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矿专业文发表2016年

点赞:7502 浏览:30884 近期更新时间:2024-02-15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目录

一、群体简介2

1.1群体构成3

1.2成员简介4

二、项目概况11

2.1研究方向11

2.2研究内容11

2.3预期目标13

2.4进度安排14

2.5经费计划16

三、项目进展17

3.12003年度项目进展情况17

3.32003年群体成员获其他项目资助情况20

3.42003年度经费使用情况21

4.1科研获奖22

4.2专利与软件22

4.3成果鉴定23

五、2003年发表论着情况24

四、2003国际,国内交流与合作28

五、研究生培养29

7.1毕业研究生29

7.2在读研究生32

7.3博士后37

简报1:创新群体办公会会议纪要38

简报2:谢和平创新研究群体科学基金奖励办法39

简报3:谢和平创新研究群体通知(2003年第1号)41

群体简介

群体学术带头人为谢和平院士,学术顾问为钱鸣高院士和韩德馨院士.研究队伍中有教授7人,副教授6人,11人具有博士学位.其中:首届中国青年科学家奖1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2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3人,国家教委跨世纪优秀人才基金获得者3人.群体主要从事矿山岩体力学的基础理论,探测方法及工程技术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先后承担了国家973项目,国家杰出青年基金项目3项,国家教委跨世纪优秀人才基金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技术创新项目和国家九五科技攻关项目等国家级重大项目28项,国际合作项目7项,一般项目68项.进行了系统的科研攻关,组织了各种相关的学术交流会议,联合培养了研究生,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科研成果,并在实际工程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为国家创造了显着的经济与社会效益.群体在国内外发表了一系列有重要影响的专着和论文600余篇,得到了国内外学术界的关注和好评.论着被SCI收录36篇,引用310次,EI收录83篇.美,英,德,法,日,意大利,波兰等国家的大学多次邀请群体人员前往讲学和进行合作研究.群体的科研成果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1项和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一等奖6项.群体依托于力学,采矿工程和地质工程三个国家重点学科,拥有教育部和北京市重点实验室.研究方向和内容覆盖了力学,采矿工程,地质工程,岩土工程和物探工程等多学科领域.群体带头人和主要学术骨干的专业领域分布在采矿,力学,地质和岩土工程等方面,已经形成了以基本理论,探测方法和工程技术研究为主体的有机的学术群体.他们的学科专业和特长相互补充,学科布局合理.群体实现了老,中,青相结合,表现出很强的团队合作精神和科研凝聚力.

1.1群体构成

序号姓名性别出生年月技术职称研究方向工作单位1谢和平男1956.01首席科学家院士矿山岩体力学与工程中国矿业大学\四川大学2韩德馨男1919.09顾问院士煤矿地质中国矿业大学3钱鸣高男1932.09顾问院士矿山压力中国矿业大学4彭苏萍男1959.06骨干教授工程岩体探测技术中国矿业大学5何满潮男1957.05骨干教授软岩工程与岩体力学中国矿业大学6鞠杨男1967.05骨干教授损伤力学,结构工程中国矿业大学7孟召平男1963.08骨干教授工程地质中国矿业大学8周宏伟男1965.01骨干副教授采矿工程,岩石力学中国矿业大学9杨瑞召男1964.03成员副教授中国矿业大学10江玉生男1966.07成员副教授中国矿业大学11杨晓杰男1969.03成员副教授中国矿业大学12张瑞新男1964.12成员教授计算机应用中国矿业大学13秦跃平男196.01群体成员教授安全工程中国矿业大学

1.2成员简介

谢和平教授,党员中国工程院院士1956年1月出生于湖南省县,1978-1987年在中国矿业大学力学专业读本科,研究生,获硕士,博士学位.曾任中国矿业大学校长,北京校区校长,党委副书记,现任四川大学校长.谢和平院士是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重点学科"工程力学"学术带头人,力学学科博士生导师.是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煤炭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煤炭工业协会副会长,中国力学学会理事,中国科协委员.兼任《力学学报》,《岩土工程学报》等10余种科学刊物的主编或编委.

谢和平院士长期致力于矿山岩体力学与工程研究和实践,于80年代初在我国最早建立了矿山裂隙岩体宏观损伤力学模型,研究其自然性状及导致灾害性事故发生的机理和过程,开拓了矿山裂隙岩体损伤力学研究新领域,成功预测了采动围岩的损伤大变形和蠕变稳定过程,并应用于深部巷道大变形预测,蠕变分析及其相关的巷道支护设计等重要工程领域.1985年起,他创造性地引入分形方法对裂隙岩体进行非连续变形,强度和断裂破坏的研究,形成了矿山裂隙岩体非连续行为分形研究的新方向,并与损伤力学相结合在岩爆,地表沉陷,顶煤破碎块度控制等重要矿山工程应用中获得成功,取得了显着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谢和平院士的成果集中体现在他的《岩石混凝土损伤力学》,《FRACTALINROCKMECHANICS》等3本中英文专着,200余篇论文及有关工程实践中,成果被SCI收录36篇,引用310余次,EI收录83篇,CSCD和CSTPC引用346次.他的科研成果1995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1项,1999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2000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获煤炭部,教育部等省部级二等以上奖励5项(均为第一获奖人).他先后培养出了博士,博士后16名.并多次应邀到国外讲学与合作研究,1991年被美国犹他大学聘为客座教授,为该校正式开设两门课程.1992.10-1993.8被聘为英国皇家学会客座研究员和英国南安普敦大学客座教授.1994年和1996年应邀为客座教授赴德国汉诺威大学讲学.1993,1997和1999年三次应邀为客座教授赴波兰西里西亚工业大学讲学与合作研究.

谢和平院士先后获得多项学术奖励和荣誉称号,1990年被授予"煤炭系统优秀青年知识分子标兵"称号.1991年被国务院,国家教委授予"有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称号,同年被国务院批准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992年被评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同年获"中国青年科技奖".1993年获首届"中国青年科学家奖(技术科学)",为全国6名获奖者之一,并获"霍英东优秀青年教师奖(研究类)".1994年成为首批国家教委"跨世纪优秀人才专项基金"资助的专家.1995年又成为首批"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的专家.1996年进入国家七部委"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1997年成为江苏省"333跨世纪工程"第一层次培养对象,并被国家人事部,国家教委授予"优秀留学回国人员"称号,2001年获孙越崎能源大奖2002年成为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2003年成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首席科学家.

钱鸣高0岁,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工程院院士,全国采矿重点学科中国矿业大学学科带头人,国内矿山压力及其控制学科的主要奠基者和开拓者之一.他在采场矿山压力领域形成了系统而又全面的学说,创立了以采场上覆岩层活动规律和"支架—围岩"系统控制为核心的工程理论体系,提出的采场上覆岩层"砌体梁"结构以及老顶岩层破断规律及在岩体中引起扰动的理论为国内外所公认,并产生很大的影响.该学说被录入中国大百科全书矿治卷"长壁工作面地压"条目,且作为基本理论编入了教科书,为高等矿业院校广泛采用,并由英国B.G.D.Smart教授专门撰文介绍及国内外有关学者所引用.上述科研成果获国家教委理论成果二等奖及国家自然科学成果三等奖.他在研究直接顶稳定性理论及采场"支架—围岩"系统监控原理的基础上开发完成集"围岩运动预测,支架选择设计和采场矿压监控"为一体的实用工程技术,在全国大部分煤矿综采面和普采面得到推广应用,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1996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他与陈炎光主编的"中国煤矿采场围岩控制"获第七届优秀科技图书二等奖,江苏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998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他共获国家奖三项,省部级奖14项.钱鸣高教授出版着作10部,其中"矿山压力及其控制"与"采煤学"获国家高等学校优秀教材奖,发表论文120余篇,同时还承担着国家及省,部级重点科研项目18个.在本学术群体中,负责对项目的指导.

韩德馨83岁,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工程院院士.1942年西南联大地质地理气象系毕业,1943~1945年在西南联大作研究生,后赴美留学,在密歇根大学研究生院毕业.1950年回国,历任中国矿业学院煤田地质教研室主任,系副主任,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矿业大学教授,国家重点学科煤田地质勘探学术带头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煤炭部技术委员会委员,国家科委发明奖委员会评审委员,中国煤炭学会泥炭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矿岩地球化学学会常务理事.长期从事能源矿产资源,含煤岩系沉积环境及聚煤规律,煤岩学及煤地球化学的研究与教学.50年代参与创建中国第一个煤田地质系,率先采用多学科方法对含煤岩系进行研究及资源评价,获煤炭部奖励,参与全国重要煤矿设计论证,矿井开发及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取得出色成绩,出席北京市群英会,组织及指导全国煤田预测江南九省构造控煤及找煤研究,发现了隐伏煤田,作出重要贡献,获得煤炭部二等奖.近年主持特殊煤种煤岩学及地球化学研究,阐明了中国煤中微量元素五种类型及迁移规律和角质残植煤的地球化学特征,首次提出中国泥盆纪聚煤模式及聚煤作用演变观点,拓宽了寻找矿产资源的领域.1978年主编"中国煤田地质学",该书获1981年全国优秀科技图书奖,煤炭部1988年优秀教材一等奖,国家教委1989年高校优秀教材特等奖.近又完成"中国煤岩学".共有专着5部(合着),发表论文多篇.国务院授予有贡献早期回国专家荣誉,还曾被评为煤炭部先进工作者.在本学术群体中负责对项目的指导.


彭苏萍,博士,中国矿业大学资源开发工程系教授,博导,国家"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主要从事煤矿安全地质保障系统的研究.在长期的科研工作中,他负责了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仪器专项,2项国家"97"项目子专题,1项国家高技术产业化项目,1项国家技术创新项目,2项国家"九五"科技攻关项目专题,1项中美合作项目及数十项省部级和企业科研项目.

在已完成的科研项目中,1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排名第一),3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排名均为第一),4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三等奖(3项排名第一,1项排名第二).发表论文70余篇,完成专着3部,其中有17篇被《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收录,18篇被EI,SCI和ISTP收录.研究项目被科技部列为99年国家科研项目重点推广计划(矿业科学唯一推广项目).该同志1993年被选拔为国家首批优秀中青年科技人员(100人)并到美国进行合作研究2年.1997年被选为煤炭工业部学术带头人.2000年入选人事部,教育部等七部委"百千万人才工程"的第一,二层次并获国家杰出人才基金和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专项基金.他是国家煤炭工业技术委员会最年轻的委员并担任中国煤炭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煤炭学会矿井地质专业委员会的主任,《中国科学》,《科学通报》等11个学术刊物的评稿人和编委.

培养了32名博士和19名硕士.目前承担了国家"973"专题(100万),国家高技术产业化项目(2400万)和国家技术创新项目(4200万)等30余项科研项目.

何满潮,1956年5月出生,1989年毕业于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研究生部工程力学系,获博士学位.现任中国矿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岩土工程研究所所长,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特聘教授.兼任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软岩工程专业委员会主任,中日地层环境力学校际研究中心常务主任,煤矿软岩工程技术研究推广中心主任,中国土木工程学会防护工程学会理事,中国人民解放参工程兵科研三所科技顾问以及国际岩石力学学会(ISRM)中国小组成员,国际环境与工程地质协会(IEGA)学会会员.主要从事岩石力学理论与工程,软岩巷道工程,边坡工程,地热工程等方面的研究工作.

何满潮教授针对巷道工程中事故率最高的软岩巷道工程和软岩边坡工程中发生的滑坡灾害,20年来潜心于软岩巷道和软岩边坡工程等方面的研究.通过大量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找出了软岩巷道13种变形力学机制及其支护力学对策,解决了软岩复合型变形机制转化为单一型的关键技术,建立了软岩大变形力学设计方法,形成了软岩工程力学理论体系,修正了国际公认的Sarma公式,解决了复杂岩体结构和非齐次边界条件的软岩边坡稳态评价关键技术.成果在煤炭,水电,国防等31项工程中应用,其中救活了2个因软岩问题而停产的矿井,改进了安太堡露天矿美国公司的总体边坡设计,终止了加拿大公司在抚顺西露天矿北帮边坡工程的错误设计,取得了显着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为软岩工程领域的科技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为解决城市能源污染,在地热工程方面,提出并实施了地表地下工程一体化设计新方法,解决了贫热地区多源联动供热及深部地层储能反季节循环利用等关键技术.

成果共获国家,省部级科技进步奖项,其中国家二等奖项,省部级一等奖3项,二等奖1项,均为第一获奖人,获国家发明专利1项,实用新型专利10项,出版专着3部,发表论文98篇,被国内外检索篇次,其中:EI收录篇,ISTP收录9篇,CSCD收录引用31篇次,CSTPC引用35篇次,迄今共培养博士生4名,已毕业获博士学位2名,硕士生11名,已毕业获硕士学位7名,博士后名,已出站7名.个人先后荣获IET青年教师奖,中国科教基金孙越崎教育基金奖,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国家教委跨世纪优秀人才基金,煤炭部专业技术拔尖人才,是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国家七部委百千万人才工程一二层次专家,江苏省333工程第层次专家和国家级中青年有突出贡献专家.

鞠杨,博士,教授.1992年3月和1995年10月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工程学院(原哈尔滨建筑工程学院)结构工程专业,分获硕士和博士学位.1995.11~1997.9于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工程力学博士后流动站作博士后,1997年10月出站留校任教.1997年10月~1997年12月和2001年10月~2001年12月应邀赴波兰Silesia工业大学作访问学者.现任中国矿业大学副主任,岩石力学与分形研究所副所长.主要从事土木工程领域内的混凝土结构,工程力学,复合材料损伤力学与应用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在《土木工程学报》,《力学学报》,《工程力学》,《实验力学》,《Civil.Engng.Sys.》等国内外核心刊物上发表研究论文30篇论文被SCI,EI收录篇,并被他人引用多次.主持完成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煤炭科学基金项目和1项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作为主要完成人完成了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国家教委跨世纪优秀人才基金项目等国家级重大科研项目6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教育部博士点基金项目和中波国际合作项目.获2001年中国高校自然科学一等奖(第二获奖人),2000年中国煤炭青年科技奖,1998年教育部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第二获奖人).

孟召平,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1983年大学毕业后分配到煤炭科学研究总院西安分院从事矿井地质和地下工程地质研究工作,1994年10月晋升为高级工程师,1996年9月考入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矿产普查与勘探专业攻读博士学位,研究方向为地下工程地质,1999年6月博士毕业后留校在资源与地球科学系工作,2001年12月晋升为教授和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工程地质,岩石(体)力学和煤,油气地质的教学与科研工作.先后主持和参加完成国家和部重点攻关等科研课题12项,曾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煤炭部特等奖1项和省部级科技进步奖6项,2002年度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获得者.完成专着1部,发表论文40余篇周宏伟,1965年1月出生,1998年毕业于中国矿业大学.1998年12月-2000年9月,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校区博士后,2000年12月起任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校区工程力学副教授.曾于1999年1月-5月被波兰西里西亚工业大学聘为客座研究员,2000年12月-2001年3月被香港大学聘为附属研究员.《岩土工程学报》,《固体力学学报》,《防灾减灾工程学报》审稿人.长期从事工程力学,岩石力学,渗流力学研究.2002年获得973项目资助[973项目"灾害环境下重大工程安全性的基础研究"第一课题(批准号:2002CB412701),2002-2007].2003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批准号:10372112),2003年获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资助计划"资助(批准号:2003-122).研究成果曾获2001年度中国高校自然科学一等奖(排名第3).在TransportinPorousMedia》,《SurfaceReviewandLetters》等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和会议文集上发表论文45篇,以第一作者发表的文章被SCI收录3篇,EI收录篇,ISTP收录1篇.

杨瑞召,,副教授,博士,负责复杂岩体动态力学特性测试.1986年毕业于成都地质学院工程地质专业,后在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攻读地球物理专业博士学位.毕业后在新星石油公司任地震资料处理中心副研究员,副主任.1999年到中国矿业大学,现任副教授,实验室副主任.曾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3项.目前承担了7项科研项目.

江玉生副教授,博士.1983~1994年,在中国矿业大学矿山建筑系学习,先后获得了学士,硕士,博士学位.1995年进入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校区)岩土工程研究所,师从何满潮教授,进行软岩工程力学的博士后研究工作.近年来,发表学术论文18篇,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

杨晓杰,副教授,博士.1986~1990年在山东矿院地质系学习,获取了学士学位,1990~1996年在中国矿业大学地质系学习,先后获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1996毕业后进入岩土工程研究所,协助何满潮教授进行软岩膨胀性矿物微观实验研究工作.发表学术论文12篇,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教育部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负责软岩物理化学特性测试.

张瑞新1964年12月出生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1995-1996在印尼PTBUKITSUNUR矿业公司担任技术专家一年,1997-1999在英国诺丁汉大学以国家公派高级访身学者身份和博士后身份从事合作研究一年半,曾担任北京校区"信息处理与研究中心"主任,主持高性能科学计算与虚拟工程数值模拟研究与技术怎么写作等工作.现兼任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通信信息中心主任助理,负责信息化建设与管理工作.1994年获得政府特殊津贴,1997获得孙越崎青年科技奖,1997年成为中国矿业大学采矿工程国家重点学科后备学术带头人.担任中国煤炭学会露天开采专业委员会和煤矿系统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煤炭技术委员会露天开采专业委员会委员.

秦跃平,1964年1月27日出生,1986年7月毕业于中国矿业学院北京研究生部,获硕士学位,1994年1月晋升为副教授,2000年1月晋升为教授,现从事矿井安全技术及工程专业的教学与科研工作.

项目概况

2.1研究方向

创新研究群体将针对深部开采的相关基础理论与技术难题,以群体长期科学研究与合作中自然形成的"矿山岩体力学的基础理论与应用研究","矿山岩体精细结构探测方法研究"和"矿山岩体工程支护理论与技术研究"等三个紧密联系又各具特色的研究方向为依托,拟开展"深部开采条件下工程岩体的力学行为及灾害的探测,防治与对策".

我国经济建设中95%的能源和80%以上的工业原料来自于矿产资源,预计今后30年,将是中国历史上最大,最集中需求矿产品的时期.为满足社会与经济发展日益增长的需求,随着矿山工程技术体系的进步与完善,资源开采不断地向深部发展.然而,随着采深的逐年增加,水压,地压,地温也相应增加,致使开采难度加大,井巷失稳,瓦斯突出,冲击地压等灾害事故时有发生,使矿山正常生产日益受到严重威胁,作业环境恶化,通风降温和生产成本急剧增加,为深部资源开采提出了严重的挑战.

学术群体将组织进行多层次多学科交叉,采用高新技术手段,进行系统的探索和攻关,既要在现有研究基础和相应的实验手段基础上,充分重视,总结,提高,发展现有的研究成果,同时更重要的是学习和发展新的理论,引入新的思维和研究方法,打破常规,开展深部资源开采的创新研究,形成我国深部资源开采科学问题的原创性研究成果和理论体系,为解决矿山工程灾害的科学预测及控制等重大的科学和工程问题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

2.2研究内容

煤炭是我国工业和国民经济发展的主要能源.目前我国浅部煤炭资源因持续开采已大为减少,矿井的开采深度越来越深.我国的煤炭资源埋深在1000m以下的为2.95万亿吨,占煤炭资源总量的53%.1980国内煤矿开采的平均深度为288米,20世纪末已经近500米,目前煤矿开采深度以每年8-12m的速度增加,预计在未来20年我国很多煤矿将进入到1000m到1500m的深度.深部矿物资源(包括煤炭和其它矿物)的开发和生产是我国采矿工业今后的发展趋势.解决深部煤炭等矿产资源开发所遇到的一系列科学和技术问题已成为我国矿业界的重大理论和技术课题.针对目前状况,本项目主要开展"深部开采条件下工程岩体的力学行为及灾害的探测,防治与对策"研究.具体包括以下内容:

深部开采条件下岩体变形破坏规律,强度,本构关系及其物理机制

研究高地应力,高温和高渗透压(三高条件)下,岩体的变形破坏规律,强度,本构关系及其物理机制.重点是"三高"条件下岩石体的热力学特征,热损伤演化规律,流固耦合特征,强度理论和本构关系.借助先进的岩石三轴实验系统模拟岩石在深部开采条件下的应力条件,研究"三高"条件下岩石强度,变形,断裂力学性质和本构关系.借助SEM高温伺服疲劳实验系统,通过实验和理论研究"三高"条件下岩石力学行为的细观组织结构,缺陷的演化模式,查清深部条件下岩石脆性—延性转化的物理力学机制.

深部开采条件下岩体灾害性事故的特征描述,破坏过程与防治对策

研究裂隙岩体中节理,断层形态生成和模拟的分形方法.研究分形表面形态的维数定理,改进现有的表面测试手段,对断裂表面形态进行各向异性的系统测试来验证理论成果,提高节理和断层表面形态生成和模拟的精度.

系统研究深层开采动力破坏现象的物理力学机理和过程.

深部煤炭开发地质安全保障系统

依据瓦斯地质理论,运用先进的地震探测技术,研究东部典型矿区瓦斯突出煤体的结构和发育规律,探测地质构造的空间形态和分布规律,以及与瓦斯突出分区的关系,形成一套煤与瓦斯突出预测的地震探测技术与方法.主要包括:

深部瓦斯地质条件研究:研究矿区含煤地层演化历史和构造变形特征,研究矿区的区域地质特征和瓦斯突出煤体的形成和发育规律,研究矿区瓦斯生成,运移,聚集及突出的变化规律.剖析地质条件对煤与瓦斯突出的控制机理,建立研究煤系岩性组合,煤的变质程度,区域地质构造,矿井地质构造,煤厚及其变化,煤体结构和地应力等地质因素与瓦斯赋存及突出的关系.

瓦斯富集部位的地震探测方法与技术研究:利用地震资料与瓦斯突出及影响瓦斯突出的敏感地质地球物理指标之间的关系,研究地震探测瓦斯富集部位的技术与方法,并在典型采区和工作面验证.

煤田深部地质状况高分辨三维地震及三维三分量地震勘探技术研究:研究煤系地层地球物理响应特征及煤田三维地震勘探的广义地震射线路径积分理论,以淮南矿区为基础建立煤田采区三维地震勘探基本地学模型,定量勘测构造和瓦斯突出煤体的形态和空间分布规律,研究三维三分量地震勘探的野外施工,资料处理与解释流程,进行岩性解释,测定地层各向异性,查找裂隙发育带,检测裂隙的走向和密度,圈定煤层厚度及其瓦斯富集范围.

软岩工程力学基本理论与软岩巷道支护新技术研究

深部软岩巷道大变形设计理论:从细/微观尺度上系统研究深部软岩巷道大变形的物理力学本质,探讨与大变形,强流变性质相适应的软岩巷道(与硐室)支护设计新理论,

深部软岩巷道支护设计非线性理论:研究深部软岩进入塑性变形状态后与支护体相互作用,从而达到二次稳定的力学机理.以地质演化与构造应力场为背景,研究因开挖卸荷引起的软岩体结构损伤累积演化过程,以及这种损伤非线性行为对软岩体的工程稳定性的影响,从而进一步探讨与之相适应的深部软岩支护新理论,

基于软岩大变形和非线性力学行为的深部软岩巷道(与硐室)支护新技术:根据上述两个方面的支护设计新理念,结合材料科学发展趋势,探索与深部软岩物理力学行为相匹配的支护设计新技术与新工艺.

2.3预期目标

基于损伤力学,非平衡统计力学,材料物理,分形几何等理论,建立深部开采条件下("三高"条件)岩体力学分析的理论框架.发展一套非规则网格下岩体节理或断层形态生成和模拟的分形插值理论与方法.提出深部开采条件下岩体工程灾害的预测预报与防治理论.

查清深部开采条件下的构造应力场,煤层中瓦斯,深部岩溶水的赋存和运动规律,突出机理及高应力场条件下井巷围岩变形破坏机理.建立和完善以采区三维地震勘探为代表的煤田深部地质状况探测技术与理论.

结合微观,细观和宏观力学分析,提出软岩巷道工程稳定性的控制理论,设计方法与控制技术.

2.4进度安排

第一阶段:2003年1月~2003年12月

调研和查阅资料,

开展高围压,高温和高渗透压条件下岩石体的宏观力学实验,研究岩石在上述"三高"条件下的热力学特征,热损伤演化规律,流固耦合特性及其对岩石体变形破坏,强度和本构关系的影响,推导分形表面形态的维数定理,提出节理或断层形态生成和模拟的分形插值理论.详细研究深部开采条件下岩体灾害性事故的特征,破坏过程及其定量描述方法.

研究①岩溶发育规律和岩溶水动力学特征:奥陶系灰岩岩溶含水层深部地下水循环条件,陷落柱发育形成机理,分布规律等,②采动岩体结构与地下水运移关系的研究:重点研究煤层底板岩体工程地质综合特征,采动后的水岩耦合作用机理,采动裂隙网络生成及地下水渗流机理及煤层底板岩体导高的分布规律,③深部开采的突水机理:深部岩溶水流突水特征和规律,深部突水与岩体结构,地应力和采动效应之间的关系,渗排平衡与矿区水资源变迁的系统作用机制.

从微观尺度上揭示软岩成份,微组构对其力学性能的影响机理.从细观尺度上探讨不同矿物成份,结构对其本身强度,变形性质及参数的量化影响.

第二阶段:2004年1月~2004年12月

建立表征深部条件("三高"条件)下岩石变形破坏过程,强度和本构关系的力学模型,通过实验系统地研究断裂表面的各向异性性质,验证分形插值理论和插值模型,提高节理和断层表面形态生成和模拟的精度,借助SEM高温伺服疲劳实验,研究"三高"条件下岩石体力学行为的细观组织结构,缺陷的演化模式,查清"三高"条件下岩石脆性—延性变化的特征及其物理力学机制.

开展部典型煤矿区地应力场特征的研究,探讨深层开挖条件下巷道和采场应力场分布特征及演化模式,研究构造应力对巷道围岩活动规律的影响机理,研究现代应力场条件下井巷支护构筑物与围岩运动耦合作用机理.

从宏观尺度上研究不同地质历史时期不同构造应力场作用下,软岩岩体所产生的结构构造的损伤演化过程,以及这种非线性损伤大变形过程对软岩岩体的工程稳定特性的影响,结合微观,细观和宏观研究,综合分析软岩复合地质材料的力学性特点,受力损伤非线性大变形机理及其对工程稳态影响规律.

第三阶段:20005年1月~2005年12月

综合运用损伤力学,非平衡统计力学,材料物理,分形几何等理论方法,建立深部高温高应力条件下岩体力学分析的理论框架.提出深部开采条件下工程灾害的判据,预测预报理论,防治措施与防治对策.研究①煤系地层地球物理响应特征,②广义地震射线路径积分理论及原理,③幅值瞬态变化显示方法,④煤田三维地震勘探基本地学模型,⑤煤田三维三分量勘探各向异性反演模型.提出煤田深部地质状况高分辨三维地震探测基本理论及技术.结合微观,细观和宏观研究结果,提出软岩巷道工程稳定性控制的力学方法,通过现场试验,研究并提出软岩巷道工程的设计理论与方法.提交研究总结报告,进行汇报答辩.

2.5经费计划

支出科目金额

(万元)计算根据及理由1.合计3601)科研业务费189实验费:90万元调研费(包括差旅费):30万元科研资料费:5万元科研成果发表,出版费:12万元会议费:18万元网站与简报:10万元房屋占用与燃气动力费:9万元日常运转与耗材:15万元2)实验材料费31试件取样费:10万元试件加工,制作费:5万元实验消耗材料费:16万元3)仪器设备费32环向应变计:20万元附属实验器械:8万元实验耗材费:4万元4)实验室改装费15实验室基础建设和改造费:15万元5)协作费48项目实施管理费,按总经费的5%计算:18万元现场合作费:30万元6)国际合作费4510人次出国合作研究费与参加国际会议:25万元8人次来华讲学与合作研究:20万元

2003年度项目进展情况

岩石高温高压下力学性能实验

以煤矿现场项目为依托,开展现场应用研究:在全国范围内选取了三个煤矿作为试验点,平煤集团深部开采关键技术平鹤壁鹤壁矿区深部煤层开采方法论证与安全措施研究大倾角特厚煤层综放开采关键技术研究 3.22003年度项目成员承担其他项目情况

序号课题名称项目类别编号负责人起止日期多因素相互作用下地质工程系统的整体稳定性研究973计划2002CB412707谢和平(首席科学家)2002.12-2007.08灾害环境和工程扰动过程中应力传递与能量释放规律及自适应调控973计划2002CB412705鞠杨2002.122007.08复杂工程地质体的多尺度结构及其赋存环境研究973计划2002CB412701周宏伟2002.122007.08煤层气藏高分辨率探测的地球物理响应973计划2002CB211707彭苏萍2002.122007.08煤矿瓦斯富集部位地震探测技术与方法研究"十五"攻关彭苏萍2001.102003.12防爆地质雷达的研究与开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彭苏萍200.01-2004.12高产高效矿井采区地质状况探测技术与装备的研究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彭苏萍200.01-2005.12地热资源无污染高效利用示范工程国家科技攻关01-302-01何满潮2002.012004.06平煤集团深部开采关键技术平顶山煤业集团公司谢和平2003.10-2004.12鹤壁矿区深部煤层开采方法论证与安全措施研究鹤壁谢和平2003.08-2004.12大倾角特厚煤层综放开采关键技术研究谢和平

周宏伟2002.12-2003.12平顶山十矿矿井主要灾害风险性综合评价谢和平

张瑞新2002.08-2004.3双向聚能成型爆破技术研究解放军海军后勤部何满潮2002.032004.08洞库地下工程防水技术及防水方案研究解放军海军后勤部何满潮2002.032004.08深部松软厚煤层沿空掘巷围岩稳定性控制技术研究兖州煤业股份有限公司何满潮2003.062004.08厚煤层综放技术关键问题研究及其设计系统开发兖州煤业股份有限公司何满潮2002.012003.05天津市第三系热储回灌效应和储能特性天津规划与国土资源局何满潮2003.012004.05天津市地热资源总体规划研究天津规划与国土资源局何满潮2003.052004.05平朔矿区总体开发若干问题研究横向张瑞新2003.01-2003.12

3.32003年群体成员获其他项目资助情况

序号深部煤炭资源可持续开采关键技术研究教育部重大项目何满潮2004.01~2006.12孔隙介质中流体渗流形貌演化规律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0372112周宏伟2004.01~2006.12孔隙介质细观尺度渗流力学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资助计划2003-122周宏伟2003.12~2006.11数字化矿山关键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国家人事部优秀留学回国人员项目张瑞新2004~2006

2003年度经费使用情况支出科目金额

煤矿专业文发表2016年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岩土工程的论文范本 大学生适用: 专科毕业论文、本科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77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技巧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标准论文格式、论文选题 职称论文适用: 期刊目录、职称评副高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技巧 论文题目推荐度: 经典题目

(万元)计算根据及理由1.合计121)科研业务费实验费:0万元调研费(包括差旅费):万元科研资料费:万元科研成果发表,出版费:万元会议费:6万元网站与简报:万元房屋占用与燃气动力费:万元日常运转与耗材:万元2)实验材料费试件取样费:2万元试件加工,制作费:万元实验消耗材料费:万元3)仪器设备费附属实验器械:万元实验耗材费:4万元4)实验室改装费实验室基础建设和改造费:5万元5)协作费项目实施管理费,按总经费的5%计算:6万元现场合作费:3万元6)国际合作费1人次参加国际会议:万元人次来华讲学与合作研究:8万元 四,2003年群体获得奖励

4.1科研获奖

中低焓地热工程建设技术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何满潮

4.2专利与软件

实用新型专利一种多热源联动运行空调技术02290859.5何满潮地热资源梯级开发循环利用系统02290860.9何满潮一种利用地热复合功能的农业生产系统02290858.7何满潮一种单井采灌取能设备03200533.4何满潮一种太阳能及地热能互补蓄能设备03200527.X何满潮一种深部地层储能及利用系统03200528.8何满潮一种井下换热取能设备03200529.6何满潮一种地热水开采及回灌系统03200530.X何满潮立体桁架支护设备03200531.8何满潮一种泵房吸水井03200532.6何满潮03200054.5彭苏萍

软件版权2项

专利名称专利号专利拥有者地质雷达处理分析系统005408彭苏萍三维地震资料解释系统(微机版)200311462彭苏萍

4.3成果鉴定

长江三峡工程库区巴东地区滑坡预测预报系统开发研制何满潮国家生产安全监督局2003.12.12国际领先彭苏萍安徽省科技厅2003.11.29国际先进

五、2003年发表论着情况

(篇)全国刊物(篇)国际国议(篇)全国会议(篇)出版专着(部)23312

2003年创新群体发表专着一览表

序号专着题目作者出版社名称篇幅1岩石力学谢和平,陈忠辉科学出版社,200330万字2钢纤维混凝土疲劳,断裂性能与工程应用易成,谢和平,孙华飞科学出版社,200320万字

2003年创新群体发表论文情况

国外刊物

序号论文或专着名称作者刊物年,卷(期),页收录情况1DirectestimationofthefractaldimensionsofafracturesurfaceofrockHWZhouandHXieSurfaceReviewandLetters2003,10(5):751-762SCI,EI2Theshapeofmovingboundaryoffluidflowinsandstone:videomicroscopicinvestigationandstochasticmodelingapproachHWZhou,ZQYue,LGTham,HXieTransportinPorousMedia2003,50(3):343-370SCI,EI

国内刊物

序号论文或专着名称作者刊物年,卷(期),页收录情况矿山岩体力学及工程的研究进展与展望谢和平中国工程科学2003,5(3):31~38岩石断裂和破碎的分形研究.谢和平,高峰,周宏伟,左建平防灾减灾工程学报2003,23(4):1~9混凝土与纤维混凝土的劈裂试验及损伤描述易成,谢和平,鞠杨王建强实验力学2003,18(4):8~164混凝土断裂及亚临界扩展的细观机制鞠杨,刘彩平,

谢和平工程力学2003,20(5):1-9EI5Bayes逐步判别分析法在煤矿瓦斯分区评价中的应用彭苏萍,段延娥,孟召平,戈连柱煤田地质与勘探2003.31(2):10~12EI6InfluenceofLithologicalCharactersofCoalBearingFormationonStabilityofRoofofCoalSeamsMengZhaoping,PengSuping,LiGuoqingetalJournalofChinaUniversityofMiningandTechnology2003,13(1):1~67不同成岩作用程度砂岩物理力学性质三轴试验研究孟召平,彭苏萍,张慎河岩土工程学报2003,25(2):

140~143EI8不同围压下砂岩孔渗规律试验研究彭苏萍,孟召平,王虎,马春丽,潘结南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3,22(5):

742~7469采场顶板稳定性动态工程分类凌标灿,彭苏萍,张慎河,孟召平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3,22(4):1474~147710承压水体上对拉工作面开采合理错距的确定彭苏萍,罗立平,王金安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3,22(1):48~5211微型检波一体化三分量地震仪及其应用王怀秀,彭苏萍,朱国维煤田地质与勘探2003,31(3):45~48EI12煤与瓦斯突出敏感地质指标研究张许良,彭苏萍,张子戌,袁崇孚煤田地质与勘探2003,31(2):

7~10EI13浅埋大跨连拱隧道施工形的监测与控制措施刘招伟,何满潮,肖红渠岩土工程学报2003,25(3):339~3424褶皱岩体三维可视化构模技术及其工程应用徐能雄,何满潮岩土工程学报2003,25(4)418~42115地下软岩工程可靠度分析何满潮,苏永华岩土工程学报2003,25(1)55~5716在GIS中实现基于力学原理的滑坡稳定性计算王旭春,何满潮,蒋宇静,崔政权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3,22(6):977~9807延边地区公路沿线膨胀性软岩的发现与试验研究何满朝,衡朝阳,武雄,张孟芳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3,22(7):1151~11558"滑坡岩体"鉴别的实验方法研究何满潮,武雄,鹿粗,衡朝阳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3,22(4):630~639废弃矿井瓦斯抽放与利用现状及发展趋势郭庆勇,张瑞新矿业安全与环保2003,30(6):491-49520应用递阶优化的方法优化露天矿开采程序张瑞新,高永胜,李海华,梅晓仁煤炭学报2003,28(5):491-49521地热单井回灌渗流场理论研究何满潮,刘斌,姚磊华,徐能雄太阳能学报2003,24(2):197~2012工程岩体三维可视化构模系统的开发何满潮,刘斌,徐能雄中国矿业大学学报2003,32(1):38~433地质统计学法在露天矿勘探网度优化中的应用梅晓仁,张瑞新,高永胜中国矿业大学学报2003,32(4):459-46124露天开采规划决策系统及应用张瑞新,梅晓仁,高永胜,等中国矿业大学学报2003,32(3):270-27325天津地热信息系统的研制何满潮,徐能雄,李春华黑龙江科技学院学报2003,13(1):21~266布达拉宫地基岩体稳定性研究何满潮,金永军,孙晓明,苏永华等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03,33(4):514~5187软岩巷道非线性大变形力学理论及其设计何满潮矿山压力用顶板管理2003,20(Sup.1):1~98断层构造控制的岩巷稳定性及其支护何满潮,王树仁矿山压力用顶板管理2003,20(Sup.1):14~169人工神经网络在煤巷锚杆支护设计中的应用何满潮,王树仁矿山压力用顶板管理2003,20(Sup.1):21~2330中国软岩网的功能开发何满潮,曹玉海矿山压力用顶板管理2003,20(Sup.1):24~261深部高应力巷道开挖动力相应特征何满潮,王树仁矿山压力用顶板管理2003,20(Sup.1):27~302深部煤巷锚网索耦合支护技术孙晓明,何满潮,董海禅等矿山压力用顶板管理2003,20(Sup.1):104~10633大尺寸软岩试样拉压真三轴仪的研制何满潮,金永军矿山压力用顶板管理2003,20(Sup.1):127~128

序号论文作者刊物1Anewcontrolledblastingtechnique--bilateralcumulativetensileblastingHeManchao,CaoWufu,WangShuliTheory&,Practiceofenergeticmaterials,SciencePress,2003:P1012~1017

2003国际,国内交流与合作序号来访日期来访人单位职务交流主题111月7日郑国东广岛大学博士铁的化学种在滑坡发展过程中的指示意义211月6日石根华美国教授非连续变形与流行法48月29日余海岁英国诺丁汉大学教授土的本构理论与岩土工程数值模似58月12日岳中琦香港大学博士国际高质量论文写作与探讨74月9日张楚汉清华大学院士高坝与岩基系统安全性的研究84月8日吴中如河海大学院士有关重大工程安全性的研究进展93月25日Karl-HeinzLux德国Clausthal工业大学教授Constitutivemodelforrocksaltanditsapplications教授UweDuesterloh博士3月日111月3日刘西拉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教授钢筋混凝土结构理论的新发展

七、研究生培养

7.1毕业研究生

姓名性别导师专业论文题目答辩时间学位去向李振东男谢和平工程力学基于损伤理论的数值模拟方法及其在岩土工程中的应用2003.3.26硕士英国诺丁汉大学高伟男谢和平工程力学钢纤维混凝土弯曲损伤演化规律的实验研究2003.6.01硕士香港大学徐广泉男鞠杨结构工程2003.6.01硕士英国诺丁汉大学衡朝阳男何满潮岩土工程吉珲高速公路边坡稳定性评价与防护措施研究2003.01.11博士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何翔男何满潮岩土工程已建指挥工程坑口内爆炸破坏效应试验研究2003.01.11博士总参工程兵三所金永军男何满潮岩土工程路堑软岩边坡稳定性力学分析与加固措施研究2003.06.19博士华北电力勘察设计院刘斌女何满潮岩土工程组合结构工程岩体三维构模方法研究2003.06.21博士北京振冲公司卫建清男何满潮岩土工程兖州矿区厚煤层综放开采模型及其机理研究2003.12.20博士兖州煤业股份有限公司济三煤矿曹玉海男何满潮岩土工程基于WebGIS的中国软岩网的开发2003.6.22硕士日照职业技术学校10高永胜男张瑞新采矿工程露天采矿工程综合评价与决策优化2003.6.01硕士11杨德义男彭苏萍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裂隙介质的各向异性波场特征及多分量地震资料的裂隙解释研究2003.6.18博士太原理工大学12朱国维男彭苏萍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三分量地震数据采集系统的研究与开发2003.6.18博士中国矿业大学(北京)13刘英才男彭苏萍矿产普查与勘探边水驱油藏提高采收率理论与方法研究2003.10.9博士冀东油田14邵文斌男彭苏萍矿产普查与勘探柴达木盆地西部地区构造特征及其油气成藏规律研究2003.12.20博士青海油田分公司技术发展处15肖乾华男彭苏萍矿产普查与勘探断陷盆地成藏动力学特征及油气富集规律研究-----以大民屯凹陷为例2003.12.20博士辽河油田16孔炜女彭苏萍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煤层厚度及结构地震反演理论与方法研究2003.12.20博士辽河油田17隋风贵男彭苏萍矿产普查与勘探东营凹陷深陷期砂砾岩扇体成藏机理研究2003.12.25博士胜利油田18杨耀忠男彭苏萍矿产普查与勘探河流相储层地质建模与剩余油分布研究-----以胜利油田孤东七区西馆上段油藏为例2003.12.25博士胜利油田19马春丽女彭苏萍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对象—关系数据库实现方法研究及应用2003.6硕士中国农业银行20宫业松男彭苏萍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地震资料解释中的速度分析及应用2003.6硕士攻博21王英坡男彭苏萍矿产普查与勘探煤层裂隙分布规律及其对瓦斯赋存的影响2003.6硕士攻博22唐德林男彭苏萍地质工程工程地震震源应用研究2003.9工程硕士攻博

7.2在读研究生

序号姓名性别导师专业所修学位入学时间彭瑞东男谢和平工程力学博士研究生2001孙强男谢和平工程力学博士研究生2001麻建锁男谢和平工程力学博士研究生2003刘彩平女谢和平工程力学博士研究生2002左建平男谢和平工程力学博士研究生2003姜小春男谢和平工程力学博士研究生2002莫文玲女谢和平固体力学博士研究生2003王志国男谢和平工程力学博士研究生2003张亚衡男谢和平工程力学硕士研究生2003刘志宝男谢和平结构工程硕士研究生2003任守广男谢和平结构工程硕士研究生2003徐文静女谢和平结构工程硕士研究生2003许博男谢和平工程力学硕士研究生2003李业学男谢和平工程力学硕士研究生2002李辉男谢和平固体力学硕士研究生2001崔亚丽女何满潮岩土工程博士研究生2000张金风女何满潮岩土工程博士研究生2001毛利勤男何满潮岩土工程博士研究生2001乾增珍女何满潮岩土工程博士研究生2002曹伍富男何满潮岩土工程博士研究生2002李学元男何满潮岩土工程博士研究生2002徐敏女何满潮岩土工程博士研究生2002李启民男何满潮岩土工程博士研究生2003熊伟男何满潮岩土工程博士研究生2003春男何满潮岩土工程博士研究生2003刘成禹男何满潮岩土工程博士研究生2003张艳博男何满潮岩土工程博士研究生2003屈晓红男何满潮岩土工程博士研究生2003郭志飚男何满潮岩土工程博士研究生2003张玉辉男鞠杨结构工程硕士研究生2001赵忠虎男鞠杨结构工程硕士研究生2001环小丰男鞠杨结构工程硕士研究生2002徐锋男鞠杨固体力学硕士研究生2002陈健男鞠杨结构工程硕士研究生2003贾玉丹女鞠杨结构工程硕士研究生2003高明忠男周宏伟结构工程硕士研究生2002徐晓鹏男周宏伟结构工程硕士研究生2002林龙镔男周宏伟结构工程硕士研究生2002刘小然女周宏伟结构工程硕士研究生2002张俊红女周宏伟结构工程硕士研究生2003胡涵女周宏伟结构工程硕士研究生2003余云龙男周宏伟结构工程硕士研究生2003梅晓仁男张瑞新采矿工程博士研究生2001禹东方男张瑞新采矿工程博士研究生2002杨光男张瑞新采矿工程博士研究生2003薄志义男张瑞新采矿工程博士研究生2003张小兵男张瑞新采矿工程博士研究生2003李海华男张瑞新采矿工程硕士研究生2001郭庆勇男张瑞新采矿工程硕士研究生2001李新旺男张瑞新采矿工程硕士研究生2002胡彪男张瑞新采矿工程硕士研究生2002女彭苏萍矿产普查与勘探博士研究生2003孙业恒男矿产普查与勘探博士研究生2003付国强男博士研究生2003吴文金男地质工程博士研究生2003李浩男博士研究生2003胡朝元男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博士研究生2003李永军男博士研究生2003鲍云杰男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博士研究生2002彭晓波男博士研究生2002冯殿生男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博士研究生2001王世瑞男博士研究生2001高云峰男矿产普查与勘探博士研究生2001陆善存男博士研究生2001尚可战男矿产普查与勘探博士研究生2001张慎河男博士研究生2001狄帮让男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博士研究生2001张许良男博士研究生2001杨进男矿产普查与勘探博士研究生2001曾闽山男博士研究生2001李秋生男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博士研究生2000柏森林男博士研究生2000钟俊男矿产普查与勘探博士研究生2000王春梅女彭苏萍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博士研究生2000刘鸿友男矿产普查与勘探博士研究生2000王永卓男博士研究生2000王川男矿产普查与勘探博士研究生2000王贤君男博士研究生2000蒋贤儒男矿产普查与勘探博士研究生2000陈镭男博士研究生2000熊敏男矿产普查与勘探博士研究生2000王平在男博士研究生1999赵永军男矿产普查与勘探博士研究生1999杨峰男博士研究生1999何长文男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博士研究生1999王虎男博士研究生1999杜丽英女彭苏萍矿产普查与勘探博士研究生1998鹿子林男硕士研究生2003陈华靖男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硕士研究生2003郭琴女彭苏萍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硕士研究生2003吴彬男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硕士研究生2003王濮男硕士研究生2002金毅男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硕士研究生2002赵国平男硕士研究生2002高日胜男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硕士研究生2002高云泽男硕士研究生2002石瑛女彭苏萍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硕士研究生2002张红女彭苏萍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硕士研究生2002孙学渊男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硕士研究生2001101刘亚川男硕士研究生2001102张丽红女彭苏萍地质工程硕士研究生2001103刘杰男硕士研究生2001

7.3博士后

姓名性别导师研究方向时间.07夏昌敬男谢和平爆炸波在孔隙介质中传播特性研究2003.7吉小明男谢和平张明男何满潮深部地热钻探工程技术2003.12樊克恭男何满潮综放开采工程关键技术2003.08李国发男彭苏萍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2002.12何冰寿男彭苏萍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2003.04苑纯方男彭苏萍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2003.04

简报1:创新群体办公会会议纪要

地点:谢校长办公室

时间:2003年3月12日上午8:30—10:00

主持人:谢和平

参加人:谢和平,彭苏萍,何满潮,姜耀东,周宏伟

按基金委要求严格执行,办网站,出简报,由周宏伟具体负责,网站每月更新一次,简报,负责报道课题组成员的科研活动与学术成就.课题组每三月一小会,每年一大会.课题组秘书:周宏伟.

简报2:谢和平创新研究群体科学基金奖励办法

第一条为鼓励本群体研究人员多出科研成果,发表高水平论文,提高学术水平和本研究群体知名度,特设立奖励基金并制定本奖励办法.

第二条凡以本创新研究群体科学基金(标注第一或第二)发表文章,申请专利,出版专着,科研获奖的本创新研究群体内人员,在获得学校原各种层次奖励之外,均可获得本创新研究群体科学基金的再次奖励(标注第一为100%,标注第二为80%).

第三条科研成果获奖奖励:

1,获国家级三大奖(自然科学奖,科技进步奖,发明奖):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奖励5万,二等奖3万,国家发明奖:一等奖奖励4万,二等奖2.5万,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奖励3.5万,二等奖2万.

2,获省部级奖励:获一等奖每项奖励8000元,获二等奖每项奖励5000元第四条发表论文奖励.对发表较高水平的学术论文给以奖励:

1,正式收录在"三大索引"中的学术论文,SCI收录,每篇奖8000元,EI,ISTP收录,每篇奖3000元.

2,在国内核心期刊,国际学术会议,国外学术期刊以外发表论文及在全国性学会定期召开的学术会议发表的论文每篇奖励800元(以上学术会议上发表的论文必须登载在公开出版发行的学术论文集上).

3,同一篇文章按最高级别奖励(三大索引收录的论文奖励累计计算).

第五条出版专着奖励.对获得各种全额出版基金资助出版的专着或编写教材(15万字以上)给予奖励:国外出版社专着2万,科学出版社专着1万,其他出版社专着8000元.

第六条获准专利奖励

1,获准发明专利每项奖励3000元,

2,获准实用新型专利每项奖励1000元.

第七条以上获奖奖金从"谢和平创新研究群体奖励基金"直接划入个人科研专项.

第八条获本基金奖励的成果,专利,技术的知识产权为中国矿业大学和本创新群体所有.第九条本基金初设总额为40万元,不足部分经首席教授们讨论后追加.第十条本办法的解释,变更或终止执行由本群体首席教授们讨论决定.

简报3:谢和平创新研究群体通知

尊敬的群体成员:

按照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的要求,在首席科学家谢和平院士的大力支持下,在群体各位成员的大力帮助下,群体网站已初步构建,并于2003年4月1日正式发布,网络地址为:xhp.cumtb.edu.:1188.

该网站既是群体对外进行学术交流的窗口,同时也是点滴记录群体成员学术活动的媒体.为了进一步丰富和完善网站内容,根据首席科学家谢和平院士的要求,请各位成员提供如下信息:

个人详细简历电子文档,包括:学习工作简历,发表论文目录,文章被SCI收录情况,被EI收录情况,着作目录,获奖情况等,同时请提供照片3张,

目前在研项目,指群体成员作为项目负责人的项目,包括项目名称,项目类型,编号,起止年月,经费以及主要研究内容和目前进展等,

动态新闻,指群体成员主持或参加重要学术活动新闻,包括时间,地点,活动内容以及照片2-4张,

发表论文,指2003-2005年群体成员公开发表的论文,包括作者,题目,刊物,卷号,期号,页码以及被SCI,EI,ISTP收录情况,

出版专着,指2003-2005年群体成员出版的专着或编着,包括题目,出版地,出版社,出版年,页码,

获奖情况,指2003-2005年群体成员获得奖励情况,包括获奖项目名称,奖励类型,等级,证书编号等,

国际交流与合作,指群体成员出国/出境以及邀请境外人员学术活动情况,包括时间,主要任务,取得成果等,

人才培养,指群体成员作为指导教师通过硕士/博士/博士后答辩的学生,包括学生姓名,论文题目,答辩时间,取得学位等,

简报,简报是指群体重要学术活动记录,为不定期发布,主要包括参加人,活动时间,活动内容,取得进展等,

年报,年报为群体当年学术活动与研究进展的总结,也是上报国家自然基金委的进展报告,于当年年底发布.年报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群体简介与群体构成情况,

研究目标与方向,

课题研究进展,

发表论着,

获奖情况,

国际交流与合作,

人才培养,

其他重要记事.

上述内容可随时更新,

上述信息请整理成电子文档发送给:zhw@cumtb.edu..

谢和平创新研究群体项目办公室

2003年4月6日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谢和平创新研究群体

年度报告

(2003)

依托单位: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校区

批准号:50221402

:xhp.cumtb.edu.:1188

ANNUALREPORT2003

XieHeping'sInnovationResearchGroup,

NationalNaturalScienceFoundationofChina

3