,教师本身具有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性质和功能,教学具有教育性,这永远是一条客观的规律.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当前部分教师的德育素质下降了,教师在学生品德形成和发展中的示范作用减弱了.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非德育教师对德育职责的片面理解教师的政治素质出现问题专职德育教师队伍人心不稳德育科研工作有待提高学校德育面临市场经济的挑战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践对整个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它影响到人们的道德观念,影响到人们的道德实践,进而也影响到以社会道德实践为基础的学校德育活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对学校德育的冲击是多方面,全方位的.另外,市场经济对学校德育的影响也具有双重性的特点,它在给学校德育工作的改进和发展带来机遇和提供条件的同时,也使学校德育工作产生了新的困惑和冲突.这里着重说一下现阶段中小学生价值观念所受到的一些挑战.中小学生的政治热情以及参加集体活动的积极性面临市场经济的挑战中小学生的思想受到外向型经济的影响中小学生的价值观念受到市场经济的挑战学校德育面临传媒的负面影响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大众传媒的影响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人们不可抗拒的环境因素,广泛而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精神价值的构建,也给未成年人的成长环境带来深刻变化.现代传播媒介包括报纸,广播,电视,电影,杂志,书籍,互联网等等,内容广泛,发展迅速,涉及社会生活各个层面,为未成年人了解世界,增长知识,开阔视野提供了有利条件,但是也给青少年的成长带来不容忽视的负面影响.未成年人突出的心理特点是精力旺盛,兴趣广泛,积极向上,富有朝气和理想,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喜欢探求新事物,模仿能力强,但是知识经验比较少,对是非的鉴别能力较弱,价值观念尚处于形成过程中,可塑性强.未成年人的年龄个性特征使得他们比其他年龄段的人更容易受到大众传媒的影响.大众传媒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大众传媒的迅速发展带来全新休闲娱乐方式,影响着未成年人的思想和观念大众传媒加速了未成年人社会化的进程,给德育工作提出新的课题大众传媒机构的商业利益驱动给未成年人的成长带来消极影响大众传媒发展使得全球范围内各种文化互相激荡,给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也带来复杂的影响家庭德育的缺失青少年良好品德素质的形成离不开学校德育,社会德育的教化,更离不开家庭德育的熏陶.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与子女的接触频度高,具有聚合性,未成年阶段是人的品德,个性形成的重要时期,而青少年大部分时间是在家庭度过的,对家庭在经济上和情感上也有依赖,因此家庭对未成年人的道德教育有着天然的优势,对促进个体各方面素质,特别是思想品质的发展具有特殊的功能.家庭德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家庭德育的缺失,家长的过分溺爱,家长不当的教育方式,家长不良的言传身教现阶段青少年思想的新特点在大变革的历史新时期,随着开放,改革的日益深入,青少年的思想也在不断地发展,发生许多新的变化,产生许多新的追求.从分析他们这些新的变化,新的追求中,我们可以看出现阶段青少年思想面貌上一些新的倾向,新的特点.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渴望祖国富强,追求自我完善开放,改革取得的成就,使青少年受到鼓舞,看到了祖国的希望,看到了自己的未来,也认识到了自我价值.他们中的多数都有理低有追求.但不少人的现想追求还停留在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上.关心自己的发展,自己的荣辱,自己的利益,这种自我完善的愿望,直接构成了某些学生努力学习的内动力.他们从小在和平的顺境中长大,对艰苦奋斗没有多少切身的体会,他们比较强调社会应为自己的成长多创造条件应更多地满足自己的需要,把别人为他们怎么写作看做是理所当然.还不大懂得个人完善与社会完善的辩证关系,不大懂得祖国的繁荣昌盛需要青年一代付出艰苦的劳动,考虑问题的着眼点应是对祖国和人民做了多少贡献,而不是伸手向社会索取.(二)拥护改革,思想解放,求实求新当代青少年接触事物多,思想容量深,开放活跃的程度,是其他时代的青少年所不能比拟的.青少年敢于接受新的事物,新的观念,最少保守思想,考虑问题没有框框,他们厌恶空谈,讲求实际,什么新事物都想涉猎,什么新问题都要思考,相信"眼见为实","先思后信".他们拥护改革,寄希望于自己早日投入改革的洪流中去,施展才干.他们关心改革,积极为改革献计献策,敢于介入学校管理,提出许多改革学校工作的切实可行的建议.对旧事物,旧观念敢于否定,对新事物,新观念勇于接受,求实求新,反映了时代的潮流,反映了青少年新的精神风貌.这种精神十分可贵,应该大力提倡.但是青少年毕竟涉世未深,比较幼稚,观察社会现象,思考问题有它的局限性,对复杂的社会信息缺乏分辨是非的能力.(三)追求新知,渴望成才当代青少年崇尚科学,渴求所知识,深感科学校术知识在实现四化中的重要作用.他们为自己成长在一个科学技术繁荣的新时代而自豪,立志做"新技术革命的应战者".当代青少年有成才的渴望,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憧憬,充满着时代的气息.他们有理想,有作为,然而他们的许多设想并不切合实际,他们对于四化建设需要的是能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的,多层次,多规格的人才还没真正理解,有些人片面地认为只有成名成家,有经济地位,有社会地位才是人才,志愿当工人,农民,教师的学生寥寥无几.(四)要求自主,自立,要求开放,交往渴望独立,要求自主,本来就是处于青春期年龄阶段青少年的心理特点.新形势下的社会环境使当代青少年的这种需求进一步强化,为他们独立意向的发展,社会化进程的加速提供了各种有利的条件.他们不满足别人提供的现成结论,他们不愿意跟着别人后面亦步亦趋,人云亦云,他们希望通过自身的体验,经过一番思考再去接受别人的影响,他们愿意自己去选择自己的生活道路,寻求做人的楷模.他们渴求得到适应复杂社会生活的能力,早日自立于社会,并在竞争中成为强者.当代青少年对自主,自立的渴求,是一种十分可喜的现象,这种要求成为一个独立的社会成员的愿望,是他们在社会化进程中日趋成熟的标志,也体现了青少年不满足现状,奋发进取的创新素质.但是,事实上他们还正在成长的过程中,在许多方面还要依赖成年人而不能完全自立.他们往往过于自信,片面地理解自由和,对教师,家长知道的必要性认识不足,甚至把自主,自立与成年人的正确指导和帮助对立起来,由此引起成年人的某些反感,在个人成长的道路上走一些弯路.(五)爱美求乐,向往新的生活方式青少年爱玩爱动,求美求乐,从来就不喜欢平淡乏味,缺乏情趣的生活.新形势下,社会的生活方式也在不断变化,信息传播的现代化手段日益普及,贯彻双百方针后,文艺,出版界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人民物质生活的普遍提高,给青少年展示了新的生活方式,增添了新的生活内容,带来了新的生活节奏.青少年精神生活的日益丰富,促使他们产生了更多的追求.他们希望从文艺书籍中增加对社会生活和民族历史的理解,他们希望有多方面的爱好,有关的鉴赏能力,要把自己的服饰打扮得更漂亮.爱美求乐,向往新的生活方式,是青少年一种健康的,合理的要求.我们应该多方面创造条件去满足他们,发展他们的兴趣与爱好.现在青少年中存在的普遍问题是,审美的情趣不高,对于物质提高的,超过了实际的可能,大手大脚,任意浪费向高消费的生活看齐,追求外在美的自我表现忽视了艰苦勤俭美德的培养,对"金钱潮"的刺激,缺乏足够的抵制能力.(六)需要友谊,需要尊重,需要理解由于社会文明的进步,物质生活条件的改善,当代青少年生理发育出现早熟的情况,这已被许多调查研究材料所证实.生理上的早熟,社会化进程的加速在青少年的友谊感方面也有明显的表现.青少年不愿在交往中处于从属地位,受成人的监督与限制,乐于在同龄人之间寻觅知已,咨询疑难,在自己的小群体中得到安慰与信赖.开放社会打破了男女交往中的封建思想束缚,文艺作品中大量的男女的形象描述,对青少年的性成熟也起了某些刺激作用.一些青少年较早地产生了异性感,在一些中学出现了早恋现象.青少年友谊感,异性感的发展,从一般的情况来说是符合发育规律的,只要我们加强教育与引导,使道德教育赶在青少年的生理成熟之前,这个问题是可以得到圆满解决的.但是,由于我们的性道德教育目前还没有真正提到日程上众有些青少年过早地落入情网不能自拔,有的受到不良的社会影响,出现了不健康的越轨行为.青少年不仅需要同龄人的友情和温暖,还渴望着成年人对他们的尊重和理解.由于成长条件的不同,现在的两代人之间在评人论事的标准上,也存在着不少的差异.在向青少年调查"什么使你最苦恼"的问题时,有许多学生为成年人对自己不够理解而感到苦恼.方法是完成任务的手段.要搞好德育研究,探求德育现象的本质,揭示德育活动的规律,必须掌握一套正确的研究方法.在中小学德育研究中常用的方法主要有以下五种.一,观察法观察法是广泛使用的一种研究方法,它适用于任何一种研究的过程.这种方法又称自然观察法,是在正常的教育过程中,直接观察研究对象,积累和掌握所研究的教育现象的具体材料,作为理性认识的依据.观察可以在整个教育过程中进行,也可以观察其某些方面,根据研究对象的复杂程度,通过多次观察,追踪观察去完成.观察法一般不需要什么物质设备条件,也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得到的材料也真实具体,故在德育研究中较广泛运用.教师和班主任们正是运用这种方法从观察学生在课内外,校内外的各种表现,来了解和探索青少年的思想特点及其发展规律的.二,调查法调查法与观察法不同,它不是只靠研究者对教育现象的直接观察,而是可以通过其他有关材料间接了解所要研究的问题.这种方法的特点是可以通过各种不同的方式有计划地,系统严密地了解某个方面的问题,从大量有联系的事实中揭示出教育规律.调查法以研究当前的事实为主要对象.它的途径是多样的:(一)通过谈话方式来进行围绕研究的课题可以通过同学生,家长,教师,有关人员谈话,搜集大量的材料.同学生进行直接对话,是德育研究的一种好方法.谈话前要充分准备,对被调查者的基本状况有所了解,谈话时要诚恳耐心动之以情,谈话后要认真整理记录要点.能做到上述各点,谈话法一般都能取得好的效果.(二)通过查阅有关资料和文献记载等来进行查阅已有的材料,如学生的日记,作文,周记,班级日志,教师笔记,学校,团队,班主任计划及总结,或教育部门的有关文献,记载等.(三)通过问卷法,测验法来进行问卷法是一种书面形式的谈话法,由研究者提出问题请被调查者回答,也可以编制科学的测验题进行测试.这种研究方法,对于广泛搜集材料取得一定的数据有它的意义,但提供的情况不易深入.编制测验题目要掌握有关的方法和技术.因此,在运用时要慎重,对搜集上来的材料要认真鉴别分析,一般不作为主要的研究手段.(四)召开调查会这是一种常用的很好的手段.是"简单易行,忠实可靠"的一种方法.可以在短时间内,获得比较全面的材料.参加者选有代表性的人,可以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三,五人坐在一起,互相交谈,彼此启发,畅所欲言.开好调查会的关键是要有明确的中心,要有充分的准备,有调查纲目,主持者要善于启发和集中大家的意见.三,个案法个案法是对单一的人或事进行具体而深入研究的方法.研究对象可能是典型,也可能不是典型,从对几个,几十个个案进行分析比较研究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以指导改进工作.它常常同典型调查结合进行,用典型来指导一般.个案研究法是德育研究的一种有效的方法,它的优点在于能够比较全面,系统,深入地考察被研究者,所取得的材料比较真实,可靠四,实验法实验法是一种经过特别安排和适当控制,以便在最有利的条件下研究所要探讨的现象的方法.这种研究法的特点是,可以加入一定的人工控制,以便随时引起或者改变所要研究的现象,查明每一种因素所起的作用.它可在最有利的情况下进行比较精密的观察,可以给测量和计算等提供获得精密结果的方便条件.五,总结经验法总结经验法是通过对优秀教师丰富教育经验的总统,加以理论的升华,来揭示教育规律的方法.广大教师在德育实践中创造和积累的丰富经验,是德育研究材料的主要来源,是发展德育科学的基础.总结先进经验一般采用经验分析的方法,它的特点是能直接获得那些在德育过程中大量的,真实的材料,可以及时捕捉到最新鲜的教育经验,较好地把握住德育的现状及趋势,促进德育研究向新的广度和深度发展.实践证明,总结教育经验,如能由具有丰富经验的教师和理论工作者一道合作,效果会更好.从科学研究的角度总结教育经验与日常工作中的总结不同,要特别注意:总结和研究先进经验的典型特征,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结论,要努力去揭示这些经验的实质及运用的手段,以便使这些经验具有更普遍的指导意义,在教育实践中发挥更大的作用,要对丰富的大量材料去粗取精,提高这些经验的理论水平,充实教育理论的宝库.由于德育活动的复杂性,多样性,也由于研究的对象,目的不同,进行研究时通常不是单独使用一种方法,而是选择几种方法,互相补充,共同使用.一个有创造性的教师和研究者,应该善于因时因地制宜地,灵活地掌握和运用科学研究的各种方法.

德育课题题目2016年,思想政治工作课题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学校德育的论文范文集 大学生适用: 学位论文、学士学位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75 写作解决问题: 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提纲、论文结论 职称论文适用: 论文发表、职称评中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秀选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