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文格式试卷

点赞:9934 浏览:43101 近期更新时间:2024-01-22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高中政治史教学与设计例析

徐赐成

政治史内容在模块结构的新课程高中历史教学中仍占较大比重,但价值取向和修习要求却与以往有了不同,这是高中新课程里斯教学中首先应该认识到的问题.实际上,对这一问题认识得是否到位,直接会影响到课程实施的效果.

一、高中政治史模块教学特征

1,政治史教学致力于培养学生的现代公民的政治素养.

高中历史课程作为国民教育的基础课程,一个重要目标就是培养合格的现代公民,因此,在课程内容设计上强调有助于培养现代公民意识的学科知识的选择.必修课程政治文明史精选中外历史上一些具有代表性的重要政治制度,重大的政治事件及重要人物作为学生的学习内容,"重点反映的是中外历史政治领域的发展,特别是政治制度的发展轨迹,同时注意反映重大政治事件,主要历史人物及其在政治制度发展沿革过程中的作用.制度创新是贯穿始终的一条主线."通过政治史古今贯通,中外关联的九个专题的学习,"在知识与能力方面,要能够了解人类历史上重要政治制度,政治事件及其代表人物等基本史实,正确认识历史上的阶级,阶级关系和阶级斗争,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则,在过程与方法方面,学会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待不同政治制度的产生,发展及其历史影响,理解政治变革是社会历史发展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并能对其进行科学的评价与解释,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理解从专制到,从人治到法治是人类社会一个漫长而艰难的历史过程,从而树立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而奋斗的人生理想."①这种模块设置的定位和具体的目标要求,鲜明地体现出了公民教育的旨趣和追求.

高中政治文格式试卷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高中历史的论文范本 大学生适用: 学术论文、自考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85 写作解决问题: 学术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提纲、论文结论 职称论文适用: 职称评定、初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学术论文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秀选题

2,政治史教学内容着重传达从专制走向是人类历史发展的的基本规律和趋势.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明确指出,"从专制到,从人治到法治是人类社会一个漫长而艰难的历史过程",这是政治文明史的主线.从的完整内容看,实际上是从政治角度介绍了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一个基本趋势:从专制走向,国际社会则是从无序走向一定程度的有序(对话协商机制,双边和多边的合作机制,多种国际组织的建立和由相当多数的国家加入的国际条约协定等,都是国际秩序在一定程度上走向有序化的表现.)在这个国际大背景下,中国由古代农业社会向近现代工业社会,由专制制度国家向国家过渡.中国历史发展和世界历史发展从根本上表现出高度的一致性和趋同性.

世界历史设有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等四个专题.各个专题间,特别是前三个专题之间,不但有着历史发展的时间逻辑,也有学科内部的科学逻辑.专题六论述的是西方古代与法制的起源与发展,专题七虽然跨过了欧洲的封建社会,但还是围绕主题,叙述欧洲近代资产阶级制度的发展.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和发展有着共同的规律,性质和不同的政治化模式.专题八与专题七也有着紧密的联系,它叙述了随着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作为资产阶级对立面──无产阶级的成长壮大以及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揭示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从理论的出现到社会主义制度成为现实的历史过程.专题九叙述了当代世界最重要的政治格局特征,即多极化趋势的出现.实际上,它叙述了战后从资本主义阵营与社会主义阵营相对峙的两极格局到多极化格局的转变过程.

从一个主题内部看,也反映着从专制走向的规律和趋势."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总体上是在呈现专制主义集权制度形成和不断加强,但也预示着专制主义最终走到了尽头,建立制制度将成为新的历史发展内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介绍了希腊政治的发展和罗马政制与法律的发展,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希腊,罗马政制都是由最初的君主制发展演变而来的,在"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主题下,介绍了英国,美国,法国,德国的制建立和发展情况,在复杂而漫长过程中则展示出一个不变的趋势:制度得到发展和逐步完善.

3,政治史教学内容反映了时代政治的多元性和不同国家政治发展道路的多样性.

人类社会政治文明的演进分为古代政治文明(又称农业社会政治文明)和现代政治文明(工业社会政治文明)两个不同的发展阶段.古代政治文明有两个不同的文明范式(一个是以中国,古巴比伦,古埃及为代表的形态不同的君主专制制度,其中中国最为典型,另一个是以古希腊和古罗马为代表的公民集体制,其中希腊最为典型).现代政治文明同样有两种不同的文明范式,即近代资本主义政治文明和现代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无论是那一种政治文明,它们都是人类社会共有的财富,从来没有间断过彼此交融与共存共进.

一个国家的政治制度,由国家的本质,政权组织,政权机构体系以及为保证国家机器运转的诸种单项政治制度构成.它通常由法律(尤其是宪法)来反映和确认,并用国家的强制力来保障.迄今为止,在人类几千年的文明发展史上,先后出现过古代奴隶制政治制度,中世纪封建制政治制度,近现代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和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不同的政治制度,表明不同的国家形态,它与国家相联系,属于历史的范畴.当今世界的国家政治制度是五光十色,丰富多彩的.就西方国家的政体而言,可分为君主立宪制和共和制,就国家权力结构而言,可分为联邦制和单一制,就国家元首,立法机关和行政机关的关系而言,可分为内阁制政府,总统制政府,半内阁制半总统制政府,委员会制政府.从无产阶级政权的发展历史来看,具有典型意义的就有巴黎公社政权形式,苏维埃政权形式和人民代表大会政权形式.②

4,政治史在高中历史课程中占有较大比重.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指出:"政治活动是人类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社会经济,文化活动密切相关,相互作用.了解中外历史上的重要政治制度,重大政治事件及重要人物,探讨其在人类历史进程中的作用及其影响,汲取必要的历史经验教训,是高中历史学习的基本内容之一."这是"标准"对政治史及其教学的重要性的总体性的精辟论述.除此之外,"标准"还指出了学习和掌握历史上重大改革的史实的重要性,认为了解近代社会实践的历史发展过程和发展趋势,树立与法制意识,是"现代公民必备的基本意识",了解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运动的发展脉络和相关的重要历史事件,人物和现象,可以培养人们的正义感,增强忧患意识与和平意识,提高保卫和平的自觉性等,这就进一步深化了对政治史及其教学重要性的认识.

按照"标准",新的高中历史课程共设置9个模块,其中,政治史模块不仅居必修课之首,而且居所有模块之首.选修课程第一个设模块为"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主要也是讲政治史.这种模块的次序安排凸现了政治史的地位.

按模块计算,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总共9个模块中,历史(Ⅰ),"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内容属于政治史."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模块约80%,"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模块约70%,"近代社会的思想与实践"模块约50%的内容为政治史,以上内容相加,政治史内容约占4个模块,大大多于经济史内容,也多于文化史内容.③

5,政治文明史教学内容充分体现了文明史观的基本观点.

(1)高度重视政治文明

政治文明是整个社会文明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人类政治生活的进步状态,是人类创造的政治成果的总和,是人类政治智慧的结晶.《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不止一次使用了"政治文明"的概念,如"推动人类政治文明进程的思想与实践是一个不断变化的历史过程",强调指出通过政治史的学习,学生应"树立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而奋斗的人生理想"."政治文明"是高中历史新课程中政治史部分的"关 键 词".政治制度是政治文明的核心,相应地政治制度史也就是政治文明史的核心,"标准"对古今中外的政治制度作了相当详尽的讲述,鲜明地突出了政治文明史的核心.

(2)按照"厚今薄古,贴近时代"精选教学内容的原则是文明史观的一种体现.

文明史观强调应该着力研究那些对今天社会仍然起着重要作用的历史内容.据此,高中新课程在内容设置上已经作了很大的变革,对政治史内容进行了大胆取舍.例如,在必修的9个学习专题中,古代史仅有2个,近代史7个,在具体的专题内容上还要进一步优化选择,我们并不需要学生掌握完整的古希腊史和古罗马史的内容,只强调当中的精神和法律精神,因为这是古代文明留给我们的精神遗产,而且这些精神产品至今仍强烈地影响着我们的现代社会.

(3)课程内容渗透着"政治文明是在相互交融与借鉴中发展"的观点.

不同文明所面对,所探索,所解决的与人类生存与发展攸关的问题,在最基本的层面上都是相同的.不同文明在解决这些问题的理论,理念,制度,规范,方式,方法和探索过程中的经验教训,理所当然是人类共有的财富,是可以互相借鉴的.例如,古希腊雅典的繁荣强盛使其创造的以公民大会,议事会,公民法院等政治制度为特点的直接制获得了超时空的影响力,罗马帝国保持稳定与强大的主要法宝——法治获得了突出的历史地位与历史影响,并成为西方政治文化的重要源头与组成部分.中国自战争以来的政治现代化,同样以借鉴西方的政治文明成果为主线.中国的思想来源于西方,以政党为核心政治组织的政治运作方式来源于西方,孙中山先生建立的中华民国的政府体制是美国式的总统制,新中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直接来源于苏联,间接借鉴西方的议会制.

二、高中政治史教学设计要领与案例分析

1,高度重视"前概念"教学分析

新课程教学的一个显着特点就是要注重课前分析,政治史专题里涉及到许多概念,对学生已有概念的了解与分析有助于教学目标的确定和教学策略的选择,而且这一分析需是全面的,准确的,与课程内容密切相关的.在一定程度上说,课前分析的好坏,决定着这节课教学的有效性.

案例:李老师上《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准备本课前,我对我们学校的学生进行了一次调查,调查结果是:绝大多数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很陌生,或者说根本就不了解马克思主义,甚至在认识上还存在着误区.在这样的情况下,如何开展本课教学,实现教学目标,主要做了以下思路梳理:

第一,马克思主义是一个科学的理论,要想通过一节课教学,让学生全面掌握,是不现实的.但如果在教学中,重点突出其中的某一个点,而且是最有教育意义,最有现实意义的一个点,恐怕对学生理解马克思主义或许更有帮助,也更有利于课程目标的实现.我仔细研究课标和教材内容,认为重点突出《宣言》中关于"未来共产主义原则"的阐述和巴黎公社关于""措施比较有效,也就是说,将本课的主题确立为:马克思主义倡导"自由"与"",马克思主义是人类历史宝贵的思想财富.在这一主题之下,适当挖掘相关资源,实现教学目标的有效突破.

第二,防止说教.从以往的情形来看,很多老师在处理本课的时候,往往是从理论到理论,上成理论说教课,课堂气氛压抑,沉闷,效果很不理想.为防止这种情况的出现,备课中我多准备了一些便于学生接受与理解的材料,而且特别注意材料的有效性和思想性.为此,我搜集一些对学生可能会产生震动的材料.

第三,在教学中一定要关注历史人物.本课内容虽然是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但在教学中如果适当地介绍马克思成长历程,也许对学生认识马克思主义有所帮助,对学生的人生成长会有一定的帮助.这也应该是历史教学的根本目的所在.

第四,我认为本课的主要目标应该是"点燃火焰",即思想的洗礼,所以在教学中应该积极关注学生课堂的表现,激励学生思考,同时注意调整课堂气氛,调控课堂节奏,努力在一个比较轻松的课堂环境下来学习马克思主义.④

案例评析:本案例中所作的课前分析比较完整,包括了教学主题的确定,教学内容的取舍,教学方式的选择和教学立意的追求.课前分析主要是解决这样几个问题:为什么要上这节课怎样上这节课用什么材料来上这节课当我们把这些基本弄清楚以后,备课过程就会顺利得多.这就是一种有效的备课.


2,准确理解重要历史概念

政治史教学内容中历史概念较多,如何讲解历史概念是政治史教学面临的重要问题.讲解历史概念的方法可谓很多,但首要的一条是对概念的准确理解,否则,方法越好错误就会越大.

案例:对"专制主义集权"的理解

师:请同学们回顾一下,从商,周到秦朝管理地方的制度分别是什么

生:商是内外服制度,周是分封制,秦是郡县制.

师:很好.其实,政府如何管理地方是一个历史而又是现实的问题,这是古今中外的政府都必须面对的重大政治问题.现在我国管理地方的手段很多,设省,省下设市,除了省以外,省级单位还有直辖市,自治区,香港,澳门等特别行政区.当中央集权制度建立后,和地方的关系就成为一个永恒的问题,而且这种斗争从未停止过.这是集权制度发展中的一条主线,许许多多的政治事件,政治人物与解决这些问题有关.那么大家想一下,就中国历史来看,和地方关系的发展的总趋势和最终结果是怎样的

生:统一.

师:是地方分权还是集权

生:集权.

师:总体趋势是集权,对地方的管理日趋加强,这个结果我们可以想见.但是这个过程非常复杂.同学们再考虑一个问题,对于一个政权来讲,是不是集权的程度越高越好

生:是,不是(议论纷纷)

生:我觉得不是.

师:那你觉得分权越多越好吗

生:应该是的权力大一些,地方相对也有一些自主权.

师:那你觉得的权利应该大到什么程度比较合适

生:大到能够征收税款,下达一些行政命令什么的.

师:大到能够征收税收,能够管理地方,要有权威.那反过来说,如果地方分权呢

生:会导致国家分裂

师:如果管得很死,地方所有的税收都要交给,地方没有一点主动权,所有权力都归,会怎么样

生:地方官员肯定会心存不满,想要改变,想推翻的统治.

师:那请你总结一下什么样的和地方关系是比较理想的

生:既不能绝对统得过死,也不能绝对分权,而应该达到二者之间的一个相对的平衡.很好,我们再看一个问题,中国历史上和地方的关系总体上的趋势是什么尽管出现了分裂和统一.

师:那应该怎样看待中国历史上的地方叛乱和分裂割据现象呢

生:尽管矛盾存在,在斗争过程中矛盾得以不断调整,解决.不管是秦皇,汉武,唐宗,宋祖,他们解决和地方的关系就实行寻求与地方之间的一种平衡.如果统得过死,就像秦始皇的严刑峻法也不能使政权长久,如果管得过松又会出现像我们课本上提到的"七国之乱"和"藩镇割据",会出现地方的分裂,和地方权力要保持相对的平衡,但总体上要控制地方,这是趋势.

案例评析:在对"专制主义集权"的理解上,常常是强调"专制主义"而忽视了"集权".集权国家权力集中由政府统一行使的制度地方分权对称.在这种制度下,地方政权在政权的严格控制下行使职权,由委派的官员或由地方选出的官员代表管理地方行政事务,地方居民没有自治权或地方虽设有自治机关,但自治机关受政权的严格控制.15世纪后期到16世纪初,欧洲许多国家建立了集权制.随着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发展,资本的集中要求政治权力的集中,更趋向于集权.采用单一制的资本主义国家,多实行集权,采用联邦制的资本主义国家,地方政府虽有相当的权力,但国家大权仍集中在政府手中.中国自秦始皇建立统一的集权封建制国家以后,2000多年来一直沿袭这一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实行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会制,集权和地方分权相结合,既保证统一领导,集中处理国家事务,同时又充分发挥地方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地方享有一定的自主权.⑤

案例评析:老师期望学生通过对刘少奇冤案的学习,认识到"学会怀疑",独立判断是一个公民的基本素质.老师的讲解不是停留在讲这个冤案有多冤,让学生痛恨那段历史,老师重点引导学生思考在那时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冤案怎样才能了解真相通过层层设问和师生共同探讨,最后自然得出:我们要学会怀疑,我们要坚信,单方面的信息是不可靠的.

三、政治史教学常见问题例析

1,对中西方政治文明发展难以维持客观公允的态度

案例一:古代希腊和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比较

古代希腊古代中国多山,无大河平原,三面环海,多岛屿港湾有大江大河,大平原不宜农耕宜航海通商宜农耕,安土重迁地狭人稠,殖民扩张地广人稀,鼓励生育商品经济需要自由,平等,个性农耕自然经济需要强有力的政府保护地缘割裂血缘,宗族被打破,个体导向的文化传统血缘宗族关系始终牢固,家族集体导向的文化传统一元化族权被分割,崇尚分权制衡.统治者集财,政,军,神,族权于一身,崇尚专制集权.城邦自治,公民政治专制主义集权师:从上表可知,古代希腊和古代中国由于自然地条件的不同,社会经济活动的内容也因此不同,最终导致政治制度的不同,在古代希腊产生了制度,成为西方政治的源头,而古代中国形成了专制主义集权,造成中国长期的落后和封闭.

案例评析:这个案例中的明显错误有两个:一是这种表达方式有地理环境决定论的嫌疑,二是没有准确表明古代希腊制度的形成过程和规律,对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的评价也不准确.2000多年前在生产力极端落后的条件下,东西方不同的自然地理环境对当时的政治制度的形成,甚至社会各个方面有巨大的制约和影响,为了实现民众的团结,社会的稳定和谐,经济文化的发展,东西方的古代先民们创造出了各具特色的政治文明.不论这种政治文明存在着怎样的不足缺陷,它都在当时极大地推动了历史的进步.后来的人们,尤其是现代化,全球化的今天的我们,是不能轻视先辈们的创造和贡献的.

案例二:罗马法与秦律的比较

师:我们刚才共同学习了罗马法的有关内容,现在请同学们思考一个问题:中国古代的法律,比如秦律,如果和罗马法相比较会有什么明显的不同呢

生:秦律主要是给人定罪用的,罗马法的内容还有一些对人的基本权力的肯定.

师:很好.就是说中国古代的法律主要是刑法,而罗马法还有民法,诉讼法方面的内容.由此可知,中国古代的法律与古罗马的法律在水平上相差何止十万八千里.难怪直到今天我们社会的公众的法制意识还如此淡漠.

案例评析:

历史比较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但如何比较,如何通过比较的得出比较科学的历史结论是更为重要的问题,最起码不能把历史比较等同为简单的厚此薄彼或者非此即彼.如此简单的断然否定中国古代的法律和不加分析地对罗马法的安全肯定,是不是合适今天人们的法制意识的淡漠是不是可以归结为中国古法律本身的问题,这都是比较严肃的问题,需要借助资料得出较为信服的结论.妄下定论,任意联系是历史教学的大忌,至少是很不严肃的历史教育.

2,对历史事件不能把握其政治文明的价值取向

案例:国民大革命失败后中国革命

教师:国民大革命失败后,为了反抗国民党的屠杀政策,中国作出了怎样的反映

学生:武装起义.

教师:对,为了对国民党的屠杀政策作出回应,中国很快发动了反对国民党反动派的武装起义,走上了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道路.中国领导的第一次武装起义是八一南昌起义.(播放《武装反抗》影音资料)

教师:八月七日,中国在汉口召开"八七会议".正式确立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根据八七会议的精神,回到湖南,领导了湘赣边秋收起义,起义失败后,他把剩余的部队开到了井冈山地区,创立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从此,找到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井冈山道路.

学生:根据教材内容,了解什么是井冈山道路.

教师: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星星之火,在中国很快发展为燎原之势.为了扑灭这股革命的烈火,发动了一次又一次的反革命围剿.发动的反革命围剿在等人的正确领导下都被打败了,红军因此扩大了自己的根据地和革命力量.但是,当发动了更大规模的第五次反革命围剿的时候,内部却犯了"左"倾错误.对根据地的领导权被剥夺,由于王明"左"倾错误的影响,红军经过近一年的艰苦战斗也未能打退敌人的"围剿",被迫进行战略大转移,进行了人类军事史上的壮举,二万五千里长征.(播放《长征》影音资料)

案例评析:国民革命运动的蓬勃开展,南昌起义,井冈山会师,西安事变,国共合作抗日,当这些历史事件出现在我们的课堂上时,很多老师会认为这是老教材就已经有的内容,就非常"娴熟"地凭着自己扎实的基础开讲了,结果发现这在一节课中是无论如何都无法讲完的.如果你要讲每一件事情的背景,经过和影响,那就肯定讲不完.就上面这个案例来说,重点应该落在"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上,农村道路对于中国革命,以及以后的政治发展都有很重要的意义和影响,而抗日战争的学习重点,应该放在"国共合作抗日"上,这也是对中国政治走向有深远影响的内容.

3,不能对政治制度做出客观的历史的分析

案例:对"宗法制"的理解

师: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看宗法制度主要解决什么问题

生: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师:它是如何解决这一矛盾的

生:嫡长子继承制,即嫡长子继承父亲的宗主地位,庶子进行分封.嫡长子(大宗)与庶子(小宗)有双重关系,既是家族等级关系,也是政治隶属关系.

师:从实质上看,继承的依据是什么

生:血缘关系.

师:对,嫡长子继承制成后来中国历史上王位继承的基本制度,它和后来秦始皇创立的皇帝制,共同成为专制主义集权制度的基本构成要素.

案例评析:老师的分析并没有错,但很不全面,且造成学生对宗法制的认识很不准确.宗法制是把血缘纽带同政治关系结合起来的一整套土地,财产和政治地位的分配与继承制度.它是当时的一种财产继承制度,上至君主,下至百姓都采用这种制度.它能起到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的作用,它和分封制互为表里,共同构成了西周的政治主体.

政治史教学内容是我们"熟悉"的"陌生人",乍一看其主要内容与课改前的教材内容差别并不太发,只是顺序,课时,叙述详略的差异.但是,在新的课程结构中的政治史已经成了真正的"陌生人",这种看着"熟悉",实有本质取向上的差别,是最难把握的差别,因为我们在教学设计时,不仅要结合课程理念重新认识,还要对既有的理解进行更新,调整和融合.

注释:

①朱煜,《走进高中新课改——历史教师必读》,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4月第1版,96

②陈培兴——浅谈高中历史新课程第一学习模块的体会labahua./edu0055/history3/06101711542885664.

③冯一下,《试析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中的政治史内容》,《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6年第期④李树全,《<,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教学实录》,《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6年第5期

⑤魏勇,《用思想点燃课堂——历史教师魏勇的教育教学》,漓江出版社,2016年2月第1版

本文原载广东·广州《中学历史教学》,2016年第9期)

《历史教学设计》,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年9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