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先职文发表网2016年

点赞:5141 浏览:19299 近期更新时间:2024-01-27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十二五"发展规划

南京农业大学

二(一二年九月

目录

第一部分学校"十一五"建设回顾等等等等等等等1

第二部分学校"十二五"发展规划等等等等等等等6

一、指导思想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6

二、总体目标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7

三、各项建设目标,建设重点及主要举措等等等等等8

(一)学科建设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8

(二)师资队伍建设等等等等等等等等11

(三)人才培养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14

(四)科学研究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19

(五)平台与基地建设等等等等等等等等22

(六)产学研合作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24

(七)文化传承创新等等等等等等等等26

(八)国际交流与合作等等等等等等等等29

(九)基础设施建设与改善民生等等等等等等31

(十)财政与后勤保障等等等等等等等等34

(十一)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等等等等等等36

(十二)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等等等等等等等39

四、规划实施与监督评估等等等等等等等等42

第一部分学校"十一五"建设回顾

"十一五"期间,我校坚持以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建设"以农业与生命科学为优势和特色,农,理,经,管,工,文,法多学科协调发展,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宏伟目标,团结拼搏,开拓进取,各项事业取得了长足进步与发展.

学科建设取得新成效

"十一五"期间,通过"211工程"三期建设,国家省校重点学科建设等工作,进一步提升了学科的整体实力.在第三轮国家重点学科考核评估和新增工作中,我校作物学,植物保护,农业资源利用,兽医学4个学科被认定为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蔬菜学,农业经济管理,土地资源管理3个学科被遴选为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数达到13个,同时,食品科学被遴选为国家重点(培育)学科.在"十一五"江苏省重点学科遴选中,我校有5个一级学科被评为江苏省一级学科重点学科,14个学科被评为二级学科重点学科,省重点学科数较"十五"翻了一番,在江苏省部属高校中列第3位.通过第十批博士,硕士学位授权审核及2016年博士,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自行审核,我校博士学位一级学科授权点达到14个,硕士学位一级学科授权点达到30个,分布在农学,理学,管理学,工学,经济学,文学,哲学,法学,历史学和医学等10个学科门类,实现了经济学门类博士学位授权的突破,形成了以农业与生命科学为优势和特色,农理经管工文法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结构,构筑起了符合我校特色并与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建设相适应的多科性学科专业布局.我校拥有的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数并列全国高校第23位,居全国农林高校第2位,在第二轮全国一级学科评估中,我校有9个学科整体排名全国前5位,排名前5的学科数量并列全国高校第10位,另据美国信息科技所《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ESI)最新统计数据,我校的农业科学,植物与动物学和环境生态学三个学科群的ESI排名进入全球前1%.

二、师资队伍建设稳步推进

"十一五"期间,学校师资队伍建设按照"高效,适度"的原则稳步推进,师资队伍的职称,学历,学缘及年龄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十一五"末,我校专任教师队伍总量为1235人,专任教师中博士生导师238人,硕士生导师531人,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教师654人,占教师总数的53.0%,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579人,占教师总数的46.8%,45岁以下教师866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70.1%.引进具有海外工作和学习背景的高层次人才22名,有效地提升了师资队伍水平,学校新增国家级教学名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全国优秀教师,全国模范教师,"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等10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8人,江苏省教学名师5人,江苏省"333工程通过引进,派出双向交流模式,我校引进国外智力工作不断深化,形成了合作引进并重的新格局."全国文明单位"江苏省高校先进基层党组织"中国大学评价课题组公布2016中国大学排,总体实力居全国高校第40位研究型大学第36位内地第28位教科所高教研究中心公布72所教育部直属高校绩效评价结果与排序,我校整体绩效得分列第回顾学校"十五"建设和发展的历程,有以下几方面的经验清醒地到 第二部分学校"十二五"发展规划

"十二五"是我国高等教育全面推进改革创新,提高质量的关键时期,也是我校加快高水平特色型大学建设的重要时期.《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6-2020年)》明确提出:"到2020年,建成一批国际知名,有特色,高水平的高等学校,若干所大学达到或接近世界一流大学水平,高等教育国际竞争力显着增强."我校作为一所教育部直属的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的特色型大学,代表着我国高等农业教育的先进水平,在创建高水平大学和怎么写作"三农"发展中承担着重要的历史使命.

我们必须着眼于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把握教育发展规律,紧密结合学校实际,增强机遇意识和忧患意识,"发展","改革","特色","和谐"和"奋进"五大篇章,积极推进"部部共建"和"部省共建"工作,优化"两校区一园区"协调发展战略和资源配置方式,通过"211工程",加快世界一流农业大学进程开创事业新局面.高等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怎么写作,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有效途径,把关注民生,怎么写作师生作为学校发展的重要任务,把财政与后勤怎么写作作为学校发展的重要支撑,把党建,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学校发展的坚强保障,把体制机制改革作为促进学校发展的根本动力,不断推进现代大学制度建设.全面实施"1235"发展战略,以建设世界一流农业大学为目标,围绕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和校区发展两大任务,坚持"世界一流,中国特色,南农品质"三个结合,谱写"发展,改革,特色,和谐,奋进"五大篇章,不断推进学校各项事业科学发展.

二、总体目标

经过"十二五"建设,全面提升学校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怎么写作,文化传承创新等方面的整体水平,农业及相关学科的优势和特色进一步巩固和加强,非农学科和交叉学科的水平进一步提升,师资队伍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学术声誉与社会影响力进一步提高,怎么写作社会能力进一步加强,综合实力明显提升,为实现"世界一流农业大学"建设目标奠定坚实的基础.

至"十二五"末,力争使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数达到5~6个,4~5个学科群进入全球前1%(ESI),专任教师队伍规模达到1750人左右,新增1~2名两院院士,全面实施"钟山学者"计划,全日制在校本科生规模稳定在19000人左右,各类研究生规模达到9500人,各类继续教育在校生规模保持在12000人左右,在校留学生人数达到400人,入选"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6~8篇,"十二五"末年度科技总经费达到7亿元,获4~6项国家级科技成果奖励,按照"国家急需,世界一流"的要求,培育组建1~2个国家级协同创新中心,新建1~2个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含教育部人文社科基地),着力建设3~5个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双边或多边国际合作平台(实验室或研究中心),拟投资16亿元,完成48万平方米新校舍及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改善教学,科研及生活条件,大力改善教职工待遇,五年内,各类对外怎么写作,投资经营,成果转化,社会捐赠等收入达到6~8亿元,其中技术怎么写作与成果转化收入达到2亿元以上. 三,各项建设目标,建设重点及主要举措

(一)学科建设

1,建设目标

以国家和行业发展急需的重点领域和重大需求为导向,紧密围绕国家科技发展战略和学科前沿,着力加强若干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继续实施"211工程"建设,启动"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集中优势资源,重点建设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农学学科群和经济管理类学科,国内高水平的生命科学学科等,打造学科高峰,形成以农业为核心,农业学科与非农学科交叉渗透,相互协调的特色鲜明,布局合理,充满活力的学科体系,继续巩固和扩大重点学科的群体优势,力争使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数达到5~6个,4~5个学科群进入全球前1%(ESI),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基本建有国家和省级重点学科,在部分交叉学科领域产生具有较大影响的创新性成果,形成新的学科增长点,积极扶持工科,人文社科和理科等学科的成长和发展,以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为基础,加强校级重点学科建设,提升基础学科的实力及对主干学科的支撑作用.

2,建设重点

重点实施"攀登","拓展","培育","提升"四大计划,加快构筑学科高峰,提升学科建设整体水平.

1)高峰学科攀登计划.集中优势资源,凝练优势研究方向,加快培育若干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高峰学科,优先加强作物学,农业资源利用,植物保护,兽医学四个一级学科和农业经济管理等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建设,力争把作物遗传育种,植物病理学,预防兽医学,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率先建成国际知名学科,努力使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土壤学,植物营养学,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等学科若干研究方向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2)高原学科拓展计划.以"211工程"重点学科建设项目为依托,进一步完善"国家—省—校"重点学科体系,巩固和扩大重点学科群体优势.强化生物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农业工程,土地资源与管理等学科特色,加强新的国家重点学科的培育与建设,力争使园艺学,科学技术史,公共管理等学科建成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努力把食品科学国家重点培育学科建成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并在生物学,畜牧学等一级学科内产生新的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植物学,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大力加强生物学,生态学,科学技术史,农业工程,畜牧学,草学,应用经济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社会学等9个一级学科建设.

3)交叉学科培育计划.鼓励不同知识背景学者的学术联合,促进以问题为中心的多学科交叉,建立具有较强灵活性和适应性的交叉学科研究平台,增强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能力,培育新的学科生长点.在生物信息学,农业信息学,设施农业,海洋科学,生物安全,农村发展等交叉学科领域取得一批具有较大影响的创新成果.

4)非农学科提升计划.发挥优势主干学科的引领和带动作用,促进优势学科与其它学科的交叉融合,带动非农学科的发展.加强基础学科(数,理,化,信息等)和人文社会学科等已有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建设,改革校级重点学科遴选办法,通过校级重点学科建设,重点支持基础学科,非农学科和硕士学位授权学科的发展.在工学和管理学门类中,加强新增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建设工作,进一步提高博士学科对硕士和本科专业的覆盖率,实现多学科协调发展.

3,主要举措

按照"重点突破,带动整体"的发展策略,强化学科团队建设,优化资源配置,完善管理机制,提升学科整体竞争力.

1)加强学科团队建设,提升学科核心竞争力.以具有国内外影响的学术带头人为核心,以高素质的中青年教师为骨干,加强学科团队建设,努力提高学科带头人领导学科建设发展的能力.

2)优化资源配置,保障学科建设投入.充分发挥学校统一规划管理职能,有效整合"211工程","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项目,"江苏省优势学科建设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人文社科基地的建设与培育项目,教育部高校改善基本办学条件专项,农林院校试点实践基地等资源,使各专项建设内容与学科建设计划紧密结合,努力增强学科资源配置效益.

3)创新管理机制,增强学科建设成效.完善"管理下的学科带头人负责制和学科建设院长负责制"的管理模式,进一步明确学校,学院,学科在学科建设中的责,权,利,实现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在学科建设上的有效协调,发挥好学位委员会在学科建设中的指导和咨询作用,改进学科评估制度,根据学科特性,建立分类评价体系和定期评估制度,加强学科建设的目标管理,理顺一级学科和二级学科建设的关系,探索一级学科建设与管理的新模式,加强校企,校地联合,探索产学研相结合的学科发展新机制,增强学科发展活力.

(二)师资队伍建设

1,建设目标

全面提升师资队伍建设水平,努力建成一支规模适度,结构合理,富有效率的高水平教师队伍.到"十二五"末,专任教师队伍规模达到1750人左右,占学校教职工总数的65%以上.其中,专任教师队伍中教授400人左右,副教授650人左右,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教师比例在60%以上,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占教师总数的65%以上,外缘教师占70%左右,具有国外一年以上学术经历的教师占教师总数的30%以上.着力加强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新增1~2名两院院士,培养和引进"千人计划"学者,长江学者特聘(讲座)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8~12名,培养"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等人才30名左右,入选国家或省部级创新团队4~5个,在国家重大或重点研究领域和前沿学科打造富有竞争力的学科梯队,培养一大批青年学术骨干和学术后备人才.

2,建设重点

重点实施"造就","支持","培育","储备"四大计划,加快高层次人才培养步伐,培育出一批大师级领军人物.

1)高端人才造就计划.根据优势学科建设需要,全面实施"钟山学者"计划,重点加强两院院士,"千人计划","长江学者","国家杰青"等高层次拔尖人才和领军人物的培养,改革和完善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机制,多途径引进国内外高层次优秀人才,加大海外高水平大学或研究机构的优秀留学人员的引进力度,建设一支由资深教授,杰出中青年学者和优秀青年博士组成的优秀师资队伍,保证人才队伍的可持续发展,聘请50名左右学术造诣深,国际知名度高的国外优秀科学家来校开展短期教学科研合作和交流.

2)创新团队支持计划.有效整合人力物力资源,大力加强创新团队和学术梯队建设.以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为依托,以学科带头人为核心,围绕重大项目凝聚学术队伍,整合优势科研力量,配置固定与流动相结合的科研人员编制,重点建设20个左右结构合理,优势互补,具有凝聚力和竞争力的科技创新团队,凝练学术方向,促进学科交叉融合,围绕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开展集成研究.

3)青年教师培育计划.实施以新理念,新课程,新技术和师德教育为重点的教师全员培训,组织优秀教师参加高层次研修和骨干教师培训,提高在职教师的学历,学位层次和教学科研综合能力,适应新的人才竞争环境,支持教师出国研修,利用国家留学基金委及其他经费渠道的支持,每年选派50名左右的青年学术骨干到国外着名大学或科研机构开展为期一年以上的研修活动,开展青年教师学术能力培训,充分利用教育部"青年骨干教师国内访问学者"项目,选派一批从事基础课教学的教师到国内着名高校进行为期三个月以上的进修学习,活跃学术思想,提高业务素质.

4)后备人才储备计划.充分利用国家留学基金委"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每年选派30名左右优秀博士生作为学校的预留师资,通过提供相应的待遇支持其在海外攻读学位,学成后回校工作,提高师资队伍的国际交流水平和业务水平,不断完善相关条件,充分利用博士后平台为学校考察,选留以及培养优秀的师资怎么写作.加强博士后流动站的建设和管理,加大博士后专项资金的投入,为博士后创造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不断扩大博士后的在站规模,提高博士后的招聘质量.到"十二五"末,学校在站博士后的规模达到100人左右,使博士后队伍成为学校科学研究的重要力量,并作为学校补充优秀师资的重要来源.

3,主要举措

坚持把"人才强校"作为学校的核心战略,坚持以人为本,创新人才管理机制,不断深化人事制度改革,营造和谐氛围,着力塑造拔尖人才与创新团队,提升师资队伍整体水平.

1)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健全人才工作机制.牢固树立"人才是立校之本和强校之基"的管理理念,加强领导,统筹规划,建立健全人才工作的组织领导与工作机构,在"133重点人才工程"基础上,启动"钟山学者"计划,部分学院院长和学术带头人岗位实行海内外招聘,积极从国内外一流大学和科研机构引进优秀人才补充师资队伍,建立并完善师资博士后制度,继续推进教师在职攻读学位及出国研修等制度,全面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

2)创新管理机制,推进高水平科技创新团队建设.加强学术创新团队和优秀人才群体建设,赋予创新团队更多的自主管理权限,改进管理方式方法,逐步构建有利于学科创新,交叉,开放和共享的良性机制,积极推进基层学术组织改革,创新人才组织管理模式,瞄准国家重点发展领域和科技发展前沿,组建高水平的创新团队,建设一批创新平台和研究基地,吸引,培养一批高水平学科带头人,汇聚一批高素质学术骨干,形成结构合理的学术梯队.

3)深化人事管理和分配制度改革,建立高效的管理体系.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完善人才引进,培养,绩效评价等机制,破除不利于人才成长,流动和使用的体制性障碍,形成有利于各类人才脱颖而出,充分施展才能的选人用人机制.加强管理队伍建设,推进职员职级制度的完善,提高管理怎么写作水平.结合重点人才建设计划和绩效工资改革,完善有利于激发人才活力,体现人才价值的分配,激励,保障方面的制度.

4)以师德教育为核心,全面提高教师综合素质.加强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教师关爱学生,严谨笃学,淡泊名利,自尊自律,以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教育感染学生,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良好学术道德和学术风气形成,克服学术浮躁,查处学术不端行为. (三)人才培养

1,建设目标

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培养信念执着,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到"十二五"末,全校全日制普通高等教育本科专业保持在60个左右,硕士专业110个左右,博士专业70个左右,博士后流动站15个左右,各类继续教育专业50个左右.全日制在校本科生规模稳定在19000人左右.各类研究生规模达到9500人,其中博士生1900人,全日制学术型硕士生4000人,专业学位硕士生2000人,在职专业学位硕士生1600人.各类继续教育在校生规模保持在12000人左右.在校留学生人数达到400人,其中长期生200人左右.力争使国家级,省级优秀教学团队总数达到10个,40%的本科专业成为国家级或省级品牌,特色专业,争创3~5个留学生教育的品牌和特色专业,本科生进入研究生阶段学习的比例达到30%,入选"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6~8篇,拓宽学生出国深造和交换留学渠道,每年派出人数300人以上.

2,建设重点

重点实施"拓展","完善","创新","引领","提升"五大计划,努力培养拔尖创新型人才.

1)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不断推进教育教学一体化进程.坚持育人为本与德育为先的教育理念,不断探索本科生和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充分发挥第一课堂在全面育人中的主渠道作用,重视利用校内外资源,积极拓宽第二课堂的素质教育平台作用,建设一批高水平艺术教育,公共卫生健康教育方面的通识教育课程,纳入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并以多种形式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从而满足学生自身发展的需求,完善就业指导与怎么写作体系,发挥素质教育对学生就业创业的促进作用,不断拓展和丰富大学生素质教育内涵,提升素质教育水平.

2)本科生培养体系完善计划.以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和"卓越农林人才培养计划"为重点,大力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着力构建与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建设相适应,满足学生差异化发展需要的本科人才培养体系,完善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和素质拓展相结合的本科教育课程平台,探索本科生和研究生教育贯通培养的课程体系,加强专业核心课程与实验课程系列教材建设,锤炼精品和特色教材,继续实施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构建以能力培养为主线,课内课外相结合的开放式,立体化的实践教学体系,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提升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加强专业内涵建设,建设一批水平高,社会影响大,竞争能力强的品牌特色专业,推进教学管理体制改革及制度创新,健全质量保障体系.

3)硕士生培养模式创新计划.建立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与科学研究过程相融合,与农业等相关产业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的研究生培养模式,以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核心,促进培养模式的多样性,针对性和实用性.积极探索与产学研用相结合,以能力才干为特征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构建特色鲜明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管理制度,培养模式和质量保障体系,全面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

4)博士生培养创新引领计划.通过博士生精品核心课程建设,原创性科研项目资助,国际合作培养和创新文化建设,实施博士生考核与激励机制,不断增强博士生开展原创性科学研究的能力,推进博士生教育的国际化,拓展博士生的学术视野,营造有利于创新发展的学术文化氛围,着力提高博士生的培养质量.

5)留学生培养质量提升计划.以学校优势与特色学科群为基础,进一步加强留学生指导教师队伍建设和留学研究生英文授课核心课程体系建设,完善留学生培养质量的考评体系,在稳步增加海外留学生数量的同时,重点提升留学生的培养质量,增强对海外优质生源的吸引力.

3,主要举措

将培养拔尖创新型人才作为学校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首要任务,通过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完善培养机制与模式,促进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提升.

1)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实施学分制收费制度为契机,推进本科教学管理制度建设,加强实验创新训练体系建设,加大对大学生实践创新项目以及课外科技活动的指导与支持力度,促进课外科技活动与课内专业教育的有机结合,形成开放式,立体化的实践教学体系,优化"基地班","金善宝实验班"模式和本-硕-博贯通培养机制,实施"卓越农林人才"计划,促进拔尖人才培养,加强创新创业教育,不断完善创新创业类课程,并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根据国家对各专业制订的教学质量标准和基本要求,完善本科生分类培养方案,重点加强应用复合型,创业型人才培养.不断推进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完善教学质量标准,探索通识教育新模式,建立开放式,立体化的实践教学体系,加强创新创业教育.

2)强化教学条件建设和教学研究,不断提升教学质量.充分利用高校改善基本办学条件专项经费,优势学科平台等建设经费,加大投入,努力改善本科教育教学条件,整合数字化教学平台,加快推进"教-学-导"信息化,一体化教学环境建设进程,加强基于网络的开放课程及数字化课程资源建设,推进教育教学质量保障的研究,监督与评估工作,引导和激励学院及教师投入教学,投身改革,优化本科专业布局,建立专业和人才培养社会需求调查及评价反馈制度,改进专业建设动态评估制度,开展专业建设综合改革试点,精心组织和实施"十二五"各级各类"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项目,带动全校教学建设以及教改研究与实践向纵深发展,形成若干标志性成果.

3)完善研究生培养机制,强化实践培养环节.科学合理地定位各层次,各类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在对硕士研究生培养类型进行战略性调整的背景下,科学制定学术型和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目标,进一步规范博士研究生培养的过程管理,细化提前攻博以及五年制直博生模式的培养方案,确保各个培养环节之间的有效衔接.加强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探索拔尖人才培养规律,强化系统严格的科研训练,为学生创造良好科研条件.建立以科学与工程技术研究为主导的导师责任制和项目资助制,推行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双导师制",积极探索建立多学科团队合作培养机制,充分发挥导师群体在学科内乃至学科间的指导作用.促进研究生培养与科学研究和创新实践的紧密结合,加快"企业研究生工作站","产学研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等多种形式的实践教育基地建设.实施研究生国际合作培养计划,充分利用海外教育资源培养人才.完成承担的教育部兽医硕士专业学位综合改革试点和江苏省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农业与生命科学五年制直博生创新教育模式改革试点工作.

(四)科学研究

1,建设目标

按照"国家急需,世界一流"的要求,组织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培育组建1~2个国家级协同创新中心和3~5个省级协同创新中心,科研立项经费保持稳步增长,"十二五"末年度科技总经费达到7亿元.以质量为核心,兼顾数量,力争在国家相关计划重大项目的立项上有新的突破,持续提升科技创新成果产出质量与数量,获4~6项国家级和一批部省级科技成果奖励,高水平学术论文数,专利,品种权,软件等知识产权的申报与授权数稳步增长,学校科研综合实力明显提升.

2,建设重点

重点培育创新团队,构筑国家级大平台,促进学科交叉融合,推进协同创新,打造科研新特色.

1)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2016计划),大力推动协同创新.深入贯彻落实总书记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和《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的意见》(教技〔2016〕6号),按照"国家急需,世界一流"要求,坚持"需求导向,全面开放,深度融合,创新引领"原则,瞄准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国家战略和区域发展重大需求,以创新能力提升为突破口,以体制机制改革为重点,探索建立校校,校所,校企协同,校地以及国际合作协同新模式,大力推进协同创新,培育组建一批多学科融合,多团队协同,体现世界一流农业大学水平和能力的国家级,省级协同创新中心.

2)培育创新团队,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按照建设世界一流农业大学的要求,进一步强化顶层设计,确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发展理念,通过引进与培养相结合,打造一批结构合理,创新能力强,富有活力的高水平科研创新团队,提升承担国家,部省级重大重点科研任务以及产出标志性科研成果的能力.

3)加强前期培育,创建国家级科研大平台.加强科技资源的整合,做好科研平台的自建工作.积极推进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国家级工程技术中心和教育部人文社科基地的培育和组建工作.

4)鼓励学科交叉融合,推进人文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继续鼓励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交叉以及各学科相关领域的渗透融合,开展跨学科,跨部门,多层面的联合协作,开创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新局面,繁荣学校人文社会科学新发展.

5)走品牌化发展路线,打造科研新特色.围绕国家重大科技需求,致力于解决理论和现实问题,发挥农科优势与特色,遴选出5~10个优先发展的科技方向重点发展,进一步统筹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的关系,全面推进面向行业或产业实际,解决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重大问题的研发,树立学术品牌,打造科研新特色.

3,主要举措

根据国家科教发展相关战略规划与社会发展需求,整合资源,健全管理体系,创新运行模式,营造良好学术氛围,带动学校人才培养,社会怎么写作等全面发展.

1)先行先试,培育组建协同创新中心,提升高校创新能力.按照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总体要求,切实加强对协同创新工作的组织领导.细化和完善协同创新中心实施方案,在方向凝练上下功夫,在前期培育上出新招,在分层分类上作探索,彰显特色,争创一流.构建协同创新平台,积极探索适应于不同需求的协同创新模式,着力体制机制创新,营造良好的协同创新环境和氛围.加强和行业主管部门,地方政府的联系和沟通,争取资金和政策支持.

2)整合资源,提升科技创新效能.围绕学校建设世界一流农业大学的发展目标,以国家中长期科技,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及国家与社会需求为导向,对科技平台的建设规划,科研团队的组织架构,大项目的集成申报,大成果的培育孵化进行顶层设计和前期策划,并按照"重点突破,带动整体"的发展策略配置科技资源,通过有效组织,培育和政策引导,有计划地实现突破.加强重大科技项目的前期组织,积极参与各级科技主管部门的科技战略研究与规划.鼓励并支持跨学院,跨学科间的联合与协作,创建科教资源共享和学科共建机制,带动学校整体科研水平提高,促使标志性成果产出和创新效率的提升.

3)健全管理体系,为科技发展提供体制保障.进一步完善科技管理政策和制度体系,成立科学研究院,加强对科技项目,平台,成果等的管理,提高怎么写作能力,水平和效率,努力实现"谋划-管理-怎么写作"的一体化目标,逐步建立起符合国家科技管理要求,适应世界一流农业大学建设的科技管理体系.

4)创新运行模式,激发科技创新活力.明确各学院科研发展定位,进行分类管理,逐步优化科技组织结构,推进校,院二级管理体制,充分发挥科技督导作用,强化科研项目过程管理,积极稳妥地推行科研经费预算制管理模式,规范科技经费预决算管理流程,完善科研工作量,科研编制及科研津贴管理办法,建立不同学科,不同项目分类指导和考核评价机制,调动科技创新主体的积极性,加强科技管理队伍建设,全面提升科技怎么写作质量和水平.

5)加强学术交流,营造创新氛围.开展形式多样的学术交流活动,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来校讲学交流,组织不同学科人员进行学术互访,增进了解,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加强学术规范管理,弘扬科学精神,促进科技工作有序开展.

(五)平台与基地建设

1,建设目标

争取新建1~2个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含教育部人文社科基地),新建省部级行业性,专业性,区域性科技创新平台3~5个,重点培育若干校级科研,实验共享平台与分析测试开放怎么写作平台.加强教学科研实验实习基地建设,重点做好白马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建设工作,"十二五"新增校内外综合实验实习基地20个.加大经费投入,"十二五"投入教学科研仪器设备费3亿元.着力提高实验技术队伍整体素质,"十二五"末实验技术人员队伍中,具有高级职称人员比例提高到20%以上,具有硕士及以上学历人员比例提高到25%以上.

2,建设重点

多措并举,统筹资源,着力共享平台,工程中心,内外基地三大建设,提升整体怎么写作能力.

1)加强高水平实验室与大型仪器设备共享平台建设.充分利用学校网络资源,加快实现大型仪器设备网络共享怎么写作平台建设和实验室管理的信息化进程,建成具有学校优势与特色,功能综合,结构完整的大型仪器设备资源共享平台.调整结构布局,将教学实验室和科研实验室有机结合,最终形成布局合理,功能齐全,体制完备,开放高效的实验室与大型仪器设备共享平台体系.

2)加强农业科技园区,教学科研基地和工程中心建设.加强白马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工作,完善规章制度,提高使用效率.保证教学科研基地规范,有序,平稳运行,为广大师生营造优良的教学科研实验实习环境.制定并实施保障重点开放实验室与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运行与发展的规章制度与措施,促进部,省级以上重点开放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规范,高效运行.全面实施教育部实验基地建设试点项目,坚持"互助共赢,讲究实效"的建设原则,加强校外教学科研实验实习基地建设,探索与企业或地方合作共建"产学研"一体化实验实训基地新模式,实现资源共享和互利双赢,真正做到学科建设与社会经济发展紧密结合.

3)加强实验技术人员的业务培训.加强对现有实验技术人员的指导与培训力度,通过岗位培训,专业听课,专业证书班,技术讲座等多种形式,对实验技术人员开展包括业务知识,先进技术,专业技能等多项培训活动,有效提升实验人员的业务水平和专业技能.安排优秀实验技术人员和技术骨干到国内着名院校,科研院所参观考察,学习交流,提高他们的技术水平,创新意识,怎么写作意识.

3,主要举措

围绕"实验共享平台,工程中心,内外基地"三大建设任务,整合重组现有资源,强化内部管理,提高人员素质,促进平台充分共享与高效运行.

1)整合优化现有资源,有选择地进行实验室与基地合并重组.以国家重点实验室和省部级重点开放实验室为基础,整合优化现有资源,调整结构布局,适度扩大规模,拓展研究方向,对校内实验室与实验基地特别是重点实验室进行有选择的合并重组,构建多学科交叉的共享实验平台,进一步提升学校的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能力,增强综合竞争力.

创先职文发表网2016年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国家级的论文范文集 大学生适用: 高校大学论文、自考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63 写作解决问题: 如何怎么撰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文献综述、论文总结 职称论文适用: 期刊发表、职称评初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如何怎么撰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最新题目

2)完善管理机制,促使大型仪器设备共享使用.在大型仪器设备共享平台建设试点的基础上,形成以共享机制为核心的管理制度.依托大型仪器设备网络平台,探索促进大型仪器设备资源共享,扩大开放度,提高使用效益的长效机制,设立实验技术研究专项经费,资助实验技术人员和实验教师从事实验技术开发,实验教具自制和实验教学改革,鼓励实验教师和实验技术人员开设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的实验,促进实验室建设和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

3)引进与培训相结合,打造高水平的实验技术队伍.积极引进高层次工程技术专家及实验技术骨干充实实验系列队伍,加强对实验技术人员的培训力度,进一步完善实验技术人员激励考核机制,出台相应的激励政策,调动实验技术人员积极性,全面提升实验系列队伍的技术水平,提高创新意识和怎么写作意识,建立一支与共享平台建设相适应的高素质实验技术队伍.

(六)产学研合作

1,建设目标

加强国家级"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建设,通过各类基地建设,创新大学科技怎么写作新模式,做大做强我校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努力建成具有较强技术研发与推广能力的综合示范基地6个以上,围绕特色产业怎么写作的专家工作站15个以上,为地方主导产业怎么写作,产权明晰的产业研究院5个以上,南京农业大学技术转移中心分中心5个以上,与地方政府部门或企业新建产学研合作办公室3个以上,完善"产学研用"的科技成果转化体制与机制,推动校企联盟建设和校地(企)互动工作,力争在政府农业科技怎么写作和产学研合作资助经费的获取上有重大突破,五年内,技术怎么写作与成果转化收入达到2亿元以上.

2,建设重点

重点探索校地合作新机制,校企合作新思路,怎么写作"三农"新模式,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和社会怎么写作水平.

1)加强校地合作,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以新农村发展研究院综合示范基地和与地方共建的资源共享平台为载体,积极开展信息交流,合作洽谈以及项目对接等活动,建立与完善上述载体的运行机制和管理机制,充分发挥载体的桥梁和纽带作用,推进我校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筛选具有影响力的大项目,大成果,加大宣传力度,积极参加各种形式的科技成果转让,合作与展销活动,深化产学研合作内涵,努力缩短我校科技成果转化周期.

2)加强校企合作,积极培育涉农新型产业.依托学科优势,发挥技术团队的积极性,支持学校现有技术参股企业,重点在新型肥料,新型疫苗,花卉苗木,作物种子,农畜禽产品加工,食品安全等行业培育一批我校技术参股的龙头企业.利用白马教学科研基地,建好我校具有成果展示功能新农村发展研究院综合示范基地和科技园区.

3)创新怎么写作新模式与机制,全面提升社会怎么写作水平.进一步加深对科教兴农战略的认识,加强顶层设计,机制创新和机构建设,创新学校科技推广体系,完善科技推广队伍建设,加强农科教结合,增强学校与农户,农民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基层推广组织等多种形式产学研合作,创新以专家工作站建设为主的科教兴农新模式,科技推广新体系,新机制,全面提升社会怎么写作水平与成效.

3,主要举措

按照校地,校企合作与怎么写作"三农"的三大工作重心,完善制度,规范管理,创新机制,探索新模式,促使社会怎么写作迈上新台阶.

1)完善相关制度,充分调动科技怎么写作积极性.探索新农村发展研究院的体制与机制,制订和完善一系列管理制度和措施,包括对外科技怎么写作管理实施细则,科技人员对外科技怎么写作行为规范,技术转移引导基金管理办法等,充分调动学校部门,学院,科研人员对外科技怎么写作的积极性.进一步加强南京农业大学技术转移中心建设和网络平台建设,建立和完善技术中心的运行机制和管理机制,做好技术转移工作,努力建设一支既懂得专业又擅长经营和管理的技术转移工作的管理队伍.

2)规范产学研管理,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完善产学研和科技成果转化有关的管理,运行和激励机制,加强科技成果转化队伍建设,规范技术合同和经费管理,提高对外科技怎么写作和成果转化工作水平.加强技术转移中心,网络专家工作站建设,推进校企合作,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3)多渠道,多形式开展科技怎么写作工作,提升科技怎么写作水平.实施好教育部,农业部和江苏省有关怎么写作"三农"方面的项目,积极参加"挂县强农富民工程","送科技下乡促农民增收",科技特派员等活动,进一步争取农业推广项目和经费.建设好资源共享的地方科技怎么写作平台,开展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宏观政策咨询怎么写作,创新青年教师,研究生和本科生实践能力培养方式,形成产学研活动培养各类创新人才的新模式,不断推进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完善培养农业实践创新人才的体制机制"的实施工作.努力建立一支专相结合,相对稳定的科技推广怎么写作队伍,在"科技大篷车","双百工程",专家工作站,产学研合作办公室等模式基础上,再创新拓展,进一步扩大学校的社会影响力,为社会做出更大贡献.

(七)文化传承创新

1,建设目标

大学文化怎么写作于学校改革与发展的能力显着增强,成为推动学校世界一流农业大学建设的思想保证和精神动力,大学文化活动和产品更加丰富,陶冶师生员工情操的能力不断增强,校区之间文化共同发展,大学文化的社会影响力不断扩大,与学校总体实力相适应.进一步弘扬"诚朴勤仁"的南农精神,形成得到师生员工和社会各界广泛认可的优良校风,基本形成追求真理,崇尚创新,实事求是和理论联系实际的学术文化,基本实现"生态校园","和谐校园"建设目标,建设一批体现学校特色,反映学校精神的文化精品.

2,建设重点

重点培育大学精神,提升师生文化素质,营造创新文化氛围,打造文化精品.

1)大力加强精神文化建设.不断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大力加强优秀拔尖人才脱颖而出加强科技创新积极.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基本网络怎么写作系统建设网络应用支持系统网络信息怎么写作系统网络形象

(八)国际交流与合作

1,建设目标

努力提升教师的国际交流与合作能力,建设一支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能力的师资队伍,着力建设3~5个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双边或多边国际合作平台(实验室或研究中心).注重与海外高水平大学一流学科和一流实验室进行科研合作,新增各类国际合作项目15~20项.拓展校际交流与合作,选择10~15所高水平,有特色的海外大学建立校际交流与合作关系,探索在校际交流合作框架下有效开展师生交流,教学科研合作和学生联合培养的机制.积极申报教育部各类聘请外籍教师项目,力争聘专经费每年以10%左右的速度递增,"十二五"末争取达到700万元以上.积极提升教育援外工作的质量,发挥援外工作在推进学校国际化进程中的综合作用.

2,建设重点

重点实施"有效联动机制建设","合作平台搭建"两大工程,持续推进学校国际化进程.

1)实施"有效联动的考核与激励机制建设工程".加强学校国际化发展战略的顶层设计,建立管理部门与学院之间有效联动,学院(科)与教师积极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活动的考核与激励机制,推动国际化工作在院系层次的快速发展.对学院的国际化工作进行分类评估,并作为学院年度工作绩效考评的重要指标.

2)实施"高水平国际合作平台搭建工程".以国家重点学科和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为依托,与海外着名大学的高水平实验室合作,建立双边或多边的国际合作实验室或研究中心,开展多层次,多类型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活动.聘请海外知名学者来校开展3~6个月的讲学,合作研究和联合指导研究生等.促进以科学问题为导向的学科交叉,增强国际合作实验室或研究中心的科研创新能力.

3,主要举措

通过与世界名校的深度合作,搭建国际合作平台,深化教育援外等举措,提升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 (九)基础设施建设与改善民生

1,建设目标

重点优化校区资源配置,发挥卫岗主校区应有功能,规划并建设好白马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及珠江校区,着力打造支撑世界一流农业大学建设需要的新校区.拟投资16亿元,完成48万平方米新校舍及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改善教学,科研及学生生活用房,在珠江校区规划500亩左右的教职工生活区,在卫岗校区牌楼片区规划建设青年教师公寓,高级人才公寓等,改善教职工住房条件.大力改善教职工待遇,职工收入水平年均增幅10%以上.加大校园网,数据中心等信息基础设施投入,建设安全可靠,怎么写作高效的网络与云数据存储怎么写作系统,加快文献资源,教学资源和多媒体资源的建设,构建高水平数字图书馆与教育技术怎么写作体系,重点推进校园公共信息怎么写作平台建设和学校业务管理信息化,提高信息化对学校事业发展的贡献率.


2,建设重点

推进教学,科研,管理与生活等基础设施建设,切实改善教职工待遇,打造数字化共享平台,创建优良校园环境.

1)按期完成重点基建项目,保障教学,科研与生活基本条件.卫岗和珠江校区等区域规划新建教学科研实验用房,学生生活用房,体育用房及教师公寓等项目,总建筑面积40万平方米.按照一次规划,分期实施的建设思路,为教职工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坚持规范运作,精心筹备的原则, (十)财政与后勤保障

1,建设目标

拓宽筹资渠道,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强化办学成本核算,保障学校财政安全,确保事业发展的资金供给.合理配置和使用学校各项资源,进一步完善资产管理体系,提高学校投资收益率和学校资产使用效益,维护国有资产的安全,完整和保值增值."十二五"期间,学校各类对外怎么写作,投资经营,成果转化,社会捐赠等收入达到6~8亿元,学校供电容量达3~4万KVA,供水吨位达1.6万吨/日左右,资产总值增加10亿元以上.进一步深化后勤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加强制度化,规范化建设,提高后勤保障能力,构建与学校发展相适应的新型校园安全与后勤保障管理体系.

2,建设重点

拓展办学经费来源,强化学校资产与校园安全管理,保障各项事业可持续发展.

1)构建多渠道筹资的运行管理机制,切实拓展办学经费来源.构建多渠道筹资的运作机制,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全面预算机制,强化对学校各类投资经营,社会怎么写作,成果转化,社会捐赠等目标管理,切实拓展学校财源,增强财务管理创新意识,探索建立能有效配置资源并充分发挥财务管理职能,与学校教育事业发展相适应的财务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2)完善资产管理制度及改善后勤怎么写作设施,推进节约型校园建设.进一步完善资产管理规章制度,加强资产管理规范化及信息化建设,加大后勤怎么写作基础设施建设和技改投入,建设节约型校园和绿色校园,为学校教学科研运行及师生员工工作,学习和生活怎么写作提供有力保障.

3)巩固"江苏省平安校园"创建成果,全面建设安全保障长效机制.进一步完善校园技防系统,火灾自动报警集中控制系统,校园主要出入通道和学生宿舍门禁系统,构筑全方位,立体化,结构合理,性能可靠的校园安全防范体系,实现校园技防系统全覆盖,坚持创建,整改与管理相结合,着力长期建设,长效管理,全面建立与时俱进的安全管理机制,不断完善安全管理制度体系建设,规范工作程序和方法,监督指导二级单位内部安全管理,健全安全稳定工作责任制.不断探索,建设学校及周边治安综合治理工作新思路,新机制,保障和促进学校各项事业改革与发展.

3,主要举措

多渠道筹集办学资金,加大投入与强化管理,着力提升资产与后勤管理和怎么写作水平.

1)开源节流,加强资金管理.拓展资金来源渠道,争取国家更多投入和社会更多支持,增加经营性收入,有效管理各类资金,确保重点领域投入,加强资金绩效评估,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建立健全财务管理制度和风险防范机制,杜绝财务管理上的混乱和违法违规行为,确保资金安全使用,提升财务人员专业水平和综合能力,打造高水平,高素质的财务管理队伍.

2)加大投入,加强后勤怎么写作设施建设.在加强教学科研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进一步增加对水电管网更新改造,学生生活设施建设,节能技术改造以及绿化和美化环境的投入,在供电容量,供水吨位等满足学校建设与发展需要的同时,大力推进数字化,智能化能源监控管理工作,加强节能减排和节约型校园,绿色校园建设.

3)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产与后勤管理水平.完善资产管理流程,加大对资产使用和处置的监管力度,积极推进资产管理规范化及信息化建设,充分挖掘潜力,努力提高国有资产的配置效率和使用效益,积极引进社会优质资源参与后勤怎么写作工作,进一步探索和深化后勤社会化改革,加强后勤管理队伍建设,不断提高后勤管理和怎么写作的专业化水平.

4)加强校园安全管理,营造和谐校园环境加强校园和周边环境治安综合治理,为师生创造安定有序,和谐融洽,充满活力的工作,学习,生活环境. (十二)现代大学制度建设

1,建设目标

按照"依法办学,自主管理,监督,社会参与"的要求,积极探索现代大学制度的实现形式.完善学校章程,依照章程管理学校.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建立党委领导,校长,教授治学,管理的现代大学治理结构.探索教授治学的有效途径,充分发挥教授在办学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健全工会,共青团等群众组织,发挥教代会,学代会的作用,保障参与学校决策,管理和监督的权利.建立校信息公开制度和年度报告发布制度,接受社会和专业机构的评价与监督.深化改革探索大部制管理改革思路 四,规划实施与监督评估

《十二五展规划》是我校今后五年的发展蓝图和航标,是统一全校师生员工的思想和行动共同为学校发展而努力的纲性文件.《规划》提出的目标任务,涉及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任务重,要求高,必须周密部署,精心组织,认真实施,确保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广泛宣传规划主要内容,使,动员师生员工人人关心,参与学校的改革和发展,为的实施创造良好的环境和舆论氛围.要积极配合,密切协作,共同抓好贯彻落实..充分尊重首创精神,鼓励积极探索勇于创新,创造性地实施规划.在实施规划中好的做法和经验,积极推广

第一部分学校"十一五"建设回顾

23

第二部分学校"十二五"发展规划——指导思想

第二部分学校"十二五"发展规划——总体目标

第二部分学校"十二五"发展规划——学科建设

第二部分学校"十二五"发展规划——师资队伍建设

第二部分学校"十二五"发展规划——人才培养

第二部分学校"十二五"发展规划——科学研究

第二部分学校"十二五"发展规划——平台与基地建设

第二部分学校"十二五"发展规划——产学研合作

25

第二部分学校"十二五"发展规划——文化传承创新

44

第二部分学校"十二五"发展规划——国际交流与合作

第二部分学校"十二五"发展规划——基础设施建设与改善民生

第二部分学校"十二五"发展规划——财政与后勤保障

第二部分学校"十二五"发展规划——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

第二部分学校"十二五"发展规划——现代大学制度建设

第二部分学校"十二五"发展规划——规划实施与监督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